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st中农,为什么有人坚持价值投资却依然会亏钱

游戏资讯 susu 2023-07-14 08:30 230 次浏览 0个评论

st中农,为什么有人坚持价值投资却依然会亏钱?

在很多眼里价值投资很难亏损,比如我们买四大行,格力电器,贵州茅台等,之前不管哪个位置购买也很难出现亏损的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很多价值投资者出现的亏钱的情况,下面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下这类价值投资者亏损的情况。

价值投资者主要注重投资中两个部分,第一,该类个股市值较大,行业地位,每年营收稳步增长,类似我们个股中的一些蓝筹和白马的个股。第二,该类个股目前发展稳定,但公司的行业地位一般,后期的发展空间较大,或者说这类个股后期的成长性较好,典型例子就是我们一些科技类中蓝筹,或者我们术语中的“创蓝”性质的类个股。

st中农,为什么有人坚持价值投资却依然会亏钱

价值投资思路错误

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一部分投资者,他们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就是长期持股,自认为该股后期发展较好,或者死抗一些个股,甚至持股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个股大趋势已经发生明显的改变,总认为该股的符合价值的投资的范围,这类投资者原本在定义价值投资存在的很大的变化。

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传统的行业的中二线蓝筹中的钢铁,煤炭行等这类行业,大部分公司业绩较为稳定,甚至很多企业属于当地的知名企业,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发现和估值指标来分析,这类个股净资产较高,PE和PB等较低。但价值投资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注重的是该公司的行业后后期和成长性 ,但这类个股并不符合这两点要求,公司行业地位逐步消息,业绩并未出现明显逐步递增的现象,并且处于传统型行业后期成长性较差,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通过上图案例我们发现,该股长期趋势往下,如果按照价值投资思路长期持有,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我们通过分析该股的各种估值指标仍旧较为优秀,具体看下图:

股价目前低于净资产,PE在5.7倍左右,注意原因还是出在对于价值投资理论存在偏差,注意原因还是公司净利润并未出现逐步增长的情况,维持一个相对水平的状态,后期预期自然较差,也很少有机构资金愿意去买入。

持股周期较短

个股如果符合价值投资者原理,但个股的下跌所受因素较多,比如市场的大环境较差,经济周期环境,机构资金的故意打压等情况,很容易造成个股估值被低估的状态,短期个股的波动受到因素较多。

如果持股周期较短,个股没有回归到其合理的价值区间内部的话,我们选择卖出很容易造成亏损的状态,很多投资者会说该股我已经持股好几个月了,就是不启动。几个月的时间也符合长期持股的范围内,思想又存在很多偏差,通过目前A股情况来分析,熊市时间长达几年,价值持股周期在几年以上。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

我们就以一只价值投资标的来进行分析,贵州茅台在17年11月到18年11月中这长达1年时间个股股价并无发展很大的变化,甚至买入还会出现亏损的状态,主要原因在该时间段大盘的大环境较差,但该股业绩稳定增长,一年之后个股再次启动上涨,价值投资持股周期很重要,如果持股周期都无法在一年以上,很难说你搞价值投资,个股短期波动受因素较大,大家脑子中要有这个思路,买入之前想好自己的持股最大周期。

标的性选择的错误

上面我们重点分析了价值投资中提到的两大类似,可能第一种选择较为简单,哪些行业地位稳定,其他公司很难撼动其地位的公司就行,比如白酒就买茅台,家电就买格力,食品饮料就买伊利等,其实软件上已经帮大家把这些个股收录了,在软件上有个超级品牌板块,每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全部归纳,只要持股周期较长,在其选择个股很难出错,具体参考下图:

但价值投资中还存在一种就是看中该股后期的成长性,成长性是否能够实现,这是很难去定义的,这类个股需要很好投资眼光,通过国家政策,行业周期,产业链发展周期等寻找,而且出错率特别高,这点是没办法解决的,比如大家对于特斯拉行业后期发展和后期的成长性很多投资者观点仍旧存在分歧,很多专家评论看好其后期成长性,但仍旧很多专家评论并不看好特斯拉的发展前景,主要受制于电池技术的无法突破,无法大规模的普及等,按照成长性来做价值投资的出现亏损的情况较多,主要还是标的上选择的错误。

个股的暴雷

股市存在风险,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该公司一定符合价值投资,本身股票的投资就存在不确定性情况,毕竟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存在滞后性,是否具备真实性的谁也无法验证,在这一两年市场中就出现多只行业地位较好的白马股暴雷。

