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郭晶晶又去奥运会的消息,挺感慨的。这回她不是去跳水,换个身份,好像是去给裁判打分什么的。这事儿让我想起我自己瞎折腾的一些经历。
以前,我就特别喜欢跟着我们小区那帮老哥们儿踢野球。那时候年轻,体力满场飞奔,脑子里就一件事儿:进球!觉得只要自己踢得能进球,那就是全场最靓的仔。别人跑位怎么样,后防线有没有坑,战术什么的,跟我有啥关系?我只管带球往前冲。
踢好些年,后来岁数大点,跑不动,加上有一次膝盖给扭,养好一阵子。再回去踢,主力是肯定打不。正好队里缺个管事的,平时订场地、收个水钱、比赛前吆喝大家来齐,没人乐意干这碎事儿。队长看我闲着,就让我试试。
这一试,感觉完全不一样。以前是场上队员,现在变成场边看着、管着的人。那视角,简直是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换个角度看门道
以前自己踢球,只想着怎么过人、怎么射门痛快。现在不行,得操心好多事儿:
- 得看对手强不强,我们这边谁状态好谁状态不怎么排个人。
- 场地得提前订钱得收齐,不然人家不给开灯。
- 比赛时候得盯着点儿,谁踢得急眼,得赶紧拉开,别打起来。
- 还得准备点儿水,创可贴啥的,万一有人受伤。
- 以前觉得裁判瞎吹,现在站场边看,有时候觉得,那球确实不好判,角度问题。
真的,不干这个不知道。以前觉得踢球就是个体力活,现在发现,组织一场球赛,从头到尾顺顺利利搞下来,里面门道多着。要协调,要沟通,要耐心,比自己闷头踢球复杂多。
所以看到郭晶晶换身份再去奥运,我特别能理解。可能她现在看跳水,跟以前自己跳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更能体会到规则、评分标准、裁判工作的不容易。虽然不再是那个万众瞩目的运动员,但换个方式继续热爱自己干一辈子的事儿,这种感觉,挺实在的。算是从另一个层面,把跳水这事儿看得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