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维武林英雄,社会该如何对待未成年犯罪?
初次看到这个案件,心里很是愤慨和悲哀,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失去了生命,而另外一个女孩也许一生都会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这到底是谁的错?
很多人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希望用加重刑罚的方式来遏制恶性案件的发生。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单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未必就是解决问题之道,不根除违法犯罪的根源,再严厉的刑罚都是无济于事的。
想当年,秦始皇的严刑峻法不可谓不严苛,动则砍手砍脚,邻里连坐,又怎么样呢?还不是二世而亡,秦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的寿命。倒是讲求宽柔仁孝的汉朝,浩浩汤汤的四百多年历史。这里面的原因和学问需要我们仔细的分析探讨。
当然,现代法律体系跟封建时代的法制是不同的,但是人性却是一样的。犯罪是一种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行为,但是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却和年龄有关。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和约束,必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慢慢形成,必须随着参加社会活动、接受教育而逐渐增强。因此,只有当人达到一定年龄,具备辨别是非对错,能够自觉支配自己行为的时候,才能要求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对未达一定年龄的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因。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人权之一。很多发达国家连死刑都废除了,原因也在于他们认为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不是他一个人的错,社会要为此承担责任。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将开始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确定为14岁,比如,韩国、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等,有些国家甚至更大,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起刑年龄为16岁,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21岁,芬兰、冰岛和挪威的起刑年龄为15岁,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起刑年龄为18岁。印度的起刑年龄是7岁。从这些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于犯罪的起刑年龄越高,概因他们更为强调社会的责任,将犯罪的行为不孤立地看为个人的责任。我想我们国家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人是社会的动物,现代社会中每一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防范犯罪,减少伤害,应该是全社会的任务。
具体到本案,作案人的手段的确残忍恶毒,令人发指。但是,这样的案件属于极端个案,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值得研究。按照现行法律,当时她只有13岁,的确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但是,作为她的监护人则是难辞其咎。虽然金钱和生命不能划等号,但是,如果法律能够赋予受害人家属更多权利,规定监护人更明确和严格的责任,那么,通过追究监护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加重监护人的责任,也可以让人们重视家庭教育问题,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也算给受害人一个告慰。
总之,简单地迷信加重刑罚就可以避免犯罪,是一厢情愿。只有全社会努力构建理性、和谐和健康的状态,才是杜绝恶性事件的根本方法。一个孩子犯罪的背后,肯定有一连串的不和谐、不健康的环节和背景。
我的头条号(颖想法律)经常会发布法律常识和理念的文章,希望大家关注,并树立法律思维方式,遇事冷静客观思考,让自己的生活平安快乐!感谢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分享我的法律文章!
还有別的习俗和讲究吗?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另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张灯结彩,热热闹闹。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元宵佳节闹元宵,除了吃汤圆,放花灯,以下提到的小活动你可知道?
【煮汤圆】
我们吃的这圆滚滚的小蜜球,究竟是元宵还是汤圆?
【偷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 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放夜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结桃花】
月华今夜满,谁解相思情。还记得《大明宫词》里的小太平和薛绍初次见面吗?就是一个元宵佳节,街头偶遇, 那一句“公子,你认错人了”,的清朗男音,掀开了太平公主宿命里缠绕一生的情劫……
所以说,如果还是单身的青年男女们可以趁着和朋友结伴上街赏花灯的时候寻觅一下自己的爱情,说不定就有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另一半在等着和你擦肩回眸呢!
【猜灯谜】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旧时,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特别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她们一边赏灯散步,一边遛弯儿“走”除百病。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这天,妇女们不仅可以回娘家,还可以串门,走亲戚,到各处闲谈玩耍。
【摸门钉】
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门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门钉”,又称“摸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这天的夜晚,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视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门摸钉的,要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来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猜灯谜 营活动】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词语)
元宵节十五的月亮(成语)
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
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
不妨走步跳马棋(成语)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一下哦,分享最新时尚、美食资讯给大家
中秋团圆的十种方式?
习俗一: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二: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习俗三: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习俗四: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习俗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习俗六: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习俗七: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习俗八: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习俗九: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习俗十: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有天地人三老和梅娘雪娘是哪部武侠小说?
