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8月9日惊天大礼,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雍正王朝》中,四爷曾经在去江南筹款赈灾过程中,收了三个因家里遭灾后,无依无靠以乞讨为生的落难孩子,狗儿、坎儿、翠儿。四爷将他们带回府中,经几年的严格调教,他们都成为了四爷府中得力的助手,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地为四爷办各种事儿。在二阿哥被复立为太子不久后,因为之前刑部冤案九爷门人任伯安与八爷党有了间隙,而早些年任伯安在京里为官时,私编了一部专记录朝廷官员隐事儿、可以要挟朝臣的《百官行述》,如今任伯安打算将此书献给太子以求东山再起,太子也可得到此书巩固地位。
四爷这边得到消息后,在邬思道的策划下,顺着太子之意由偷偷派了年羹尧去江夏镇去找《百官行述》,得到此书的当票后,四爷派出了坎儿去赎当,后又派狗儿扮山西败家子等一系列操作,终于得到并妥善处理了《百官行述》。但是,因为狗儿、坎儿两人因为都去过八爷门人开的万永当铺赎当,四爷担心别人以此二人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抓到办《百官行述》的详情对己不利。当时还难以安排他们,然而偏偏八爷党的人勾上了年轻不懂事的坎儿,借坎儿醉酒之际知道了其中详情,四爷在得知坎儿泄漏事由,因此,四爷派人将坎儿在四爷府中暗杀了。如题所问,为什么四爷要杀坎儿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泄漏了一件大家皆知的事情么?私以为要分析理解这件事情,需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思考,详见下:
第一、四爷出头办了《百官行述》这件事儿有什么意义?在聊四爷出头办《百官行述》这件事儿的意义之前,先聊聊若是其他人拿到了《百官行述》有什么好处。
先说说若是太子如愿得到了《百官行述》,将有什么效果。从太子第一次被废和复立之间,太子看清楚了,他的势力远远不如八爷,阴险狠毒更不如八爷。如今虽然康熙复立了他的太子名位,但是八爷的势力居然比他太子的还强大,身为太子不仅没面子,更重要的是完全没安全感。因为,八爷说势力如此强大,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太子的无能无德,且八爷党势力之大,心之阴险狡诈,随时必欲取之而后快,令太子感到太子位相当地不稳。从更长远看,太子作为储君,康熙又已年老体弱、行将就木,而八爷党的势力又比太子党势力强大,若是康熙去世,太子不大能坐上、坐稳皇位的。因此,太子复立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压八爷党势力,拉拢强健太子党势力。
黄体仁:“他利用自己在吏部管理百官档案的机会,广布耳目,把三百多名官儿的隐事都记录下来了。编了一本册子,叫作《百官行述》!”
胤礽:“厉害!这不等于把那三百多名官儿的辫子都攥在手心里了吗?”
黄体仁:“太子爷英明,正是这样。那任伯安原是准备把这本册子献给八爷的。但经过去年刑部那件事后,他改变了主意。现在愿意把它献给太子爷!”
刚好,因刑部冤案八爷“大义灭亲”,没能保住任伯安、任季安和刘八年等党内人士,被罢官的任伯安与八爷党划清了界限。而任伯安曾在任京官期间,私著了《百官行述》,此书因记录了许多官员的隐事儿,足以要挟那些官员。被罢官的任伯安想以此大礼,结交太子谋长远利益,这正好赶上了太子的兴头,等于是给了太子一把利剑。太子可借助曾经八爷党能人任伯安之势力,壮大太子势力,拉拢、打击八爷党势力,而且更可以借助《百官行述》威力,要挟、拉拢那些朝廷官员。如此,既能壮大自身势力,稳固太子位,也可为将来继位登基做保障,只要处理得好,对太子来说真是件天大的好事。
而对八爷党而言呢,若得到了《百官行述》将是如虎添翼,关键是得到此书的难度远远小于其他人。但是实际上,八爷知道任伯安私著《百官行述》又要献给太子这件事,八爷有着重大的失误。失误之一,任伯安依附八爷党这么多年,八爷党居然不知任伯安有这厉害的操作,及早弄到手;失误之二,在刑部冤案后,八爷考虑到名声问题,没能继续拉拢住任伯安,也没能暗里安抚任伯安,以致得力干将任伯安携着利剑“出走”;失误之三,在任伯安讨好太子欲献《百官行述》这事儿上,八爷党获取消息的时机迟了一些,没能抢先处理;失误之四,因为任伯安曾经是自己人,在找《百官行述》这件事上,只要八爷能够快速思考周全下手,也不至于《百官行述》在自己的当铺被十三爷查抄了。如此看来,八爷夺嫡失败也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他真的不怎么样。
对四爷来说,得到《百官行述》这套书,因为有邬思道的指点,看得是非常透彻的。核心点在于,不能让别人包括太子弄到手,但四爷自己也不能留在手。一方面是因为《百官行述》这把利剑,不管是太子还是八爷拿到,都是徒壮大了他人势力,致自己前途渺茫,这种损害自身的利益事情怎么能够容许发生呢?而另一方面,因为《百官行述》这事本身不光彩,是朝廷丑事,虽然拿到手有足够大的利益,但是同时谁得到它谁就是朝廷公敌,扎在皇权上的刺儿,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尤其是四爷拿到手在政治上真是弊大于利,将自己依附在太子党下的夺嫡野心暴露了,不利于夺嫡战略,而且《百官行述》这事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了,因此,四爷必须弄到手但也不能留在手,否则都将于己不利。
邬思道:“好!好!不过不是叫十三爷放,而应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太子的人去放,这样再去抓他就顺理成章。也只有这样,才能逼任伯安交出《百官行述》!”
