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歌资金,个股主力连续资金流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后市看好,说明有主力关注,可在合适点位介入。 资金流向,流进、流出数据。结合这些数据,预测该股涨幅跌幅,如果实际股价和预测有较大出入,往往隐藏着主力的阴谋。 数据,也就是成交量要比K线图明确如何从挂单中判断主力动向散户投资者如何把握个股股价运行时中买一、买二、买三、买四和卖一、卖二、卖三、卖四。判断主力的动向。 当某只股票在某日正常平稳的运行之中,股价突然被盘中出现的上千手的大抛单砸至跌停板或停板附近,随后又被快速拉起。 或者股价被盘中突然出现的上千手的大买单拉升然后又快速归位,出现这些情况则表明有主力在其中试盘,主力向下砸盘,是在试探基础的牢固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拉升。该股如果在一段时期内总收下影线,则主力向上拉升的可能性大;反之,该股如果在一段时期内总收上影线的话,主力出逃的可能性大。
什么是股市的政策面资金面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啊?
LOVE价值投资派(基本面)崇尚价值的长期投资,在投资的这个公司发展的持续性条件消失前就不会放弃对这个股票的长期投资.但是源于西方的价值投资在中国却有点水土不服,在控制股市运行的大资金都没有绝对的执行价值投资,在进行短线交易的情况下,价值投资者的春天就只有牛市.熊市哪里来回哪里去!技术投资派(技术面):用技术指标来判断股市运行规律是一种很直观的投资,优势是可以有比较明确的操作守则,买卖都可以有一个套路,水平高的技术派投资甚至可以做到凭经验提前预计股市和股价的运行趋势(当然大多数技术派人士都是没入门的),这个门派对于经验的积累要求非常高,个人感觉是非常难学的一个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否则就真的如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技术指标只是对股市的滞后反应无法做到提前预知!其实技术派中高水平的人能够做到根据现在的走势就大概预测出未来趋势(本人水平还严重不够).主力投资派(资金面):股价运行的核心本质就是主力资金的动向决定一支股是否会涨,主力资金大量买入一支股,那这支股迟早会涨,大量卖出那这支股迟早会跌.这个门派的着力点是对的.但是如果只从每3个月一次的报表中来筛选那些股票机构在加仓,那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也有一定的风险,每次报表之间的这3个月机构在干吗,可没报表显示,大资金是出还是进,纯粹靠主力投资派这一种投资理念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操作理念不够灵活太死板等着下个报表出来再说是会吃大亏的.政策投资派(政策面):这种投资方式高水平的人确实对于行情的把握有很到位的,一个政策的理解能力也很透彻,对大方向的把握也很到位,而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频现时,对于消息的谁重谁轻就很难把握,而对于政策的理解我也见过把利好理解为利空,利空理解为利好的人,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理解能力成为这类投资者的风险所在.消息题材投资派(消息面):这种投资方式在股市里占很大比例 ,各种题材名目繁多,投资者也目不暇接,跟随着题材起舞的高手也是把握很准,常常能够抓到某个题材的龙头,大多数这类投资者就只有抓跟风股了,风险偏大.而由于题材差异很大有些题材时间很长有些是抄短题材,可能几天就没戏了, 有些题材是中线资金发动的中线行情有些是超短线资金发动的,很多投资者区分不好的情况下刚刚进入超短线行情的顶部就被套,超短线题材资金已经出局,解套只能等下次游资是否做该股了. 而题材又有个最大的特点,题材兑现时就是题材生命结束的时候,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见光死.题材都有生命周期,只是长短不一样而已.形态趋势投资派(融合了资金面和技术面):这类投资者要求股市和股票有比较好的形态,比如说能够长期创新高的股(就还能够创新高),他们不属于抄底的类型,因为能够跌得去抄底的股是能够创新低就还能够创新低的股,不符合投资理念.风险巨大,部分下跌形态甚至是主力出货的产物.而其实这种投资方式是主力投资和技术投资的一种综合产物.因为只有主力长期主动性买入建仓的股才可能长期创了新高再创新高,机构大减仓的股就会创了新低还有新低,而组合成大形态用来判断分析形态的众多参数,如果K线,均线,划线等又是技术派要用的东西.这种投资者既可以是中线投资者(就跟随某支股主力资金走下去)也可以是短线投资者不停的在各种突破形态中来回换股,虽然说这种投资者的相对风险是比较低的,但是同样要接受大盘系统性风险的考验.现在投资门派非常多,很多人也常常把自己是某派自居,而且也常常存在相互排斥的情况,只要门派观点不一样马上就会有打压的情况出现,中国文化其实从核心本质是一种包容文化,几千年来各种外来文化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后最终都取长补短实现了很好的有取舍的共存.