风云榜。
《风云榜》是慕容美所著的长篇武侠小说,全书共十九个章节目录。内容简介
武维之流浪江湖、巧遇无名老人为引,然老人却已由武维之家传黑箫上而约略「猜」出此子来历。为了探明其「家变」真相,老人乃收之为徒,先不说破;然後老少二人即赴武林争盟大会观战,不料发现更多谜团。
在第三届武林大会上,忽有二人冒充头两届武林盟主「一笔判阴阳金判」韦公正、「一品箫白衣儒侠」武品修名义出场争雄;结果竟同登金榜,共主武政,得以号令天下。他们是谁?有何目的?在在启人疑窦。
无名老人对韦公正、武品修二侠生平事迹瞭若指掌,对各派名手、武功如数家珍;且自谓能「断人生死」。凡此,皆曲曲暗示出老人即为韦公正(金判)所改扮,其与武品修是莫逆之交。
韦公正透露,其「无名派」神功心法末句要诀由祖师刻於一方玉砚之上,然已失落多年,引为大憾;武维之乃发愿寻回师门故物。
武维之艺成下山,由师父所留信中得知:自己生父正是「一品箫」武品修,惟迄今下落不明。又从新崛起的「风云帮」符牌上获悉:该帮龙、虎二坛主居然是共膺第三届武林盟主的「韦、武双侠」?而该帮组织神秘,发展迅速,图霸江湖之野心遂昭然若揭矣。
武维之至风云帮「虎坛」求证乃父真假之谜,险遭不测。「雪娘女侠」欧阳皓珠(为武品修师妹)推测其父恐已失陷该帮,不得自由;於是指点武维之速往灵台山寻「人老」诸葛符之女「梅娘女侠」诸葛香君,设法搭救。然言语恍惚,似别有隐情。
武维之辗转得「天山蓝凤」余美美之助,持所赠信物至灵台山;不料被守山的「无情叟」萧尘峻拒,打成重伤。幸获山後止水师太救回一命,并得闻一段有关「人老」诸葛符、「无情叟」萧尘师兄弟与当年苗疆「白花教」教主的後裔「玉门之狐」阴美华之间恩怨情仇纠葛的武林秘辛。
韦公正与武维之师徒重逢後,始透露止水师太即是武维之生母「梅娘女侠」诸葛香君;并补充说明:「玉门之狐」阴美华为报当年「人老」诸葛符之仇,乃设计破坏其独生女梅娘之美好姻缘以洩愤;因而造成武品修、梅娘、雪娘间的不白之冤,更导致武家妻离子散的天伦悲剧。而「风云帮主」正是「无情叟」与「玉门之狐」所生孽女阴凤仪;彼以韦公正师门遗失的玉砚为饵,诱捕武品修入网,并欲逼令韦公正就范。其中种种曲折,竟一至於此。
武品修仗以成名的「一品箫」原系雌雄一对,雌箫早已失落;乃师终南山「无忧子」欧阳令至友「天盲叟」曾为之苦寻多年而未果。天盲门下「龙虎双剑」司马正、司马奇偶闻雌箫落於「风云帮主」之手;因想完成师父心愿,始忍辱投入该帮,为虎作伥!乃有先前冒充韦、武二侠至武林大会争盟之举。最後真相大白,司马兄弟终以贻羞师门而双双自尽身亡。
叶二娘为什么对玄慈方丈那么痴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玄慈是叶二娘的前男友。
有一首歌叫做《绿色》
有段歌词是这样:
爱我的话你都说
爱我的事你不做
我却把甜言蜜语
当做你爱我的躯壳
你的悲伤难过我不参破
我也会把曾经的且过 当施舍
不去计较你太多
从此你在我心里
只剩绿色
大家注意,这个前男友对这个女孩是很坏的,只会甜言蜜语,其实什么事情都不做,分手时还假装难过。
在我们看来,这个渣男应该在女孩心目中成为丑恶的代名词,是黑色或者白色。
所以歌词里面这么写:爱着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世界都是黑色。
奇怪的是,分手以后,女孩却认为他是绿色的。
也就是说,分手了以后女孩只想到前男友的优点,忽视了很多缺点,反而有一定的好感。
道理也是一样。
说起来,叶二娘应该仇恨玄慈。
她和玄慈的故事大概是这样。
叶二娘本来是少林寺山脚下,一个18岁的贫家女孩,当年并不会任何武功,只有有几分姿色,同时天真单纯而已。此时,叶二娘的父亲得了重病,没有钱治疗。30多岁的玄慈此时已经成为少林寺内定的方丈接班人,地位显赫。玄慈下山时无意发现此事,就助人为乐,花费很多心血治好了叶二娘的父亲。
本来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好事。关键在于,治病期间两人经常接触,互相都有了一些好感。
叶二娘对玄慈非常感激,但贫家之女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报答,就干脆以身相许。
而年轻力壮的玄慈一时经受不住女色的诱惑,竟然犯了淫戒,同叶二娘发生了几次性关系,导致后者怀孕。
在宋代,礼法已经很严格,未婚少女怀孕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完全可以浸猪笼处死。
此时,玄慈就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就是从少林寺还俗,娶叶二娘为妻,从此成为一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父亲,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难以有大的作为(没有少林寺的允许,玄慈不能随便使用少林派武功);要么就是不要叶二娘母子,继续做他的方丈接班人。
谁都知道,少林寺是武林最强门派,方丈也就是武林举足轻重的人物。
最终,玄慈受不了权力和地位的诱惑,选择抛弃叶二娘母子,继续为僧,还全力遮掩不守色戒的丑事。
不过,玄慈对叶二娘也有三分感情,给了她大量金银、房屋,又教会她一身很厉害的武功,还找接生婆来接生,总之就是安排了他们母子今后的生活。
照常理来说,叶二娘可能未来就是秦红棉这样,一个人带着儿子虚竹长大,非常空虚寂寞。
没想到,因为玄慈有仇家,萧远山来报复,抢走了叶二娘的儿子虚竹。
萧远山还算有点人性,没有杀死这个婴儿,而是丢在少林寺,由一群正直的僧人们抚养长大,没有受什么罪。
但叶二娘却不知道这点,在接二连三打击下,她精神出现问题,成为四大恶人第二。
然而,因为时间的流逝,叶二娘对前男友玄慈却并不是很仇恨,反而想起他的种种好处,觉得他是好人。
甚至叶二娘认为是自己勾引了玄慈,才会有后来的事情。我们看看叶二娘后来的行为,即便成为大恶人,这个女人作风仍然非常正派。
而在18岁的时候,叶二娘肯定更为保守、贞洁,怎么可能是她去勾引30多岁的玄慈。
玄慈能够成为方丈内定接班人,肯定是江湖经验丰富,深谋远虑的人物,怎么可能随便被一个18岁乡下女孩勾引?
其实,根本就是玄慈勾引叶二娘,导致后者发生了之后几十年的悲剧,是罪魁祸首。
搞笑的是,叶二娘却不恨玄慈。
女人啊。。。
图上这个小朋友,在斜眼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