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cf利爪之锋,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游戏资讯 susu 2023-08-19 01:30 227 次浏览 0个评论

cf利爪之锋,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文公流亡19年始返国)

晋国的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文公时,这些世家彼此熟识,休戚与共,大家遇事有商有量,团结一致对外。可是时间久了,当第二代宗主成长后,事情就渐渐朝着争权夺利的方向发展了。赵氏代出将官,因此长时间把持朝政,赵氏的势力发展的最快,逐渐引起了国君的猜忌。晋国公族势力弱小,晋景公为了增强公族的势力,要在卿士中重新分配权势。于是,赵氏孤儿惨案发生,赵氏差点别灭门,大宗只有一个赵武在韩厥的力保下幸免于难。

赵武当时只有十岁,虽然继承了家主之位,但是赵氏的领地已经被其他家族瓜分了,连卿士的地位都保不住。赵武行冠礼时,当年参与灭赵氏满门惨案的其他家族对赵武都不待见,赵武只能在韩献子的支持下做了大夫,在晋国众多势力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晋文公称霸)

后来,晋悼公即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后,晋悼公超拔赵武成为卿士,算是进入了内阁。晋悼公是晋国最后一位能够控制异姓诸侯的主君,本来他希望能够与赵武等新一代领军人物再次发扬光大晋国的霸权,却英年早逝,只活了30岁。不过赵武却在晋悼公时,成为了上军将,成为晋国执政序列第二。跟当时的正卿,已经50多岁了。所以,很快,仅仅8年后,原来的正卿郤氏去世,赵武顺利补位,成为正卿。

虽然赵武带兵能力好像不太行,但是文治成就斐然,赵氏重又崛起成为六卿之一。他的儿子赵景子做宗主时,成就不大,到了他的孙子赵鞅做宗主时,赵国终于迎来了势力的快速恢复发展期。

赵鞅以军队主将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平定周室叛乱,又戌周十载,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孔子是倡导“刑不上大夫”的德治精神的,所以,孔子在听说赵鞅铁腕治国时,认为这样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赵氏开始筑城晋阳)

不过赵鞅的“铸刑鼎”却与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立下法典有异曲同工,成为后来的魏国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武灵王变法的蓝本,开了变法之先河。有如此雄才大略的赵鞅,自然也忧虑起赵国的未来。

当初赵氏封地被夺,虽然后来恢复,但是只有少数的几个城池,多数还是被其他贵族给抢走了。国君虽然有心补偿,但是晋国公室只有曲沃等几个城池,国君的土地也不够啊!赵氏即便拥有军权,执政晋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那么一旦人物出现断层,那么在越来越激烈的氏族争斗中,极有可能再出现一次“赵氏孤儿”惨案。

为求自保,赵鞅也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又是新开辟的土地,其他氏族对此也保持了沉默,赵氏筑城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筑城,赵鞅是为子孙计,集中了整个宗族的力量。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

(晋阳城旧址)

有了城,没有人还不行,于是赵鞅又四处攻占,打赢了卫国,逼迫卫国贡献500户人家,又计划从邯郸迁500户宗族。结果引发了延续一年的“邯郸午事件”,赵氏内讧,中行氏、范式联合齐国一起发动了对赵鞅的袭击。这是公元前497年的事。赵鞅双拳难敌四手,遂退保晋阳,藉此坚城渡过难关。

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后来智跞联合魏襄子、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此后,智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智跞原本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都被赵鞅拒绝。

公元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正式执政,任晋国正卿。之后三年内,赵鞅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鞅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从此,赵氏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柏人等地,范、中行二氏的釆邑全部被知、赵、魏、韩四家所吞并。此时,赵氏权势颇大,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故司马迁言“赵(简之)为晋卿,实专晋权”。赵鞅借助正卿之机,趁此事件,把晋国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二军四卿时的晋国形势)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根据地。公元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

专擅晋国大权的赵鞅,在后庭也没闲着,有很多妻妾,也因此有了很多庶子。赵毋恤就是赵鞅与其侍妾所生的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鞅钟爱。

一次,赵鞅把几个儿子叫过来,告诉他们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襄子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毋恤为太子。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大事件,因为虽然有其他大家族也曾经废长立幼,但基本上还是在嫡子之列。赵毋恤以一个庶子的身份继承大宗宗主,堪为破天荒之举。当时就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鞅颇有非议。赵鞅坚持认为,毋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毋恤继承他的事业,并在临终时告诉赵毋恤,如果遇到紧急事态,可以到晋阳坚守待变,因为晋阳城不仅城高池深,而且还存了三年的粮食。

赵鞅去世后,智瑤接替赵鞅,成为晋国正卿,赵毋恤作为智瑤的副手辅佐他,两人经常一起出征。智瑤凭借自己家族势力强大,非常看不起相貌丑陋,还是庶生的赵毋恤,经常出言讥讽。

