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兴安证券大智慧(最厉害的五个人分别是谁)

穿越火线 susu 2023-04-20 00:40 268 次浏览 0个评论

兴安证券大智慧,最厉害的五个人分别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太平天国虽然是农民起义,太平军的将领们也不是专业军人出身,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其中的确有许多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个人的战斗力都非常的优秀,不然也不可能将清政府的绿营兵打的不敢正面作战了。清政府在无奈之下才鼓励各地兴办团练,希望借助民间的力量来对抗太平军。

但要从太平军中选出最厉害的五位将领,还真是不太好选,因为优秀的将领还是比较多的。题主说的这个“最厉害”,不知道指的是哪一方面?是单指个人武力值,还是综合能力?因为太平军时期已经不是简单的冷兵器时代了,一个人的武力也很难在作战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我认为如果要选,还是从其军事指挥才能和作战成绩来综合考虑更恰当。

从综合分析来看,我认为石达开、杨秀清、李秀成、陈玉成、萧朝贵这五人应该算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当然其他还有赖文光、胡以晃、林凤祥、李开芳、曾天养等人都是太平军中不可多得的猛将。另外,我认为,如果从组织能力和个人才能上看,冯云山是太平天国中首屈一指的人才,没有他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太平天国的起义,在洪秀全每次遇到挫折退缩后,都是他自己孤身一人在坚持,许多太平军的骨干力量也都是由冯云山吸纳到太平军中来的。还有后来的洪仁玕也都是非常难得的人才。不过,今天既然是说最厉害的猛将,那我们就说一说前面提到的那五个人吧。

第五名,萧朝贵,为什么将萧朝贵放在第五呢,因为他是这五个人中最先牺牲的,还没有和后来与太平军真正作战的湘军交过手。当然,如果萧朝贵不牺牲的那么早,也许他将会有更为出色的战绩。萧朝贵和冯云山的早早牺牲,对太平天国是极大的损失,如果他们不死,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天京事变”了,因为有他们的牵制,各王之间的力量会显得相对平衡一些。

萧朝贵本姓蒋,是广西武宣县人,因家境贫寒,早年外出务工,后来到桂平一带以烧炭为生。1846年,萧朝贵和好友杨秀清一起在冯云山的劝说下,加入拜上帝会。在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封萧朝贵为右弼正军师、前军主将。其地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两人,肩负着军事指挥的重任。1851年10月25日,在永安封王时,萧朝贵被封为西王、八千岁。

萧朝贵是太平天国起义后第一位前军主将,所以在太平天国早期与清军的作战中,基本上都是由他在靠前指挥,甚至是身先士卒的亲自参与实战,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1851年9月11日,萧朝贵率领的前军和冯云山率领的后军密切配合,向驻扎在平南官村的广西提督向荣部发起攻击,向荣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将领被毙命一二十人。这一次大捷是太平军金田起义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852年(清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萧朝贵督率太平军几千人担负着防止清军追袭的重任。清军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大军尾随追击,萧朝贵在冯云山的配合下,歼灭清军四五千人。清军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四个总兵被击毙,主将乌兰泰在作战中坠崖受伤。随后,萧朝贵率部攻陷桂林,接着连克兴安,全州后进入湖南。萧朝贵统帅前军进入湖南后,“所攻必克”,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醴陵、江华、郴州、永明、永兴、茶陵,直抵长沙城下。

1852年9月11日,萧朝贵亲自指挥太平军围攻长沙,并且初战告捷,歼敌700余人。12月,萧朝贵亲临前线,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清军炮弹击中胸部,因伤势太重,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2岁。

萧朝贵为人“极骁勇、勇悍善斗”。就连清政府的相关记载也说萧朝贵“骁勇善战,遇敌当先”。忠王李秀成后来对萧朝贵的军事才干概括为八个字:“勇敢刚强,冲锋第一”,作为萧朝贵的部将,李秀成应该所言不虚。

第四位,陈玉成,英王陈玉成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支持天国的柱石,为太平天国的二次中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单论陈玉成个人的武力值,我认为他几乎可以排在第一、二位。说实话在太平军的将帅中,我最欣赏的将领就是陈玉成和石达开,特别是陈玉成几乎没有任何负面记载。 陈玉成为人义气,少年成名,英勇善战,对天国无限忠诚,在遭遇挫折和洪秀全打压的情况下,依然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

