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燃烧之血十字架,为什么阿富汗会被称为帝国坟场

游戏资讯 susu 2023-06-14 03:40 247 次浏览 0个评论

燃烧之血十字架,为什么阿富汗会被称为帝国坟场?

阿富汗的帝国坟场的称号,如果我们不考虑古代史,只考虑现代世界历史的话,那是因为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三个超级大国先后在阿富汗大打出手,但最终三个超级大国几乎都深陷阿富汗这一泥潭而不可自拔,尤其是前两个超级大国,大英帝国和苏联,都在阿富汗栽了个大跟头,其中大英帝国在阿富汗栽跟头之后,霸权出现颓势,而苏联则在撤出阿富汗后不久就四分五裂了。正是因为如此,阿富汗才被称为帝国坟场。而之所以阿富汗能够成为帝国坟场,这与阿富汗在地缘、民族和部族以及各方势力博弈的复杂性紧密相连。

三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1842年第一次英阿战争中阿富汗军队袭击撤退中的英军

燃烧之血十字架,为什么阿富汗会被称为帝国坟场

(来源:Wikipedia,下同)

英国在实现了对印度的实际控制后,开始将目光转向阿富汗,想要将阿富汗纳入到英国的殖民体系之中。而在同一时期,俄国已经完成对中亚地区的吞并,也开始将进一步扩张的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阿富汗,以将沙俄的影响力挡在印度之外,英属印度先后与阿富汗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虽然英国总是能占领阿富汗,但是却无法实现对阿富汗的统治,并且在阿富汗损失惨重,只能无奈撤出阿富汗。

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中的坎大哈战役后坎大哈的英军及其盟军

其中第一次英阿战争(First Anglo-Afghan War,在英国又被称为Disaster in Afghanistan)在1839年爆发,1842年结束。在这场战争中,虽然英国军队起初进展顺利,但在阿富汗人的反抗下最终失败,甚至在撤军过程中,英国军队损失了约4500名士兵和12000随军家属,只有一名欧洲人(助理外科医生威廉·布莱登)和部分印度人回到英军在印度的基地贾拉拉巴德。而第二次英阿战争(Second Anglo-Afghan War)发生在1878年至1880年,英国通过与阿富汗签订的《甘达马克条约(Treaty of Gandamak)》获得了对阿富汗的外交的控制。第三次英阿战争(Third Anglo-Afghan War)发生在1919年,最终英国与阿富汗签订《拉瓦尔品第条约》(Anglo-Afghan Treaty of 1919,Treaty of Rawalpindi),阿富汗重新夺回了外交控制权,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苏联阿富汗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形势图

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建立亲苏政府,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Nur Muhammad Taraki)成为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但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Hafizullah Amin)发动政变,塔拉基被暗杀。苏联对阿明政府并不满意,所以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开始通过空运向阿富汗增兵,12月27日苏军开始进驻喀布尔,处决了阿明,并以苏联支持的阿富汗领导人巴布拉克·卡尔迈勒(Babrak Karmal)发布请求苏联援助的声明。12月28日起,苏军6个师进入阿富汗,一周之内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接着从1980年2月开始,苏军的军事行动开始指向了阿富汗抵抗力量,但是却一直未能真正控制阿富汗。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使苏联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到1986年2月,苏联开始同意以政治方式解决阿富汗问题。1988年,苏联、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达成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苏军从1988年5月15日开始撤军,并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撤出阿富汗。就在从阿富汗撤出军队两年多以后,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

美国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形势图(截止2019年1月23日)

(粉红色:阿富汗政府军控制的地区;白色:包括塔利班在内的叛乱者控制的地区)

