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好望角游戏交易平台,南非主要城市

游戏资讯 susu 2023-07-13 08:50 208 次浏览 0个评论

好望角游戏交易平台,南非主要城市?

南非有三个首都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

比勒陀利亚(PROTERIA)是南非行政首都,位于东北部高原的马加莱斯堡山谷地,跨林波波河支流阿皮斯河两岸。海拔13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7℃。建于1855年,以布尔人领袖比勒陀利乌斯名字命名,其子马尔锡劳斯是比勒陀利亚城的创建者,市内立有他们父子的塑像。1860年,它是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的首都。1900年,被英国占领。1910年起,成为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的南非联邦(1961年改为南非共和国)的行政首府。风光秀美,有”花园城”之称,街道两旁种植紫葳,又称”紫葳城”。

市中心的教堂广场上耸立着保罗?克鲁格的雕像,他是德兰士瓦(南非)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其旧居已改为国家纪念馆。广场一侧的议会大厦,原为德兰士瓦州议会,现为省政府所在地。著名的教堂大街全长18.64公里,为世界最长的街道之一,两侧摩天高楼林立。联邦大厦为中央政府所在地,位于俯瞰全城的小山上。座落在保罗?克鲁格大街上的德兰士瓦博物馆内收藏着自石器时代以来的各种地质、考古文物和标本,此外还有国立历史文化博物馆、露天博物馆等。

市内公园众多,面积共达1700公顷以上,其中以国家动物园和文宁公园最为有名。建于1949年,造价34万英镑的先驱者纪念碑耸立在南郊的小山上,这是为纪念南非历史上著名的“牛车大行进”的民族大迁徙而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布尔人在英国殖民者排挤下,成群结队,从南非南部的开普省一带,向北转移,来到这里,迁徒历时3年之久。市郊的喷泉山谷、旺德布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也都是旅游胜地。

比勒陀利亚为矿业城市,近郊为金刚石、白金、黄金、锡、铁、铬、煤等矿的开采中心。

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

开普敦(CapeTown)是南非立法首都,重要港口,好望角省首府。位于好望角北端的狭长地带,濒大西洋特布尔湾。始建于1652年,原为东印度公司供应站驻地,是西欧殖民者最早在南部非洲建立的据点,故有“南非诸城之母”之称,长期是荷兰、英国殖民者向非洲内陆扩张的基地。现为立法机关所在地。

城市背山面海迤逦展开,西郊濒大西洋,南郊插入印度洋,居两洋之会。市内多殖民时代的古老建筑,位于大广场附近,建于1666年的开普敦城堡是市内最古老的建筑。当年其建筑材料多来自荷兰,后用作总督官邸和政府办公处。

南非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南非的司法首都布隆方丹(Bloemfontein)是南非的司法首都,位于中部高原,为全国的地理中心,四周有小丘环绕,夏热,冬寒有霜。它最初为一堡垒,1846年正式建城。现为重要交通枢纽。布隆方丹一词,原意为“花之根源”。市内丘陵起伏,风景秀丽。

它是南非最高司法机关所在地,主要建筑物有:市政厅、上诉法院、国家纪念馆、体育场和大教堂等。国家博物馆内有著名的恐龙化石。建于1848年的古堡是市内最古建筑。1849年所建的旧省议会,只有一个房间,现在是全国性的纪念建筑物。国家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第二次南非战争中死去的妇女和儿童而建,碑下为南非历史著名人物埋葬地。市内有奥兰治自由邦大学,建于1855年。

好望角游戏交易平台,南非主要城市

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归哪国家?

