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学大乱斗彩蛋版,你记忆最深刻的电影是哪部?
世上好电影太多,要说记忆最深刻的一部非常困难,但要说靓靓在观影生涯中印象深刻的电影却有很多,这里分享一些可能你也看过或者喜欢的:
1、周星驰单看“周星驰”这三个字,就已经不用再过多言语,甚至不用配图都极具画面感,那些经典的台词和场景分分钟是横跨三代人的欢乐记忆,可以说,“周星驰作品”是靓靓反复观看次数最多,也是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无论主动、被动播放,还是在大街小巷任何场合)。
堪称靓靓小学时代的噩梦,港产恐怖片的巅峰,在那个还是用光盘看片的年代,是靓靓看完A盘,不敢去VCD机换B盘的存在(划重点!!!),我还记得用被子盖过头偷偷看我爸去换光盘时心扑通扑通跳的场景,真是惊心动魄!如果你也记得“楚人美”这个名字,证明你应该也被吓到过。
3、《无间道》系列靓靓最喜欢的港产警匪片,没有之一。国内同类片的天花板,曾经一度把港产片带回黄金年代的作品,能被好莱坞翻拍的经典,那句“对不起,我是警察”至今被人津津乐道(三部曲的合集DVD也是靓靓偷偷买的一直藏在抽屉里)。如果你也喜欢《寒战》《赤道》,那作为鼻祖的它就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4、《致命ID》在那个懵懂的中学时代看,妥妥9分以上的“神作”。一群看似毫不相关的人聚在一起,发生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猛然打开了靓靓对于悬疑片探索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后来我经历过《搏击俱乐部》《电锯惊魂》《七宗罪》《致命魔术》《蝴蝶效应》《禁闭岛》《恐怖游轮》《盗梦空间》等等的经典洗礼再回身看,才降回了8.5分左右的水平,但毫无疑问,它是靓靓观影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5、《记忆碎片》因为《黑暗骑士》认识并迷上导演诺兰之后,特地翻来观看的炫技之作,正叙+倒叙穿插并行的新颖剪辑技法,讲述了一个失忆男主的自我救赎,在那个被大家纷纷直呼“看不懂,看不懂”的年代,它的高光之处真不在于剧情多精彩多有内涵,甚至于沉闷,但专心看完下来,实在令靓靓感到惊艳。
6、《谍影重重》系列刚接触就让靓靓惊叹,原来好莱坞的动作片除了《碟中谍》那样炫技,还能拍成这样子,不是单纯无脑式的英雄主义电影,在马克达蒙精彩演绎下,杰森伯恩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真汉子,而从动作片的类型上看,写实性的打动场面在手持晃动的镜头下也显得更加地“接地气”,拳拳到肉的燃爆场景下藏着一颗热血细腻的赤子之心。
7、《叶问》系列又是一个跨越靓靓从中学、大学时代至今的经典系列之作。尽管我最先喜欢“宇宙最强”甄子丹是因为《杀破狼》《导火线》里火爆刺激的现代动作场面,但其真正把角色刻进观众心里,并将演员生涯升华到另一个阶段的作品一定是《叶问》系列,人们不经意间会把他跟叶问本人画上等号就足以证明一切。当然,我是不会告诉你,高考前夕紧张复习的时候,靓靓还是会不自觉在走廊拿着课本比划起“咏春”的。
8、《田禹治》跟《致命ID》一样,多年之后靓靓回忆起大学时期的自己写下的第一篇博客影评,就是《田禹治》,现在豆瓣评分7.2分,不高也不低,类似于韩版的《西游记》。可以说这部作品本身的质量并不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而是它也开启了靓靓对韩国电影迷恋的旅程,《杀人回忆》《辩护人》《新世界》《恐怖直播》《寄生虫》......如果要说到后来至今接触的优秀的韩国电影,那就得另外开一篇长文来回忆了。
后话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并被观众所喜欢并且记忆深刻,肯定都有它们的“独到之处”,靓靓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自己,好电影,能走进你我心里,也希望大家能在这些经典里找到自己的心中所想,心中所爱,很高兴,我们都有一颗爱电影的心。
如何评价星爷的新喜剧之王?
说《新喜剧之王》不好看的人,都是看不懂的人,其实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富含哲学思辨的好电影,不相信?那让我分析给你看。
查理:比尔盖茨有几只眼睛?
如梦:两只。
查理:那我有几只眼睛?
如梦:两只。
查理:他不比我多,我不比他少。对不对?
如梦:对!
