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暴风雄狮号角(你觉得最有英雄气的诗句是什么)

穿越火线 susu 2023-05-26 20:30 242 次浏览 0个评论

暴风雄狮号角,你觉得最有英雄气的诗句是什么?

在诗海里,具有英雄气概的诗句不少,读之令人感概,令人敬佩。现摘数句,并转录赏析句章,与师友们共享。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大意是说,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能够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原诗如下: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意思是:壮士们打仗饿了就吃匈奴的肉,谈笑渴了就饮匈奴的血。原文如下: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

此十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然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从军行》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唐代王翰的七言绝句《凉州曲》。原文如下: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如果熟悉唐朝音乐,就会明白,“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追溯历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乐的“鼓角横吹”始于汉代。史称:“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这种“鼓角横吹”的“武乐”(即军乐),在殿庭之上,称作“横吹”;于军旅行中,则称“骑吹”。后世因“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亦称“马上乐”。如西晋傅玄《琵琶赋序》即有“作马上之乐”的说法。《旧唐书·音乐志》也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

《凉州曲》中描写的乐调,除了用“琵琶”一类乐器演奏的马下俗乐以外,还有“马上”军乐,二者形成强烈对比。所谓“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以就痛饮,突然远处传来金鼓钲钲、号角齐鸣的马上军乐,这马上军乐,使他们又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之中。

暴风雄狮号角(你觉得最有英雄气的诗句是什么)

有哪些战役是统军大将战死了?

当波斯帝国的皇帝薛西斯,开始清点双方战损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波斯军团,损失了2万人,而对面的斯巴达士兵,总共只留下了298具尸体。

此前薛西斯就曾经询问过希腊战俘:你们是瞧不起我们波斯军团吗?为何就派了这么点人前来?

没想到战俘表示:大多数人都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了!

薛西斯又问: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如果获得了冠军,会得到什么?

战俘很自豪地表示:会得到一个橄榄枝编织而成的头冠!

当时的薛西斯还觉得战俘的话,证明希腊人只顾玩乐,不懂什么叫战争。可是看着眼前298具希腊人的尸体时,薛西斯终于被他们折服了。

尤其是希腊国王列奥尼达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地在这些尸体当中陈列着。本来一共300人,其中一个害了眼病,还有一个外出了。因此只留下了298具尸体。

也就是说,参战的希腊人,没有一个是主动逃离战场的!298人就灭掉了波斯2万大军,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而且更大的胜利是,列奥尼达国王所带领的希腊士兵们,体现出来的斗争精神,那是后世若干年都值得称赞的一件事。

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使得列奥尼达,只能带300人前往。

希腊各城邦都热衷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尤其是雅典和斯巴达,是忠实的参与者。可问题是现在国土即将沦丧,这一活动还能举办下去吗?

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般要到九月下旬才能结束,而波斯大军开春就已经朝着希腊而来。对手有20多万人,显然是要发动灭国之战的。

这可不是第一次波希战争,在薛西斯之前,波斯已经连续两次试图征服希腊,不仅没能成功,而且还没能阻碍希腊人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情,你说怪不怪?

这次也是一样,为了保证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够如期举办并结束,列奥尼达国王,这次只能带着299名卫队士兵前往温泉关镇守。

在临走之前,列奥尼达对自己的妻子表示:嫁个好人,养一群好孩子。很显然列奥尼达是抱着必死之心前往温泉关的。

以300人对抗20万大军,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否则压根就不可能办到。但是列奥尼达没有退缩的意思,他带来的299名卫队士兵,也全都是成家立业有子嗣的成年男子,这里没有一个孬种!

二、只有300人参战吗?当然不是。

其实影视作品里,将这个故事无限夸大了。列奥尼达这次带去的亲兵卫队,的确只有299人,加上他本人才300人。

可是除了这300人之外,其实还有不少人是参战帮忙的,这是我们所忽略的。这里面有其他城邦的友军,还有奴隶士兵。

其中有斯巴达的努力900人,曼提尼亚城邦送来了500名战士,特吉亚城邦也送来了500名战士,阿卡迪亚城邦送来了1120名战士。

此外菲琉斯城邦有200名战士,迈锡尼城邦有80名战士。特斯匹亚城邦有700名战士,底比斯城邦有400名战士,还有佛西斯城邦有1000名战士等等。

这些人加起来,差不多在7000人左右,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统一指挥。虽说没有300人那么夸张,可是7000人对付20万大军,还斩杀了对方2万人,这也是很勇敢且有能力的表现了。

