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逍遥尊,为何两人会爱的欲仙欲死爱得那么深?
虚竹和梦姑仅缠绵三天,两人便爱得好不痛快,为何梦姑会死心塌地
梦姑是谁?梦姑就是虚竹和尚的结发妻子,因为虚竹和梦姑两个人是在梦中相识的,所以在现实当中,虚竹称呼这位来自西夏国的公主为“梦姑”,而这位西夏国的公主也亲切地称呼虚竹为“梦郎”,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看似是虚无缥缈的,但其实把故事看到最后,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也是令所有读者都无比羡慕的。
两个人从相识到缠绵,从陌生到情定终生,大概仅仅只是用了三天左右的时间,在这三天时间之内,虚竹和上破了禁欲,在梦中,也就是那所谓的冰窖之中,和这位西夏国的公主缠绵在了一起。虽说只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梦境,但这位西夏银川公主却是一位痴心人,梦醒之时,那位神秘男子已经不在,于是银川公主便张榜招婿,只是为了想要通过这种途径来在现实当中探寻他那梦郎。
虚竹和梦姑并未真实认识之前,仅仅凭借在梦境当中的三天,二人就相互达到了一种“陌生得尚未能见面,熟悉得已经融为一体”的境界了。这位和虚竹和尚有过三日缠绵的梦姑,其现实当中的真实身份就是西夏王宫的银川公主,生来美若天仙,段誉第一眼看到梦姑的时候,便从他她身上看到了他内心当中那位“神仙姐姐”的模样,因为这位银川公主是西夏皇太妃李秋水的孙女。
时间追溯到银川公主和虚竹和尚相识的那个梦境,银川公主初识虚竹和尚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冰窖之中,看过天龙八部相关部分的读者也都知道,银川公主张榜招婿的那日,也正是凭借“冰窖”这个相识地点才使得她突破了梦境,终于在现实当中有幸见到了令她朝思暮想的梦郎。在冰窖之中,银川公主让这位憨厚耿直的虚竹和尚破了色戒,很多人都曾直言,虚竹不算是和尚!
如果非要说虚竹不算和尚的话,那么她就是从遇见梦姑这个时候开始真正涉足俗世的起点。冰窖梦境之中,两个人之间对对方的容貌都是模糊,我想我们在梦中,对于梦到那些不曾熟悉的人,也应当是面目模糊的样子。即便如此,虚竹在梦境当中也对这位神秘的女子产生了色意,他想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姑娘,她的容貌应该是美若天仙的吧?
梦姑和虚竹的爱情是缘分注定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当初在虚竹和尚没有遇见梦姑之前,虚竹倒也接触了几位女子,单独拿无崖子这位男子来说,无崖子本来是一位死期将至的人,即便他将自己的功力传给了虚竹,但他也是满嘴“容貌丑陋,平淡无奇”地在评价着虚竹,如此可见,虚竹的容貌确实一般,和段誉相比起来,不知道会差到哪里!
银川公主李清露,人家可是西夏国的金枝玉叶,不光身份尊贵,而且生的也是国色天香。反观虚竹和尚,各方面来说都很平淡无奇,尤其是从身份地位和相貌上来看,虚竹和尚绝对和这位公主谈不上门当户对。虚竹只是和银川公主在梦中有过三天的缠绵,而这三天左右的时间,两人面对着面,却也是十分模糊的相貌,就好比段誉当初认识脸上罩着一块黑纱的木婉清一样,相貌究竟如何?虚竹不知道,银川公主也不知道。
那我之所以会将二人之间的爱情看作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主要就是因为银川公主在见到虚竹真实相貌之后的态度和举动,她并没有对相貌平平的虚竹有丝毫嫌弃的态度,反倒特别欢喜的接纳了他。当初梦醒之后,整个西夏国上下倾尽全国之力寻找公主梦中的这位梦郎,如今梦郎在现实得以相识,这位苦苦寻觅虚竹的公主,她又怎么可能会因为相貌而嫌弃虚竹呢(这当中或多或少的都隐含了金庸先生的个人思想在其中,先生巴不得有一天夏梦会接受他)?
