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东京商城,日本为什么帮助我们抗肺炎?
经过了南面的让人恶心,这种来自东边日本的,对我们抗击肺炎提供帮助的暖心就更凸显了温情,爱心口罩的后面,代表着日本上下心态的转变,其一,是路遥知马力,他们日久见识到了大洋两岸人心的善与恶,其二,远“亲”不如近邻,日本要突破三十年经济发展的瓶颈,离开我们这个正在迅猛崛起的大市场很难,其三,与我们的关系,日本不想居于韩国之后。
日本派遣1000人医疗队驰援武汉
日本毕竟还是个政治成熟的国家,终于改变当年福岛灾难救援中对我们的观念,今天能对我们展示出的这种可贵的友爱,灾难中的我们会铭记于心,相逢一笑泯恩仇,和衷共济才是双方的最大福音,如果真能排除域外势力的干扰,对双方未来各领域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个巨大的推动力。
曾几何时,我们做为世上最柔情的民族,压抑着历史的强烈仇怨,隐忍了心灵情感的剧痛,以德报怨释怀了那个,双手沾满我们几代人鲜血的战争罪犯,收养了他们无数留在我们土地上的后代,还给了战后日本的人丁兴旺。曾几何时两国优势互补的互利合作,互相促进了双方共同的巨大发展,并且由此带动整个地区的全面合作态势,使东北亚在一片祥和的歌舞升平中一片繁荣,一个具备更大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已经雏形乍现,让各方面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然而风云突变,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介入,强迫日本放弃了这个美好的未来前景,从此打断了那种曾经的让人留恋时代,东北亚从那种歌舞升平的祥和,变成了各种战略博弈的角力场,以至于在后来的福岛灾难中,让我们的爱心被残酷的冷落,那种对善良人性的摧残。今天终于被日本的这种援助暖化抚慰,但愿从此不再被外力制衡掣肘,让善良人性的爱心不再受伤。绝对可以肯定,日本近两年的善意表现,不论是动机或者说是目的,都毫无疑问的是正能量建设性的。
日久见人心,那个大洋对岸的强权对待日本,除了在大国竞争中,利用日本地缘的离岸制衡的炮灰作用之外,霸道的治外法权对日本尊严的蹂躏之外,经济贸易上的强权打压,“保护费”上的“殖民”讹诈,都会让日本彻底认清,谁才是对日本最大威胁和发展障碍,再继续无原则无底线的追随强权,日本将永无出头之日。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位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就不能只孤立的顾及本国的国计民生,慈善的国际援助,就等于是在储蓄未来挽救本国灾难的力量,这是人道主义的国际合作,南边那家伙不懂这些,只能代表他还没进化,但愿日本的这种成熟观念能够保持始终,更多的吸收5千年文化包容心态,别再做大国制衡战略的炮灰,恢复并更长久的保持当年合作的祥和繁荣。
水浒传中梁山108好汉招安的利弊?
开宗明义,《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招安没有弊只有利,如果当时不招安,梁山好汉必死无疑。这样,金兵大举南进时,少了一群边境之上一刀一枪搏功名的英雄好汉,水泊梁山“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半途夭折。
这样开题,似乎有与题主唱对台戏之嫌。其实不然,绿野老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水浒传》就是这样写的。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肯定是要招安的,也肯定是要参与抗金之战,最终“京国显英雄”、“威镇泰山东”。
但是,现在的“水浒传”却不是这样,梁山好汉在形势一片大好,大有席卷北宋王朝之势的造反高潮中,宋江却屈膝投降了。梁山好汉招安之后,先去打辽国,然后灭掉田虎、王庆,再去征方腊,最终土崩瓦解,宋江等人结局悲惨,被唾弃至今。假如以这样的写法来看,梁山好汉招安肯定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水浒传》与“水浒传”截然相反的故事和寓意,到底哪家说的是真相呢?梁山好汉招安,到底是有弊还是有利呢?