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美药业和康得新,康美药业属于医药中的白马,各大机构持股看好其后期的发展。康得新属于高分子材料,光学膜行业龙头,仍旧是很多机构持股买入,看好行业的发展和成长。但目前由于财务造假已经跌入神坛,个股下跌幅度都在90%,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总结:价值投资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够赚钱,个股不确定因素较大,很多根本没有好好理解价值投资的原来,持股标的,持股周期,持股思路等都会造成价值投资出现亏损的情况,但价值投资的原理大家一定要懂。

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大家在价值投资时候亏损的原因。

韶关市第一中学是哪年创办的?

清末,在市一中校址东北角与县背街(今北直街)交邻,为范家祠所在地,办有蒙馆收范家子弟就读。

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选派范郁材去北江(又称韶州)中学堂(广东韶州师范前身)读初级师范科(一年制)。

清光绪31年(1905年)结业后,回范家祠始办范家祠小学堂,按小学规格教育学童,这是 韶关市一中校史沿革的开始。 当时,这座小学堂面积不大,只有260平方米左右。是年,德国基督教巴陵会在曲江城南互励路创办私立德华女子小学堂(在今中共韶关市委大院内),当时,曲江县城(今韶关城区)之官立、公立小学堂均未设立。范郁材及范氏家族基于民族自尊心,除祠堂外还捐了两栋祖屋办小学堂,兼收外姓学童入学,有二十多名学生,分男、女班,时韶州中学堂监督林耀东和之后的省立韶州中学堂张国熙校长,还派优秀师范生襄助范郁才办小学。

光绪33年(1907年),因范郁才讲课出色,后为曲江官立高等小学纳入辖编,从起,统一用曲江官立高等小学校名。

清宣统二年(1910年),韶州府中学堂林耀东校长(是时不称监督)举荐范郁材担任曲江官立高等小学校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视学汪佩声视察曲江小学情况,对范郁材的讲课甚为赞赏。

民国二年(1913年),曲江官立高等小学(范家祠址)毁于一场大火。 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韶关市教育志》中记述:“民国8年(1919年)前后,……意大利天主教会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创办励群学校。”具体准确的来说,意大利天主教慈幼会收购被火烧毁的原小学堂及附近地皮,由当时天主教韶州慈幼会会长雷鸣道 (St. Louis Versiglia)主教(1873~1930)在1918年办起小学,1919年建起天主教堂大楼并办起了励群工艺学校。1920年4月,雷鸣道被罗马教廷传信部任命为韶州教区首任主教,仍然热心办学。

1922年,澳门无原罪学院院长金以义神父,把父母留给他的遗产用于建励群制鞋工艺学校(后改称鲍思高工业职业学校),第一任校董会理事长为雷鸣道,董事有毕少怀、温普仁、白卓如、郭怡雅、汤迪光、夏学谦,首任校长为毕少怀,后为邓镇鋆。

1924年7月6日,鲍思高工业职业学校建成招生。

1926年(民国15年),因军阀混战,不少县师范办学经费无着落,粤北大部分师范学校停办,鲍思高学校改办为励群简易师范学校,有男、女学校各一所,聘请原在乐昌等地停办的简易师范教员任教,由韶州天主堂温普仁副主教总管。

1929年(民国18年),法国教会加盟联办励群师范。意大利神父毕少怀管男子师范,法国教会修女容婉管理女校,男女校之间用围墙隔离。

1926~1932(从民国15年至21年),励群师范共办了十期简易师范班,总共培养出男、女简易师范生120名左右,为粤北各县输送了受过专业培训的初小教员。当时简易师范学制三年,男校每级只十来人,女校每级才几个人。励群师范采取封闭式(学生校内寄宿)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每两周可以出校门8小时。但教员与省立三师(韶州师范前身)教员有来往,学生亦有参加当时工农商学兵的反帝大示威,1926年就有学生许宗熙(广州市水电局退休高级工程师)因参加学生运动,领头呼喊“打倒毕少怀神父”口号而被开除。1930年,附属励群小学1~6年级才86人(其中二年级一个班只有8人)。

1930年2月,主教雷鸣道去连州视察教务,为救护同去的女传教员和两名女名学生,于连江口遇难。雷主教遇难后,耿神父升为主教,天主教韶州教区仍坚持办学,励群师范由邓镇鋆任校长。

