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刘永谈股,光武帝刘秀以复兴汉室为口号起兵于宛

游戏资讯 susu 2023-08-08 19:40 215 次浏览 0个评论

刘永谈股,光武帝刘秀以复兴汉室为口号起兵于宛?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第二间屋里。他出生的当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父亲感到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元始三年(3年),父亲刘钦在南顿县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宛城起兵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又专宠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之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8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的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刘秀经过了深思熟虑,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十一月,刘秀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时值大哥刘演会众起兵。刘秀和李通等人起兵来到了柴界,碰到王莽的军队,惊慌逃回济阳县原来的出生的小屋。汉哀帝初年,就有凤凰飞到济阳宫,到刘秀时,济阳宫还有凤凰庐。等刘秀回到那里,看见光芒像火烧得正红,在原来小屋靠路的南面,光芒闪烁得直上天,可是一会儿就不见了。

昆阳之战

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舂陵乡起兵,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出抚河内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哥哥无故被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刘玄杀刘縯,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冯异劝刘秀,一定要 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

河北称帝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刘玄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合刘秀的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取得南栾之战胜利,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谢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刘永谈股,光武帝刘秀以复兴汉室为口号起兵于宛

刘备如果得了天下?

不会。

首先,汉献帝没有大才,不值得立。

汉献帝名叫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小儿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他聪明睿智但是性格软弱,在乱世中无能为力。他做过几家枭雄的傀儡,在寥落中隐忍偷生,最后为两汉王朝送终。

其次,汉王朝气数已尽。

从西汉历史读到东汉历史,你会明显感觉这个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危如累卵。个人觉得,王朝蓬勃兴盛最忌讳皇帝年少,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最终是小人得志,良臣蒙冤。东汉时期经常皇帝无子或子嗣极少,年幼上位做傀儡。王朝兴盛还要有明君,皇帝是傀儡,何来明君!

最后,刘备不会让。

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名义。这样出师有名,也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壮大自己的势利。

经过三国混战,世人对汉王朝气数已尽是心知肚明,剩下很少的人在坚持恢复汉室。

皇帝位,那是至高无上的,人人都想得到,尤其是刘备历经一生坎坷,绝不可能真正拱手让人。

为什么刘秀被戏称位面之子?

从一个梗说起

爱好历史的人大概都读过那篇使“位面之子”成为流行词的《位面之子,天选之人——光武大帝刘秀》,可谓是一篇超级雄文和爆文。我不知道这个梗肇始于何时,但推测,或许便因此文,光武帝刘秀自此与“位面之子”联系在了一起,并且牢不可破。

尽管后续又有文章提出了好几位历史上拥有超级气运的大拿,但惟一为大众所接受的,只有光武一人。

我搜了一下,这篇文章在网上所能找到的最早出处是A站,发表时间为2014年5月27日,至今已经有103万之多的围观,作者ID为“海上钢琴师”,后续一切没有署名或署其他人名字的同名同内容之文章,都可以确定其原始出处是转载自A站这位作者。

以下三张截图可为证据:

原创不容易,请有幸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也能为这位作者点赞。

既然是雄文,尝试去反驳和推翻都是徒劳的行为,我所能做的只是为其做一些相应的补充:

一、创业不易!

从来都没有什么天选之人!

纵是大气运加身之辈,依然需要六世之荫(祖龙)、暗渡陈仓(刘邦)、家破人亡(洪武大帝)及雪山草地(太祖爷)。艰难困苦,玉汝玉成,这是我听过最不负责任的话,按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苦针对“斯人”就行了,何苦要祸及家人呢:亲人竞相离去,留这一个人在世上颠簸,在生死之间游走……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最难受的是,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获。乱世中能够独霸一方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天时、地利、人和,每一样都妙到峰巅,便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称王称帝;每一样欠缺一丝一毫,便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而且输掉的是自己甚至一族人口的脑袋(以《光武本纪第一下》吴汉破成都为例,“辛巳,吴汉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等”)。

刘秀自与更始决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后,以谶记“发兵捕不道”开始了统一天下之战,面对的群雄计有刘玄、刘盆子、王郎、刘永、彭宠、卢芳、隗嚣、公孙述等及诸农民起义军和麾下降而复叛的各地将领,他但凡有一次输掉老本,都是政息人亡夷族的下场。

