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乃次郎,海贼王中堪十郎为什么不在回和之国之前就动手?
这个有趣的问题就由我20年的海米——侃侃同学来回答了。问题简要
在最新一话中,堪十郎也是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在御田家族潜藏了20多年的内奸。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尾田老师也是给了很多暗示和伏笔。堪十郎的全名给了我们全部的答案,又是一个黑炭家族的神秘果实能力者。关于为何堪十郎没有在回到和之国之前暴露自己的身份,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分享给大家。
一、堪十郎是一个疯狂的演员,更是一个梦想家1.堪十郎作为卧底也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堪十郎出身于黑炭家族分家的一个演员世家,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优秀的演员,现在将自己的卧底身份表演的淋漓尽致,也是实现了自己梦想。而不在乎那个给予他表演舞台的是谁,真的是用生命在表演的“奥斯卡影帝”。
2.釜煮之刑就是堪十郎疯狂的表演地
当时跟随御田征讨凯多失败之后,大蛇曾问过堪十郎要不要及时的撤出,谁知堪十郎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自己的由表及里都是御田的家臣,只是将信息透露给大蛇而已,陪伴赤霄九侠哭和笑,历尽艰辛。即使最后被釜煮之刑依然不为所动,为了表演也是很是癫狂,这种敬业敬业精神,比那些流量小生强百倍。
3.堪十郎想让自己完美的谢幕
本以为被炸油锅就是堪十郎的最终幕了,但没想到死里逃生,还穿越到了20年后的世界。开始了新的剧情,让堪十郎的表演继续,堪十郎在表演中体验着人生。和之国是自己的故乡,也是自己舞台的开始,堪十郎想要在和之国完成自己的谢幕,了结此生,生死对于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毕竟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二、将整个光月家族一网打尽,消失在和之国的历史长河中1.堪十郎要将赤霄九侠全部杀掉
堪十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想要在和之国将所有人一起抓起来,免除所有的后患。堪十郎在穿越之时也是知晓,不是所有人都进行了都进行了穿越,并对和之国现在日和、河松和传次郎等人的消息没有掌握,因此不会选择在回到和之国之前动手。
2.堪十郎想要给大蛇和凯多重要的信息
要知道和光月家族有着深远的羁绊的佐乌岛,是存在着一块历史正文的,这对于四皇来说是很重要的信息,是成为海贼王必要的条件之一。凯多也是派遣杰克进攻了佐乌岛,虽然造成猫和狗的残疾,但并没有找到历史正文。所以在和之国之前,堪十郎是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的。
3.抓住光月家族的最后血脉
到达和之国后,堪十郎认为这是最后也是最好的机遇,可以将桃之助交给凯多。这样的话,在最开始的时候,赤霄九侠的反抗就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桃之助是光月家族的主心骨,也是光月家族最后的男丁,只要将桃之助杀掉就大功告成了。
三、和之国是最好的场合与时机1.在和之国公布自己身份是最佳时机
堪十郎跟随赤霄九侠来到和之国,在大战在即的时刻宣布自己是内奸的消息,对于整个反抗大军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整个联盟将会出现信任危机,此消彼长的气焰,很容易直接溃败。
2.和之国是堪十郎的主场
也是最佳的场合,现在大蛇和凯多的势力在和之国有着绝对优势,相当于在自己的主场,堪十郎有十足的把握自己不会被杀掉,怎奈何碰到了为了的传奇海贼组合——基德、路飞和罗,这次估计是要命丧当场了。
四、堪十郎在回到和之国之前表明身份,得不偿失堪十郎势单力薄,自己是不能够暴露身份的内奸,一旦身份被确定,那等待自己的就是死亡,并且将不能够给大蛇和凯多传递信息,对于自己演员的身份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堪十郎十分的聪明,善于伪装自己的身份,不会做这样愚蠢的事情。
即使在和之国暴露自己的身份也是受到大蛇的指使,大蛇对自己实力还是太自信了,在结果没有出现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大蛇自认为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击败反抗军,可惜还是失算了,自己也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综上所述:堪十郎在赤霄九侠里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断的推进着剧情的发展。在没有到达和之国之前,堪十郎是不会动手的。主要理由总结为以下几点:
堪十郎还有很多情报需要打听并报告给大蛇,一旦暴露将死无葬身之地,还会失去价值,这对于自己的表演事业是一种侮辱。堪十郎认为和之国是自己的主场,也是受到大蛇的指令,可以说出自己的身份了,自己的卧底生涯就此结束。自己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将赤霄九侠一网打尽,这样也会使得黑炭家族永远统治者和之国。抓住桃之助并将其交给大蛇和凯多是自己最后的任务,和之国是最好的场合与时机。这里是侃侃说动漫,每天更新有趣的动漫消息,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和点赞将会是我不断更新下去的动力。德凯奥特曼第七名成员?
