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发新股,新股还能发吗?
股市大跌,新股就不能发了吗?
一、用事实说话上周是国庆节后的第一周,股市接连跳空大跌,主要股指全线跌破熔断底,创四年多新低。上证上周下跌7.6%,深成指下跌10.03%,创业板下跌10.13%,这种情况下,停止新股发行了吗?
没有,新疆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融资总额不超过9亿元,新股发行依旧。
二、关键在制度(一)发行制度
发行新股,的确具有抽血效应,但相对于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天量解禁看,这么点新股上市真算不了什么。
从历史上看,以往只有到新股发行不出去的时候,才会停发新股,这次估计也不会例外。话又说回来,过去一次次停发新股,让A股走入持续牛市来吗?没有,现在的指数还不是回到十年前。可见,发新股不是造成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关键在制度!
如果一个新股上市,直接跌破发行价,中签就亏损,还发得出去吗?我们现在新股市盈率还是太高,一二级市场之间利差太大。大股东禁售期过后,二级市场抛售获取巨大利差,是不少企业上市乃至造假上市的巨大动力。上市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不在少数。
现在的核准制正向注册制转变,这挺好的。原先是审核制,忙坏了各级政府,现在是核准制,忙坏了证监会,乃至累到在岗位上。注册制推行,会让企业上市更加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力量,政府主要负责立法、组织和监督,一旦发展有造等严重违打行为,严惩不贷。
(二)减持制度
在减持制度上,也要完善。大股东减持,应该和业绩、分红挂钩。凡事给二级市场分红没有达到融资额度一定比例时,大股东不得在二级市场减持,只能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比如,上市时二级市场融资50亿元,当二级市场分红达到60%,即30亿时,大股东才可以按照比例逐渐减持。这样,才能改变目前重融资乃至套现,轻投资的功能。
(三)惩戒制度
现在酒驾明显比以前少了,为啥?因为酒驾违法,醉驾入刑啊!崔永元把娱乐业的黑锅给揭开了,是不是还有些地方需要真的勇士呢?
如果造假上市,倾家荡产,直接入刑,相关保荐机构一律严惩。如果上市后财务造假,严惩不贷,追究法律责任……我看,在信息系统这么发达的今天,像长生生物这样的公司,必然无处藏身。
谢谢您的阅读、点赞和转发。请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或者关注我后私聊,方便加入我的头条股友群交流探讨。
有什么不太脱离实际脑洞大开的救市方法?
救市,路在何方 2018年10月14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士余到中信建投证券公司召开投资者座谈会,听取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的意见建议。笔者认为这是国家的新一轮救市的开始,构成新一轮的利好。 首先总结一下广大股民救市方案:1、停发新股和降印花税;2、恢复T+0;3、限制大股东减持,比如减持最多每年1%;4、限制期指做空;5、杜绝问题企业上市,上市后加强监督管理;6、限制再融资;7、加股票大分红等一系列措施。 其次我统计过证监会有几点观点:1、目前就挺好,现在点数这么低还能够跌到哪去呢?2、就怕股市涨,认为涨的太多会造成系统性风险。3、认为通过股市为企业降杠杆。4、认为中国股市不缺钱。5、认为中国股民太多,专业机构太少;消除股民转向机构,促进长期投资。6、让国家队来救市。7、让社保资金来救市。8、让保险公司资金来救市。9、认为股市根本不用救,跌到底自然涨了。 那股市要不要救?如何救呢?笔者谈一下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股市必须要救,股市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一个企业一旦没有造血功能了就可能会破产。社会敌对势力只要攻击每个行业最薄弱的环节就可能造成社会恐慌,造成挤兑现象(疯狂的卖股);从而产生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企业现金流危机而破产。上市企业大面积破产会产生连锁反应造成投资下降,甚至会造成银行发生挤兑造成银行破产,最轻的也会造成货币贬值和大面积失业。 第二、笔者认为中国股市最大的红利是政策,最大的风险也是政策。笔者认为首先证监会应该新老划断,老股老办法新股新办法严格控制上市企业质量和信息披露;新企业信息披露一旦造假,处罚相关人员数倍罚款及刑事责任并支持中小股民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民事诉讼(赔偿因信批不准确或者欺诈造成的损失,让造假者人财两空,提高造假成本)。 第三、对独角兽企业,特别是一股独大和同股不同权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督。比如小米架构在中国上市,证监会可派驻独立董事进入小米董事会;证监会在企业再融资(包括美国等资本市场)、收购、退市等特定场合行使一票否决权以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独角兽企业违规或者违法,证监会可以根据违法程度和解或者起诉独角兽企业,让其违法成本大增。从而打消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圈钱和冒险行为,让社会回归理性。 第四、证监会要让沪、深两交易所领导认真审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信,要让其懂得权力和风险是对等的,证监会可以根据违法程度和解或者起诉交易所及相关责任人,让其违法成本大增并有效减缓审批冲动,让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第五、加大做空成本(加大保证金和t+1,防止网络谣言)并防止空手套白狼(手上无股不能做空,国债事件深刻教训还历历在目)。 第六、转变思路,将股市从投机市场变成投资市场。美国四大银行的股价还不如一个苹果为啥?不是因为他是独角兽,而是因为他可以给美国股民和世界投资者超过银行储蓄的稳定收入。美国人好的一面一定要学,美国人大量财产在金融市场,股市一跌总统都要跳脚;而中国投资渠道仅是房产、银行储蓄、债券、股票,股票市场战略地位要提升并提升赚钱效应。房子是用来住的,中国股票代表中国的未来,让市场来决定流入的行业并重视中小股东的利益,防止融资套现和大股东欺诈行为。国家和证监会主要管控国有企业、银行、保险、养老金等投资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七、管住无形的手,让股市回归市场经济属性。中国股市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不管是国有资金、私募、个人投资者都不是野蛮人,不能一直保护创史人和管理团队。资本是公平的,管理团队既然放弃了股权就不应该抓着企业不放;投资者只要合法就应该支持(投资者谁也不想企业破产,原来管理团队就一定正确?即使亏损也是新的投资者的事情,保证企业正常合法转让。) 第八、国家队和养老金如何是从事投机(反复的低买高卖)就不用来了,国家队和养老金通过中国证券系统掌握了底牌;有资金、政策、信息等优势,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就要求国家队和养老金应严格要求自己,抛售股份和购买应立即披露,你们不是投机者而是长期投资者。 本还有许多话想说,比如如何打贸易战、救股市的细节、如何扩大内需等个人看法想表达;但是经过慎重考虑还是不写了。 谢谢大家。
财经作家评论员散户和私慕投资者的观点总不一样?
