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缔造者觉醒,为什么许多人看着觉醒年代会流泪

游戏资讯 susu 2023-07-29 12:10 255 次浏览 0个评论

缔造者觉醒,为什么许多人看着觉醒年代会流泪?

我没看过!不过我能猜出一些剧情来,人都是感性的,当动情之时流泪才正常!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也流过泪,真到了伤心处是憋不住的!

印度的发展是如何渐渐落后于中国的?

二战后中印起点相当,中国是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

缔造者觉醒,为什么许多人看着觉醒年代会流泪

我们在学近代当代史时,总是强调1949年的一穷二白。当时我们的说法是,我们连一台拖拉机都生产不了,连印度都不如。

的确,1950年代初,中印两国都是草创阶段,我们的经济上的起点却是低太多了。

数据显示,印度1950年GDP总量为211亿美元,人口3.6亿,人均GDP为58美元。而我国大陆部分GDP总量为189亿,人口5亿,人均GDP只有29美元。

也就是说,单纯从人均GDP上看,我国只有印度的一半。

而当时,废墟上的日本,号称每天都有人用身体换食物,人均GDP却超过了330美元,是我们的10倍!至于美国当年人均GDP是2400美元,相当于我们的80倍!

我们的经济上的起点确实太低了。

但是,我们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上的优势,却是碾压印度的,甚至拥有超越欧美的潜质。

印度从大英帝国手里解放出来,全靠印度国大党组织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说白了,这场民族独立,是跪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当然,英国人退出印度也不是同情心泛滥,要当圣母婊,而是美帝国主义实在不允许英国继续掌握海外殖民地。

跪出来的民族独立,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民族四分五裂,根本没有统一的文化、经济、政治认同。整个印度有5个种姓、3种宗教,1000多种语言,2000多个民族。这样的散装印度,注定了较长一段时间内,“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都是中心工作。

反观我国,全国人民心连心,即便是面对世界上最强的美国,也是说打就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条豪言壮语“西方殖民者在海岸线上安装几门大炮就能奴役一个民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说出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辉煌前途。

50年代,我们靠着苏联的援助,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确定下来。而印度,却在各种大政方针确定前,先要看英美等国的脸色,以西方国家的标准为标准。

就这样,我们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印度却在殖民者离开之后,继续跪着不肯起来。

1962年的战争,算是一个转折点。开国总理尼赫鲁身败名裂郁郁而终,印度军队开始受到重视,印度人开始确定了一个发展目标“超过中国”。

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中印两国都是发展较快的大国,发展模式也比较接近。直到1978年,中国忽然变道超车,让全世界惊掉了下巴。

1980年的印度和中国,依然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当年,中国GDP1911亿美元,印度则是1863亿美元。

从各个产业的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基本上都维持了农业50%,工业和服务员各25%的状态。

不同的是,在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时,中国直接接过来了,而印度却错失了机会。

印度为何会错失机会?

原因其实还在前面30年中。

1950年代到1980年代,我国进行了持续30多年的扫盲运动,原本只有10%甚至更低的识字率,一下子提升到了80%以上。同时,推行的普遍性的义务教育,也让新成长起来的60后,70后有了参与工业生产的基本能力。

反观印度,基本没有重视过基础教育,直到2010年才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即便是印度把“识字”这一概念降低到会写自己名字的程度,印度的识字率,依然低的吓人。

不能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出口替代的二次工业化,其实对印度来说还不是最致命的。印度最致命的一点是,始终没想走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忽悠下,印度大力发展服务业,把自己搞成了“世界办公室”,绝大部分的工业品,都需要进口,而印度的农业,也始终没有转移出大量的工业人口出来。

总的来说,印度错失最近40年的发展良机,既有历史性的散装传统,又有当政者西方至上主义的毒害。将来印度想要振兴,继续对欧美国家言听计从,恐怕永远没有希望。

怎么看待美剧使女的故事?