三、列奥尼达不愧是优秀的军事领袖。

说是由列奥尼达统一指挥,但是每个城邦参战的人,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首先要保存自家的实力。

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军队,往往就是因为手下人一盘散沙。再加上波斯军团实在是太庞大,吓得不少希腊士兵瑟瑟发抖,不敢应战。

列奥尼达知道,如果这7000人没有团结在一起,那就是过来给波斯人当靶子练手的。于是列奥尼达选择让斯巴达的300勇士站在军队的最前面,而且他也身在其中。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列奥尼达的感染下,希腊绝大多数的士兵们,都充满了战斗精神,等待着波斯军团的来袭。

第一天的战斗:

列奥尼达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安排在最右侧作为表率,此外安排重步兵作为后备队,在先锋倒下时,随时可以顶替上来。

第一战结束以后,波斯吃了大亏。于是薛西斯派上了自己最中意的1万御林军,终于让希腊人损失了不少士兵。但还是被斯巴达300勇士给击溃了。

第二天的战斗:

第二天,恼羞成怒的薛西斯,派遣了5万大军直奔温泉关,他倒要看看,这支损失惨重的部队,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可是没想到的是,列奥尼达依旧派遣斯巴达士兵冲在最前面,再次击溃了这5万大军,气得薛西斯多次从椅子上跳起来。

第三天的战斗:

薛西斯吸取了前两天的教训,第三天开始花钱招募当地人为他服务。一个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人成为了他的向导。

在埃彼阿提斯帮助下,波斯大军绕过了温泉关,跑到了温泉关背后,将温泉关里的几千希腊守军团团围住。

因此列奥尼达这才意识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于是斯巴达300勇士们一个个都成了忘我的战士,在他们的带领下,希腊守军和波斯军团展开了交战,最终也就出现了298具斯巴达勇士们的尸体陈列在此的情况。

结局:希腊人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温泉关之战过后,希腊人将死者的遗体收集起来,统一安葬。终于列奥尼达国王的遗骸,一直到40年以后,才被波斯归还下葬。

可以说温泉关之战,斯巴达300勇士虽然全部牺牲,但是不代表他们输了这场战争,恰好可以证明他们赢得了这场战争。

而且海战中,波斯海军输给了雅典海军,所以说薛西斯所带领的波斯集团,彻底败给了斯巴达城邦所带领的希腊联军。而造成这一战果的,便是勇敢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

参考资料:《希波战争史》

你读过最具军人血性的诗句是哪句?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就要提到1936年冬天,陷入绝境的陈毅元帅写下的“绝笔诗”《梅岭三章》中的不朽名句。

在众多开国将领中,陈毅有诗人元帅之称,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挥笔写下了很多不朽诗篇。

其中以《梅岭三章》最广为人知,最具“军人血性”,最慷慨激昂。

陈毅元帅礼服照

如果大家知道陈毅写下此诗时的历史背景,那么他这首“绝笔诗”,更让人敬佩。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都得从陈毅率领红军坚持游击战争开始说起。

01、赣南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中央主力红军,连同后方机关约8万人被迫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掩护主力突围,中央命令项英、陈毅等率领红24师和地方武装及工作人员约3万人,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

这些留守部队,以红24师战斗力最强。

红24师,原直属红军总部,是由罗荣桓等人负责组建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红军队伍。

由周建屏任师长、杨英任政委、龚楚任参谋长,下辖红70、71、72三个团,其中70团长由周建屏兼任,史犹生任71团团长,李天柱任72团团长。

红24师武器装备较好,兵员充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期间,多次配合红 一、三军团作战,是支功勋赫赫的部队。

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声言“竭泽而渔”、“铲草除根”,决不让红色政权“死灰复燃”,他调集重兵,加紧围困留守红军。

1935年2月至3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以及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等人率部分散突围、转移至赣粤边油山山区,同先期到达该地活动的信康赣雄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乐天部会合,组成红军游击队,转入游击战争。

面对日益险恶的军事局势,陈毅终于说服项英,决定将仍被围困在江西苏区中心的红军部队和地方干部共1.5万余人,分11路转移到江西与各省的交界地带。

红72团被拆成多股小部队,分别编入其中的几路;