他少年成名,14岁参加太平军,练就了有一手好枪法。在这五位中,他和李秀成可以说是从太平军的基层靠实力拼杀出来的,特别是陈玉成应该是从太平军的敢死队中成长起来的,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时,久攻不下,陈玉成率五百太平军敢死队员,冒死攀爬上城墙,得以攻陷武昌城,陈玉成此战立下首功。所以说论个人武力值他应该更靠前。

他为人义气,太平军中只要有人需要他支援,他都是毫不犹豫。湘军李续宾在九江曾造成太平军将领林启荣的牺牲,陈玉成曾发誓“不杀李续宾,愧对贞天候的英灵!”当年陈玉成从九江回援安庆时,曾对留守九江的林启荣说:“贞天候大人肯守,小侄一定舍命来救!”可惜没等陈玉成赶回九江,林启荣已经战死。1858年,陈玉成与湘军李续宾部在三河镇相遇,陈玉成为报林启荣之仇,多年来魂牵梦绕,这一次绝不肯放过李续宾。陈玉成亲自上阵,对湘军展开猛攻,在随后赶来的李秀成的援助下,全歼李续宾部六千余人,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在此战被太平军击毙。从这可以看出陈玉成为人义气,非常够朋友。

陈玉成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非常优秀的,他善于寻找敌人的空隙,搞长途奔袭,杀回马枪,在太平军中流传着“十三检点(指陈玉成)回马枪”。在太平军与湘军的多次大战中都有陈玉成的功劳,克浦口,大破清军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六和解围等战役,陈玉成都是做为主要的指挥者,直接参加了作战。

但是陈玉成毕竟年轻,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在后来与湘军展开近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在太平军一度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多次败于清将多隆阿。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又犯了过于自信的错误,不听众人的劝告,将自己手下4000太平军留在城外,孤身进入寿州,上了叛徒苗沛霖叛徒的当,被其抓住送给了清军,最终被凌迟处死。终年26岁。

《清史稿·洪秀全传》说:“玉成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 陈玉成打仗,都是一马当先,亲自冲锋在前,是太平天国一员响当当的悍将!曾一度令湘军闻风丧胆,胡林翼曾说:“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意思太平军中只有陈玉成难以对付,其他人不足惧也。可见陈玉成的勇猛是连敌人都认可的。

第三位,李秀成,忠王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是主持天国军事的主将。他在参加太平军后,是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太平军的主要将领的。在1862年以后,可以说是李秀成独立支撑着太平天国的危局。李秀成的性格是“外柔内刚”,柔是委婉从顺,刚是坚强果断。这在他后期的军事指挥中可以看得出来,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首屈一指的人才,他不但在军事上有出色的战绩,在太平天国内部的政务处理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天京事变后,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改革建议,虽然多次遭到洪秀全的呵斥,但他依然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犯颜直谏,痛陈利害。李秀成的建议有四点:一是重用翼王、二是择才而用、三是改革苛法、四是实行善政。作为一名军事将领,能够提出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确实不易,而且他的建议对太平天国都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但可惜的是他的建议并没有被洪秀全接受。

我们再看李秀成在军事上的成绩,他率部攻占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府的绝大部分州县,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击败外国侵略者的“洋枪队”的事, 李秀成曾对外国侵略者道:“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说的还是非常硬气的。1860年,李秀成决定进军上海。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进犯青浦,李秀成从苏州带领人马去救青浦,大败洋枪队,打伤华尔,洋枪队的三分之一被击毙。随后,太平军在太仓与洋枪队作战,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于奉贤南桥镇。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太平军打死了“常胜军”头子华尔。 李秀成曾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

天京事变后,李秀成担任后军主将,三河大捷、六合解围、二破江南大营等战役,都有李秀成的身影。在湘军围困天京后,也是李秀成在独自协调各方,对天京进行救援。根据当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了“京城不能守,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正确建议,他痛切陈词,甚至请死于殿前,以求听从。但被洪秀全断然拒绝,并对其严加斥责。