如果是《征四寇》那样的招安 肯定弊大于利《水浒传》是一部被腰斩的小说,施耐庵的原著到梁山大聚义时就被大明王朝腰斩了。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水浒传》,大致就是容与堂本,也就是刊印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本子。然而,这个号称百回本的《水浒传》母本,也早已被明人判定,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都是续书。也就是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只剩下前七十回书了。
既然七十回之后有了续书,自然还会招来续貂者。袁无涯后来又陆续把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塞了进去,据说,佂辽的故事也随之窜入了“水浒传”。至此,“水浒传”变成了一百二十回本,美其名曰“水浒全传”。
繁本系列中,无论容与堂本、贯华堂本,还是其他什么版本的《水浒传》,前七十回书大致是比较一致的。在写到梁山大聚义时,任何版本都对宋江等梁山好汉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说他们“等贵贱、等贵贱”,无论皇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一律以兄弟相称,一样的喝酒吃肉。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要表达的“替天行道”主题,在梁山大聚义时得以充分展示。
替天行道,讲的就是公平正义,施耐庵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寄托在了水泊梁山。此时的梁山,与“狐狸常睡纸炉中,蝙蝠不离神帐里”的北宋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庙隐喻的就是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庙堂,宋江进到玄女殿,走过了“龙墀”,上了“月台”,实际上是宋江梦境中到了皇宫。这里,蜘蛛结网、蝼蚁营窠,一片狼藉。假如梁山向这样的朝廷乞求招安,还有什么“利”可言呢?
在前七十回书中,施耐庵以梁山好汉的故事,无处不对宋徽宗及其官吏进行抨击。甚至,以生肖隐喻,说属狗的宋徽宗就是一条“皇狗”或者“狗皇”,下“革佛诏”革佛,对要上二龙山造反的武松狂吠不止。
但是,《征四寇》却在梁山刚刚完成大聚义,施耐庵对梁山好汉大加赞赏之后,不转回目,紧挨着就反转了《水浒传》,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一窝为害四方的强盗草寇。续书说,泊子里的好汉失去约束,肆意下山抢劫,甚至私分赃物,远近无人敢鸣冤叫屈。
而宋徽宗的形象也随之彻底反转,“道君皇帝”被极力美化,变成了梁山好汉的“圣主”,朝廷都是四贼所祸害,爱惜百姓,为国破大辽的宋徽宗竟然浑然不知。
所以,按照续书的逻辑,宋江当然要向这样的好皇帝投降,乞求招安了。
真正反《水浒传》的续书不是《荡寇志》,而是《征四寇》,如此反转施耐庵的主题思想,实在是别有用心。假如宋江及梁山好汉向这样一个朝廷投降,乞求招安,那真的是弊大于利,真的是令人不齿。
然而,宋江及梁山好汉确实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二月投降、被招安了。这是为什么呢?
梁山好汉“义”字当先 招安利大于弊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三十六人)犯淮阳军,宋徽宗派遣将领征讨,但却没能阻止这伙人继续劫掠州府。宋江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今连云港)等地,宋徽宗无奈,只得下诏,“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本纪》写得十分明白,是宋徽宗迫于无奈,由“讨捕”改为“招降”,绝对不是《征四寇》中说的,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摇尾乞怜,跪求招安。
宋徽宗下诏招降宋江,宋江接受了吗?没有。
海州知府张叔夜接到宋徽宗诏令后,在宋江尚未到达海州治所之前,恐怕就去招降宋江了。宋江与方腊一样,拒不接受招降,继续向海州挺进。而且,还“声言将至”,先向张叔夜发出了挑战书。
梁山好汉的不屈服,张叔夜只得应战,于海州招募死士千人,在城边设伏。宋江到达后,张叔夜派出轻骑在海边诱敌,而将精壮士卒埋伏在海边,双方一交兵,张叔夜手下: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张叔夜传》如此详细的记载了宋江及梁山好汉转战各地,不向朝廷投降,最终因战败而被迫向张叔夜缴械。施耐庵忠于历史,没有像续书《征四寇》那样,肆意涂抹、歪曲历史记载,宋江投降了就是投降了。因而,《水浒传》第一回就把梁山好汉的投降招安交代清楚了。
