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阿登高地,有没有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
巨鹿之战,绝对堪称逆天的战役,这场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我们都归结于项羽的勇,而忽略了项羽的智,没有超凡的用兵手段,仅仅靠勇猛是不可能五万战胜四十万人的。
1章邯率领近四十万秦军主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邯郸,将赵国人马逼退到巨鹿。
此时赵国开始向其它诸侯发求救信,自己则死守巨鹿,固守待援。
楚国率先集结队伍,准备发兵救赵。
自项梁战死后,楚怀王把握时机,迅速夺权,进一步打压项羽,此时这支救援部队的主帅是宋义,项羽只是作为副将一起出征。
宋义带军出征了,可到了离巨鹿500里的地方下令驻扎,整整四十六天,寸步不进。
而宋义为了进一步打压项羽,还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项羽的法令。项羽很是着急,再不救援,赵国必然为秦军所灭。
在这个危急关头,项羽斩杀宋义,以霹雳手段夺得军权,然后命令大军迅速开拔。
五万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一步步逼近了巨鹿战场。
2此时秦军分成了两支部队。
一队由章邯带领,在黄河渡口建造了一条运粮甬道直达巨鹿城下,将天下粮仓敖仓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巨鹿城下,并驻守这个运粮甬道,人数约20万人。
另一队由副将王离带领,进攻巨鹿,人数近20万人。
秦军这一套打法,充分地保证了秦军的粮草供给,同时也保证了秦军的战斗力。
而巨鹿城内的赵军即将弹尽粮绝。
其实在巨鹿城北,各国援军已经赶到,陈馀带领约三万人,燕国也带来了三万人,张敖也带来了一万人,魏国、齐国也带来了军队。
可这些所谓的援军,此时都极为默契地选择了按兵不动。
并非这些人想坐收渔翁之利,而是不敢打,陈馀军派遣了五千人前去试水,结果全军覆没。
这些人早就被打出阴影了,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不到两年时间,不仅陈胜吴广被平定,各国被秦暴打,连势力最大的楚军,前不久都吃了大败仗,主帅项梁都战死了。
此时巨鹿城内的赵军已经绝望。
就在这个时候,项羽带军赶到了。
不过,众诸侯并没有喜色,更没有认为楚军敢去摸老虎屁股。
五万人对战近四十万人,这是绝对可以预见结局的战役。
更何况,秦军四十万人一大半都是精锐,十几万是囚犯。而楚军不过是新组织起来不久的队伍,还刚刚遭逢大败(项梁战死),楚军此时上前,无异于以卵击石。
项羽没有理会这些人,他准备走平原津渡河,平原津此时控制在齐国手中,齐国此时是田荣掌权,驻守平原津的是田安和田都。
田安二人见到项羽,直接让出了平原津。
从平原津渡河是最安全,也是秦军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因为章邯早就知道齐国准备打死也不出兵,所以这一方向防守相对薄弱。
项羽命令英布率领两万人渡河,破坏秦军运粮甬道,英布不负所望,初战告捷。
项羽得到消息,迅速带领剩下的三万人全部渡河支援英布。
章邯迅速反应过来,只留下数万士兵驻守甬道其它地方,自己带领十几万人迅速回击英布。
两万楚军硬生生挡住了章邯十几万大军的反扑,坚持到了项羽的到来。
五万对战十几万,项羽军大获全胜,运粮甬道被项羽占领。