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目前是埃及,但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是由英国人说了算,英国人管辖苏伊士运河将近一个世纪,而埃及完全管辖苏伊士运河还不到70年。历史上,围绕着苏伊士运河,埃及展开过艰难的斗争,而苏伊士运河也见证了英国的兴与衰。

早在15世纪威尼斯人,以及17、18世纪的法国人,就开始推测修建苏伊士运河的可能性,但当时的海上霸主还是以荷兰、葡萄牙为主,所以运河修建计划搁浅。到了1798–1801,法国占领了埃及,当时拿破仑亲自考察了古运河遗迹,计划修建运河,但当时法国工程师计算错误,认为红海海面比地中海要高,没办法修建无船闸运河,而修建船闸在埃及沙漠实现不了,因此计划再次搁浅。

到了1858年,苏伊士运河在奥斯曼帝国首相的授权下启动建设,取得授权的是法国驻埃及领事(当时埃及虽然名义上已经独立,但欧洲殖民者进入埃及仍然要经过奥斯曼帝国允许)。六年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埃及)背负了巨额债务,无法在运河修建上继续投资,无奈之下将其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份出售给了英国,英国因此从对该项目的反对者变成了最大受益者。

11年后的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此时掌管苏伊士运河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尤其是英国,当时国力强盛,对苏伊士运河的话语权最大,并且英国还依靠苏伊士运河强化了其在亚洲的殖民,比如印度。英国掌管苏伊士运河近100年,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因为德国的牵制,元气大伤,二战后英国已经不再属于顶尖强国,世界话语权变成了苏联、美国,这两个国家当然不愿意再看到如此重要的苏伊士运河还掌控在英国人手中,因此通过各种手段从中作梗,逼迫英国交出苏伊士运河管辖权,即便英国十万个不情愿,但时局已经不再允许。

1956年7月,随着最后一批英国士兵撤出了运河区,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但紧接着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又爆发了“苏伊士危机”,两国战争期间,运河归属权一直悬殊,因为此时的运河充当了战争前线。到了1975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埃及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自此运河一直归埃及管辖。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好望角上只支持角色交易?

楼主好,不可以的,目前好望角只支持华夏免费版、华夏Online、QQ华夏三款游戏进行角色交易。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然而,自明代以来,对于郑和下西洋就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比如在明代官方档案中,对于这种“壮举”非但没有大书特书,还疑似销毁了有关资料,给后世研究增添了许多困扰。翻开史书,时人谈起此事,也多持一种鄙薄的态度,比如名臣刘大夏就评价:“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他还认为下西洋就是为了搜罗“奇珍宝玩”,于国计民生无益。

当然,我们可以说古人的眼光有“局限”,有些事情也确实不能单从“钱”的角度去衡量。那么,综合历史与现实,经过种种分析、对比、思考,抛开某些“权威”观点的干扰,我们是否还能对郑和下西洋给出“伟大壮举”的评价呢?

先看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一切要从明朝的那场皇室内战说起。

明建文四年(1402年),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得皇帝宝座,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虽说如愿以偿,朱棣却从此患上两大心病:一是自己“得位不正”,恐被天下士人唾骂;二是建文帝生死不明,且传闻已出逃海外。

为消除这两大心病,朱棣大肆残杀建文旧臣,并篡改史料,以图堵住悠悠众口。同时他又想出一个奇招——派船队出海,一方面宣扬大明“威德”,让沿海那些小国都向大明进贡,造成“万国来朝”的表象,从国际层面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一方面又可以暗访建文帝下落,让自己睡得更安稳。当然,若能带些海外的奇珍异宝回来,那就更完美了。

这个重任,落在了太监郑和的肩上。他是朱棣的亲信,“靖难”的功臣,又有出海的经验, 担当此任再合适不过。

既然要宣扬“国威”,就要不惜血本。为打造一支壮观的船队,朱棣“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仅耗费银子即达600万两, 这还不包括对几万出海官兵的赏赐,而因风浪、海盗、疾病、战争等引起的“军民死者万计”,也并非虚言。

七下西洋(1405—1433年),历时如此之长,代价如此之大,收效几何呢?

