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米娅,ChatGPT会不会是下一个超越微信的存在?
会,他比微信更能撬动人类社会的变革。
这个变革可能相当于农业、工业和信息化。你知道的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
在历史上捡漏的事情可多了去了,很多时候,某一些人费了天大的功夫,终于开创了一番事业,但是由于身体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最终并没有享受到这个胜利的果实,因为这个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其他人给摘去了。
最有名的就是周世宗柴荣了,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中国五代十国的第一皇帝,而且他当时已经建立了一番伟大的功业。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这种分裂的局面将会在他手中结束,他将会开创一个时间长达上百年的大一统的王朝,这样的话,他在历史上的攻击将可以和李世民刘邦并列。可是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他积累了很多的病根,最终身体不好,结果却英年早逝,一下子便宜了别人。
话说柴荣本身也是捡了一个漏,因为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和他并没有血缘关系,他只是郭威的养子而已。只不过郭威在起兵的过程中,他的儿子都被当时后汉的皇帝刘承佑给杀害了,一下子导致他没有了后人。郭威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即使现在再开始生儿子,事实上也很难等到他长大之后能够安安稳稳的继承皇位。所以郭威上台之后,就重点培养自己的养子柴荣,在自己去世的时候把江山交给了他。
柴荣当上了皇帝之后,确实也锐意进取,打败了当时很多的敌对势力,包括强大的契丹在才荣手中都吃了不小的亏。经过了几十年的分裂的纷争局面,事实上当时已经天下快要趋于一统,当时的后周是所有国家中最强大的一个,只要不出意外的话,后周就可以像后来的北宋开国初年一样扫平各方诸侯,最终一统江山。在北宋看起来非常强大的辽国,当时还没有成气候,事实上奈何不了柴荣。柴荣当时北伐的时候屡次击败契丹,如果柴荣不死的话,有很大的可能性能把幽云十六州抢回来。
柴荣当时还非常的年轻,只有三十几岁而已,这个年纪在古代也算是壮年,正是年富力强,开拓事业的时候。在某个电视剧里面,柴荣和赵匡胤是结拜兄弟,事实上他们两个人年纪还真的相差不大,可谓是同一代人。可惜柴荣患了重病,最后英年早逝,只有39岁就去世了。当时的赵匡胤也是三十几岁,掌握了兵权,最后篡位成功,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十几年中,赵匡胤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天下,如果柴荣不死的话,这些事情应该都由柴荣来完成,根本轮不到赵匡胤什么事。
当然赵匡胤有些事情也没有处理好,结果让他的弟弟赵光义也捡了一个漏,不过这个漏好歹是在赵家人自己家族内部,并没有让外人得逞。赵匡胤之所以纵容赵光义,主要是因为他刚刚篡位的时候还需要一个得力助手,而他的儿子年纪都还小,实在不适合作为储君,所以他就重点培养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但等到后来,他才发现弟弟已经尾大不掉。他也想处理,只不过毕竟是他的亲弟弟,所以他下不了狠手,他也许准备采用其他比较温和的方式慢慢来,毕竟他当时才50岁而已,还有大把的时间。
不过赵光义比他狠,赵光义看到了危机之后,采取断然手段,结果导致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最终的情况,也就是紫荣奋斗了一辈子,给赵匡胤做了嫁衣,赵匡胤又给弟弟赵光义做了嫁衣。
你最喜欢哪个游戏?