二、原文的两处小错误及三点补充

1、“ 成军之初最艰难,一同谋划起兵的李通父子泄密被杀”,这处有误。

李通未死,被杀的是:

“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欲杀守,(黄)显争之,遂并被诛,及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释义:守,李通之父李守;黄显,南阳同乡,时为中郎将,与李守相善;此句意为,李通举兵后,王莽尽杀其父、黄显及长安家人,南阳老家亦尽诛其兄弟门宗64人。)

李通接下来的人生轨迹是:

在更始帝刘玄处先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

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吴三桂是平西王);

后受命持节镇荆州,娶刘秀妹妹宁平公主;

刘秀称帝后,征召为卫尉(始于秦,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建武五年春,为前将军;

建武六年夏,击汉中贼(起义的流民);

后拜大司空,其少子李雄封召陵侯;

建武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2、“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弓弩”之句,为《后汉书·光武本纪》所无,此句出自《东观汉记》。

后者在文史圈有个共识,就是质量不高,只可做参考 。它的原书当然是一切与东汉相关之书的底本,可是早已散佚,如今的成书是后人所辑录。现在通行的版本都是吴树平先生出版于1987年的《东观汉记校注》。

百科云:

首先,《东观汉记》作为一个辑遗本,脱漏处很多,且内容很不连贯,在研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读者必须在读过《后汉书》,理清人物事件线索的基础上,方能对《东观汉记》加以使用。

其次,《东观汉记校注》在辑遗过程中,一些材料在多处都有记载,在选择时不可避免的会和原文产生一定的误差。吴树平先生在《叙例》中也说道:“一条文字往往有几处引征,详略不一,文字正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凡遇到这种情况,则取其详者。如果详略相同,则取其文字无错讹或错讹较少者。如果几处引征的文字有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则把几条文字汇为一条”,这样终究是离原文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总会造成一些史料的损失。

第三,中国古代学者在引用书籍章句的时候往往只取其义,不在意文字的一致,因此《东观汉记》辑本中的文字大多与原文不同,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文意的理解,所以在使用材料的时候还要与《后汉书》、《后汉纪》等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方能保证文字的准确性。

3、刘秀被戏称为大魔导师的流星雨和陨石杀,最早成全的其实是更始帝刘玄:

作为举义前期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也是王莽眼中最大的靶子,一旦捉住,必定斩首。一战功成后,刘玄做为刘秀的皇帝,自然又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不但不用解往长安受那一刀,反而藉此大胜(名动天下,消灭了王莽主力)巩固了政权,使四方豪杰唯更始政权马首是瞻。后来其使李通持节镇荆州,令刘秀持节抚河北,皆曰“镇慰州郡”,高官加厚禄,拳头加美酒,最重要的是拳头大,不然谁给你面子?

当其时也,刘玄乃是真正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精兵强将,煊赫无两,恢复汉室,指日可待!

毫无疑问,此时天命在更始,所谓位面之子,自然也是刘玄!

旌旗如雨、猛将如云;四方景从,豪杰归心!

昆阳之战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聪明的史家自会将功劳归于更始,说其“运筹帷幄,得将士效死;思虑深远,破百万之敌”!

小小的偏将军刘秀,在皇帝的洪福庇佑下,此战倒也出力甚多,最多封他个骠骑大将军好了!等到再立泼天大功,最多酌情封他为王好了!

直到他做出那件人神共愤之事:杀害刘縯!

刘玄一招刚猛无俦的降龙十八掌,把一直跟随着他的那位女人打得吐血……

他永远不知道的是,这位女人她有个名字叫“幸运女神”!

正所谓作法自毙!

有的人就是这样任性而无知,他本来已拥有全世界,却仍然要脚踢北海幼儿园,哪个家长会惯你这个毛病?谁不与你不死不休!

老天爷决定把他的天命和气运都收回来,送给那位“身七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的男子——刘秀!