美国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从2001年10月7日开始对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区的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的战争,这是美国对911恐怖袭击的报复,也是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美国阿富汗战争的目的是与恐怖主义分子作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支持。虽然美国在2011年击毙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奥巴马也在2014年12月29日宣布阿富汗阿富汗的战争正式结束,但是仍然还有不少以美国军队为主的多国部队驻扎在阿富汗,塔利班也仍然是最大的反阿富汗政府和外国军队的集团,事实上阿富汗战争迄今为止还远远没有真正结束。某种意义上,这场战争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战争,从2001年10月到现在已经进行了17年零5个月,并且虽然特朗普也宣布过要从阿富汗撤军,甚至为此还与塔利班进行了谈判,但是还有大量的多国部队驻扎在阿富汗,美国也仍然要保留在阿富汗的部分基地。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阿富汗战争远没有结束,仍然还在继续。而部署一名美军士兵每年的费用就超过了100万美元,某种意义上,使得阿富汗战争成为了美国的一个负担。

阿富汗成为帝国坟场的原因

阿富汗在地球上的位置

而阿富汗之所以能够有帝国坟场的称呼,这与阿富汗错综复杂的形势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具体来说包括了崎岖多变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民族与部族形势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

阿富汗的地形地貌

首先,从地缘角度来说,阿富汗基本上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其地理位置就决定了阿富汗在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势力犬牙交错,互相牵制。除此之外,阿富汗地形崎岖,地势险峻,这使得即使是先进的现代化武器,也会在阿富汗无用武之地。再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山谷、峭壁和岩洞纵横交错,即使是超级大国也很难真正征服阿富汗。这使得大英帝国、苏联以及美国等超级强国,可以轻易的占领阿富汗,但由于阿富汗的这种地缘政治结构,这些强国可以将力量渗透进阿富汗,但却不能真正控制阿富汗。

美国中央情报局绘制的阿富汗族群分布图(2005)

其次,阿富汗民族与部族形势也极其复杂,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拉扎族、乌兹别克族等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压倒其他民族,而且基于阿富汗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阿富汗的这些民族养成了彪悍的民风,各个部族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即使阿富汗实现名义上的统一,“中央政府”也很难控制所有部族。而且,这些部族虽然很难真正统一,但长期的历史使得阿富汗这些部族一旦面对外敌入侵,却又能团结一致对外。除此之外,虽然阿富汗各个部族在正面作战中,的确抵抗不住强国的军队,但是阿富汗的复杂地形,使得阿富汗各个部族学会了使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来对付入侵阿富汗的超级强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英帝国、苏联和美国,都已经击败了控制了阿富汗“中央政府”的政权,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却无法消除阿富汗各地的抵抗,最终在阿富汗这一吞金兽面前坚持不下去,只能狼狈撤退的原因之一。

阿富汗的地缘位置

其三,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阿富汗是国际政治与大国博弈的焦点,这就造成了阿富汗各种势力犬牙交错,错综复杂,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任何大国想要完全控制阿富汗,打破这种“平衡”,必然会被其他大国或明或暗的拖后腿。英国三次对阿富汗的战争,除了第三次阿富汗战争是在俄国内战期间进行的,都面临这俄国这一世纪大角逐的对手的牵制与对阿富汗的支持。而苏联对阿富汗的支持,这面临着中美的牵制与通过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支持。而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携反恐战争的大义而来,可以说是干扰最少的一次阿富汗战争,但这场战争,美国仍然打的非常艰难,甚至到了今天仍然还在继续。

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阿富汗每月死亡的人数统计:2002.1-2015.7

因此,作为帝国坟场的阿富汗,之所以能够让如此多的超级大国纷纷栽了,原因就在于阿富汗的复杂——地缘上的、民族与部族上的以及大国博弈上的复杂。

于连为什么这么可怕?