四爷府里的神级谋士邬思道,给出了他高超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弄到手,然后当众将《百官行述》毁之。这样处理,对四爷来说是有绝对好处的。好处在于,其一,不让他人得到,肥了别人,也可规避了握在手上必然带来的种种风险;其二,如此处理,是站在朝廷利益上考虑的,是为康熙办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不仅不会被康熙追责,而且将会得到康熙的肯定,这就是康熙知道了年羹尧屠灭了江夏镇反而生他官的原因之一;其三,如此处理,体现出四爷人君的格局,可以获得康熙皇帝的认可,也可有意无意间,获得朝臣的钦慕;其四,当众毁之,还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太子、八爷党等人对他怀疑而深度挖掘,进行政治迫害;其五,办这事儿,可以朝廷和太子为挡箭牌,无论成败都不至于大损自身利益。
总的来说,四爷出头办了《百官行述》这件事儿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对政敌企图构建势力的拆台。
第二、八爷为什么要套路坎儿获取详情?本来,四爷已经当众将《百官行述》烧了,这事儿已经朝野皆知了,康熙也认同了四爷的处理方式了,这事儿完全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为什么八爷还要套路坎儿获取详情呢?
实际上,烧毁《百官行述》后,八爷派人调查万永当铺的事情,起初为的是希望从中知道四爷派人办《百官行述》的详情,以便从中找到突破口,搞太子或者四爷,即便不能损害到太子和四爷,也可以找个事儿,泄泄愤,毕竟太子和四爷在他的人和他的地盘上弄《百官行述》这事儿,就是搞他。但是,意外的是,通过坎儿的话中,知道了四爷扣留了太子写给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信的事,这太有价值了,借此兴风作浪,不仅可以搞倒太子,而且可以将四爷狠狠的打击。
但是另八爷想不到的是,别人棋更高一招。
其一,八爷没想到,自己的人千辛万苦套路坎儿搞到的信是假的,完全中了邬思道的大阴谋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邬思道得知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说出了万永当铺的事儿后,邬思道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坎儿,为他圆场。虽然坎儿说出了万永当铺的事儿,其实上对四爷来说后果也不大紧,关键是因此坎儿招了四爷的忌,碰到了四爷的红线。因此,邬思道想顺水推舟,背着四爷办一件大事,以此保坎儿一条命。
邬思道:“好!你做得很好。记住,这件事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起。”
坎儿:“四爷呢?”
邬思道:“也不要说。到时候我会告诉他。”
这件大事就是,借着八爷想要太子写给任伯安交易《百官行述》信的事儿,给八爷这封信,让八爷彻底搞到太子,以致太子和八爷两败俱伤,四爷得渔翁之利。这封要紧的信,显然邬思道是看过的,但是不可能留在邬思道手上,偷是不可能去偷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偷的,偷了是要掉脑袋的,那怎么给八爷呢?别忘了,邬思道乃江南有名的才子,模仿太子手迹造封假信的“手艺活儿”绝对是有的。当然,邬思道让坎儿给八爷管家的信,不一定和太子的原信相同,因为邬思道肯定是避重就轻,给一封能让八爷斗倒太子,也能使得八爷受到伤害的,同时能够不损害到四爷,甚至能够直接对四爷有利的信。
其二,八爷拿到那封能够搞到太子的信后,兴致勃勃的叫来了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商量大计。经八爷的利益思考,他决定让十四爷上书给康熙,搞到太子。但是,令八爷党想不到的是,老十四比他想象中精明得多,老十四什么也不多说,就单单将一封太子的信寄给了康熙,如此锅还是有八爷背上了,使得八爷在康熙眼中的形象,再落千丈,自此可以说八爷几辈子都不可能有继康熙大位的可能了。
胤禩:“乌雅氏这条老母狗,生的儿子没一个好东西!”