我觉得应该是哈乃次郎。
为了开发宇宙,地球和平同盟TPU继胜利猎鹰之后计划开发无人战斗机的“头脑”AI。
于斯菲亚来袭时诞生,可以操控新型无人机,平时在纳斯第斯号的司令室中用语音和队员们对话。
精英胜利队出动时,它会操控胜利猎鹰,成为奏大在空中并肩战斗的伙伴。
同时也是第一位知道德凯奥特曼的真实身份。
有哪些适合斗图的火影忍者表情包?
来了来了!
论斗图,咱就没怕过!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首先,是尾兽系列然后,火影游戏系列再然后,动图gif系列第一张的鸣人可爱爆了!
最后,乱七八糟一堆系列看了这表情包,感觉想揍TA。
哈哈哈哈哈哈。
回鹘的后代如今是否还存在?
1988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日本方面合作根据井上靖的《敦煌》小说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这个由日本人创造的故事讲述的是北宋年间的举人赵行德、西夏王李元昊、汉人佣兵队长朱王礼、回鹘公主斯鲁比娅之间的爱恨恩怨。日本人为什么会拍关于中国历史题材的电影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日本对敦煌学、西域学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同时起步的。
1909年日本《朝日新闻》登出内藤虎次郎《敦煌石室发见物》一文。这被视为日本敦煌学第一篇历史性文献。1925年8月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开始正式使用“敦煌学”一词,“敦煌学”的概念由此诞生。1953年日本成立了以石滨纯太郎为首的西域研究会。1957年日本方面又组织了以铃木俊美为代表的东洋文库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整理出版了《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
二战后日本的史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强调自己与中国、朝鲜半岛的文化联系,与此同时还总想把自己放在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之下。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交流通道。这条通道连接着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然而当时的日本不过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充其量处于中国向东延伸的海上丝绸之路线上,然而日本仍不遗余力想要把自己与更为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包括中国古代的突厥、回鹘、党项等民族以及一些中亚、南亚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日本成为了一门显学。1979年前后日本NHK电视台就曾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日本作家关于丝绸之路的作品有:司马辽太郎的《民族の十字路》、陈舜臣的《天山南路の旅》、井上靖的《幻の楼兰·黑水城》.......
日本人如此热衷于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相比之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们对回鹘、西夏的历史了解得似乎不是那么多。有这样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回鹘的历史在中国被有意识回避了,所以只有日本才能拍摄有关回鹘历史题材的作品。这其实是以讹传讹子虚乌有的说法:1995年播出的讲述西夏崛起历史的电视剧《贺兰雪》中对回鹘相关剧情的描述比日本人在《敦煌》中的描述更详细得多。
2013年版《天龙八部》电视剧中新加了主人公段誉被包办和回鹘公主订婚的剧情。2017年播出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中同样如实讲述了安史之乱时回纥可汗默延啜率领精锐骑兵南下协助唐朝平定叛军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同样对回鹘是有记载的。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中国从未有意识回避过回鹘历史,不过回鹘的历史在公众印象中其实是比较冷门的。
这导致关于回鹘历史的作品鲜有观众。既然美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所以关于回鹘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自然少之又少。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过去相对冷门的回鹘历史:历史上的回鹘部族本名回纥。回纥人的族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丁零人,到了隋朝丁零人的后裔被称为铁勒人(即乌古斯人)。当时铁勒人分为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九个主要部族。
这些铁勒部族曾长期是匈奴、鲜卑、突厥等草原统治民族的附庸。在唐太宗李世民攻灭东突厥汗国的战争中回纥部选择投靠唐朝:回纥首领药罗葛·菩萨(活颉利发)在马鬣山之战中率五千骑兵大破十万突厥狼骑。战后回纥与其他草原民族一起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当时包括回纥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将唐太宗李世民遵奉为各民族共同的“天可汗”,还提议修建开设了沟通长安和大漠南北的“参天可汗道”。