(赵毋恤也是一个狠角)

公元前466年,智瑤与赵毋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邑,智瑤让赵毋恤率先领军攻城,赵毋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瑤先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瑤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

赵毋恤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

几年之后,智瑤与赵毋恤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瑤带着几分醉意向他灌酒,遭到拒绝,智瑤竟将酒杯扔到赵毋恤脸上。赵氏官兵都要求杀掉智瑤以洗刷耻辱。赵毋恤回答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瑤独吞晋国之心。在公元前455年,智瑤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索取领地一百里,一万户人家。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地位仅次于智瑤的赵毋恤,平时对智瑤言听计从的赵毋恤估摸着形势,此时却再不肯屈从,再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根正苗红的智瑤)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毋恤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于是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赵毋恤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赵毋恤也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于是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战争的过程非常惨烈和漫长,智瑤大军在外,强攻晋阳一年有余,国内未生变故,辎重粮草供应如常,可见智瑤本人也非酒囊饭袋的官二代。赵毋恤遵从其父赵鞅的安排,把晋阳城里的宫殿楼台廊柱都给拆了做成了箭杆箭头,加之赵国经历过一次灭门惨祸,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因此晋阳城众志成城,双方对峙不下。

又过了一年,到了夏天,智瑤苦无破城之策,苦闷无法排解,因此就来到山上纳凉避暑,看着壮丽山河,排遣愁绪。当他看到汾水浩浩汤汤,绕晋阳城而过,不禁计从中来。

智瑤派遣军士在山洪来临时,掘开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的建造果然不计成本,是木板做成了模板,里面实以夯土。因此,虽然水淹晋阳,但是晋阳坚城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水势逐渐增加,晋阳城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智瑤水淹晋阳)

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在这危急时刻,赵毋恤认为韩、魏两家未必真心实意跟从智瑤。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毋恤命家臣张孟谈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张孟谈说的很简单,只一句话“赵氏亡了与韩、魏无益,唯君自处。”

智瑤对自己的水攻之计志得意满,对韩、魏两家夸耀说:“打了那么久的仗,今天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么柔弱的水也能覆亡一个国家。”智瑤说者无心,可是韩、魏两国却心里发怵,因为韩氏都城阳翟和魏氏都城安邑都在汾水边上。这智瑤灭赵后,势力再次增强,那么韩、魏将无宁日了。于是,两家约好倒戈。

(智瑤本想逃走,被追上杀死)

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赵毋恤的精心策划下,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智氏家族被灭门,智瑤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毋恤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氏。战后分地,赵国获得了智氏最多的土地,赵毋恤也被晋出公任命为正卿。

(赵氏灭智得到利益最多)

赵毋恤去世前,以自己是庶生为念,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宗主,而是立了赵鞅的嫡长子伯鲁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为赵氏宗主。这可能是赵毋恤为了团结族人做出的姿态,但是赵毋恤的这个做法,却为赵国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赵国后来的传位制度混乱,经常发生内斗,严重削弱了赵国国力,影响了赵国争霸战争。

cf利爪之锋,赵毋恤为何能灭掉智伯

冷泉绿翠潭的传说?