首先,寻找建文帝,这个肯定没完成。倒是朱棣在国内的密探查访到一些消息。

至于“宣扬国威”之类,似乎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郑和下的“西洋”,并不是今天所指的欧美各国,而是指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途经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今天读这些地名,几乎每个都陌生又拗口,其实就是现在的泰国、印尼、印度等国的某些地区。

郑和在这些地方都做了什么?据现存史料看,他进行了访问,宣扬了大明“威德”,采办了大量香料、黄金、宝石等奢侈品,帮助一些王室平定了内乱,敕封了满剌加(马六甲)国王,擒杀过一些对船队图谋不轨的海盗,还向当地佛寺布施过金银……这些活动,确实抬高了明朝在当地的威望,他们纷纷愿意向明朝“输诚纳贡”,以示臣服。

然而,那又如何?这些地区,本来就没有对中国的海洋安全构成过威胁,在当时更是典型的“化外之邦”“蕞尔小国”,让他们拜服大明的国威,向大明称臣,他们自然乐意,因为这是稳赚不赔的好买卖:哪怕向这个“天朝”进贡一头长颈鹿,也会得到成百上千倍的赏赐。

朱棣与郑和不知道,比起没什么威胁的“西洋”,“东洋”更值得他们去走走看看

除了花费天价买来的“万国来朝”,郑和下西洋是否还有更多的正面意义?这个问题已被现代学者回答过多次,比如“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平理念”之类。然而即便这些意义也往往经不住推敲。

郑和下西洋,没有建立正常的中外贸易关系。明朝初年,朱元璋颁布“禁海令”,中外海上贸易基本中断。而郑和下西洋本来是重开海外贸易的良机。但既然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并非平等贸易,郑和也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目前鲜有史料提及郑和的“宝船”上到底装了中原的什么物产,据说主要是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装载了一些供出口的货物,这种贸易也是零星的、次要的,而且可以肯定是赔钱的。郑和与西洋的所谓贸易,更像是单向的赏赐和采购,采购的东西又多是供皇家消费的香料和“奇珍宝玩”,于国计民生无益。对于民间正常的海外贸易,明王朝则始终“严禁绝之”。

而在这之后发展的所谓“朝贡贸易”,其实根本就不算贸易,因为按照“厚往薄来”的原则,对于 “番邦”进贡的物品,明朝要给予高出多倍的回报,以不负“远来之意”。这种畸形的赔本买卖,从明到清做了几百年。

相比之下,葡萄牙的达.伽玛一次远航就赚了60倍的利润。正是商业利益的刺激,召唤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世界也由此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郑和下西洋,没有为中国开拓真正的海外势力范围。那些西洋小国虽然纷纷向明朝纳贡称臣,甚至接受明朝的册封,但也仅此而已。由于地理等原因,明朝和它们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宗主关系,无法从它们那里得到“纳贡”之外的实际利益,也无力为它们提供真正的保护。比如,等到葡萄牙人占领了满剌加,明王朝也只能发一纸诏书,让暹罗去帮满剌加“复国”,这自然毫无效果。类似事件后来发生了多次,让明王朝大丢脸面。

另一方面,在郑和下西洋前后,这些地区已有大量的华人经商、定居,甚至成为当地的官长。如果因势利导,培植当地的华人势力,这些地方完全可能成为中国的领地。何况郑和的船队是军事化的,拥有众多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要实现这种目的绝非难事。

可是郑和没有这么做。首先,这不是皇帝给他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对于海外的华人,明王朝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厌恶和仇视。他们认为中原大地无所不有,国泰民安,而这些人还要背井离乡,去“蛮夷之邦”讨生活,简直就是大明的耻辱。这种思想不仅让明王朝对海外的土地不感兴趣,也让海外的华人长期处于尴尬境地:祖国厌弃他们,而他们在当地又被视为外来者,甚至还屡次被后来的西方殖民者迫害、屠杀。

