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国都证券大智慧,上庸经历了哪些朝代

游戏资讯 susu 2023-07-14 18:10 224 次浏览 0个评论

国都证券大智慧,上庸经历了哪些朝代?

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也称“上庸”,张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带称为“下庸”。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3郡为新城郡。

228年(太和二年) 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

230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

237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259年(甘露四年)复置。

265年(武帝泰始元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5县,属荆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及十堰市与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

421年(宋武帝永初二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 阳、武陵、新安、吉阳7县,属梁州。

484年(齐武帝永明二年),上庸郡辖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新丰、新安、吉阳8县。

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废郡。

历史文化沿革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盛极一时的庸国

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

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州、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这样大的一个独立古老国家,被误解成楚国的附属,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地位、声望都很高。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庸国大事记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时,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进攻商国。庸国名列于八国之首。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庸国趁楚国闹饥荒之际兴师进攻。楚庄王联合秦国、巴国反攻,灭亡庸国。

阶段叙述

史记中南蛮领袖时期

(神农时代——公元前611年)

炎帝作为汉水流域文化宗师开创了南方文化新的繁荣时代。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岭——淮河以南就已经广泛种植稻谷。稻谷的种植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人们有空闲从事娱乐,文艺就得到发展。那时的文艺以巫术治病走向巫舞傩戏的祈天娱人,因此出现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质地的装饰品和岩画作品。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称为“庸人”,其地方称为“上庸”。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典故,因抟土、炼石,那座称为“天梯”的灵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说:“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上庸”一名的由来固然神奇,但能够懂得这个名词所象征的文化学底蕴的人也许不多。众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趋升华的一条捷径,是人类智慧峰顶上的灿然常开的一朵雪莲。惟有中庸,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和合通变、直人大乐的永恒幸福。堵河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虽然居于文明的峰顶之上,仍然守着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脱,数千年如一日,冷眼看历史沧桑变幻,一如既往地守候着这方创世的圣地,这块流浪者们最初的旅行驿站。居上而庸,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词义上的大智慧。

据王国维对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迁徙者>;记叙:堵河流域的上庸,尧时是其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围棋,与父帝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围棋,无疑进一步开启了民智:反叛和聪颖。

在夏商时代,庸人有一些独特的文化风采,比如:因善于铸造青铜器被称为“镛人”,据说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艺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梁启超在评价庸国亡时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更为重要的是楚人兼并上庸国后吸收了庸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据考证,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为楚文化的先河。

庸国占有逐鹿中原而问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窥中原之虚而入之,实在是“庸人自扰”。究其原因是:庸国人背离了地域传统文化“守中抱一、和合通变”的内在精神,过份张扬武力、得意忘形,以致坐失良机。然而,庸国的灭亡是上层贵族势力的不幸而非堵河文化的溃灭,恰恰相反,堵河地域文化在“朝秦暮楚”的政治动荡中吸取异域的秦、楚文化得以在隐逸中保存下来。自此,堵河以古巫养生为特质的地域文化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隐居于民俗之中绵延下去。

国都证券大智慧,上庸经历了哪些朝代

最有勇有谋的将军是谁?

在历史长河上要评出一个“最”是很难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中,有许多的将军都非常的优秀,这里就从战国时期说起,这一名将军非常的有名,而且还是一个“残疾人”

李牧大将军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曾经以步兵对抗骑兵,将入侵的十万匈奴骑兵一战歼灭,创下了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

因为战国时期历史久远,所以在李牧早年没有对应的记录,只知道是赵国的一个职业军人家庭出身,而且他的手臂比起常人要短上一些,还不能伸直,算是轻微的残疾。

但还好,打仗的将领大多都是用的脑子,这没有影响太多。

李牧成长的时代并不是赵国最鼎盛的时代,那时候的赵国刚刚经历长平之战,损失了数十万的士兵,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

但好在战国时期还有其他的强国,可以牵制秦国,而且秦国也在长平损失了二十万人,暂时也发动不了对于赵国的大战。

而李牧,就在这个窗口夹缝时期开始成长了。

那时候的赵国南方暂时平稳,可在北方,游牧民族给赵国带来了新的麻烦。

那时候赵国北方生活着月氏、东胡、匈奴,等大部族,另外还有襜褴、林胡等较小的部落。

从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的在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而且吃过很多次游牧骑兵的大亏,曾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被游牧民族所逼,没有办法才胡服骑射。

