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基金,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大爆炸呢?
宇宙爆胀论有两个依据:①测量依据是:哈勃望远镜的多普勒红移;②理论依据是: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我不以为然,理由如下。
一,多普勒效应的本质。
我们来看高速公路上监测汽车(作为移动声源)的测速仪(作为静止参照系)。当汽车以恒速逼近测速仪,测速仪接收的声频越来越高。当汽车越过并远离测速仪时则声频越来越低。此称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意思是:无论在移动声源与静止参照系还是在静止声源与移动参照系之间,声源发出的波频f与波程d成反比,或波长λ与波程d成正比:Δf=k/Δd或Δλ=k'Δd。
多普勒效应的本质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声能或声频频在不断衰减。
二,多普勒效应红移的本质。
科学家根据多普勒效应,用声波类比光波,分析光的传播特性。
多普勒红移的意思是:光源物系与望远镜参照系之间,光源辐射的光频f与光程d成反比,或光源辐射的波长λ与光程d成正比:Δf=k/Δd或Δλ=k'Δd。此称多普勒(退行性)红移。
多普勒红移的本质是: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或频率在不断衰减。
三,哈勃望远镜的退行性红移。
哈勃认为,哈勃望远镜在观察其周围各个方向的类型体时,发现它们都是在以70千米/秒的速度退行。这就启发哈勃等人认为,宇宙空间一直以70km/s速度在不断膨胀。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核心依据。
现在有一个非常的关键问题:究竟是类星体(光源)在退行,还是哈勃望远镜(参照系)在退行?如果是前者,那么宇宙大爆炸有假设的可能。如果是后者,那么宇宙大爆炸就绝对不可能。我认为,哈勃望远镜是动态参照系。理由如下。
四,哈勃望远镜是动态参照系。
先看数据:2015年4月21日,哈勃望远镜距离地面约340英里或547公里,绕地球公转一周耗时97分钟。轨道速度大约2.8万千米/小时,即v=77.8km/s。
数据表明:哈勃望远镜一直在绕地运动,它测量的类星体光频红移,是以自我移动为参照系。此切向自移的线速度与所测类星体的光线有些微夹角,其退行速度与v'<v=77.8km/s。这正是哈勃望远镜测量所有类星体都是同一退行速度的根本原因。
五,引力场方程的致命瑕疵。
方程有两种,A型是否认真空场的膨胀宇宙模式,B型是承认真空场的绝对宇宙模式。A式:Gμv=Rμv-½gμvR=(8πG/c^4)Tμv。B式:Gμv=Rμv-½gμvR=(8πG/c^4)Tμv-Λgμv。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的是B式引力场方程,后来他说B式中宇宙真空场Λgμv到宇宙常数Λ,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随后废除而成了A式引力场方程。
可是无数事实尤其卡西米尔效应表明,真空是不可否认的存在形式,无限太空就是宇宙真空场。仅此关键一点足以证否广义相对论。
综上,正是哈勃望远镜自身参照系的切向退行,才导致类星体的相对红移,而不是类星体退行红移。由此足以证否宇宙爆胀论,同时也佐证了A型引力场方程的不可靠。
如何评价杨振宁关于高能物理已到末路的言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杨振宁说的不是高能物理已经到了末路,而是通过的粒子对撞机研究高能物理盛宴已过。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大众可能对高能物理有点陌生。但是当我说到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质子以及夸克时,想必大家就再熟悉不过了。
研究比原子还小的亚原子粒子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就是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其实就是高能物理,用到的理论就是量子力学。
为什么粒子物理学就是高能物理呢?