观点有碰撞很正常,就算是指数在当下的走势看涨还是看跌市场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因为大家对事物的接触点不一样,知识面包括自身的立场不同,造就了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总会结合自身利益,结合市场情况来看待,就难免有出现认同和不认同的声音。
就好比T+0交易制度,一直以来就是大部分散户支持,多部分机构反对的,因为T+1交易制度给机构制造了便利,加上涨跌幅限制还有VIP通道,机构完全可以在T+1交易制度中优先散户炒股,利用T+1来收割韭菜,可是仍然有股民反对T+0。
那有人说股市发新股,评论员和散户还有私募投资者观点总不一样,为什么?1,新股的好与坏,本质改变了。发行新股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公司通过融资然后来做强实体,出发点是好的,毕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是股市的责任。
但是企业融资之后需要用红利来回馈股民,这点上市公司很多就做不到,不仅仅没有回馈股民,还搞的股票长期下跌,最后造假退市,这和发新股的初衷不一样了,帮实体,给股民红利,变成了帮实体,股民却亏损。
2,观点不一样在于事物对他们的影响。新股的频率过快,股市长期下跌,新股发行快导致股市难以走牛,二级市场损失最大的就是股民。
那为什么大家观点不一样,私募在市场还是有优势的,通过股指期货还有制度来减少损失,他们对新股发行快慢没有看法,因为不影响。财经评论家大部分不炒股的,支持发新股或者反对他们又没有资金损失,还能有高流量。股民是影响最大的,制度包括新股这种节奏,赚钱是很难的。
总之:新股发行快慢无对错,但重要的是要结合市场环境来增加或者减少,因为这关系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问题,如果一味的发新股,企业回馈股民的责任非常低,那资本市场要稳定是比较难的,股市长期低迷就会成为常态。
感谢点赞并关注,欢迎评论和转发,每日分享更多观点
为什么我们不停的发行新股?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以前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国企,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逐步跟国际接轨了,也就是企业都被股份制改造了,可以这样说,国家的压力就会减少了,将企业全面地推向了市场,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就是为了给这个企业融资。
所以大家都非常清楚,以前上市股票是多么难的,都是需要申报到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需要通过开会多次讨论,只要过会了,就能马上上市,如果股票发行成功,这个企业就等于多了N亿的资金了,有钱了企业发展起来是不是容易了许多呢。
以后发行股票更容易,都是实行注册制了,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只要能正常发行,有人买这个钱就融资到手里,不停地发行新股,就是不停的给新股融资,这个钱反正不是国家出,都是股民的钱,只要股民愿意申购,那就会永远不停的发行。
除非是发行的时候,申购的数量达不到一定的比例,这个股票就会发行失败,我记得多年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可是现在股票发行速度快,发行的量还很大,可是都还是有人接盘,这个说明大家还是有钱买。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过注册制以后,股票退市会成为常态,这个就是最大的风险。
有人说如果GDP不再高增长?
对于这种把GDP和牛市挂钩的观点,我是不认可的。炒股也十来年了,这十来年里面,我国GDP是高歌猛进,高速增长,增长率高居全球前茅,可是A股市场表现呢?很多年都熊霸全球,跌跌不休,可以说,A股并未走向成熟,从来就不是和经济状况挂钩的存在。
所以,GDP不再高增长了,也并不意味牛市就不来了,纵观过往A股市场的牛市更多是由当时的Z策力挺和宽松的资金面并涌入A股市场形成的,而非真的如成熟的资本市场那般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A股想要真正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当GDP不再高增长了会对股市形成一定的短期性利空压制,但是另一方面,往往也为Z策的扶持性举措出炉埋下了伏笔,而A股市场对于后者的关注度更高,相关的刺激性行业更将陷入一番概念性的炒作潮。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欢迎关注本账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