查理:所以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查理:千万不要有负面情绪查理:白雪公主有几只眼睛?
如梦:两只。
查理:那你有几只眼睛?
如梦:两只。
查理:白雪公主!你就是!
以上两组对白都出自电影,它们是成功学之精髓,它们对成功学家们的演讲言辞进行了深入大胆的挖掘和提炼。
成功学往往只强调某一种单一因素。如果以上对白中的“两只眼睛”是成为“比尔盖茨”的唯一条件的话,我们会推导出如下四个结论:
1、只要你长着两只眼睛,你就可以成为比尔盖茨。
2、只要你没长两只眼睛,你就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
3、跟比尔盖茨一样厉害的人,都长着两只眼睛。
4、凡是长有两只眼睛的东西,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鱼虫微生物,也都可以成为比尔盖茨。
小米:你条件有他们好吗?如梦:我相信凭我的天赋,只要我肯努力......像上边这类只强调单一因素,即一种唯一条件的情况,在逻辑学里被称为“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的本质是:
一种事物情况的存在,等于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存在。它们是相互存有的,它们互为因果。
A ←→ B (箭头表示的是:通过A能够推导出B,通过B也能够推导出A,A与B的关系是等价的)就是逻辑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逻辑形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形式逻辑是人类思维当中固定的基本形式,估计它是万古不变的,直到宇宙毁灭也不会变动。形式逻辑反映出了人类习惯于依据条件追究结论、按照原因寻求结果之思维模式,它反映出了人类理性精神之基本结构。
关键在于内容,关键在于往这种纯粹的逻辑形式里填入什么样的具体内容,才能让这种推理形式成立。
如果我们把A的内容填写成了“两只眼睛”,然后把B的内容填写成了“比尔盖茨”,我们就会推导出一些很奇怪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形式的两边填写成了如下这样:
王健林 ←→ 1个亿小目标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等价成立的了。
星爷通过在形式逻辑中制造出内容上的不得当,成功讽刺、挖苦、戏弄、批判了成功学大师们的成功学。
如梦:总之,机会就是留给努力的人的如梦:机会不是留给努力的人吗?如梦:这个世界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关于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在形式逻辑里边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
A + B + C + ...... → D(箭头左边的项可多可少,省略号表示还可以加很多很多条件)A 、 B 、 C所代表的是各种事物情况,D代表的是结论。
我们可以将A 、B 、C看作是走向成功的各种必要条件,将D看作是成功。一旦必要条件全都达到了,也就等于是成功了。这种逻辑形式经常被我们应用在生活里。
人所共知的,传说中的爱因斯坦的言论:
X(勤奋努力) + Y(正确方法) + Z(少说废话)= 成功。
就是对A + B + C+...... → D逻辑形式的复制翻版。
很多年前,在著名的鸡汤文摘《读者》之中,我们经常都能看到这个公式,估计也都是成功学大师们自己伪造出来的,然后冠了一个爱因斯坦的品牌名,然后就打着爱因斯坦的招牌去到处肯蒙拐骗了。
但不管内容如何千变万化,内容所呈现出来的逻辑形式却是统一不变的,这种逻辑形式也是真实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这种逻辑形式本身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它也是那种直到宇宙毁灭也不会改变的东西。
关键也在于填写什么样的内容进去才可以让这种推论形式成立,马可和如梦填入的内容是:
努力 + 天赋 + 演技 + 运气 + 不投降 → 女主角
而小米和陈导演填入的内容是:
高颜值 + 命 → 女主角
且不论他们所填入的内容是否合理,这里存在一个量化方面的问题。
就拿马可和如梦填入的内容来说吧,这个“努力”(这里用引号的意思是:强调以上公式中的条件项,下文再度出现的引号也是在强调公式中的条件项)要努力到何种程度呢?这个“天赋”又是多大量的天赋呢?“运气”又是多大的“运气”呢?......而且每个人的出身和地位又不相同,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也都不相同,这些都可以放进此逻辑形式左边的条件项中去......变量太多,有无数种组合和可能,无法算尽算清。
影响成功的原因(条件)太多,难以统计量化,难以说清楚道明白。也正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很难找到标准答案,所以人人都可以对如何才能成功这件事说三道四,忽悠的厉害的就变成了成功学大师,这也是成功大师们的成功学之所以能够有市场且经久不衰的原因。
因为是喜剧,所以不能让这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太过凄惨,所以到最后,星爷还是让如梦如愿以偿了。
