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股通宝(大清铜币的市场价值如何)

穿越火线 susu 2023-07-02 18:20 254 次浏览 0个评论

股通宝,大清铜币的市场价值如何?

首先给一个肯定的回答大清银币宣统三年壹圆市场行情非常好!这里我就简称大清银币。大清银币一直是清代机制币龙洋中的龙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大清银币铸造特别精美,正面一蟠龙,龙活灵活现,精气神十足,而且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喜欢龙的情节,所以大清龙一直让众泉友情有独钟,拥有一枚大清成为了每个泉友的必须品,否则都不敢说自己是玩银币的。第二大清铸造量约7700万枚,数量适中,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有钱都买得到,同时也适合炒作。第三大清银币含银量高!所以大清银币一直机制币龙洋中的领头羊!目前通货大清3500左右,PCGS评级的45分8000左右,55分的18000左右,62分的32000左右,63分的5万左右,64分的8万左右,65分的15万左右。要想买65分以上的难度就十分大了。

在这里我也简单了说一下,大清银币宣统三年的几个顶级大珍品。按稀少程度排名,分别有大清银币短须龙,大清银币大尾龙,大清银币长须龙配普通版,大清银币长须龙标准版,大清银币反尾龙,大清银币签字版。最近十年来大清银币短须龙拍卖会也未出现,小编一直也未见过真币,所有未能找到一张真币图片。大清银币大尾龙美国一个拍卖会今年5月份要拍一枚NGC65分(图一),小编在香港国际钱币展销会上过手,一眼大开门特别漂亮,属于终极收藏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一试。大清银币长须龙配普通版去年诚轩184万成交了一枚PCGS64+最高分(图二),个人觉得这个价格还是便宜,应该属于大漏。大清银币长须龙配标准版,小编有幸过手了一枚PCGS63分的,一时半会没有找到图片,后面定会给大家补上。大清银币反尾龙去年诚轩秋拍也以46万成交了一枚P盒61分(图三),大清银币签字版其实个人通多年观察感觉比大清银币长须龙标准版和大清银币反尾龙要少很多。小编也没有找到真币图片,实在是有点遗憾!说明本人所上传图片全是真币,绝不会找一枚作为样本上传!感谢一直关注喜欢的朋友们!希望对老铁们有用!

股通宝(大清铜币的市场价值如何)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

汉武帝和唐太宗时期都有一个身量庞大邻居,一个匈奴,一个实突厥,唐太宗一战灭亡了东突厥,是有很大幸运因素。

秦末汉初,匈奴帝国在北方草原兴起,汉高祖在平城白登山和冒顿单于打了仗。

此前,中原王朝还没有对付游牧民族的有敦办法,御史大夫刘敬首次提出"和亲"政策。

这样,双方打打闹闹维持了六七十年,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四十四年间,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的战争(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歼灭十几万匈奴人。

汉武帝举国之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威胁,自己也付出惨重代价,人口缩减了一半,国库空虚"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主要是匈奴人太过于强大,冒顿单于时控弦之士达三十余万,到汉武帝时期,匈奴人的实力要远远高于这个水平,而唐太宗比较幸运,他的对手是分崩离析,淹淹一息的东突厥。

突厥人崛起于六世纪,552年,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

突厥人打败了柔然人控制了北方草原,突厥疆域东达大兴安岭,西达里海,北到贝加尔湖,南抵大漠,东西万余里,南北六七千里,控弦之士百余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草原民族。

隋文帝时期,根据突厥内部联盟比较松散的特点,长孙晟提出"远交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针,主张分化瓦解突厥各部,这也成为后世中原王朝对侍草原民族的基本策略,直到大明帝国。

隋朝成功瓦解了强大的突厥,使其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隋朝主要面对东突厥。

隋文帝对东突厥继续分化瓦解,把义成公主嫁给小部落首领启民可汗。

义成公主先后成为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可敦贺(妻子)。

义成公主非常强势,用五石散药死了处罗可汗,因厌恶他的儿子,立处罗可汗的弟弟咄苾,即颉利可汗,从内部分化了东突厥。

颉利可汗是草原枭雄,迅速整合东突厥,国力一度非常强大。

唐朝建立时曾和突厥人达成合议,随着大唐的初步统一,这种合作随之瓦解。

贞观二年,颉利可汗率二十万大军直达渭水,李世民忙于稳定内部无力对外发动战争,和颉利可汗达成渭水之盟。

颉利可汗的好运从此消失了,内部薛延陀,投野古,溪,回纥等部落发生了叛乱。

贞观二年(629),内部突利可汗也反了,和颉利可汗互相对攻。

薛延陀击败颉利可汗后归顺大唐,谋求共同对付东突厥。

草原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以畜牲业为主。这年冬天,草原上发生雪灾,牲畜冻死大半,人口锐减。