如果提供了更强的挑战性,许多人都热衷于玩游戏。这极大地刺激了单人家庭游戏的成长,交流或炫耀力量好象不是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游戏能够为玩家提供乐趣,尽管他们每次玩的游戏不同,但他们可以集中精神,而这与印刷品、电影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是不同的。就像玩Rubik`sCude或者是玩“拿掉铁环”这样的智力游戏一样,游戏促使玩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设法理解游戏机制。
当一个人面对挑战并且战胜挑战的时候,便已学好了很多东西。而挑战是存在与数学课本当中还是在电脑游戏中并不重要。所以,挑战游戏可以学习经验。即使学习局限于游戏本身,玩家也可以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如何过通过第8关….在最好的游戏中,玩家可以从游戏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也许意味着他们能够把问题解决方法应用到工作中,使用他们已经提高了的空间技巧更好地布置家具,或者也许通过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来学习更好的表达感情。许多玩家热衷或渴望游戏提供的挑战,并且通过挑战来充实自己。
2.玩家需要交流
我也个朋友坚持说“游戏是反社会的”。这当然是很荒唐的,因为如果要发挥某种作用,几乎所有非电脑游戏都需要一个社会团体。几万年前,出于朋友家人可以参加的挑战活动的渴求,游戏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出现。电脑游戏者应该记住,游戏的根源及其吸引力的重要部分是它的社会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玩游戏的根本原因是与朋友或家人进行交流。在这里,我指的不是电脑游戏,而是棋盘类游戏和纸牌类游戏,比如说象棋,Monopoly(一种富翁棋牌游戏)、桥牌、Scrabble Diplomacy或是The Settlers of Cstsn。人们喜欢玩这些游戏,是因为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这样的集体活动比看电影或看电视更受欢迎。事实上,虽然不少人喜欢玩单人纸牌游戏,但更多人喜欢的是多人游戏而不是单人游戏。这是因为人们喜欢群体游戏时的感受。
但如何在电脑游戏上实现交流呢?考虑到所有已经存在的游戏,其中大多数是单人游戏。当然也有很多多人游戏,从Doom的“死亡模式”和与之类似的游戏,到经典的不择手段的M.U.L.E.游戏,在到在MUD(挖泥巴)中的永恒世界,或与它们具有类似商业价值的网上游戏。
几乎所有“死亡类型”的多人游戏都是由单人游戏改成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Quake Ⅲ和Unreal Toumament除了多人游戏(Multi-Player,MP)以外,这些游戏也提供了单人游戏(Single-Player,SP)。单人和多人游戏有着几乎相同的规则和机制。但即便是玩“由单人转成多人”(single-player-turned-multi-player)的游戏,玩家还是希望能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与其他局域游戏的环境中充斥着玩家彼此呼来喊去的对话,夸耀他们最近的“战果”,或是告知他们已被杀。而对象Quake之类可以通过Internet来玩的游戏,交流的机会就没那么多了。玩家可能相距甚远,只能用计算机交流。由于这些游戏强度高、动作快,如果玩家想“活”得更久一些,就根本没时间将消息发送给对手。但这类游戏仍然提供了聊天功能,在游戏中处于比较安全的角落时、死后或是在游戏中间,他们都可以给彼此发消息。在游戏进行到比较激烈的时候,飞快打出来的消息都很短,可能只有几个字母。玩家在高强度的游戏中仍试着彼此发消息,是玩家想要表现其“高超技艺”。
另一种多人游戏叫做Persistent Universe(不灭宇宙)或是“大容量多人游戏”。这些游戏更倾向于角色扮演类游戏的风格。玩家在虚拟世界里游荡,与代表其他人的角色进行交往。这些游戏在Internet这样的超级网络上运行,而不是通过局域网。所以,玩家只能通过他们输入到电脑里面的东西来实现交流。这类游戏比死亡模式的游戏在节奏上慢得多,因而玩家在游戏当中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谈。MUD是这类游戏中第一个流行起来的,它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大学生中开始流行。那时大学生是长时间泡在Internet上的主流人群。这些纯文本的游戏要求玩家完成很多有趣的设置。然而玩家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互相聊天、交流和扮演角色,解谜和完成任务已经不再占据首要的位置了。许多人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就像和朋友交流一样,尽管这些朋友可能是根本没有见过面的网友。的确,在永恒的世界中,MUD把众多不喜欢玩单人游戏的朋友集中到了一起。这些人玩游戏的目的就是和别人聊天。游戏是他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目前出现的多人游戏越来越多,许多游戏开发者都迅速指出他们的游戏在AI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如果以人为对手的话,游戏就更加不可预知,并且比大多数游戏中的AI更具挑战性。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多人游戏的原因。但这些多人游戏最大的优点在于,他们将电脑游戏转换为实际可用的社会经验,这也是玩家玩游戏时最具推动力的因素。
战略和战术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这个问题,从粟裕大将三次拒绝下江南可以轻松看出二者的不同。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下半场,因为,仗着美械装备和飞机大炮的蒋军不再能对我军发动“全面进攻”,而是只能集中力量攻击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和山东的华东野战军。每当讲到这里,我们总是能背出历史教科书上非常熟悉的一段内容“蒋军两个拳头打人,像一个大哑铃,咱们就南下反击,开始外线作战,砸断他的哑铃把子!”
砸断这个哑铃把子的,是三路大军,第一路是陈赓谢富治的太岳兵团,南下陇海路以南,在豫西一带作战,第二路是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后改为中野),南下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直接威胁长江流域国统区心地带,第三路是是粟裕的华野西兵团,南下鲁西、豫东和淮北一带,与蒋军争夺淮河流域。
必须承认,解放战争中期的外线作战战略,和初期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都是解放军中央军委制定的优秀战略方案,但,外线作战难度很大。这个战略执行起来太难了。
性格耿直的粟裕大将,三次拒绝了这个战略,或者说是三次推迟了这个战略。因为原定计划中,粟裕兵团是要求到江南的江苏、浙江和江西建立根据地,直捣黄龙。
第一次拒绝下江南战略,是1946年6月,中央军委给华中野战军的指示非常明确:命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离开苏中根据地,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领导的山东部队作战, 并在 7 月 10 日以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粟裕指出:”苏中是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并且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个根据地策应,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现正面临蒋介石的15 个旅围攻,我们留在苏中作战歼敌更为有利。”刘先胜、钟期光同意粟 裕的意见,认为:“苏中根据地是苏中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开辟、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一枪不放就撤退转移,苏中老百姓不理解,部队的士气也会受影响。”
粟裕用战术上的优劣分析,成功说服中央,同意暂不下江南,而在苏中寻机歼敌,才有了3万多解放军一个月时间歼敌5.3万的苏中七战七捷!
