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马塞尔留下的线索,如何优雅的为孩子打开一扇艺术的大门

游戏资讯 susu 2023-09-05 09:30 221 次浏览 0个评论

马塞尔留下的线索,如何优雅的为孩子打开一扇艺术的大门?

对儿童来说观看艺术品,并不需要抱着“看懂”的心态,也不需要为了区别画派风格而死记硬背,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蒙,启发孩子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审美意识的提升。 我举几个案例来说明一下:

1.垃圾箱中的魔法世界

马塞尔留下的线索,如何优雅的为孩子打开一扇艺术的大门

阿尔曼·费尔南德(Armand Fernandez)的集成艺术

他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通过同一物品的庞大数量组合到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赋予收集物一个讽刺式的标题来改变其本来的含义。

你会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呢?

2.信封上的密码

阿里吉耶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的邮政艺术

波提将一封信来回寄,那么就需要来回盖邮戳……等全部戳满后,就没位置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做出选择盖在哪里,这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意识。

芬兰艺术家丽塔·伊科宁(Ritta Ikonen)在2003年开始他的邮件艺术:

3.可以拿走的艺术品

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无题(罗斯在洛杉矶的肖像)》

托雷斯的作品不仅可以触碰,甚至可以吃可以玩可以随意取走,这个艺术家有个叫罗斯的朋友,可是他去世了,所以艺术家按罗斯的体重堆了一些糖果。人们在参观时可以拿走糖果,工作人员会在随后补充回来。

我在微博上看到“馨子-艺术软糖”写得这样一段话:

我给他讲了作品背后的故事,骁说妈妈你讲得我都想去这个地方看一看了。我问他如果失去了特别珍贵的东西,他想怎么纪念,要不要也做一个作品,他说好啊,自己倒腾了好久,做了这个作品,他说纪念不要在角落里,要铺得满满的。(下图)

4.最美的晚餐

马塞尔·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砂锅与合着的蚌壳》

晚餐时间到了,蚌壳闭合着,砂锅敞开着,饭桌上的一道菜通过摆盘也成为了艺术品。

5.无尽的空间

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

封塔纳最为人知的艺术是“割破的”画布,人称“割刀艺术家”,他用刀去刺穿画布。在我们的认知中,绘画只是描绘空气、空间和光线,现在融入了真实的物理元素,封塔纳揭示了平面的一个新维度:画布之外的空间。

封塔纳在看不见的空间留下了一个标记,他说“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6.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

马格利特《这不是一只烟斗》

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明明是一支烟斗,而文字却写着这不是烟斗。所以这到底是不是一支烟斗呢?

马格利特《不可复制》

如果这个人是这样站在镜子前的,那么我们从镜子里看到的应该是他的后脑勺还是正脸呢?

7.空无有物的超市

徐震《徐震超市》

在《徐震超市》中,艺术家徐震以1:1的比例重现了一间典型的中国便利商店,收款机、店员、商品货架以及摆放的满满当当的商品包装,它们以以正价的方式出售。

只有包装,没有内容的商品你还会买吗?

8.“多余”的胡子

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

杜尚说:“一件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

于是杜尚在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画了胡子。

他将艺术拉下神坛,通过这幅画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师”们的作品?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只有受到“高贵”的奴役。

曾经我们只是假定了艺术就是绘画、雕塑……那么艺术可不可以是现成品?艺术可不可是一场游戏?艺术一定是高大上的吗?

杜尚《L.H.O.O.Q.》

你给语文课本上的杜甫画过画吗?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心情下画的呢?

9.简单的重复

丁乙

抽象艺术家丁乙就坚持以“✖”和“+”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绘画语言,从平面绘画延伸出装置、建筑等实验,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媒介形式,十字只代表印象中尺寸的标识,简单却毫无含义,观者无法通过这样的标识去解读作品,而意义只存在于简单的重复书写中。

10.测量宇宙

罗曼·昂达克(Roman Ondak)

这件作品曾参展于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同时还在2011年泰特美术馆展出。

工作人员将所有观众的姓名和身高都在墙上标出来,再签上姓名日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墙上留下了一条不断蜿蜒回旋的黑色痕迹,宛若一片浩瀚的银河,诗意地表达了芸芸众生的宇宙是由个体组成的。

11.宇宙下的泳池

凯瑟琳·布拉德福德(Katherine Bradford)

我们在这个星球文明发展史面前,也许渺小到还抵不过一粒尘埃,不知这一生能留下什么痕迹,也许最终都消散在无尽的岁月里,面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现实与梦幻中来回拉扯。

在宇宙下游泳谁知是梦幻还是现实……

12.拼贴摄影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梨花盛开的公路》

霍克尼当时想拍一张全景图,他先单独拍局部,再连接到一起,结果他却发现这些照片组合到一起时,会有细微角度变化而导致“重叠”。他发现这种视觉重叠很有趣,于是利用摄影加拼贴,创作了《梨花盛开的公路》。这张画全是一张张照片拍出来,再贴在一起,而且照片都是近景拍摄。

13.儿童艺术画廊

日本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了激发儿童对艺术品的兴趣,做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画廊,孩子们可以在这个特制的空间里面和艺术品发生各种有趣的互动。

以上我列举了12位艺术家代表作,我只想说明一点:艺术是探索与发现,是突破原有的界限,没有固定“答案”。“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忧郁,你说不出来意思,那就是在瞎画。”艺术不是在做阅读理解,那是文学范畴。

粗俗的现实物都成为了艺术,传统的材料和创作方式有很大变化,意想不到的新奇怪异的材料和特立独行的观念一轮轮轰炸着我们的视觉经验。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审美”,一下子到当代艺术的“丑陋”有点困难,这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和感受。

当代艺术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东西,原来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角度看世界,真有趣呀。

哪一部影视让你很感动?