到了李牧时代,赵国北方的外患更加的严重,匈奴骑兵常常利用赵国陷入战乱的时候入侵,大量的赵军被杀,众多赵国百姓被掳走。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当时在山西,匈奴已经在山西腹地随意进出,赵人的生活完全只能在城池中,出了城池就是累累白骨,无数良田被放弃。

而且因为赵军和他们交战很少有胜利,甚至后来赵军看到匈奴兵马之后就不敢应战,直接转头就逃。

李牧上任之后,也分析了匈奴的特点,分析出来了机动性,骑射,后勤等三大优势。

也分析出来了匈奴的几大弱点,比如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好的纪律,武器也十分的落后,李牧也根据赵国的特点,制定出了引诱匈奴人深入赵国境内,然后关门打狗,将他们合围歼灭的战略。

也就是要用大量的弓箭手和纪律武器优势来抵消匈奴优势将匈奴打垮!

于是李牧亲自出马,教士兵们骑马和射箭,编练大量的弓箭手,每天下令屠猪宰牛来犒赏士兵,甚至截留当地的收入来供养士兵。

而且李牧下令赵军不得扰民,抢掠民财者斩、奸人妻女者斩、毁民田苗者斩、乱占民间房舍者斩。

在李牧的政策下,赵军和民众也相处融洽,同时李牧在北方也布置了大量的烽火台,只要发现了匈奴骑兵踪迹就会预警。

同时李牧规定发现匈奴后就必须撤入营堡和城池中,擅自出击,一律斩首。

匈奴攻不破堡垒,只能空手而归,无法通过以战养战壮大自身,而赵军坚守,伤亡也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见李牧一味避战,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庸将,对他非常轻视。

赵王看到李牧每年花大量的军饷练兵却不敢出战,非常的不满,终于把李牧撤下,换了一个将领,这个将领看到李牧坚守不出被撤换,只得出兵,但抓不住匈奴主力,伤亡反而较多,反复几次后,赵王只得重用李牧。

但李牧开始拒绝上任,在得到赵王不会干涉用兵后才回到部队。

匈奴也非常的高兴,认为那个软弱无能的将领又回来了,又可以肆无忌惮的抢掠了。

南下的时候,匈奴围着赵军堡垒转圈,甚至挑衅赵军,斩杀抓到的赵军俘虏,赵军上下群情激奋,李牧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大决战开始了。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放牧。

匈奴一来,这些牧民就四散而逃,匈奴俘虏了大量的牲畜,认为赵国这次还是没有防备,迅速倾巢而来。

在这时候,李牧命令数千老弱赵军拦截,许败不许胜,这数千人刚和匈奴先锋交手,就大败,丢盔弃甲逃走,匈奴人追击斩杀了一通,大获全胜。

因为这个,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认为赵军又会不战而逃,更是没有任何顾虑。

于是,十万的匈奴骑兵杀入赵国,李牧知道匈奴中机之后,也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很快,匈奴大军就和赵军主力遭遇了,李牧和赵军那么多年示弱的表现让匈奴人也十分自大,认为一次冲锋就能把赵军冲散。

于是数万匈奴骑兵耀武扬威的集结起来,向李牧的正面猛烈冲来。

但这一次赵军十万弓箭手给匈奴人上了一课,因为赵军使用金属箭头,而匈奴人又基本没有着甲,在赵军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骑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过去的箭雨,却软弱无力,动摇不了赵军的阵脚。

这是匈奴人从来没有遇见过的,但毕竟是草原上的,很快再次发起了冲锋,却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

战车在古代就等于是现代的坦克,战车兵可以站在车辆上挥舞兵器,双脚可以借力,而匈奴骑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会落马摔死。战车的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受技术限制,匈奴骑兵战刀才不过半米长。近战也完全是一边倒!

同时配合骑兵,很快就完成了对于匈奴的包围,但匈奴没有统一指挥,只能分头撤退,而且因为是武装牧民,胜了固然好说,败了之后,匈奴也出现了全线溃败,匈奴也分成了几十股,开始乱逃。

赵军也迅速的收拢包围圈,数日内就将匈奴歼灭,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李牧的这个战役,不但前无古人,而且也几乎后无来者,这时候的李牧也终于成为了赵国战神。

北面战争结束之后,赵国开始再次对付南方秦国,随后二十年李牧率军对抗秦军,没有一场的败仗,两次打战役更是把几十万秦军杀的落花流水。

但这样的一个战神最后的下场却十分的悲凉。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王派遣李牧应战。

面对王翦、李信等三路秦军,李牧毫不畏惧,率领主力对阵。由于秦军多次被李牧大败,王翦等人也深知在正面战场上恐难胜对方,于是驻军不出,两军对峙,王翦也建议秦王使用其他的办法。

秦王一点就通,立即派人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中伤李牧会造反!