二人这段姻缘得亏得天山童姥如果没有天山童姥和虚竹的有赌在先,或许虚竹和梦姑的这段姻缘也不会来的这么机缘巧合,在天山童姥的主持之下,虚竹和梦姑各自迎来了他们人生当中的爱情和婚约。虚竹本是个禁掉七情六欲的和尚,但是天山童姥却非要和虚竹打赌,她想一试究竟,虚竹这小子是不是真的能够在面对外来一切有诱惑力事物的时候,保持出家人的那份凝心静气。
从前几次打赌的结果来看,天山童姥让虚竹吃肉喝血,让虚竹吃鸡吞鹅,出家之人,酒肉本不可沾。而当虚竹面对吃肉喝酒的时候,他当然也表现出来了属于出家人的那份虔诚,宁愿饿上九天九夜,宁愿趴在地上刨冰吃雪,也不愿意破坏出家人对酒肉的那份清规戒律。所以从这前几次打赌的结果来看,天山童姥都输了。
但是放眼于最后一次打赌,从结果上来看,虚竹还是没有经得住美色的诱惑,败给了天山童姥,但是虚竹的这一败,却俘获了美人心,进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是天山童姥利用美色让虚竹破除了清规戒律,实则也让虚竹得到了一份好姻缘。当时原著当中是这样说的:
“你是兔鹿鹤雀,什么荤腥都尝过了,还成什么和尚?还念什么经?”虚竹说:“小僧为前辈所逼迫,非出自愿,就不算破戒。”
好一个“受人逼迫,并非自愿就不算破戒”的和尚啊!虚竹这番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也让天山童姥从这句话当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如果虚竹不是受人逼迫的话,恰巧虚竹只出于自愿才算破戒的话,那么天山童姥倒不如在和虚竹打最后一个赌,吃肉喝酒放在虚竹身上没有起到任何诱惑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美色,正所谓“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身为出家之人的虚竹,也不过如此。
天山童姥选择的这位美人,可不是一般的美人,人家可是西夏王国的银川公主,拥有国色天香般的容貌,而且身份至尊高贵,再加上和李秋水的这层关系,所以天山童姥很轻松地就把眼光锁定在了银川公主身上。那天天山童姥将梦姑鲁来交给虚竹之后,扬长一笑,得意至极,虚竹这次终于放弃了和天山童姥的抗争,毕竟他还是没有挨过色戒!
虚竹为何会和素不相识的梦姑三天缠绵早就说过了,虚竹和梦姑的姻缘是天命所注定,二人之间的这份姻缘更像是一种缘分,但是他们二人能够有这样美满的结局,自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感谢天山童姥的牵红线。如果没有天山童姥和虚竹的打赌,没有天山童姥将银川公主掳到虚竹面前,二人之间也必然不会发生故事。
和梦姑相遇的那年,虚竹方才二十四岁,这样一位生来腼腆的和尚,平身一共就没和几位女子面对面地谈过话,除了阿紫和天山童姥以外,他每天只是活在和一群和尚打交道的环境当中,当他近距离地接触异性的时候,我就不相信,当他的鼻子嗅到异性身上那股味道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不会有丝毫波澜起伏?
