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cf末路狂飙,如果俄罗斯不打乌克兰

游戏资讯 susu 2023-08-04 06:50 249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末路狂飙,如果俄罗斯不打乌克兰?

俄乌战争为什么会出现,俄罗斯为什么在消耗人力物力国力的情况下非要出兵教训乌克兰?国家地缘政治决定了俄乌战争不可避免!那么俄罗斯不打乌克兰,会有什么后果?听我分析分析。

二战以后,胜利国中出现了两个世界最强国,苏联和美国!一山不容二虎,也就有了美苏争霸,当时苏联势力包括现在的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美国势力包括北约国家。双方在军力和经济、地缘上相互竞争,军力上不相上下,但经济苏联落后,最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遗产,军事势力比较强盛,所以美国把俄罗斯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再次把俄罗斯瓦解,以绝后患!所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经济上封锁打压制裁俄罗斯,地缘上不断向东扩张,不断挤压俄罗斯,俄罗斯一再忍让,后来声明了底线,就是不能把乌克兰也纳入北约,如果乌克兰也加入北约的话,就好比家住隔壁的亲弟弟把世代为仇的敌人带到家里,随时会要了哥哥的命,虽说兄弟之间打断骨头连着筋,因为北约渗透乌克兰,把乌克兰亲俄罗斯政府推翻,建立了反俄亲西方的政府,跟着西方想置俄罗斯于死地,期间还打压残害在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人,那么俄罗斯不得不对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产出乌克兰纳粹政府,也就有了俄乌战争。

以上就是俄乌战争的由来,现在我们回头看俄罗斯不打乌克兰会有什么后果就显而易见了,结果就是俄罗斯的灭亡!

cf末路狂飙,如果俄罗斯不打乌克兰

氢弹爆炸明明没有辐射?

氢弹到底有没有辐射呢,理论上氢弹是核聚变,在爆炸的过程中会产生中子,所以爆炸初期对人体还是有危害的,不会像原子弹那样,影响很久。

尽管氢弹爆炸不会有过多的核污染,但是有一个问题,核聚变需要高温和超高压的条件下才可以发生,以目前科技水平,只有原子弹和强激光才可以将核聚变开启,但是用激光作为启动条件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的氢弹都是用微型原子弹作为引子,引爆氢弹,这样就是必会带来核辐射和污染,所以氢弹也不可避免的会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

总之氢弹也算是核武器之一,在这个世界目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核武器的使用对人类的伤害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摧毁一座城,甚至一个国家,可以这么说、以目前的文明,即使世界不限制核武器的使用,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贸然使用它,核武器的后果是双向的,你不可能独善其身。

带有夏字的霸气网名?

有因为“夏”字有阳刚之气,代表力量和热情,符合霸气网名的要求。以下为可能的夏字霸气网名:夏至天下、夏日狂飙、炎夏逆袭、烈阳苍穹、夏之末路、夏慕风尘、夏浪潮汐、夏雷霆战士、夏日战神、烈日战车、夏虐哥。当然,网名的颜值和文艺功底也需要考虑哦。

韩信被杀是必然的吗?

问题觉得是必然 自己太作 不死不行啊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被汉高祖刘邦称为汉初三杰,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更被后世誉为“兵神”“兵仙”。

作为战必胜,攻必取,为大汉立下不是功勋,集王侯将相与一身的韩信,为何在没有谋反的证据,直接被吕后下令杀害了呢?

其实这跟韩信在征战时期做的几件事有关。

韩信是淮阴人,早前家贫,却志向远大,不事生产,其实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胸怀天下,却解决不了温饱,常常饿肚子。当时在河边洗衣服的漂母,看韩信可怜,于是给他饭吃。甚至受到当地的屠夫,被逼从屠夫胯下爬过。可以说,韩信在早期混的相当失败。

后来天下大乱,韩信觉得机会来了,先是投奔项梁,不受重用,后来又投奔刘邦,还是不受重用,胸怀奇谋,却无人赏识,韩信郁郁不得志,幸好萧何慧眼识英雄,向刘邦郑重推荐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方得以施展自身的才华。

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后,逐渐在天下崭露头角,但是随着韩信的功劳越来越大,韩信开始逐渐骄纵自满,做了几件不该做的事。