八爷利益盘算的很对,确实不能将那封能够搞到太子的信由自己上书寄给康熙,大概自从刑部冤案和推举太子中,八爷也是经过深刻反省了,知道搞到太子的严重性,对自己的损害。所以,让康熙还比较看得上的老十四上书寄信。一方面,让老十四背了搞到太子的锅,让老十四失去圣心,自己可也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另一方面,可以让其他阿哥误认为是老十四套路坎儿,搞太子的,不至于引火烧身,同时还可间接地检验一下老十四。
康熙:“十四阿哥的折子呢?”
张廷玉:“回圣上,只有太子的这封信,没有十四阿哥的折子。”
康熙:“哦?”
张廷玉:“臣也纳闷,难道十四爷也有难言之隐?”
康熙:“看起来,胤禵也成熟了。张廷玉,朕如果再次废了太子,你说,千秋万代以后,史书上会怎样评价朕?”
但是,老十四岂是八爷所看到的、想象中老十四,老十四的精明远远超过了八爷,他当然知道八爷让上书寄信的意思和后果,所以老十四也是见招拆招,来了一个更高明的招数,那就是一句话也不说,只单单将太子的信寄给康熙。如此,不仅可以将套路坎儿,搞太子等风险完美规避了,而且相当于直接告诉了康熙,这么做是八爷让他这么做的,他不如八爷聪明。不过,还是康熙看得透彻,所以和张廷玉说了一句“看来胤禵也成熟了”。
总之,可以说,八爷为找斗争突破口,令人套路坎儿,确实是获得了意外的大果实。但是,由于他的单纯,结果更加意外,使得八爷夺嫡“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第三、四爷为什么要杀了坎儿?实际上,很可能四爷只知道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了这件事,邬思道捏造假信让八爷斗的太子的事情,大概率是不知道的。因为,邬思道办此事情时,说了不让告诉四爷,而后坎儿却被被害了,想必邬思道也不敢告诉四爷了,毕竟四爷这个人太可怕了,一不小心连自己都会干掉的。不过从邬思道为坎儿圆场的结局看,四爷是最大的受益者的,那四爷为什么要杀了坎儿?
《百官行述》这整件事情,表面上看,四爷是以太子的名义去办的,实质上整件事都是在邬思道的策划下由四爷党主导的。而坎儿和狗儿,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两个不轻不重的角色。偏偏四爷是个谨慎由谨慎的冷面王,年羹尧和邬思道这种左膀右臂自然没事,但是狗儿和坎儿这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打算将他们“赶出去”,当然不是真的赶出去,而是让他们离开京城避风头,到地方锻炼,总不至于自断手臂。狗儿运气还不错,因为和翠儿偷情被逮到,被年羹尧遇到了,且四爷正需要人去盯着年羹尧,自然顺水推舟的让狗儿去了。
但是,在《百官行述》这件事情上坎儿因为拿着当铺去万永当铺赎过当,其危害性要远比狗儿高,可偏偏一时会儿安排不了他,落了单的年轻的坎儿还偏偏被八爷的人遇上了,并且借着醉酒之时说出了事情真相,还透露了四爷压着太子给任伯安的信,这就将事情闹大了。当四爷知道坎儿泄漏了消息,自然是要考虑后果的,所以就杀了坎儿,原因在于:
其一,杀了坎儿,可以使得八爷断了更进一步的线索。八爷想要干什么,所有人都知道,坎儿无意间给八爷透露了详情不不要紧,毕竟四爷弄到《百官行述》不可能什么都不干,但是坏就坏在坎儿泄漏了四爷压着太子给任伯安的信。如今,坎儿被八爷的人套路了,还收下了人家送的房子和女人,四爷自然是要防着坎儿更进一步地出卖。杀了坎儿可以及时斩断这种可能,也使得八爷断了更进一步。当然,更怕的是,自己培养多年的人,真的倒戈了,与其倒戈与自己为敌,倒不如趁早杀了干净。
其二,因为坎儿被万永当铺的人认出来了,杀了坎儿,查无此人,万一追究起来可以死不认账。其实上,四爷怎么搞到《百官行述》,迟早是要真相大白,不过高人办事,总是影响越小越好。将暂时派不出去的坎儿搞死了,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屠灭江夏镇和找《百官行述》的联系,将发现《百官行述》弄成是搜贼赃的意外。如此,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四爷狡猾的面目,即便又追究起来详情时,也因无人证,死不认账。要是八爷党强行攀扯,还可反咬一口。
其三,杀了坎儿,也是正门风。四爷府向来是铁门栓,如今坎儿无意间做出了对不起四爷的事,想必四爷府多数人事知道了,如果不处理他,势必带来不利的影响,四爷府的门风就败坏了,以后四爷府指不定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况且,四爷曾在收坎儿和狗儿时就说过规矩的,你不留心也就别怪四爷狠毒了。