1932年(民国21年),励群师范奉命停办,校园全部用来办小学,校名改为励群学校。励群学校共设六个班,每班30至40人,班主任都是中国人,担任教学工作或参与管理的为外国神父,按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学校,他们大多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小学采用当时商务印书馆编的教材,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公民、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理工、尺牍,还有英语、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教室座位为单人单桌黑板用石料制成,据说是专程从意大利运来的。

1933年(民国22年),根据社会上中学生就读难的情况,意大利天主教慈幼会在励群校园腾出一半,创办私立励群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延请受过高等师范科培训的教员入校任教,民国24年(1935)9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此时励群中学已是一所比较完整的综合性学校,主要是全日制完全小学,还办有初中班、师范班和其他专业班。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子弟,衣食由教会供给,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天主教徒。

1924年~1934、1936~1938年间,励群中学校长为邓镇鋆,1935、1938~1946年间,校长为黄芳仁。初期,每年级各1个班,每班约30余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发展到每年级各2个班,每班40人以上,已形成可容250~300人左右的较为正规的初级中学。

1941年因日军大肆轰炸韶关,学校几经艰辛,搬迁到连县天主堂复课,校园被国民党军队占为“警备司令部”。学校在连州改组了董事会,由汪德忠为董事长,黄芳仁为校长,陈兆辉为教导主任。由于励群中学的很多老师是意大利籍,而意大利当时是日本的同盟国,所以国民党军队对意大利老师管得很严,对每名意大利老师公开派出至少2名特工监视,限制人身自由。

1945年1月,日军占领韶关,把励群中学改为“宪兵司令部”,占领了8个月。

1946年励群中学由教务办事员黄登云将图书、仪器、体育器材、西乐器、教具等搬迁回韶关原址上课,董事会聘赵博生为校长。为了让穷苦人家子弟能继续接受教育,励群又增加了中学班,有中学生280名,小学生460名。

1947年8月,赵博生辞职,由黄芳仁接任校长,不久黄又辞职,由吴新铨接任校长。

1949年10月,韶关解放,励群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在校长吴新铨带领下,并没有跟随教会南迁,坚持留原址办学。据1949年11月的报表统计,励群中学有校长吴新铨,教务主任利如汉(后为邓怀远),事务主任孟基路,训导组长胡仕毅,体育组长陆刚毅等教员,初一2个班共99人,初二1个班33人,初三1个班23人,学生共155人。

1951年4月,经当时粤北行署文教科批准,“私立励群初级中学”与韶关广属同乡会办的“私立广育初级中学”合并于励群中学校址,称“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故广育中学的办学情况亦纳入韶关市一中校志的范畴。 远在清代光绪年间,省内各地在曲江县的工商业者,纷纷成立各地区的驻曲江同乡会,如兴梅、西江、四邑、广属同乡会。其中以广州为中心广府语言系统的广属同乡会势力最大,他们多数从事百货、金银首饰、粮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在各同乡会中财力雄厚。

民国33年(1944年)2月,广属同乡会决定腾出会所创办私立广育中学,即今峰前街市第四中学校址,当时,还办有私立广育小学(即解放后的市八小的前身),在校园西北角,中学则在校园的东边,校长麦炳桓,当年就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分春(2月)、秋(9月)两季招生,初、高中各招一个班,当年即有初、高中共4个班学生100人左右。

民国34年(1945年)1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机大肆轰炸,迁至江西省龙南县办学,民国35年(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又搬回原址上课。这两年均因时势紧张、经费不足,停办了高中,仅留初中各年级各一个班计80人左右,校长郑维邦于民国35年2月接任后,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修复烂台烂凳,维持上课。

民国36年(1947年)2月,学校董事长张本初(金铺老板)延请原省立志锐中学教务主任易际良任校长,春季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初中保持各年级一个班,由于广属同乡会资金周转不灵,这一年招收春季高中生后,就再没有招高中,只坚持把初中各年级办下去。广育中学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

在广育读书的多数是曲江工商界子弟,随着广属驻曲江的工商业者纷纷南归,每学期转学人多,生源越来越少,到1948年春,高中生全部转走。

1948学年第一学期,校长为易际良,总务主任邓本平,教务主任由校长兼,后期是潘青镇,教员只有潘少波、吴尚俊、卢俊文、陆幻墀、薛英、易继常、范景康、(1949学年增加青年教员蔡思义和教英语的梅老师、教音乐的谢爱芬、教体育的黄镇韶)、医务兼干事何丽翩,另有职工5人。1947年初三毕业生18人,1948年初三毕业生15人,1949年初三毕业生22人,1950年初三毕业生19人。 (1949.10~1956.1)