因为左边的那些必要条件并没有被一一规定出量的大小,所以加大“努力”因素在成功中的比重,也是符合此形式逻辑规则的,所以说星爷让如梦成功之结局也是符合逻辑规律的。
星爷在嘲讽成功学之后,还是为那些关心自己能否靠“努力”赢得成功的众生们留下了一线希望。
如以上举例,撩人开怀发人深思的逻辑趣味情节,在《新喜剧之王》中比比皆是,一一列举太累人,恕不详述。《新喜剧之王》不仅是一部好电影,《新喜剧之王》还是一部值得反复揣摩、反复欣赏、富含哲学思辨的好电影。
陈导演:永远就是从现在到宇宙毁灭如梦:从现在到宇宙灭亡,你都没有机会最后再补充说明一下,新年伊始,希望对正在犹豫要不要努力的你有所启发:
据康德推理,人类是自由的,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验证出了自由,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巨大区别。人通过理性反思脱离了自然机械作用,超越了动物本能,获得了自由意志,而动物则被束缚于自然之机械本能之中。
我们从人性脱离自然后为自己立法、为自己颁布道德法则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人类是自由的这一事实。
虽然我们无法搞明白自由这种原因到底从何而来,但至少我们能够观察和体验到自由在客观现实当中的实在性,自由会生发出效果,自由会产生出结果。
既然我们是自由的,那我们当然就可以改造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当然也就可以改造这个世界。
上天猫搜:墨莎服饰天猫旗舰店哪些演员演过令自己后悔的电影?
演员不喜欢自己主演的电影,这很正常,但有时候,演员岂止是不喜欢,简直是厌恶至极,甚至炮轰。这都不足为奇,毕竟有点电影确实是很烂,观众骂,最后连演员也加入阵营了。
1、李连杰《白蛇传说》
“功夫之王”李连杰曾经在2011年上映的《白蛇传说》中饰演“法海”一角,这是他第一次出演不讨喜的角色,甚至接近于“反派”的角色,而选择出演的原因是给他打电话邀请他的人是他的恩人崔宝珠,但没想到的是,最初只定位为助演的他最终却以宣传他为主,成了主演;
而这部影片上映之后并没有受到好评,最终只获得了4分左右的低分,最终评分回流获得了4.7分的成绩;而面对这样的效果,李连杰也只能报以苦笑,最终在粉丝见面会上,李连杰尴尬的表示会引以为戒,不会在拍摄烂片。
2、刘德华《富春山居图》
2013年上映的《富春山居图》由刘德华、林志玲、佟大为、斯琴高娃等人主演,阵容非常强大在当时因为阵容就掀起了阵阵热潮,但上映之后令大家大失所望,甚至到目前为止,任何的一个“烂片排行榜”他都名列前茅,最终以2.9分的成绩收场;
随着大家的谩骂,肯定要有人出来“背锅”的,于是,刘德华第一时间公开致歉,表示是自己令粉丝们失望了,并声称下不为例、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3、徐峥《嘻游记》
1972年出生的徐峥,在2000年凭借《春光灿烂猪八戒》大火,之后2007年的《爱情呼叫转移》、2010年的《人在囧途》等电影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在2010年,势头正盛的徐峥被徐少熊导演邀请和“快乐家族”一起拍摄《嘻游记》,但该剧最终豆瓣评分抵制3.3分,被公认为“烂片”,以至于几乎和该剧所有相关的人缘都被大骂了一遍,徐峥也在被骂之列;
最后,徐峥实在扛不住舆论的压力,在微博发出了道歉,并且直言“嘻游记的确是一部超级大烂片”,可是没办法,后悔也挽回不了当初主演剧中“唐三句”的事实。
但有时候,电影明明不是烂片,反而是全球热卖大片,但演员也不喜欢。总之,演员讨厌自己主演的电影,理由各种各样
1、希亚·拉博夫
《变形金刚》的第一任男主角希亚·拉博夫,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他承认迈克尔·贝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为他做了很多,但他说他毁掉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
为什么他会讨厌全球热卖的系列电影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电影中无关紧要,大家都是奔着特效去的。
2、布拉德·皮特
布拉德·皮特讨厌自己的哪部电影呢?他曾经将矛头对准了《与魔鬼同行》,当时引起了媒体的狂热。这部电影由皮特饰演爱尔兰共和军恐怖分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皮特谴责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不负责任的电影。”他告诉《新闻周刊》记者:“我们本来有一个很棒的剧本,但是被扔了。”
3、梅根·福克斯
梅根·福克斯曾经演过两部《变形金刚》女郎,但是这位性感的女星却因为炮轰导演迈克尔·贝被换掉。因此《变形金刚》成了她讨厌的电影。作为一个还没有成为大牌的女星,感觉这么做有点不明智,毕竟你不是大腕,迈克尔·贝可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炮轰的。她曾炮轰迈克尔·贝在片场像希特勒,然后又说他像拿破仑,把自己搞成一个疯狂的、臭名昭著的疯子。
以上是对本问题的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哦,关于补充~
目前最多人看的电影是哪部?
