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征服者之翼,电影敦刻尔克中出现了哪些武器装备?
作为一个对细节把控严格的导演,诺兰真实还原了敦刻尔克撤退时期中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把整个海滩变成了一座二战武器库,在银幕上许久未见的“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国Bf-109战斗机缠斗的画面更是令人热血沸腾。对于军迷来说,看战争片却完全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将会是非常无趣的体验,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敦刻尔克》中上天入地的武器装备。
1.T47驱逐舰
《敦刻尔克》不仅采用50艘船成为影史上用穿最多的影片,更使用了一艘法国海军二战后建造并装备的第一型驱逐舰T47型,用来模拟敦刻尔克撤退中的英军驱逐舰。T47驱逐舰的建造时间为1955年,其舰艇的外形与二战时期的舰艇设计颇为接近,该级舰一共建造12艘,于1957年陆续进入法国海军服役。主要武器为3个双联装127毫米舰炮塔和3个双联装57毫米舰炮塔,外加4个三联装鱼雷发射器。1960年代,法国海军针对任务需要,对T47驱逐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将其中3艘改装为指挥旗舰,4艘改装为防空驱逐舰,5艘改装为反潜驱逐舰。
1980年代,这12艘T47驱逐舰纷纷进入退役报废的状态,其命运各有不同,有被当作靶舰被击沉的,有被当作防波堤沉入大海的,最幸运的要数D627舰,它被作为一个舰艇博物馆被法国南特市政府收藏,停泊于卢瓦尔河畔供游人参观。
2016年,诺兰租借D627舰用于《敦刻尔克》的拍摄,让其同时扮演英国海军D36活泼号驱逐舰和D54征服者号驱逐舰。为此,D627舰的船头两舷一侧涂刷D36的舷号,一侧涂刷D54的舷号。
2.“战斗机中的虎式坦克”——喷火式战斗机
汤姆·哈迪饰演的英军飞行员法瑞尓驾驶的是二战名机——喷火式战斗机,该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综合飞行性能上,都是英国二战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它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单翼结构、全金属承力蒙皮、铆接机身、可收放起落架、变矩螺旋桨和襟翼装置。与同期德国主力机种Bf109战斗机相比各有千秋,水平机动性及火力方面略胜一筹,被称为“战斗机中的虎式坦克”。“喷火”的极速比德国的同类战斗机略差,但稳定性更佳,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的负担。由于“喷火”的翼载荷比较低,因此与常采用“高速接近,一击就跑”战术的德国战斗机格斗时,可通过水平机动性好的优势夺取战场主动权。顺便讲一句幕后花絮,汤姆·哈迪饰演的英军飞行员法瑞尓取自真人真事,一名英军飞行员在击落数架后油料耗尽迫降,他辗转返回英国时,一名陆军士兵对他怒吼:“你们空军在哪里?!”实际上,因为空战常常是在几英里以外或云层上端进行的,海滩上的军队无法看见,他们只知道敌机向海滩投下的炸弹。因此,不少陆军士兵甚至对空军有强烈的愤恨情绪,在电影中诺兰也借一名士兵的口,将这种愤恨的情绪表现出来。
3.Bf-109
和喷火空中对决的是德军二战中的主力战斗机——Bf-109,敦克尔特大撤退也是该机型在二战中首次同喷火式战斗机对决。1934年,德国空军发出招标,要求研制一种接替He-51型双翼机的新一代战斗机。巴伐利亚飞机厂(即Bf)主任设计师梅塞施米特设计的Bf-109型单发单座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在竞争试飞中逐一击败He-112、Ar-80和Fw-159三种机型后,成为此后十年间纳粹空军的最主要的制式战斗机。世界大战前Bf-109倍受赞誉,德国当局竭尽所能地塑造了Bf-109无敌的形象,使之更显神秘化。因此“梅塞施米特”几乎成为二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代名词。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密特飞机厂,故Bf-109亦称Me-109,但一般仍称Bf-109。
Bf-109能在残酷的战争状态下持续使用十年,证明它的设计是成功的。它属于那种适合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的高速战斗机。Bf-109是大战前半期综合性能优秀的轻型战斗机,也是纳粹空军使用最广泛的军用机。为了方便观众分辨敌我战机,诺兰将片中Bf-109的机头喷绘上了显眼的橘黄色,但这是在战后才在该机型上进行的喷绘,也是该片少有的被诟病之一。
4.“毁灭者”——Bf-110战斗轰炸机
为了将实拍进行到底,诺兰和片方更是下血本500万美金买下一架Bf-110战斗轰炸机。
