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颗子弹,那么这把枪能做到的最小口径和最小枪管长度是多少?
八百里等于400千米,恭喜您这已经是战区弹道导弹级别的东西了,近程地地导弹请出门左转找火箭军。对于步兵而言,用400千米外发射的武器消灭机枪手,这个能做到。但你说这东西还得是管装发射器发射......
也不是不行,但难度很大。历史上管形火器的射击距离一般在50千米以下,例如二战期间英德多佛海峡炮战中的火炮,虽大多出身舰炮,但实际射程也未达到50千米。大和的460毫米炮射程为42千米。美国人的Mk.7型406毫米炮射程是39千米。后来虽然各国还有一系列没有完成的计划,像德国人的508炮,但射程也很难再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炮管长径比受限于冶金技术水平,有长度上限,另一方面,战舰的测距能力也有无法逾越的天花板(大和看不见40千米以外,美国人当年的技术水平其实也差不多)。当然,像V-3喷气炮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准确射击单一目标,而是打击面目标的战略武器,因此设计射程165千米也没啥问题。
地球曲率让一般直射武器的射程很难超过8千米,而对于更远的目标,间接瞄准方式至少需要前方提供目标装备和落点坐标。但是在中继制导、末制导等一系列技术问世以前,炮兵对50千米以外目标攻击是不太可能的。但随着中继制导、炮射导弹等技术的成熟,现在火炮发射炮弹打击上百千米以外的目标理论上可行,其实只不过将火炮作为发射手段,远程飞行可以采用滑翔方式。美国人60年代的HARP项目本质上用火炮发射轨道飞行器,但可能最终只达到180千米高度的亚轨道水准(尤玛试验场用三段50倍径16英寸炮管连成一体,制造了身管长度60米的超级火炮),但如果该项目保存发射能力,现在通过发射远程滑翔弹,按说飞行400千米是有可能的。
但另一问题就是,现在的各种精密元件是否能够承受承受巨大膛压所带来的可怕惯性,要知道HARP的初速是2100米/秒(火箭和导弹的加速过程是渐进式的,因此对元件的威胁真不如火炮膛压那么可怕)。不过随着电磁炮等新手段出现,估计迟早会出现发射炮射导弹打击数百千米以外目标的超级火炮,但现在要完成您这目标,还是请出门左转找火箭军或者俄罗斯天军,推荐9K720伊斯坎德尔。
抗战中打死一个日寇要用多少子弹?
说句不严肃的话,战场上每击中一名日军,把平均所需的弹药加在一起,压都能把它压死。
弹药消耗总体数量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日本投降,平均约600发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消灭一名日军需要3700发子弹。
据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公布的数字,日军总伤亡2418528人,其中死亡483708人,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40.46万人战死。
抗战8年,国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累计消耗弹药(步枪、手提机枪、轻机枪、重机枪子弹)18.2亿余颗,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类炮弹。
其中,1937年与1938年,因与日军正对战场对抗(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国军消耗子弹达7.2亿颗,到1939年,库存耗尽。
子弹来源1939年前,除部分自制外,还向苏联、瑞典、德国、比利时等国,进口步、机枪子弹约4.6亿颗。
1939年后,获得了美国少量援助,而且,用于国内战场的子弹数量太少,主要拨给了征军,主要依赖自产。
1939年约生产0.88亿颗,1940年约生产1.14亿颗,1941年约生产1.2亿颗,1942年约生产1.4亿颗,1943年约生立1.44亿颗,1944年约生产1.54亿颗;仅这六年,共生产约7.6亿颗。
整个二战,平均每2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士兵,国内因弹药奇缺,不得不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硬抗,以自身巨大的伤亡,打出了罕见的消耗比;其中,正面战场的消耗比,又远高于敌后游击战场。
1943年常德会战消耗子弹1700余万颗,多方公布日军伤亡3万左右,平均近600发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日方公布数据为减员万余,平均则需1000余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
1938年台儿庄战役之滕县保卫战消耗子弹约16.4万余颗,日军伤亡约2000余人(各方数据不一),平均约需80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
此役,穿着草鞋单衣、拿着“烧火棍”的川军,英勇无畏,不惧牺牲,打出了罕见的消耗比,迟滞了日军向台儿庄进攻的步伐,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从此,使川军团名震天下。
1939年末,第一次长沙会战之赣北战场消耗子弹约265万颗,日军伤亡10100(有水份),平均约250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
百团大战消耗子弹约70万发,手榴弹约12.6万枚,日军伤亡约2万,平均每35发子弹和6颗手榴,才能击中一名日军。
车桥战役新四军消耗子弹约9900发,日伪军伤亡840人(日军460人,伪军480),平均约12发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伪军(伪军战斗力差)。
平型关战斗115师消耗子弹不足4万发,日军伤亡千余人,平均30多颗子弹,才能击中一名日军。
缅怀先烈,珍爱和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高射炮打飞机没中?