大家晚上好,我是十年。

去年春季档,资历根基尚浅的美国hulu(读音:葫芦,取自中文葫芦谐音)电视网,推出由伊丽莎白·莫斯领衔主演的剧集《使女的故事》,一经上线,备受瞩目。

根据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著作改编的本剧,具备严肃文学的内核探讨,涉及反乌托邦,女性人权、政教极权等故事主题。

中文版图书宣传版面&作家本人

作为2017年度风评最佳讨论热度极高的新剧,该剧从HBO(《西部世界》)Netflix(《怪奇物语》《纸牌屋》《王冠》)两位霸主的多部佳作重围中脱颖而出,双杀斩获艾美奖与金球奖,最佳剧集与女主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时隔一年,载誉归来的第二季如期而至——

《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

使女,是剧集的中心主体,而若想走进使女的世界,便要先从使女政策谈起:

作为典型「反乌托邦」内核类型的作品,战争,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起源。

剧中虚设美国在历劫核战争期间,一伙宗教组织趁乱夺取政权,并统建政教合一的极权国度———吉列国。

“独裁者发动战争,男人们因此难育”

受核辐射影响人口生育率暴跌,政教合一下的独裁权贵截取《圣经》中的典故,洗脑民众制定“使女政策”

即为:

征占具备生育年龄的女性,轮送到高官府邸服役(3年一轮换)生育,并在其妻子的配合下完成“受精仪式”

生育成为至高无上的政策,但女性却被物化到至为可怕的地步。

沦为生育工具的使女不过是“长着腿的子宫”

女主奥弗瑞得(Offred)身为使女中的一员,在被发配给弗瑞德(Fred)主教备孕后,随即相应改名为Of-fred,即为:Of(从属)Fred的附属物品。

而使女们与主人正室妻子的关系最为微妙:

妻子们妒忍配合丈夫与使女的“受精仪式”,又真切渴求使女受孕生育,一旦度过哺乳期便驱逐使女。

红衣的是使女,绿衣的为正室妻子,服饰等级区分。

首集中,自知丈夫不育的主教妻子不惜铤而走险,安排奥弗瑞得与家族司机暗合受孕。

如果说,独裁权贵的正室妻子被驯化与疯魔的程度还不够极致。

那么「红色感化院」中“教导”摧残使女们的嬷嬷则是彻底里外被男权洗脑的女性败类极权爪牙,以走火入魔的宗教观,从另一个纬度去反映暴政下泯灭扭曲的人性。

眼下回归的第二季,紧承首集季终奥弗瑞得因带头违抗石刑同伴的举动,以使女们被押送刑场作为衔接无缝的开场。

使女如牲畜般被对待的使女们面临集体绞刑处决。

当然,独裁政权怎肯牺牲稀缺的生育资源,这不过又是嬷嬷精心策划的“濒死体验式”驯化手段。

众人淋雨处罚的戏份从形式上,再次还原了季终的石刑场面,反复出现的使女围圈戏份,都在加深使女命运与共的悲惨处境。

雨中围圈受罚

日常围圈批*斗

同仇敌忾撕碎强奸犯

然而,嬷嬷所代表的极权就是要惩罚击垮一切试图反抗的联合力量与自由意志。

最先反抗带动士气的奥弗瑞得因怀有身孕免于刑罚,而毒辣善弄人性的嬷嬷则充分利用这一点,瓦解团结粉碎希望——

吃着热粥保胎的奥弗瑞得面对淋雨多时的受罚姐妹的镜头场面,有着一股颤栗的窒息感。

首季故事完全覆盖了同名原著的内容,而眼下回归的第二季剧情则是完全由作家与编剧全新创作。

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剧中隐去样貌客串

本季中,奥弗瑞得的出逃故事线令人意外振奋,焚烧使女服,自残取下使女耳标,都昭示着她决绝顽强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本季还着重新增了原著与首季捎带提及的罪犯被发配核战辐射区做奴工的故事线。

首季中处以“割礼”(切除外阴)的使女,以及免除石刑处决的“瞎眼使女”都被发配于此惨遭奴役。

对核战辐射区殖民奴役的展现,甚至比首季中两国之间以财物交易使女的剧情更加丑恶不堪。

总之,新一季的更压抑,更暗黑,故事的格局也更为野心宏大。

时代在前行,历史也可能会覆辙重演,极权则永未消亡,而贼心不死试图死灰复燃的独裁者在窃取我们自由人权时,往往采取如剧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

