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双轮驱动下的金融信息传播,中国证券网与上海证券报的融合发展之路

穿越火线 susu 2025-09-20 11:04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双重基因的传承与突破

1991年7月1日诞生的上海证券报,是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之一,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其权威报道网络覆盖交易所、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日均发稿量超300篇的采编团队,构建了从政策解读到企业动态的多维度信息图谱,2002年上线的中国证券网,则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媒体的深度优势转化为即时传播能力,目前注册用户突破3600万,APP月活用户稳定在500万量级。

数据印证着双重平台的协同效应:在2022年全面注册制改革期间,报网联动推出的"注册制百问"专题累计触达用户1.2亿人次,其中纸质专刊发行量增长27%,网站流量峰值达到平日的3.6倍,这种传统媒体公信力与新媒体传播力的有机融合,创造了"1+1>2"的价值放大效应。

双轮驱动下的金融信息传播,中国证券网与上海证券报的融合发展之路


数字化转型的三大支点

面对行业平均30%的纸媒广告下滑趋势,上海证券报的转型战略聚焦三个核心领域:首先搭建起涵盖网站、APP、微信微博、短视频账号的全媒体平台,形成日均4000余条信息的产能;其次强化移动优先策略,通过H5交互、数据可视化重构内容形态,使移动端信息消费占比从2018年的42%提升至2023年的79%;最后深耕智能分发体系,依托用户画像实现资讯的精准推送,将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8.2分钟。

中国证券网的AI实验室建设颇具代表性,其自主研发的"证闻"智能写作系统,已实现上市公司公告、宏观经济数据的自动解析,将基础资讯生产效率提升6倍,在科创板开市等重大节点,人机协作模式使专题报道响应速度缩短至15分钟,同时保障专业分析的准确性。


技术赋能下的内容革命

5G技术的普及正在重塑金融信息传播场景,中国证券网打造的"云上交易所"项目,通过VR技术实现了投资者360度观察上市公司路演现场;区块链存证系统则为6.5万篇原创报道筑起版权保护屏障,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增强用户粘性,更推动着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质变。 生产端,知识图谱技术的应用使得关联资讯聚合效率提升80%,当用户查阅某家上市公司信息时,系统可即时呈现产业链上下游动态、行业政策变迁及机构持仓变化等18个维度的延伸内容,这种从"信息传递"到"认知构建"的跨越,正重新定义财经媒体的服务边界。


专业媒体的价值坚守

在流量至上的新媒体生态中,上海证券报系始终恪守专业主义精神,其建立的"三层过滤"机制——记者初核、专家研判、律师审查,确保每篇深度报道的准确性,2023年针对某光伏企业关联交易的调查报道,先后调取工商数据1.2万条,访谈行业专家37人次,最终推动监管部门启动专项核查。

投资者教育工程凸显社会责任担当,报网联合打造的"股东来了"系列活动,通过漫画长图、模拟交易等创新形式,三年累计覆盖投资者超2800万人次,特别是针对注册制改革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课程,已纳入67家证券公司的入职培训体系。


国际化征程的探路者

伴随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中国证券网的英文频道(English.cnstock.com)日均发布海外资讯200余条,建立覆盖纽交所、伦交所等15个主要市场的信源网络,其自主研发的"全球股指联动系统",能实时捕捉中美市场波动关联,为QFII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

在沪港通、沪伦通等跨境机制落地过程中,报网联动设置的多语种专题,成功吸引境外机构用户增长136%,这种国际化布局不仅服务国家金融战略,更推动着中国资本市场话语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