“《红与黑》中,于连为什么可怕?”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点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

鲁迅说,在《红楼梦》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是一个社会万花筒,与之类似,《红与黑》中的“于连”式的人物也是受到社会争议的一个焦点。

于连的“可怕”,“可怕”在他上位中对于内心和他人的“出卖”。

《红与黑》以于连的生命轨迹和野心成长性为线索,围绕明暗四位女性,展开了对于连思想行为变化的种种揭露和剖析。

于连出生于等级森严的社会,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屈辱,让他默默的励志要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帅才,统领世界,甚至是于连潜藏的野心。

由于受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矛盾痛苦之中: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需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把全部《圣经》看做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圣经》和《教皇论》读到能够背诵;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热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

于连在那个腐朽的“上流社会”里,成为惟一能以冷静、批判的眼光观察一切的人。他鄙视贵族阶级的僵化保守、平庸无能,痛恨耶稣会教士的伪善、贪婪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寡廉鲜耻,他把巴黎视为“阴谋和伪善的中心”,把神学院称作“人间地狱”,在内心咒骂华勒诺之流是“社会蠹贼”和“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而于连自己也不知不觉仿效他们的行径。当他获得十字勋章时,他想到的是“我必须感恩图报,为政府办事”;当他为父亲谋求官职而损害了一个正直人的利益时,他想“这没什么,如果我想出人头地,这种昧良心的事还得干不少”。

在他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赠予的领地、封号和骑士头衔的时候,以为即将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时,他真是大喜过望,刚刚当了两天中尉,想着自己在三十岁当上司令了。这样一来,于连实际上又肯定了许多被自己否定过的东西,追求着自己所诅咒的对象,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的指责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讽刺的对象。

由于在他的整个上位过程都是靠献媚和诡计于女人,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伤了德·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

看于连18岁到生命终结的23岁,其实于社会而言也并非说成“可怕”,当然是站在女人和道德的这一面来说,他无疑是可怕的代名词。

1.生活社会的整体局势:于当时而言,于连并不可怕,反而可悲。

因为在当时的那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腐朽和贪婪,都是一群玩弄诡计和阴谋的政治家和商人。而相对于他们,于连的这些靠女人上位损害一些正直的人就显得无痛无痒的。所以于连的可怕对于那个时候的社会来说并不成立。但是比较于现在社会来说就可以说较为可怕,因为他的能力以及达成欲望的手段,可以出卖自己的内心以及为欲望对他人的不择手段。所以对于现今社会“可怕”的于连才成立。

2.社会道德和站在恋爱女性的立场上:于连是可怕的,且也是极为危险的。

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原生家庭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随着条件和环境的改变,他身上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这也是于连的可怕之处。

于连凭借自己的头脑和对于理想的欲望,让他内心的道德扭曲。由于出于对市长的恨,勾引了市长夫人,中间又利用市长夫人的女仆爱丽莎。最后得手,又因“乱伦”这样的心理而逃避。转战侯爵小姐——玛蒂尔德,因为经验老道即使没有一点的爱,依旧得到侯爵小姐的欢心,更是深夜架梯子而未婚先孕。但是这样的关系,让于连十分的排斥和厌恶,最后都有拿剑杀死玛蒂尔德的心理。但是因为势力和地位,所以他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写了53封情书给元帅夫人,终的元帅夫人的情意。最后更是以此来“要挟”让玛蒂尔德的自尊及一切踩在脚下。在于连最为得意的时候,之前的市长夫人德·瑞那夫人写信告发。由于恼羞成怒,持枪射杀德·瑞那,最终被判死刑。

其实细究起来于连不过是我们中国的陈世美而已,只是更加贴近于我们现代社会,所以关于他的一切才会显的如此与道德不相对付,所以才会对于我们来说于连是可怕的。

那么于连是可怕呢,还是可悲?