Bf-110是一种双引擎重型战斗机(Zerstörer德语为“毁灭者”)和战斗轰炸机(Jagdbomber或Jabo)。在20世纪30年代在纳粹德国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空军和其他国家使用。就外型看来,Bf-110的设计相当传统,两台发动机分别装在机翼上,并且采用双垂尾的设计。和许多大型军机相同,Bf-110采用了双座设计,机首配置了相当猛的火力,包括2门的MGFF20毫米机炮和4挺MG177.92毫米机枪,另外后方的防卫则由领航员兼机枪手操作一挺MG157.92mm旋转式机枪。最初Bf-110原型机是采用仅有680马力的容克斯Jumo210Da发动机,相对于庞大的机体来说马力极端不足,因此飞行性能并不理想,直到换用100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DB600发动机后,性能大幅提升,除了旋转半径和机动性较不理想外,高达508千米/时的平飞速度、火力和防护力都较一般的战斗机优秀。
同Bf-109一样,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密特飞机厂后Bf-110也改称为Me-110。不少人在电影里把它错认为Me-111,请注意,Me-111是没有尾炮的,而在电影里该型轰炸机是用尾炮进行回击的。
5.“杰里科号角”——Ju87俯冲轰炸机
Ju-87俯冲轰炸机(德语:JunkersJu8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空军投入使用的一种俯冲轰炸机,一般通称“斯图卡”(Stuka),取自俯冲轰炸机的德文写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缩写,由容克斯公司研制。
Ju-87俯冲轰炸机最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它那双弯曲的鸥翼型机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1940年5月,Ju87在入侵法国和低地国家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是攻击力强大的俯冲轰炸机,也是恐怖的制造者。由于法军飞机在开战时即大部被毁,作为进攻的先驱者,Ju-87在法国上空肆无忌惮地活动,大多数法国士兵被炸弹下落的呼啸和Ju-87气笛的可怖尖啸声弄得抱着头蜷缩在战壕里,丧失了抵抗能力。敦刻尔克战役中,这种尖啸一样响彻沙滩上空。曾在此等待海滩撤离的英国军队埃利曼中战尉后来回忆说,“斯图卡就像一群巨大的地狱海鸥,在上空徘徊,一旦看准目标,先是拉起然后急速俯冲,随着刺耳的尖啸,炸弹倾泻而下,我军又是死伤众多。”只可惜,Ju-87的存世真机无法再现当年的高强度突袭,拍摄时只能用模型代替。
6.李-恩菲尔德式步枪
芬恩·怀特海德饰演的英军汤米躲避德军追击时使用的枪是李-恩菲尔德式步枪。电影《集结号》里有个情节,一个年轻武装部干部碰上支没见过的枪,向谷子地询问枪的名字,谷子地告诉他叫“英七七”,并给了“这枪不好使”的评价。这种步枪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发明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此后,英军的多种恩菲尔德手动步枪均是这个系统的改进),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双排容量10发弹匣装弹(弹匣虽可拆卸,只是为维护或损坏更换方便,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通过机匣顶部抛壳口(装弹口)填装),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枪机行程短、操作方便的优点,但是,容易卡壳。
7.法军——亚德里安盔
法军在整部电影里出现很少,大概只有几十秒。但同英军比起来,最容易辨认的就是他独特的亚德里安盔。M1915亚德里安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队所装备的头盔,它的诞生还要归功于法国路易斯.亚德里安将军。M1915型亚德里安盔整个头盔由几片组成,内部结构的设计也大胆巧妙,这种看似简单的悬挂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外来冲击力量直接作用于人体头颈部位。可以看出该盔有明显的前后沿,大大降低了士兵的伤亡率。作为法军的第一个标准头盔,也是现代军用头盔的始祖,它在有些方面还是受到传统的更多影响,如头盔顶部有一条纵向隆起部分,并且有外接式盔沿,这些都是传统头盔上装饰部分的遗留痕迹。不过,这并不影响亚德里安头盔作为现代军用钢盔共同创始者地位。
8.英军——MK2钢盔
二战时,英国士兵的头盔设计成扁平状,有点像飞碟的样子,俗称TOMMY的“锅盖”。这种既保护不了侧面的太阳穴也保护不了额头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应对一战的埑壕战,一战时的战壕往往修建得很高,士兵藏在战壕里完全可以将人挡住,因此要防范的主要是敌军的炮弹弹片,将钢盔造成扁平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脑袋和背部。本来二战是要换新型钢盔的,但英国高层说“为了更好的区别德国与英国士兵”,最后还是决定在原来的钢盔基础上,弄出了个MK2钢盔,但其实MK2钢盔和原来的那个版本没什么大的差别。
另有一说法认为这种扁平头盔生产钢盔,英国的MK2钢盔只要一次冲压成形就可。
9.欧米茄CK2129
二战时英军飞行员大都戴的是欧米茄CK2129,电影也很用心地还原了这一细节,可以说是非常走心了。
楼兰古国到底是什么人种?
