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机枪弹夹,储弹仓是啥

游戏资讯 susu 2023-07-16 19:30 239 次浏览 0个评论

机枪弹夹,储弹仓是啥?

弹仓最早是专指半自动步枪上储存子弹的空间仓。后来凡是步枪、机枪等轻武器储存子弹的空间统称为储弹仓。半自动步枪的称为弹夹,自动步枪和轻机枪的称为弹匣,重机枪的称为弹箱。弹夹、弹匣、弹箱他们的容纳子弹的最大装弹数量是不同的,弹夹10发,步枪弹匣有30发,轻机枪弹匣75发,重机枪的根据弹链的长度不同装弹数量也不同。

机枪弹夹,储弹仓是啥

三八大盖是怎样的一种枪?

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是日本枪械师南部麟次郎上尉在原三十年式小铳的基础上改进的,他将枪机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加强了撞针的力度,并设计了随枪机联动的防尘盖,就因为这超大号的防尘盖,因此被国民称之为“三八大盖”。

南部麟次郎上尉

三八式的字眼还是很清楚的

该枪全重4.1KG(加刺刀),枪长1276mm,加上刺刀以后枪长1663mm,弹匣可装弹5发,使用6.5毫米半底缘尖弹,该枪表尺上最远射距为2400米,实际有效射击距离是460米,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600米和800米远距离上仍有不错的杀伤成绩。

表尺竖起来瞄准距离远

三八大盖的几个主要特点结构简单

枪支结构最复杂的莫过于枪机,三八大盖的枪机组建只有5个,比毛瑟步枪的枪机组建还少3个,便于日常维护保养和大规模生产,但因为零件负责,对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精准度高

三八大盖使用的6.5mm半底缘尖弹在四百米内的弹道基本是平直的,这种子弹的好处就是在中等距离上有着非常稳定的飞行状态(在不考虑天气的影响下),可以在四百米的距离上精确击中目标,在战场上,三八大盖还有多次在接近800米的距离上射杀集团目标的记录。

适合近战

该枪加装刺刀后全长1.66米,配合上日本兵的身高(平均身高1.55米),非常适合近身刺杀,全枪加装刺刀后重4.1公斤,便于士兵长时间使用,再加上日本军队鼓吹的“武士道”精神,堪称近战神器。

便于训练

由于该枪使用的是6.5mm半底缘尖弹,所以在射击过程中后坐力是非常小的,非常方便士兵学习掌握射击要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缴获三八大盖后都是要受到奖励的。

我军缴获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几个缺点近距离杀伤力不高

注意,我的用词是“不高”,并不是不强的意思,而是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主流栓动步枪相比,由于在口径和弹药的使用上不同,导致该枪在200米以内的距离上穿透性强但是子弹撕裂性不强,影视剧里也在经常说,三八大盖在身上只能“凿一个眼”,不像其他步枪一样打进去一个眼,出去一个洞。

枪托位置易损坏

日本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其步枪无法全部采用整木车出来的枪托,而是采用两块木板粘合的工艺,这种制造方法确实高效率的利用了现有资源,但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特别容易损坏,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受海洋潮湿空气和南方阴雨天气的影响,损坏率较高。

换弹匣前把弹匣在头盔上敲一下是什么作用?

这个跟当时美国的步枪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关系。

二战以后,美国为替代以前步兵使用的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便提出设计一款新式自动步枪的要求,当时的美国军方提出的设计要求是:一是采用小口径,以便于士兵能够多带子弹;二是要保证较高的设计精度;三是要轻以便于减轻步兵的战斗负重。

带着这样的要求,美国各大军火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美国枪械设计师尤金·M·斯通纳(阿玛莱特公司)给出的设计方案通过评选,最终被定型为M-16突击步枪,开始生产并投入使用。

M-16步枪在美国进行环境测试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比较适应美国以及欧洲的战场环境。但是这款步枪到了炎热潮湿的越南之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步枪弹夹的结构强度太弱,容易变形,造成子弹卡弹不能正常使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当时的M16设计方案中,为了尽可能的减轻强重,在步枪弹夹的设计上,采用了铝合金的材质制造弹夹。