他出身低微,却不甘于平凡,他为了自己的野心,为换取自己出人头地的地位而卖出灵魂。但他并不是十恶不赦,而骨子里残存着良知。

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使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

放不下尊严,有对理想有着过分的追求欲望……种种的矛盾撇不下,深受内心的煎熬,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也就注定了他命运的悲剧。

于连毕竟来自受排斥的那个阶层,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赏识,却招来更多人的仇恨。人们千方百计给他的成功设置障碍,终于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迫使他在绝望中公开与统治阶级决裂。

他在法庭上那段自杀性的发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全书的主题“我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他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之所以如此严厉地对待他,只是为了使那些出身贫贱,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永远丧失进取的勇气。

无论如何,不管他是可怕还是可悲,亦或是可怜,他都终结于断头台,这就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总结:从当时的社会现象来看,于连并不是可怕,反而是一个可悲、可怜之人。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肯迈步,不仅自己深受自己这种矛盾心理的折磨,还生生的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我们眼中“禽兽”的样子。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本质上区别在哪里?

苏系战机和美系战机系出同源,都是由消化吸收二战德国喷气机技术作为开始的,当年德国战败,苏联率先把德国关于喷气式战斗机和导弹技术的大量资料运回苏联翻译分析,美国也紧随其后,带走了一部分资料。这造就了二战之后、冷战初期,美苏大量武器装备类同的情况,当时还没有什么苏系和美系的区别。

第一代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佩刀,都是气动布局非常接近的战斗机,他们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不过米格15凭借更加轻便的优势,比F86的战绩要好一些。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款苏系、美系战机的鼻祖放到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他们实在是太像了,就像是双胞胎,同样的机头进气,同样的圆通机身,同样角度的后掠翼,同样设计风格的垂尾和平尾,他们的基础性能也是一样的,体现的都是当年德国在二战后期的军事思想和技术水平。

美苏第一代战斗机,F86和米格15,就像是双胞胎。

但是从第二代战斗机开始,苏系和美系的区别就开始逐渐产生了,后来的米格21对F4鬼怪战斗机的时代,苏系战机更加偏重于高空高速和空战,美系战机更加偏重于多用途作战、远程交战、电子压制的特点就逐渐体现出来了。在越南战场上,第二代苏系和美系战机有了第一次交手,美国总共被击落了数百架各类型战斗机,损失惨重,当时的美国战机虽然性能更好,但是作战思想的限制导致其性能领先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美苏第二代战机,米格21和F4鬼怪开始分道扬镳。

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后,苏系在高空高速和飞行性能的路子上走到了极端,开发出米格25狐蝠和米格31这样的飞行速度最快接近2.8马赫的超级截击战斗机,他们的基础气动布局,后来被美国学走,弄出世界上第一种四代机F-15鹰式战斗机,这都是后话了。但是在三代机对抗的年代,美国拿出手的是F-14雄猫这样的战斗机,他兼顾了高速和多用途特征,依然体现出美国在远距离交战上的优势,他使用的AIM-54不死鸟重型空空导弹,多次在远距离射杀苏系战机。

不同时代美系战机同框伴飞。

苏系和美系第三代战机的较量发生在两伊战争中,当时伊朗的F14狠狠地打击了伊拉克的米格战机,美系战机的优势开始逐步体现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先进的雷达、强大的格斗能力、远程的导弹打击能力,开始成为战机发展的重点,而苏联一直坚持的高空高速特征,则逐渐走入了死胡同。

进入第四代战斗机时代后,苏系战斗机和美系战斗机都坚持了同样的设计思路,比如苏27和F15都采用的升力体布局,比如米格29和F16都强调的中低空格斗作战,当时苏联也一度放弃了高空高速战机的设计思路,开始向着美系战机的思路靠拢,这体现出在经历了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的较量后,苏联对自己航空发展的反思和成果,产生了苏27侧卫系列这种至今依然是经典的先进战斗机,也成为了新一代苏系战机的代表。

第四代的苏系和美系战斗机的较量发生在军事演习之中,很少在实战中相遇,仅有的几次都发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之前的南联盟战争中,当时苏系的米格29战斗机被西方新一代飞机大量击落,但是也给西方飞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只是伊拉克和南联盟的军事力量毕竟不成体系,米格29稍差的战绩不能代表他就是落后的,毕竟西方是在电子压制和预警机的支持下作战,伊拉克等国只能被动反应。