有部分观众质疑本剧故事近乎建立在“被迫害妄想症”的创作基础之上,利用极尽想象力的丑恶制度意淫女权主义。

然而,女权即人权,女性虽为的主体但却可置换理解成任意一项边缘弱势的群体。

政教合一的独裁者上台后,处死了宣传正统教义的牧师,处死了曾经的人流医生,处死了同.性恋……

对人权的不以为意,就是对独裁暴政的毫无警惕。

有时,人们质疑苦难可能是因身处平和之中太久,而那残酷的风暴中仍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生命。

俄乌战争是不是就会结束?

最近这段时间,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取得了新的大捷。为了早日结束俄乌冲突,俄军集中重兵猛烈进攻顿巴斯地区的乌军,俄军和乌军展开了激烈战斗。由于顿巴斯的部分乌军作战旅抵抗顽强,俄军加强火力,用重炮和导弹猛烈打击顿巴斯的乌军阵地。在俄军的炮火打击下,乌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俄军斩首行动取得重大胜利,乌军塔拉斯营高级指挥官,有“铁锤军官”之称的博班尼奇被俄军击毙,这一消息得到了乌军官方的证实。

除了在哈尔科夫击毙乌军指挥官博班尼奇,俄军又在基辅击毙了2名乌军上校——奥列格和塞丘克(简称奥上校和塞上校)。这个奥上校是个搞情报的军官,通过获取俄军的情报给俄军制造了很多麻烦。奥上校被俄军击毙,为俄军战场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塞丘克的身份,乌军没有透露,但其很有可能是乌军某一个王牌部队的军官。

俄军接连斩首乌军多名高级军官,沉重打击了泽连斯基敢于顽抗到底的嚣张气焰。面对俄军逆势上扬的大反攻,泽连斯基该何去何从?是选择带领人民继续当炮灰,打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还是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接受俄方的城下之盟,早日恢复和平?如果泽连斯基选择后者,其最坏的结局就是被俄军斩首,成为“博班尼奇第二”。

那么,俄军斩首乌军军官的事情到底该如何解读?这件事情对俄乌冲突的战局带来哪些影响呢?

第一,这是泽连斯基拒绝接受谈判,加入北约的必然结果。

俄军“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乌克兰中立,不要加入北约。而泽连斯基起初在谈判当中还敷衍俄方,等到战事持续进行,泽连斯基这边就彻底撕下了伪装面具,将加入北约写入宪法,并且在国际上大放阙词,要“俄方退出联合国”。泽连斯基这种极其荒唐的举动,必然引起俄军的高度重视和普京的强烈不满。

对于普京而言,俄方和乌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深了,普京确实对乌国失去了足够的耐心。俄乌冲突爆发后,普京还希望能和乌国谈判结束战争。但泽连斯基却敬酒不吃吃罚酒,要把战争打到底。那泽连斯基既然选择打到底,还击毙俄军多名将领,俄军决不能客气了。乌军亚速营屠杀东乌平民的仇恨,以及乌国威胁俄方安全的愤怒,让俄军展开了气吞山河的战场反击。而俄军反击的一个重点就是狙杀乌军指挥官。连续狙杀乌军指挥官,效果不亚于歼灭乌军一支作战部队。

从俄乌冲突整体战局的角度看,这是泽连斯基破坏谈判的必然结果。俄军决不允许乌国威胁欧洲安全,威胁俄方的安全。既然泽连斯基不选择谈判,那俄军只有打到底。要么把泽连斯基打回谈判桌上,要么彻底打败乌军。

第二,这是乌军击毙俄军多名高级指挥官的必然结果,从军事学的角度看,俄军必须摧毁乌军的情报部门,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战争隐患。

在这场俄乌冲突中,俄军有多名将军牺牲,比如俄第8集团军副司令安德烈。面对一批将领的牺牲,俄军必须反思,到底是哪些人在获取俄军的情报,精准击杀俄军将领?