其实一开始粒子物理学和高能也不搭边。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比原子还小的粒子,比如电子,光子,中微子。
要研究这些粒子首先就需要研究工具。
比如电子那么小,我要研究它,首先就需要用工具操作电子,还需要观察到它的行为,方便记录数据。
所以一开始人们就用放大法研究电子的运动。说白了就是把微观粒子的行为放大到宏观尺度下才能观察出来。
比如威尔逊发明的云室。当电子穿过云室时,电子会与云室内的混合物相互作用,将其中的一些原子电离,而电离后的离子会成为云室内的过饱和蒸汽的凝结核,从而在微观带电粒子运行的轨迹周围形成雾气,进而可以被肉眼观测到。
但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一些操作,要想了解电子更多的性质就需要把它加速起来。
比如一开始用磁场环形加速器,不过粒子被加速的越快,相对论效应越明显,而且还会同步辐射出去一部分能量。
所以就需要更大能量的加速器抵消加速过程中的辐射能量。
为了解决加速过程的辐射问题,科学家还研究了直线加速器。虽然这种加速模式不会产生辐射而消耗能量,但是只能一次加速,所以必须要把直线加速器建的很长很长。这种模式在效益转化上很低,所以并不是主流模式。
随后,人类发现的微观粒子越来越多,包括各种基本粒子以及它们的复合粒子。
其实科学家知道,微观粒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微观粒子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粒子。
虽然知道微观粒子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某些粒子如何获得质量却是未解之谜。其中希格斯提出的希格斯机制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之选。
所以科学家迫切需要寻找到验证希格斯机制的希格斯粒子。
而这种粒子的人工产生依靠环形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都不靠谱。
所以就需要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用粒子撞粒子,在撞击的过程会生成需要新粒子,其中就很有可能有理论预言的希格斯粒子。
除了用粒子对撞机研究希格斯粒子,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可以用对撞机研究,比如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它们的性质如何,都需要用对撞机研究。
所以这时候研究粒子的物理学已经变成了用高能量轰击粒子和让粒子之间对撞的方式。所以粒子物理学也就变成了高能物理
那么,用大型粒子对撞机研究高能物理是否已经到了尽头其实这样的话题是开放性的,我昨天看了中科院高能所发表的一遍文章,撰文是陈缮真博士,他来自意大利核物理研究院。
他表示: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研究微观粒子的情况下,大型粒子对撞机依旧是研究高能物理最有效的方式。
人类1897年发现电子,1919年发现质子,1932年发现中子和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π和K介子,1956年发现电中微子,1974年发现J/ψ粒子,1975年发现τ子,1983年发现W、Z玻色子,1995年发现顶夸克,2012年发现Higgs玻色子,未来则一定还会发现新的东西。
而且人类对微观粒子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靠的就是对撞机。
比如以前通过天文望远镜只能看见冥王星是几个像素点。
但不能说人类对冥王星的研究就终结了,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它的大气成分,和地质结构,质量等等信息。
所以发射航天器研究冥王星后会得到更深入的信息。
现在对高能物理的研究也还有很多细节未被发现,就和研究冥王星从几个像素点到高清照片的过渡一样。
高能物理的发展依旧需要对撞机。
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第二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出处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释义1: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舜因为没有后代,在没有通告亲属摆喜宴的情况下就直接娶妻了,舜就是君子榜样啊,君子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尽孝的,而摆不摆喜酒都是一样的。释义2: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对于第一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一种。其实这儿说的还不够准确,这儿的“后代”更明确的是指“儿子”
为什么没有“儿子”为最大的不孝?1,有“儿子”是养儿防老的象征!
人总会有生老病死,不论曾经多么辉煌腾达或穷困潦倒,当他老的时候,无法动的时候,总会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而切你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有权威了,可以说你的命运是把握在别人的手上,这时你自然是想着有人愿意照过你,愿意听你的人,而这个人就是“儿子”。毕竟是你生你养你教育的,而大多数“儿子”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养儿防老。
2,有“儿子”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长期处于父系社会,历来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其原因就是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认为女人家人夫家以后,就随了夫姓,带过去的财富也落入夫家。而中国是个宗族观念十分强的国家,自然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落入他人之手。同时儿孙满堂也意味着家族十分的兴旺,后继有人。
3,有“儿子”是自己延续的象征!