第一件事

刘邦命令韩信去进攻齐国,同时又派郦食其去劝降齐王田广,在韩信未到齐国时,前方就传来消息,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韩信本想停止攻击,但是韩信的手下说:“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于是韩信嫉妒郦食其功劳,继续攻打齐国,导致齐王烹杀郦食其。而郦食其又是刘邦心爱的谋士,此事让刘邦心有不满。

第二件事

韩信在攻下齐国后,自恃功劳大,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为了大局考虑,出于安抚韩信,才答应他封他为齐王。自恃功劳而向主公讨爵位,甚至拥兵自重,以此来逼迫君主,韩信犯了臣子大忌,可以说已有不臣之心,从此刘邦对韩信最后的信任也消失殆尽,只剩下相互利用。

第三件事

刘邦封了韩信作为齐王后,与韩信和彭越约定两线出兵,合围项羽。没想到刘邦进军后,韩信与彭越并未按约定未出兵,害的刘邦大败。最后为了能够调动韩信与彭越,刘邦只得听从张良的计谋,又封了大量的土地给韩信和彭越。彭越暂且不提,本是就不是刘邦的人。但是韩信可是刘邦嫡系,他是凭借刘邦的赏识才有今天,而在刘邦用人之际,竟然拥兵自重,以此来要挟主公,已经犯了臣子大忌。

综上所述,韩信其人是由能力,但是平台毕竟是刘邦给的,没有刘邦也就没有他今天。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错把平台当本事,这样的话,利用价值完了,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后来吕后杀韩信,刘邦也只是默认而已。

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1.性格孤傲,他在军中几乎瞧不起任何人,刘邦他都不放在眼里。

2.喜欢显摆自己,例如韩信点兵,当着刘邦夸自己。

3.太过本事,一旦韩信反叛将造成严重后果,张良称他为“国士之无双”,功高震主,刘邦担心汉室江山倾倒。

4.太单纯,太天真,我们承认韩信这个人很聪明,从军事才能和忍受胯下之辱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机灵,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很笨拙,在一些场合看不出来,很不成熟,刘邦在杀他之前内心非常纠结,给过他无数次机会,可他老是看不透,以为刘邦一定会相信他,还逼迫刘邦封他为王。

5.政治无能,不会治理,军事能力强但政治方面弱。

6.猜不透人家心里,不琢磨事儿,刘邦杀他前,他手下谋士纷纷提醒他借机反叛出去或者一走了之,可他不听劝,依然天真地以为刘邦要对自己加官进爵。

7.不怕被杀,刘邦之前曾说过他死的时候列出了看不到天…等一系列条件,他对于会被杀掉连考虑都没考虑。这几条均或多或少导致了韩信的死亡。

拓展知识

在中国西汉的历史上,韩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汉帝国伟业的创造者,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另一方面,他在汉初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当中,处境最为尴尬,一直都被刘邦怀疑,不断降低韩信的爵位和剥夺韩信的封地。那么韩信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需要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审视他,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得出更加符合真相的韩信人物形象。

长期以来的历史研究中,对韩信的评价有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认为韩信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韩信残忍好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韩信这个人物呢?客观地讲,韩信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是兼具两种不同的性格特色的,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首先来说,韩信作为一名军事领袖,他的才能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臣子,他却缺乏必要的隐忍和气量。

韩信这个人物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十分丰富,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讲出若干与韩信有关系的成语典故。关于韩信的故事,也是有两个极端的表现,既表现了忠义和诚信,也表现了残忍和背信弃义。我们分别来梳理这个问题。

关于韩信正面形象的故事主要两个。一个故事是讲述韩信小的时候,接受漂母的帮助。漂母就是在河边洗衣服的一名妇女(也有学者说“漂母”这个词是当时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工资很低),韩信早年落魄的时候,收到了这个漂母的帮助,等到韩信功成名就,用千金馈赠给这个妇女。这个故事展示了韩信重信重义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故事是韩信曾经两次拒绝敌军的贿赂,拒绝了背叛汉高祖刘邦。这也体现了韩信一诺千金的人物形象。