却说少华山副寨主轻视九纹龙史进,要借道史家村去华阴县抢钱粮。而史大郎料到少华山强人早晚要来骚扰,便杀了两头黄牛,聚集村民组建护村队,时刻准备迎击强人。陈达到来之后,身怀十八般武艺的史进,将少华山的副寨主擒获。
大寨主神机军师朱武听说陈达被擒,立即率领杨春解除武装,步行到史家村向史进投降。
这段故事,与宋江“声言将至”,张叔夜招募死士,然后因为“副贼”被擒而投降,在细节上是何其相似。而且,“九纹龙”隐写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也就意味着张叔夜是奉旨招降宋江。
《水浒传》通篇贯穿“义”字,为了义气,朱武不惜屈膝投降,救“副贼”陈达。《宋史·张叔夜传》中虽然没有交代梁山的“副贼”是谁,但宋江为了救他,也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等梁山好汉不惜自己的声名,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救人,也为了同生共死,向张叔夜投降,是不是应当得到超级点赞呢?《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时,众好汉对天盟誓:各无异心,死生相托,患难相扶。必定要兑现这个诺言,宋江投降,是其一贯所坚守的义气所致。
梁山好汉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彰显了《水浒传》所赞扬的义气,这样的招安肯定是利大于弊。假如宋江弃副寨主于不顾,自己战死,梁山好汉将有可能遭遇团灭。假如逃跑,恐怕的没有《水浒传》了。面对如此清楚的局势,宋江选择投降,应当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且,梁山好汉全体支持宋江的投降。
宋江投降的真故事被金圣叹采信,因而,在斩掉续书之后,为了收束全书,便依据《宋史·张叔夜传》续写了一段宋江投降的故事。但是,金圣叹却在故事中借张叔夜之口大骂梁山好汉,并将一百单八将全部斩杀。
假如按照金圣叹的写法,梁山好汉即便是投降了,也没有被招安。而且,这样的投降也得不偿失,枉送了全体好汉的性命。然而,金圣叹这样写,也是别有用心,完全抹杀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价值,也歪曲了施耐庵的本义。
梁山好汉“保境安民” 招安利益被最大化张叔夜绝对不会斩杀梁山好汉,因为,宋徽宗早有诏令,宋江已经投降,皇帝所下达的任务已经完成。假如张叔夜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将梁山好汉全部斩首,岂不是抗旨不尊吗?《宋史·张叔夜传》中这样记载道:“加直学士,徙济南府。”因为圆满的完成了皇帝招降宋江等人的任务,张叔夜很快就升了官。
宋江等人没有被斩杀,这件事情在其他史料中也能查得到。比较直接的证据,就是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说的:“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李若水的诗与《宋史·张叔夜传》能够相互印证,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等人后,皇帝便下诏赦免了宋江,而且,还给三十六封了官。
按照李若水的诗来看梁山的招安,也不是宋江主动向宋徽宗跪求来的,而是投降之后,宋徽宗主动下诏招安了梁山好汉。
宣和三年四月,宋江招安后随宋军去攻打方腊。在征方腊的战斗中,宋江献计帮助宋将辛兴宗攻破了上苑洞,完成对方腊的最后一击。这件事情在《皇宋十朝纲要》中有详细的记载,想必史料不会造假。
打完方腊后,宋江继续随军北上攻打幽州。时任元城尉的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同样记载了梁山军马过大名府时的情况。元城就在大名府附近,李若水大概是听说,甚至有可能亲眼见到了梁山军马途经大名府的情况。所以,李若水说:“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梁山好汉纵横河朔,转略州郡,名声很大,因而,北上途经大名府,在当地引起了关注。《水浒传》中反复写大名府的故事,一定是有意图的,或者也是有史料支持的。所以,李若水的《捕盗偶成》绝非如有的专家所言,是一首伪托的诗。
攻打幽州,实际上是宋徽宗招致北宋速亡的亡国之战。续书《征四寇》却为了美化宋徽宗,罔顾历史,颠倒历史顺序,颠倒历史黑白,写了一个“破大辽”的神剧。
北宋攻打幽州失败后,便许以重金,请金兵攻城。然后,宋徽宗以重金收购了被金兵劫掠一空的幽州城,宋徽宗于以花石纲砌成的万岁山上勒石以表“复燕”奇功。
然而,金兵经幽州之战,看破北宋的孱弱,于宣和五年发起灭宋战争。当年北宋攻打幽州的部队立即就地转而抗击金兵。按照历史记载,“招安巨寇杨志”在种师中、刘韐手下,以先锋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了抗金之战。