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活的更久,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但是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因此人们就想自己可以得到延续,继续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东西,或是财富,或是经验,或是思想,或是追求。而“儿子”就是这样一个寄宿体。人们希望在自己“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延续,继续追求自己所追求的。
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为最大的不孝,更符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对于第二层意思: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更加会认可这种解释。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传统的观念已经被大家所抛弃;慢慢的没有了重男轻女现象,可能还会有重女轻男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一些丁克家庭啊等等各种开放前沿的思想。
这样来说,作为子女的我们,而不用再有传宗接代,振兴家族,养儿防老这些思想负担了。做好后代应尽的义务就是:好好瞻仰父母,让父母可以安享晚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报答父母。
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中国已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
中国在应用科学领域例如航空航天、卫星导航、5G通讯、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高铁等已处于世界一流或领先水平。
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研究也正在夯实和弥补短板,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正在陆续建设或完善,它们将为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有力支撑。
中国已建或正在新建大科学装置主要有;
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2.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3.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 4.遥感卫星地面站 ;5.短波与长波授时系统 ;6.上海“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 7.合肥HT-6M受控热核反应装置 ;8.H1-13串列式静电加速器; 9.2.16米光学望远镜 ;10.合肥环流器HL-1装置 ;11.新疆太阳磁场望远镜 ;12.北京5兆瓦核核供热试验堆 ;13.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14. 合肥HT-7托卡马克 ;15. 合肥EAST托卡马克; 16. 北京遥感飞机 ;17. 上海神光II装置; 18. 宁波种质资源库 ;19. 子午工程 ;20. 合肥稳态强磁场; 21. 贵州FAST望远镜 ;22. 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等。
还有正在论证建设中国大型电子对撞机(CEPC)项目。
欧洲大型电子对撞机地面建筑部分据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介绍;CEPC项目造价约360亿, 按照“激进”的计划,若在2022年开始建设,2030年可以完成。CEPC项目的目标将是制造和研究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欧洲大型电子对撞机主机部分据媒体介绍,CEPC项目备选地址有秦皇岛抚宁区、陕西黄陵县、浙江湖州、深圳、长春等地,地面占地5000亩,地下50—100米深度打一条直径5.5米、长100公里原型隧道。
欧洲大型电子对撞机地下隧洞部分杨振宁教授从2016年国家考虑CEPC项目时就反对,今天仍然反对!
作为唯一在世的世界20位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教授结合中国国情,从中国发展理论物理科学研究角度,反对建设CEPC,理由大致有三;
①,大型电子对撞研究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在这个领域已难有新的科学发现,建设CEPC已没有必要性(谁也不要怀疑杨振宁对宇宙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发展前景的绝对权威判断)。
②,中国不能跟随美欧循规蹈矩走老路,应该另辟蹊径,探索对宇宙基本粒子新的研究方法。
③,中国要花钱地方太多,烧钱建设CEPC,至少在未来50—60年看不到它的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对中国的回报。中国若需要建设,也不应该现在仓促上马。
中国有关方面逐一咨询了美欧研究宇宙基本粒子的世界最顶级专家意见,他(她)们对中国建设CEPC项目一致叫好!世界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也举起双手支持。
如何看待杨振宁教授成为“孤独”的反对者?我认为,杨振宁教授并不是思想陈旧或糊涂了,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才“泼冷水”。
杨振宁教授是根据他对这个领域未来前景不明朗判断、害怕中国花冤枉钱、有了“面子”而没有“里子”,从而反对这个项目。
尽管民间对杨振宁存在一些非议,但在反对建设CEPC上,杨振宁的拳拳爱国之心可鉴!
为什么日本近20年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
日本近年来的确是不行了,或者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日本就不行了,但这种不行更多的建立在经济周期和人口结构上的“不行”,而非是日本的产业科技不行。
要知道,日本在汽车、半导体、工程机械制造,发动机,机床,化工方面,依然可以“吊打”我们,处于绝对优势的领先地位,日本的产业并没有不行,反而依然很强大。
而从日本这近二十年来拿的诺贝尔奖项来看,也足以说明在科研方面,日本也并没有落后,甚至仅次于美国,是全球获得诺贝尔奖中排名第二,反观我们,跟日本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事实。
日本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可能是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早在2000年的时候,日本就放话称,要在未来五十年内拿到30个诺贝尔奖,而目前日本也的确做到了,甚至还做的很好,从诺奖诞生开始,日本历史上一共就有27人获奖,其中有两人出生在日本,但现在已加人美籍。
在25人当中,其中物理奖9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医学奖5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我们可以看到,在诺贝尔五大奖项中,日本都占全了,唯独后来增设的经济学奖日本人尚未问鼎过。
从近些年日本人拿奖的频率和次数来看,日本的科研一直没有落下,相反还依然紧跟潮流,在这方面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可以说,日本是非常强的。
但就是这么强的日本,为什么给我们的感觉是日本产业越来越不行了呢?