谢邀!
说到观影最多的,无非就是比票房,无论影片剧情是否扑街还是好评,基本上大家关心的还是票房,而去年吴京自编自导的《战狼》系列电影第二部《战狼2》一度以56.7亿多的高票房登顶国产影史票房宝座之位,不仅是标志着国产影视业新时代的到来,更是证明了吴京的实力,以及国产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而今年的贺岁档再次证明了这个说法,六部片子,总票房加起来超过了100亿票房,不仅令影迷大吃一惊,更是令外媒刮目相看。那么,今天就随圆头君来看看,国产影史中最卖座的十部影片,看看你都看过几部吧?
1.《少林寺》
这是李连杰的处女作电影,也是他成名之作。该片在当时热映后不仅获奖无数,更是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更是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该片不仅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更是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而且还因为片中武打成分的真实,一度轰动世界,掀起了世界武术热,成了功夫片难以逾越的经典。说到卖座,该片以1毛钱票价,在当年狂揽1.6个亿票房,大家觉得排第一是否实至名归。
2.《战狼2》
有了第一部《战狼》的铺垫,吴京在次斥资打造第二部《战狼》,而该片镜头也从中外边境转到了叛乱四起的非洲境内,再度开启了解救海外侨胞的故事。热映后获得不菲票房不说,更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支持。掀起了一股军事热潮和爱国主义情怀。这部电影的热映如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的铮铮铁骨,也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
3.《红海行动》
同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军事题材动作电影,《红海行动》在贺岁档上映后一度被续集大片《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踩在脚底,但是后期凭借着高口碑的逆袭,一度登顶贺岁档榜首,跻身国产影史第二位置。这无疑是该片的真实性以及可看性。影片不仅体现出近年来中国军队的发展和强大,更凸显了中国军人热爱和平、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彰显了国家利益、国家精神、国家形象和中国荣光。
4.《美人鱼》
没有吴京《战狼2》和林超贤的《红海行动》之前,周星驰的巨作《美人鱼》是赢家,该片以上映四十几天后以33.9亿的高票房问鼎了国产总票房榜首。而该片为影迷呈现的无疑就是周星驰特有的无厘头喜剧元素,加上持久不衰的港味符号以及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不管从笑料还是故事上来说都的确不算周星驰最好的作品,但它却带着一种小人物老去的感怀,也正是因为这种老去的无力感,让它变得动人。而且再次证明了周星驰的作品一如既往的俗得动人的标志。
5.《唐人街探案2》
虽然近期热播的《远大前程》口碑扑街,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陈思诚不是好导演,毕竟他亲自指导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也是引起了不少轰动。而在今年贺岁档更是再度证明了他的实力。从之前的泰国唐人街转移到了纽约,再次上演了一场烧脑的破案故事。该片不仅是延续了第一部的案件推理,更是加入了不少喜剧元素,而且随着口碑的爆棚,票房更是蒸蒸日上,而且该片最大的看点不仅是充满密集的笑点,案件推理更是令观众津津乐道。
6.《捉妖记》
怀孕的井柏然、爱唱歌的姜武、爱打麻将的汤唯、鬼马夫妻曾志伟吴君如、正经搞笑的姚晨闫妮、要求煮熟点的天天森碟、密码438…太多亮点,让这么一部古装奇幻片彻底成为继《武林外传》和《盒子怪》后一部令人开怀大笑的喜剧电影之一。该片以扎实的剧情,和人物对角色的投入,以及用心之作的特效,还有能够节奏准确地调动观众的笑点泪点。说实话,该片不是黑马,是一部制作团队实实在在按部就班认真完成交出的作业。
7.《捉妖记2》
作为续集,该片要是没有第一部的铺垫,第二部能有20多亿票房几乎是不可能的。该片没有一个明确的剧情线,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讲着梁朝伟这边的屠四谷然后又跳到白百何那边,最后两组会师大战妖王更是无比尴尬。不够,我们是以票房来定义卖座,该片获得22亿多的票房想必也是值得大家一看,毕竟是在贺岁档,又是喜剧电影,而且还有卖萌的胡巴,说实话很多影迷完全就是冲着胡巴和梁朝伟去的。
8.《羞羞的铁拳》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羞羞的铁拳》,开心麻花在喜剧这个领域,从未让人失望过。而且该片更是看点十足,本来身体互换这个主意在影史上也许并不新鲜,但是开心麻花团队就是能用精湛的演技,巧妙的创意,让这种老梗变得超级好笑!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故事的推进,笑点的设计或者是演员的表演,开心麻花在作品中的表现真的越来越成熟了。
9.《前任3:再见前任》
你永远不晓得自己有多喜欢一个人,除非你看见 TA和别人在一起。同样一部电影,有人看出了欢乐,有人看出了眼泪。该片的故事并无新意,无非是都市男女的相爱与分手,错过与珍惜,几处煽情的段落也能做到点到为止,伤情不滥情。但是该片凭借对两性情感问题接地气的调侃和有情人终究错过的煽情处理,无疑是戳中了都市男女的笑点和泪点,这或许就是该片成为票房黑马的原因之一吧!