楼兰。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地方。心神向往。是因为年少时席慕容的楼兰新娘。终于有机会去到楼兰。是穿越到罗布泊整个湖心,到达楼兰的心很激动。楼兰城的佛像,城墙。民宅,胡杨树屹立。。故土依旧在。只是黄沙漫尘。物是人非。
拜访了新疆有名的探险家。小河墓地的新娘,是白种人。而百年后的墓地却是亚裔人。这百年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都是未解的谜团。可惜探险家老去。只能等后来人去寻找答案。。也是他遗憾的事。人生短暂。还没做多少事。时光飞逝,岁月匆匆,人生已过。
离开楼兰。去了罗布人村落。那里是楼兰后裔生活的地方。水草丰茂。异域风情。罗布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不可以买卖。因为罗布人村寨未来消失后。这些都是罗布古董。。
怅然若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什么都是沧海一栗。繁华落尽。荒沙漫雪。弹指一挥间而已。
马超的孙子马抗去亚美尼亚领导独立战争?
在欧、亚两洲交界的高加索南部有一个面积不足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的内陆国家亚美尼亚。这个西亚小国和土耳其、伊朗、阿塞拜疆等国比邻。亚美尼亚这个弹丸小国在平时并不是一个为人关注的热点国家,直到去年亚美尼亚与邻国阿塞拜疆爆发纳卡冲突以后才吸引了世人的一波眼球。如今亚美尼亚的国土面积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5位。这比我国海南岛的面积还要小。亚美尼亚的人口比我国的西藏自治区还略少一些。
然而历史上亚美尼亚的疆域曾一度远远超出今天的范围,同时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一样也是一个在亡国多年之后成功重新复国的神奇民族。亚美尼亚人的祖先生活在南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北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860年乌拉尔图人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建立了乌拉尔图王国。乌拉尔图王国尽管位于如今亚美尼亚的土地上,不过一般认为乌拉尔图人并非亚美尼亚人直系祖先,所以这是一个非亚美尼亚人统治的王朝(当时亚美尼亚人实际上处于异族统治下)。
公元前7世纪乌拉尔图王国灭亡后亚美尼亚人建立了本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元前6世纪亚美尼亚成为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臣属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亚历山大在远征波斯之时并未经过亚美尼亚的疆域,因此在波斯灭亡后高加索地区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这就为亚美尼亚人提供了一个独立建国的机会。亚历山大死后他的三个部将分别瓜分了帝国的领土:安提柯占据着欧洲部分,塞琉古占据着亚洲部分,托勒密占据着埃及地区。
占据亚洲地区的塞琉古王朝忙于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征战,所以无暇过多顾及亚美尼亚。公元前198年塞琉古帝国被罗马击败后亚美尼亚索性在名义上也不再向塞琉古称臣进贡。此后亚美尼亚高原分化出了小亚美尼亚和大亚美尼亚。小亚美尼亚是受希腊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处于塞琉古王朝、本都王朝或卡帕多西亚的控制之下;大亚美尼亚大多数时候保持独立,与小亚美尼亚存在一定文化差异。
公元前95年亚美尼亚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提格兰大帝统一了大小亚美尼亚,又先后征服了科马吉尼、叙利亚北部、西里西亚和腓尼基等大片土地。亚美尼亚成为了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疆域从里海、地中海一带一直绵延到埃及。然而亚美尼亚的辉煌并没延续太久:公元元年前后亚美尼亚阿尔塔什斯王朝在东面的安息帝国和西面的罗马帝国夹击之下分崩离析。据《亚美尼亚史》记载:大约在公元3世纪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的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接待了一群身份不明的流浪者。