这种时候,赵王中了反间计,认为李牧准备谋反,召回李牧,下令让其自裁,李牧知道被离间,可是身为武将,武德第一位就是忠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李牧死后三个月,秦军攻破赵国首都,赵王被俘虏,赵国就此灭亡。

一个残疾人,戎马一生,攻必取,守必固,独立支撑衰弱赵国残局,百战百胜,无往不利,即使被国君猜疑,依然选择了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壮哉,李牧大将军!

为什么有人说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王朝都很强盛?

谢谢邀请!

提起周秦汉隋唐,无不是闪耀世界的历史存在,而这几个王朝无不是建都关中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地区,难道这里有什么特别的特点,让这里建都的王朝都非常强大?

是的,有一些特点让它成为孕育强大王朝的基础,但绝非那么神奇玄妙,有三点重要的特点供大家探讨!

第一,这几个王朝崛起前山东(比山东非现在山东省,泛指太行中条山以东)地区长期战乱,周一统前是殷商对东夷频繁战争,秦汉一统前是春秋战国四百年战争,隋唐一统前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第二,这几个王朝统一天下之前都是稳关中,并以关中为基础向外逐步统一全国,随后开疆扩土!

第三,唐以后关中再也没有成为一统王朝的国都所在地,也酝酿不出新的一统强大朝代!

这三点说明关中地区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孕育强大王朝的,但孕育强大王朝之前必然的是山东地区长期战乱,这说明关中地区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是很好,尤其是与山东地区对比根本不足以在和平稳定时期竞争!

关中地区让在这里建都的朝代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来自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威胁,作为最有效的基础,那就是防御或者击溃这个游牧部族的威胁!因此这里建都的王朝对于西域、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威胁比较重视!所以在国力鼎盛时都是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威胁!因此往往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战国!

而建都在山东地区,关中地区就成了边缘地区,本身的功能就是边疆抵御外敌的冲突缓冲区,对于西域或者蒙古草原风威胁也不再有那么重要的!因此山东地区建都的王朝侧重点在东南和正北!

而且随着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移东,首都不再适合建在远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因此在唐之后,仅明末李自成大顺在关中临时建都外,再无朝代在此建都!

吾主万子万孙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回答朱元璋的这句话非常巧妙,就像秦始皇希望秦朝的基业可以二世、三世,传至万世,朱元璋当然也希望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可以永远流传,刘伯温的这句“万子万孙”,是一句小小的马屁,或者说是一句恭祝的话。

同时刘伯温的这句也说出了明朝灭亡的真实时期,就是传到万历的子孙,不论是1644年吊死在煤山的崇祯朱由检,还是被吴三桂勒死的永历帝朱由榔,都是万历的孙子,所以明朝真的是传到了“万子万孙”。

为子孙后代操碎了心的乞丐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从小家里就很贫困,小时候自己就靠着给地主家放牛糊口。可惜没过多久,朱元璋的家乡就发生了旱灾,紧接着就是蝗灾和瘟疫,他的父母、大哥相继去世。

家里就剩下他和二哥,还有大嫂和侄儿了,家里穷得没有埋葬亲人的土地,同乡的地主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把父母、大哥埋葬了。为了活命,一家人各自逃生,寻找能吃口饭的地方。

要不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呢,少年的朱元璋可谓自带穷命啊。到了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庙里也穷得揭不开锅了,就打发他们出去云游化缘,朱元璋开始了三年的流浪生活。

三年苦行结束后,回到寺庙里,此时天下的起义军已经风起云涌,他儿时的伙伴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写信请他一起去。朱元璋还没拿定主意,就有人帮他做决定了,他师兄秘密告诉他,他的收到义军中来信的消息被人知道了,要去告密,朱元璋赶紧跑到濠州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可谓是找到了自己发挥的土壤,作战勇猛很快获得了大帅郭子兴的赏识,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逐渐在义军中走红,成为一方人物。