3项羽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给章邯造成一个假象,让章邯误以为此次楚军目的就是截断秦军运粮甬道,饿死巨鹿城下的王离军。
章邯果然中计,带领大军退去,准备重整旗鼓,再来激战楚军。
其实这也符合章邯用兵的一惯打法,遇到不好打的,先示弱,再整军,最后搞偷袭。
只不过这次章邯的对手是项羽,项羽的目的根本不是截断运粮甬道,他的目的是巨鹿城下的王离军。
这也不怪章邯,从正常角度来说,王离军的后援粮草被截断了,只需要时间,王离军不战自败。而且项羽军经过刚刚一战,又有死伤,已经不足五万,此时进攻近二十万的王离军,和找死没有区别。
接下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冒险之举了,破釜沉舟。
项羽仅仅让士兵带领三天口粮,直接攻向巨鹿城下的王离军。
龙出海,虎下山。
楚国好儿郎,带着国仇家恨来到了巨鹿城下。
没有任何试探,没有分兵出击,全军直接扑向王离军。
这并非项羽鲁莽,也并非项羽自信,而是他看懂了人性。
楚军此刻进攻王离军,那些观望的诸侯军是绝对不会支援的,但只要楚军冲破了王离军,给那些观望诸侯看到希望,必然会主动出击。
一切正如项羽所料,楚军刚刚出击王离军,诸侯军没有一个出手的,在楚军冲破王离军队形,将王离军分割开后,观望的诸侯军出手了。
王离军大败,十多万秦军死伤殆尽,王离被擒。
巨鹿之战,宣告胜利。
总结巨鹿之战,项羽首先从秦军防守最弱的平原津方向渡河,迅速夺下秦军运粮甬道,并给秦军造成错觉,楚军目的是截断甬道,饿死王离军。
然后出其不意,破釜沉舟,看懂人性的项羽一举冲向王离军,最终大败王离军。
我们看巨鹿之战,往往只看到项羽的勇猛,忽略了项羽的智慧。
从选择突破口,到迷惑章邯,再到破釜沉舟,每一步都是绝妙的安排。
这场战役堪称战争史上的逆天战役。
为什么二战法国没有把马奇诺防线延伸到北面把法国边境全部包起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长篇大论,简单说说。
马奇诺防线其实只防御了法国北部的一部分,也就是法国同德国接壤的国境线。
马奇诺防线向南到法国和瑞士边界为止。
为什么马奇诺防线不涵盖同瑞士的国境线?
这是因为瑞士是永久性中立国,反对在两国边界修建马奇诺防线工事。
同时,瑞士全民皆兵,具有很强的防御战斗力,又是地形复杂的山地国家,扼守着阿尔卑斯山隧道。法国认为德国不会进攻瑞士,就算进攻了也不可能迅速占领瑞士,所以不需要修建马奇诺防线。
但是,法国北部还有很长一段国境线,就是法国同比利时的国境线上,并没有建设马奇诺防线,包括著名的阿登山区。
那么,傻子也知道,德国人不会随便攻打兼顾的马奇诺防线,完全可以从北部进行突破,首先击败比利时和荷兰,随后突破比利时和法国的国境线,攻入法国北部。
所以,马奇诺防线最初的规划确实是要求涵盖法国和比利时边界,一直修建到海边,完成北部完整的防御工事。
但是,最终却没有这么做,原因如下:
第一,经费不足,时间不足。
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之巨。
为什么花费这么大?
资料这么写: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由于马奇诺防线耗时巨大,耗资巨大,占用了大量的军费,导致法军武器更新都受到严重阻碍。
即便如此,法国也花费了12年才完成了法国和德国接壤的防线修筑。
如果继续延伸到海边,那么恐怕还要花费12年和50亿法郎。
显然,法国没有这么多钱,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延伸到海边不现实。
第二,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做!