第二次拒绝下江南战略,就是在三大主力挺进中原三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的大背景下。当时,中央军委命令 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率一、二、三、六 纵千里跃进大别山;指令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率 3 个纵队,叶飞、陶勇率 2 个纵 队,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 指令陈赓、谢富治与秦基伟的九纵、孔从 洲的三十八军等组成一个集团,至豫西开辟鄂豫陕根据地。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刘邓、陈谢两个集团不折不扣执行了这个战略,丢失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后来的半年时间打得很艰苦。尤其是曾为我军第一主力的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山区不敢和中央军和桂军动手,只能打其他杂牌军,甚至连被服厂都办不起,给战士发布料自己做军装,被兄弟部队笑话是“花裤子队伍”。
粟裕大将收到“应速西去,愈快愈好”命令,去指挥陈、唐、叶、陶 5 个纵队,策应刘、邓作战。再一次“斗胆直陈”,要求在鲁西南和豫东打仗,于是才有了沙土集战役的伟大胜利。
到了1948年1月,经过“新式整军运动”,我军战斗力大大提高。粟裕上书说“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已集中十几个能打硬 仗的纵队,并且有华东、华北和中原解放区为依托,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只要我们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中原局势很快就会改观。”并且加上了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妥当,尚祈裁示”16 个字。
可是中央却认为,挺进江南的时机再次到来,于是粟裕又成了挺进江南的先锋。不仅如此,原华东野战军还将改编为东南集团军,粟裕作为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带着三个纵队准备在八九月渡江作战。
粟裕决定,第三次拒绝下江南!他亲自到西柏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3个纵队过江, 既达不到调动敌人回防江南的目的,又削弱了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力量。 3个纵队过江以后长途转战,估计要有五六万人的减员,以这样多的减员,在中原 战场可歼敌 3 至5 个军”。在粟裕的强烈建议下,中央再次推迟了下江南的战略,并且决定让粟裕全权代理华野的党政军职务。
这一决定,对于解放战争来说,是影响全局的。粟裕从指挥三四个纵队十来万的兵团级司令,成了指挥十几个纵队五六十万军队的野战军司令。在刘邓大军5个纵队的配合下,粟裕兵团五天时间攻克河南省会开封,歼敌4万,6天时间歼灭区寿年兵团,重创黄百韬兵团,歼敌6万,至此,中原战局全面改观。
豫东战役,毫无疑问成为了淮海战役的序曲,也因为豫东战役的辉煌战绩,粟裕有机会指挥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 1 个纵队,发动了惊天动地的淮海战役。
直到1949年4月,粟裕将军终于率军渡过长江,一举攻克了南京和上海。此时,距离中央第一次给粟裕提出“下江南”战略,已经是两年零十个月了。
毫无疑问,粟裕大将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战术上的精密计算,是一般将领难以企及的。既考虑战略上的军棋推演,又考虑战术上的实现难度,这是粟裕将军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军事理论遗产。
前苏联曾经制造过哪些奇葩武器?