胤禛:“你们要记住,四贝勒府是阿哥里头规矩最大的,进门不容易,出门更难。既来了,就预备着老死在我府。我吩咐差使,历来只交待一遍,没听清当面问。差使办走了样儿,没有宽恕,没有第二次悔过。”
其四,因为坎儿泄漏了《百官行述》这件事情的详情,特别是在四爷手中握着太子把柄之时,其实上坎儿就不仅仅是泄漏了消息,而是触碰到四爷埋在深入那敏感的夺嫡之心。虽然四爷此前一直跟着太子干,是太子党,但是身为皇子,怎么能不产生夺嫡的心思,在皇权那么大的诱惑下,要无动于衷实在太难了。如今太子不靠谱,手中刚好掌握了搞太子的利器,必然敏感,自然怕人知道自己那颗骚动的夺嫡之心。杀了坎儿,也有太敏感而为之的成分。
总的来说,四爷杀坎儿,既是利益的选择,也是为人办事风格决定的,害怕自己那颗骚动的夺嫡之心显露出来。不过,就是可怜了坎儿,因为年轻不懂事,招了别人的道,稀里糊涂的就被杀了。
第四、为什么邬思道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其实,从邬思道支招为坎儿圆场时,邬思道也害怕,但是邬思道毕竟四爷那潭水有点深,他也没达到四爷那种薄情寡义的境界。所以,在才会在半夜惊醒,来看望坎儿,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望着坎儿的尸体,邬思道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实际上,坎儿的死,一定程度上确实和邬思道有关系。《百官行述》这件事情,整个计划邬思道都有在参与,从结果上还不错,但是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其中导致坎儿被杀的问题就有。
其一,拿到当票,没能想到做适当的掩饰去赎当,更没调查过当铺的后台关系。能藏《百官行述》这种诛九族的东西的当铺,在朝中没关系显然是不敢收的,怎么能不深入思考就拿着当票去赎当呢?即便要去赎当也要适当地遮遮掩掩的,毕竟《百官行述》这东西干系太大!而不幸的坎儿就干了这事儿。因此,可以说是邬思道思考不周导致的意外结果。
高勿庸:“喝吧,喝了它你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高福:“高公公,我要见邬先生,让我见见邬先生……”
其二,在坎儿被套路后,邬思道想到了为坎儿收场,却没能想到及时为坎儿保命。其实上,邬思道私自为坎儿收场,心是好的。但是因为在四爷这种“特别的人”之下,就变成了坏事。如此,不仅加速坑害了坎儿的命,也使得四爷对背着自己自作主张的邬思道有所忌惮。如果,邬思道知道坎儿的情形后,不是私自为坎儿收场,而是直接将他带到四爷面前,及时说明、分析清楚相关情况,再行动,其实上坎儿是死不了的。因为,说到底,坎儿泄漏的事情,圆场后四爷的利益更大。而坎儿只需邬思道支个招,像狗儿一样送到远处历炼就好了。坏就坏在聪明一世的邬思道这个时候糊涂了,只能说坎儿命该如此。
其三,在《百官行述》这件事后,狗儿和翠儿偷欢的事情被逮到后,邬思道出招找人盯着有点问题年羹尧,应该让坎儿去。实际上,从狗儿、坎儿、翠儿三人的关系,以及狗儿、坎儿在这件事情中的轻重,以及狗儿和坎儿的精明度看,应该优先将坎儿送出去监视年羹尧。因为坎儿在这件事上干系更大一些,坎儿也落了单容易出事,且论精明坎儿不如狗儿。但是邬思道没想到这一层,所以导致了坎儿的悲催下场。
总之,《百官行述》这件事后,坎儿被四爷暗杀,从邬思道在其中的作为看,确实有所失误,但是也真的难以避免的。从邬思道的自责来看,邬思道虽说专搞阴谋诡计,其实上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不过,对邬思道来说,也是因祸得福,因为透过这件事,让邬思道加深了对四爷的认识,好好上了一课,让他可以提前思考如何避免灾祸,如何收场的问题,否则的话邬思道说不定还认为自己忠心耿耿辅佐四爷多年,四爷会念及感情呢,到了关键可说不定他也要遭殃的。
结语综上所述,按常理来说,不是非杀坎儿不可,但是巧就巧在,刚好遇到了邬思道的失误,摊上四爷这样冷面冷心的家伙,所以四爷杀坎儿,只能说时也命也!当然,若从利益上看,四爷杀不杀坎儿,他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对邬思道来说,四爷杀了坎儿寒了既他的心,也捡到了一条命,总的来说也不亏吧。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萧何为何帮助吕后杀韩信?
