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破羊,亡字意思是什么?
亡
wáng ㄨㄤˊ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其它字义
亡
wú ㄨˊ
◎ 古同“无”,没有。
亡 详细解释
◎ 亡
亾 wáng
〈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du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词性变化
◎ 亡 wáng
〈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wú
基本词义
◎ 亡 wú
〈动〉
(1) 古同“无”
(2) 通“无”。没有 [not have]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don't]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另见 wáng
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在古代,要说什么东西的诱惑力最大,非皇位莫属。为了这个皇帝之位,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的事情屡有发生,至于那些开国皇帝,其创业过程就更加艰难了,这足以说明皇帝位得来的不易。
可是有这么个人,他什么都没做,就被人捧着上了皇帝之位,还闯出了一番事业来,这个人就是汉文帝刘恒,说他是最强捡漏王,貌似都不为过。
那么,汉文帝刘恒是如何捡漏的呢?
诸吕之乱刘邦作为我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其历史地位自然不必多说。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平民身份,才使得他对自己百年以后的汉氏基业更加在意,毕竟,刘氏的底蕴太少了。
因此,剪除异姓王,分封刘氏宗亲,就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
本以为当这些事情都做好以后,刘氏江山就能稳固了,谁曾想,刘邦的内部却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吕后的野心勃勃。
刘邦对吕后的一些政治拉拢,其实都看在眼里,为此,他甚至要废太子,不惜要杀死自己的兄弟樊哙。可是,这一切终究来不及了。
事实也证明了,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就独揽大权,开始对刘氏宗亲动手,刘邦的几位儿子包括刘如意、刘恢和刘友等人,都是被吕后直接或者间接杀死的。不仅如此,吕后还违背了刘邦的“白马之盟”,大肆分封吕氏子弟为王。
吕后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她的目的是为了颠覆汉氏的基业。
不过,也许是天意使然,吕后的一切谋划还没完全施行,她就和刘邦一样,撒手人寰,留下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吕氏诸党。
吕后的死亡,使得吕氏一党失去了主心骨,一群汉臣们看见了机会,发动了诛灭吕后的行动。
这场战斗最后以汉臣们的胜利告终了。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吕后在世之时,擅行皇帝废立之事,因此,汉臣们认为吕后立的皇帝已经不足以保证刘氏血脉的纯净,于是便打算从那些分封的诸侯王之中挑选。
那么,挑选谁呢?
有时候,失宠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吕后的外戚干政,给了这群汉臣一个深刻的印象,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再次发生,汉臣们决定选一个外戚势力不大的诸侯王为新皇帝。
选来选去,还真有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刘恒。
说刘恒之前,先来说说他的母亲薄姬。
薄姬本来是楚汉战争时期魏国魏王豹的女人。魏国被灭后,薄姬进入刘邦帐下,并被刘邦看中其姿色,被填充进刘邦的后宫。
只是,也许当时只一时兴起,或许是刘邦的妃子太多了。进入刘邦后宫的薄姬就再也没见过刘邦。
好在,薄姬有一群好姐妹,并且很受宠。这群好姐妹听说了此事以后,就在刘邦耳根子边暗示了一下刘邦,刘邦这才记起了这位薄姬,并马上就宠幸了她。
就是在这一次,薄姬怀上了儿子,刘恒。
不过,也仅仅是这一次,刘邦此后再也没见过薄姬,真正的事后柳下惠。
就这样,一直到刘邦死,薄姬也没见过他。而在吕后主政以后,由于可怜薄姬和自己一样不受宠爱,就允许薄姬去了他儿子刘恒的封地。
这就是薄姬此前的全部经历了。
薄姬不受宠,是事实,但是在此时,却成为了他儿子刘恒的最大助力。
刘邦在世时,最宠爱的不说,戚夫人鼎鼎大名,其余受宠的妃子也有很多,比如薄姬的两个小姐妹,没有这两位,薄姬可能都不会有刘恒这个儿子。
在这么多受宠的妃子中,那些群臣是脑子出问题了才会去巴结薄姬。因此,薄姬的势力几乎没有。
至于薄姬的亲戚,有一个,亲弟弟薄昭,没了。
而刘恒所封的代地,也是荒芜之地,说明他也不受刘邦宠爱。
群臣总结:刘恒真是完美人选。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刘恒就成为了皇帝,是为汉文帝。
夏天羊圈怎么灭苍蝇?