但是韩信的形象的对立面也很明显。史书中记载,他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是对侮辱他的人韩信十分宽容,竟然以德报怨。但是史书同样记载了曾经又一次韩信在一处亭长家留宿,亭长的妻子很不待见他,做很差的饭菜让他吃,韩信对这个问题却丝毫不忍耐。有的学者认为,韩信之所以能够宽恕胯下羞辱他的人,是因为韩信担任楚王时期,为了沽名钓誉选择对羞辱自己的人宽大处理的态度。但是为何他对亭长的作为耿耿于怀?这就很难讲清楚了。

通常来说,韩信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之所以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率领军队纵横天下。为了保全这个理想,韩信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因为如果一怒之下将羞辱自己的人杀死,可能韩信的长远志向就不能实现了。此外,有学者指出,韩信的所谓“不忍叛汉”实际上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这个问题上,韩信表现的优柔寡断了。他可以在功成还乡时,一饭千金表现自己的侠士风气。但是,一旦面临到威胁自己生命的话,他就选择出卖自己的朋友以图保全自己的性命。从这个特点上看,韩信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已经认识到事实上韩信的为人处世有其自身的不足。首先来说,韩信是一个贪功好利的人,他在刘邦危难之际竟然仗势要挟刘邦封赐自己为“假齐王”。这个行为不仅惹怒了刘邦,也让以刘邦为中心的势力集团加深了对异姓诸侯王的怀疑。其次,韩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恃才傲物的品格特点。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韩信作为六国旧贵族之一,他的思想深处有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时代的把握不够敏锐。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统治者,它能够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对于刘邦而言,分封制不过是一种手段,用于巩固新成立的政权。但是韩信和项羽同刘邦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时代观念仍然停留在分封天下的格局,他们的目标仅仅停留于裂土封侯的层面。

总得来说,我们对韩信的认识确实还存在着争论,但是整体而言,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那就是他既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优秀将领,同时又是一个充斥着“人性”色彩的正常人,在他身上善恶杂存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土或版图都是建立在近现代条约关系下的产物,其典型标志是:各国之间的边界是一条明显的界线。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绝大多数的边界是不明确的,所以中国古代王朝的版图面积其实更多只是约数。事实上作为古典王朝的明朝取代元朝并不存在自然继承前朝领土之说,因为那时根本就没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条约关系体系存在。明朝的疆域面积的确比元朝小,但这不能视为是一种放弃行为,事实上明朝的江山都是一寸一寸打下来的,而并非是在全部继承元朝的领土后放弃的。即使明朝没能拥有元朝的领土部分,那也是明朝没能打下来,而绝不是明朝主动想要放弃。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攻入元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随着云南的平定明王朝的疆域大体固定下来——大体上就是在恢复北宋疆域的基础上收复了已被中原王朝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同时昔日割据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理国、吐蕃国故地也被并入大明疆域;而元代北部的蒙古草原、辽东平原以及更为偏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则不在明代疆域之内。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派遣亦失哈开拓辽东女真人聚居地区,由此将东北女真生息之地纳入大明版图,至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终明之世始终未被并入明朝版图。这里我们需要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元朝和蒙古帝国其实是两个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所谓蒙古帝国是由中国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伊尔汗国这四大汗国所共同构成的。中国元朝的版图从来没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远达欧洲,那是人家金帐汗国的地盘,所以明朝比元朝真正减少的领土其实主要就是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

事实上这种领土的缩水并不是一种放弃行为——尽管如今的中华民族是包含五十六个子民族的大家庭,蒙古族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然而我们不能要求古人具有现代思维,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历史融合的结果,对明太祖朱元璋而言:他所要做的就是光复中原汉人的政权。对故元领土能拿下自然不会放弃,否则朱元璋就不会开拓昔日独立于中原汉族政权之外的云南和西藏,朱棣也不会开拓辽东女真聚居区。至于蒙古草原那是蒙古人的核心本部,尽管被赶出了中原,但蒙古铁骑的战斗力依然彪悍,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征服的,事实上终明之世明王朝和蒙古各部一直处于拉锯状态,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彻底击败。而西伯利亚更是莽荒偏远之地,即使在元代对其的控制力度也相当薄弱,事实上元代疆域的最北端至今史学界仍有争议,要求明朝越过蒙古草原去控制更加偏远的西伯利亚未免强人所难。