为什么不能够学习下李小龙的那种博采众长的精神呢?打破投资流派的界限,最终形成一种融合型的投资理念呢.既什么派都不是,也什么派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在股市也经过了不少的尝试和挫折,价值投资也去学习过,主力投资也去学习过,技术投资也去学过,趋势投资也去实验过,题材投资也去实验过,现在发现其实也不是无法完全兼容,至少不是完全排斥的.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所以对政策方面的分析是不可少的但是这毕竟只是大的方向无法指导具体的操作,,各种政策的重要性理解因人而已,大方向上是必须要看政策的,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理念上我现在更倾向于是形态趋势投资派,用来圈定我的投资方向和理念,什么股是能买的什么股是我不能够买的,潜在的风险巨大.而在选股时我又参合有主力投资派理念,选的股尽量选择机构明显建仓有做行情意图的股,至于主力投资派的缺陷无法知道报表之间这3个月内机构的动态情况,又结合技术分析派的观点,分析这两个报表之间机构动向,是加仓还是减仓,做到心里有数.而技术方面的知识又可以指导形态趋势投资派在具体的最合适的买卖时机上有一个明确的买卖准则和标准.当通过这种方式选出一系列股票后,再加入消息题材投资派的题材选择,尽量选择题材影响大和持续时间比较久的题材的股票.最后价值投资理念也是有所作为的,在这些股票里如果有公司经营很不错,成长性很好的公司.那又缩小了买股的范围了.当然不同人的总的投资理念差异很大,每个人都可以组合自己的选股标准,改变这些条件的优先顺序,这个没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个股股票中的买卖成交的资金能叫主力资金吗?
不行的。主力资金是指可以左右股票涨跌的资金,换句话说就是大额的资金.但主力资金没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因为买卖始终是有人买有人卖的,出现大的成交即可以看成有新买盘阶入,也可以看成主力成功出逃,这个是仅供参考的指标。 它起到的作用是,可以观察市场的活跃度,和何等极别的主力出来运作该股。 主力资金是指在股票市场中能够影响股市、甚至控制股市中短期走势的资金。
你会专门买100股吗?
买股票会留100股,或者会专门买100股,这与一个人的操作习惯有关,每一笔操作背后都有它的逻辑和目的,也就是你说的用处。
有时候卖股票会留100股,我认为的用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卖出只是暂时的离开,等股价回落以后会再买入,留100股作为标的,便于日常跟踪行情,也便于重新买入后成本的核算以及收益的总体核算。
2.当在某只股票遭遇重创时,卖出时会特意留100股,当做风险警示的红灯,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控制风险、分散风险。比如曾经踩到康美药业300亿假账的大雷,股价从20多元一路跌到一块多。至今账户一直留有100股康美药业的股票。
3.有时候,卖出收益最优秀的股票时,也会留100股,以便时常能在账户里看到如此优异的成绩,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专门买入100股的情况也会有,相对来说比较少:
1.初学炒股阶段,为了熟悉操作流程,一般会试着先买100股。
2.作为选中的观察标的,为了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观察该股票的走势,有时候会先买入100股。
3.选中的标的股价相对比较高,比如数百元一股,甚至一两千元一股,买一手的资金都要几万元,甚至一二十万元,受资金量的限制,只能买100股。比如贵州茅台股价最高的时候达到过2600,买卖100股就是26万的金额,80%的散户连100股都买不了。
操作股票,买100股或者留100股,都是一种操作行为,背后都代表着一定的逻辑和目的,这些也正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范畴。
炒股票的资金如何合理分配最好?
不知道您说的分配炒股资金是值得打算放在股票的资金还是指全部资金,现在权当您问的是打算投资股票的资金来回答。
很多人喜欢控制自己的仓位,涨了就减少仓位,跌了就增加仓位,来赚取这个差价的钱。其实这当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觉得自己可以预测股价。 在股市首先要承认的是股价不可预测,所以我基本上都是一直全仓。从15年的4000点全仓到5100点,再全仓到上证2600多点,一直全仓到现在,所幸选股还不错,一直在盈利状态。
既然承认股价不可预测,那么控制仓位就不合理,觉得什么时候可以入了直接入市就好,现在大盘点位绝对称不上高估。在股市中选股能力远远要比控制仓位重要多了。
如果在沪市和深市都有意向的股票,可以3:2的比例配置沪市深市,每个账户市值30万左右,这对打新来说比较合理。不过选股是本,打新是末,不要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