这群流浪者的领头人自称来自中国、名叫马抗。马抗说自己的父亲是中国的一位君主,后来在战乱中被人推翻了统治,于是马抗只好带着心腹护卫一路向西逃到了波斯。阿尔达希尔一世收留了这群自称来自中国的流浪者,然而不久以后中国方面的追兵就来到了波斯。这时中国在改朝换代后正在追剿马抗这些前朝余孽。中国士兵要求波斯方面交出这些前朝余孽。阿尔达希尔一世既不愿得罪中国,也不想失去马抗这位得力干将,所以他最终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阿尔达希尔以流放的名义把马抗打发到当时还是波斯属国的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国王给马抗取了一个亚美尼亚姓氏马米科尼扬。公元301年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而使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单一宗教国家。公元450年波斯王朝为了加强对亚美尼亚的统治就强迫亚美尼亚人放弃基督教转而改信拜火教。这激起了亚美尼亚人的反抗,但这些反抗在波斯当局的血腥镇压下普遍以失败告终。公元451年亚美尼亚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抗运动。
领导这次反抗运动的正好就是马抗的后代瓦尔丹•马米科尼扬。波斯当局和瓦尔丹进行了数场激战各有胜负,最后双方在一个名叫阿瓦赖尔的地方进行了最终的决战。瓦尔丹在决战动员会上对即将踏上战场的士兵说:“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亚美尼亚家喻户晓的名言。尽管这次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了,但这场席卷全亚美尼亚的斗争还是让波斯当局感到了害怕,因此放弃了强迫亚美尼亚人信奉拜火教的企图。
公元482年一场争取民族自治的斗争又在马抗后代瓦安•马米科尼扬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次起义迫使波斯承认了亚美尼亚的自治地位和宗教自由。如今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的一个广场上依然矗立着瓦尔丹•马米科尼扬的塑像。在此之后的千余年间亚美尼亚一直被周边强国不断侵占。亚美尼亚民族的历史和犹太民族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不过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也有不同之处:古代犹太人的国家灭亡之后犹太人是在世界各地辗转迁徙上千年之后才重新回到迦南故地复国。
相比之下亚美尼亚人在被异族统治的上千年时间里一直在斗争,在此期间亚美尼亚不断复国又不断被新的征服者重新征服。公元680年占领亚美尼亚的阿拉伯人强迫亚美尼亚人改信伊斯兰教,然而阿拉伯人的目标最终因为亚美尼亚人的抵制而未能成功。公元885年阿硕特一世重新建立了亚美尼亚王国巴格拉提德王朝,然而随后亚美尼亚又成为拜占庭帝国和塞尔柱土耳其帝国争夺的对象。公元1220年以后亚美尼亚又被西征的蒙古人所征服。
1454年亚美尼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1828年沙俄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亚美尼亚东部地区,而土耳其则继续统治着西亚美尼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展开了大屠杀:1915年4月24日650名亚美尼亚知识分子与名流被逮捕处决。5月底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下令将东部亚美尼亚人“押运”到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沙漠地带,沿幼发拉底河建起25座集中营。在这一过程中上百万亚美尼亚人开始亡命之旅,只有不足20%活着到达目的地。
根据当时来自包括中立国以及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盟友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内的目击者的记录:在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生活的近两百万亚美尼亚人中大约有100~150万人被土耳其人抢劫、强奸、杀害。1918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被肢解。土耳其占领下的西亚美尼亚独立出来,又在1920年11月29日与俄国统治下的东亚美尼亚组成了一个苏维埃国家。1922年3月12日亚美尼亚人的苏维埃国家与格鲁吉亚人、阿塞拜疆人的苏维埃国家于合并为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苏联。1936年苏联在重新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后按民族自决原则将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重新分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个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亚美尼亚大力宣传祖先争取民族自由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马米科尼扬家族被作为亚美尼亚人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受到崇拜。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可能最关心的还是马抗的来历。