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以及同乡的很多人都纷纷来投奔,很快就招募了七百多人。同年冬天,朱元璋率领心腹的“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经略定远,朱元璋攻破定远,很快将队伍发展到了两万多人,于是南下滁州,同时还收获了定远名人李善长。

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爆发了决定性的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围攻朱文正坚守的洪都八十五天没有拿下,士气已经低落。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充分发挥小船的优势,火攻陈友谅大军,大败汉军,陈友谅在突围时被射杀,朱元璋迅速吞并陈友谅的势力。

攻灭陈友谅后,公元1366年朱元璋发起攻灭张士诚的战争,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大军包围张士诚的平江城,次年九月朱元璋攻入平江,张士诚被俘后,被逼自缢而死。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攻灭元朝,经过十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1368年八月兵不血刃进入元大都,元朝灭亡。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因为自己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走上皇帝的宝座,深知创业的艰辛,所以他特别珍惜自己打下来的天下。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实行了一系列自己认为能够保证天下长治久安的政策,比如户籍制度,规定老子干什么,子子孙孙必须都干什么,为此将天下人分为军籍、匠籍、民籍、商籍等三六九等的世袭职业属性。

为了使公侯将相忠于自己的大明王朝,洪武五年,朱元璋编写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又相继编写了《资治通训》《臣戒录》《志戒录》等,训诫群臣要忠于朱明王朝,以此来稳定人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当然了训诫公侯群臣还不能达到目的,还要训诫子孙后代,让以后的皇帝不能太王八蛋了,要不天下文武百姓肯定不会让朝廷安宁嘛。于是老朱又亲自编写了《皇明祖训》告诫后世子孙,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保证错不了。

为了明朝的延续和安宁,明太祖朱元璋可谓费尽心思,操碎了心啊!

神机妙算刘伯温,看破天机的《烧饼歌》

明太祖朱元璋一边费尽心力,安排明朝未来的发展和规章制度。一边向刘伯温问询天命,古代王朝更替,讲究天命所归,刘伯温素有神机妙算的名声,所以就请刘伯温算一下明朝的气运。

《烧饼歌》的前言中讲,公元1368年,明朝刚刚建立的一天,朱元璋正在皇宫的大殿里面啃饼子,朱元璋刚咬了一口,就听人报告说刘伯温来了。

正巧朱元璋有点事情,也想问问刘伯温,就起了心思想先考考刘伯温,就把咬了一口的饼子盖住,让刘伯温进来。

刘伯温一进来,朱元璋就问,先生知道我这碗中是什么东西吗?刘伯温什么人啊,一算就知道了,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不简单,于是就问大明朝的后世怎么样,刘伯温本来打算用一句话推脱过去,就说了一句:“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在忽悠自己了,于是说:“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看来朱元璋还是心里有数的,知道自己的大明朝不可能千秋万代,必然会被别人取代,于是刘伯温以《烧饼歌》的晦涩预言,告知了朱元璋后面的事情。

《烧饼歌》中,刘伯温说到:“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 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歌中的大部分内容,朱元璋都理解得七七八八,听到这句,误以为明朝会有六百五十年的国祚,很高兴,“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但其实刘伯温预言的是六百的一半,是三百年的国祚,但是因为天机刘伯温不能说得太明确,也就没有纠正他。

至于《烧饼歌》是否真的是刘伯温和朱元璋的对话内容呢?其实也未必就真是,因为开头就是“明太祖”,这是朱元璋的庙号。

刘伯温在洪武八年就病逝了,洪武三十一年才有这个庙号,当然想来能写下烧饼歌这样的千古预言,也是能算出朱元璋死后的庙号的。

刘伯温为什么能神机妙算呢?

我国古代有一种神秘的学科,名字叫“数术”,以推理、占卜、相术为手段,预测未来,推测吉凶等。而且这种学问,很挑人的,学得好的就是神机妙算,学得不好的就是江湖骗子。

我国古代数千年,也就出现了寥寥数人,西周的文王、姜太公,汉初的张良,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宋朝的陈传,明朝的刘伯温等数百年才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

明史中记载,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刘琏,将家里的一本天文书交给了朱元璋,并且告诫儿子,刘家历代不得再学这门学问。由此来看刘伯温的神奇,恐怕是获得某种神秘学术的传承,但从他这里断绝了。

历史上春秋五霸都是谁?