无论一战还是二战,表面上永久性中立的比利时,其实都是英法铁杆盟友。
一战中,虽然德国许诺比利时只要统一接道就保持它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弱小的比利时军队仍然同上百万德军激战。
他们依靠比利时复杂地形阻挡了德军整整21天。
不要小瞧这21天,为英法军队集结和部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时间,最终在马恩河战役阻挡德军推进,导致德国施里芬计划惨败,一战德国也就败了。
所以说,比利时几乎是一战德国溃败的最大功臣。
二战比利时也是如此,一旦德军入侵,他立即会利用自己的军队和要塞进行抵抗,还会允许英法军队进入比利时作战。
而比利时、荷兰都是著名的低地国家,这里地形极为复杂,当年有大片的沼泽、森林、湿地、山丘,是最适合防御的地形。
比利时已经在这里修建了很多野战工事,英法只要出动几十万大军进入,不需要马奇诺防线也足以挡住德军。
至于阿登山区只有二三条公路,法军驻守这里的部队只要切断公路,德军也就无法突破。退一步说,即便德军步兵能够突破,经过山地和森林的速度也会很慢,英法联军足够调动军队回援,轻松将德军阻挡在森林里。
第三,比利时的拒绝。
一战二战,比利时为了对抗德国都付出很大代价。
在比利时王室看来,如果马奇诺防线修建了,等于将比利时当作当枪子的倒霉鬼,推到了对抗德国的火坑里。
马奇诺防线建好以后,英法联军不可能随便北上进入比利时作战,肯定固守法国边境的方向。
那么,比利时就惨了。
由于两国力量悬殊,德国迟早会占领比利时,随后在马奇诺防线鏖战。
以一战动辄就打伤好几年的经验来说,比利时就成为两国交火的重灾区,国家被摧毁都有可能。
所以,比利时当然不愿意在边境修建马奇诺防线。
其实,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就像中国长城一样,它不是彻底挡住德军。
世界上任何一个要塞,不可能永远挡住敌人,而是尽量拖曳德军前进的步伐,消耗他们的势力,便于英法调动军队进行战略部署,击破德军任何进攻战略。
法国认为马奇诺防线可以阻挡德军2到3周,足够英法联军做出任何部署,以及全国军事动员。另外,马奇诺防线防御的兵力可以较少,将机动兵力投入其他方向。
所以,英法的防御战略是,德军必然会分兵两路,一路攻打马奇诺防线,一路攻打北方比利时等低地国家。
而英法联军会以法军一部主力死守马奇诺防线,拖延德军进攻,一部进入低地国家,准备同德军在这里决战,彻底遏制德军攻势。
英法联军不是不知道德军有装甲部队,但认为它们在重兵防御下,施展拳脚的机会不大。
况且,当时对于装甲部队究竟能否脱离步兵集团而独立作战,英法还有很大怀疑。
这是因为德军当时的坦克都是轻型,火炮都很薄弱,根本无法摧毁大型坚固工事。
而德军即便是装甲部队,重炮的运输也是很缓慢的,比步兵前进速度快不了多少。
即便装甲部队能够突破,但面对法军国内的纵深方向,因攻坚乏力,还是会被拦截。
而希特勒的战略是,攻打马奇诺防线和低地国家的德军都是诱饵,而攻打阿登山区的德军才是箭头。
这就是曼施坦因绝妙的“镰刀闪击”计划。
装甲部队2天就突破阿登山区后,在空中炮兵,也就是轰炸机的支援下具有了相当的攻坚能力,一举突破法军马斯河防线。
马斯克防线被攻破以后,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而法军两个主力军团一下子完蛋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
德军只要继续穿插,切断两支主力军团的补给线和退路,他们就会不战自溃。
此时,英法联军从战略上已经惨败,只能想方设法挽回败局,最终英军不顾法国盟友,自己撤退回英国,法国人则灰溜溜的迅速投降,避免国土被德军摧毁。
其实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的一瞬间,法兰西战役就结束了,余下的只是收拾残局而已。
巴黎的平均海拔是多少?
平均海拔178米
巴黎位于是法国北部巴黎盆地。南靠中央高原,东至洛林高原,北邻阿登高地,西到阿莫里坎丘陵。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约占国土的四分之一。海拔300米以下。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78米,中心地带海拔仅26米。边缘环有海拔约300米的丘陵,高原塞纳河流贯全境,有运河与卢瓦尔河、马斯河、摩泽尔河相通。
被拍摄成电影的欧洲著名战役有哪些?