蒙自县冷泉镇一带,流传着一个个有关绿翠塘的神奇故事,下面是绿翠塘神奇故事之一“绿翠塘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年轻貌美的彝家男女非常相爱,男的叫宝奎,女的叫倩儿,他俩相恋后整天形影不离,共同出入在田地间和歌海里,他们俩过着甜言蜜语的幸福生活。宝奎常道:“金银花开黄晶晶,韭菜开花同条心;千个万个我不爱,单爱倩妹一个人。”倩儿答道:“康妣花开遍地黄,人间山歌唱不完;天下男儿千千万,唯有宝奎是我郎。”冷泉镇的许多民族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好多好多民族情歌。 有一年,宝奎突然生病卧床不起,倩儿日夜守护、煎药熬汤、端水喂饭。时间一天天过去,宝奎病情更加恶化,倩儿四处求医问药,一直难予找到医治的良方。一天经人们的介绍后找来一位有名的医官。医官诊断说:“此病需要鲜新竹笋配制服药,方能凑效”。倩儿听后,急忙向官打了招呼便提着柴刀外出找笋。 谁知倩儿这一出去就音讯全无、连续许多天没有回家。原来倩儿为了救治情人,翻山越岭、觅遍山涧树丛,披荆刺、全身皮肉受伤地奔波了不少地方。在她出去的第三天下晚,心力憔悴的倩儿找到一块凹地时,忽然眼前一亮,看到对面岩石下长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竹笋。倩儿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目光,恨不得一下把竹笋拿到家中治好心上人的病,可是当她砍下一只竹笋的瞬间,笋桩里喷射出一股凶猛的清水,这水越喷越猛,越涨越深,倩儿见势不妙,就抱着大笋转身往外跑、跑呀跑、跑呀跑……。 可怜的倩儿再也坚持不住饥饿和劳累的痛苦,到了一条大埂处一下子脚瘫手软、便爬在离凹地出口二丈多的地埂上再也不动了。说来也怪、那股紧跟倩儿的喷泉虽然凶猛吓人,但倩儿爬到哪、水就跟到哪,却一直只淹没着她的脚掌。等倩儿清醒过来睁眼看时、手中的竹笋不见了,于是转头向那凹地深处望去、此时原来的凹地已经不存在了,眼前出现了一个“大水塘”,显得荫深恐怖。 倩儿想,心爱的人病得不省人事,那位医官还等待竹笋为病人治病,可现在却又不见了竹笋。这怎么办呢?真是越急越想,越想越急,看着深不可测的大水塘,倩儿不由得悲伤流泪。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哭得那么伤心、哭得那么凄凉,哭声从这 一山传过了那一山,从这一村传到了那一寨。惊醒了十里开外夜梦憨睡的乡亲们。 就连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宝奎,也被倩儿的哭声惊醒,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硬撑着身子拖着医官使劲地顺着倩儿的哭声方向找去。走啊,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里路,终于找到一个凹地口、此时熟悉的声音更近了。只听哭道:“老天爷呀、您为啥这般残忍、求求您快还我的竹笋、还我的爱人来吧……”。 宝奎看到倩儿手打脚踢、痛哭万分,并出现了另一个奇迹,倩儿的脚踢一下、大水塘塘里的水就翻动一下,踢得越激烈、水就翻动得越激烈,后来整塘水的波浪随着倩儿的哭声有节奏地摆动。宝奎看到这样的情景,感动万分,大声疾呼:“倩儿呀倩儿,我心爱的倩儿!你怎么会这样子啊!”倩儿听到情人的叫声,突然停止了手打脚踢、停止了哭泣,谁知倩儿的哭声一停,水面也就随着平静了下来。 宝奎走到倩儿身边、刚伸手去拉倩儿,晴朗的天空中一下子变得闪电雷鸣,风雨交加,一阵瀑风雨刮来,人们在一遍风沙笼罩下难以睁开双眼。等大伙醒来之时,宝奎和倩儿早已没有了踪影。在一对情侣双双消失的一刹那,天空又变蓝了、太阳出来了,水面平静了,平静的水面上突然钻出一对戏水欢唱的“绿翠鸟”,鸟儿的鸣声打破了寂静。有人说这对情侣的灵魂已化为这对翠鸟,它常年守护在水塘边,把水面维护得非常洁净。这个水塘自形成那天起,常年不涨不落,永远保持水位。周围的树木倒影塘中、把水 映衬得碧绿,像一面圆镜、又似一块巨大的碧玉或荷叶。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宝奎和倩儿这对情侣,常到塘边焚烧香纸,以表达人们对宝奎和倩儿忠贞爱情的怀念,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许多地方。为了祭奠方便,人们便把这个大水塘取名为“绿荫塘”,后有一些文人志士常来游览,根椐故事的发生和现实写照,又当“绿荫塘”叫做“绿水塘”、“绿翠塘”,到了公元 2000年11月8日又被更名为“绿翠潭”。

欢乐之城的人物介绍?

《欢乐之城》人物介绍

一:故事概述

在古老的天边,有一座美丽的欢乐之城,那里的人们在欢乐宝典的庇护下,一直过着宁静而快乐的生活。

但是,光明的背面总有阴影。一只被人遗弃的黑猫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避寒,无意中躲进了塔楼。因为他无意偷看了欢乐宝典而变成了女人,兴奋的黑猫举起了欢乐宝典,谁知道宝典刚刚打开,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被宝典镇压着的恶龙腾空而起,天空中电闪雷鸣,原本美丽宁静的欢乐之城在一瞬间成为废墟并且裂成数块,所有的居民都变成了各种物品,而宝典也消失了。

这个巨变引发了时空扭曲,把三个野外探险的欢乐宝宝吸入石壁扔进了欢乐之城。仰望着悬浮在空中的废墟,欢欢想着回家,乐乐充满好奇和幻想,而豆豆只想着填饱肚子就万事大吉。三个孩子在废墟中漂浮着,直到他们遇到了已经变成麦克风的欢乐之城城主。孩子们的到来让本来已经绝望的城主看到了一丝希望,他拿出一个宝盒,告诉大家宝盒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解开这个秘密,欢乐之城就能得救,而孩子们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喜欢冒险的乐乐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而欢欢和豆豆也不得不一共前去寻找宝典,宝宝们踏上了寻找欢乐宝典的道路。

