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钟南山“天价”挂号费曝光:“你想把穷人逼死吗?”

微博小号 susu 2020-04-19 23:14 905 次浏览 0个评论

这些德才兼备、真实又可爱的科研人员,才是我们应当追逐的光。

截至2020年4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快150万,相较一个月之前,翻了数倍不止,让人揪心。


有人说,经过了这次疫情,才发现热搜上都是娱乐明星是多么让人怀念的事,那证明我们国泰民安。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如此。


回顾这两个月不难发现:


在真正重要的时刻,占据我们视野的不再是娱乐明星,而是前线所有的医务工作者;


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不再是粉丝千万的偶像,而是一个个深藏功与名的院士。

而中国抗疫能成功的关键,除了我们有最好的人民之外,就是我们还拥有那些为了疫情而始终奔走的院士专家。


其中有四个人物,站在了聚光灯前,看到他们,我们仿佛就能心安,那就是: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


他们不但在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争分夺秒地抢在病毒前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也让我们认识到了那些真正的人生真相。


1

科学家的清贫,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前两天,有人在网上晒出了一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挂号截图,引起了热议。


截图上显示的是钟南山院士的专家号,挂号费1200元。




有不少人评论到:


这也太贵了,穷人根本看不起;


怎么这么贵,虽然很有名,但也不应该啊;


我这样的人,怕是不配看这样的病;


......

我看到这个话题时,第一反应却是:84岁的钟老,竟然仍在一线医院坐诊,这真是民之大幸。




平心而论,1200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不便宜,可能是很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钟老的挂号费就几十块钱,那他的门诊号怕是能排上好几条街,哪怕是个感冒发烧,也挂他的号,毕竟一样的挂号费更有名的专家,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这样真正急需救命的人,可能会因为无限的等待而失去救治的机会。




钟南山院士自己也说过:他会筛选病例,只治重症,不是有钱才行。


所以说,这1200的挂号费确实不是给普通小病症看的,而是给真正的疑难杂症,1200元筛选掉了非重症患者,才是没有浪费国家顶级专家的资源。

前不久,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在接受采访时,因为佩戴了一条爱马仕腰带,被很多网友攻击。




“作为国家院士的儿子,怎么能佩戴7000块钱的腰带!”


甚至还有人转头攻击钟南山:儿子用这么贵的腰带,想必钟南山也不怎么清廉。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钟惟德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是泌尿系恶性肿瘤领域的顶级医师,是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样优秀的医学履历、国家人才,一直以来治病无数,用自己辛苦所得的工资买一条名牌腰带,无可非议。




明星演唱会门票动辄一两千,拍戏的片酬不少上千万,大家却习以为常,这些医学大拿、科学家,凭什么在人们心里就应该一生清贫朴素?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历史终将铭记庚子年这场大疫,这些国家脊梁,我们更不能亏待和遗忘。


2

势均力敌彼此成就的爱情,才能长久

因为这场疫情,所有人都认识了李兰娟院士。


在武汉这座城市终于开始重启之时,李兰娟院士也首次披露了武汉封城细节。


“武汉市内住着1000多万人,封城,是万不得已的措施。


其实我们之前已经提出建议,希望武汉‘不进不出’,要真能做到‘不进不出’,也就不需要封城了。


但是要过年了,大家做不到呀,所以只好采取封城这样强硬的措施来控制疫情。


1月22日晚上深夜,我立即向上汇报:基于疫情状况,武汉必须马上封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3日上午10点,国家做出决策武汉封城。”

作为提出这个决策的人,李兰娟身上承担着难以想象的责任和压力,一旦出错,她或将成为“罪人”,但是,那一刻她别无选择。




好在,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策。


3月31日,战疫58天后,73岁的李兰娟院士和她的医疗队告别武汉,返回了杭州。




万万没想到在机场的一幕,让无数人开始羡慕起了李兰娟院士的爱情。


当天李兰娟丈夫郑树森院士,早早来到了机场接机,说是要给李兰娟院士一个惊喜,后来在潇潇春雨中他打着伞,穿过人海,走到李兰娟面前紧紧牵住她的手。




有网友说这一幕太甜了。


还有人称,终于见到了李兰娟“背后的男人”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郑树森,曾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是我国器官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40岁那年郑树森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毕业后又前往香港攻读博士后,这背后是李兰娟一直在支持着他。后来两人在一家医院工作,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了领军人物,还共同创立了“树兰医学奖”。




他们的儿子郑杰曾说:“我父亲当上院士后,偶尔看看电视,也会被我母亲督促去看论文。”