10.《功夫瑜伽》
该部影片刺激性和喜剧感相结合,同时在剧情当中又加入了很多观众们并不常见的新鲜角色和元素,可以说该部影片延续了成龙惯用的喜剧风格,但又让人出乎意料。作为成龙的老铁杆,如果你喜欢《十二生肖》的话,一定会喜欢这部,因为比绝地强,很“成龙”的风格,放弃故事专注诙谐打斗,集市那段最好,收尾太猛,整挺欢乐。60多岁的成龙如今还可以上窜下跳,用最拿手的方式拍电影,作为粉丝,不知道还能再看几部这样的成龙片。或许以后他的作为就是成为了怀念成龙的代言词。
对于这十部国产影史最卖座电影,大家是否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点赞分享。
哪吒这部电影的票房为何那么好?
01
我怎么也没想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国产动画电影能在一夜之间,口碑炸裂!
猫眼9.7、淘票票9.6、豆瓣8.7...当咖姐抽出一丢丢时间走进电影院时,才发现偌大当iMAX厅里已经座无虚席。
扫望过去,在座的成年人居多,孩子倒是没几个。
《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成人向动画电影的春天来了吗?
我不敢断言,但是目不转睛的看完这部《哪吒》之后我确信,它一定会开辟国产动画的诸多先河,把此类电影的票房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散场出来,同行的男男女女口碑和网评差不多,有说特效强悍的,有说配音用心的,有说人物很酷的,有说情节搞笑的...
其实我注意到有很多人和咖姐一样,迫不及待语不停歇的点评,只是为了掩饰眼角拭泪的整个小动作。
的确,这部《哪吒》符合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有笑有泪。
02
不过,其实在看电影之前,咖姐身边的很多80、90后是比较犹豫的,毕竟哪吒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自我们幼年起就一直是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大圣是大英雄,哪吒是小英雄,这俩都是通天彻地的神仙。
现在好像每一部动画电影都要争先恐后地“魔化”他们,到底是为了服务成人观众而故意为之,还是刻意模仿皮克斯、华纳、迪士尼最擅长的“颠覆式英雄形象”?
仙凡子、陈塘关、斩恶龙、救万民、自绝命、托莲生的哪吒,怎么会是这副模样?
麻子脸、圆鼻头、烟熏妆、死鱼眼,预告片里凶神恶煞、玩弄相邻、小魔头浑不吝。
“这版哪吒丑爆了!”
丑到我们这些80后老阿姨不敢看。
好在,“真香定律”牢不可破,目不转睛的看完这1小时50分钟之后,果然被这部史无前例的国产动画震撼、感动到了。
不输《冰雪奇缘》的特效、毫不违和的配音、神乎其神的创意、诚意十足的改编,细节满满的每一帧都值回票价。片尾彩蛋《姜子牙》的惊鸿一瞥,更让我们对中国人自己的“封神宇宙”浮想联翩、充满期待...
03
慢着!你说我没看懂?
