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个新闻,说是啥“70岁总裁奶奶还没想好何时退休”。这事儿一下子就戳到我,让我想起我家隔壁单元那个老太太,还有我自己的老舅。
先说说隔壁那王奶奶。她老伴走得早,自己拉扯大两个孩子。孩子们都成家立业,条件也都不错,都劝她别干,搬过去跟着他们住,或者就在家养养花、跳跳广场舞啥的。可她?硬是不肯。她退休前是厂里的会计,退休后闲不住,就去给小区附近几个小公司做兼职的账,一个月也能挣个千把块钱。不是图钱,她自己退休金足够花。
我上次碰到她,提着菜篮子,精神头看着比我还我就问她:“王奶奶,您这天天还忙活啥?该歇歇。”
她一乐,拍拍我的胳膊说:“小李,你不懂。这人,一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觉得自个儿没用。我现在这样,每天有点事儿干干,脑子动动,腿脚走走,觉得自己还‘活着’,不是干等着。再说,那些小老板都挺信任我的,我帮他们把账理顺,我也高兴。”
你看,她这想法,跟那个70岁的总裁奶奶是不是有点像?不是为钱,是为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为证明自己还有价值。
然后是我老舅。他是个老木匠,干一辈子。年轻时候手艺就给人家打的家具,现在看都不过时。现在年纪也大,快七十,眼睛有点花,腰也直不太起来。我表哥开公司的,早就说让他把那小木工房关,过去帮忙看看仓库,或者干脆啥也别干,在家养老。
老舅死活不干。他说:“我这手艺,放下就生疏。再说,街坊邻居谁家有点啥木头活儿,还都来找我,我走他们找谁去?我这不光是干活,也是跟老伙计们唠嗑的地方。” 他那个小工房,确实,总有几个老头在那儿喝茶聊天,比社区活动中心还热闹。
这可能就是一种停不下来的惯性
对他来说,那锯子、刨子、凿子,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让他放下,可能比让他干活还难受。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就在那“叮叮当当”的声音里,在那刨花飞舞里。
- 每天必须摸摸他的那些老工具。
- 听到有人夸他手艺比挣钱还开心。
- 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别人用着,心里特踏实。
看到那个新闻标题,我真是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咱们总觉得,人老就该退休,就该颐养天年。但这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或者说对某种生活状态的依赖,已经超过对安逸的需求。
这事儿也有另一面。就像有人说的,老一辈要是一直在岗位上,年轻人往上走的机会可能就少。我老舅那手艺,我表哥他们谁也没接着学,估计以后也就失传。这也是个挺现实的问题。
不过单就个人选择来说,我觉得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又真心乐意,那“退不退休”这事儿,还真没必要用年龄一刀切。就像那个总裁奶奶,或者像我邻居王奶奶、我老舅,他们觉得忙碌着挺那也是一种活法,挺值得尊重的。可能对他们来说,啥时候觉得真干不动,或者找到比现在更有意思的事儿,那才是真正的“退休时间”。在那之前,他们可能真的“还没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