他们从沿途遇到的小城居民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与同样想得到宝典的黑猫斗智斗勇。刻板严谨的钟表师傅,使他们懂得了自制力的重要;因为心怀内疚而逃避现实、整天在云端游乐的邮差,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放弃责任后的痛苦和挣扎,从而决定要把身上的重担背负到底;外表怪癖内心温暖的科学怪人教会了欢欢各种有用的发明技巧,让欢欢由衷地佩服之余,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傲慢和固执;晴天婆婆和阴天婆婆的出现让对魔法着迷的乐乐欢呼雀跃,她帮助两个婆婆解开了缠绕在心头多年的心结,让她们重归于好。而两个婆婆也非常感激乐乐,她们送给乐乐一根魔杖和帽子,以及一本神奇的魔法书,实现了乐乐想成为魔法师的愿望。乐乐深深地体会到了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因此更坚定了寻找宝典的决心。而贪吃懒惰的豆豆总是拖后腿,直到他遇到变成了烤炉的厨师,发掘了自己的烹饪天份,成为一个真正的美食家。

孩子们终于解开了一个个谜团,欢乐宝宝在一个神秘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恶龙所在的小岛。找到了龙穴。欢乐宝宝们迎接新的战斗。

二:人物介绍

一:欢欢

姓名:欢欢

性别:男年龄:7岁

优点:聪明伶俐,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相信科学的力量。

缺点:自以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特殊能力:机器发明,变成峰侠

口头禅:以我天才的大脑来看,我可是智商高达190的天才呢!

习惯动作:双手抱胸思考

个性描述:欢欢是理所当然的男一号,因为他聪明勇敢,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正是由于欢欢过于聪明,导致欢欢对自己非常自信,认为凭自己的高智商可以不学就会;欢欢的知识总是一半正确,另一半就是临时发挥和胡编乱造的。欢欢的勇敢不退缩的个性让他肩负着责任,就是带领小伙伴们回到自己的世界去!

二:乐乐

姓名:乐乐

性别:女

年龄:6岁

优点:善良,乐于助人,被法术的魅力所吸引。

缺点:犹豫,没有主见

特殊能力:神奇法术

口头禅:为什么啊!

习惯动作:暂缺

个性描述:乐乐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小女孩,不管是谁有困难,她都会尽全力帮助,包括小猫,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一着急也会哭的,这也是小女孩的天性;乐乐迷恋魔法,她对于法术的追求到了痴迷的地步,当然她也是一个天生的小法师,在危急关头,乐乐的魔法也能迸发出巨大的威力哦。。。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她~~~

三:豆豆

姓名:豆豆

性别:男

年龄:7岁

优点:单纯,热爱一切好吃的东西。

缺点:胆小,好吃也是他的缺点

特殊能力:大美食家

口头禅:怎么办呢

习惯动作:舔舔嘴巴

个性描述:豆豆是个非常单纯的小孩子,这辈子他最大的目标也就是吃好吃饱了,但是谁让他遇见了掉入欢乐之城这码事呢。一路上没少担惊受怕,豆豆虽然胆小,但是还好他有一颗大心脏,只要有好吃的,再大的麻烦也吓不倒他,美食就是他前进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身边还有俩个好朋友陪着他呢,那还怕啥!

四:猫女

姓名:猫女

性别:女

年龄:不详

优点:执着。

缺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特殊能力:利爪攻击,召唤树怪

口头禅:不管他是谁!都别想阻止我得到宝典。

习惯动作:舔舔爪子,摇动尾巴

个性描述:猫女本来是一只无依无靠的小黑猫,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存放欢乐宝典的塔楼内,在宝典强大的法力下,猫女从一只小黑猫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郎,但是变化的还不够彻底,她的尾巴还在,并且当太阳出来后,被照射的猫女就会蜕变回小黑猫,于是猫女为了永远的变成人,她一路寻找抢夺宝典,为了宝典,她可以消灭掉任何阻挡她的人。猫女是欢乐宝宝们的归家途中最大的敌人,最可怕的是她在追寻宝典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她是当之无愧的女一号大反派。

五:小八

姓名:小八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机灵古怪,善解人意,捶腿按摩,当然它只对猫女服务。

缺点:胆小,好吃,但是只爱吃花生。

特殊能力:鼻子只能闻到花生的香味

口头禅:我可是你最最最忠心的小八啊!