无奈之下的李秀成多方协调救援部队,筹措粮草,但已经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太平天国。在天京城破后,李秀成保护幼天王出逃,临行前他带幼天王回家辞别自己母亲。“既为忠臣,难为孝子”,李秀成要尽忠保护幼天王,便不能兼顾母亲了。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最终自己被清军擒获。

李秀成不同于一般的军事将领,我认为他是有大智慧的,他不但军事本领出众,而且治理地方政务也非常出色,如果他能够有好的环境和条件,能够获得洪秀全的支持,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作为会有更好的发展。李秀成在苏南时,实行了有利于民生的减免政策,生活得到改善的苏州人民为了感谢他,建了汉白玉碑一座,上书“民不能忘”四字,来歌颂太平天国,歌颂李秀成。甚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南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歌颂李秀成的民歌。这说明李秀成是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的。但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洪秀全的不信任,还有各方的掣肘、牵制。最终他的各种合理、正确的建议都无法得到实行。

李秀成最大的诟病的就是他被俘后“变节”之说,但这件事到现在也是颇有争议的,可信度不高,李秀成的真实用意有可能被曲解。而且曾国藩为突出湘军战绩和丑化太平军的考虑,对李秀成的供词也多有改动、删减。

对于李秀成的评价,梁启超在为李鸿章所做的传中,多次提到李秀成,对李秀成赞赏有加,说他“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李鸿章本人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也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深为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我认为,作为李秀成敌对一方的李鸿章,他的评价应该是相当公允的。

第二位,杨秀清,将杨秀清排在第二位,主要是考虑到他的综合能力。杨秀清参加太平军后,由于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且多智善谋,被洪秀全封为军师,太平军起义一开始,杨秀清就开始指挥太平军的军事行动。在永安封王时,杨秀清被封为东王,并担任太平军统帅,正式掌管兵权,成为仅次于洪秀全的第二号人物。

正是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胜利进军两湖、三江,并建都天京,为太平军建立了非常有利的根据地,稳定了太平天国前期一段的大好形势,可以说杨秀清是太平天国杰出的领袖之一。从太平天国起义,到太平天国初具规模,与杨秀清强有力的领导和正确指挥是分不开的。

在杨秀清执掌太平天国军务期间,他有着极高的权威,建立了顺畅的军事指挥系统,全军统一由他调度,也形成了各部协调一致的良好作风。在此期间,太平军各部作战时相互配合的非常默契,战斗力和战斗士气都处于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太平军在战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全盛时期。

我们再看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后,太平军的军事指挥系统就始终再难以回到杨秀清指挥时期那种状态了,各部之间勾心斗角,互不相帮,各自为政,军事指挥一直难以调度。而且太平军各部的军纪松弛、败坏,侵害百姓的事情层出不穷,这在杨秀清时代是几乎不存在的。杨秀清曾颁布了《太平军条规》,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各十条,对太平军的各项事情都做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杨秀清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出众的,可以说在太平天国是再难以找到他这样的人才的。就连后来的洪仁玕,也无法做到他对天国事物的那种管理有序的状态。

之所以将杨秀清列入猛将之列,也源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洪仁玕评价杨秀清说:“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过去了!” 湘军内部也曾评价杨秀清说:“于行阵机宜,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罔知兵法,然皆谲诈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这也说明杨秀清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连湘军也是认可的。

只是可惜,在太平天国刚刚初见成效,杨秀清就被权力迷失了自我,最终导致自己死于非命。由其引发的“天京事变”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按杨秀清的治军、治国才干是远强于洪秀全的,这也是他不甘久居人下的原因。

第一位, 石达开,翼王石达开文武兼备,谋勇出众,屡建战功,堪称太平天国第一流的统帅。石达开的绰号“石敢当”,我们单看这个绰号,就知道他胆识过人的。石达开在14岁的时候,就开始行走江湖,广交豪杰,颇有侠义之士的感觉。在参加金田起义的时候,石达开是带着4000人一起参加的。在他被封为左军主将和“翼王”时,仅仅只有二十岁,也成为太平天国最年轻的统帅。

石达开直接指挥作战的能力,在太平军将领中应该是最强的,在危急的时刻,他多次力挽狂澜,扭转了太平军不利的局面。1852年,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他率部为全军先锋,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称他为“石敢当”。