铝合金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哪一种材质的铝合金,它的结构强度都是比较低的,因此折中弹夹在新弹夹刚开始使用过的时候可能还好一点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在战场上经过反复的使用,以及承受过士兵各种复杂频繁的技术动作摔打以后,这种铝合金材质的弹夹就会很容易的因为撞击、挤压等原因造成变形。这种变形了的弹夹,理所当然的就会很容易的出现卡弹的情况。

而且铝合金制作的弹夹表面一般都并不是很顺滑,有些发涩,所以子弹在弹夹内滑动的时候,会因为粗糙的表面导致摩擦力增大,从而出现子弹位置偏移的卡弹现象。

这种事情如果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可能还好一点,但是要是发生在实战中,就非常要命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越战战场上就出现了一种很奇葩的事情,那就是有经验的老兵在战场上发现越军使用的AK47以后,会丢掉手上的M16,使用AK47进行作战。

当然了,这是越战的老兵的权利,新兵是没有机会做这样的事情的,那么新兵怎么办呢?也很简单,就是在换弹夹的时候,把装满子弹的弹夹在自己的头盔上轻轻的敲一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敲击的惯性,让弹夹内的子弹重新回到本来的位置,以便于子弹顺利的滑动。

M16弹夹容易变形的问题在越战早期一直都困扰着美国军队,直到后来,美军将这个问题反应到国内,然后重新组织生产了新型的钢材质弹夹,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有没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冷却弹混装在弹匣中发射?

首先问一下,为什么要降低枪管温度呢,降低枪管温度的办法早就有了,比如最典型的马克辛机枪就是用水冷却的,后来由于材料的进步就不再用水做冷却,而是用空气自然冷却,

日本二战时大量使用的93式舰用高射机枪有什么优点?

众所周知,二战日本的轻武器尤其是机枪设计深受法国设计师哈奇开斯的影响,其海军的舰用高射机枪当然也是如此。

↑抗日神剧的常客,也是二战日军最主要的重机枪——92式重机枪,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弹板供弹,以及枪管上密密麻麻的风冷散热片。

值得留意的是,这幅图中的并不是鬼子,而是在初解放的上海市中心一栋高楼楼顶上,正在使用缴获的92式重机枪警戒的解放军。图片摄于1949年6月。

↑再看看气冷机枪的鼻祖——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这散热片,这弹板供弹,连那独特的三脚架,都与92式别无二致。没错,鬼子的92式重机枪就是日本在引进法国哈奇开斯机枪之后,“以哈奇开斯机枪为蓝本”进行研发的。

文归正题,举哈奇开斯和92式的例子,只是为了印证二战日本重机枪科技树受法国哈奇开斯影响之深。

↑现存于荷兰阿纳姆(Arnhem)市Bronbeek博物馆的一挺93式13.2mm舰用高射机枪(下文简称93高机),可见与前文所写的哈奇开斯和92式一脉相传的散热片,以及与哈奇开斯机枪极为相似的扳机机构。值得一提,博物馆中的这支93式缺失了三脚架和弹匣。

↑这是它的近照,可见枪身上的铭文。93/13分别代表型号以及口径。而“改番”即中文改进型的意思。9398是它的生产序列号,表明它大概产于1936-1938年。值得一提的是,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到,枪身表面可以说是沟壑纵横(乍一看还以为是木头做的),机件的切削也显得粗糙。这还是日本在资源相对充裕的1930年代造的枪,只能说,鬼子的造枪技术和工艺水平,啧啧。

↑这是一支装在陆军三脚架上的93高机。可见其采用30发弹匣供弹,而不是92式的弹板供弹。

而事实上,与92重机枪一样,93高机也是无可辩驳的仿制品。在1930年代早期,日本向法国进口了一批双联装以及四联装的哈奇开斯1929年式13.2mm舰用高射机枪。

1933年2月4日,对该枪的仿制研发工作开始。1935年,仿制的93式开始生产。不过直到1944年末,日本战败前夕,该枪产量也只有几千支。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其实提供给了陆战部队(不一定是陆军马鹿),只有少数装在了舰船上。

↑由于93高机基本上就是对哈奇开斯1929式的逆向仿制,二者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内在性能都别无二致。陆上部队用的93高机以单装为主,舰用的93高机多是双联装或者四联装的型号。