1949学年,励群初级中学有4个班15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50学年有5个班18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49学年,广育中学有3个班102人,教职工15人。两间私立中学还办有小学和幼儿园,分别靠校产租金及收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办学。

韶关解放前,教职员生活没保障,随时都可能失业。解放后,不仅工作有保障,还可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私立学校教职员参加了1949年冬的首期教师研究班,还参加了1950年暑假的粤北区中学教师研究班,之后又参加教师思想改造学习,到私立学校因经费困难实在办不下去时,又由政府收归公立。现存1954年所填写的广东北江中学初中部的45名教职员卡片中有五分之一是私立励群、广育两间学校的教员。

抗美援朝开始后,为了在社会上造成摆脱帝国主义教会控制的形象,私立励群初级中学校长吴新铨在1951年春起,拒绝曲江天主教慈幼会每学期给予的一万斤谷。因此,办学经费难以为继,遂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另一间私立广育初级中学(1944年创办)办学经费失靠,也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

1950年2月,韶关市原两间公立完全中学“省立志锐中学”(校址在互励路现中共韶关市委机关所在地)、“曲江县立第一中学”(校址在现韩家山铁路俱乐部)与“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中学部在原志锐中学校址办学,师范部在帽子峰南麓的平民路上课,校长先后由北江专署专员何俊才、李文华兼任,副校长先后有陈奎昌、黄开光。各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仍由各校的原校长负责。

1950年9月,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师范部复名韶州师范学校,中学部改名为广东北江中学。

1951年4月,经当时北江专署文教科批准,两私立初级中学励群中学和广育中学合并为“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两校的小学合并为广育小学,在广育原址上课。私立初中合并后,原广育校长易际良请辞调至北江工农业技术学校任教育长,私立联中校长由原励群校长吴新铨担任,专署文教科调派原韶州师范副教导主任罗林(中共党员)为副校长。后来,由基督教会办的“私立普光初级中学”(校址在现东河韶关汽车修理厂所在地)因解放后学生人数不多也并入了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

1952年9月,全市公私立中学合并,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并入广东北江中学,统一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高初中共处一校,校长由当时中共韶关地委文教办主任李凌冰兼,副校长先后有刘碧、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等,原私立联中副校长罗林则调回韶州师范任职。后因学生多,又在广育中学原址开设广东北江中学分教处。

195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经教育部批准,确定广东北江中学为广东省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53年12月,刘碧任广东北江中学第一副校长,负责实际领导工作,1954年9月刘碧任校长兼任北中、韶师、卫校、农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1955年后曹直任专职党支部书记。

1954年11月,广东北江中学将高中学生迁入西河黄田坝新校址,初中部留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原址,扩大招生,刘碧仍任广东北江中学校长,张雪卿为教导主任,张东海、卓广清、邓若驰、饶纪寰等为副教导主任,钟木元、成为仪为正、副总务主任,统一管理高中部和初中部。1954学年初中部有28个班,学生1362人,毕业生有410人。 (1955.9~1966.8)

1955年9月,上级指示将广东北江中学在孝悌路的初中部划出,组建成“韶关初级中学”,校长为张雪馨(1956年8月调离),第一副校长为邓若驰,第二副校长为饶纪寰。教导主任先后有王运明、梁义方,总务主任高潮,1955学年计有初中30个班,学生1502人,毕业生498人。

1958年9月起,校长潘平,副校长成崇正、饶纪寰,教导主任梁义方,副主任先后有黄德良、宾光祧、王永大、曾令显,总务主任先后有高潮、林松钦。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先后有钟礼祥、龚学湘、戴振球。

因当时韶关市与曲江县合并,1959年2月学校改名韶关市第二中学,后来,曲江又恢复独立的县建制,1960年9月,学校改称韶关中学。1959学年学校发展到34个班,学生1774人的规模。

1960~1966年间,学校保持每学年32个班建制,其中1963年9月起,开办高中,招2个班,到1965年有高中毕业生99人,而1966年高中毕业生上升至4个班毕业生210人。此时,校园已建设成为居全市、全地区设施较全、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一流完全中学,省内知名度大为提高。1966年8月定名为韶关市第一中学,1963年9月起进入完全中学阶段。