历史上春秋五霸是那五个人?他们有什么事迹?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霸中原的战争,欲吞九州混一体,可扫六合为一统。以是出现了五个国家先后称雄,也就有了五个伟大英明君主称霸春秋,引领时代风骚!他们分别是: 一,尊王攘夷齐桓公姜小白。二,会盟天下晋文公姬重耳。三,独霸西陲,威震中原秦穆公赢任好。四,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熊旅。五,仁至义尽,以德服人宋襄公子兹甫。他们又分别代表了齐,晋,秦,楚,宋五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的鼎盛和强大,以是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686年,齐国齐襄公被权臣公孙无知杀死,齐国内乱。身为齐襄公幼弟的姜小白,被大臣鲍叔牙保护出逃至莒国。而另一个公子姜纠被春秋第一军师管仲辅佐逃亡鲁国。不久公孙无知被齐国大臣高溪攻杀。高溪属意姜小白回国继位,以是派人通知鲍叔牙。鲍叔牙带姜小白乘马车披星戴月飞赴齐国,准备上位。可是事不凑巧,被拥护公子姜纠的管仲得到消息。管仲胸有成竹,让公子纠在鲁国坐等消息。管仲携弓箭连夜走小路抄近道,急行军至姜小白必经大路埋伏。等姜小白乘车经过,管仲一箭射去,姜小白口吐鲜血而倒。管仲以为姜小白死了,以是回鲁国准备迎姜纠回国。

没有想到姜小白大难不死,赶回齐国在高溪支持下成功做了齐国国君。原来管仲一箭射偏,姜小白未受伤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装死。骗过了管仲,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来管仲被擒,姜小白没有杀管仲,反任管仲做了宰相。君明臣贤,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成就了齐桓公姜小白的王图霸业。

说道会盟天下的晋文公姬重耳,他的经历堪称励志,因为晋国内乱,姬重耳逃亡他国忍辱负重逃亡十九年。姬重耳成功在于他会做人,善于交朋友,所以他遇难时,仍然有五个有才干的手下忠心耿耿跟随一起逃亡。姬重耳颇有后世三国刘皇叔刘备的风格和性格,能让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心悦臣服,誓死跟随。另一个就是姬重耳也算除了孔子外,又一个周游列国的人,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每到一个国家都还有桃花运,娶了好几个国家的女子为妻妾。姬重耳先后政治避难到翟国,宋国,卫国,齐国,秦国,曹国,郑国,楚国。堪称春秋第一旅行家。

秦穆公嬴任好,在位励精图志终成霸业也不用多说。他可是天命之子,他的继位有点传奇,因为他是上一任国君秦成公的弟弟,并不是秦成公七个儿子当中任何一人,秦穆公嬴任好能兄终弟及上位,也说明了他的才干很厉害了。秦穆公另一个有趣的是,他喜欢搞做生意投资奇货可居!秦穆公先投资姬重耳收留了他,但是因为姬重耳贤明,秦穆公不敢放姬重耳回国当君主。所以在晋国内乱后,反拥立姬重耳弟弟姬夷吾上位,姬夷吾就是晋惠公。可惜晋惠公恩将仇报反攻打秦国,把秦穆公气坏了。后来晋惠公战败,只好把世子姬圉为质押在秦国。后来姬圉逃回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怀公,可这个投资又打水漂,晋怀公姬圉又和秦穆公反目,秦穆公一怒之下,终于把姬重耳扶上去做了晋国君主,就是晋文公!

楚庄王熊旅青年做了国君,面对国内外复杂政治与军事,刻意行事低调,韬光养晦。为了迷惑内外敌人,故意扮昏庸,整天声色犬马,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三年。如此作态,终于让敌人麻痹,一个个跳了出来攻击楚国。东边有山戎,夷,越三个蛮族攻占了阳丘。又有不臣服庸国进攻郢都。楚庄王熊旅眼看时机,立即整军迅速灭亡庸国,击退山戎,夷越族人。又杀掉专权的宰相斗椒。终于掌握了军政大权,从此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宋襄公子兹甫是个正人君子,虽然有点顽固不化,不事变通的缺点,但是仁至义尽,以德服人是他的优点,也是他可以称霸的基础。因为中原六国都尊奉古制,以礼待人那时在中原六国还是很有市场的。正因为宋襄公把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保持了水准线,从而获得了民心和外界的威望。但是因为国家的弱小,最终还是失败收场。宋襄公惟一的功业,是扶持齐国世子姜昭回国做了国君。泓水一战后,宋襄公战败,宣告仁义终结,大争之世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