根据整个战场的分析,俄军认为其多名将军牺牲的原因包括:乌克兰境内的很多群众对军方提供情报支持,以及乌国情报部门的获取。对于乌国群众,俄军可以争取。即便不争取倒也问题不大,只要俄军能让乌国民众感受到,俄军严格遵守国际法,军纪严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平民支持俄军。

但对于乌国情报部门,俄军就不能像对付乌国群众那样仁慈了。这个乌国的情报部门非常恐怖,其可能通过俄军内部的某些“两面人”获取到了俄军的“将军情报”,导致俄军多名将军阵亡。如果不打掉乌军情报部门的军官,类似的事情还会上演。

这种依靠“两面人”获取敌军部队指挥官情报,并击毙敌军指挥官的情况,在战场上很多。比如,1937年11月,当时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领飞行员驾驶一批从苏联进口的I16战斗机转场到河南周家口机场。就在高志航率部转场的途中,竟然有内奸向日军告密,提供了中国空军进口新式战斗机对付日军,集体转场到周家口机场的情报。日军迅速派出轰炸机空袭周家口机场,高志航在日军的空袭下壮烈殉国。

还有,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将军的牺牲,也是内奸告密后日军将其包围的结果。情报泄露或内奸告密,导致主要指挥官阵亡的战争案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屡见不鲜。昔日,有内奸能向日军透露高志航和杨靖宇的情报,那么今天的俄军就有可能出现两面人向乌军情报部门透露俄军行进部队的情报。

面对可能出现的“两面人”泄露情报导致多名俄军指挥官阵亡的情况,俄军所能做的就是内部锄奸,保持部队的纯洁性,同时坚决打击乌军情报部门对俄军情报的获取。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俄军果断开展斩首行动,一举击毙了给俄军造成巨大麻烦的乌军情报部门军官奥列格上校。

而且,这个击毙作战还是在基辅附近进行的,这就说明俄军可能已经向基辅地区增兵了。俄军会继续在基辅保持相应的军事压力,坚决捍卫现有的作战成果。

第三,乌军多名军官被击毙对俄乌冲突局势的影响。

乌军多名军官被击毙,是俄乌冲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泽连斯基破坏谈判的必然结果。泽连斯基如今诚信丧尽,却依然带领乌国人民不识时务的顽抗到底,还希望乌国民众给乌军当“人肉炸弹”。如果泽连斯基继续战斗下去,等待泽连斯基的将是乌军更加惨重的失败,而俄军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手段击毙更多的乌军王牌部队和情报部门的军官,甚至击毙泽连斯基本人。

最受韩国国民爱戴的是谁?

韩国自从1948年独立以来,共产生了12任总统,除了现任总统文在寅之外,其他的历任总统几乎都没有好的结局,要么是卸任后戴“银镯子”、要么是在任期内被枪杀,或者被政变推翻下台,这种现象被国际社会戏称为“青瓦台魔咒”。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韩国的历任总统都不受韩国民众爱戴呢?

我只能说绝大部分的韩国总统确实不受欢迎,我们可以一一简要说明:

第一,被民众推翻的总统李承晚。李承晚在美国的帮助下获得韩国开国总统大位之后,对内大搞独裁统治,对外倚仗美国,甚至在总统任期结束后幻想通过修改宪法延长总统任期,最终被韩国民众推翻下台,死在了异国他乡的美国夏威夷。

第二:被军事政变推翻的总统尹潽善。在李承晚总统下野后,尹潽善没有通过选举,直接被韩国国会推选为第二任总统,根本没有民意基础,最终任职不到一年时间,就被韩军将领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

第三:被部下枪杀的总统朴正熙。靠政变上台的朴正熙,实行军人治国形式的独裁统治,成为任期时间最长的总统,受到进步派的猛烈抨击;与此同时他又领导韩国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有相当一部分韩国人对朴正熙是持支持态度的,以至于韩国整体对朴正熙形成了“爱恨参半”的态度,最终被自己的心腹枪杀,一代强人落幕。

第四:被军事政变推翻的总统崔圭夏。崔圭夏曾在朴正熙总统时期担任韩国国务总理职务,在朴正熙突然被刺杀身亡后,接棒总统大位。不过他长期在韩国外交部门工作,没有形成绝对权威,导致自己的权位被军方大佬全斗焕架空,最终被迫下野。崔圭夏在韩国人心中就犹如过眼云烟。