“好色而慕少艾,乃是人之天性,虚竹虽然谨守戒律,每逢春暖花开之日,亦不免心头荡漾,幻想男女之事。”
贪图美色,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即便虚竹身为和尚,清规戒律也是要守的,但虚竹身为和尚的同时,他更是一位平常男子,在某种特殊环境之下,尤其是处于孤男寡女的状态之中,虚竹那种来自男人心底的波澜肯定是会有起伏变化的。
爱情本是两个人的事情,就和夏娃和亚当一样,如果仅仅是夏娃给亚当递去了伊甸园的禁果,而亚当时能够抵制住诱惑,没有接受禁果的话,或许两个人也不会被上帝贬到凡间。其实这是一个道理,当时天山童姥说梦姑才十七岁的年纪,按理来看,天山童姥和李秋水是师姐妹的关系,而梦姑又是李秋水的孙女,自然天山童姥是对梦姑年龄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的。
十七岁的年纪,梦姑也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而梦姑是西夏王国的银川公主,在这十七八年之间,她一直都生活在深墙宫苑当中,多年以来也没有接触过几个真正的男人,在她心中,她其实还是比较渴望和异性接触的。所以当这两颗打火石摩擦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在欲罢不能的情况下,擦出耀眼的火花,再加上二人本不是顽石,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肉体,两人彼此之间的第一次,自然会让二人都对对方隐含着念念不忘的情愫。
梦姑的死心塌地,折射出了段誉的心魔其实天龙八部当中有关恋情的描写都是相通的,都说段誉对王语嫣有着一见钟情的感觉,但其实如果段誉心底没有藏着那尊玉像的话,如果不是王语嫣的相貌和那尊玉像的相貌太过相像的话,段誉又怎么可能会一直追随在王语嫣身边?当玉像被推倒的那一刻,段誉心中的心魔在刹那间便烟消云散了,他在那一刻才突然顿悟,原来他对王语嫣不是真的喜欢,而是一种因面容太过相像的痴狂。
梦姑之所以死心塌地地寻觅着她的梦郎,其实也是突出了这个道理,不过和段誉王语嫣相比起来,梦姑的心中有着梦魔,虚竹的心底也住着一个梦魔。和虚竹的三次相会,不得不让梦姑对这神秘的梦狼魂牵梦绕,不管对方相貌如何,身份地位又如何卑微,梦郎在梦姑的心中,总是这天地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主角叫沈飞的小说?
《都市之至尊战神》
主角:沈飞陈依依
作者:生琳涂炭
小说简介
七年前沈家被灭,七年后沈飞王者归来,权倾天下,扫平仇敌!
书籍摘录
四尊强者在青年面前横跨而立,他们便是威震黑暗世界,龙刃组织的四大天王。身材挺拔的青年叫做沈飞,是龙刃之主,号称龙魁。
“七年前,苏河市四大家族害的我家破人亡。这伙歹人还搬出一尊神秘强者废了我经脉。”
“是芳姐救下了我,照顾了我半年,后来师父将我带走才让我重获新生组建了龙刃。”
“而今我拥有全天下最多的财富,最强大的战力!也是时候回去了。”
“我沈飞对天起誓,一定要用敌人的鲜血,千百倍偿还我沈家!”
说着,沈飞歃血起誓。
天外天四尊使是谁?
天外天的四尊使是:无法无天他们都有着逍遥天境的实力,可以说这是天外天中真正的核心人物,可见无法无天是非常强大的存在。
光明左右使玄冥二老成昆鹰王狮王?
直接说结论,全部取巅峰时期,玄冥二老>=成昆>杨逍≈殷天正≈谢逊>范遥。
玄冥二老在几人中最强玄冥最强的道理很简单,玄冥凭借玄冥神掌的强大掌力和阴毒,在初见杀的情况下对二使四法王这一层级的高手有秒杀的优势。在书中玄冥秒过俞莲舟、杨逍、韦一笑,而这都是正面对掌。