吕后之所以杀韩信,大概率是韩信真的造反了。而萧何帮吕后不过是无奈之下的政治站队而已。
韩信大概率真的造反了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神秘性,犹抱琵琶半遮面,让历史多了一种娇羞的美感。
人们一直坚信韩信属于“狡兔死,走狗烹”,主要原因是,韩信手握重兵时候没有反,怎么会在被贬被“囚”之后选择造反。
先来看看历史上的记载
刘邦任命陈豨以列侯的身份前往代地任丞相,负责督统代、赵两地的部队。换句话说,汉朝的北方边防部队全部归陈豨统辖。
陈豨赴任前,拜访了已经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
韩信和陈豨进行了密谈,大概内容是,韩信要陈豨谋反,韩信则在京城做内应。
汉十年,陈豨果反
汉高祖十年,陈豨果然造反了。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刘邦亲征,韩信病了,没有跟着一起去。
阴使人至于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韩信给陈豨传信,说,你放心打,我在京城帮你。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韩信与家臣打算晚上用假诏书赦免囚犯,用这批罪犯袭击吕后和太子。如今部署已经完成,等待陈豨消息。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韩信的一个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抓住了他,想把他杀了。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这个门客的弟弟因此告发了韩信,说韩信要谋反。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吕后怕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就把萧何找来了。
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萧何想到了好办法,谎称陈豨已经被杀,让大臣前来开庆功宴,一起祝贺。
相国给信曰:虽疾,强入贺。
萧何去找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但怎么着也要来装装样子。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韩信来了之后,就被吕后在长乐宫给杀了。
这里面最大的疑点有两个,也是后世认为韩信是被冤枉的主要原因。
第一:韩信被贬,没有军权,属于变相被囚,这时候造反不明智,要造反早就反了,不会等到现在。
第二,韩信用一帮囚徒作为主要力量,脑子未免不正常了,囚徒不可控因素不仅多,而且战斗力也不行,怎么造反?
在古代,造反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是地方造反,第二是中央发动政变。
纵观中国历史,在国家机器完好的情况下,只有明朝朱棣地方造反成功,其余全部失败了。
造反成功率最高的还得是中央政变。
搞中央政变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是威望,你得让人相信你,让大家觉得跟着你踏实,一定会成功。
第二是一定的实力,最起码手里要有点本钱,否则一切免谈。
先说威望。
韩信虽然被贬,但威望不减。
一次韩信无事,到樊哙家玩玩,樊哙直接行跪拜大礼。
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樊哙向被贬的韩信跪拜称臣。
樊哙是谁?大汉第一先锋,刘邦的心腹的心腹,敢直接怼项羽的存在。
樊哙的举动,侧面说明了韩信的威望。
只要韩信能够顺利控制中枢,接管中央政权,绝大多数人都会站在韩信这边,根本不需要策反。
因为以韩信的能力,只要韩信手里有兵,没有人会相信他会输。
权利,有时候就是信心。
第二,一定的实力。
再来看一下记载: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诈诏赦免囚徒,是韩信政变的力量所在,但如今还没有实施,这股力量最多只能算在潜在力量。
吕后如今已经接到密报,完全可以带兵拿下韩信,毕竟如今控制洛阳的是吕后,韩信囚徒还没放出来。
但吕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恐其党不就,乃与相国谋。
吕后害怕搞不过韩信,赶紧找萧何商议。
这说明韩信造反的主要力量并非是那伙囚犯,韩信此时手里已经掌握了一股不小的力量。
韩信被贬,属于变相囚禁,他哪里来的让吕后忌惮的力量。
有两种可能。
第一,韩信策反了一部分人;
第二,韩信在洛阳早有准备,背地里养了一大批死士。
无论是哪种可能性,都说明韩信是准备造反的。
至于韩信为何在手握重兵时候造反,反而是现在才造反。也可以解释,那就是韩信被贬以后,想通了。
韩信被刘邦坑了以后,明白了刘邦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走在刘邦的后头,刘邦迟早会办他,所以韩信打算自我救赎。
不过只要刘邦还在中央,韩信仍然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刘邦在,韩信的威望是要大打折扣的,他必须让刘邦离开洛阳,最好是带走大部分的力量。
这就好比司马懿发动政变,必须等曹家重要人物都外出打猎,才敢动手一样。
所以陈豨造反是韩信给说反的可能性非常大。
陈豨是何人,那是最早的一批列侯,在刘邦只有三千人马的时候,陈豨带着五百人前来投奔。陈豨的分量相当重。
韩信被贬后,史书记载,羞与绛、灌等列。
绛和灌是谁呢?那是周勃和灌英。
韩信觉得这俩人掉价。
但韩信却和陈豨长谈,侧面说明了陈豨是个人物。
一个开国元勋,一个能被韩信看得上的人物,难道会不明白自己地方上造反不可能成功吗?