武则天执政时期后突厥汗国复国,回纥人南迁至唐朝境内的甘州、凉州一带。公元727年回纥人在唐朝凉州都督的欺压下北归草原臣属于后突厥。从公元734年起后突厥汗国不断内乱:十年间竟换了九任可汗。唐朝趁机召集漠北各部出兵征讨。这次回纥人再次选择投靠唐朝。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部首领骨力裴罗统一铁勒九姓诸部后设牙帐于乌德鞬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与嗢昆(今鄂尔浑河)之间。
公元745年骨力裴罗起兵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并将其首级送至长安。同年唐朝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东到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阴山的回纥汗国就这样崛起于漠北草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受唐肃宗李亨之邀出动4000精骑协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公元788年回纥向唐朝上表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从此回纥汗国变成了回鹘汗国。
回鹘汗国称霸漠北长达百年之久。在此期间回鹘名义上是接受唐朝册封的臣属国,实际上却与唐朝屡有外交摩擦:早在当年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回纥人就曾在洛阳城大肆抢劫。名义上称臣于唐朝的回鹘对唐朝使者以及和亲公主常有倨傲无礼的行为。尽管唐朝与回鹘屡有外交摩擦,然而双方却并未因为这些摩擦而撕破脸。随着吐蕃帝国在西部的崛起使唐朝和回鹘实际上结成了共同对抗吐蕃的盟友关系。
唐朝与回鹘之间的外交摩擦其实更多只是停留在口水战的层面,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双方出于共同对抗吐蕃的动机一直维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北方新兴的黠戛斯人(即吉尔吉斯人)击败:损失了十万精锐,都城也被焚毁。经历此番波折之后回鹘汗国彻底瓦解:约十五万回鹘部众西迁西域,约三十万回鹘部众在首领乌介可汗带领下南下中原。这就使唐朝不免担心南下的回鹘人会不会夺取自己的土地。
唐朝宰相李德裕调度指挥北方的幽州、河东、镇武各藩镇迎面痛击了南下的回鹘军。在渔阳之战中唐将张仲至斩杀、俘虏回鹘军九万人。杀胡山之战中唐军石雄部攻破回鹘可汗牙帐。剩下的回鹘部众除却冻饿而死者分别向唐朝北方各藩镇投降。统治漠北草原百年的回鹘汗国至此灭亡。南下的回鹘人此后逐渐被汉人和其他草原部族同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就出自归附于契丹人的回鹘部族。
西迁的回鹘人先是到了河西走廊一带安家。这一部分回鹘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回鹘、黄头回纥,另一部分回鹘人则分批到达了如今的新疆地区。河西回鹘在攻占甘州城(今张掖)后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11世纪中叶甘州回鹘政权被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所灭,各部落迁到嘉峪关外放牧。从11世纪中叶到16世纪河西回鹘同周围的蒙古、藏、维吾尔、汉等民族日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
明朝开国后曾在嘉峪关以西设安定、阿端、曲先、沙洲、罕东、赤金、哈密等卫所,裕固族也被之于明朝卫所的统治之下。明中叶后国立日衰的明王朝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在这一过程中关西七卫被放弃。包括裕固族在内的关西居民被迁往嘉峪关以东。裕固族因此来到了他们现在所聚居的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建立甘州回鹘政权时迁徙到如今新疆地区的回鹘人则建立了高昌回鹘、喀喇汗国等政权。
迁居西域的回鹘人中有一支迁徙到葱岭以西与当地的葛逻禄人互相融合形成了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极盛时期据有东起库车,东南起罗布泊,西至咸海、花剌子模,南临阿姆河,北至巴尔喀什湖、七河流域的广大区域,版图囊括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以及我国新疆中西部。大体为“唐朝的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所辖的大部地区。
喀喇汗王朝曾朝贡于宋,喀喇汗王朝的可汗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秦之主”。在喀喇汗王朝人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秦是由桃花石(宋国,即宋朝)、契丹(辽朝)和喀喇汗国组成。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喀喇汗王朝看来:他们就是中国人,中国是由当时的宋、辽和喀喇汗王朝三者共同组成的。喀喇汗王朝第三任大汗萨图克·博格拉汗改宗伊斯兰教并征服了信奉佛教的于阗国。
从此开启了这一地区伊斯兰化的进程。喀喇汗王朝甚至一度向西灭掉了波斯的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统治时期回鹘人开始与生活在南疆绿洲的操龟兹、焉耆、于田语的西域土著居民日渐融合。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区:这里是全世界唯一同时融合汇聚着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地区。这种多元文明交汇的历史塑造了如今中国新疆地区在民族人文领域的多元化多样性。