首先,这其实是心理上的一种错觉;其次,这其中也多多少少有着过去的因素。
要知道,在日本最辉煌的时候,日本差点买下了整个美国,那时候的日本人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巅峰期,许多人预言日本过不了就能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当时的日本在人均GDP上也和美国非常接近。
1990年之前,日本人普遍相信房价会永远上涨、自己永远也不会失业,并且薪酬会一直增长,然后他们据此消费、贷款买房、重金投入子女教育。
然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了。
和今天的我们类似的是,日本家庭的资产基本体现在房地产和股市之中,当这两者开始下跌的时候,破产和负债也就随之而来。
再然后,资产负债表开始衰退。当时哪怕是日本央行的利率为零,人们也不敢借贷消费、投资、创业,更多的人把赚来的钱拿去偿还贷款,于是此后的几十年内,日本被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称之为“失去的三十年”,或者是“低欲望社会”的代表。
这是日本从巅峰到低谷的事实,日本经济的确经历过这样的阵痛期。
这段漫长而又艰苦的时期,让日本失去了“三十年”,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最佳时期,也让今天的科技公司中,失去了日本的位置。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日本经历了经济泡沫,资产的市值缩水,很多人面临破产和倒闭甚至是负债,但经济泡沫总归只是泡沫而已,日本的资产、技术、科研等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哪怕是房地产价格缩水了,但居住空间依然存在。
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日本,和实际上的日本有所差异,这并非说日本今天没有衰退,和过去相比,尤其是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比,日本可以说至今仍未恢复巅峰期的经济水平。
但在产业方面,尤其是日本的既有优势产业方面,日本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领先,在这方面并没有停下脚步。
但同样的,今天的日本还面临着老龄化的困境,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减弱、劳动力不足等等,再次制约了日本自身的经济发展,这才给了我们一个日本“年老体弱”的认知。
事实上,日本的确存在着人口结构方面的危机,但由于日本过去的财富积累,日本老龄化问题虽然很严重,但不少老人是有积蓄,或者说有房产的,这一点我们反而比不上日本。
日本的人口结构是“先富后老”,而我们的老龄化则面对的是“未富先老”,形势要比日本严峻的多。
哪怕是同产业相比,我们和日本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最开始日本的产业也是偏向于低端的制造,例如服装、各类小商品等等,随着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最后我们充当起了全球贸易中的供应方,而日本则迈向了高端制造业,芯片、发动机、半导体和各类机床等等,日本在这一块的产业优势仍然是比较突出的。
就拿最近的美国卡脖子芯片禁令来说,美国也不得不联合荷兰和日本,这也足以说明日本在这一块的领先地位。
除此之外,日本的丰田也是全球车企中卖的最好的,这也足以说明日本在汽车产业这一块的地位,从欧美车企中争夺全球汽车市场份额,也就只有日本车企真正做到了。
总的来说,日本今天的问题都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所导致的,直到今天还没有恢复元气,但我们很难因此就说日本不行了,说日本凋零了。
当然,和日本过去的老大哥相比,日本的确凋零了不少,但站在全球范围内来看,要说比日本产业强科研强的国家,真的没有几个敢说全民碾压日本,哪怕是美国也不敢说这个话。
目前日本的人均GDP在3.93万美元,看起来已经很高了,我们还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95年,也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日本的人均GDP比现在还要高,是4.42万美元。
今天我们说日本经济不行,那是和90年代相比的,是和美国相比的,日本哪怕是再不行,也依然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仅靠着一亿多人,这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我们没有崛起之前,日本更是差一点从GDP总量和人均GDP两个维度全面赶超美国,光是这一点,日本就足以值得我们去重视,而不是小觑。
从二战战败国到短短几十年一跃成为发达国家,这背后固然有美国的功劳,但日本显然也不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