那元兵竟不回头,倏地反击一掌。波的一声响,双掌相交,俞莲舟只觉对方掌力犹如排山倒海相似、一股极阴寒的内力冲将过来,霎时间全身寒冷透骨,身子晃了几下,倒退了三步。俞莲舟应道:"是。"心下凛然:"原来那人过于持重,怕我掌力胜他,【是以一上来未曾全力施出玄冥神掌】,否则我此刻多半已性命不保。下次若再相遇,他下手便不容情了。 "鹤笔翁在跟俞莲舟对掌时因为顾及武当七侠大名,担心直接全力而对付实力强过自己,可能让自己受害,于是保留了一些内力,纵然如此,依旧是直接一掌把俞莲舟打成重伤!俞莲舟认为这掌若是全力,自己的性命已经不在了,此时虽然是百岁寿宴前的剧情,但当时的俞莲舟武功已经跟少林三空、谢逊是一个层次了。后面张翠山认为宋远桥的武功已经不比谢逊差多少,俞莲舟的武功比宋远桥还要略高,张松溪认为宋远桥和俞莲舟可跟三空打成平手,基本可以确定此时的俞莲舟已经和四法王同级的实力,然而面对鹤笔翁的全力却很有可能一掌就被打死。而十多年后,武当山上,换成杨逍、韦一笑跟玄冥二老对掌,结果是一样的。杨逍和韦一笑齐声怒喝,扑上前去。那两个老者又各出掌,砰砰两声,杨逍和韦一笑腾腾退出数步,只感胸口气血翻涌,寒冷彻骨。两个老者身子都是一晃,转过身子,护着赵敏走了。此时的玄冥二老由于受到无忌九阳神功的冲击,阴毒只剩下不到二成,即便如此杨逍韦一笑依旧需要打坐运气的许久,可想而知若是对上十层阴毒的玄冥二老,杨逍韦一笑未见的就能在这一掌之下保住性命。有人或许会说,既然玄冥这么强,为何范遥觉得自己武功虽然不及玄冥却也不差太远?为何范遥认为玄冥要击败自己要在一二百招开外?这里并不是范遥实力强于杨逍,而是范遥掌握情报优势,他跟玄冥二老共事了十多年,对玄冥二老的武功底细清清楚楚,然而他自己却在玄冥面前谨慎的很,鹤笔翁说自己只知道这苦头陀武功底子极高,但从没有跟我兄弟二人较量一个具体高下。
张无忌曾经评价范遥,说他最为广博,对各门各派高手都有取胜之机,而范遥对玄冥就是如此,玄冥的强项是玄冥神掌和兵刃招数,短处是轻功,但这种信息显然是要对玄冥知根知底才会了解到,杨逍、韦一笑等人不明白,就被一掌秒了。
但问题是在实战中,更多情况下对手之间都是不够了解居多,如果互为敌人,那么经常会把压箱底绝技和弱点捂得严实,如果是好友,一般不会怎么交手,玄冥神掌固然有初见杀的因素,但实战中几个人能完全不给人对掌?天龙中慕容复跟丁春秋的一掌,就是因为害怕化功大法不敢对掌才落了下风,不敢对掌本身就是一大劣势。因此,范遥再怎么对玄冥知根知底,但最后还是会输给玄冥。
范遥关于玄冥和成昆的对比,这里只能取间接参照物,杨逍和韦一笑了。
杨逍中了成昆幻阴指时,原文明确说,如果是正面交手,是绝不会被幻阴指的阴寒内力透体而入。
这股寒气和韦一笑所发的“寒冰绵掌”掌力全然不同,只觉是细丝般一缕冰线,但游到何处穴道,何处便感酸麻,倘若正面对敌,杨逍有内力护体,决不致任这股凌厉指力透体侵入,此刻既受暗算,只好先行强忍,助冷谦击倒敌人再说。
而韦一笑那里,原文更是明确表示,韦一笑的寒冰绵掌,劲力跟幻阴指难分上下。
圆真虽然厉害,但青翼蝠王是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向与殷天正、谢逊等人齐名,这奋力一击,岂同小可?“寒冰绵掌”的掌力人体,圆真但觉胸口烦恶欲呕,数番潜运内力欲图稳住身子,总是天旋地转,便欲摔倒,只得盘膝坐下,运气与那“寒冰绵掌”的寒气相抗。
而杨逍、韦一笑与玄冥对比前面已经有了,正面交手连二成不到的阴毒都守不住,幻阴指已经是成昆的最强武功了。所以成昆的定位多半不及玄冥。
不过成昆对二使四王还是有压制力的,连载版有成昆打了冷谦二十多招,冷谦渐渐不敌,杨逍认为成昆武功未必高于自己,但后续版本特意删除了这个评价,并且把成昆打得冷谦渐渐不敌改成了眼见不敌,明显有拉开杨逍跟成昆的意思。同时成昆在幻阴指被破后,仍然得到了武功高于谢逊的评价,谢逊被张无忌评价为武功不在殷天正之下,而殷天正又被张无忌认为不在杨逍、范遥之下,本教无人武功比杨逍、殷天正更高。
当然,成昆也有一个很高光的表现,那就是三次面对范遥的偷袭,两次范遥偷袭失败,而第三次范遥在先刺中一剑的情况下,被成昆一掌反杀,好容易才逃命,后面养伤了一年多才好。
所以说,成昆压制二使四王是可以有的。
然后我们杨逍、殷天正、谢逊的高下,不少人认为杨逍、范遥作为光明左右使者,实力要高过四大护教法王,再加上杨逍这人挺装的,确实存在武功高估的情况。但实际上按照原文来说,四法王中较强的殷天正、谢逊跟杨逍、范遥无疑是同级的。张无忌评价殷天正武功不在杨逍、范遥之下,二战三渡后,张无忌再度认为本教无人武功能比杨逍、殷天正更高,并且对如何去找更强高手破阵发愁,显然他并不认为范遥可能在殷天正之上。而殷天正与杨逍的轻功较量中,殷天正内功更深,杨逍步履轻快,二人比成了平手。