西域早期的居民正如在新疆罗布泊发现的楼兰古尸一样是以高加索人种为主,后来在与来自蒙古草原的回鹘等游牧民族日渐融合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介于东方黄色人种和西方白色人种之间独特的相貌特征。近代新疆各地陆续发现的考古资料已证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距今大约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疆天山南北各地都已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对新疆地区的人类活动有了相对明确的文字记载。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有塞人、羌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汉人、吐火罗人......这其中除塞人以外都是从东向西进入新疆的,属于东伊朗白色人种的塞人则是自西向东进入新疆的。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塞人抵达了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78年前后塞人受月氏人西迁的挤压南下散居于南疆各地。
羌人、汉人、回鹘人等来自东部地区的黄种人进入新疆后与散居南疆各地的白种塞人、吐火罗人通婚融合。2003年考古队在于田县阿羌乡昆仑山深处阿克布拉克台地发现的墓葬中所出土的遗骨既有蒙古人种、也有欧罗巴人种。12世纪进入新疆的契丹人和蒙古人将回鹘人与南疆土著居民融合形成的民族称之为畏兀儿。畏兀儿人所使用的文字在元代被称为畏兀儿文(又称回鹘文)。这是回鹘人自公元840年西迁以后逐渐采用的一种文字。
在回鹘汗国政权形成以前分散的回鹘部落口头语言而没书面文字。随着回鹘人由原来松散的部落联盟形态向较为成熟的国家形态过渡就使回鹘社会对书面文字的需求日渐增长。回鹘汗国形成后用中亚地区的粟特文字母拼写回鹘语从而创造了回鹘文。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命回鹘人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而创造了最早的蒙文。公元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又命人参照回鹘式老蒙文字母创制了满文。
回鹘文字对北方游牧民族文字的影响正如汉字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文字的影响一般: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满文都曾受到回鹘文不同程度的影响。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都曾把畏兀儿文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直到17世纪甘肃酒泉地区还曾使用畏兀儿文刊刻佛经。清朝政府发往新疆地区的官方文书也使用畏兀儿文书写。元代的畏兀儿人在清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缠回”。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仍沿袭了清代的“缠回”、“缠头”这样的称呼。1934年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成立后呈请将族名恢复原名,此后新疆边防督办公署及新疆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将“缠回”名称改为“维吾尔族”的通令。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维吾尔族使用的老维文是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回鹘文形成的畏兀儿文:共有28个阿拉伯字母和一些辅音符号,还借用了4个波斯文中的字母。20世纪30年代以后维吾尔族的文字经过了多次改进。
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国民识字率对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1965年到1982年期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曾在中小学推广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维文。新维文的推广客观上提高了维吾尔族同胞的识字率,但同时一部分维吾尔族同胞认为老文字对保护民族文化意义重大。198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觉得恢复老文字,同时将新文字作为一种起到识字辅助作用的拼音符号予以保留。
历史原因造成维吾尔族实际上像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一样是在我国与周边邻国跨境居住的一个民族。目前全世界约有2000万维吾尔族人口:其中约1300万人生活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在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等与中国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也生活有一定数量的维吾尔族人口。生活在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维吾尔族从前苏联时代起开始使用以西里尔字母拼写的维吾尔文。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
谢谢邀请!