咖姐也是突然发现,隐藏在本片视觉听觉、情感冲击背后最大的“彩蛋”,正是这部动画本身。
与其说《哪吒》是一部能够和好莱坞动画电影分庭抗礼的票房佳作,不如说它是一部“大型青春成长纪实片”。
《哪吒》在紧凑的剧情和密集的笑料里一直试图告诉我们: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的青春我做主!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个莽撞叛逆的少年
如果你遇到过某个爱破坏、爱搞怪的熊孩子,那么电影里“魔丸”转生的哪吒就是一个超级熊孩子。
乡里乡亲视之为妖、避而远之不说,就连哪吒的亲爹妈李靖夫妇也不得不把他关在结界内,严禁这个叛逆莽撞、魔性未消的儿子跨出家门半步。
这版哪吒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脸不屑与坏笑,真是像极了青春萌芽时代出现的那几个“不良少年”。
一对宠溺又严苛的父母
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三岁必亡,哪吒的妈妈选择了给他自由和快乐,只是公务繁忙聚少离多,还是让整天无所事事的哪吒缺少陪伴,心里空落落的。而哪吒的爸爸李靖瞒下妻儿,想要代哪吒去死。母慈如海,父爱如山,最终感化了这个“魔童”。
但是编剧导演又毫不客气的影射了许多中国式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宠溺式”、“关押式”,自作聪明的对孩子撒“善意的谎”。
一位大智若愚、不拘一格的老师
乍看之下,这版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是贯穿全片的“搞笑担当”,讲川普、骑飞猪,看起来只是个嗜酒如命,频繁被捉弄,智商不在线的胖大叔罢了。
岂知,全片中最清醒、最坚持、最有责任感、道法也最高深的就是他。
我们年少时如果能遇到一位这样的老师,实在是我们的幸运。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愚弄自己,根本不尊重自己的“差生”,对冥顽不灵的“坏小孩”负责到底,直到他们幡然醒悟,这样的老师又会成为学生的忘年交。
一个志不同、道也不合的好朋友
灵珠、魔丸,一正一邪。魔丸化生哪吒,灵珠就化成了龙王之子。
在诸多神话演义里,这个龙太子不过是个嚣张跋扈的纨绔子弟。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他却是个翩翩公子、至纯少年的形象,也是哪吒“唯一的朋友”。
之所以这个改编一点也不让人感觉突兀,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身边几乎都会有这样一种朋友,你们出身不同、家境不同、性格不同,也总是会为了一件事观点不同而争论不休,但是久而久之,彼此会越来越把对方视为最交心的朋友。
因为自己的异类,总是比同类更有吸引力。
这种互补互嵌,当真是一种神奇的能量。
至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集齐了一部青春片全部的人物元素。他告诉所有人,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可能被孤立、被嘲笑、被鄙视,但他们仍然有被改变的可能,仍然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回归至真至善的自我。
同样,有的孩子生性纯良,像龙太子一样每天勤于功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一旦背负上超出自己能力的家族期望、一不小心受到申公豹这样的“坏老师”蛊惑,也可能做出十恶不赦之事。
正邪一念间,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新闻案例不胜枚举。
从影射家庭教育到探讨成长的环境因素,《哪吒》的主创人员夹带的“私心”昭然若揭,很难说是无心插柳。
04
“好孩子”是如何变坏的,“坏孩子”是如何变好的,其实国外的动画电影已经尝试过无数次这样的主题。而国产电影往往不善于表达这层所谓的“教育意义”,要么太片面,要么太生硬。和《哪吒》几乎同期热映的《银河补习班》口碑两极分化,也正因为如此。
有人很喜欢《银河补习班》里父子情谊和教育观的铺陈,也有人觉得这种情感和理念的表达过于直白生硬,邓超的台词也有书面化的说教意味。
而《哪吒》就彻底打破了这一点,被打磨成了一部成熟的青春剧情片。片中有父母恩亲子情,也有朝夕共处擦出的师生火花,有朋友的一见如故、兄弟的生死相依,也有隐忍与担当的少年英雄主义。
当然,也少不了青春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热血感”,也就是我们口中的“燃”。
当哪吒进入“小宇宙爆发”的形态,嘶吼出那些不屈与颠狂时,我们终于理解了这个少年,他就是那个曾经充满斗志,不拘束缚的自己。
逃学逃课、搞恶作剧、写打油诗、离家出走、偷拿父母的钱、和“差生”做朋友、骂老师起外号...
终于有一天,我们独自舔舐着酸涩的伤口,懂得了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此时,我们又不愿意留在他们身边做一个乖孩子,青春已逝,但我们依然相信自己能够“逆天改命”。
在魑魅魍魉出没的生活周遭里,我们没有风火轮、混天绫、火尖枪这些神器,却依然变得坚韧果敢、无惧挫败、锐意不挡。
看懂了《哪吒》,恭喜。
你看懂了成长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