4、作者所谓“从另一个残酷的角度来看,刘縯的被害,扫平了刘秀登上权力巅峰的两个最大障碍:亲情和大义”。

确实很残酷,但这个残酷的逻辑其实很站不住脚:

东汉之前,刘邦,又名刘季,按伯仲叔季的排行,他应该是家里的老四,但他建国称帝时也没把帝位让给兄长啊!而且他爹刘太公其时尚健在,他也没让他爹坐江山啊!刘邦还曾经得意的问他爹,你总说我游手好闲,这辈子算完了,现在我创下的基业和几位哥哥相比,谁更牛啊?

东汉之后,唐明皇,李隆基发动政变后,也假惺惺的要让他哥来坐皇位,他哥是个明白人,坚决不坐!换我我也不敢坐,大哥,事是你办的,人是你杀的,名望是你的,这天下当然也是你的!我一没出力二没胆、三没出息四没脸,关我P事,我还是当好自己的酱油党就OK啦!

类似的明白人还有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不管宋江是真情还是假意,说什么也不肯当老大!

刘縯倘若活着,刘秀还是按照后来的路径发展,打下河北,诸将劝进,临称帝之时说大哥应该你来做这个皇帝,弟弟愿学周公,辅政就好了!

以齐武王之英雄豪杰和玲珑心思(很难说一个早就暗蓄豪杰死士、有反意的人会很笨),定然会坚持不肯,谁有那么大的脸面,有那么粗的神经,能承受亲人把一枪一弹打下来的江山拱手相让!

我觉得刘秀真心想送都不行,逼急了刘縯都有可能自刎!

所以如果冥冥中自有天意,那么我想告诉这天意,你考验我就好了,有什么冲我来,咱们可以不必如此残酷。

综上,那句话可以更正为,“从另一个残酷的角度来看,刘縯的被害,扫平了刘秀登上权力巅峰的最大障碍:大义;并坚定了刘秀与更始政权对抗及复仇之心。”

请继续关注《<光武本纪>中:位面之子,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

为什么不能得天下?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者。这句话千百年来也好像成为了真理。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电视剧当中,时不时的冒出来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也不足为奇了。

那么,到底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理?或者说,这句话是不是普遍适用?

放眼几千年的历史,是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这个不需要现在我们来总结。因为历朝历代都有断代史的修著。他们往往就会总结前朝得天下以及失天下的缘由。最后一大批的文臣谋士集结力量,给新朝出谋划策。

以图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譬如,司马炎总结篡位成功的经验就是曹魏没有分封同宗为藩王,于是引起个八王之乱。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好心办了个大坏事。不知道死后的司马炎在地府有知的话,作何感想?

抛开这一些不一样的,最后肯定所有人的总结都是一样的,前朝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为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本朝得天下就是因为轻徭役老百姓安居乐业。

是不是真的这样?

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或者是得天下者并不一定是得到了民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辽宋时代,女真人短短十年间,灭辽破宋,建立金朝,引发了著名的靖康之乱。又蒙元崛起漠北,先后灭金平西夏,并大理,最后吞宋建立元朝。在满清趁李自成张献忠危害中原时候挥师南下最后建立清朝。

这几个都是以武力靠着血性屠杀征服辽宋明等,依靠的是绝对的武力以及举世无双的运气。谁敢说他们得到民心?这些就可以说明,得天下的未必是得到民心的哪一方。

再举个例子,三国时代,曹操依靠汉献帝号令天下。孙权依靠父兄基业保据江东。那么,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呢?他依靠的是什么?民心嘛?

答案一样不是,出身草莽,有没有什么好的思路的他从来不缺少崛起的机会,几十年东奔西跑,颠沛流离。即使博取了天下美名。以仁德著称,然而还不是一样。

第一次占据徐州时候,汉献帝还在长安。最后被吕布袭取,你能说吕布更加比刘备会刁买人心?第二次占据徐州的时候,曹操已经成了汉贼,还是轻而易举的拿下徐州。大汉皇叔不如汉贼有号召力?

夺取荆州是趁着赤壁之战刘琮投降,荆州无主的时候以武力夺取,从来不是因为荆州刘琮投降而诸郡请求依附刘备。靠的是巧取。

占据益州是反客为主吞并同宗的刘璋的地盘,根本与仁义毫不相连。即使刘璋没能力守住地盘。靠的是豪夺!