图中是一艘隶属于自由法国的驱逐舰上的哈奇开斯1929年式高机,可见伺候这样一挺双联装高射机枪需要一个四人小组,图片约摄于1943年。

↑在分析93高机的性能特点之前,我们先强调一点:二战螺旋桨飞机的速度一般可以达到400km/h,战争后期的较先进型号甚至可以突破650km/h。而绝大部分20mm级机关炮的对空有效射程在2km左右,12.7mm级高射机枪的对空有效射程比20mm机炮更近,只有1km出头。

400km/h的飞机飞完这两公里只需要不到20秒。也就是说,从高射机枪开火到敌军飞机飞到自己头顶投下炸弹,最多也只有短短十多秒时间。

因此,对于舰用高射机枪来说,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反应速度和火力的持续性,即能够尽可能快地瞄准、跟踪目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倾泻尽可能多的弹丸。

实际上,在反应速度和火力持续性面前,连威力和精度都是次要的。

上面的动图是1945年5月11日上午,美帝邦克山号航母(USS Bunker Hill,舷号CV-17)被一架零式神风特攻撞击,由于目标速度快和袭击的突然性,加之目标来自舰首方向,当时舰上的20mm厄利空机关炮的射击窗口可能只有短短几秒,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拦截。

↑如果与同时期的美军M2重机枪相对比,93高机真的没有什么优势可言。M2以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要比93高机的30发弹匣好得多(每打完30发就要换弹匣)。而且即便是双联装的M2也只需一人即可操作,比需要四人小组操作的双联装93高机灵活敏捷得多。

图片摄于2005年5月的美帝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诺曼底号(USS Normandy CG-60),该舰当时位于亚丁湾。留意M2射手左手边的mk-38型25mm机关炮。

没错,近一个世纪后,老干妈M2系列仍是美帝三军的主要大口径机枪,也依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大口径机枪之一,可见其性能的优异。

可能作为舰用高射机枪,93高机相对于M2唯一的优势就是威力略大了,毕竟口径大了半个毫米。M2的12.7mm穿甲弹弹头重46.01g,而93高机的13.2mm穿甲弹头重52.16g。M2的枪口初速为860m/s,而93高机为805m/s,实际上M2的枪口动能还要略高于93高机,只是93高机的13.2mm弹在较远距离上的弹头存速会比M2的12.7mm弹略高一点点。

但是正如前文所写,舰用高射机枪的最关键指标是反应速度与火力持续性,而这二者都是93高机的硬伤。至于说威力略大的优势,也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为了提升火力密度,无论是法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制造过四联装版本的13.2mm舰用高射机枪。但是以93高机为例,这样的一座四联装机枪重达1163kg,是单装93高机重量的8倍,双联装93高机的3倍,操作小组更是需要6-8人。

重量超过一吨的四联装13.2mm机枪靠组员手摇目视瞄准,反应速度堪忧,但是射程依然只有1000m-1500m。至于射速,即便一口气把四挺机枪的弹匣打光,一分钟射击三轮(手忙脚乱的实战中能达到这样的射速已经很不错了),理论上也只能向目标投射18.77kg的弹丸。

↑而如上图,一座单装博福斯40mm炮重1500kg左右,只比93式四联装13.2mm高机重30%,炮班成员数也相近。但是40mm炮在实战中的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80-90发。

而40mm炮弹的质量约1kg,是93高机13.2mm机枪弹的近20倍,而且带炸的40mm的炮弹的杀伤效果比13.2mm机枪弹强得多,若直接命中基本上就能保证击毁一架二战单引擎飞机,即便在目标附近爆炸也可以用四处飞散的炮弹破片杀伤飞机。而13.2mm机枪弹需要命中数弹才可能击落一架这样的飞机。

再者,40mm炮的对空有效射程达到了4-6km,对空中来袭目标的反应时间是13.2mm机枪的4倍左右。

图片摄于1973年5月的越南,美军一艘PTF型内河巡逻艇上。图中这样的一个单装40mm炮位,理论上一分钟能够向4-6km外的空中目标倾泻约85kg的弹丸,火力投射量是四连装13.2mm高机的四倍还多。再加之40mm炮弹的巨大杀伤效能和巨大射程优势,同为一吨出头的重量,单装的中口径高射炮比四联装13.2mm高射机枪的防空能力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而且,人家博福斯40mm炮也是有四联装型号的。像这样的一座四连装40mm炮,一分钟理论上能向4-6km外的目标倾泻多达将近半吨弹丸,可以说是丧心病狂。这才是四联装高射炮的正确打开方式嘛。