进入五代机时代后,俄系战机还没有走出苏27划出的经典道路,依然在发展高机动性的战斗机,然而中美两国的五代机则已经进入了4S时代,隐身、远程交战、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开始凌驾于机动性之上,典型的极端产物就是F35,他在机动性极差的基础上,依靠先进的电子系统和隐身能力,愣是跻身世界先进战机行列。

所以说,不论是苏系还是俄系,其战机设计的思路一直在变化,但主要还是跟进美国引领的世界战机发展的潮流,在第一代对等、第二代略差、第三代完败、第四代对等、第五代稍微落后的变化中,不断的依靠军事体系的完善来弥补自己在战机性能上的劣势,这可能就是苏系和美系的最大区别了。

楚门为什么会发现他的世界是假的?

先来谈一谈最根本的东西,随后说说电影中楚门是怎么发现端倪的。

1、一切源于对自由的向往

楚门的世界,是一场真人秀,电影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过什么样的日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拥有想过什么样子生活的权利,并且能够行使这个权利——也就是你具有选择自由生活的权利。

别人给安排的生活,终究是“假”的!

楚门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逐渐的发现了自己生活的“假”,开始否定自己,开启新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同样如此,每个人在既定的生活轨迹中存在,上班,下班,回家,上学,放学,回家,你想要挣脱吗?很难!

当然,如果你都什么都放下,学也不上了,工作也不要了,置他人与不顾,去寻找毫无意义的自由,肯定也是不对的。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才是最难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自己无法发现我们自己的“楚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当然是真实的,我们无法发现并不是因为未知的东西不让我们发现,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规则导致了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的世界。

不知道大家能明白本人所说的含义吗?

一个在既定社会规则中人想要发现自己的另外的世界规则,谈何容易!

举个例子:一个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你就是打破他的脑袋,也想象不出北京、上海的富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能否发现“楚门的世界”!

2、回到电影本身

楚门也是到了成年才发现自己所处世界的“假”,一切都是真人秀,自己的生活是活给他人看的这一事实。

电影开头掉落的监控设备,已经让楚门产生了疑惑。

每天固定出现的人群,同样让人觉得奇怪。双胞胎打招呼的方式,也特别奇怪,每次都要把楚门按在广告牌上,很显然是在做广告。

连自己的妻子都不像妻子,更像是一个广告推销员。

自己喜欢的女孩也早就告诉楚门了,人人都清楚他的一切,什么都是虚构的!

可以说,电影一开场,楚门已经发现了这个世界的怪异,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楚门已经产生了动摇,但阻碍他的是内心对水的恐惧。

在追求某样东西的路上,每个人都有恐惧害怕的一面!

这个时候的楚门还是很挣扎的。

楚门想去斐济,但对于水的恐惧,让他无法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但楚门已经开始了他的逃离计划。

他已经知道了自己被安排被监控的生活,也明白这背后的控制力有多强大,电影开场后,楚门修剪花园,也为以后的逃离做了铺垫。

出了岔子,只为自己而下的怪异的天气,随后发生的更多更多差错(电台能固定监控自己的行车路线,电梯不是电梯,是监控间。。。。。。),让楚门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也坚定了逃离的想法。

最终楚门成功了,从一个世界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世界美好不美好、真真假假,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定是楚门自己选择的世界!

怎么评价82版银翼杀手?

“我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何谓真实?我甚至质疑这个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实的,我想知道是否我们都是真实的!”菲利普·迪克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发问。

人?该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具有灵魂?经历了正常的出生、成长与发育的人和由现代科技编程制作,一诞生就具有各种特殊用途的复制人,究竟哪一个才更像是人呢?

人究竟有没有权力去扮演一个上帝的角色创造属于自己的造物,当原本受人压迫的复制人为了争取自身权利而反抗,当政府面对失控局面而选择对复制人大开杀戒,究竟谁对谁错?