唐太宗果断出击,联合薛延陀,回纥等部族群欧东突厥,军神李靖为统帅,兵分六路围攻颉利可汗。

实际上,战争的规模并不大,李靖只带三千铁骑发动阴山之战,苏定方仅率二百铁骑突袭颉利大营,颉利可汗逃到铁山请求议和。

唐朝派唐俭等人同颉利可汗议和,李靖利用颉利可汗麻痹大意心里,一战而擒之,所以,李世民打得非常轻松。

"自去号迄今,降款相继,不劳卫霍之将,无待贾晁之用备,单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襁负而至,前后不绝。被发左衽之乡,狼望龙堆之境,萧条万里,无复王庭"《克突厥赫天下诏》。

也就是说,唐太宗还没打东突厥之前,东突厥内部己分崩离析,上天在眷顾唐太宗。

从此,李世民不仅是中原王朝皇帝,还是草原上各个民族共同的"天可汗"。

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作为春秋末期有名的谋士,他被冠以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学家等名号,诸多的史料典籍中,都对范蠡一生传奇事迹有所描述。

“文财神”陶朱公

我们所熟悉的范蠡形象,基本依托于《史记》中的撰述,司马迁将范蠡的生平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期:

一是辅助越王勾践,在其身边做了二十多年谋士,最终打赢了吴越之战。

二是激流勇退,辞官泛舟离开越国,改名换姓来到齐地,避免了被勾践肃清的命运。

三是通过自己的才华经商致富,最终在陶(今菏泽定陶县)安家,成为了有名的巨富“陶朱公”。

明清以后,民间逐渐将“陶朱公”作为“文财神”予以供奉,现代的许多经济史学者,将其誉为“商圣”、“商业鼻祖”,加之范蠡睿智、明辨的历史形象,渐渐固化了范蠡在世人眼里的“完人”印象。

入越前的狂狷不羁

然而,作为如此出众的历史人物,范蠡在入越之前的形象也是别具一格的,东汉《越绝书》中就曾记载:

“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户之虚。其为结童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 反听若聋。”

说的是青年时的范蠡 “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说白了就是疯疯癫癫的不像正常人,但却“独有圣贤之明”。这与二哥印象中的天才形象很相似,总是做着一些凡人理解不了的举动,但却自心似明镜。此后,范蠡被文种视为知己,二人相约共赴越国,便有了之后吴越之战的屡建奇功。

自入越到灭吴

关于范蠡是如何协助勾践谋划灭吴大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左丘明所撰的《国语·越语》中。与之后的史籍基本一致,从勾践兵败会稽山起,到越军攻下姑苏宫为止,总共经历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而范蠡这段时间的主要事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忍辱负重,委屈求存。由于当时越国兵败已成定数,为了将越国的损失降到最低,范蠡向勾践献策:

“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大意就是建议勾践不要计一时之得失,先俯首称臣,以求苟活之机。而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记载,此时的勾践、范蠡君臣曾“入吴为奴”,给吴王夫差当牛做马,忍辱三年后得以离开吴国,这才避免了越国的彻底灭亡。

第二阶段,韬光养晦,时局反转。范蠡随勾践被赦归国后,便开始谋划越国的复苏。

内政方面,顺应自然规律,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让利于民增强国力;外交方面,继续保持对吴国的卑微态势,同时与周边的齐国、楚国、晋国交好;与此同时,有意引发敌国君臣之间的内部矛盾,加之灾害、战争等给吴国带来的损失,给最终越国伐吴争取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此后,面对越国的示弱,吴王夫差错误地判断了局势,开始纵欲享乐、盲目扩张。这不仅导致了国力的不断衰弱,还使得君臣之间产生了战略上的重大分歧,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夫差在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后,误杀了忠臣伍子胥,使得吴国朝野震动,君臣离心离德。

第三阶段,果断灭吴。这一时期吴越两国的国力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扭转。范蠡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到,便对越王勾践说:

“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趋之, 惟恐弗及。《国语·越语》”

意在劝谏勾践要审时度势、乘胜追击。果不其然,经过此后多次征战,吴军节节败退,此时的吴王夫差却想俯首称臣、卑微求和。深知其中隐患的范蠡力荐勾践要当机立断、以除后患,最后在勾践犹豫之际,亲自上阵将夫差围剿在姑苏宫,逼夫差自杀了: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国语·越语下》

深藏功与名

勾践依靠范蠡、文种等人的谋略和才干得以使越国起死回生。然而,在勾践二十余年的伐吴之路上,几乎都是依照范蠡、文种的计策行事。特别是范蠡,没等勾践发话就先斩后奏率军灭掉了夫差。这使得勾践不得不为保自身江山的稳固而考虑肃清两位“灭吴功臣”。