可以说杨逍和殷天正实力基本绑定了。
而对战三渡时,范遥对杨逍的招数表示叹服,再加上杨逍的乾坤大挪移,基本上可以肯定杨逍定位是高于范遥的,至于谢逊,阳顶天遗书安排他暂任教主,就是对他实力的一大肯定,同时张无忌也认为谢逊的武功在韦一笑之上,跟殷天正并驾齐驱。而对阵成昆来说,虽然此时成昆幻阴指已经废了,但谢逊也让了成昆三招,让成昆把他打吐血后,才开始跟成昆正经交手,纵然如此,成昆对付谢逊,谢逊"若一上来便逞血气之勇"也就是鲁莽冒进的情况下,才能在三百招之内拿下。
对比之下,范遥这方面就丢人了,被成昆打得太惨,而且偷袭成昆那表现甚至不及韦一笑。
清初四大贝勒分别是谁?
清初四大贝勒,各个英勇善战。代善起点最高,皇太极玩弄人心,但他们都输给了女人,一个失了汗位,一个短命早死。
贝勒,是满洲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一部首长。
努尔哈赤年间,女真部落人口大增,军力也越发强盛,努尔哈赤便开始在自己的子侄辈中册封贝勒。
最早的贝勒,只有四个人。
他们都有赫赫战功,是1616年,努尔哈赤一起册封的。
当时,努尔哈赤刚建立八旗制度,这4个人都是旗主。为了表彰他们的战功,努尔哈赤才将他们封为了和硕贝勒。
按照年龄排布顺序,这四人分别为: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儿子莽古尔泰,八儿子皇太极。
大贝勒——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所生,16岁跟着父亲征战,一战成名,直接封位了贝勒。而后,他又撬掉了亲哥哥褚英的储君之位,获得了储位。只可惜,他的一生,都毁在了女人身上。
当时,褚英手段残暴,经常虐待手下,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就联合起来跑到努尔哈赤面前告状。
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囚禁褚英,并处死了他。
这样一来,大阿哥褚英的储君之位,就落到了二阿哥代善的手中。
代善既是贝勒,又占据了储君的位置,还有军功在身,自然是风光无限。
这时候,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即多尔衮的生母,便打起了代善的主意。
按照女真的习俗,继承汗位的人要将上一任大汗的妻子“收养”起来,好生照顾。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一死,阿巴亥就会是代善的人。
既然如此,已经生下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的阿巴亥,自然希望早早和代善打好关系。
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她开始明目张胆地给代善送饭,和代善约会。
“大福晋曾两次备饭送与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且大福晋一日二、三次派人至大贝勒家,大概有什么事共同商议。大福晋本人也二、三次黑夜出院去。”(《满文老档·太祖》)
阿巴亥为了自己的命运,广撒网,重点捞鱼。
她也给四贝勒皇太极送了饭,不过皇太极没搭理她。
但代善却没有抗住诱惑。
他看见父汗的宠妃过来了,也不拒绝,反正早晚都是享受。
就在他们你侬我侬的时候,这件事情被一个小福晋捅破了。
这种暗度陈仓的事情,一旦被捅破,努尔哈赤就不得不管了,毕竟面子上不好看。
就这样,阿巴亥被迫带着幼子离家一年多,过了很长一段被“休弃”的生活。而代善虽然没有直接被处置,地位却自此一落千丈,威信也就此丧失。
而后,努尔哈赤又得知代善区别对待自己的几个儿子,对前妻生的二儿子格外虐待。
一气之下,努尔哈赤直接废除了代善的储君之位:“一个虐待前妻孩子的人,难道我还能指望你以后善待我的老婆孩子们么?”