用来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人还是复制人的测试,最后却成了断头台的摆锤,成了杀人机器的启动按钮。

随着影片《银翼杀手》故事的发展,在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银翼杀手戴克追杀之下,这些被泰瑞公司渲染成无恶不作,引起公众恐慌的复制人,一个接着一个被枪杀。

令人深思的是,他们其实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蛋,他们同样有着正常人的思想与情感,同样渴望着自由与生命,他们来到地球也仅仅只是为了能够亲眼看一看那些被塞入他们程序中的“记忆”发生的地方,并延续自己行将结束的生命。

为了使这些复制人能够变得更有情感,更加像人,泰瑞公司赋予了他们情感与记忆。同时为了适应工作需求,这些复制人在诞生之前就有着各自的能力设定,也同时为他们定下了死亡的时间。

生来注定低人一等,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一样做着暗无天日的苦力,心中还被造物主安下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等到他们自我觉悟,想要寻回梦想中的一切,踏上地球之旅时,却成为了他们身陷囹圄,走向悲剧的开始。

如果本就注定是要将他们作为机器一般任人驱使,做牛做马,那为什么还要赋予他们情感和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为了自己必死的命运而苦苦挣扎在心灵的边缘。当一个个同伴倒在造物者的枪口之下,又有谁能够像他们一样,如此真实而确切的像人一般死亡……

究竟谁才是有着真正灵魂的人?冷酷无情的杀手,忠于体制的警察,追逐利益的泰勒公司……

在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自由人与上等人身上,主人公戴克渐渐迷失了自我与方向,他在这些通过了区别人与复制人测试的人类身上找不到丝毫的人性,而他所追杀的这些复制人却在逃亡的过程之中为他展现出人性最可贵的一面。

最后,当戴克看到他所追杀的复制人头目洛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宁愿牺牲自己,拯救他的生命,他彻底明白了眼前的这些复制人和他一样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自己和他们相比简直就是一个丧心病狂的刽子手……

冷寂的雨夜,面对眼前昏暗无比的世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洛伊扑倒在地,望向天空中那似梦非梦般展翅翱翔的白鸽……

那一刻,他神色凝重,却在淋落于脸庞的雨滴中,感受这一生中唯一一次静谧的自由。

这时的他比电影中所有的人类都更具有人性,更富有着自己细腻而动人的情感,他仿佛像是被赤身裸体紧绑在十字架上的圣灵基督,降临世上,本想带给人类,带给自己的复制人同胞们以希望,却最终成为了世间纷争的牺牲品,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挽救戴克的灵魂,把对未来的希望传递了下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见过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的事物,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随时间消逝,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影片开场之时,伴随着主人公乘坐的空中警车飞越街道,飞过末日般迷离的城市建筑,造物者泰勒公司庞大而宏伟的金字塔建筑徐徐展现在观众们面前,然而在如同世界末日般的昏暗之中,在巨型废弃垃圾场般的城市废墟中,这个金字塔丝毫没有一丝美丽而动人的视觉触感,反而表现出令人厌恶的冰冷与绝望,金字塔的高耸入云仿佛象征的是卑劣不堪的现实丑恶。

弥漫、充斥于画面中的城市废墟与无时无刻不在哗哗作响的雨雾,烘托着末日氛围,表现出人性的冷漠与孤独与极端生存环境之下穷途末路的人类命运。

这样的背景设置,在当时,几乎称得上是史无前例,为后来赛德朋克影视作品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成为影视上的经典设置。

1950年,作为二战解析了德国情报密码系统的功臣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同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引言中,明确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三大定律相互制约,堪称完美,为后世科幻小说与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在《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中,大多是关于机器如何成为人,并作为一个人的人性思考。

在《银翼杀手》中,我们所看到更多的则是关于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的探讨?最终伴随着死亡的降临,洛伊明晰了对自己是谁,要成为谁的思考,残酷而凛冽的人类并不是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如果死亡比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会更加解脱,更加自由,那徒然延续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