习惯动作:展示自己的羽毛

个性描述:猫女打开宝典的一瞬间进化成了猫女,同时也带了一个能一路陪着她的同伙,就是这只小八哥,小八为了猫女手中的花生,成为了猫女最忠心的伙伴,当然花生在谁手上,它就忠于谁,管他谁谁谁,谁有花生,小八就忠于他,小八在猫女寻找宝典的过程中为猫女出谋划策,尽心尽力,给欢乐宝宝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六:城主

姓名:城主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热心。

缺点:话唠一个

特殊能力:大演讲家

口头禅:我可是城主呢~!

习惯动作:随手就拿起一个东西当麦克风开始演讲

个性描述:欢乐之城发生巨变之后,城主变成了一个麦克风,他一直在寻找着恢复欢乐之城原来摸样的方法,知道有一天遇见了欢乐宝宝们,于是这个啰嗦的城主跟宝宝们一起寻找宝典,履行他作为一城之主的诺言。

七:晴天婆婆

姓名:晴天婆婆

性别:女

年龄:不详

优点:开朗,热心。

缺点:记性不好[1]

特殊能力:木系法术

口头禅:不详

习惯动作:拿出拖鞋

个性描述:晴天婆婆是欢乐之城法术最强的人,她也是阴天婆婆的姐姐,宝宝们找到了晴天婆婆后,乐乐被晴天婆婆的法术吸引,于是成为了晴天婆婆的徒弟,晴天婆婆虽然很厉害,但是她有个很大的缺点,非常的健忘,为此闹了不少的笑话。

八:阴天婆婆

姓名:阴天婆婆

性别:女

年龄:不详

优点:冷静,善于分析问题并且还能解决问题。

缺点:话不多,没有姐姐热情

特殊能力:制作药水

口头禅:不详

习惯动作:摇药瓶

个性描述:阴天婆婆是晴天婆婆的妹妹,和姐姐的能力截然不同的是,她是完全不懂法术的人,她的所有能力都来源于她制作的药水,阴天婆婆能制作出千奇百怪的药水,欢乐宝宝们从阴天婆婆这儿也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九:科学怪人

姓名:科学怪人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对妻子的纯情专一,对科学的执着。

缺点:对于妻子的思念能让他做任何傻事

特殊能力:大科学家

口头禅:不详

习惯动作:不详

个性描述:一心要制造出飞机回去找到妻子的痴心科学家,这就是科学怪人——迪生,在欢乐之城发生变故后,迪生博士变成了机器人,而且在这具躯壳里还有另一个灵魂博士的助手泰格,当欢乐宝宝们遭遇到迪生博士后,欢欢才发现有个更聪明的大发明家,迪生成为了欢欢的老师,他不仅教会了欢欢很多知识,还教会了欢欢如何善用科学造福大家。

十:钟表匠

姓名:钟表匠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诚恳,老实。

缺点:不善于表达自己

特殊能力:研究钟表

口头禅:不详

习惯动作:不详

个性描述:钟表匠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不善于交流和表达自己,整天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钟表就是他的生命,但是他也是欢乐之城居民的一份子,为了恢复欢乐之城的原来样貌,他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帮助了宝宝们,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十一:天雷

姓名:天雷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一个忠于职守的警探。

缺点:脑袋有点一根筋,错了也不纠正,枪法也不合格

特殊能力:不详

口头禅:我可是欢乐之城的守卫者!

习惯动作:转动双枪

个性描述:天雷警探时欢乐之城的守卫者,这可是他自己说的,作为欢乐之城的警探他可是有点糊涂的,而且枪法也不敢恭维,这个糊里糊涂的警探在宝宝们的路途上可没少添麻烦,没办法,谁让他是欢乐之城唯一的警探呢。

十二:打字机

姓名:打字机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缺点:为了保护书籍,什么都愿意做

特殊能力:只要有打字纸他的头顶能打出文字来

口头禅:不详

习惯动作:一着急头顶的卷轴会转动

个性描述:他是个知识渊博的人,因为他是欢乐之城的图书管理员,这里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谁也没有他知道的事情多,他掌握着很多欢乐之城的秘密,宝宝们要想找回宝典就必须得到打字机的帮助,这也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十三:唐博士

姓名:唐博士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优点:善于发明。

缺点:自私自利,不择手段

特殊能力:邪恶的天才发明家

口头禅:不详

习惯动作:不详

个性描述:他是整个欢乐之城唯一的罪犯,他让老皮克警探追捕了一辈子也没抓到;他是科学怪人迪生博士的同学,也是他一生的对手,迪生博士用发明造福大家,而唐博士的发明则是为了达成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变化莫测,没有人看见过唐博士的真面目。。。。。这就是唐博士,欢乐之城邪恶的天才发明家!!!

什么野生动物开始走向灭绝?