杨秀清为了抑制石达开的势力,曾将其留在天京,让他远离军队。1854年,在太平军西征失利的情况下,杨秀清不得不让石达开前往主持军务,前线将士得知石达开到来,士气大振。石达开认为太平军和湘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太平军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使湘军水师溃不成军,曾国藩本人也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在石达开的正确指挥下,太平军西征的军事行动也进入全盛时期。

天京事变后,在大多数太平天国将士的强烈要求下,洪秀全升石达开为通军主将,主持天国军务,但实际上洪秀全经历天京事变后,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声明“主是朕做,军师也是朕做”。同时,他任用其两个兄长对石达开进行牵制,不久洪秀全又收了石达开的兵权,不让他离开天京。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从天京出走,由于他在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听到他出走的消息,沿江翼殿将士纷纷选择附从,石达开带走的太平军竟达到了全部太平军的一半以上。这也可以看出他在太平军中的威望。但这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也是太平天国最终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

石达开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超强的战斗力,但他也有着难以回避的缺点,这就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个人英雄主义情节严重。实际上在他从天京出走后,洪秀全几次派人向石达开服软,请求其返回天京理政,但他一意孤行,始终不愿再回天京,不能顾全大局,为太平天国重新振兴的大计与洪秀全合作。他采取辗转突袭的战术,始终在各地之间来回移动作战,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无法取得相应的后勤保障,也没有友军的支援。长期的孤军奋战,导致部队士气低落,许多跟随他的太平军也多次分化,也使石达开的力量越来越弱。最终在准备进军四川时,在大渡河兵败走入绝境。

有记载说石达开武艺高强,甚至将石达开与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相提并论为拳术名家,他和武林高手陈邦森比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石达开为人义气,对手下士兵非常关心,在大渡河兵败的时候,他为了保全手下将士,不顾众人劝阻,带着自己的儿子亲自到清营谈判,希望“不惜一死,以安全军”。

至于所谓的“乞降信”一事,据与石达开直接作战的总兵唐友耕对人所说,石达开信中说“甘愿以一人而自刎,全三军以投安,最后申明,如骆不允许所请,决不会束手待毙,一定反抗到底。"说明谣传的石达开乞降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虽然石达开从天京出走,但是他对外始终打的是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的旗号,他率部四处转战,也极大的牵制了清政府和湘军的力量。缓解了天京的压力。

李秀成曾评价石达开说:“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也曾说:“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石达开曾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只可惜兵败大渡河,让多少人为他感叹。

其实在排这五个人的顺序时候,我是非常纠结的,也曾将他们的顺序颠过来倒过去好几次,觉得将谁排在前边都不合适。还请朋友们看看怎么排,选五个代表人物具体选谁更合适吧。

兴安证券大智慧(最厉害的五个人分别是谁)

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明朝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一件差点使得明朝和宋朝分为南北两宋的大事,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也先率军踏过长城,锋芒直指北京,刚刚即位不久的小皇帝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团团包围,在这场战争中明朝的精锐部队尽失,明英宗本人兵败被俘。瓦剌军势如破竹,挟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紧急关头,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持固守北京城并请求担任北京保卫战“主帅”。之后与众臣共同恳请太后速立新君,以打消瓦剌军拿人质要挟之念。朱祁钰登基后,马上升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北京保卫战。于谦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也先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明朝。朱祁钰登基称帝以后,瓦剌手中的明英宗也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于是他们放回了明英宗。明英宗被放回以后,“升格”为太上皇。于谦为官正直能干、刚正不阿一直深受明代宗信赖。

公元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复位,明英宗随即下令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抓入大狱。石亨、徐有贞等人诬告于谦有意更立东宫,企图另立襄王的儿子做太子,随后于谦被定为谋反罪,处以极刑。那么为何于谦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于谦之死,最重要的是得罪了太多人,不给其他人留余地。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精锐部队全部沦陷,京城周围只剩下不到十万的普通士兵,面对瓦剌大兵压境,是于谦站主动了出来,承担了守卫京城的重任。在那一刻,于谦是大明最有权势的人,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节制全国兵马。