在旁人看来,这有些过于无趣和严格,但这就是两位院士最独特的相处方式。


除夕夜,李兰娟院士在北京参加完相关会议,晚上9点多才从北京返回杭州的家,家里的饭菜已经做好。




李兰娟院士发了条朋友圈说: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家里都是李兰娟院士掌厨,然而郑树森院士却爆出了实情:


“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我却很喜欢。”

今年这唯一一顿年夜饭也由他代劳了,一番话温馨又浪漫。


真正的爱情不就该如此,有脉脉温情的时刻,却也有彼此独立的人格。


在爱情中,只有势均力敌,彼此成就,才不至于跟不上对方的脚步,才能同频共振,共同瞭望远方。


3

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坚持

这场疫情之下,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陈薇。


我们都知道,要解决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唯有研制出疫苗。


3月17日,有一条新闻,让很多人不明觉厉,欣喜不已。


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并于3月16日获批展开临床试验。



而首批108名新冠疫苗接种志愿者,已经结束了集中疗养观察期。


如果临床试验通过,这就意味着,我们拿到了终结新冠病毒的最有力武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薇院士不但是研制疫苗的人,还是疫苗的第一个接种者。



有网友称,神农尝百草,陈薇第一针,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啊。


而纵观陈薇院士的人生经历,不得不感叹一句,优秀的人真是无论做什么都优秀。


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那时的她长发飘飘,活脱脱一个校园女神。




毕业后,陈薇有大把高薪工作的选择,但她却前往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从那一刻便开始天天与病毒打交道。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很多人都在长年累月的失败中失去了继续的动力,她却一直坚持己心,过着单调清苦的部队生活,时时刻刻泡在实验室里。




2003年非典,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非典疫苗,她和队友一起,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尽量不吃不喝不上厕所,通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终于研究出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


这个药剂被送到了一万多名医护人员的手上,这些医护人员使用后无一人被感染。


2004年,在有了非典的经验后,陈薇决定开始攻克埃博拉病毒,这个病毒曾于1976年出现,当时导致55个村庄生灵涂炭,还没有成功研制疫苗。


“埃博拉病毒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




没想到的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当真卷土重来,导致西非有万人死亡。


为了国土安全和人类健康,陈薇带领团队去到了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塞拉利昂。


2014年9月,在她及团队的努力下,全世界第一支埃博拉病毒疫苗诞生了。




而这背后是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在无数的失败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陈薇曾说: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是啊,成功的前提一定是热爱与坚持。


对于我们而言,何尝不也是如此。


4

接受自己的平凡,我们皆是俗人

这段时间,很多人除了被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的学识和精神所感动,就是被张文宏医生逗乐。


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镜头前“尽说大实话”,圈粉无数。




在疫情之初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隔离在家,张文宏说:


“你现在在家,不是在隔离,而是在战斗啊!你是在闷啊!你觉得闷是吧,病毒也觉得啊,病毒最后就是被你们闷死的呀!”



有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医生态度不好,他说:

“专家到了这份上吧,我看脾气没有一个好,吵架是经常的,但都是本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否则我跟你吵什么吵啊?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好吗?”



到了返工时刻,他又提醒大家:


“我希望大家还是能做好,防火防盗防同事,因为你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是一个潜在的感染者。”



而很多媒体歌颂医护人员是不计报酬和生死的天使,他却直白地说: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要用高尚绑架别人。



用最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最深层的道理,将沟通变得高效,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理解,这或许就是大家喜欢听他说话的原因。


而说到自身,张文宏也不致力于做一个英雄,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自己也是个俗人而已。


“我疲劳的时候就喜欢追剧,看那种非常无聊,不用动脑的电视剧。”

“你们别期待,在我这看不到(钟南山院士那样的肌肉照),运动很好,但是太累了。我也买过几次健身卡,可最后吃亏的都是我,基本上一年去两三次,或者健身房倒闭了,所以都是把我的钱卷走了!”



他毫不避讳地坦露自己“笨拙”的一面。

高尚让人敬佩,伟大不是那么轻易,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做一个纯粹而快乐的俗人也不简单。

张文宏不像是只可远观的圣人,更像是每一个在生活的热浪中翻滚的普通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平凡。


认真工作,保持身体健康,努力过好自己寻常而幸福的小日子,哪怕平凡一辈子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有句话说:


“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

如今这个时刻,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疫情的影响已经小了很多。


但疫情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还没有。


武汉重症监护室里还有正在与病毒抗争的病人,医务工作者们还仍然奋战在疫情一线。


这两天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刷屏了,照片中的八人是中国重症领域的顶配阵容。



如今他们仍然在武汉7家重症定点医院,与各医疗队一起,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


真正担得起民族重担的人,仍然在一线默默耕耘。


这次疫情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课,这个时代也更应该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德才兼备、真实又可爱的科研人员,才是我们应当追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