第五:被判无期徒刑的总统全斗焕。依靠军权夺取总统大位之后,全斗焕也学起了朴正熙的独裁统治模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自己和家人大肆索取钱财,引起韩国社会普遍愤慨,最终迫于压力下台,并接受审判。

第六:被判17年有期徒刑的卢泰愚。卢泰愚是全斗焕的盟友,在全斗焕迫于民众压力下台之后,卢泰愚操作宣言走上了总统之位。相对来说,卢泰愚比全斗焕更低调,没有全斗焕那么嚣张跋扈,但是下台后仍未能逃过法律的审判。

第七:被儿子牵扯的总统金泳三和金大中。金泳三总统本来在韩国人气非常高,执政初期的支持率高达90%,可到了最后因自己的儿子金贤哲索取20亿韩元的非法资金,使得金泳三的支持率瞬间一落千丈,只剩下6%的支持率。金大中总统也是一样,本来相安无事的,三个儿子却不争气,担任总统时,二儿子金弘业和三儿子金弘杰因受贿罪被拘捕和判刑;卸任后,金大中最钟爱的大儿子金弘一也因为涉嫌受贿而被起诉,金大中的名望全被儿子败坏了。

第八:被逼跳崖的总统卢武铉。卢武铉在五年总统任期内,支持率并不高,他即将离任时的支持率一度跌至30%以下。卸任后,卢武铉回归田园生活,不料却卷入了朴渊次门,被韩国泰光实业总裁朴渊次举报索贿,最终他选择跳崖以证清白。

第九:被判17年有期徒刑的李明博。据传,卢武铉之所以遭到调查最终被迫自杀,很大原因就是李明博在背后运作,没想到他自己在卸任后却遭到了卢武铉的人生挚友文在寅总统的调查,被判刑入狱,快到耄耋之年的李明博没得到特赦。

第十:被判22年有期徒刑的朴槿惠。在“闺蜜干政”丑闻爆发后,韩国朝野、社会迅速把怒火撒向了朴槿惠总统,最终落得个被弹劾下台,锒铛入狱的下场,现已被特赦。

所以我们从以上11位总统的最终结局来看,似乎找不到一位最受韩国人爱戴的总统。

但是我们可以从以往总统卸任后的生活,以及去世后韩国人对他们的态度,也能大致看出卸任总统们的受欢迎度。

这里,我要着重推出一位卸任总统,他就是卢武铉。

一方面,卢武铉卸任总统后掀起了一股“卢武铉热”;依照以往韩国卸任总统的生活现状,能平安度过晚年就不错了,非常不希望自己过度地被关注,可卢武铉呢,却恰恰相反。

卢武铉总统于2008年2月25日回到了出生地——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进永邑峰下村定居,本想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然而韩国人似乎并不想这么轻易“放过”他。在这个总人口只有121人的小村庄,自从卢武铉总统来定居后,一到星期天,最多时一天竟然能接纳游客2万人。

上万的游客来到峰下村并非是欣赏乡村美景,而是专门来看望曾经领导他们的国家元首,只要卢武铉出门,周围总是围着一群人,要合影、要聊天……,卢武铉所住的房子也成了峰下村的“第一著名景点”。

如果不是受到韩国人的高度爱戴,有谁会大老远地跑到乡下去和卢武铉过周末呢?在这其他任何一位卸任总统中都是未曾出现过的“奇景”。

另一方面,卢武铉总统去世后,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统”的一幕;卢武铉总统过了1年的退休生活,于2009年5月23日上午在家附近的山崖跳崖而死。在葬礼的当天,很多韩国人都表达了对卢武铉的不舍之情,至少几十万人涌向灵车经过的地方送行。

光是首尔广场一带就聚集了超过18万名追悼者,基本都头戴象征支持卢武铉的黄色太阳帽;当前总理韩明淑念悼词时,与会者个个泪流满面,场面令人十分感动。

韩国人追悼卢武铉的画面,在后来的全斗焕总统、卢泰愚总统、金大中总统、金泳三总统去世时再也没有出现过了,这还不足以证明卢武铉总统是韩国人最爱戴的总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