一、在窗户上钉窗纱
窗纱可以有效阻挡蚊子的进入,但由于窗纱比较密集,会严重影响舍内外通风,需注意猪舍空气对流情况。如果在舍内装上机械通风设施,是比较实用的。
二、灭蚊灯具
在羊舍内外设置多个灭蚊灯具,也可把蚊子吸引进来并通过药物杀死。
三、药物灭蚊
在蚊子产卵繁殖的场所可以投放杀虫的药物,这也是控制蚊虫有效的办法。死水也是蚊子产卵的主要场所,养殖户每周要对羊场内有死水的地方,比如排水沟、雨水处放置杀虫药,蚊子的虫卵大部分也会在成虫前被杀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羊舍内蚊子的数量。
四、蚊香灭蚊
蚊香驱蚊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投资较少。可以在天黑前在羊舍内点燃蚊香,燃烧时间为10-12小时左右,燃烧的范围为80-100平方米。
五、洗衣粉水灭蚊
在羊舍门窗前放置一个盆子,盆中可以加点混合了洗衣粉的水,洗衣粉水中有一定香料,会让母蚊误以为有食物,然后就会把卵产在其中。而洗衣粉带碱性,蚊子是不宜生长在碱性水中的,从而也就达到了灭蚊的效果。
六、安装红色灯泡
室内安装橘红色的灯泡,或者可以用透光的橘红色玻璃纸套在灯泡上,等开灯后蚊子会因为惧怕橘红色的光线而驱避逃离。
七、使用蚊帐
小规模羊场在傍晚采用大蚊帐将整个羊舍罩住,规模羊场门窗全天装上铁纱或细密的纱布以阻止蚊子飞进,白天可以用黏性较好的粘蝇纸来黏附苍蝇。但是纱窗或蚊帐的方式防蚊蝇存在通风不足等隐患,如果在舍内装上机械通风设施,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八、高科技灭蚊
使用高科技产品防蚊灭蚊,如紫外线灭蚊灯、仿生灭蚊器、光触媒灭蚊器、电子捕蚊器、SW-009E吸蚊机等产品,经济实用、绿色环保、安全有效。光触媒灭蚊器是采用光触媒技术,能产生蚊子喜欢的光线、热量、二氧化碳、水蒸气、流动的空气,模拟人体呼吸引诱蚊子;电子捕蚊器结合蚊子的趋光性,令周围的蚊子主动飞向灭蚊器;紫外线灭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及对特殊波长光线的敏感性(紫外光对蚊子有吸引力),以灯管诱捕蚊子接触高压电网面,使蚊子瞬间烧焦;吸蚊机是利用灯光、风扇、电网等原理让蚊子自投罗网。
九、清除杂草
羊场内外环境卫生相当重要,污物堆放场所和杂草往往是蚊子滋生较多的地方,也是蚊子白天藏身的地方。清除羊场周边和羊场里面的杂草,蚊子也就没有了藏身之处,经常性地集中处理污物,会使蚊子无处藏身,也是减少蚊子的有效办法。
历史上汉人被屠杀殆尽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写在前面,五胡乱华是汉族的一场灾难,不得不说说冉闵的冉魏政权,尽管大量汉族人逃到了南方,但北方作为汉族人的主要聚集地,人口的锐减很容易造成后世严重不稳定。冉闵的三年灭胡令,简直是天佑中华!在历史上居功甚伟】
五胡乱华时期无疑是北方汉人的噩梦,西晋在八王之乱时,由于幽州刺史王浚愚蠢的决定,引入段氏鲜卑军队来对付当时的成都王司马颖。从此我国的北方开始沦为五个少数民族的狩猎场。当时北方的汉人如果来不及随着西晋的权贵逃到北方,就等于将这条命彻底交代在北方了。
在鲜卑族进入中原之后,看见男人就杀,看见女人就俘虏,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在入侵过程中都没有随军携带军粮,于是就将这些被俘的女子充当军粮,开启了将人当成军粮的恶习。随后的羯赵政权更是将汉族女子直接抓起来当成军粮来饲养,甚至将这些女子命名为双脚羊。
后来《晋书》记录这个祸乱时,使用中原士族,十个剩不了一个。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显然死亡的更多。在五胡乱华的135年里,北方汉族最初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200万人,到了冉闵花了三年时间灭掉羯赵政权时,此时的北方汉人却不到400万人。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而与之对应的,北方的胡人数量却增加到600多万人。
如果没有冉闵,在北方建立了汉族的冉魏政权,那么中原的汉族必然会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屠戮殆尽。到时候就不是胡人融入到汉族文化中,而是汉族彻底的被胡人所同化。因为在当时,北方人口是占据了大多数,当时的南方人口相对较少,如果北方民族被屠杀干净,这就意味着不是五胡乱华了,而是五胡灭华了。
不过冉闵在建立冉魏政权后,没过几年就被鲜卑的慕容俊打败。但是仅仅在这三年里,冉闵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在全国范围里发布“灭胡令”,开启了五胡的噩梦模式,也正是冉闵在这三年对五胡的大屠杀,才让中原的汉族民众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间,也五胡对汉族产生了恐惧之感,所以在冉闵的冉魏政权失败之后,汉族也没有被大规模屠杀,确保了汉族在北方地区的优势地位。
所以从种族延续的角度来看,冉闵自然是居功至伟,但是冉闵的灭胡令对少数民族开启了种族灭绝的战略,也让后世的史学家颇有微词。可是在当时的乱世中,如果不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不仅不会得不到少数民族的同情,相反还会加速灭种的进程。
汉字里最容易弄混的四个字祇祗衹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庞大的汉字群体中,人们难免会把一些字型结构相近的字,即形近字读错或写错。
比如“祇、祗、衹、袛”等,它们的字形非常相近,但是意思却不尽相同,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之所以容易写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乍一看,好像都一样,但仔细比较,不同之处就显现出来了。
“示字旁”和“衣字旁”只是一点之差,“氐”和“氏”也是一点之差,所以有时难免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记住“祇、祗、衹、袛”这四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不会混淆呢?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演化,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使用的简体中文字符。
所以其字形和字义、字音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弄清楚它们每个字的由来、读音和意思,才能牢牢地记住它们,而不会认错!