那为何陈豨还是造反了?必然是有人给了他信心,这个人就是韩信。
这样就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了。
韩信早在洛阳有所准备,又利用陈豨让刘邦带走大量人马离开洛阳,自己则完成政变。
萧何为什么帮吕后萧何为什么帮吕后杀韩信,是因为忠心吗?也许是,但我想未必完全是。
吕后把萧何找来,有两层意思。
第一,是找萧何出主意;
第二,让萧何当人质。
从形势上来说,萧何属于被逼无奈,他不帮吕后,吕后绝对不会放过他。
如果韩信政变成功了,萧何会直接站队韩信,还是破口大骂韩信乱臣贼子?这不好说。
人在两种情况下发的誓最不能相信。
第一种是被气氛烘托时发的誓言,比如婚礼现场,各个都是情比金坚。
第二种就是刀架在脖子上发的誓言。
萧何此时就属于第二种。
这里不是怀疑萧何的革命热情和忠心,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萧何帮吕后肯定有被逼无奈的原因。
总结萧何帮吕后,除了忠心之外,很大可能上是因为不得不帮,毕竟不帮吕后,韩信如何不清楚,他萧何肯定先去见阎王了。
韩信从种种迹象表明,他是真的反了,并非是吕后泼脏水陷害的。
虽然韩信造反也是被逼无奈,但造反就是造反,对于君主来说,拥有造反的能力就已经是死罪,何况韩信还付出行动了呢?
所以站在刘邦和吕后的角度上,韩信的确该杀。
惨遭克罗地亚3球打爆?
讲真,阿根廷被打进三球是必然的,下半场卡巴列罗失误之后阿根廷完全失去了控制。失去控制的球队肯定会被组织有序的球队击败。
其实上半场阿根廷踢的还是很不错的,只是由于梅西的后撤,前场缺乏一个终结者。当然这个时候问题已经出现了,阿根廷完全是各自为战,梅西和阿圭罗完全没有球权,几乎所有的球权都在边路球员脚下。这种情况下,进攻者虽然占有优势但完全没法进球,包括那个空门不进。而克罗地亚的反击却相当犀利,上半场双方仅有的一次射正就是来自于克罗地亚球员的射门。
上半场结束后,阿根廷依然有机会,因为梅西和阿圭罗的体力还很不错,替补席上还有伊瓜因和迪巴拉等球员,但桑保利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行动。卡巴列罗的失误很致命,然而这个球并不能真正击毁阿根廷,真正击毁阿根廷的是他们自己。在这之后,配合依然是不存在的,进攻的时候除了守门员几乎都参与进来了,要知道当时还有相当长的时间,随后,莫德里奇的世界波彻底击垮了阿根廷的意志。
剩下的比赛就没有意义了。反正每个阿根廷人都很伤心。
阿根廷的阵容问题很大,我在之前的回答中就提到过阿根廷无法出线的可能,现在看来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他们没有中场,让梅西客串就意味着失去了最锋利的尖刀。而且球员之间的配合也是问题,阿圭罗前20分钟根本就没有碰到球。任何一个教练都无法解决阿根廷阵容上的缺陷,能解决的唯有时间。
只可惜梅西生不逢时。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启示?
本期话题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亲自护送下返回晋国,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夺权,将侄子晋惠公子圉赶下了台。子圉曾经是晋国上下倾心辅佐的少主,为了防范重耳返国又做出了诸多努力, 为什么在这场君位竞赛中却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呢?
01
公元前637年的那个冬天异常寒冷,但公子重耳的胸中却燃烧着火热的斗志。经过几轮的艰难谈判,他终于成功地争取到了秦穆公的军援,秦国承诺将以武力支持他驱逐晋怀公子圉,夺取政权。
但是,就在秦军准备武装护送重耳东渡黄河之前,《史记》却记载了这么一桩令人费解的事儿:
晋国大夫栾、郄等闻重耳在秦,皆隂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
——《史记·晋世家》
晋国国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支持重耳,反对子圉?
要知道就在8年前韩原战败,晋惠公被虏去秦国的时候,惠公的专使郄乞以他的名义向羣臣颁下罪己诏,授命太子子圉嗣位登基,以纾国难。那当口儿,晋国群臣无不痛哭流涕,誓言厉兵秣马、修缮城池以挟辅少主。
为什么才过去了短短数年光景,子圉就被晋国朝野抛弃了呢?