明初一度执行的是积极出塞的国防政策:试图一举荡平漠北,开创万世伟业。1372年徐达率兵10余万北进蒙古高原,试图一举击灭北元。对北元而言:此战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战,在已然失去中原的情况下北元朝廷实际所能控制的就只剩蒙古草原了,如果再退守就只能去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了。这时北元方面唯一所能倚重的战将是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的王保保。王保保吸取了以往与明军交手的经验教训:他改变了大兵团正面对攻的战术,充分考虑到了蒙古高原与中原不同的地形、地势、地貌对战术的影响。像成吉思汗的战法一样:北元军队先是派出多支精干的侦察部队不断打探明军的进展动向,还不断放出风来声称北元军队已不堪重击。在此之前明军在与北元的交锋中鲜有败绩,徐达又是明军战神级的人物,在此前徐达与王保保的数次交锋无不以徐达取胜告终,如今明军在听到北元军队已不堪重击的消息后更是信心暴增。王保保在精心策划之后做出如下部署:北元皇帝爱猷识理答腊在哈拉哈拉坐镇并督办后勤,而王保保自己则在哈拉和林以南的丘陵地带埋伏下数万骑兵和步兵,一张大网就这样悄然向一路高歌猛进的明军张开了。就在王保保进行部署之际明军主力在徐达的率领下从雁门关出发直指哈拉和林,与此同时大将军蓝玉率轻骑兵为先锋从北平北上。蓝玉一路上遭遇的蒙古骑兵无不是一触即溃,这令蓝玉更加放心大胆地在20天内急行军1000余公里,兵锋直指哈拉哈拉附近的土拉河畔。在这里蓝玉所率的先锋部队终于和徐达所率的明军主力会师,明军随即向哈拉和林方向发动进攻。其实王保保早已在哈拉和林埋伏下重兵,当明军发起进攻后早已守候多时的王保保带兵合围了明军。此战的战斗结果是明军死伤3万余人,直到5月上旬才得以突出重围。此战是北元与明军的战斗中由原来被压制的不利态势逐渐扭转,此后北元与明朝的战略形势趋于均衡。明朝失去了剿灭北元的最佳时机,由此奠定了北元与明朝常态化对峙的格局。

所以严格意义上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都不能算是明朝主动放弃的,而是明朝错失了拿下这一地区的最佳时机。事实上明朝真正主动放弃的领土也有一块——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铁岭卫。公元66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联合唐朝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新罗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的土地而与唐朝开战,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王氏高丽取代新罗后于1034年到1044年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1117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并改称义州,由此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1258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元明易代后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明朝方面则将铁岭卫改置于辽东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奉集堡),从此朝鲜半岛东北部划归朝鲜并一直延续至今。1393年铁岭卫又从奉集堡移至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在铁岭卫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和朝鲜不同的心态:明朝重视面子,朝鲜重视实利。明朝满足于朝鲜恭顺的事大主义姿态,而朝鲜则利用明朝这种心态兵不血刃实现了领土扩张。

明朝在放弃东北方向的铁岭卫的同时却致力于开拓南洋地区,一度使自己在南方的疆域超出了元朝的范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大军越过岭南征服了生活在如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百越民族,当时秦军一路推进到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秦朝在岭南地区大量移民并设置了三个郡进行管辖,而这其中的象郡就管治着如今越南北部地区。在此后的上千年间西汉、新莽、东汉、东吴、南朝、隋、唐等朝代一直是将越南纳入郡县直接管辖的。直到公元10世纪当地的割据政权静海军节度使才利用唐末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北宋王朝在南征失利后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管辖的领土。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元朝曾三次远征越南,最终只是像宋朝一样迫使越南称臣朝贡,但并没能达成将越南纳入版图的既定目标。永乐二年(1404年)一个名叫陈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称是陈朝宗室后裔。据他所称当时越南的统治者胡季犛、胡汉苍是以阴谋篡夺了陈朝江山,他请求明朝出兵,协助自己恢复陈朝。明成祖朱棣也无法判断究竟这个陈添平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在未知会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节的情况下让陈添平和自称陈朝遗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此没预案的越南使节一时间乱了方寸以致不知该如何反应。这一切没逃过朱棣敏锐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觉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让越南使节回国给胡氏父子带话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谢罪并表示愿将皇位归还陈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护送陈添平归国即位。当明军行至越南支棱关时突遭埋伏于此的越军伏击,陈添平被越军抢走并处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被藩属国的军队伏击并抢走受大明王朝保护之人后勃然大怒,随即于当年9月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南征。此时越南胡朝同时面对国内陈朝残余势力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到1407年(明永乐五年、越南胡开大四年)明军俘获胡家父子并成功占领越南。在对越南的战后处置问题上朱棣一开始还算打算册封陈氏后裔为越南国君,不过他很快得知:越南陈朝已无后裔在世,于是朱棣改变了想法——他转而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