五十年代的中学教育,也显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色。初期,文科按新编教材进行教学,理科暂无新教材,仍沿用旧教材,1953年9月后,才逐渐使用统编教材。当时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模仿苏联教育的气息较浓,还出现死搬硬套苏联教育模式的现象。

五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摸索自己独立自主的教育方式方法,但不久又卷入大跃进的冒进狂潮中,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每个星期安排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各一次,生产劳动过多,冲击了课堂教学,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但是,学校师资队伍中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学校教导主任王运明于1957年被评为韶关市模范教师,推举出席广东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黄秀琼老师于1958年当选为韶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文中老师先后被评为市、地区、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作为广东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成员赴京观礼,1960年被推举参加全国群英会。

六十年代,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校以每学年32个班规模稳步发展,尤其是1963年9月开办高中后,学校逐步克服左倾冒进做法,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韶关中学的声誉在广东逐步鹊起。原意大利天主教会主教楼(即后来的7号楼)

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已占65%~85%,学校中的党团员人数大幅增加,在全市性的运动会、文艺会演中,韶关中学频频得奖。

1949~1966学年,学校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7423人,1966、1967学年培养出高中毕业生309人。

韶关市第一中学

(1966.8~1978.1)

1966年8月起,“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校,学校蒙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多名老教师如刘伯盛、廖乃康等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中首当其冲,成了全校的重点批判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校园内学生的 “造反派”组织林立,后来发展成两大派对立的学生组织“刺刀见红”和“毛主席红卫兵造反总部”。

1966年10月起,学校被“造反派”改名为“韶关市红一中”,学生纷纷外出“串联”,学校处于停课状态。1967年3、4月,全国停止串联后,各派学生组织从批判校内的“封、资、修”开始,发展到参与社会上的“打、砸、抢”活动。

1967年7月,两大派的学生组织卷入了全市的武斗,学校图书馆、仪器室、体育器材室被破坏殆尽,档案材料被查抄一空,校舍也给弄得残破不堪,学校领导被批斗“靠边站”,学校大权由群众组织掌权。

1967年10月,两大派学生组织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停止了派斗,逐步实行了“革命的大联合”,解放军代表进驻学校。

1968年1月成立了“三结合”的学校革命委员会,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驻校解放军宣传队负责人为首任革委会主任。2月,学校师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回校上课。

1968年8月,根据新成立的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革命委员会的统一安排,由韶关柴油机厂派出“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8月起,“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12月运动结束,学校原领导及不少教师被冤屈停职,黯然离开教师队伍下乡“改造”。同时,全市教师实行了大调整,从本校调出教师18名,从外校调进教师17名,毕业分配来校工作的2名。按1968年12月16日的报表统计,全校教职员工仅有59人。

10月,根据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学校“毕业”学生到仁化、连山、乐昌、连县等地“上山下乡”。

1969年8月,罗嵘任校革委会主任。由工人、贫下中农、机关干部组成的“讲师团”登上了教室的讲坛。这个时期,尽管学校领导和相当一批有责任心的教师很想尽快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把损失的学习时间补回来,但在当时的形势和政治运动的左右下,也无力回天。

1969年9月,学校复名为“韶关市第一中学”。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校还没有全国统一编制的新教材,只能根据上级规定使用自编的教材。那个年代,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只经过一年简单培训的高中毕业生或“工农兵大学生”,也被派去教高中或当领导的现象十分常见。这样一来,学校行政领导和专任教师的专业文化及业务素质大为降低。领导班子研究的问题,大都是政治学习和参加政治运动的问题(如批林批孔、批《三字经》、反潮流、开展基本路线教育等),很少讨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从1970年起,为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提倡“学朝阳、学大寨、学屯昌”的运动中,学校组织师生学工、学农、学军。在校内小礼堂(原天主教礼拜堂约200平方米)内搞校办工厂,每次可容纳学生约50人;以韶关柴油机厂为基地,每月派一个班的学生50多人前往学工;在西联赤水建设农村分校,开辟了有自耕地104亩、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的学农基地,每月派两个班的学生100多人前往学农。