一、组成如果仅从字的组成上来看,前两个字“祇”与“祗”的偏旁是“礻”字旁,而后面两个“衹”与“袛”的偏旁是“衤”字旁。
第一个字“祇”与第三个字“衹”,右边都没有一点,而第二个字“祗”和第四个字“袛”,右边都有一个点。所以仅从这四个字的组成上来看,我们很难区分它们。
二、读音第一个字“祇”,为多音字,有两个读法:[qí]、[zhǐ]
第二个字“祗”,读[zhī]
第三个字“衹”,它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tí],也可以读[qí],还能读[zhǐ],其中我们用到最多的读音是第一个。
第四个字“袛”,读[dī]
三、意思第一个字“祇”,本意是指地上的神仙。
当它读[qí]时,我们可以看看它的偏旁,是是“礻”,一般带有“礻”字旁的汉字,多与神灵有关,代表着神仙、神力。《说文》有写“祇,地祇也”;《尸子》中也有说道:天神称为灵,地神称为祇。
“祇”常和神字一起搭配组词,如神祇,就是泛指一切天神。
鲁迅在文集《中国小说史略》中《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里写道:“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
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许多上古神祇。第一时期的神祇,便是诞生于先天的神,如盘古、女娲等创世神;与天地同时期出现的神祗,如吴天、伏羲等,他们都是超脱于一个世界秩序之外的圣神,实力无比强大。
读过《西游记》的人大都记得,那个被孙悟空呼来喝去的“土地爷”,长着银须白发,慈眉善目。因受“地方性”的不同,土地爷的庙宇就千差万别,有庄严的,也有简陋的,但香火都颇盛,就像老话说的“土地老爷本姓张,有钱住瓦屋,没钱顶破缸”。
土地爷就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百姓普遍崇拜的神祇。
当它读[zhǐ]时,它的意思同“只”,较为少用。
第二个字“祗”,是恭敬的意思。
《左传》里写道:“父不慈,子不祗”,就是说父亲不慈祥,子女就不会尊敬他,所以“祗”字就是尊敬、恭敬的意思。
组词:祗候。
古时把恭迎,问候称为“祗候”。在佛教名书《联灯会要》卷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有这样的描述,“师云:“小心祗候着。”
到了宋代,“祗候”成为官名。元明时期,把官府差役,仆从头目也称为祗候或祗候人。关汉卿在杂剧《窦娥冤》里写道:“丑扮官人引祗候上。”“祗候”,就是指楚州山阳县的衙役。
第三个字“衹”,具有只、恰好、正的意思。
一般带有“衤”字旁,大都与服饰有关,表示衣服、被面、穿着等。
当它读[tí]时,是指橘黄色的丝织品。
读[qí]时,组词“衹衼”,是指僧尼穿的衣服,如袈裟等。
读[zhǐ]时,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 如在《左传·僖公十五年》里有这样一句话:晋未可灭,而杀其君,衹以成恶。这里“衹”同“祇”。
第四个字“袛”,它也与衣服有关,只是用途比较单一,表示贴身穿的短衣。
组词:袛裯,相当于现在的汗衫。
在《三国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公其袛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所以,它就是古代的一种服饰。
清代有首诗写道:“从子故乡来,短衣缚袛裯。”这句话就描写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劳动人民形象。
四、这四个字的区分逐一解释完了这四个字的组成、读音、意思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容易混淆的第一个字“祗”和第二个字“祇”的区别。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在一些文章中会出现神祗(zhī)这个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这个词语并不存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神祇(qí)。
“祗”与“祇”相差一点,也就是前者比后者多了一点。那么面对“神祇”,人们都需要多一点敬畏之心!
如果这样理解,或许我们就能很快区分与记住这个“祗”字了!
关于这个“衹”字,在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与1964年5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衹”被定为“祇”的异体字,和“只”的繁体字。
所以第二个字“祇”和第三个字“衹”读zhǐ时,这俩字常通用。
在这四个字中,只有第四个字“袛”,最为单纯,读音、意思单一,所以不容易与其他三个字混淆。
结语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算不让很冷僻,从使用频率上来说,除了“祇”字,会经常出现在一些宗教文化,和蛮荒小说中外,其余三个字使用得就比较少。
但即便如此,人们在使用“祇”字时,还是有不少人容易与其他三个字混淆,所以还是有必要区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