(1)“扭角羚”。属偶蹄目牛科。它是介于牛和羊之间的类型。体型较大、健壮,毛较长。体长2米,重约200公斤左右。雌雄都长角,角虽然不长大,但形状特别,是向前伸再向后转曲,故又名“扭角羚”。

(2)“白鲟”。白鲟是中国的特有鱼种,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东海、黄海和钱塘江口也曾有发现。现湖北宜昌等地已进行人工养殖。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东海、黄海和钱塘江口也曾有发现。现湖北宜昌等地已进行人工养殖。

(3)“麋鹿”.属偶蹄目鹿科。雄鹿比雌鹿大。只有雄鹿长角,角形与其他鹿类的角不同,是前枝分叉多,后枝分叉少,还多是单枝叉。蹄宽大。尾较长,似驴尾。由于上述缘故,俗名“四不像”。

(4)“达氏鲟”。它与中华鲟非常相似,但它上体黑下体白,体也比中华鲟小。雄体5公斤、雌体10公斤即可成年。达氏鲟主要生活在长江中,虽然个头很大,身披“盔甲”貌似“武士”,但它的性情却很温顺,以江湖底层泥沙中的水生植物、硅藻、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腐殖质为食。

(5)“北山羊”。属偶蹄目牛科。形似家山羊,雌雄羊颏下都长有须。成年雄羊的双角比雌羊的角粗而长,最长的纪录是1.473米,形似两把弯刀。

(6)“虎头海雕”。属隼形目鹰科。体硕大,两翼展开可达2米。体羽以黑色为主,头顶、肩、腰、尾及腿部为白色。嘴、爪强硬,呈黄色。在海岸、河口和岛屿附近活动。常翱翔于海空,当鱼儿游在水面时,它便迅速俯冲下来,一掠而过,用其利爪准确地嵌入鱼体内,牢牢地抓向天空,然后飞到岸石或大树上慢慢啄食缓咽。

(7)“野骆驼”。属偶蹄目有峰驼科。体形高大,身高可达2米,重约350公斤。背部具有前后两个尖锥状的肉峰。身披细密的褐色绒毛。四肢细长。脚掌宽阔,底部呈扁平的厚趼状,不仅适于在沙漠中行走,还起着隔灼热及御寒的作用。

(8)“雪豹”。属食肉目猫科,体形似豹,但比豹小。体长1米余,尾长1米,重约50公斤。毛色较浅,呈灰白色,身上的黑圈斑较大,毛也长,尾粗圆。它是中亚高原地区的特产动物。在我国栖息于青藏高原,甘肃、四川和内蒙等山地。不惧寒冷和风雪。性凶悍、孤独。

(9)“紫貂”.属食肉目鼬科,体形比家猫略小,尾巴也较粗短,头小,吻尖。全身黑色,头颈部毛色较淡。它栖于寒冷地区的原始森林中,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爬树,以鼠类动物为食,也捕捉鸟类和鸟卵。

(10)“高鼻羚羊”。属偶蹄目牛科。体似绵羊,但它的吻部特别发达,额鼻部向上高高隆起,故名“高鼻羚”。仅雄羊有角,呈灰白色;而幼雄羊的角呈半透明的白玉石状。栖息在干旱地区的草原地带。

(11)“黑颈鹤”。属鹤形目鹤科。雄鹤与雌鹤相似,但雄鹤比雌鹤大。除颈、翅和尾羽黑色外,其他部位的羽毛均为灰白色。头顶是赤红色。它是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种。

你会怎样理解道德经的第五十章?

第五十章:人文系统之死

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因为前面的许多章节都提到了“人文系统之死”,现在就让我们详细地讨论这个话题。

既然是人文系统的死,就应该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人之死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有这种可能,一个人活着,但他的人文系统已死;而有的人已经死了,可他的人文系统依然活着。就如同诗人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什么是人之死呢,百度百科里是这样描述死亡的:“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到死亡的两个特征。首先,死是生的反面,死意味着生的丧失,意味着所有标注生的指标全都丧失。其次,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一旦走向生的反面,则再无复生的可能。回头再看百度百科中关于死亡的定义,发现它并不只是针对人的,它的定义覆盖了所有事物,就是说,人文系统如果存在死亡,也会具备这两个特征。

以上两段实际上是我们在讨论人文系统之死前必须认可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就是人文系统之死与人之死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很容易获得认同,在我们的生活中提及老子、孔子、李白、杜甫这些已经死去的人恐怕比提及那些曾经认识、现在又不再联系的、依然活在世上的人要多很多。因此,对于某一个个体来讲,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人的人文系统依然活在他的生活里;而那些依然活着的已经不再联系的人之人文系统并没有活在他的生活里。可见,人文系统之死有它的独立性,它并不是与人之死紧密相连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人文系统之死与人之死、与所有事物的死一样具备“走向生的反面”和“不可逆转”的特征。人文系统并不因为它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在生死的概念上有任何独特的性质。