近年来网上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亚美尼亚人顶礼膜拜的马米科尼扬家族是马超的后人马抗。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马抗和马超的关系。东晋史学家孙盛在《蜀世谱》中说马岱的父亲叫马翼,马翼是马腾的兄长。由于马超是马腾的儿子,所以马岱和马超是堂兄弟。当年马氏族人早已被人几乎屠戮殆尽了。马超投奔刘备时身边只有从弟马岱一人。另外《蜀世谱》中还记载了“岱弟抗随翼西入或至西海”。这个记载就是说马岱还有个弟弟叫马抗。
即使真有马氏一族抵达亚美尼亚,那也是马岱他们那一脉的,而不会是马超的直系后代。我们姑且不论马抗和马超的关系,那么单说马氏一族到了亚美尼亚有没有可能呢?如果从时间上来讲似乎的确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亚美尼亚史》中记载的马抗投奔波斯这件事发生在公元3世纪。这时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所以在时间线上确实是较为吻合的。另外《亚美尼亚史》中还曾提到:从公元二世纪时起就有大批的中国侨民移居亚美尼亚。
无论在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提到过马氏一族对西凉羌人的巨大影响力。当时羌人和西域各国来往甚多,因此马家的名声传入波斯国王耳中也是有可能的。因此马氏族人成为了亚美尼亚的民族英雄这种事在可能性上是成立的,但存在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这么回事。中国后裔成为亚美尼亚民族英雄的说法尽管见诸于《亚美尼亚史》这样的权威正史,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亚美尼亚人对中国的认识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即使是权威正史也难保不会有记载失真的地方。马氏族人在亚美尼亚生息繁衍这件事在可能性上是成立,但《亚美尼亚史》中对这件事的细节记载还是存在明显的问题。首先《亚美尼亚史》中的马抗自称是一位中国君主的后代,可中国历史上哪个王朝的皇族是姓马的?这个细节明显是与史实不符的。当然这种记载上的失真可能是有客观原因的:那时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尽管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真正实地造访过中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因此当时的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对中国情况其实是一知半解。马抗有没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往自个脸上贴金呢?又或许马抗并没自称是中国君主的后代,而是对中国情况一知半解的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在翻译时出了问题呢?又或者《亚美尼亚史》中的这位马抗根本就不是中国历史上马超的族人,而是西域某个游牧民族小国君主的后代。对中国情况一知半解的《亚美尼亚史》作者因为没弄清这个人的具体来历而张冠李戴似乎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如今的马米科尼扬家族也只是声称自己祖上来自西域,却从没说过自己和西凉马氏一族有什么关系。所谓马米科尼扬家族是马超族人后代的说法其实是随着互联网普及以后一些网络自媒体结合《亚美尼亚史》、《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加上自己的一些发挥编造出来的。其实就连马米科尼扬家族是不是像他们自己所声称的那样来自西域也是值得怀疑的。在当时那个年代贵族身份是参与政治的必要条件。源于别国王室的政治宣传是最难以推翻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太难以找到依据了。
不排除马米科尼扬家族宣称自己祖上出自西域王族只是一种政治宣传而已。退一步讲即使马米科尼扬家族真是来自西域也不能确定他们就是西凉马氏一族的后代。尽管马抗的风云事迹在《亚美尼亚史》有记载,可正如上文所说就是这种权威正史也存在明显的记载失真现象。因此马抗在亚美尼亚的风云事迹到底属实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认证,光是靠目前有限的文献资料还不足以下结论。我们只能说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可是不是真就有这么一回事至少目前还说不清楚。
哪款手表值得购买?
世界十大名牌手表排名,你知道第一是谁吗!如果你想要最低调的炫耀,那你一定要看!!!在这里没有LV、香奈儿什么事。快收藏吧!
世界十大名牌手表排行榜
在直播间中找老师鉴定手表的不计其数,有的一块手表就能换一辆豪车、甚至一个房子。那么在面对眼花缭乱的手表品牌,你知道它们当中最昂贵且最有价值的是哪一款吗?