红71团主力9个连,则由师参谋长龚楚等带领,前往湘南地区收容红34师掉队人员;

红70团则作为机动部队随项英、陈毅活动,见机行事,准备突围。

赣南红军游击队

在分散突围过程中,留守红军损失惨重,红24师政委杨英,71团长史犹生,72团团长李天柱,独立师师长兼闽赣军区司令员毛泽覃等人壮烈牺牲。

陈毅等人,满怀悲壮,以顽强的意志,在赣南地区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间长达3年。

3年中,陈毅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才让这支部队没有被打散,让这星星之火,没有熄灭。

后来,陈毅曾回忆道:“

(这3年)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02、致命的叛徒

当时光来到1936年12月,驻扎在梅岭斋坑的中央分局项英、陈毅等人与中央失去联系已有两年多了。

正当他们热切地期盼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的时候, 赣粤边特委内线交通员黄亚光给中央分局送来一封机密信。

这封信是在敌粤军第46师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写的。

陈海, 本是红六军团长征时的掉队人员。

1935年冬, 他受湘赣省委的委派到敌粤军50师做兵运工作。

陈海曾几次到特委报告工作,和陈毅颇有交情。

陈海在这封信中说:党中央派人来了, 带来了重要指示, 要分局负责同志到大余城南一个大饭店里见面。

项英、陈毅等人看到这封信后, 喜出望外,连忙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 让陈毅进城,去联系中央特派员。

第二天凌晨,在梅山区委书记黄占龙带领下,乔装打扮的陈毅直奔大余城。

陈毅

为求稳妥,他们决定先到陈海家中探探虚实。

当陈毅和黄占龙来到陈海家门前, 只见一妇女正在洗衣服。

黄占龙问她道:“陈海先生在家吗?”

这个女人神气十足地答道:“到团部去了。”

结果,陈毅误把这个女人说的“团部”听成了“糖铺”。

因为,陈毅知道大余城有个广启安糖铺, 这是赣南特委设在大余城的一个秘密交通站。

于是,陈毅就往广启安糖铺走去。

可他们刚到广启安糖铺前,竟然发现敌人正在店铺里搜查。

陈毅大惊,赶紧停住脚步, 走进一家茶馆喝茶,观察形势。

不久,一个在广启安糖铺当伙计的地下党员,走到陈毅身边,悄悄告诉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陈海叛变了,秘密交通站被敌人破坏了。

这个消息,把陈毅吓了一大跳。

陈海叛变了,就说明之前他送传递的信肯定是假的。

更致命的是,陈海知道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驻地所在。

想到这里,陈毅心急如焚。

他支会黄占龙一声,不动声色地离开茶馆, 然后避开敌人的戒严,穿过一户居民的小屋, 从小路绕出城去。

出城后,两人分道而行, 各自取道回梅岭,赶紧通知部队,紧急转移。

03、凶险万分

此时的陈海把信送出后, 便在大余城城南那个大饭店里设下埋伏,可他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带着敌人悄悄上了梅岭斋坑,把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驻地包围起来。

幸亏,游击队警卫员曾忠山发现了敌人,紧急报警

项英、杨尚奎、陈丕显等人听到警讯后,赶紧率部转到一处树木不多, 但茅草很茂盛的小山包上隐藏起来。

敌人赶紧搜山,搜了近两个小时, 却搜不到红军。

敌人一不做,二不休,想出一条毒计, 命令士兵在草地上放起一把火。

企图把红军烧死在山包里。

幸亏老天有眼,火势刚起来不久,天降大雨,把火给淋灭了。

敌人还不甘心, 命令士兵继续搜,直到时近黄昏, 这才吹号集合, 排队下山。

敌人在山下呆了一会, 看看山上毫无动静, 眼看天快黑了, 这才怏怏地走了。

而此时的陈毅还不知道斋坑已经出事,他还由小路转回梅岭,不想正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抓住了陈毅,幸亏他们并不认识陈毅,只是让他带路。

陈毅不慌不忙地推托道:

“老总, 对不起, 我是外地人, 路不熟。”

敌军一个士兵又问道:

“你不是本地人, 跑到这里干什么?”