这一段历史,在《水浒传》中也有隐写,梁山对曾头市之战,就是梁山招安后,攻打幽州与抗金的大伏笔。施耐庵把这段历史高度的浓缩在两次攻打曾头市的故事之中,所表达的主题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从“妖魔”而“还道”,最终“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是施耐庵笔下的侠之大者,抵御外寇的大英雄。
当北宋的社会矛盾上升为抗击外侮,保家卫国这个层级后,被迫招安的梁山好汉投入到抗金之战,难道不是利益最大化了吗?按照林冲在朱贵酒店题诗“京国显英雄”的预言,梁山好汉在北宋即将灭亡之际,还有可能投入到了汴京保卫战之战,战斗到了北宋灭亡的那一刻。
林冲的题诗,施耐庵也不是一笔带过,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预见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二龙相戏”写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在五国城坐井观天。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故事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林冲的“京国显英雄”肯定是要实现的。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水浒传》前七十回书的故事伏线,以及施耐庵的主题思想,梁山好汉招安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等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边上一刀一枪搏出了功名,招安当然是弊大于利。且从最终的结果看,有百利而无一弊。
为什么天皇会平安无事?
因为相比较针对纳粹战犯的纽伦堡审判,审判日本战犯的东京审判很不彻底,一言以蔽之“只审判打手而放过主犯!”
美国占领日本后,出于世界人民包括本国公众追究侵略者罪行的压力,同意对战犯进行审判。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由来自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菲律宾、加拿大、新西兰、印度这十国的十名法官组成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麦克阿瑟任命的澳大利亚人韦伯为首席法官。
在东京审判中,美国有着最大影响,因为是美军占领日本并看押所有甲级战犯。当时追究战犯对美国是一个难事,这是因为既要履行对日本当权者的约定,又要对受害者交代。美方将袭击珍珠港时担任了首相的东条英机列为第一号战犯,有的舆论还将他列为“二次大战三元凶”之一,真正主宰日本的皇室和财阀则被描绘成任光头军人摆布的傀儡。
了解日本情况的人都知道,东条英机只是战时十几任首相之一,作为侵略罪犯固然罪大恶极,然而他在全面侵华开始时不过是关东军的中将参谋长,太平洋战局不利时又被免去首相。以他的地位,不过是一个天皇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臣仆,同德国的绝对独裁者希特勒、意大利法西斯魁首墨索里尼的作用如何能比?
在盟国的受害者和本国舆论要求下,美国同意东京法庭惩处了一些主要日本战犯(时称A级),处决了东条英机、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等7人。设在中国、菲律宾和马来亚等地的法庭,也处决了部分在当地犯罪的日本军人(B级),苏联在伯力设立的军事法庭审判了其抓到的关东军战犯,1950年还将其中千余人交给新中国惩治。
东京审判部分伸张了正义,不过清算战争罪行极不彻底,尤其是未触动任何皇族,还不追究财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是天皇制军国主义统治,天皇是陆海军统帅,对外侵略都出于此人的命令。在东京审判中,东条英机虽叫嚣“大东亚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正义战争”,不过也说了实话即承认战时“没有任何人能违抗天皇的意旨”。东京审判结束时,首席法官、澳大利亚人韦伯曾公开申明:“天皇是有战争责任的,法庭在这方面掌握了不可辩驳的证据,不对他起诉是出于盟国的利益。”日本皇室成员也无一人受追究,包括下达在南京“杀掉全部俘虏”命令的大屠杀罪魁皇叔朝香宫(时任上海派遣军司令),此人后来还优哉游哉地当上日本高尔夫球俱乐部主席。
当时日本共产党和各进步团体发起废除天皇制并追究其本人罪行的运动,美国占领军却支持当权的右翼。日本多数民众受传统的神道传统束缚,也认可了长期被尊为“人神合一”的天皇继续为元首。至50年代以后,追究最大战争责任者的呼声逐渐平息,同日本建交的国家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现实,然而历史却是不容歪曲的!