当年,《银翼杀手》在电影院正式放映的版本结尾是戴克回到家中,带着本该遭遇不幸的复制人瑞秋沉迷爱情,一同亡命天涯,这样幸福而圆满的结局在后来却遭遇了影迷们的抵制。这样一部带有深刻哲学议题与现实意味的电影,不应该有着这样毁坏前面所有铺垫的结尾。

直到2007年,在重新发行的导演剪辑版电影中,那个曾经在80年代初拍出这部传世奇作的一代“科幻教父”雷德利·斯科特最终给了影迷们一个满意的交代与答复。

剪辑版的结尾,当刚从洛伊死亡现场回来的戴克急匆匆带着瑞秋走出房门的那一刻,戴克瞥见并拾起了过道上那一个被压褶过的白色独角兽折纸,蓦然回忆起自己那个以杀戮“复制人”为己任的同事,常常会在出手之前在复制人居所前放下一个独角兽折纸,而萦绕在自己睡梦中的独角兽此时也让戴克越发明晰自己的身份――复制人。

多么滑稽而沉重的悲剧,一个以杀复制人为己任的银翼杀手,最终到头来自己却是一个复制人,而自己所杀的那么多复制人竟然是自己的同胞,在洛伊死亡触动之下深受感染的戴克,此刻完完全全的愣住了,长久以来所坚信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都是谎言,而自己就是谎言中最大的一个部分……

时隔多年以后,这样的自我探寻又一次在末世之中开启,《银翼杀手2049》应运而生。

一个同样和戴克有着复制人身份的银翼杀手K在一次追捕复制人行动中,开启了探寻自我身世的旅途。

相同的故事背景,相同的人物设定,相似的人物遭遇,只是莫名中更多了一份无助中的痛楚。

作为银翼杀手的K,面对着世间来来往往的恶意与落寞,仍旧孤独一人继续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没有人会愿意成为他生命中另一半的存在,除了他从华莱士公司买回的虚拟女友乔伊,一个只能从投影棒中展现自己形象的虚拟人物,甚至无法触碰。

可乔伊却能够给予他世间不曾有过的温暖与善意,即便她不能真正的触碰到K,她依旧会想要热情的吻他,甚至在自己即将在投影棒毁灭的时候,对K深情的说一句:“我爱你…”

在人类看来根本不存在灵魂,也根本不会拥有爱情的K与虚拟人有了至深的感情。

同时,为了查明自己是否是出生而来并非人造的,K也执着地踏上了寻找亲情的旅程。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使得《银翼杀手》所要表达的主题又一次来到观众面前,什么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灵魂的标准,难道是取决于他是人还是复制人吗?影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这样无言中的答案似乎也深深感动着银幕前的观众。

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梦幻,真实存在的自己与并不属于自己的记忆,这样的剧情延续着前作的思考与悲剧主题。

在一个接着一个的谎言面前,K表现出的是身为一个复制人面对尖锐的情感浪潮时,手足无措的压抑与愤懑,可当面对华莱士派来的杀手依然能够拼尽全力拯救年老的戴克,选择自己人性的那一面,自己无法决定自己是谁,但却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未来,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定义之中。

当一场雨中鏖战悄然落幕,当年老的戴克步履蹒跚的走进女儿居所,当K面对怅然若失的坐在雪花飘落的台阶之上,这一切的故事终究以他的悲剧而收场,但在失去的悲痛之中,他却收获了比身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生命本真的感触,在选择救出年老的戴克那一刻,他也同时选择了对灵魂的救赎,选择了回复于生命本真之中……

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言:“我们耗费了太多时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寻找自我的灵魂。我们连理解自身都做不到,却想要触手未来 去挑战自然,或许生命本身,就是去闻一朵破碎的黄花,去触碰拍打着翅膀的蜜蜂,让烟雾从身旁飘过,让雪花在手心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