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青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期间,结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为鲁迅修改笔记,而且在生活上关心、照顾鲁迅,这些都给青年鲁迅留下很好的印象。鲁迅退学离开时,藤野先生送给他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在后面题写了“惜别”两字,鲁迅一直把这张照片挂在自己的书桌对面。仙台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1904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
1926年,鲁迅发表回忆散文《藤野先生》,讲述了这段异国师生情。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这位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一、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藤野先生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医生世家,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六代从医了。他在家乡福井县读完小学和中学,1892年考入爱知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在校期间,他学习勤奋,是同届学生中仅有的两名从未落第的毕业生之一。
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
藤野1896年毕业后,先是留校担任解剖学教授奈良坂之的助教,期间曾去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大学进修解剖学一年。1901年,藤野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解剖学讲师,年薪600元。这个薪资,是教授级别的最低待遇。可见,刚刚27岁的藤野,在该校很受重视。1904年7月,鲁迅入学前两个月,藤野正式升任教授,时年30岁。
藤野担任鲁迅第一学年的解剖学课程,同时任学生的副级长(级长即班主任)。他为人热心。鲁迅的同学半谷广男回忆说,藤野先生“是非常热心的人。常常画筋肉图让我们照画”。当时,学生租房,需要一个住在当地有一定名望的人做保证人,藤野曾经给包括鲁迅的内的8名学生做过保证人。
藤野对学生要求严格,常常令一些学生敬而远之。鲁迅曾回忆过他为自己修改讲义的事儿。铃木逸太说他是“彻头彻尾的认真而又严谨”,鲁迅的另一位同学半泽正二郎说他是“正如名字叫严九郎,他办事无比严格,一年级留级的大多是因为解剖学不及格”。
鲁迅在仙台医专求学时的笔记,上面的注解是藤野先生做的
学生们因此给他起了绰号叫“权九郎”,俗称“老权”,鲁迅入学时,这个绰号就叫开了。一次,一位姓丰田的学生在学校门前的理发店和人聊天,说藤野老师是个顽固而又讨厌的老头(藤野当时才30岁左右),没想到藤野就在一边听着。学期考试时,丰田解剖学不及格。不过,丰田很有志气,拼命用功,在学年考试时交上一份全部用德语回到的答卷。藤野非常满意,当场给了120分(满分100分)。
二、藤野先生的中国观在甲午战争后,许多日本人歧视中国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在仙台医专的课堂上,受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爱国青年”的刺激。但藤野先生和当时日本的主流思潮不同,他对中国文化始终怀有敬意,对鲁迅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很好。
鲁迅去世后,他的同学小林茂雄致信藤野先生,询问鲁迅事迹。1937年2月25日,藤野在给小林的回信中说:“事族孝亲、忠君爱国诸观念,似为日本固有之特产,然无疑亦因受中国儒教之刺激与感化,故总该以中国为道德先进之国而敬重之。吾亲近周君,以为对其殷勤指导乃本人惟一可为之事,此非仅爱周君一人也。”在藤野先生故居,至今还保存着他练习汉字时抄写的《论语》。
鲁迅求学时期的仙台医专校园
鲁迅去世后,藤野应约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发表在日本《文学案内》杂志1937年3月号上。他在文中说:“我小的时候,曾跟福井藩校出身的野坂先生学过汉文,对中国的先贤总是很尊敬,同时也觉得应该高看那一国的人,或许这就是周君感到特别亲切和值得感谢的原因吧!”
可见,藤野先生是把中国看作道德先进的国家,认为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国人表示敬意并加以照顾。基于这种日本传统的中国观和良好的品性,他对前来求学的鲁迅予以帮助和照顾,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
三、藤野先生后来的经历和人生结局1906年3月鲁迅离开仙台后,藤野先生继续在仙台医专任教到1915年4月(期间,仙台医专先后改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东北帝国大学医学大学)。藤野先生离开教职后,曾在三井慈善医院短暂行医。这期间,他遭遇了丧妻之痛,找工作也不大顺利。1918年4月,他续娶井田文为妻,然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本庄村行医。
用现在的眼光看,藤野先生“混得”不算好,堂堂的大学医学教授,混成了一名农村医生。但藤野先生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续娶的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他和乡民们关系不错,他的医术和医德很受大家的赞赏。1933年,藤野先生58岁时,租用邻村柳川家的房屋,开办了一家医院。从此,他在这里行医,直到去世。
藤野先生在故乡福井县开办的藤野医院旧址
藤野先生在课堂上的严谨、敬业,在乡间行医时依然如故。藤野医院护士小岛寿子回忆,藤野先生是个“很慈祥也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治不了的病人,坚决不收;任何事情都一清二楚,绝不弄虚作假。藤野医院的房东柳川素直回忆,自己常听到藤野先生责备患者:“你不听我的话,病就好不了。”柳川素直的腿曾需要做手术,藤野先生诊断后说,这手术自己一个人做不了。于是,藤野专门坐火车请来另一位大夫,两人一起把手术给他做了。
1935年,藤野先生的长子恒弥读高中。一天,恒弥的汉文老师菅好春把他叫去,交给他一本鲁迅的书,让他回家问问,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不是他的父亲。恒弥把书交给父亲,指着书中的那篇《藤野先生》给他看。藤野先生又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书前的鲁迅照片,说:“真的是周君啊!”他合上书发了一会儿呆,对儿子说:“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跟别人说。”半年以后,菅好春亲自登门拜访,和藤野先生谈了很多。他终于知道,自己当年的学生周树人回国后,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成就非常高兴,他对自己的侄子说:“周君成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当时可是一点征兆都看不出来。在我教过的学生当中,出现这样的伟人,真是让人高兴啊!”