大家好我是囧视觉。

说起哪一部影视让我很感动,其实有很多部让我感动的,小编属于一个感性的人。

最让小编感动和肃然起敬的算是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了》,看到国家的一步步,发展真的很感动,在影院好几次跟着电影插曲唱起那首‘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整个影院的气氛都是那么的团结,肃然起敬。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7位导演联袂执导,黄渤、张译、吴京、刘昊然、陈飞宇、田壮壮、江珊等主演的多段式剧情电影,于2019年9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并在10月1日开启海外同步上映。

该片是庆祝建国70周年的献礼片,以“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的串联手法,讲述了70年间不同职业、背景及身份下的普通人在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不平凡故事。

下面说说七个让小编感动的瞬间,留着泪唱着歌看完的。

1、《前夜》

七个故事里,管虎导演的《前夜》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不复杂,开国大典的前夜,黄渤饰演的工程师在测试电动升旗时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最后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完成了天安门广场上旗杆的修复,最终成功完成了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

这一段的节奏和故事性都非常棒,黄渤和管虎先后合作过《上车,走吧》、《杀生》等作品,配合的也相当默契,前半段黄渤的调试过程很有喜感,后面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只好深夜号召周边的老百姓提供帮助,在短暂的死寂后,大家排着队送来各种各样的物品。在物资匮乏的1949年,电影中的这一幕让人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2、《相遇》

擅长拍爱情的张一白,把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注入到了讲述第一课原子弹爆破成功的《相遇》里。电影中张译因为参与原子弹的研发,而不得不和任素汐饰演的女朋友分别数年,不能联系、杳无音信。直到他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两个人又在公交车上相遇,接着被欢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人群打散,没想到这竟是永别。

原本平凡的爱情,因为和原子弹爆炸成功相关联而变得伟大,泪点出现在数年后,已经结婚生子的任素汐终于知晓真相的那一刻让人忍不住和她一起哭了出来,这里的眼泪五味杂陈,有难过、有伤感、有遗憾,还有曾拥有这段爱情的骄傲。

3、《夺冠》

1984年女排在奥运会夺冠并收获世界大赛三连冠,当时的激动和喜悦是很多人的共同回忆。没想到在这一单元徐峥的角度能这样清奇,电视荧幕里的奥运赛场离我们很远,但与之关联的记忆能伴随我们一生。

是让大家看完这场重要球赛,还是放下一切去给自己喜欢的小女孩送行?《夺冠》全程都是小男孩的挣扎和纠结,这个小男孩演的真好,让观众替他着急的同时又忍不住想笑。结果多年后,在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场合下,长大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再次相遇,久别重逢让人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徐峥的这部分时间跨度大,所以很有时代感,八十年代是邻居们搬小马扎一起看一台黑白电视,两人重逢时,已经有了无缝拼接的LED屏了,仅仅二十多年,无论科技还是老百姓的物质生活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4、《回归》

薛晓路的《回归》自始至终都处在严肃的气氛当中,这个单元让我突然意识到一点,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处在不同为位置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回归》中为了一秒钟都不晚的升起国旗,不同身份、不同位置的人为之共同努力,杜江饰演的升旗手朱涛肩负着这个足以被载入史册的重任和使命感,在升起国旗的那一刻感觉全世界都安静了,薛晓路对氛围的营造非常成功,观众和电影里站在天台上迎接国歌奏响的任达华、以及身在一线更换国徽的惠英红一样,重温了这振奋人心的一瞬间。

5、《北京你好》

宁浩+葛优,决定了《北京你好》的基调是轻松欢快的,葛优将身处基层又代表城市形象的出租车司机塑造的非常生动。他健谈、热情,身为父亲,想为儿子做点什么,又总是力不从心让人很有共鸣。一张奥运门票牵出一个暖心又感人的故事,老百姓看奥运的视角特别接地气,勾起了观众对奥运盛况的回忆。

6、《白昼流星》

一贯擅长挖掘人物内心的陈凯歌,在《白昼流星》里塑造了两个问题青年,两个人的行为让剧情不断反转,每一次都出人意料。

神州十一号距离普通人太遥远了,不论是升空还是返回舱成功着陆,都是一般老百姓难以企及的,但陈凯歌还是找到了独特的角度,把即将着陆的返回舱比作白昼流星,让两个问题青年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他们两个和电影里帮助他们的田壮壮,成功诠释了什么是宽容和救赎,差点误入歧途的两个人,在看到“白昼流星”之后,帮助工作人员抬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坐着的轮椅,在兴奋和激动中,两个人的眼睛里闪着光,他们就此有了新生。这一刻,观众会为人性的救赎、以及田壮壮饰演的老干部的宽容和无私奉献而感动。