此时的范蠡再次体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格局,不顾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也不畏惧“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的威胁,毅然泛舟飘然而去。最终在留给文种的信中道出了其归隐江湖的著名论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果不其然,此后发生的事情再次被这位“先知”一般的大咖言中,文种在勾践的质疑和逼迫下自杀,悲剧收场的同时也反衬了范蠡的明智。

“文财神”形成的渊源

如果根据《史记》的记载,在此之后,泛舟而去的范蠡则是开启了自己的另一段“开挂”的人生:

范蠡浮海出齐, 变姓名, 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乃归相印, 尽散其财, 以分与知友乡党, 而怀其重宝, 间行以去, 止于陶, ……居无何, 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司马迁笔下对范蠡离越之后的描述不可谓不详尽,大意是说范蠡之后去了齐国,经商之余还拒绝了齐国提供的相位,后辗转在陶安家继续经商,最终积攒了“巨万”的财富,天下人称“陶朱公”。自此之后,历代学者便开始了对“陶朱公”范蠡经商之道的考究,认为范蠡是当之无愧的“商业鼻祖”。

然而,此说法非无懈可击:

首先,虽然范蠡的经商事迹被记载到《史记》之类的正史中,但在此之前如《国语》一类更早的对范蠡生平有详细描述的典籍中,并未对范蠡归隐后的踪迹做出明示,结合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行文风格,确实有些对范蠡本人形象的理想化记述,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其“经商”一事的真实性。

其次,《史记》中说范蠡到了齐国自改名讳为“鸱夷子皮”,实际上,在春秋时期的齐国,的确有另外一个鸱夷子皮:

“孔丘乃志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墨子• 非儒》”

可见这个鸱夷子皮是孔丘孔老夫子同期在世的历史人物,但范蠡离开越国泛舟五湖时,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此可以断定此鸱夷子皮并非范蠡。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存在身份之上的混淆。

最后,经过史学家考究,后世流传的范蠡所编撰的《范子计然》、《陶朱养鱼经》等农商专著,其成书时间实际是汉代,并非出自范蠡所在的春秋末期,因此更可能是后世的托名之作。这进一步加深了对“范蠡经商”一事真实性的怀疑。

实际上,范蠡最终以“陶朱公”的名号成为被我们所熟知的“财神爷”,更多的是由于其在道教中的地位所致。

范蠡的治国治政观念涉及“天、地、人”的三道老学,与正统道学的一脉相承;而道家所供奉的神明常与其原型生前的功德相关,因此范蠡的治世成就和道德形象使得其能够从“人”的层次脱颖而出;加之后世对范蠡因功成身退而隐世,后又凭借智慧与才干“成功经商”的印象的不断加深,使得其成为民间百姓心目中睿智、超脱和气度的象征,由此逐渐被赋予了“财神爷”的神格。

李世明虎牢关之战比之巨鹿之战如何?

谢邀!应该是李世民吧,古代两军对垒作战特别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那我们就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来对比一下。

虎牢关之战vs巨鹿之战

两次战役概况:

一、巨鹿之战:

1、梁起东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不听。乃使宋义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义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则免,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夜衔枚击楚,大破之定陶,梁死。沛公与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下。沛公、羽相与谋曰:「今梁军败,士卒恐。」乃与吕臣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这一段话是说项梁起兵东阿开始,一直打到定陶,多次打败秦军,屡次取得胜利,项羽与刘备又在 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

宋义在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他道:"您将要去会见武信君吗?"显回答说:"是啊。"宋义道:"我论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当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这时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偷袭了定陶,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项羽与刘备攻打陈留也没打下来,两人商量因为项梁军刚败,士兵都有些恐慌不安,于是分兵驻守在彭城和军砀。

2、章邯已破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当此之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走入巨鹿城。秦将王离、涉闲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将卒数万人军巨鹿北,所谓河北军也。

章邯消灭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地没有大的造反势力,可以不用忧虑了,于是渡河攻击赵国,把赵国打得节节败退。赵王和他的大将相国全都逃进了河北巨鹿城。于是秦将王离、涉闲率军包围了巨鹿城, 章邯在巨鹿之南修建防护通道为王离军输送粮草。而赵国大将陈馀率领着几万人驻守在巨鹿城之北距挡秦兵。

3、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见楚怀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数日果败。军未战先见败征,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说之,因以为上将军;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别将皆属,号卿子冠军。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齐国的使者高陵军见到楚怀王说:“宋义评论项梁骄兵必败额,果然没几天项梁就兵败而死。军队还没打仗,就能先预见到失败的征兆,夸赞宋义懂兵势谋略。”赵国向楚国求救,楚怀王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大军行至安阳,就停留不走了。

4、秦三年,羽谓宋义曰:「今秦军围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国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令者,皆斩。」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并力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属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也。」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

项羽和宋义说:“现在秦军围困巨鹿,应该快速引兵渡河,我们和赵国里外夹击,必定能破秦军。”而宋义想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等秦赵两败俱伤在行动,并说项羽你上阵打仗比我强,可是运筹帷幄不如我。并且下令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倔强不服从指挥的人,一律处斩!"