自此以后,代善就失去了储君的地位。
幸运的是,虽然不再是储君,代善依然是手握重兵的大贝勒。
可能是打击太大了,代善经历这件事后,就开始推出朝堂,不再站队,更多时候选择冷眼旁观。
努尔哈赤去世后,他亲眼目睹皇太极逼死大妃阿巴亥,却没有发声,也没有帮忙;
皇太极去世后,他看着多尔衮、豪格强夺帝位,也没有明显,只是担心多尔衮报复,表示反对多尔衮继位。
而多尔衮是一代枭雄,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也完全有办法让代善生不如死。
福临登基后,代善的二儿子硕托和侄儿阿达礼跑来劝多尔衮“自立为君”,多尔衮正好抓住这个把柄,扔给了代善。
此时的代善两边为难,要么包庇儿子和侄子,顶着一个谋逆的名声,要么大义灭亲。
在这种皇位更替的关键时刻,代善选择了自保,忍痛“大义灭亲”,被称为“大义灭亲,比烈周公”。
殊不知,享受这种荣誉称号的代善,内心在滴血。
后来,多尔衮一手遮天,成为摄政王,代善也非常识趣地赋闲在家,不管朝政。
顺治五年,代善病逝,享年66岁,死后被追封谥号为“烈”。
二贝勒——阿敏,努尔哈赤的侄子。
阿敏,是四大贝勒中,唯一不是努尔哈赤儿子的人。
早年间,他的父亲、2个兄弟背叛了努尔哈赤,都被处死,唯独他和济尔哈朗逃过一劫。
努尔哈赤将2人养在身边,同吃同住,视为亲子一般。
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努尔哈赤是干大事的人,不然,让你来,你敢和这两位同吃同住吗?这可是杀父之仇。
1613年,27岁的阿敏跟着努尔哈赤征战,获得军功,自此成为后金的得力干将。
两年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直接就把镶蓝旗给了阿敏,还册封他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排行老二。
行军打仗,阿敏是个当之无愧的好将军,但是一到谋略和大局上,阿敏明显就没了脑子。
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野心,早就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后金政权了,他们赤裸裸地想要拿下大明,占据整个中国。
在这样的雄心壮志之下,他们的打仗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地烧杀抢掠,还要考虑人心。
可阿敏根本不管三七二十一,依旧暴虐、无脑行事。
皇太极继位后,他终于尝到了苦果。
征战朝鲜时,朝鲜战败,已经和后金达成了友好协议,连宴会都摆过了。可阿敏在撤军的时候,偏偏要大抢三日;攻打明朝时,对于投降的明军,皇太极刚想收买人心,阿敏直接下令将屠城,把金银财物收走,降将尽杀……这样一来,阿敏的行为无异于是在逼着明朝子民全民皆兵,众志成城抵抗后金军队。
《清史稿》:上责以擅弃汛地,将有异志,阿敏不能答。上出征,令阿敏留守,惟耽逸乐,屡出行猎。岳讬、豪格出师先还,坐受其拜,俨如国君……明兵围滦州三昼夜,拥兵不亲援,屠永平、迁安官民,悉载财帛牲畜以归。毁坏基业,故令我军伤残。命众议其罪。佥曰:“诛。”命幽之。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羊五百、牛二十,馀财产悉归济尔哈朗。
更过分的是,阿敏还仗着自己是二贝勒的身份,对曾经是四贝勒的皇太极嗤之以鼻。
但他忘记了,此时的皇太极不是四贝勒,而是后金的大汗。
皇太极让他守城,他屠城;皇太极让他留守,他偏要跑出去打猎;明军围攻其他城池,他就是不出兵援助;后来,他甚至还偷偷地和蒙古联姻。最终,忍无可忍的皇太极,下令将阿敏幽禁起来,削除爵位,至于他的财物、军队,全部都给了济尔哈朗。
一直到死,阿敏都没有获得自由。
三贝勒——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25岁跟着父亲征战连克六城,是打仗的一把好手。
1616年大封时,他被封位和硕贝勒,因为年龄排行老三,被称为三贝勒。
莽古尔泰的母亲叫做衮代,与努尔哈赤是双双二婚。
当时,努尔哈赤丧妻,衮代丧夫,两人便直接按照女真“兄死弟妻”的习俗凑合在了一起。
成亲后,衮代便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生下了两子一女,其中一个就是莽古尔泰。
作为努尔哈赤早期的大福晋,衮代曾经是贤内助。
但随着后金政权越来越壮大,努尔哈赤开始厌弃衮代,夫妻俩逐渐疏远。