历史上,很多国家都造出过不少奇葩武器,它们主要都是各国为了探索未来而建造。虽然这些武器比较奇葩,但是却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数据。
1.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是苏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在苏德战争初期使用的多炮塔重型坦克。它是世界上唯一有量产的5炮塔重型坦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坦克,然而多炮塔坦克的机动力低下和不可靠在实战中被充分体现出来。
每一台T-35坦克都有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因此,每台T-35坦克都是独一无二的。
2.LPL飞行潜艇
LPL飞行潜艇:该飞行潜艇由前苏联鲍里斯·乌沙科夫,在1934年于圣彼得堡的捷尔任斯基海军工程师学院学习期间,提出了一个项目草案,该项目的初衷是要将飞机和潜艇优点结合到一起。 LPL是一种用于打击敌人水面舰艇,基地巡逻,雷场维护和舰队护卫的潜水飞机,它能在空中飞行,发现目标后凭借高速占领有利的伏击位置,然后水上降落并潜入水下,接近和攻击敌人。
3.空中“火刺猬”
二战期间,苏联想出了一种特殊的空中攻击武器 , 空中“火刺猬”。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将“图波列夫”轰炸机的投弹仓改为多排PPSh41式7.62毫米冲锋枪,一共有11排,每排装备有8只冲锋枪。88支冲锋枪一次齐射可以发射出6000多发子弹,理论上火力非常强悍。
4.反坦克狗
二战中,苏军和德军在战场上展开了疯狂的坦克大决战。脑洞大开的苏联想出一个克制德军坦克的办法,那就是训练一批反坦克狗。这些狗被教授在坦克底下找食物,开战前,它们会被饿上好一段时间。战斗时,这些狗的背上就系着炸弹冲上战场,炸弹上的拨杆只要触到坦克底部就会发生爆炸。但是真到战场上才发现,这些狗竟纷纷跑到了自家的坦克下,引爆了炸弹。原来苏军的坦克是柴油为燃料的,德军的坦克却是汽油的,闻惯了柴油气味的狗纷纷竟调转枪口。
5.球形坦克
1941年4月,球形坦克完成了模型设计和制作。该车直径10米,极速90Km/h;引擎2000马力,战斗重量:50吨;装甲:200~250毫米。机动性非常优异,可以轻易地转向目标,平衡系统也非常独特,使用是类似陀螺仪的原理,行进过程中很平衡。车体两侧还各有一门L-10 76mm主炮。
6.米-10直升机
米-10直升机,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重型起重直升机。米-10在研制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米-6的技术。因此二者在动力装置、旋翼、尾桨在内的很多设备都可互换。唯一不同的是,米-10采用了高的长行程四点式起落架,可以直接滑行到货物上方实现装载。果然大长腿就是有优势。
7.风暴战士作战服
风暴战士包括头盔系统、面具系统、服装系统及其配套系统,重风暴战士系统重达60斤左右。苏联的想法是为士兵锻造一款坚不可摧的护身符,因此风暴战士能保护包括关节和身体的重要部位,面具采用了防弹玻璃。
8.1K17激光坦克
1K-17型激光坦克是前苏联在冷战时期为对抗由美国主导的北约而研发的一种路基车载激光武器。这种车辆的主要作战目标是破坏敌方导弹、地面车辆和航空器的光电设备。后来由于苏联解体而未能真正服入现役。
9.雅克-28
雅克-28是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所设计的第一种超音速飞机,该机以其难得的多才多艺而在世界航空史上被广为称道。这种最初作为轰炸机而研制的后掠翼双发飞机,后来又发展出了侦察机、电子战飞机、教练机和拦截机等多种型号,甚至还在给列宁格勒传递报纸模板的任务中充当过一段时间的运输机。
10.279核坦克
冷战中,美素两国发展了一系列的核武器,其中有不少脑洞大开。279坦克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代表。279核坦克由基洛夫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于1957年所研发的原型坦克。主要负责攻坚以及反碉堡作战,发动地面攻击时能够支援反装甲任务,乃至核战争条件下的坦克作战。
11.“森林杀手”系列越野车
苏联的螺旋推进车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西伯利亚森林杀手,他们不但碾过、而且是彻底破环阻挡他们前进的一切从林障碍,其中一些采用独特的“螺旋”行动方式,其异想天开令人叹为观止、瞠目结舌。
12.里海怪物
里海怪物,是原苏联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利用翼地效应设计的地效飞行器。1963年,开始建造地效飞行器。1966年,飞行器首飞成功,体积亦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到了80年代初,才透过侦察卫星发现这种飞行器。可以用来发射导弹、反潜和突击登陆。
13.1143型基辅级航空母舰
基辅级航母体现了苏联航空母舰的独特风格,除搭载有舰载机外,装备的舰载武器具备反舰、防空、全方位反潜、强大火力打击能力。主要作战任务是执行编队反潜和制空、防空任务,担任编队指挥舰,实施空中侦察和警戒,攻击敌航母编队和水面舰艇,并为其它水面舰艇和潜艇提供反舰导弹超视攻击、中继制导或目标指示,支援两栖作战,实施垂直登陆等。
14.APS突击步枪
APS突击步枪是披露于世的第一支水下突击步枪,APS突击步枪是前苏联海军为了防范海军基地受到敌对蛙人的攻击而研究出各种反蛙人技术而生产制造的,主要供特种部队与武装蛙人作战时使用,也可用于攻击鲨鱼和水中其他危险动物。
15.KT-40飞行坦克
二战开始后,坦克成为“地面闪电战之王”。为了远距离快速打击德国法西斯,苏联红军曾试图为地面行驶的坦克插上翅膀,使之成为能够飞越千山万水的“飞行坦克”。1940年,安东诺夫开始了“飞行坦克”的设计,1942年原型机首飞成功。不过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飞行坦克”最终未能投入实战。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看的好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