宋义随后派他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并亲自把他送到无盐县,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时天气寒冷,大雨不停,士兵饥寒交迫。项羽便道:"本当合力攻秦,却长久地滞留不前。

而今年成荒歉,百姓贫困,士兵吃的是蔬菜拌杂豆子,军中没有存粮,竟还要设酒宴盛会宾客,不领兵渡黄河,取用赵地的粮食作军粮,与赵军合力击秦,却说什么'乘秦军疲惫之机发动进攻'。以秦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势必战胜。赵被攻占,秦军便将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军新近刚刚吃了败仗,楚王坐立不安,集中起全国的兵力交付给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不体恤士兵,而去屈从于一己私利,不是以国家为重的忠臣啊!"项羽于是于一天早上直接去宋义营帐杀了宋义,并提着他的头说他和齐国阴谋反对楚国,楚怀王有密令让我杀了他。

5、诸将詟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王。王因使使立羽为上将军。

众将领都因畏惧项羽而屈服,无人敢于抗拒,一致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您家中的人,如今又是您诛除了乱臣贼子。"于是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即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追至齐将他杀了。并遣桓楚向怀王报告情况,怀王便让项羽担任了上将军。

6、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湛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收获不大,赵将陈余派人请项羽再次发兵。

项羽率领全部兵马渡河,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败走,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打退章邯后,项羽进攻王离,斩杀苏角,并生擒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

当时楚军为各诸侯的领头人,各诸侯有十多伙来救援,不敢轻易和秦军交锋,直到楚军进攻秦军,各诸侯在营寨观看,楚军士兵个个以一当十,呼声呐喊震动天地,这阵势让各诸侯都诚惶诚恐。

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

7、章邯军棘原,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事亡可为者。相国赵高颛国主断。今战而胜,高嫉吾功;不胜,不免于死。愿将军熟计之。」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并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卒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已十万数,而诸侯并起兹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以脱其祸。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亡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立而欲长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熟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羽,欲约。约未成,羽使蒲将军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羽悉引兵击秦军□水上,大破之。邯使使见羽,欲约。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羽流涕,为言赵高。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将秦军行前。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解救了赵国巨鹿之围,其军事才能和楚军能征惯战的能力威镇各诸侯,项羽打败秦军消灭了王离一伙,秦军名将章邯也被打退却。章邯后来又和项羽和各诸侯对战,章邯因为受到朝内奸相赵高怀疑,又受到陈余的劝降,最后章邯率军投降了项羽。

这样秦国最大最多主力军完全被消灭,这样造反的各诸侯势力与秦国势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巨鹿之战是很关键的战役形势转折点,由此秦国快速走向灭亡。

二、虎牢关之战:

1、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遣皇太子镇蒲州,以备突厥。丙申,突厥杀刘武周于白道。冬十月庚子,怀戍贼帅高开道遣使降,授蔚州总管,封北平郡王,赐姓李氏。

七月,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师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涧之镇归于东都。太宗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贼粮道。又遣黄君汉夜从孝水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克之。黄河已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大军进屯邙山。九月,太宗以五百骑先观战地,卒与世充万余人相遇,会战,复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获大将陈智略,世充仅以身免。其所署筠州总管杨庆遣使请降,遣李世勣率师出轘辕道安抚其众。荥、汴、洧、豫九州相继来降。世充遂求救于窦建德

唐王李渊命令儿子秦王李世民开展讨伐王世充的军事行动,目的当然是走向统一天下。派皇太子李建成驻守蒲州,防备突厥的攻击。这时候之前被征讨逃到突厥的刘武周被突厥所杀,算消灭干净一个敌对隐患,另外有一伙以高开道为首势力向唐军投降,包括一些其他地方首领接二连三投降。很多地方都被李世民攻破和占领。

2、四年春正月丁卯,窦建德行台尚书令胡大恩以大安镇来降,封定襄郡王,赐姓李氏。辛巳,命皇太子总统诸军讨稽胡。三月,徙封宜都王泰为卫王。窦建德来援王世充,攻陷我管州。

四年二月,又进屯青城宫。营垒未立,世充众二万自方诸门临谷水而阵。太宗以精骑阵于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击之,因诫通曰:「待兵交即放烟,吾当率骑军南下。」兵才接,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通表里相应。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自辰及午,贼众始退。纵兵乘之,俘斩八千人,于是进营城下。世充不敢复出,但婴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太宗遣诸军掘堑,匝布长围以守之。吴王杜伏威遣其将陈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来会于军所。伪郑州司马沈悦以武牢降,将军王君廓应之,擒其伪荆王王行本。会窦建德以兵十余万来援世充,至于酸枣。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以腹背受敌,恐非万全,请退师谷州以观之。太宗曰:「世充粮尽,内外离心,我当不劳攻击,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吾当进据武牢,扼其襟要。贼若冒险与我争锋,破之必矣。如其不战,旬日间世充当自溃。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贼并力,将若之何?」通又请解围就险以候其变,太宗不许。于是留通辅齐王元吉以围世充,亲率步骑三千五百人趣武牢。