国内有人暗中反对自己,对此子圉是知道一些的。先君惠公病笃的时候,子圉曾忧心忡忡地对夫人怀赢说:
“我外轻于秦而内无援于国。君即不起病,大夫轻更立他公子。”
——《史记·晋世家》
子圉担心,如果他仍然困守在秦国为质,一旦宫车晏驾,国内的留守大臣们很可能会抛弃他,另择新君。从晋国权力更迭的后续发展看,子圉口中的“他公子”可能就是指他的伯父公子重耳。
因为子圉自秦国潜逃回晋,嗣位为君之后,第一时间就颁布了针对重耳及其属僚的“限期回国令”。《史记》载:
子圉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内之。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肯召。怀公怒,囚狐突。突曰:“臣子事重耳有年数矣。今召之,是教之反君也。何以教之?”怀公卒杀狐突。
——《史记·晋世家》
很明显,子圉把重耳当做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了孤立他,子圉在“限期回国令”中宣布,所有追随重耳的大臣如不在规定期限内脱离重耳回国,他们遗留在国内的家族成员将遭到族诛。
对追随重耳的狐偃、赵衰、贾佗、胥臣等人来说,他们和重耳流亡在外十几年,祸福与共,生死与共,背叛重耳回国几无可能。
因此限期回国令的颁布,主要目的恐怕还是藉机全面清洗晋国内部残存的亲重耳势力,避免他们与重耳集团及秦国的里应外合。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耳的外公、狐偃的父亲狐突会首当其冲,沦为第一个刀下鬼——上回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配合秦国,让子圉的父亲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做了俘虏,狐突正是那场政治阴谋的关键连接点(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往期文章《 深度剖析〈史记〉中的鬼故事:看晋国巫师的鬼话里隐藏的惊天阴谋》)。
02
但大清洗后,子圉仍然没能将重耳拒于国门之外。
公元前636年正月,秦穆公亲率大军送重耳东渡黄河,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取了河东三镇——令狐、桑泉和臼衰。三镇投降,国都震动,惊慌失措的子圉抢出绛邑北门,往高粱方向夺路逃命。
而子圉派来阻击重耳的军队呢?他们一箭没放,就在秦国的高压下于二月份宣布易帜,拥戴重耳为新君,抛弃了曾经效忠的少主。
短短一个月过后,晋国就改天换日,易了新主。对这桩大事件,孔子修撰的《春秋》是没有一字记载的。《左传》解释道,记载缺失的原因是“不告入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也就是说,新即位的晋文公重耳没有将子圉被废、晋国易主这件事以正式的外交文件通报列国,因而鲁国国史仍视公元前636年为“晋惠公十五年”而非“晋怀公(即子圉)元年”,直到这一年的年末,《春秋》才写道:“晋侯夷吾卒” (其实,早在上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夷吾就已经去世了),而接下来新的一年已是晋文公元年,这就意味子圉不但被伯父重耳夺去了君位,像条丧家狗一样被刺死在了高粱邑,甚至连他执政数月的痕迹也被重耳用刀从历史的青简中一一刮去了。这一局,子圉输得太惨,太惨。
军队不听子圉的号令,即便是他父亲的亲信吕甥、郄芮亲自压阵,照样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来——晋军内部,投降重耳的声音太强了。可子圉明明已经铁腕清洗了重耳的党徒,又是什么人在强势发声,力挺重耳呢?
晋国易主的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633年,晋文公重耳作被庐之搜,扩编晋军为三军六卿,任命郄谷、栾枝分别担任中军和下军主帅,联系到前文中司马迁曾说“晋国大夫栾、郄等闻重耳在秦,皆隂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挑头反对子圉的很可能就是郄谷和栾枝,所以日后晋文公才会投桃报李,提拔他们为执政诸卿。
但郄谷、栾枝既非追随重耳流亡的诸大臣,也不是他们留守国内的家族成员,为什么要力挺重耳呢?
03
《国语》记载,就在重耳抵达黄河西岸,东望晋国的时候,大夫董因受国内的亲重耳势力委派,前来接驾。
重耳指着滔滔河水,饶有深意地问道:“吾其济乎?”这个“济”字,恐怕不能仅当作“渡河”讲。
《三国演义》里说官渡之战时许攸叛变来投,曹操抚掌而笑,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袁)绍之计。”重耳的这句“济乎”怕是不能不带点儿这样的踌躇满志。但董因的回答或许更出乎他的意料,董因说:
“济且秉成,必伯诸侯。”
——《国语·晋语四》
你不但能战胜子圉,执掌晋国,而且将来还要威服诸侯,称霸天下。董因的这番话与其说是一个史官对未来的预言,不如说是晋国的留守大臣们对重耳的期待。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抛弃子圉,力挺重耳返国执政的原因——在他们看来,子圉那双稚弱的肩膀担不起这么沉重的历史使命。
《左传》中记载,当年晋惠公夷吾逃亡梁国的时候,娶梁伯之女为妻,怀胎十月而迟迟不能分娩。卜官招父和他的儿子被请来卜卦。后生卜问之后抢先预测道,定会生下一男一女。招父悠悠地叹了一口气,补充说,倒是不错,只可惜这双儿女注定将来为人奴婢。
当初,本是为了厌压这不祥的预言,才给这个男孩起名为“圉”——“圉”就是牢狱之意——可谁知道一语成谶,这个孩子日后竟真的被父亲晋惠公送往秦国做起了人质。
子圉为质秦国的这段时间,是晋国历史上罕见的被秦国全面压制的时期,就连子圉的外家梁国也在这个时候被秦国吞并了。子圉说:
“吾母家在梁。梁,今秦灭之。我外轻于秦而内无援于国。君即不起病,大夫轻更立他公子。”
——《史记·晋世家》
梁国被灭,断了一臂之助的子圉更让老秦人瞧不起。如果他回晋国当了主子,那晋国恐怕就还得在老秦人跟前儿当奴才。