该图摄于1945年,美军大黄蜂号(CV12)航空母舰上(该舰属埃塞克斯级,不是之前战沉于瓜达卡那尔,曾载B25空袭东京的那条大黄蜂号,那条大黄蜂号与企业号同属于约克城级)。

综上,93式高射机枪若是作为舰用防空武器,可谓威猛有余,性能堪忧。打不远,打不快,反应慢,威力也欠佳。

↑当然,随着飞机越来越快、防护水平越来越好,各主流海军很快都拿20-30mm的速射机炮做近程防空火力了,不过这已与本文无关,不提。

↑但是,93高机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正如前文写到的,93高机虽名为舰用高射机枪,但实际上日本生产出来的大部分93高机都提供给了陆战部队。(实际上以鬼子的分类标准,13.2mm高射机枪属于火炮范畴,因此93高机在日本被称为“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属于炮兵编制)

不得不说这是极为讽刺的事实,被归类命名为防空武器的93高机,以二战的技战术水平,实际上是一款相当出色的陆战用重机枪。

↑与舰用机枪不同,由步兵携行的重机枪最重要的性能是灵活性。即能够快速转移阵地——因为在战场上,重机枪阵地一旦开火便极易暴露。而由于重机枪火力凶悍,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它在暴露之后很快便会遭到对方狙击手、迫击炮、直射炮火甚至是空中支援的问候。因此,机枪阵地开火后需要能够快速转移,以回避对方的火力打击。

如果哪个机枪阵地像上图那样堆叠了那么多弹壳(就是在同一个位置持续射击了很久而没有更换阵地的意思),在实战里早就被炸上天了。

↑甚至都不需要什么飞机坦克,废掉一个暴露的重机枪阵地,狙击手一颗准确的子弹,足矣。

↑话说回来,93高机自重37.5kg,上图中的陆军用高射枪架也只有不到30kg重,平射枪架更轻。也就是说,一挺93高机只需要一个三到四人的小组便可以方便地机动和展开射击。而且拆卸三脚架的操作也相对简单。

↑相比之下,M2要笨重些,而且采用弹链供弹的它实际上并不怎么易于机动。因为弹链的拆卸相对来说是很耗时的,而且一条200发12.7mm弹链也重达几十斤。这也就意味着紧急转移阵地时,M2机枪手很有可能要抱着没有拆弹链的重机枪跑路。所以,M2更多地是装在载具上使用。

↑想象一下扛着一坨一百来斤的重机枪/枪架+子弹箱躲避对面攒射过来的炮弹是怎么样的感受吧!

↑一个美军士兵在试用缴获的93高机,可见93高机无论是枪还是架子都是很细长的,不像M2那样是个臃肿的方盒子。而且弹匣的供弹方式也给转移阵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伸手把弹匣卸下来就能跑,甚至连卸都不需要——毕竟30发弹匣也不算太重。

↑但是大口径重机枪的相对笨重换来的是可怕的威力。一般的12.7mm级别重机枪弹在正常交战距离都能够轻易贯穿树木、厚砖墙甚至是十几毫米厚的钢板。也就是说,像93高机这样的大口径重机枪很适于对付掩体后的敌方人员,甚至能打击敌方轻装甲车辆。

关于93式高射机枪的部署情况,有据可考的并不多。除少量装备日本海军舰船外,到战争末期,93高机主要配属日军驻印度尼西亚泗水(苏腊巴亚)基地的第103、108、109、113四个防空队。这四个防空队均隶属于日军第二远征舰队。每个防空队编制225人,配32挺13.2mm93高机,10挺7.7mm九二式重机枪以及两座对空探照灯。

综上,九三式13.2mm高射机枪作为舰用防空机枪并不出色,但是作为陆战用机枪,还是合格的。

↑当然了,一件武器得放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用最正确的方法使用,其优势才能尽可能大地发挥出来。

但是,大日本帝国穷兵黩武,欺压着自己的邻国,妄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却也压榨着自己那本就不丰厚的国力。当四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奋起抗击;当珍珠港燃起熊熊烈火,大洋彼岸沉睡的巨人悄然崛起,末日帝国的覆灭命运就已然成为定局。像93高机这样的旧日本武器装备,也只得伴随着军国主义的狂热和痴心,深埋在战场的泥土中,沉睡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听后人去评说是非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