四年窦建德手下胡大恩向唐军投降,皇太子李建成受命通军攻击稽胡。这时候李世民也在攻击王世充,王世充被打的一败涂地,退守东都洛阳,被李世民军紧紧围困,而王世充其他的地方很多不是投降唐军、就是被攻克,王世充一伙岌岌可危,被困于洛阳眼看就要被消灭。

王世充只好向窦建德的求援,窦建德有感唐军之目标是先王世充、后是他,鉴于这样的形势只能救援王世充、以便维护三分天下的态势。这是他没有办法的生存自保选择。

3、建德自荥阳西上,筑垒于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余日。谍者曰:「建德伺官军刍尽,候牧马于河北,因将袭武牢。」太宗知其谋,遂牧马河北以诱之。诘朝,建德果悉众而至,陈兵氾水,世充将郭士衡阵于其南,绵互数里,鼓噪,诸将大惧。太宗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俄而众军合战,嚣尘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太宗数之曰:「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建德股栗而言曰:「今若不来,恐劳远取。」高祖闻而大悦,手诏曰;「隋氏分崩,崤函隔绝。两雄合势,一朝清荡。兵既克捷,更无死伤。无愧为臣,不忧其父,并汝功也。」乃将建德至东都城下。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山东悉平。太宗入据宫城,令萧瑀、窦轨等封守府库,一无所取,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于是诛其同恶段达等五十余人,枉被囚禁者悉释之,非罪诛戮者祭而诔之。大飨将士,班赐有差。高祖令尚书左仆射裴寂劳于军中。

夏四月甲寅,封皇子元方为周王,元礼为郑王,元嘉为宋王,元则为荆王,元茂为越王。初置都护府官员。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窦建德之众于武牢,擒建德,河北悉平。丙寅,王世充举东都降,河南平。秋七月甲子,秦王凯旋,献俘于太庙。

(注:武牢就是虎牢)

这几句话看着很简单,但说明了唐军统一天下征伐四方是非常顺利的。就算有点名气的虎牢关转折之战也是寥寥几笔,描述并不是很多。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已经完全显露出来。秦王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并活捉了他,被围困的王世充是秋后的蚂蚱没有蹦跶几天,原来指望的唯一救他的援军窦建德都被破活捉了,也就没有了任何指望,于是也投降了。秦王押解两个最大势力的诸侯王胜利凯旋回朝。

4、卯,大赦天下。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斩窦建德于市;流王世充于蜀,未发,为仇人所害。甲戌,建德余党刘黑闼据漳南反。置山东道行台尚书省于洺州。八月,兗州总管徐圆朗举兵反,以应刘黑闼,僭称鲁王。

由此唐朝天下格局初定,虽然窦建德被处死引起了他地盘上胜于人马在顽抗,但最后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打得落荒而逃跑到突厥,并引来突厥军,由发生了一些战争,但已经撼动不了稳固的唐朝天下。这是后话,在此就不说啦。

5、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齐王元吉为司空。

秦王李世民大破虎牢关,剿灭了两个势力最大的诸侯王集团,让天下统一归唐,可谓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于是被封为天策上将,位置在所有王公之上,获的了认可重用。也促就了他个人实力和势力后来发展壮大有资本和皇太子发生争夺皇位,并发生了有名的唐朝事件“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成为了一代有名的贤君。

三、总评两次战役意义影响和后期发展:

1、相同点:

两次战役都是著名的创造了一锤定音稳乾坤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从此让一方走上强势壮大胜利之路,让另一方走上失败衰退灭亡之路,可以说其战略意义非常大,扭转天下势态发展方向作用非常强。

其二李世民和项羽作为一名统帅,都是抓住机会发挥了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突出了自己的发展走向和趋势,让自己走向更高更强的人生顶峰,两次战役分别为其各自后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其三两人看清楚了天时、掌握了天时、扭转了天时;两人看清楚了地利,利用了地利,占有了地利;两人借助的力量也有人和一面,借助了已方任何之力,掌握了自己军队内部力量之和。

2、不同点:

我们看两场战役,出发诱因却不一样,战役角色方位基本可以说是站在相对立的角度。比如李世民代替王离一方,他们的出发角度其实是一样的,面临的局势是一样的;比如让项羽代替窦建德一方,他们的出发角度是一样的,面临的局势是一样的。如果这样调换一下,恐怕结局谁也不敢肯定料的出来。