为什么国漫在崛起?
其实无论是在任何方面,唱反调的人总会有的。有些人就是喜欢“天下皆白我独黑”,大众支持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这些人要么想引人注意,要么是心理不正常。当然了,排除那么一小部人,还有一部分是对国漫真的不满。国漫这几年的进步的确是有目共睹,但是在进步的路上是满面疮痍,好的番仅仅占少数。可以说好番到达的高度正是那些烂番的“尸体”堆积起来的。有些国漫是拿着观众的情怀去炒热度,但播出后水平一般甚至让人失望。有些国漫虽然制作精良但是时长却短,在短小的时长中还不忘植入广告。虽然大家都知道“要恰饭的嘛”但是难免感觉不舒服,感觉追番本是逃离现实的乐土,却依旧摆脱不了浮华的盈利套路。其实有的时候一部国漫的有时候并不是经费不足,而是被制作组“浪的不成样子”。还有就是很严重的“抄袭”现象了,前段时间不是有一部番因为抄袭而闹的沸沸扬扬的么,抄袭日漫的分镜之类的。你说这番可能经费不足到连人物分镜和场景都做不出来吧,无非就是制作组中有些人态度不务实,拿钱不干事,直接去抄袭日漫了。这样的作法感觉是在变相作死,毕竟日漫经营了这么多年,支持者肯定有的,许多日漫都是这些人难以忘怀的青春。抄袭他们曾经热切追的番,不被声讨就奇怪了,国漫自然会因为这些抄袭作品口碑下降。日漫占领中国市场太久了,有些国漫被影响,画风和日漫相差无几,这样就没有创新了。国漫想要崛起,就得跳出日漫的影响,利用本土文化进行创新。就如同《秦时明月》那般,给人一看就是浓浓的中国风还有一方面就是cv的问题了,对于长久追日漫的人来说习惯了感情代入感更强的日本声优,而对国漫的配音有些不适应。不过随着时间的沉淀这方面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现在国漫可惜的现状就是那些制作公司想的是自己怎么去盈利而不是观众的观感,我个人还是希望那个曾带给我欢乐的二次元不要充斥着金钱的浮华味吧。至于国漫的崛起是必然的,因为中国市场是如此的巨大,中国青少年的爱国之心毋庸置疑,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支持国货”的影响力。(卿之吾所系,卿之吾所忆。点个“关注”哟◕‿◕)
宋江为什么一心想被招安?
宋江之所以是宋江,就在于他不管手下有多少兵马,打过多少胜仗,拥有多少粉丝,在心里结构上,他永远是那个郓城县的卑微小吏。他脑子里不可能产生比当官更美妙的想象,只要他的头脑里没有新的生命理念,梁山起义无论成败,老百姓都不会得到幸福和尊严。
宋江与“招安”
《水浒》故事涉及到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到了宋末元初的《宣和遗事》,就有了这样一个“尾巴”:“朝廷不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多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朝廷,各受武功大夫诰劫,分注诸路巡检司去也。”……“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南宋遗民龚圣与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引用了《东都事略.侯蒙传》中记载的侯蒙向宋徽宗提出的所谓“制贼之计”:“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水浒》故事中宋江受招安,打方腊,就是这样来的。
1、考虑到小说的创作背景,宋江的角色定位最终结局必然是“招安”。
我国封建社会从宋元以后,逐步走向衰落。赵宋王朝三百年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直十分尖锐。特别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期间,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封建统治集团极其腐败虚弱,他们看到单靠武力镇压是很困难的,于是就用“招抚”这一手作为补充,妄图通过寻找地主阶级代理人的办法,瓦解部分农民起义队伍,反过来又利用这些力量去血腥屠杀坚持斗争的起义农民。
前面谈到侯蒙关于招降宋江、使讨方腊的阴险建议,由于符合了反动统治者的这种需要,他便博得了宋徽宗的赞赏,并赚了一个大官。南宋初年,爆发了钟相、杨么领导的湖湘地区农民起义。在钟相遇害后,统治集团曾派人去试行“招安”,只不过阴谋被杨么揭穿罢了。
在梁山,宋江是招安的“核心人物”吴用也想招安,但他想卖个好价钱,卢俊义也是愿意招安的,这从他最后和燕青的话别中可以看出来。其他原本是朝廷军官,因失陷了军马被宋江裹挟上山的将领,如呼延灼、秦明、关胜、徐宁等人则无非是争个官大官小罢了。