7、《护航》

《护航》以2015年大阅兵为背景,能为阅兵式做准备的空军飞行员都是层层选拔、万里挑一,他们完成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出现在阅兵式上,这将是身为军人最荣耀的一刻。

宋佳饰演的飞行员被领导安排备飞,在飞往阅兵式的途中,她本来有机会作为替补参与她梦寐以求的阅兵式,然而她还是选择帮助战友解决了飞机问题,放弃了这次机会飞回基地,观众在这一刻感受到了战友情和人性的光辉,电影结束还依旧沉浸在感动和共鸣中。

七个接地气的故事,组成了这部记录祖国七个重要时刻的电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点都不觉得长,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七个故事,也是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最好的礼物,也让《我和我的祖国》成为这个档期最棒的一部主旋律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走进影院,去见证祖国的强大,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觉得以前看过的都是那么的渺小,祖国万岁。

现在国家正处于疫情抗战时期,愿中国人众志成城,走向光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不说了小编再去温习一遍这部电影!

卡夫卡变形记内容概括?

《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

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

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dnf马塞尔留下的线索怎么做?

那玩意不是禁地掉的,是天围的任意地图掉,除了禁地。

。当初我也被这骗了,傻傻刷了N遍禁地,仔细看任务才发现。。

对红楼梦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脱胎自民间话本传奇故事的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是理所当然的。而《红楼梦》作为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竟能与它们同列入“古典四大名著”之列,能在今天也有广为大众熟知的人气和关注度,却是历史和时代造成的特例。

报刊、电影、电视、网络这些大众传媒兴起之前,文人墨客的“沙龙文学”和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学”,基本上是互不相干的两套体系。

晋朝左思作《三都赋》,广受一时追捧,有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更是记述江南六朝的史诗,被古人称颂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可到了现在呢,这两部在文学史上堪称黄钟大吕的作品,除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还有多少人会去看呢?

庾信:《哀江南赋》

《红楼梦》正如《三都赋》《哀江南赋》,不论其文学艺术价值如何出色,当时过境迁,其依托的封建王朝和封建家族制度都不复存在之后,在现代大众人群的普及度和传播性,原本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就如同20世纪欧美的几部出色作品,《琥珀》(Forever Amber,作者:凯瑟琳·温莎)、《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尤利西斯》(Ulysses,作者:詹姆斯·乔伊斯)一样,出版后风靡一时,甚至成为广受追捧的现象级作品,被翻译多国文字,但数十年后,终归沉寂,成为大众知名度寥寥、只有少数文学青年喜爱的小众读本,才是最符合历史逻辑的待遇。

《追忆似水年华》

这些小说固然至今在文学界仍深受重视,是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的专家学者绕不过去的话题,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地位和文学价值,也未必逊色于《红楼梦》多少。

但这和作品在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度或者说“人气”,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21世纪各国民众心目中,这些书的人气,可能加起来也不到《哈利·波特》系列的零头,才是历史的常态和必然。

《哈利·波特》

然而,《红楼梦》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中国近代史百年积弱,向西方欧美国家学习成为一个世纪的主流声音,中国现代学者接受了欧美文学以长篇小说为重心的观点,便将《红楼梦》这部优秀长篇小说,赞颂为“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的瑰宝之作,“中国封建制度的挽歌”。

所以,在20世纪初,《红楼梦》甚至和京剧一样,成为了当时唯一可以彰显中国古典文化的所谓“国粹”,成了无数“国学大师”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家常,成了无数反封建新知识青年们,去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了解古代封建社会的必修必备读本,并且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

越剧:《红楼梦》

不止是茅盾、巴金这样的严肃题材现实主义大师,其文风和创作思想深受《红楼梦》影响,也不止是张恨水、张爱玲这些民国通俗小说家,创作手法和《红楼梦》一脉相承,

甚至是从金庸到琼瑶这些20世纪末影响巨大的当代通俗小说作者,同样在他们作品中不时就可见深受《红楼梦》影响的词句。

时至今日,人人皆可为作者的网络文学时代,主要是女性读者受众的“女性向”网络小说中的最热分类,古代“宫斗文”“宅斗文”,“红楼风”“红楼腔”依然是最流行最普遍的风格。

比如因改编为热门电视剧而名燥一时的《甄嬛传》,真是时时、处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

而这些影响力巨大、跨越百年时光、涉及各个年龄段、各个知识层面受众的作品,都可以说是《红楼梦》影响力的巨大辐射和衍生。

所以,对《红楼梦》的品读,从来就不仅仅是少数领着项目经费、开着课题研究的所谓“红学家”的专利,而是早就“走下神坛”,回归到民间大众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曾经的《红楼梦》,在曹雪芹去世几十年时间里,还仅仅是满清八旗的王公贵族们品玩传抄的小众读本。而如今的境遇,正应了那句:【旧时王谢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