我们今天常说,我们爱好和平,历史上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但是,这种基于傲慢与偏见的“和平”理念,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最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没有改变中国的海洋观和世界观。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八十多年,不少中国人对此津津乐道。然而,这种“政治挂帅”、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又劳民伤财的航行,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有民间海商的船队。郑和死后,明朝再没有派人远航,中国重新回到了闭关锁国的保守状态,并在“万国来朝”的幻象中陶醉不已。统治者眼中的海外世界,依然都是“蛮夷之邦”;浩瀚的海洋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他们不知道,在“西洋”之外,还有一片更大的“西洋”。等他们明白过来,已是1840年的事了。

就这样,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国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此后,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玛绕过好望角,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的时候,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在海外开疆拓土、攫取暴利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四书五经的道德迷宫里不能自拔,依然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自得其乐。

中国错过了整整一个时代。

总是有人会问:如果郑和不死,如果这样的航行再来几次,中国人会否像西方人那样开辟新航线、发展海外贸易,甚至提前近代化?

其实,在郑和去世二十多年后,曾有太监几次向明英宗反映宫中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 请求再次派官员下西洋采购,均为明英宗拒绝。可见在当时看来,下西洋仅是为了采购奢侈品,这较当初的“宣扬国威”又退了一层,更别谈什么开展贸易、开辟航路了。

在这种观念之下,纵然再下十次西洋,又有什么意义?

由此说来,郑和下西洋,从动机、过程和结果来看,与西方的航海活动都有天壤之别,也注定只能昙花一现。它由一个“得位不正”又急于证明自己的皇帝发起,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它耗费巨大,历时漫长,让数以万计的军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得到的不过是一众蕞尔小国的“臣服”和“天朝上国”的虚荣。它没有为中国带来一寸海外领地,没带来任何先进技术,也没有获得实质的经济利益;他没有改变中国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格局,甚至没让中国变得更安全——东洋的倭寇和真正的“西洋人”将会证明这一点。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似乎只是为中国人“爱好和平”增添了一个绝佳的注脚,或是让我们在听西方人谈起哥伦布、迪亚士、麦哲伦时,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我们有郑和。”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大英帝国,可以算得上新航路开辟以来是继荷兰帝国后的又一个全球性“霸权国”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实际上这个称呼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就是所谓的当时世界性“霸权国”。非要找个与之比拟的国家的话恐怕只有美国能媲美了。而英国是怎样建立起这种“日不落帝国”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要对这个名词做解释,不然容易偏离题主的问题。所谓的“日不落帝国”从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小编认为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拥有看得见的遍及世界的殖民地。这是很多人所认知的“日不落帝国”,顾名思义大家都懂。二是,看不见但却比殖民地更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世界“霸权”。即,大英帝国拥有当时国际体系中规则的制定权和裁判权,也就是霸权。简单点来说就是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拥有绝对的领先和领导地位。这才是“日不落帝国”最核心的内涵所在。

二林君就从这两个维度来解答一下题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英国对外扩张与自身建设相统一的过程。或者说也是一个英国由封建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然后从一个侧翼岛国崛起为欧洲大国,再到强化在欧洲的地位,然后走向世界霸权的过程。

一、关键的起点:1640-1689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自身的塑造(走向现代国家)

但凡讲到英国的“发家史”其他的可以不提及,但资产阶级革命不得不说。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现代英国以及其之后“霸权”确立的基础起点。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值欧洲三十年战争打的火热之际。而英国恰好在这个时机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是英国与众不同的历史背景。要是英国卷入这场宗教战争或者其他大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干涉,恐怕就不存在英国的革命胜利了。

经过近五十年的革命历程,英国实现了一个彻底而又重要的转变。光荣革命的胜利以及1689《权利法案》将英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革命性宪政时代——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政权。别忘了当时的欧洲可是处于绝对的君主专制时代。而荷兰虽然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却没能建立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权。由此英国的革命开创了英国的新时代。至少确立了几大原则,即。议会至上、自然权利以及资产阶级主权。这就是当时英国所开创的革命性制度创举,也是后来英国对外扩张的内部基础建设基石。没有这些就没有后来的英国。