2、起义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掌权者,而非“彻底革命”。宋江早在上山前,就对武松说过: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显然,这是把“去边上”作为“投降”朝廷的理由。“菊花会”上宋江那首臭名昭著的《满江红》词,更是从“统豺虎,御边幅”,“中心愿平虏”提起,落在“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御边”、“平虏”,简直成了宋江煽动梁山众人去接受皇帝招安的口号了。
宋江上山以后,极力推行一条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接受招安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路线。在他看来,“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反对贪官,就能“云开见日”,因此也是“忠”的表现。宋江打大名府时发出的“没头告示”中,要“清慎官吏,切勿惊惶”。对于所谓“清官”,他岂只“勿惊”,简直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宋江乞求朝廷招安,主动争取去打方腊,就全仗那个“仁慈宽厚”的宿太尉的“力奏”和“提挈”。
而“捉放俅”的闹剧恰好说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都不过是一时的统战口号。宋头领长期深入基层,混迹于各类公人、听差、媒婆、地保、更夫、商贩、江湖混混、引车卖浆者流之间,并没有可能获得比当时的统治集团多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他的脑子里不可能自发生出比当时的文官集团更先进的制度理念。即使后来打土豪,分田地,劫法场,杀害公差,目的也不是要改变或颠覆现存的权力格局,而是要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换句话说,他只想通过非正常的手段,重新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3、极力推行“招安”,不顾昔日兄弟情义。宋江一上台,就把“招安”作为一项基本“山策”来抓。他先是通过好言相劝打压了武松、鲁智深等主战派将领的反对意见,又通过呵斥、威吓等办法安定了李逵等心腹干将的谋反之心,进而不惜一切手段拉拢了一批像呼延灼、徐宁、卢俊义这样的中上流人士入伙梁山,来扩大“招安”的民意基础。这样,“招安派”的主张就占了上风,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就成了梁山的路线,不同意见完全被雪藏起来。
“同生同死”,被《水浒》说成是“哥们义气”的最高表现。宋江自称与李逵“情分最重”,但只要李逵一反对他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路线,提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或者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宋江不是要割他的舌,就是要砍他的头。这哪里有什么“同生”?然而,当宋江饮了御赐毒酒,临死以前,怕李逵“造反”,坏了他“忠义之名”,他倒真是硬拉李逵与他一块“同死”了。
【总结】
宋江是个自卑感极强的人,但与一般混日子的小吏不同,他并不安于本职工作,他有强烈的欲望超越自卑。而宋代社会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官员严重超编,不用说一个“押司”,就是那些正经科举出身的官员也绝少升迁的机会。这意味着,宋江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寻找另外的人生定位。
他利用手中的闲钱,广结善缘,脚踩黑白两道,心存朝野之间,借助官方身份,大搞权力寻租,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及时雨”的品牌设计。《水浒传》中是这样记载这令人筋疲力尽的包装过程的:“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但令人奇怪的是,书中交代,宋押司自幼丧母,只有一个父亲和兄弟“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那么,他挥霍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作为一个面黑身矮、武艺平平的小吏,他想象不出,一个人除了在既定的国家权力秩序内谋求更高的升迁外,还能有什么价值空间值得追求。由此可见,宋江的所谓“同生同死”,就是让别人跟他一起去为皇帝尽忠卖命而“臣死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