宋元时期中国人已广泛活跃于东南亚。元灭南宋后不少南宋遗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战中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带着剩下的南宋军民逃亡爪哇岛并一度在岛上建立顺塔国。当华人涌入爪哇岛时爪哇岛上的本土势力之间正处于混战状态:在此之前称雄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及周边海域的是三佛齐王国,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于爪哇岛东部的满者伯夷王国消灭了三佛齐王国,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联合不愿臣服于满者伯夷的三佛齐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于是爪哇岛上就形成了梁道明领兵与满者伯夷王朝对抗的局面。由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居民的生计,因此在此之后的十年间有数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由华人统治的旧港王国就这样在爪哇岛上形成了。1402年朱棣与朱允炆的叔侄之争终于以朱棣得胜告终。由于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因此他迫切需要做出一番功绩以为自己正名,正是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朱棣完成了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壮举。事实上早在正是委派郑和下西洋之前的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试图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书后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觐见明成祖朱棣,而旧港则由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治理。此时旧港地区最强大的有两股势力:其一是原旧港国王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其二是海盗头目陈祖义。国王的头衔听起来当然比海盗头子好听,不过这与实力无关——其实梁道明及其副手施进卿与陈祖义一样都不过是从中原大陆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选择与当地土著势力合作并逐渐站稳了脚跟,而陈祖义则始终啸聚海上。在与来自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对抗的过程中二者曾一度结成暂时的同盟,然而一山终究难容二虎,双方的兵戎相见是迟早的事。1407年陈祖义在明朝郑和船队与施进卿的联合夹击之下覆灭了,明成祖朱棣在陈祖义势力被消灭后册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正式设置大明旧港宣慰司,其辖区包括如今的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爪哇以及泰国、菲律宾的一部分。

在开拓南洋方向的同时明朝所面对的最大的外部威胁还是来自北方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自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手中收复燕京之后蒙元势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各部族经过一番相互吞并后逐渐形成了由元朝皇室后裔统治的鞑靼和当初被成吉思汗征服而融入蒙古族的突厥后裔瓦剌两大部落联盟,这给明王朝提供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天赐良机。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1413年(永乐十一年)朱棣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随后明军一直进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据险而守的瓦剌首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将其击败。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发动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朱棣对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打击被后世史书称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然而长年累月的战争却耗费了明朝的国力,使人民无法休养生息。

1421年冬朱棣再次策划北征蒙古,却遭到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公开反对:“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在夏原吉看来:朱棣连年出征都无功而返,搞得劳民伤财。加上灾荒不断发生,国家已内外交困。何况皇帝又龙体欠安,需要好好调养,非要出征的话就派遣将领前往,没必要御驾亲征。朱棣大怒之下就把夏原吉下狱,然而就是这次出征不仅无功而还,最终连朱棣本人也病逝于征途。临终前的朱棣不由感叹:”夏原吉爱我“。朱棣临终前这句话意味着实际上这时朱棣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尽管自己一生戎马创下不朽的文治武功,然而也因此使国力不堪重负,是到了让天下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朱棣尽管意识到了这点,然而大明王朝的战略转型注定与他无缘,随着朱棣的死就把这一历史重任交给了继任者。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俩的统治加在一起只有短短十一年,但这段历史时期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仁宣之治本质上就是要将明朝的国策由洪武、永乐年间的强力战略扩张转向内部改革,从而达到了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目标。就此而言: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俩的统治是成功的。他们只用了短短十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明王朝的战略转型:正是随着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宽松治国休养生息方针的推行使之前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仁宣之治作为明王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在当时实现了休养生息的既定目标,使明王朝得以避免像秦朝、隋朝那样因滥用民力而引发大规模民变的命运;然而也正是这次战略转型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埋下了一系列隐患。仁宣时期明王朝进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等地相继被放弃,奴儿干都司等边疆统治机构被裁撤,明朝疆域最终局促于长城之内的两京十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