二、关键的第一步:1652-1674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走向了争霸道路

实际上这是发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重大事件,但上一部分讲的是英国制度的自我构建,这一部分讲的是其对外争霸的部分。因此也单独列出来给予说明,这也符合刚刚我们说的这是一个相互统一的过程。

这场与当时头号海上霸权国荷兰的战争,是英国对外实力第一次集中体现,也是英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可以说非常的重要。22年的战争,英国先后与荷兰签订了第一个《威斯敏斯特条约》、《布雷达条约》以及第二个《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失去了新阿姆斯特丹等殖民地,失去了对大西洋航运的主导权,还赔偿了200万金币给英国。由此荷兰走向衰落,英国迈出了其称霸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商业霸权与海上优势逐渐转到英国的手中,英国开始登上海上霸主的宝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较量英国获取了海上商业霸权和航运的主导权,但这仅仅是霸权建立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与欧陆霸权国法国的长期较量了。

三、关键的第二步:1701-172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虽然获得商业霸权,但是别忘了自从三十年战争后,国际体系在欧陆上形成,英国作为一个侧翼岛国,每能进入体系,这是不可能成为霸主的。历史已经证明,再强大的国家不能借助国际体系均不能实现持久的霸权。因而,英国的下一步就应该获得在欧陆上的该有大国地位,而这就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有关。

这场由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引发的全欧“世界大战”彻底成就了英国的未来。以西班牙、法国为主的一方对抗英国、神圣罗马帝国、荷兰等。最终后者大获全胜,尤其是英国。当初他之所以加入这场与其“毫无关系”的战争就是为了防止法国获得西班牙而使其权势大增威胁到英国的利益以及欧洲的“均势”。最后英国胜利了,1721年的《乌德勒支条约》削弱了法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我们来看看英国得到了什么。

法国承认安妮为英国国王,但法西两国永远不得合并;法国将圣克里斯托佛岛、阿卡迪亚以及纽芬兰割让给英国;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给英国;西班牙在地中海的之梅诺卡岛割让给英国;英国获得在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黑奴的垄断权等等。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英国从法国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大片殖民地以及一些政治权益,而且还换得了欧陆主要大国对英国王位的认可,从此英国成功跻身为欧洲强国之列,它再也不是偏居一隅的岛国了,已经是具备强大实力和对欧洲事务有发言权的大国了。换句话说就是,英国走进了欧洲国际体系,这是其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四、关键的第三步:1756-1763七年战争,英国强化欧洲地位的第一波。

进入欧洲秩序只是一个开始,当时法国的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英国不能说在欧洲能起绝对的主导地位,法国至少在综合实力上还是依然能抵抗英国的。

1756年,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海外殖民加上普奥两国为争夺中欧霸权与德意志领导权而爆发了七年战争。这场大战与英普为一方,法奥为一方。这种组合也反映出大国之间以国家利益为首要衡量外交政策考量。因为本来法国的传统政策是削弱奥地利,但这次面对英普结盟的尴尬局面,法国不得不改变政策,以现实利益为重。

这次大战主要有两个战场。一是欧陆战场和英法在北美,印度等地殖民地战场。最终的结果是英国为首的一方又大获全胜了。1763年英法等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英国获得了巨大的殖民地宝贵财富。

根据条约,英国获得了法国在北美地区以及印度地区的大片殖民地。从此,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大国。在欧洲由于法国的继续衰落和普鲁士的崛起,欧洲大陆的“均势体系”更加稳定,而英国就是超越这种均势,拥有欧洲最强大力量的“离岸平衡手”。再也没有人是英的对手了,其在欧洲地位得到第一次大巩固。

七年战争断送了法国的大部分殖民地,英国赢得了海上及殖民地霸权,为日后建成庞大的殖民帝国奠定基础。五、关键的第四步:1793-1815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英国权势到达欧洲顶峰