天命五年时,衮代莫名其妙去世。
根据《清太宗实录》和《清皇室四谱》的记载,衮代偷了金子,儿子莽古尔泰亲自杀了她。
《清皇室四谱》:(天命五年二月)以窃藏金帛迫令大妃衮代大归,寻莽古尔泰弑之,葬赫图阿拉。
后来也一直有传言称,莽古尔泰就是为了讨好努尔哈赤,才亲手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但即便如此,莽古尔泰也没能沾上汗位的一点边。
皇太极继位后,他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莽古尔泰带兵攻打明朝军队,明明俘虏了不少人,皇太极却直接反问:“你们是不是贻误了战机?”此话一出,两人难免争辩。
结果,皇太极专门挑莽古尔泰的痛处,说他的母亲衮代犯罪,他亲手杀母邀宠。如此一来,莽古尔泰拔出了刀,就被定为了大不敬之罪,和硕贝勒之位被降。
《清史稿·卷二百十七·列传四》:左右挥之出,上愤曰:“是固尝弑其母以邀宠者!”诸贝勒议莽古尔泰大不敬,夺和硕贝勒,降多罗贝勒。
此后,莽古尔泰抑郁成疾,不久就暴病而亡。
他死后几年,莽古尔泰妹妹的下属站出来,指控莽古尔泰和他的兄弟、妹妹曾经联盟要危及皇太极,人证物证都有。
皇太极直接给莽古尔泰扣上了“大逆”的罪名,取消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建制,将其中的军队全部并到了自己的两黄旗中。
后来,皇太极再建的正蓝旗,和此前莽古尔泰手中的正蓝旗,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可怜的莽古尔泰,他可能到死都不知道,皇太极费尽心机,只是想要他手中的军队。
四贝勒——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皇太极勉强应该算个大赢家,毕竟他获得了汗位。
努尔哈赤在位时,他努力征战,获取军功。在努尔哈赤身死时,他又非常懂得抓住时机,带着其他贝勒一起逼死了阿巴亥,登上汗位。
就在大家以为他一定会收拾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时候,皇太极又展现出极大的胸襟,让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为他卖命,大肆扩张地盘。
不得不说,在清初四大贝勒中,皇太极绝对是最有心计的一个。
甚至,也有不少人猜测,当年阿巴亥和代善的事情,也是皇太极设计抖落出来的。
因为只有让代善的威信一点点丧失,他才有继位的可能性。
不过,皇太极聪明一生,却误在了一个情字上。
他对海兰珠爱得轰轰烈烈,甚至不惜丧失理智要册封她为宸妃,还要把汗位传给刚出生的八阿哥。
世人常说,情深不寿。
八阿哥没活过一岁,海兰珠也只陪伴了皇太极7年,33岁就离世了。
海兰珠离世后,皇太极悲痛太过,身子渐渐垮掉。
他自己也知道,应当以国事为重,可深爱海兰珠的皇太极,根本无法自控。
正如他自己所说:“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
骤然大悲,加上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伤痛,皇太极病倒了。在海兰珠死后两年,皇太极骤然离世,在大业即将完成的临门一脚,撒手人寰。
走得这样匆忙,恐怕连皇太极自己都没想到,他也没来得及留下传位遗言。
此后,羽翼丰满的多尔衮,走上历史舞台,先赶走皇太极盛宠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妃子孝庄暧昧不清,扶持6岁福临继位,自称“皇父摄政王”……
这一切,皇太极若是知道,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好在,孝庄是个聪慧的女人,她没有为情所困,而多尔衮在平定江山、扫除其他势力后,以38岁“高龄”前往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匆匆去世。
自此,皇权稳固,皇位终究属于皇太极一脉。
以上就是清初四大贝勒的结局,不得不说,阿巴亥这个女人还是厉害:和代善暧昧不清,弄垮了努尔哈赤看中的继承人;生下多尔衮,搅弄了半生权势……只可惜,她的牌位,被恨多尔衮入骨的福临,即顺治帝,丢出了太庙,自此不见踪迹。
作为努尔哈赤最爱的女人,阿巴亥的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