虽然各大品牌都有自己的长处,但是综合看来还是有好次之分的。下面十个品牌在奢侈品手表领域中,是公认的领头羊,下面和鉴宝一起看看它们的具体排名吧~
芝柏
10
芝柏虽然不如一些品牌名气那么大,但却是腕表界隐藏的“贵族”,历史可以追溯到1791年。芝柏的特殊之处在于细节,比如它的机芯都精致如艺术。
三金桥表曾经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收藏价值非常高。芝柏现在为了适应市场趋势,也推出了运动系列,并且在业内深受好评。
积家
9虽然现在很多人买奢侈品已经不问出身,但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也是能快速得到消费者信赖的方式。
积家创建于1833年,它的优势在于曾经研发成功世界上最小的机械机芯,并且这个技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另外,积家腕表也很受贵族阶层喜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的时候就佩戴了积家的钻石手链表。
卡地亚
8
卡地亚创建于1848的法国,它和其他腕表不同,主打的产品是珠宝,腕表最初并没有什么市场份额。
不过正是因为专业珠宝设计的原因,卡地亚的腕表更像时装表,特别2007年推出的蓝气球系列,至今还是女明星们日常佩戴的表款之一,即百搭还能衬托女性温婉的气质。
伯爵
7伯爵是世界著名的表商和珠宝商,这个品牌以机芯的制作而起家,因此伯爵腕表的性能绝对算得上领先。尤其是伯爵表的超薄机芯,让腕表更适合女性佩戴。
另外,伯爵一直很大胆创新,它首先把贵重彩色宝石使用到腕表上,高贵典雅的风格很适合气质含蓄的东方人佩戴。
劳力士
6高防水是很多品牌都拿来当噱头的一个宣传点,但是劳力士绝对说到做到,它的经典蚝式结构在业内也是领先技术。
劳力士的运动休闲风格是最出名的,因此一直很受商务人士喜爱。但是劳力士却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保守,它也推出了很多百搭表款,让高端腕表在任何场合都没有违和感。
万国
5
万国表是典型的瑞士腕表,起源于1868年,又称为IWC表。万国表虽然也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它却一直活跃在高端人士的生活中。
特别是商务男性以及政界人物,都尤其宠爱这款表盘简洁,带有高雅贵族气质的腕表。
万国的葡萄牙系列也影响了很多现代时装表的设计,我们经常可以在其他牌子上看到它的影子。
宝玑
4宝玑距今已经有240多年的历史了,它最初就凭借不断的创新深受贵族和精英人士的喜爱,特别是18世纪,宝玑一度成为皇室成员们指定服务的钟表商。
宝玑发明了业界超过70%的技术,每一块机械腕表上都有宝玑的影子,为钟表界带来深远重大的贡献。
爱彼
3爱彼的手表非常出名,比起其他奢侈品腕表拥有更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款式。1972年的皇家橡树系列以及1993的离岸系列都是收藏人士很宠爱的表型。
爱彼号称开创奢华运动腕表先河之作,硬朗的八角形表壳,裸露在外的八颗六角形铆钉都成为其鲜明的特色,辨识度极高。
江诗兰顿
2江诗丹顿创建于1755年,无论是从历史地位还是制作工艺,一直都站在业内的前沿,而且江诗丹顿在高级手表里还因为独特的艺术家气质独树一帜。
从品牌logo到表身设计,许多欧洲建筑、艺术的元素被构思融入到腕表上,呈现出华丽细腻的气质。
百达翡丽
1百达翡丽是世界十大制表师。作为瑞士为数不多的独立制表商之一,百达翡丽一直秉承品质和档次,提到百达翡丽的意义并不是因为价格昂贵,还因为它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腕表本身除了设计很有艺术感以外,还会使用非常昂贵的材料,因此也是很有艺术收藏价值。
虽然以上介绍的手表有名次之分,但是每一个在腕表界都是鼎鼎有名的,随便哪一款都价值不菲。
那么在佩戴腕表时,我们需要做哪些保养呢?