要知道,在子圉的祖父晋献公执政时期,秦晋关系可不是这样的!那时的晋国不但对秦国保持着战略上的压制态势,即便放眼中原,也是姬姓诸侯中的最强者,左右天下格局的权重之一。
可是子圉的父亲晋惠公战败韩原,这些战略上的优势丧失殆尽。当初他颁下罪己诏,请羣臣扶子圉继位,晋国上下是抱着卧薪尝胆、一雪前耻的激愤应承下来的。
可谁能想到呢,狡猾的秦穆公并没有杀掉晋惠公,倒逼晋国同仇敌忾,反而逼迫他签下割地质子的不平等条约,钝刀子割肉一般地磋磨掉了惠公父子乃至整个晋国朝野复仇的锐气。
晋惠公是让老秦人踩在脸上窝囊以终的,而在秦国做了整整6年人质,子圉也照样是低眉顺目,委曲求全。要逆袭秦国,重振雄风,子圉绝不是领袖的人选,晋国上下能指望得上的只剩下素有贤名的重耳了。
因此,子圉搞不搞清洗,杀不杀狐突,对他和重耳的君位之争都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8年前晋惠公遣他去秦国屈身为质的时候,晋国群臣对他的信心就已经在悄悄地流失。
“外轻于秦”最终导致了子圉“内无援于国”,这场君位之争对他来说早已注定是一盘搬不回的死棋。
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从此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崇祯南迁,明朝并非没有一战之力。那么,崇祯皇帝为何宁愿选择自缢而亡,却不选择南迁呢?
朝堂曾因南迁争论不下,崇祯对此犹豫不决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此时的局势对明廷来说已经极为不利,农民军已成燎原之势,再加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正在遭遇持续长达十年的瘟疫,京师已经随时有被围攻的危险。
于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建议崇祯放弃京师,尽快南迁。李明睿的这个建议显然已经说动了崇祯,但崇祯依然难以下定决心,因而对李明睿说道,“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意思是,我虽然也有南迁之心,奈何朝中大臣不同意。李明睿继续劝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意思是当断则断,万万不可再有所犹豫。
在崇祯的犹豫不决中,南迁之事便一直拖延到了三月,此时李自成已经一路势如破竹的直驱京师而来。然而,即使到了这种危急时刻,崇祯仍然不愿承担放弃京师的骂名,虽然正式提出了南迁之议,但却依然是以李明睿的名义提出的,他对大臣们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结果,此意果然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在陈演的示意下,兵科给事中李时亨说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安史之乱时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陈演更是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结果,事情闹到这一步,再也没人敢提南迁之事,而崇祯也因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最终放弃了南迁。
以当时情形判断,南迁的确非常危险那么,如果崇祯坚决南迁,是否有可能成功呢?事实上,即使崇祯真的下定决心南迁,此事仍然极难成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南北被义军隔断,南迁太过危险。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时,农民军在北方已成燎原之势,而从北京到南京的大片地区,都是起义军的活动区域,这种情况下贸然南迁,护卫兵力太少的话,将会变得极为危险;而如果护卫兵力太多,行进速度则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且目标过大,难免会陷入到了义军的重重打击之中。
2、朝臣争执不下,无法达成一致。对于南迁这样的大事,由于大臣们争论不下,而始终难以有所决断。其实大臣们反对的原因无非三点,一是南迁路途危险,自己小命重要;二是大臣们多年的根基,以及积攒的财产全在北京,要他们放弃这些南迁谈何容易;三是太原陷落后,李建泰曾建议护送太子南迁,从而有备无患,然而一旦以南方为主,北方大臣又该如何自处?虽然明廷已经危机重重,奈何大臣们却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国家存亡,正如崇祯后来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是亡国之臣尔”。
3、前线败的太快,朝廷反应不及。以上不过是朝堂争论不下的原因,而真正导致南迁失去希望的,则是前线战事的迅速恶化。从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起兵攻向京城,堪称势如破竹,到二月时形势便已经急转直下,到三月崇祯发布“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令时,李自成已经攻入山西并迅速向京城挺进,京师已经是危机重重。结果,就在吴三桂刚刚率兵抵达山海关时,北京城便已经告破。
综上所述,不论是崇祯南迁,还是太子南迁,一方面由于崇祯自己犹豫不决,另一方面由于朝廷争论不下,已经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再加上前线败的速度实在太快,等到三月初四南迁之议失败,无论是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还是再选择迁都,都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