陈毅灵机一动,笑着说道:

“我是城里的教书先生, 想到这里买几十斤茶叶。”

赣南地区是江西著名的产茶之地,陈毅临时找的借口,骗过了敌人的怀疑。

尽管如此,这位士兵还是蛮横地说:“教书也好, 买茶叶也好, 先带我们走近路回城。”

这时,敌军的军官听到声音,走了过来,这个军官也是学生出身, 他听说陈毅是位“教书先生”, 便以礼相待。

这个军官为了附庸文雅, 便跟陈毅攀谈起来。

以陈毅的水平,自然很容易打发这个军官,一路上,陈毅引经据典,谈笑风生,还和军官聊起唐诗宋词,并教他如何填词写诗。

三言两语下来,这个军官对陈毅再也没有任何怀疑,并且对陈毅肃然起敬。

陈毅表面上风轻云淡,实际上却忐忑不安,陈海是认识他的,一直跟着这个军官,万一遇到陈海,自己就暴露了。

陈毅趁敌人军官放松警惕后,假称肚子疼,要方便。

敌人军官不疑有诈,也没派人跟踪。

陈毅于是趁机溜之大吉,很快他就找到了部队,开始和部队一起转移。

04、梅岭三章

陈毅和部队汇合后,知道敌人肯定不甘心失败,他们好不容易才得知红军游击队指挥机关所在,肯定不会轻易放弃。

叛徒陈海很有可能还会带领敌人杀个回马枪,。

于是,陈毅和项英等人遂决定马上离开斋坑,率领部队一口气走了30多里路, 才在斋坑北边的一座山里隐蔽下来。

果然, 敌人又摸黑开来大队人马, 重新把斋坑包围起来。

这一次,敌人准备充足,先放出猎犬寻找踪迹, 同时打起探照灯四处照射, 还乱打枪炮, 乱喊乱叫。

当时情况万分危急,红军游击队能清晰地听到敌人的对话。

经过一夜搜捕,敌人没有找到红军游击队,可他们又调集4个营的兵力, 把梅岭团团包围了20多天。

红军游击队忍饥受冻, 翻山越岭, 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

不幸的是,在转移过程中,陈毅大病一场。

游击战时期瘦骨嶙嶙的陈毅

这病来得不是时候,游击队根本无法为他治疗。

陈毅当时都已经快虚脱了,可他只好打起精神,抱病率部日夜伏在丛莽间。

这加重了陈毅的病情,当时陈毅真的以为自己随时有可能牺牲。

九死一生之际, 陈毅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迸发的更顽强的意志。

诗人秉性的他,诗情喷薄而出, 挥笔写下了三首豪气入云的“绝笔诗”藏在衣底。

这三首诗就是著名的《梅岭三章》

第一首: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二首: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第三首: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

陈毅不愧是诗人元帅,以其崇高的革命信仰,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了不朽的壮烈诗篇。

尤其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句名言,惊天动地,壮怀激烈,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

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梅岭三章》这是信仰坚定的陈毅在金戈铁马、枪林弹雨中真实的心声,至今读来,拍案叫绝,热血沸腾。

文化水平低的人与文化水平高的人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如我不懂拚音、平仄……等,只知模仿。因此,我不敢写景抒情,只会为友题歌:

对手几乎没有怎么抵抗?

神兵天降,恒大双杀,济州大巴,一击即溃!

面对赛前的盘外招,恒大根本不为所动,在客场用一场毫无悬念比赛双杀济州联,这就是恒大的实力,就是恒大的强大!济州联队上一场先进两球反被追5球,全队上下已被恒大强大的攻击力吓破胆!本次主场作战,上半场竟然摆起大巴!一副死守保平就是胜利的姿态!恒大倒也没有预想到主队会摆起大巴来,一时间也没有应对策略,陷入阵地苦战中!但毕竟恒大是亚洲豪门底蕴,面对大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阿兰像神兵天降,突入禁区,以一敌四助攻古德利世界波破门!大巴终究不是坦克,敲多两下,也就支离破碎了!随后于汉超右路传中,又是阿兰门前狮子摇头再下一城!恒大客场2:0领先,客场梦幻开局!

下半场既然大巴已破,死守保平已不可能,济州联队调兵遣将发起反攻,但无奈实力不济,一切都在恒大的掌控中,恒大牢牢掌控这局面,虽然济州联利用定位球和反击造成了几次威胁,但都被曾诚化解!恒大这边郜林和廖力生也先后错失破门良机,2:0的比分保持到了最后!一场尽在掌握的比赛,一个毫无悬念的比分,一次非常解气的双杀!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恒大,惹不起的恒大!

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欢迎在下方留下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