其二李世民和项羽虽然都取得了这次最重要的战役胜利,让天下大势发生了改变,但后期时局变化还是有所区别的;唐军走向了完全胜利,楚军只是暂时走到了众诸侯的领头羊位置。

其三从个人最后发展来看,李世民最终一帆风顺走向了皇帝宝座,成就显示了自己的帝王之才,显现了自己的帝王魅力;而项羽由此发展最终却走到快接近峰顶时,却犯了很多严重的个人错误,让自己由高峰快速跌落灭亡,让自己只能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之王,而没有帝王才能和魅力。

天时之说:

天时当然不光是指天气时辰,主要指的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天下意识形态形势集合体,也有的指的是特定的区域或者一段时间的形势、或者其他意识形态。而“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和“项羽的巨鹿之战”,最大相同特点就是改写了天下的形势大观走向,成就了自身形势发展走向。他们抓住了天时,也改写了天时。

一、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在史书里虎牢关也称为武牢关)

1、当时的中原天下形势是他自身家族代表的唐军、王世充为代表的郑军、窦建德为代表的夏军,三个最大集团的为主导的三分天下。隋朝走向灭亡之后,整个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者之间通过征战、投降、合并组成了这样的三个大集团分占天下各处。

2、而李世民发动的虎牢关之战是出于唐军一方要统一天下,根据己方实力发展顺序征战讨伐四方、平定天下的战争之一。他是顺应了一定的天时机会,主动推动了对其他诸侯的进攻征讨,又把握好了最好的时机,完美的结合了地利和人和态势,更加扩展壮大了唐军发展势头之威。因此认为一次对战二王却是千载难逢的统一剿灭天时机会。

3、李世民攻击王世充时可以说一路顺畅,占据了优势之位。而在窦建德带领十几万兵马来救援王世充时,李世民的优势变成了被夹击的劣势势态。这时候李世民的统帅能力和眼光、分析策略、胆识勇气就完全发挥出来了。他必须要把兵马一分为二来据敌,相对他的兵马总数还不如对方合力,稍有差池就会被两方夹击包了饺子。这种势态变化让他快速做出了反应,及时调整出最佳迎敌策略,并马上开始按全盘计划实施。

二、项羽的巨鹿之战:

1、项羽也是能征惯战的军事家,救援赵国也是出于不想他叔父项梁的被剿灭重新出现,那样各诸侯都会被秦军逐步蚕食剿灭,到那时候对于楚国和他也是很危险的事。这种天时势态当然看的出来。

2、其二项羽比较重英雄情感,和刘邦配合到处厮杀,自然知道造反各势力现在需要的就是团结,互相支持,互相救援,才能对抗强大的秦军。这种局势必须维持,才能不让楚国以后出现孤立面对秦军。

3、其三叔父项梁的被杀让项羽急红了眼睛,重亲情的项羽急于为叔父报仇雪恨,对于秦军那是恨之入骨。这也引发了后来坑杀秦军,处斩秦王子婴和其他秦朝官吏,还有火烧阿房宫。拼掉命也要毁灭秦朝所有就是他的目标。

三、总评天时之势:

按天时来说,天下总体形势对李世民来讲是利于他的,他属于强势一方。而在战斗中因为面对夹击两敌,暂时处于劣势。他却把这种劣势看成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但了解天时,还会独特的角度看待天时,并通过自己的雄才大略,利用地利人和让天时顺应发展下去。

而项羽面对的天下大势却是两方拉锯战时期,自己这方虽然显得帮手多,却是各自为阵散乱不堪,而敌秦军战斗力和统一性却高于他。但他凭借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枭雄无敌的战斗力,巧妙利用了地利和借助了人和,突破了天时困境,来了一个乾坤大扭转,完全改变了天下大势强弱的方向。

地利之说:

一、虎牢关之战地利:

李世民围困王世充在洛阳孤城进入相持不下的阶段,对于王世充依靠城高墙厚负隅顽抗也一时无可奈何。于是李世民围困洛阳,断其粮道,扫平其周围其他城池,让王世充成为瓮中之鳖,剩下的就是时间对其物资和士气的消耗。

而这时窦建德的援兵到来对李世民压力徒增,内部将领也是分成两派,一派建议撤兵防止被两面夹击,以后在图进取。一派以李世民为主,反而把这次面临的困局和可能出现的危局看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需要很高的胆识气魄与周全谋略。

于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建立坚固的围困防线,派得力人员固守,只围困不和王世充交兵。自己亲自带领另一部分人直奔咽喉要道虎牢关。虎牢关是洛阳都城东面的门户,其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这样就让战场变成了两处,而且相距有近百公里,在古代信息和道路不畅通发达的时期,全靠人马探子通报消息,这样的距离拉开做的好处第一不会让自己被对方两面挤压在狭窄地带;第二不会让夹击的阵势对自己的军队士兵形成被反包围恐吓之势。