就在英国准备一步步登上世界巅峰的时候,法国爆发了革命,还出了一个拿破仑。起初英国组建反法同盟是为了防止法国崛起破坏欧洲均势,但后来是为了阻止拿破仑建立欧洲霸权。可以说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是对英国霸权建立的一次最重大的挑战。

因此,英国不仅亲自出面组建多次反法同盟战争,还出钱出兵,尽一切可能阻止拿破仑。结果英国赢得了这场大规模,长期的较量。战后英国出面主导了欧洲秩序的重建。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不在于殖民地的获取,实际上该得到的都得到了。更重要的在于主导欧洲秩序的重建和规则的制定。到了这一步就体现出二林君刚开始说的“日不落帝国”还体现在英国对规则与秩序的制定上来了。

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确立了三个原则,即“均势原则”、“正统原则”以及“补偿原则”。而这三大原则中和英国切身利益相关的就有两个。这个体系的主导就两大国牵头,一是英国,二是俄国。

英国最为关注的就是“欧洲均势问题”,因此在英国的主导下,欧洲大陆重新确立了均势体系。同时按照“补偿原则”,英国又获取了赫尔果兰岛、锡兰岛、好望角、圭亚那、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等等大批海外殖民地。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殖民地的获取是按照英国在会议上主导的原则所划分给英国的。这不仅体现在英国表面上获取殖民地的实际利益,还深刻的体现英国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秩序的安排的主导权。由此可见,英国在这场战争后再一次强化了自己的权势。“日不落帝国”的雏形已经基本出现了,剩下的就是塑造英国统治下的世界秩序。

六、关键的第五步:工业革命后英国安排世界秩序,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诞生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单丛殖民地的角度来看,似乎到了到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就已经差不多是“日不落”帝国了,因为当时她所统治的殖民地范围已经够大够多了。但这实际上还没有达到英国最巅峰的历史状态,接下来的工业革命才是关键。

英国是最早开始和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带来的国家力量的快速膨胀让英国处于历史最强时代。

政治上,英国不断巩固和扩大其殖民地。清王朝的大门也被英国打开。同时欧洲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英手中,塑造了所谓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经济上,英国是最大的经济强国,国际贸易的规则主要由其制定和监督。伦敦成为经济中心,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

军事上,大英帝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其军事装备和力量堪称世界顶尖水平。尤其是海军力量,无论是从装备到数量和质量都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其海军主力舰艇的吨位要超过其他任何两个海军强国的总和。可见一斑。

此外英国拥有了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商品,拥有最大的海外独占市场。这一切都表明了,英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帝国”,而且,这个帝国不仅仅是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还有更重要的国际秩序的规范,柜子的主导权,贸易和市场的主导权,无比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个“日不落帝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霸权国。

到了这一步,真正的“日不落帝国”才算是建立起来了。在十九世纪中叶,我们打开世界地图,看到的每个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太阳从来不会在英帝国的势力范围里落下;到处都能看见英国的商品,感受“世界工厂”的强大实力等等。似乎全世界都和英国有关一样了。

因此总的来说

英国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时期的。先是自身体系和制度的建设,然后是走向欧洲大国行列,接着是争霸世界。前一个阶段,包括英荷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主要是争夺殖民地,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基础。后一段是对欧洲乃至世界体系秩序的建设阶段,即用英国强大的实力作为基础,来安排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因此到了这一步,“日不落帝国才算是最终诞生了”。

总结一下有这么几个关键的节点:第一阶段自身建设很关键,对应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然后是在此期间对荷兰战争的胜利。开启了“日不落帝国的建设”。

第二阶段,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获取。主要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反拿破仑战争等。夺取了遍及世界的殖民地,为“日不落帝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和塑造雏形。

第三阶段,对欧洲乃至世界秩序的安排。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完成的,由此建立了“日不落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