原本兵部只是作战计划的制定者,只拥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五军都督府才是最重要的军事部门,但此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于谦一人身上,所有的命令全部由于谦一人发布。

大多的军事命令,全部是于谦亲口说出,属下马上记录,将领们根本不用多操心,只需要执行就可以了,小纸片大小的命令,即刻就可以传到万里之外。于谦才思敏捷、精力旺盛,是不世出的奇才。

从北京保卫战之后,五军都督府沦为闲职,兵权回到了兵部,而且于谦还设置了十二团营,增强了京城的保卫力量,可见当时于谦的权力有多大。于谦有着令人眼红的权力,却是个忠心爱国、不徇私情的好官。所以于公于私,复辟集团都要铲除于谦这个敌人,或许在此之前于谦已经有所觉悟,他的死可能无法避免。

在北京保卫战之时,于谦和石亨、张軏等人是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正是在众人的努力下,才保住了北京城,一起保住了大明的江山。景泰帝朱祁钰对于谦深信不疑,凡是人事任免,都是先过问于谦,于谦总是公正地评析,从来不带主观意见,这样做的后果也很严重,很多无法上任的官员对于谦怨恨至极。瓦剌刚刚撤军,都御史罗通就弹劾于谦专断独行,当然了,弹劾于谦的必定不会只有一人,好在朱祁钰非常信任于谦,对这些弹劾奏章不太在意。

事实上,石亨原本是个打败仗的将军,正是因为于谦的多次举荐,才能再次掌握兵权,石亨能建功立业,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于谦的帮助。在北京保卫战后,石亨升官进爵,原本石亨在心里还是很感激于谦的,所以石亨推荐于谦的儿子到都督府为官,于谦却严词拒绝了石亨的好意。于谦对皇帝道:“现在国家多事之际,臣的儿子从大义上讲,不能只顾私情,石亨身居高位,没有看到他保举什么为国之士,反而推荐臣的儿子,对此我不能接受,也不能让儿子冒领功名。对此,石亨很不爽,他本是好意推荐,却弄了一鼻子灰,于是石亨便记恨上了于谦。

大公无私的于谦,不仅得罪了石亨,也得罪了张軏。一次,张軏在征讨苗人的行动中犯了军规,被于谦上疏弹劾,所以张軏对于谦也心生怨恨。有意无意间,于谦在代宗的支持下打击的那些官员,本来就嫉妒于谦此时的地位,他们被于谦打击以后,更加记恨于谦,于是他们转而投靠太上皇明英宗,策划拥立太上皇复辟,等到朱祁镇复辟后,于谦必定会遭受报复。

最终在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曹吉祥、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趁机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明代宗被废黜。明英宗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开始大规模铲除明代宗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于谦做为明代宗最信任的大臣是逃不了的。徐有贞等三人本来就想致于谦于死地,所以他们给于谦遍了不少的罪名,并把这些罪名上呈给明英宗,英宗一开始是有些犹豫的。毕竟他也知道于谦是一个正直、忠心、有能力的能臣,万万不相信于谦会做出有害大明之事,要处死这样一个人他实在是有些不忍。可是当徐有贞说出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师出无名的时候,戳中了明英宗的痛处。毕竟于谦是朱祁钰提拔的,也可以说是朱祁钰最信任的重臣,除此之外,于谦还是个不肯妥协的忠臣,只怕于谦不好控制。所以,于谦对复辟的朱祁镇没有丝毫用处,只有废掉于谦,这朱祁镇的天下才算是重新开始。于是明英宗一不做,二不休,宁可少一个人才,也不愿失去自己的皇位,干脆决定杀了于谦,以正自己的登基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于谦不是完人,这世上也不会存在完人,但在于谦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忠勇和顽强,这一切足以让他傲立史册,为万世所敬仰。就算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跟于谦没有仇,在朱祁镇复辟之后,于谦的官路也走到了尽头,就算不被杀,也会落得个丢官罢职的下场。只有融入对方,才能改变对方。在战时,于谦的作用恰到好处,他挽救了国家的命运,而到了和平岁月,于谦明显十分厌恶那些阿谀奉承之辈,他无法融入复杂的官场,也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小伙伴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