其三以优势兵力困住王世充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也不能及时了解援兵情况,不能及时采取同时攻击互为掎角联合之势;第四以少数兵力借助虎牢关地势之利堵住窦建德的援兵,让他大兵团无法完全有宽阔地带展开攻击,削弱了他的优势兵力之威;

其五李世民拉开两面战斗区域,为自己留有缓冲余地,有利于自己不利时撤退,有利于调动其他地区唐军及时支援;这是充分考虑了战局形势和利用地域对战局的所有影响。

二、巨鹿之战地利:

巨鹿之战的地利在于王离包围巨鹿,章邯占领巨鹿之南为王离提供粮道支持;巨鹿城池有赵王和张耳固守,巨鹿之北有赵国陈余的几万部队固守,还有十来个诸侯救援的兵马营寨;秦军完全进攻态势,而各诸侯和赵国凭借城池和外围各诸侯营寨采取的是守势,这样的情况下王离无法轻易一口吃下对方,这就形成了双方僵持的状态。

从宋义兵走半路停留安阳很久,想借收渔翁之利,就可以看出当时双方处于僵持状态,直到项羽带兵赶到,经过九战打断了秦军粮道,才最后一鼓作气破解秦军。这种地势下王离完全是包围巨鹿城池和抵抗救援兵马两面作战态势,并没有形成军力统一对战项羽的态势,项羽打断粮道时等于击败章邯军,让章邯军有退缩之态,就无法和王离形成有力统一地利步调。

项羽到达后先拍两员得力战将布和浦率两万人马过河作战,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没被打的一败涂地。初步试探知道王离处于夹心饼干的境地也并不好受,于是项羽率领剩下人马全部渡河。

项羽过河以后干了凿穿渡船,烧掉茅舍,砸掉饭锅,也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让楚军置于死地而后生,告诉自己的兵马自己要和秦军一决雌雄的决心,告诉士兵们只有勇往无前才可以闯出一条生路,也告诉众诸侯自己不会弃赵而逃。用占地相持和绝地求生相辅相成,激发了自己一方的士气斗志。

三、总评地利之优劣:

1、相同点

李世民和项羽对地形了如指掌,充分考虑发挥地域给敌我双方造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借助地势给对方打击和给已方创造最好的影响。充分考虑了自己兵马少需要的辅助加强手段。

2、不同点

李世民采取的是围点打援,拉开夹击之势距离,弱化了夹击威势。分兵困残兵,卡强脖;抓天时,用地利消灭对方的强势有生力量。

而王世充已经没有太多的斗志,只是一味的困受,完全期待别人来解救他,还处于消息闭塞无法和援兵及时形成夹击之势。

窦建德自视人马众多,就想来个以多欺少,闯关拔寨,简单杀过去吓退唐军,没有通盘考虑战略需要,和地势对双方战局的影响。

项羽是在大家挤在一个地域上混乱僵持勇者胜,玩了个置于死地而后生,用地利激发士兵斗志,减少兵马数量劣势之影响。

王离被挤压在巨鹿城池和援兵营寨之间,形成多面迎敌,无法整合统一战力。唯一的粮道还被楚军截断,让自己处于被反包围境地。而没有和章邯及时调整战略地域互相协助部署。

人和之说:

人和怎么讲呢,都是战乱纷争年代,老百姓的支持也是以地域而区分为主的。就单讲作战有关的敌我双方有关的军队情况吧。

一、巨鹿之战人和:

总体讲秦末起义在混乱时期,当然是各地散乱的诸侯群体表面合起来,主要针对秦朝的剿灭行动开展的对抗战争。

在巨鹿之战的态势里,各路诸侯还是认识到共同面对强秦进攻的必要性,赵国也算比较强的一路诸侯,向别的诸侯发出求救信息后,各路诸侯也派出了兵马予以相救,这是和的一面。

但是各路诸侯各有各的小算盘,整体没有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对敌共识策略,几乎是各自为战,当初秦灭六国就是利用了他们不够团结,各自注重自身私利的原因。到秦末造反的主要还是承接了六国遗留脉络,这种各自打算盘的小九九弊病并没有消除。

各路诸侯也是谁也不服谁,即互相有些支持又互相算计压榨,宋义的心态就是典型的诸侯大众代表。这也就形成了分裂状态,没有统一的战斗力量。

因为有上面说的原因,各诸侯虽然发兵前去救援,但心知肚明,谁也不愿当出头鸟,面对强秦军队,勇猛冲击先去牺牲自己是万万不能的,玩的都是保存自己为先,有利可图能救就救,救不了比比架势撒丫子跑是极有可能的。

项羽为叔父报仇心切这是第一,逮着机会打击消灭秦军有生力量这是第二,九战试探这是第三,分析清楚天时地利人和、敌我态势、把握机会这是第四。

项羽的破釜沉舟策略完全加固了自己军队的团结性,骁勇善战的自己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他也知道当自己和秦军打的难解难分时,其他诸侯也会被推动的去攻击秦军捡便宜,自己不去当出头鸟是不行的,既然当出头鸟就要拼死厮杀,打出威风打出气势,所以在人和方面做好了自己军队内部统一协调性。