夺取汉中是靠武力夺取的曹操已经放在口里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肉。这里也考的是豪夺。

同样失荆州,按道理先前的讲法,刘皇叔仁义无双,美德满天下,这个时候已经占据荆州十多年,荆州人有什么理由不归刘备?但是吕蒙陆逊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夺取荆州,荆州人也安安分分?

即使后来刘备倾巢而出也没拿荆州怎么样!这一切的活生生的例子现实,刘备鼎足而三的基本地盘根本与得民心无关!那里的老百姓到最后还不是逆来顺受?反正城头变换大王旗!

虽然得民心未必得天下,但是歪史认为,失民心肯定失天下!

谁最有可能在统一江山后杀功臣?

在历史上,帝王坐拥天下之后,首先开刀的对象就是曾经的从龙功臣,开国元勋,从汉高祖到明太祖,这种局面始终没有改变,只要完成大一统,肃清域内之后,皇帝大多不会分享自己的权力,也不愿意留下可能的隐患,所以功臣们必须死。

东汉末年,遭遇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李傕之乱,朝廷威严扫地,中枢权力完全散架,导致地方世家大族纷纷崛起,进入长达30年的动荡之中,这种动荡一直到建安末期方才缓解。

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割据势力都被清除,当时原来东汉版图上剩下的力量就曹操、孙权、刘备已及辽东的公孙渊。公孙渊没办法形成威胁,也没有统一的动力和能量,当时有野心、有实力的统一者,只剩下曹孙刘三家。

他们当时都想着一统天下,但是都没办法打破均衡,完成大一统。不管是曹操、孙权、刘备都是想着一统河山,但是实力不容许,只好互相对峙,这种局面也意外的保护了各阵营的功臣勋旧,使他们避免狐死狗烹的结局。

很多人好奇,如果当时三家都有机会统一天下,谁最有可能诛杀功臣?虽然历史没有成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假设,分析一下三家的可能性。

歪史以为,三家之中最不可能诛杀功臣的就是刘备了,如果刘备能够再次兴复汉室,那么完全认证了,汉室天命所归,皇帝自该姓刘,别的人都是不配也没有资格问鼎天下的。

毕竟,两汉400年的天下不仅没有失掉人心,反而深得民心,再次兴复汉室,不光皇帝本人决定天命所归,全天下的都会觉得,那么最后野心家跟本没有动力、也没有能量掀起风浪,没有人去造不成功的反。

所以,如果刘备统一,那么功臣集团都会收到非常好的优待,而且,皇帝万世一系的可能性很高,一如现在的日本。谁都没有胆子再去打皇帝的注意。

其次,孙权也没有可能诛杀大臣,第一统一时期的孙权非常年轻,而功臣都大于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完全有能力压制,而后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皇位更替和交接班,诛杀功臣对他来说没有必要。

另外,孙权出身寒族,他的功臣都是世家大族,这一些人虽然看不起寒族,而孙家一开始就完成了同盟,双方关系处得非常不错,结成同盟,早就是利益一体,只要这一些人不危及皇权,孙权没有必要冒风险去找士族的麻烦,因为他们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利益合伙人,这一些人只要人孙家为老大,孙权就能满意。

最后,剩下的就成曹操了,和其他两家相比,一个皇族之后,有着血统和政治正确的优势,一个虽然没有血统,出身寒族,但是很早完成了政治结盟,所以问题也不大。最有问题就是曹操了。

众所周知,曹操出身宦官家族,东汉末年,经历几十年的党锢之争,宦官和士大夫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曹魏的很多元勋就是这一些士大夫,他们从骨子里是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的。

譬如司马懿,前两次曹操征召都拒绝出仕,直到曹操打败袁绍,才请不敢心不愿的出去应和曹操,这一些事情曹操心知肚明,奈何他们势力不弱,一旦消灭外部的敌人,他们就是曹操下一个的消灭对象。

士大夫对曹操不信任,曹操反过来一样对士大夫也不信任,一方要特权,一方则为了摆脱他们的掣肘而选贤与能,任人唯才,这就使得他们看起来抱成一团,实际上水火不容,这是先天属性。

加上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到时候看谁都不顺眼,砍掉是唯一解决的办法,所以,如果曹操有生之年取得胜利,能够主宰天下的时候,那一下曾经的功勋和士族都会因为和曹操的理念和认知不一样而遭到无情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