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杨亚娟,在生命刻度上书写仁心

穿越火线 susu 2025-08-13 22:44 6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凌晨四点的手术室 无影灯下,杨亚娟微微调整着显微镜的焦距,镊尖精准地穿过比发丝更细的血管,监护仪的蜂鸣声在凌晨四点的手术室里格外清晰,她抿了抿发干的嘴唇,左手稳定如磐石般抵住患者颅骨,右手则以每秒三次的微妙频率操控着显微器械,这是她今天第三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淡蓝色的手术衣后背早已被汗水晕染出深色地图。

当最后一枚弹簧圈在脑血管内完美展开,窗外已泛起鱼肚白,她摘下被水汽模糊的护目镜时,突然发现手术室白板左上角,用红笔标注的"今日主刀:杨亚娟"几个字下,不知何时多出了一行小字:"护士小林发烧请假",这个细节让她的指尖在手术台边顿了顿——对于神经介入科的"铁娘子"而言,超负荷运转早已成为日常,但团队成员的疲惫正像逐渐升温的警报。

杨亚娟,在生命刻度上书写仁心

(二)从沂蒙山到手术台 翻开杨亚娟办公室玻璃板下泛黄的照片,1998年的青涩模样与眼前这位干练的主任医师形成奇妙叠影,出生在沂蒙山区卫生院的她,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是背着红十字药箱的父亲穿梭在暴雨中的山间小路,那个带着体温计的铝制箱子角上,总沾着怎么也擦不净的泥土和草屑。

"救命不能等天晴",这句父亲的口头禅化作燎原星火,点燃了少女心中最初的医学理想,山东医科大学临床系的晨读声里,她总会带着煎饼匆匆穿过解剖楼前的梧桐大道,2003年非典爆发时,还是实习医生的她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防护服上的"小杨医生"字迹歪扭却力透纸背。

(三)刀尖上的独舞者 在神经介入领域,杨亚娟创造了多个"第一":省内首例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首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这些医学奇迹背后,是无数次在模拟器前的通宵训练,同事们都记得她实验室抽屉里常年备着的颈托——长时间保持显微镜操作姿势导致的颈椎病,成了她职业生涯的"勋章"。

2019年寒冬,一位87岁的退伍军人因复杂型颅内动脉瘤命悬一线,家属握着杨亚娟的手说:"杨主任,老爷子说想戴着军功章进手术室。"那个瞬间,她想起父亲药箱里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五个小时的手术中,动脉瘤三次突发渗血,她凭借对血管三维结构的精准记忆,在0.3毫米的误差空间内完成栓塞,当监护仪上的波形重新规律跳动时,护士长发现她站立姿势异常——过度紧张的肌肉导致右膝积液,她却笑着说这是"胜利的代价"。

(四)医者仁心的温度刻度 在AI诊疗日益普及的今天,杨亚娟始终坚持手写查房记录。"机器人能分析十万个病例,但握不住患者颤抖的手。"她带教时总强调这句话,2022年疫情防控最严峻时期,她带着团队在闭环管理区设计出"神经重症云查房系统",却在凌晨两点接听家属视频时,特意调转摄像头展示病房窗外的星空:"您看,月亮正守着阿姨呢。"

这种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个细节,她办公桌第二个抽屉里,珍藏着一盒褪色的千纸鹤——来自十年前救治的脑瘤患儿,如今每逢春节,那位已经成为美术系大学生的女孩,仍会寄来手绘的祝福卡片,去年医院开展DRG医保支付改革时,面对可能压缩重症患者治疗时间的质疑,她据理力争:"医疗算法里必须保留人性化变量。"

(五)传承者的火炬 作为山东省神经介入质控中心主任,杨亚娟牵头构建的"黄金一小时"急救网络已覆盖全省136家基层医院,每周四的远程教学课程里,她总会穿插真实的抢救案例:"注意看这位患者的瞳孔变化,0.5毫米的差异可能就是生死的分野。"

但最令学生们震撼的,是她手机相册里的"失败病例专题",从2010年开始,她坚持记录每例未能挽回的手术,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反思批注。"医生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把错误刻进DNA。"今年春天,当她将接力棒交给得意门生时,特别嘱咐要在办公室保留那面贴满患者感谢信的白墙:"这些就是我们的北斗星。"

晨曦再次漫过手术室窗台时,杨亚娟轻轻撕下写着"护士请假"的备忘条,转而写下新的工作日志:"1. 协调科室轮休方案;2. 儿童医院会诊病例讨论;3. 给父亲预订体检......"玻璃幕墙外,城市正从麻醉中苏醒,而她白大褂口袋里,始终备着父亲当年用过的老式听诊器,铜制听头经年累月的磨损,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包浆,恰似医者仁心在岁月长河里的永恒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