欧洲著名战役及涉及的电影
1.滑铁卢战役
电影《滑铁卢(战役)》讲述了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1815年6月18日,发生了英普联军与法军在布鲁塞尔以南的滑铁卢的决定性会战。
2.凡尔登战役
电影纪录片《凡尔登战役》《凡尔登启示录》,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索姆河战役
电影《索姆河战役》,索姆河会战是1916年英法联军与德国在索姆河发起的一场会战。
索姆河会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被称作“索姆河地狱”。此次会战中机枪和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改变现代战争的形式。
4.涉及欧洲一战、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的还有《红男爵》、《空战英豪》、《我的孩子杰克》《拂晓出击》、《奇袭60阵地》、《西线无战事》、《帕斯尚尔战役》等
5.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兵临城下》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又称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6.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台风战役》
7.列宁格勒战役
《列宁格勒》、《进攻列宁格勒》等
8.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9.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空战》主要讲述德国在敦刻尔克行动上的失败,集结大批飞机对英国的入侵和封锁
10.诺曼底登陆战
电影有《漫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遥远的桥》等,主要讲述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战役,在付出了惨烈的伤亡代价,获得了这场战役的
主动权
11.花园行动
《花园行动》讲述的是由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指挥,盟军的空降兵大规模空降荷兰比利时等地,计划空降成功后直插柏林,迅速结束二战 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情报错误,原本以为对手只有少量的德军残兵败将,但是却有强大的党卫军在此休整,并且有正常换防的德军来 于是盟军原本软弱的对手变成了三伙人组成:原先的守备部队,来换防的部队,正在休整的党卫军 结果盟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战斗目的也没有达成。
12.阿登战役
《坦克大决战》主要讲述德国在面对发起总攻的盟军,集结了大批量的机械化部队,准备在阿登高地阻击盟军并进行的最后反扑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这方面的有关欧洲战役涉及的电影,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欢迎补充哦!
为什么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很有血性而二战时期没有了当年的血性?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关于这个血性,我认为其实很难说。如果打仗的话,必然要死人,而且死的基本上都是平民百姓,说实话,法国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他们如果畏战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下面我就来大体分析一下为什么二战法军表现得如此之差吧。
一、一战给法国留下的噩梦我们可以说一战的烈度与拿破仑战争时代的烈度完全是两种概念。到了一战时代,那就是大机械时代的屠杀了,真的是人命如草芥。法国士兵所面对的是重型大炮、机枪、自动步枪、迫击炮、烈性炸药、手榴弹、燃烧弹、毒气等。说实话,在这种情况下,谁不害怕?
在一战之中,有一场发生在凡尔登的凡尔登战役,外号叫做“凡尔登绞肉机”。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国人的目的是给法国人致命一击以把西线战场推向胜利,在法国人看来,这一场战斗就是不折不扣地为了法兰西的自由而战了。因此在这种包围战之中,法国人可以说是很有血性,打得非常拼命,最后双方伤亡人数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伤亡37.7万人(阵亡16.2万人),德军伤亡33.7万人(阵亡16.2万人)。
紧接着而来的是索姆河战役,在法国人眼中,这个凡尔登战役是法国绞肉机,在英国人眼中,索姆河战役便是英国绞肉机了。在一本书中如此写到:
“对大多数即将投入索姆河战役的士兵来说,无论长官如何高喊爱国口号,如何给他们加油打气,他们的目标恐怕都比不上活着重要。”我认为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我们可以去评价法国人表现不佳;但是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每一个死去的男人那就是一个家庭的父亲、儿子、丈夫,死掉了就死掉了,因此法国人其实在一战之时,便已经存在了怯战心理,这种心理便是因为一眼望不到边的战争和越来越多的死亡所造成的。