1
镜面保养
一般来说,手表如果佩戴很长时间,难免会产生一些划痕,或是想要追求更高的手表质感,想给自己的爱表“升级”,这些情况都可以选择为自己的手表换镜面。
换完镜面后,即便抗磨损的蓝宝石水晶玻璃也尽量注意不要让表的镜面碰撞和划到锋利的物品上,以免损坏表。也要定期检查自己的表带,看看是否有问题,以免把表掉在地上受到损伤。
2
表壳保养
戴手表时,手上的汗水对表壳是有一定的腐蚀性,全钢表壳钢表壳由于是镍铬合金,抗腐蚀性能好些,半钢表壳是铜的,长期与汗水接触,容易腐蚀,所以我们应该经常用软布抹去汗水或垫上塑料表托,以防止其被汗水侵蚀。
3
表带保养
皮质表带以其佩戴舒适样式,优雅时尚而著称,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能够佩戴一款皮质手表是很舒服的。
在冬天,最好是有两条以上的皮质表带,这样能够替换,避免长时间佩戴同一条表带出现被汗水侵湿而出现的硬化挥发异味问题。
金属表带同样和皮质表带有一样的缺点,那就是怕水,因为水汽会引起表金属表带的氧化。
如果平时要清洗的话,记得把表带拆下来单独清洗,用一些专业的清洗剂清洗,然后用清水洗干净,然后干布擦拭后在吹风机吹干就可以了。
4
定期保养
为机芯表做保养时。对表壳的密封性的要求很高,如果你的腕表是不具备防水性的,那样灰尘、水汽等杂质很容易进到机芯内部,当发现表镜上有雾气现象,要及时清除水汽,一般一两年就要去保养一次。
如果是那些防水性能极强的腕表来说,进行保养一般到3年左右;
而石英机芯腕表同样也是需要保养的,最好就是选择要更换过3到4次电池之后进行。
5
防水保养
绝大数的腕表都标明着防水30米或者50米,但是这并不是说自己的表放在30米、50米的水深中毫无问题。
30米、50米在瑞士腕表词典中代表只是生活防水,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腕表弄湿。那些标明100米的腕表才能够说放进水中不进水。
6
防磁保养
在生活中的许多电器都是具有一定的磁性,手机电脑也有,虽然不会对手表本身造成实质的损害,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手表走时的准确性。
在平时摆放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不要随意摆放在这些磁性强的电器周围,如果你还是不小心让手表受磁了,通常会使手表走快。这个时候你就要到专业的维修点去修复一下。
7
洗油保养
如果我们长时间使用腕表,机芯中的机油会变干,容易形成粘性较大的油垢,影响到整个机芯运转,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给手表进行“洗油”保养。
“洗油”是件功夫活,还是得靠专业的师傅才能搞定的。
8
发条保养
每天最好在固定上发条,不要在手表显示晚上9点钟至凌晨3点钟时间内进行调校日期的操作,以免损坏手表机械系统,因为这个时间段机芯齿轮系统有可能正在运转更换日期。
长期不带的手表每个月都要上一次发条,如果是自动机械的则需要佩戴一次保证能够晃动上弦。
这样能够保证腕表内部零件不是长期静止状态,保证良好的性能。每次上链的时候不要一次性全上满,上9分就好,避免太近导致发条断裂。
最能戳中你泪点是哪些画面?
寒冷的十二月,有这么一部电影,它大谈特谈生死之事,但是却意外温暖了众多影迷的心。
它就是皮克斯最新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一部关于艺术、梦想、生死、爱情的电影。
豆瓣18万人给出了9.2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6%。
影片中的亡灵节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虽然涉及生死,但是却没有一点阴森恐怖的气息,相反,这是一个有音乐、有鲜花、有欢笑的热闹节日。
这一天里,人们用万寿菊花瓣浓烈的香味和彩色骷髅头指引逝者的灵魂回家,并且一起庆祝美好的团聚时刻。
在墨西哥人的内心深处,死亡和告别不可怕,忘记才是痛苦的事情。
不愿忘记往生之人,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它不仅是电影《寻梦环游记》想表达的,同时也是英国纪录片《爱在记忆中》的主题。
《爱在记忆中》的故事主角是在世的伤心欲绝的亲人,他们不愿让自己所爱之人孤单离世,所以在罹难者的往生之地默默悼念和追思。
不是每个人离开尘世的时候都能从容体面,有很多逝者是在突发事件中和世界说再见的,比如突如其来的车祸,所以该片中罹难者的往生之地其实就是每个车祸现场。
北安普敦郡路边的一簇向日葵代表着18岁学生丽贝卡·泰勒的悲惨遭遇。
▲ 丽贝卡·泰勒
她的遇难之地只在离家几英里远的地方,当时她独自一人开着妈妈的车,因车轮驶过路上的积水发生打滑而造成车祸。
当时汽车的后轮胎已经没有了,车身因重力的挤压而完全变形,丽贝卡被困在火海里面,路人看着被烈火吞噬的年轻女孩却也无计可施。
这里有积水,不是我女儿的错啊!