二、虎牢关之战人和:

总体讲隋朝已被被灭亡,各路诸侯分歧势力已经明朗化,其中唐朝发展势头很猛,进行的是先灭郑后灭夏的统一天下战争。

李世民一路攻城略地,把王世充打的一败涂地,受困洛阳孤城,虽然一时难以攻下。但只要断其粮道,断其援兵,围困时久,王世充不攻自破。

同时李世民也清楚,窦建德并不是非要和自己撕破脸拼死敌对,和王世充也不是彻底真心联合,只是迫于自己进攻造成的三分天下形势大变,会逐步威胁到他的生存,窦建德的主要目的还是要维持三分天下为主,保存自己的利益所在,这由窦建德和他的谋士凌敬和夫人对话可以看得出来。

李世民看清楚了对面两方在人和上存在的间隙,而在自己内部人和问题却做的非常好。首先自己内部面对新的要出现的夹击之势是有担心和不同意见的,但李世民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统御全军的能力,他的威望和权威让属下各部将领不用质疑。当战略方针部署决定之后,各部将领遵照执行。

李世民当时属下有李世、尉迟敬德、屈突通、秦叔宝等优秀将领。李世民留下屈突通辅助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王世充,自己亲率众将和劲旅黑甲军三千五百人援助扼守虎牢关。军力应该还有刚投降郑州司马沈悦部众,如果李世民不亲自到虎牢关督战,刚投降过来的这帮军马肯定挡不住窦建德,说不准还会背叛投敌。

三、总评人和之力量:

两次战役从人和来说在当时即考虑了自身军队的整齐士气,指挥系统畅通,也利用了敌方在这上面的不协调和漏洞。这是以多胜少的关健,少数的精兵强将打败散乱臃肿的敌军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项羽虽然没有统一众诸侯和自己一同战斗,但众诸侯也起到里站脚立威的作用,这对于秦军来讲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这也是章邯没有和王离同心协力拼死一战的原因。

李世民军队在人和上有着强军突击的优势,在军队战斗力上、指挥系统上、都非常的稳固,而敌方虽然是两方,却完全丧失了人和优势。

巨鹿之战与虎牢关之战总评:

两次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天时上都了解非常清楚,把握上可以说都掐握的很好,这主要在于统帅将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天时上来讲,巨鹿之战扭转天时的左右能力更加强大些,他扭转了当时天下大势整个形势。而虎牢关之战是唐军扫荡天下的强势之驱顺延之势,只是在战役里面临一定险境时,通过优秀统帅完美掌握天时地利人和,化险为夷,把最差的境遇换成了最大的成果。

在地利上充分利用了地利的条件对敌我双方的助力,和对地方的阻力,两员统帅可以说在地利利用上旗鼓相当。

在人和上主要掌握着自身军队的绝对团结、步调统一、指挥系统稳定、执行力强;利用了敌方的骄兵必败、弱点散乱和战略漏洞。在人和上讲,李世民要比项羽高强不止一筹。项羽靠自身与楚军强武打败秦军,以骁勇善战威慑群雄,但没能让众诸侯心服口服,而是以高高在上凶狠的压制着,这也造成后来诸侯反楚的原因。

项羽最终失败就是失败在人和上,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兵、斩杀投降的秦王子婴与其官吏、火烧阿房宫等等,再加上自己内部属下的人心失去,这让项羽臭名昭著,没人敢聚集到他的麾下。最终猛虎架不住群狼,被刘邦壮大了自身实力、联合其他诸侯王一点点把强大的楚军消磨殆尽,项羽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李世民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进行了完美的演绎,所以取得了成功和最大成就。而项羽虽然掌控过天时地利,却失败于人和,最终只能流落为一代失败的枭雄霸王,无法稳定皇帝宝座。

(欢迎大家交流,趣谈历史,趣心生活,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借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後晋.刘晌》

2、《汉书 汉.班固》

原创作者:@说客先生dys123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郑成功永历钱的铸作特征来看,有较浓厚的日本铸钱风格,水红铜质,极少见黄同品,书法俊秀,共有篆,行,草三种,均为折二型钱,从目前收集到的郑氏永历钱来看其中篆文又可分为大字体,小字体两种书体。大自转文永利通宝近28厘米,重6.8克,钱字法端庄,独具古韵。小字篆文永历通宝直径28厘米,重6.85克。钱文字秀气。另有行书永历通宝及草书永历通宝两者直径都是28厘米。此良品前门如神,更是书法到家,钱文的相对比下,郑氏永历钱可称得上难得的精品之作。从明史记载来看,正式铸造永利前共有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