实行“开门办学”,改革教学内容,高中办专业班,上专业课,劳动与教学时间平分秋色,正常的文化课学习颇受影响。1974年12月,学校党支部、柴油机厂党委联名向市委提交关于改革教育,在高中一年级进行半工半读试验的请示报告。经市委领导同意,学校于1975年上半年开始了这一试验,规定高一学生每学期下厂劳动、学习十周(后改为六周)。这让不少有识之士着实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担忧。

1973年5月至1975年上半年,随着全国对各项工作开展整顿,开始纠正“左”的做法,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进入了难得的复苏时期,学校课程按“文革”前的规定开设,教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一度蔚然成风。但好景不长,到1975年下半年,全国上下开展批“回潮风”、批“翻案风”运动,学校教育又进入了低潮。

七十年代,韶关市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1970~1972及1976年共有37个班,1973年有36个班,1974、1975年有35个班,1977年竟有38个班,学生总数以1976年为最多,达1898人。但由于政治运动不断,1971年搞深入开展批判“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运动,1973年开展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1976年初又开展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校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冲击下,又再度经受了一个大动荡阶段。

七十年代的学校行政,1973年9月到1974年9月,革委会主任廖拔成,革委会副主任黄兆华、林松钦、李曲生(任至1975.1),教改组组长黄玉波,教改组副组长罗英怀、黄次,办事组组长郭文魁;政工组组长邹李仁。

1974年10月到1976年8月,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吴春荣,党支部副书记、工宣队长霍炎彪,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黄兆华(任至1975年8月),党支部组织委员、革委会副主任林松钦,党支部宣传委员、革委会委员黄玉波,党支部青年委员、革委会委员邹李仁,党支部保卫委员、革委会委员郭文魁。

1976年9月到1978年8月,革委会主任:吴春荣,革委会副主任:林松钦、梁义方(任至1978年2月)、江海燕(任至1978年2月)。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学校拔乱反正,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整顿校风、教风和学风,进一步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早已意识到“左”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们以实际行动抵制各种“左”的做法。1977年9月7日,学校党支部请示市委,要求同意撤消半工半读的试验。

师生团结一心,大力清除极左思潮对教育的影响,韶关市第一中学的名声才名符其实地重新打响了,从1977年开始,学校各项工作都朝气蓬勃地开展起来。

1977年,学校共有38个班(初中24,高中14),学生1830人,教职员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58名教师绝大多数是有20年教龄的老师。校长吴春荣,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叶刚,善于团结中老年知识分子,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教学成绩显著。1977年度学校教职工有40人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其中30人为中老年教职工和各科组、级组的骨干;1977年下半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市区中学的教学改革观摩课,近三分之二的科目安排在我校进行。

进入新发展阶段

韶关市第一中学于1978年3月被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7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1年9月,韶关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转制为股份制初级中学,定名为广东韶关一中明星学校。

2004年11月更名为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2007年1月18日,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与韶关市中实文教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资产转让合同。中实文教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资产,按照民办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办学体制,使用“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名称,在原韶关市第一中学校址内自主办学。

2008年8月28日校址搬迁至市区东郊府管村(韶关市韶瑶路108号)占地324亩的新校校园。韶关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仍称为韶关市第一中学,属国有公办。

2009年3月被评定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农业股有哪些?

农业股票很多,以下列举机个常见的大品牌:

1、哈高科:是大豆深度加工企业,是五百万亩大豆生产基地,有现代化的深加工产业装备。可以生产各样蛋白和保健产品。

2、北大荒:公司主要生产水稻、小麦、豆子、玉米等农作物,生产销售农业化肥。

3、丰乐种业:合肥以生产种子为核心的企业,生产销售各种农化产品以及衍生物,还有花卉和速冻食品,包装材料等。

4、st中农:营业内容是各类粮食农作物,棉花油菜,花卉蔬菜等,养殖特色农作物,生产多种农业生产资料。

5、天颐科技:油菜籽食用油和粕类产品是主要经营内容。还有大康牧业、禾丰牧业、新希望等。

你身边有没有真的靠炒股实现阶层跃迁的人?