在我们认可了以上两个前提后,需要有针对性地定义什么才是人文系统之死。人之死有很多指标,但总体来讲就是百科里说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对于人文系统来说,也有一个简单的判别标准:如果这个系统有道的输出,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活着的;而如果这个系统没有道的输出了,对于道它只进不出了,那么这样的人文系统就是死的。这个判别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出生入死。

图31,人文系统与社会(一)

上面这两幅图我们在四十八章见过,它们分别展示了10到40岁的人文系统和一部分人48岁之后的人文系统与社会的关系。10岁之前由于天门还没有关闭,人文系统并不独立,我们可以从目前的讨论中将其忽略。从上面的图中看到,社会与10到40岁所有的人之人文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只有一部分人在48岁之后以输出的方式与社会相连。由此推论,另外一部分48岁以上的人,由于不能向社会提供道而无法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与社会相连。于是,这一部分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方式就在40岁后一直没有改变,也就是从社会上输入道。现在问题来了,社会上的道不是永久地提供给所有人的。道总是寻找身处黄金年龄段的人们,对他们的发展注入道,这是道的无为,是自动发生的,人们无法改变它。于是,就有这种情况,如果一个走到了48岁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他的人文系统没有通过修炼使得自己可以向社会输出道,而与此同时,他也无法再从社会中输入道了,尽管他的人文系统还有输入的功能,但社会不再支持他了。这种状况的人文系统与社会之间既无输出的连接,也无输入的连接,他们就游离于社会大网之外。于是,他们的人文系统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这样:

图32,人文系统与社会(二)

由上图可见,那些没有输出功能的人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后,社会大网不再对其提供道,这些系统也就因此而游离于社会大网之外。由于这些系统与大网并不相连,从大网中看去,他们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大网而言,这些游离于外的人文系统就已经“死”了!讨论至此,或许我们会问,这些被迫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文系统,他们之间是否可以相连,是否可以组成一个社会呢?答案很明了:不可以!因为这些系统都只有道的输入功能,没有输出功能,他们之间没有相互连接的可能性。这些游离的人文系统中只有内部仅存的、不多的道在进行自我循环,与社会无关,与他人无关。因此这样的人文系统符合死亡的定义,他们是死亡了的人文系统。人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只有通过修炼、独立循环、试运转,才能将自己的人文系统锻炼成具备“输出道”之功能的系统,才能与社会大网相连,才是依然活跃在社会之中的,才是“活的”,因此是“出生”。而那些没能修炼成输出功能、甚至根本没有修炼,尽管输入功能依然存在的人文系统,由于已经无法从外部获取道而游离于社会之外,从而在社会大网上消失,他们是“死的”,因此是“入死”。

现在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我们只需要了解社会中的道究竟会对人生发展提供到哪一刻。只要我们知道了那个时间,我们就知道了那些所谓“入死”的系统就在这样的时刻开始游离于社会之外。实际上,这个时间很明了,因为我们在这一章讨论人文系统之死,而这一章所代表的是49岁,也就是说,人生走到这个时刻,社会中所谓“外部的道”就彻底离开了。从此时往后,人文系统的发展将不再有从社会中获取道的可能。如果在此时,人们还没有修炼成输出道的功能,那么,这部分人将从此游离于社会之外。与此同时,从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分人从社会大网上消失了,这部分人的人文系统就“死”了。

图33,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覆盖范围

上图反映了社会中道的供应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道对人文系统的推动在黄金年龄段的末端(36岁前后)达到顶峰,并在那之后逐渐减弱,一直到本章所代表的49岁这一年完全消失。

清楚了社会中的道与人生发展有着这样的时段性关系后,我们自然会关心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返回社会的人有哪些?而由此开始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又有哪些?首先,我们一直在说有一部分人在过去几年里经过修炼和试运行,成功的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返社会,这部分人从社会大网的角度看是依然活跃的,他们是“生之徒”。正像上一章所提到的,这部分可以向社会提供道的人有个名字,叫做“圣人”,他们占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

同样,有一部分人在40岁道开始退潮时没有及时进行思考,他们还是延续着从社会获取道的方式。显然,这样的延续走到这里就无法再继续了,而这些人也没有再度回到40岁的那个思想沙滩的可能,他们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社会脱节。为什么说他们并不知情呢?因为他们在该转变的时候没有转变,应该思考的时候没有思考,他们凭借惯性行走在人生路上,他们认为这样的惯性行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们在社会断掉道的供应时并没有意识到。然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了,从社会大网的角度看,他们消失了,他们是“死之徒”。这部分人的数量也是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