绍兴鲁迅纪念馆内的藤野先生像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后,日本报纸上很快就刊登了这个消息,但藤野先生并不知道。直到这年年底,他的学生、鲁迅的同窗好友小林茂雄找到他,他才知道鲁迅多年来一直在找他,想见他一面,哪怕是能见他后人一面。藤野先生这才有些后悔。不久,有日本记者向他约稿,他写了那篇《谨忆周树人君》。文中说:“我因为住在农村,社会上的事一点也不知道,前几天在报纸上读到了鲁迅逝世消息,深感悲痛。在此谨对因我的一点点照顾那样感恩不尽的周君之灵,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祝他家属身体健康!”
几个月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藤野先生是坚定的反战论者。战争初期,藤野医院囤积了不少药品,有药商想高价求购,但藤野先生坚决不卖。药商走后,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过来,对他们说:“中国是将文化教给日本的先生,这样的战争必须早日停止。”
然而,藤野先生毕竟人微言轻。他的长子藤野恒弥毕业于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准备继续行医,干毕业就被日本军国主义征发去当一名军医。1945年1月1日,恒弥病死在广岛陆军医院。8月10日,藤野先生在出诊的路上晕倒,第二天与世长辞。此时,踞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有四天。
四、异国师生情的继续鲁迅和藤野相继去世后,这段师生情成为中日友好的一段奇缘。鲁迅在日本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藤野先生也也随之为人瞩目。
杭州市“福井·杭州”友好公园内的诗碑,题为《读白居易之诗怀鲁迅君》,碑文是从藤野先生手迹中选出来,配以白居易诗句而成。
1956年,鲁迅遗孀许广平访问日本,准备祭拜藤野先生。但由于健康原因,她只好委托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代祭。许广平写给内山的一封信,由内山代表许广平在藤野先生的墓前宣读。这封信至今还保留在藤野先生纪念馆。
1960年,鲁迅当年求学的日本仙台市,建立了“鲁迅之碑”。鲁迅母校东北大学医科大学校园内矗立着鲁迅铜像,鲁迅当年上课的阶梯教室,也都原样修复。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时,接见了鲁迅的孙女周宁和藤野的孙子藤野幸弥,还到校内鲁迅上课常坐的座位上坐了坐。东北大学还设立了“鲁迅纪念奖”,颁发给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设立了“鲁迅奖”,奖励为中日文化教育交流做出贡献的中国人。
日本福井县芦原市的藤野严九郎纪念馆。
1964年,应日本作家贵司山治的请求,在藤野先生的故乡福井县足羽山公园山顶的佛舍利塔前,建立了一座“惜别”碑。碑上的“惜别”二字,出自藤野先生赠鲁迅照片上的亲笔;碑上的“藤野严九郎碑”六字,是许广平题写的。碑上的碑文是:“建立惜别之碑,以纪念两位先生不可泯灭之缘。”
1980年,藤野先生的出生地芦原下番也建立了“藤野严九郎碑”,碑文由鲁迅之子周海婴题写。1984年7月,在藤野先生的故居建立了藤野严九郎纪念馆。1988年11月,藤野先生的故乡福井市与中国杭州市结为友好城市。1990年7月,在芦原町国际交流中心内,建造了藤野和鲁迅的铜像,周海婴应邀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市和藤野的故乡芦原町,还结成了友好城市。
鲁迅和藤野结成的这段异国师生情,在促进中日友好方面,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