我的好朋友就是这样的人。我叫他G。他从初中高中就有惊人地眼光和天赋。90年代初,G看上了换外币的挣钱门道。每天在各种大饭店门口逮老外,见到老外就上去问他要不要换人民币。

就这么的,90年代初,一天挣500块人民币。(按现在来计,可以理解为一天挣5000块。)这行毕竟干得不持久,当时就换了一个门类,去炒邮票。那个时候,集邮的人不少,又大赚了一笔。当时也还只是高中。

家里毕竟还是有点小钱的,还是让他好好学习。最后考上了医学院。毕业当上了医生。

从90年代末开始,这位G,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之路。由于胆大心思,又敢买敢卖,当然主要是长线为主。因为大夫,基本上看盘时间不算是太多,所以基本上几个月不动一次。但靠着天赋以及耐力,非常快的就挣来了一大笔钱。这笔钱据他说,超过他10年的年收入。

有了钱,基本上就开始买房子,从二环到三环到四环,7套民宅,十几个底商。全靠股票市场的盈利。

要说有没有大亏过,其实还是有的,只是本金早已收回,换成了房子。盈利依然可以保证正收益。

在2007年开始,G开始了崛起之路。基本上2年时间,从七、八百万身家,翻到了五千多万。

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从崛起那天开始,办了停薪留职。事业单位,奋斗了十几年的职场,副主任医师,说停就停。要说没遗憾,其实还是有的。

当然在投资市场里,所花费的工夫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前,当时只有不到3000只个股,他需要每周复盘一次。所以每天都要看大量的盘面。一天算下来,长达13-15小时。而且周末也不休息。还要复盘。

当某些人天赋俱佳时,还依然勤奋,而且充分地吸收各方的影响。一年能看完50本投资相关的图书。(大部分是我送给他的。)你就发现,有些人,比你聪明还勤奋时,你是真的追不上。

到2015年,他和身家,终于达到了9位数。在他眼里,此生已无憾。

所以从那年开始,投资依然如吃饭般的随意和不放在心上。但已经可以做到凡布局必收获的地步。而他的最新的志向,是陪着儿子上北大。

他从2016年开始,教儿子炒股,同时陪孩子学习。目前全市高中生排名能在前150名,北大或清华的苗子。他觉得培养儿子的成就感会比挣一个亿,更有价值。

或许是有钱人的终极理想就是培养好下一代。向他学习。

从07年开始,他教我投资理念和经验。直到10年后,我才开始正式地学习,中间10年,各种打酱油。当时以为自己也挺厉害的,现在看来,当时真的是太天真了。

而他当时笑而不语时,现在也终于是明白了。

阶级跃迁,其实在他看来,是不必要的。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啥都强。从来还是穿几十块的T恤,背个破包。只要不是正式场合,基本上永远光头、带胡子,拖鞋、短裤,你怎么看也不像是身家过亿的人。而他就是这么一个人,随性。自然。

羡慕呀。

努力 学习中,争取赶上个一半。

我跟他学来的知识

有一种交易系统能让你战胜市场,你学会了吗?

MACD高阶用法-均线系统的初级应用实例

字都认识但看不懂系列之一,股票交易系统的作用

个股与大盘的关系既有反差又有统一(留作业)

用实例讲缠论系列之四-破坏笔和中枢的关系(31)

缠论入门前最后一课,中枢与级别的关系(12)

普通投资者迈向成熟的关键技术之一——头寸

普通投资者的进阶之路——头寸与级别的应用

你买过最亏的一只股票是什么?

我买过最亏的一只股票华泽钴镍,现在已经找不到这只股票了,买了1000股14500块钱,最后卖了500块钱左右,差不多亏完了的吧,因为退市了。

2016年2月14.5买的,买入后还涨停过,到16.5也没卖,因为才进入股市不久,看不来盘,更不知道潜在的风险,高位放量涨停后就该卖了,但没卖,尔后两天大跌,也没卖,停牌的头一天几乎快跌停,但都可以卖出去,因为小亏了,还是没卖。

然后就停牌了,然后大问题就出来了,涉嫌严重造假,数目非常巨大,公司完全一个空壳了,股票被实施ST,停牌两年后股票一字跌停开盘,连续26个跌停后又停牌了一年,到2019年宣布退市,退市整理期跌到0.41时开板了,最后0.42元卖了。

还好只买了1000股,几乎全部亏完嘛,亏损幅度99.6%,14500块钱最后回来了500多块钱。把零头回了,整数次整数都亏没了。

这只股票在A股里应该是亏得最惨的一只股票,因为从停牌后到复牌没有任何机会出逃,都是跌停,也就是从停牌时的12.5到复牌后,一直跌到0.41才开的板,才有机会卖出,49个跌停,停牌到退市历经3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