空中爆炸了呗,以前靠钟表定时引信,现在是近炸引信和电磁线圈引信
只有早期小口径高炮才是靠触发引信,直接命中目标来进行摧毁。在二战时期,中口径和大口径高炮主要就是靠钟表定时引信,由炮手发射前定装时间,让炮弹在飞机机群周围爆炸,让弹片扩大杀伤范围来增强打击效果。所以你看到二战照片和影视剧里面,盟军机群在进行轰炸和伞降时,周围都是一片片炮弹爆炸的云朵。那时候大口径高射炮炮弹主要是钟表时间引信,这个引信实际上就是一个机械闹钟,炮弹发射前根据目标方位,距离,速度,设定需要飞行多少时间后在目标周围爆炸。所以发射前有个定装引信的环节,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这就导致二战时候对高射炮手素质要求很高。会懂测量算出目标数据,数学要好能够快速计算出结构,还要身手敏捷,抱着炮弹快速调整引信,然后塞进去发射。
苏联的一款钟表时间引信结构,里面实际上就是个小型机械表。
苏军85mm高炮发射前进行定装引信,图中红圈是引信扳手,用来调整引信上调节环来设定需要的时间。德国人后面高级了点,使用机械方式来设定引信,这样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定装引信时间不稳定产生的误差。到现在我们还有少量装备的59式100mm高炮上,也是使用定装时间引信,不过这个时候是采用雷达和射击指挥仪。雷达测算目标数据,射击指挥仪自动计算需要的时间,炮弹发射前进行自动定装。
在二战的时候,美军革命性的发明了VT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技术(这一技术实际上是英国最先研究,美国参战后共同研究出来)。这种引信是内置干电池,发射后通电,将整个炮弹弹体作为无线电发射天线,从而变成一部小型“雷达”,发射后的无线电信号碰到物体后反射,距离目标越近,反射信号越强。而反射回波被振荡器放大,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触发引信爆炸,这样可以实现在目标7~15米范围内自动爆炸,极大的提高了防空效率。美军的MARK 53型VT引信,美国在1942年发明出这种引信后,动员2000家工厂生产了2200多万枚VT引信,他极大的提高了防空效率。在VT引信应用前,大口径高炮想要击落一架飞机平均需要200发以上,使用VT引信之后降低到50发左右,可以说是保障美军舰队安全的杀手锏。因而被认为是二战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之一,其保密级别达到原子弹和诺曼底登陆计划同样的级别。直到现在,VT引信炮弹还是军舰上大口径舰炮防空的主要手段,前苏联现代级驱逐舰上两座AK-130双管130mm舰炮,一分钟内抛洒140发对空炮弹,每发炮弹对战机有效杀伤范围30米,对导弹有效杀伤范围是15米,是前苏联舰队防空一道重要防空火力网。
至于小口径防空炮,之前都是碰撞方式触发引信,没有击中目标,则是靠自带的自毁装置来自我毁灭,不会伤害无辜。这种自毁装置通常与拽光管合为一体,拽光管内药柱缓慢燃烧到一定程度后,直接通过传火孔来引爆炮弹,下图红圈即为拽光管。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弹药AHEAD可编程弹药出现。这种弹药又称为电磁线圈引信炮弹,他在高射炮炮口处设置电磁感应线圈。先进行测量炮弹出膛初速,之后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计算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通过最后道电磁线圈发射电磁信号,编辑炮弹内电子引信,设定爆炸时间。AHEAD可编程弹药工作原理,这种炮弹对于小口径高炮来说,极大提升了防空作战效能。这种火炮最早是由瑞典厄利孔公司在1995年推出,迅速在全球广泛流行开来,而且这种技术还可以对之前旧式火炮进行方便改装。我军现在陆军使用的双35mm自行高炮也是使用这种技术,看这炮口线圈罩就可以明白
子弹最快速度为每秒多少米?
俄罗斯实验的电磁技术是目前子弹的最快速度,达到每秒3公里,狙击步枪和重机枪的弹丸速度800-1000米每秒,也有子弹速度超过1000米每秒的步枪。
不同枪支子弹速度:
四式手枪(铅芯弹):大约是400米每秒。
五四式手枪(钢芯弹):大约是430米每秒。
八一杠步枪(标准弹):735米每秒。
五三式半自动步枪(标准弹):一820米/秒。
霰弹枪:200--300米每秒左右,最高可达400米每秒。
手枪子弹:300--450米每秒。
步枪子弹:700--850米每秒。
小口径步枪弹:860-970米每秒。
你听过的最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什么?
谢谢邀请!
今天和朋友一起逛街时,聊到了结婚的趣事,不可思议的事层出不穷。
记得去年我爸妈带我去相亲,我一家三口,对方一家三口,在介绍人家里见面。我爸和他爸聊的可嗨,我,我妈,对方,对方妈妈都在那陪笑,而我更是从始至终都没和那个女生搭上话。场面那叫一个尴尬...
最近有个小伙子娶了一位“老师媳妇”,婚礼当天被要求做题!考题内容主要来自在《婚姻法》。
听说新郎前几个月就开始背书了,期待在婚礼上考过,做完一道一道的接受批改,旁边的伴郎小兄弟都笑出了猪叫。
最后悲惨的小伙子由于答错太多,建议补考后下次结婚....
接受考察现场作答接受批改公布答案考题回顾错了很多接连出错补考,这次婚礼取消!--END--
保佑文章观看过万,看过的人都点赞,保佑点赞的人家财万贯,关注的人年入百万,保佑保佑保佑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