对于以上两部分人,我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们都维持了自己所走的路,在40岁时的人生岔路口上分道扬镳了,而需要讨论的是剩下的那部分人。除去上述两组“十分之三”,有一部分人在40岁的人生岔路口之前,社会中的道开始退潮之际,他们意识到了人生转型的必要性,他们也发现了泛流之道退潮后留在思想沙滩上的贝壳,他们如同那组“生之徒”一样,在人生的岔路口走对了方向,走进了“生之地”。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思考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他们经由岔路口之后的单向通道从“生之地”转入了“死之地”。最终,他们与那十分之三的“死之徒”一样,没有修炼成输出道的功能,从而在社会大网上消失了,也成为了“死之徒”。而这样的“人之生,动之于死地”的人数同样是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里出了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这部分人在走入“生之地”后做了些什么。走入“生之地”的人是由于看到了道的退潮,注意到了留在思想沙滩上的贝壳。与那些直接步入死地的“死之徒”相比,他们开始了有关人生方向、人生意义的思考。可见,是思考中出现的偏差导致了已经进入到“生之地”的人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的确,当“人为何而生?将走向何处?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对于每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这样的思考千差万别,但我们还是可以进行大致的归纳。总体看来,在面对以上问题时,人们的思考方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进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这样的思考指向的恰恰是前面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这样的思考方向会引导人们进入到致力于扩大自身“德容器”的修炼。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沿着这个方向思考,另一部分人则是将上述问题放到自身个体的生命之中去思考。他们在思考“我”存在的意义,“我”将走向何处。这种思考方向导致人们过于关注自身的生命,从而忽略了“人是道的影像,是道展示其美妙能力所造就的外壳”的含义。显然,这种向内的思考方式绝对不会将其生命的意义与创生万物的道联系在一起。于是,沿着这种思考方向的人就无从走进前面几年我们所经历的修炼,也就无从将自己的人文系统锻炼成一个可以提供道的系统。于是,这一部分在40岁的人生岔路口走入“生之地”的人,由于思考方向的问题而“动之于死地”。这种思考的方向以向内追寻“自我”为标志、以追问“小我”生存的意义为特征,这种过于在意“小我”的思考方式叫做“生生之厚”。

以上列举了三类人,他们各占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现在我们看出问题了,还有十分之一的人跑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因为人生之路并非向数学算式那样分毫不差。走过三种不同道路的人不可能是准确的十分之三,一定会存在误差。因此,剩下的十分之一是误差。也就是说,这十分之一的人中并不能确定有多少人分别成为了“生之徒”和“死之徒”,又有多少人“动之于死地”。显然,时代的发展状况,所处的人文环境都会影响这个误差部分的人群以什么样的比例分化。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人文系统之死”,清楚了有多大比例的人由此开始游离在社会大网之外。既然人群已经分化、已经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那么他们在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也会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是在讲评书,就会在这里拍一下醒木,说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然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是论述人生成长与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题目下,那些失去与社会大网连接的系统,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自身发展、没有与社会的交流,从而被认为是“死”了的人文系统。这样的系统所要走的道路、所要遇到的问题将不会出现在自此之后的讨论之中。关于这部分人的相关讨论只有到了本书的最后一章才会再度出现,因为无论人们走的是哪一条路,最终都是以回归道的方式谢幕的。

现在我们将讨论集中到走在“生之地”路上的人们。我们或许听过许多人生故事,而那些在后半生依然非常活跃的人总是笑对人生。听他们的故事我们会觉得他们怎么那样幸运,甚至幸运得不真实。怎么叫不真实呢?就是他们永远也不会遇到凶险。就拿走路来说,在古代他们就不会遇到凶猛的犀牛、饥饿的老虎,在现代就不会遇到疯狂的汽车。就算他们走进了战场也不会被武器所伤。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他们会避开这些伤害,使得犀牛无法用它的角,老虎无法用它的爪,兵刃失去了使用的目标。看了解释,我们还是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非是这些“善摄生者”不会遇到凶险,而是他们处在一个可以足够回旋的时空之中,可以在凶险到来之时从容地避开。可见,能够不遇凶险的原因并非运气好,而是所处的时空好,是总处于可以回旋腾挪之地,这种状况就是“无死地”。为什么这部分“生之徒”会身处广阔之地呢?就是因为他们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连接到社会大网上,社会中流淌的道有他们的贡献,同时也为他们的人文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之地”。于此相反,那些没有输出功能,而又无法再从社会大网中获取道的系统,是一个游离、飘零的孤立系统。当这样的系统遇到问题、遇到凶险之时,他们没有回旋、转身之地,他们无法避开到来的凶险。他们由于走入“死之地”而成为了“死之徒”。

好了,在即将结束本章讨论之际,让我们再度回顾一下有关人文系统生死的定义,以及人群分化的细节与原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