索姆河战役又是一场绞肉机,伤亡人数达到了100万人,其中英国军队伤亡41.9万人,法国军队伤亡20.4万人,德国军队伤亡46.5万人。这场战役也被称为了最为糟糕的战役。
在此后法国军队发动了尼维尔攻势,企图突破德军防线,但是战果不佳,法军伤亡13万人(阵亡2.9万人)。在这场尼维尔攻势之中,英国元帅道格拉斯·黑格认为失败原因正是因为法国军队毫无斗志造成的。
此后德国人在1918年发动了大规模攻击,被称为迈克尔行动,这一场攻击之中德国人调用了6000门重炮日夜对英法联军的阵地进行进攻,随后以步兵辅助冲击。在这一场战斗之中,英法军队加起来总共损失了33.8万人。
通过以上几场大战役的伤亡情况,我们大体也能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了。说实话,一战流的血太多了,基本上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的血都流完了,战争给他们的是巨大的伤害。当时有一名经历了索姆河战役的士兵回忆说:
“我们回去后没有点名,因为800人就剩了25个,没有人可以点。”根据战斗统计,在法军之中,四分之三的士兵伤亡是大炮造成的;在德军之中,73%的伤亡是大炮造成的。可见随着科技的进步,战争已经变成了绞肉机。因此面对着二战,法国人已经心态很崩溃了,他们不想像一战一样再次体验那种失去家人、失去生命、失去一切的痛苦,他们已经承担不了了。
二、民众的反战情绪当时的法国,普通老百姓明白为了什么而战吗?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民主自由?不,其实很多老百姓都不明白,他们打仗仅仅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明白这些流血背后的意义。有一个死亡的法国士兵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想问清/这场屠杀为何而行/答曰:‘为了祖国’/我却仍然不懂为何。”这就说明面对着战争,其实法国军人也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作战?为了祖国吗?似乎这个概念在法国军队里面很模糊,他们只知道自己稀里糊涂上了战场,然后稀里糊涂地战死了。
而一战之后,在法国军队普遍出现了一种这样的情绪:如果祖国需要的话,士兵们愿意勉为其难的重新上战场;但是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有着和平、安全,拥有正常的生活和没有战争的未来,大家希望回到原来的工厂、农场、村子、城镇中区,最重要的是回到家人身边。
而普通民众则沉浸在经历凋敝、家人惨死的悲剧之中,他们希望战争不要再发生在法国了,希望自己可以和亲人团聚。一种浓浓的和平反战情绪在法国无数家庭中产生。
而战争之后,经济开始逐渐恢复,整个欧洲也逐渐复生。一战后的二十年被人称为“黄金二十年”。在这个二十年中,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人民的生活再次富裕。这样的生活让大家更加不想去想战争,也不想去体验战争。
而在法国内部,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所谓的战争不过是资本家和政治家的工具,他们拿着人民的性命去换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因此人民拒绝战争,便是断了这些人的路。在这种宣传之中,人民的反战情绪进一步高涨。
三、新闻媒体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人们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1917年,法国报刊发明了一种叫做“整体战”的概念,所谓的整体战即说明战争不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应该前线和后方一同联合应对战争。
因此大众媒体向民众开始宣传别的国家的可怕之处,他们发动战争的不利之处,动员民众参军入伍,加入战争。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将敌人妖魔化并且灌输仇恨。但是这种灌输仇恨的同时,也灌输了民众对于战争的恐慌心理,很多战争惨烈、伤亡无数的场景都被灌输进了民众的脑子之中,民众对于战争也产生了相当强烈的畏惧心理。
而面对着战争的威胁,法国媒体很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
四、政府问题最后值得一说的是,早在1940年法国战败之前,法国共和国已经在民众之中失去了力量和公信力,人们认为法国传统的共和政府是腐败是失败的化身,难以带着法国走出困境。
因此法国人民将希望放在了新政府维希政府之上,这个带有一定法西斯色彩的政府,甚至有120万名退伍军人加入了维希政府组织的“法国战士军团”,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民众对于政府的失望心理。
说实话,戴高乐将军这样的法国民众总归是少数的,大部分法国民众实际上对于自己的国家已经颇为失望。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