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中,退市案例往往承载着深刻的行业教训与制度反思,2018年5月,当ST昆机(昆明机床,证券代码:600806)正式从上交所摘牌时,它不仅成为A股注册制改革前的典型退市样本,更宣告了一家曾被誉为"中国机床工业明珠"的百年企业走向终结,从辉煌到没落,从造假到退市,ST昆机的故事折射出制造业转型之困、资本市场监管之痛与公司治理之殇。
百年根基:从抗战烽火中走出的工业脊梁
昆明机床的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成立的中央机器厂,这家抗战时期南迁至昆明的企业,在民族工业危难之际承担起精密机床研发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其研制的首台卧式镗床填补国内空白,奠定了"中国精密机床摇篮"的地位,1994年,昆明机床在上交所挂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产能扩张,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汽车等领域,2006年营收突破10亿元,净利润近亿元,市值最高达百亿。

这一阶段的辉煌,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技术积淀与市场垄断,凭借国家重大装备项目支持,昆机长期占据高端机床市场60%以上份额,其研发的数控落地铣镗床甚至出口至德国,但随着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传统机床企业的优势逐渐瓦解。
衰变前夜:行业周期与转型困局
2012年前后,中国机床行业迎来转折点,国内低端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白热化,全行业利润率从8%骤降至不足3%;德日企业凭借数字化、高端化产品抢占市场,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却普遍低于营收的3%(昆机2015年研发占比仅2.1%),数据显示,2011-2016年昆机扣非净利润连续6年为负,依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上市地位。
更为致命的是管理层的战略误判,当沈阳机床推出i5智能机床、秦川机床布局工业机器人时,昆机仍将资源集中在传统重型机床领域,其引以为傲的落地铣镗床技术20年未实质升级,产品毛利率从35%跌至18%,错失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
造假漩涡:最后的疯狂与监管利剑
为保住上市资格,昆机管理层选择了最危险的生存方式——财务造假,2013-2015年间,公司通过虚构合同、虚增收入、跨期确认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2.2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的98%,其中2015年第三季度通过"抽屉协议"虚构价值1.3亿元的机床销售合同,堪称A股史上最猖獗的造假案例之一。
2017年3月,证监会的立案调查揭开黑幕:关联方资金占用4.3亿元、存货账实差异超5亿元、虚增营收4.8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内部控制全面失效——审计机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连续7年出具标准意见,独立董事集体失声,公司章程中设计的制衡机制形同虚设。
退市震荡:市场生态的净化之战
随着造假事实曝光,昆机股价从2015年高点24元暴跌至1.3元,5.3万户投资者深度套牢,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监管态度的转变:交易所不再容忍"保壳游戏",坚决执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新规,这打破了A股"只进不出"的魔咒,2018年共有5家企业退市,创近十年新高。
退市过程中暴露的投资者保护短板同样发人深省,虽然部分投资者通过诉讼获赔(2020年上海金融法院判决控股股东沈机集团赔偿3000万元),但仍有超2万户散户因证据不足无法索赔,这倒逼着中国版证券集体诉讼制度的加速落地。
涅槃启示:从昆机陨落看中国制造新生
昆机的教训正在重塑制造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逻辑:
- 技术突围重于资本游戏:对比同期崛起的科德数控(科创板上市,研发投入占比超20%),昆机的失败印证了"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定价权"的铁律。
- 注册制重塑估值体系:2020年后上市的海天精工(动态PE30倍)与纽威数控(市值超百亿),凭借高端化战略获得资本青睐,与昆机时代"炒壳"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 ESG治理成生存底线:昆机事件后,国资委将合规经营纳入央企考核,上市公司独董津贴标准提升3倍以强化履职动力。
值得欣慰的是,昆机旧址上已崛起新的产业力量——云南国资接手后打造的智能制造产业园,2022年产值突破50亿元,引进的工业母机云服务平台可实现机床利用率提升40%,这或许是对百年工业基因的最好传承。
当退市钟声为*ST昆机画上句号时,中国资本市场正开启新的篇章:退市数量从2018年的5家增至2023年的46家,强制退市标准从单一的财务指标扩展到交易、规范、违法等多维度,昆机的陨落,既是一个旧时代的挽歌,更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警示着所有企业:唯有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才能在产业与资本的双重变局中行稳致远。
(全文约17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