站在女儿的往生地,平日坚强的母亲回忆着与女儿的生活细节,一瞬间泣不成声。
她还在等待着将女儿的手交给另一个人,奈何命运竟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哥哥尼克通常会在丽贝卡发生车祸的路上徘徊良久,这里是他和丽贝卡交流的地方。
每次离开的时候,他都会在车里放一张新专辑,把音量开到最大并且摇下车窗。
这是他向天国的妹妹问候的方式,他希望丽贝卡能够跟着喜欢的音乐一起回家。
不再依照传统习俗去墓地凭吊逐渐变成很多人的选择,因为墓地通常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不允许出格的言辞,不能用亲切的字眼,比如“老爸”、“妈咪”。
当人们需要痛哭一场,以表相思之情时,墓地显然不能够满足这些简单的诉求。
但是,如果人们把悼念之地设置在路边的话,就没有那么多看似荒唐的约束了。
祭祀之物只要是和逝者有关的、能够代表彼此关系的物件就可以,可以是一件球衣、一个车模、一张珍贵的合影等等。
保罗·狄克逊是一个狂热车会里的成员,他在开车时因动脉瘤离开了人世。
黑色星期一早晨,有150名车会成员从各地赶来,只为了送保罗最后一程。
更加难得的是,这些朋友相聚在一起追忆了保罗生前的各种故事,或相同或不同的回忆让他们感觉到这个昔日一起飙车、喝酒的年轻小伙仿佛还生活在自己身边。
17岁的亚斯雷在晚会后和朋友一起散步回家,被一辆超速行驶的被盗汽车撞倒身亡。
父母在他遇难之地摆放了一个长凳,以便前来悼念的人有个相聚的地方。
几天后,这里放满了数以百计的鲜花,还有可爱的玩具、学生领带、信件等。
亚斯雷的朋友只要有空就会聚集在这里和亚斯雷聊聊天。
这里不同于众目睽睽的、压抑的墓地,不需要正襟危坐,亚斯雷的朋友们可以畅谈,他们甚至坦言能感觉到亚斯雷仿佛正在侧耳倾听他们的对话。
这些朋友带来了写着知心事的小卡片、亚斯雷喜欢的录像带和玉米片,甚至还有一位朋友留下了之前欠亚斯雷的硬币。
如果逝者地下有知,他可能也喜欢朋友们的问候方式,可能也渴望听到昔日朋友带来欢乐热闹的笑声。
英国在路旁摆放物品纪念罹难者的行为已经发展了20年时间。
现在的罹难者往生之地不仅是亲人和朋友用来悼念逝者的地方,同时,这些纪念物品还能提醒路人这里曾经发生过不幸。
幽灵单车就是一件用来警示骑行者的纪念物品。
它是一种喷上白漆的自行车,可以不受限制摆放在栅栏边、大树下,或是十字路口等等曾经发生过事故的地方。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支持这种行为,没有对惨痛经历感同身受的人自然认为路边摆放的用来纪念逝者的鲜花等物品会影响环境和行人安全。
甚至有段时间,英国政府还明令禁止人们在路边为罹难者设置纪念地的行为。
纪念是度过哀痛的重要部分,在表现的具体形式上,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有人保存心爱之人的遗物,
有人维持他们卧室的原样,
甚至有人亲自延续逝者的生活习惯。
人们在与逝者的羁绊中,抚平心灵的创伤;在对逝者的怀念中,与自己的灵魂和解。
据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三次:
第一次,他停止了呼吸,意识消失,不再有思考的能力,这是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葬礼,活着的世界上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掉的时候,到这个时候,才能说他真正的死去了,永远的死去了。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终点站,我们之所以会充满恐惧,是因为对死亡充满“未知”;
告别是两个灵魂相交的最终结局,我们之所以会排斥告别,是因为害怕互相遗忘。
但是,即使你随着时光而眠,在我的记忆深处,仍然记得那天相遇时明媚的阳光和你灿若星空的笑脸。
欢迎关注DOCO热纪录,一年365天
DOCO君陪你 悦享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