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正式解散,英法百年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一词是 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是英法两国 1337 年至 1453 年间,围绕着法国王位继承问题而展开的争夺封建领地的一场争霸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国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王热衷于这场王位争夺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王室财政收入上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即传统的封建收入被新兴的关税所取代。
英格兰作为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资源,时常受到欧洲大陆海盗和王朝国家的侵略,特别是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 年征服英格兰,1154 年安茹伯爵亨利二世登上英国王位后,英格兰与欧洲大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登上英国王位建立了诺曼王朝,是为英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又称征服者威廉。
1154 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建立起安茹王朝,是为亨利二世。无论是征服者威廉,还是亨利二世,他们既是英国的国王,同时也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至此两国便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为以后两国的冲突埋下了祸根。威廉征服以来,两国因领地问题长期不和,到金雀花王朝时冲突更加激烈。
但有趣的是,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二世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撮合下,迎娶了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儿伊莎贝拉,而这桩政治婚姻不仅没有消弭双方的隔阂,反倒加速了百年战争的到来。
1328 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其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英王爱德华三世为伊莎贝拉的儿子,即为腓力四世的外孙,腓力六世的继位引起他的不满。
于是,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
为此,法王借注释《萨利克法典》之机,在关于自由份地只能传给男性而不能传给女性的条款解释上,以法学家之口宣布法国王位继承的父权制原则,不承认爱德华三世拥有法国王位的继承权。由此,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法国支持苏格兰引发英格兰的仇恨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期里,英格兰和苏格兰是死敌,直到 1707 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
在金雀花王朝时,两国斗争愈加激烈,富有苏格兰“铁锤”之称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就是以残杀苏格兰人而著称。英格兰和苏格兰长期不和,这给法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所以它大力支持苏格兰以牵制英格兰。
如,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于 1295 年 7 月与法国和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 16 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给苏格兰补助金 5 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 4 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
长期以来,英格兰对法国支持苏格兰的行为一直耿耿于怀,在爱德华三世时这一矛盾迅速激化,“摘取一朵名贵的百合花本比拔起一把多刺的蓟草为容易,为荣誉,且多利益”
无论是英王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还是英格兰对法国支持苏格兰的仇恨,双方的矛盾只是封建的和政治上的敌对,这充其量是英格兰进攻法国的次要原因。
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 13 世纪后期英法在商业利益上的冲突,它主要体现在英法在加斯科尼葡萄酒贸易上和佛兰德尔毛织品贸易上的竞争。
三、加斯科尼对英格兰的经济意义加斯科尼位于法国西南部,属于阿奎丹地区。其历史要追溯到罗马时代,但对英法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却是阿奎丹女公爵埃莉诺时代。
她起先嫁给了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的儿子路易 (即后来的路易七世),后来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兰西的王后,阿奎丹地区也作为嫁妆成为法兰西王国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之间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5 年后,路易七世以不守妇道和不能生育男性继承人为由与她离婚。
由此,法兰西也丢失了富饶的阿奎丹地区。
事有凑巧,不久埃莉诺又嫁给了安茹伯爵亨利(当时他为法王的封臣)。1154 年,亨利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国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埃莉诺便成为英格兰王后,阿奎丹地区也便随之成为安茹帝国的一部分。
至此,路易七世才恍然大悟,他为失去富庶的阿奎丹地区后悔不已,于是收复阿奎丹地区便成为他与他的后代要完成的艰巨任务。由此,英法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为领土征战不已。
最后法国取得优势,在“失土王”约翰时期,英国丢掉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包括诺曼底、安茹等),仅存下阿奎丹地区和普瓦图的一部分。加斯科尼则成为英格兰在欧洲大陆仅存的几个领地之一,其战略地位更显重要。
然而,英格兰更为看重的还是当时加斯科尼所处的商业地位。首先,英格兰进口葡萄酒的大部分来自加斯科尼。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从客观上决定了加斯科尼和英格兰特殊的贸易关系。
英格兰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温差变化不大,不适合葡萄的种植和生长,故英格兰所需的葡萄酒主要靠进口。
而加斯科尼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
该地区葡萄酒的产量多、质量高,而且临近海洋,运输也方便,与英国的距离相对较近,十分便于葡萄酒出口到英国。
与此同时,加斯科尼作为英王的领地,两地经济交流相对较为频繁。因此,英格兰所需的葡萄酒主要从加斯科尼进口。
葡萄酒对中世纪英格兰的重要意义。
第一,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
有人做过统计,《圣经》中提到葡萄园和葡萄酒的地方多达 521处,而且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将葡萄酒比喻为自己的血液,将面饼比喻为自己的身体,所以基督教的圣事都离不开葡萄酒。因此,中世纪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
第二,英格兰贵族对葡萄酒有很强的依赖性,宴会时最喜爱喝葡萄酒。
英格兰贵族偏爱葡萄酒不仅是因为口味好,更重要的是地位的象征。葡萄酒要比果酒和啤酒的档次高。由于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葡萄酒,喝葡萄酒便成为贵族的特权。最后,英格兰葡萄酒的需求量极大。
在中世纪吃喝是骑士贵族阶层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举办宴会相当频繁,而且在宴会中,“有些骑士经常豪饮过量,还有人在宴会中拒绝喝水,全靠葡萄酒解渴”
四、佛兰德尔对英国的经济意义佛兰德尔位于欧洲西北部,包括今法国的一部分、比利时的大部和荷兰的一部分。 英法为何对此地情有独钟?
一方面因为佛兰德尔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 11 世纪起,佛兰德尔地区工业经济开始萌芽发展。那时该地人口增多,农业经济已经不能承担大量的剩余人口。这些过量人口不得不转行谋生,很多人便涌入城市,加入城市工匠的队伍。
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先进,从而该地的毛纺织品质量越来越好,逐渐超出了欧洲其它地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11 世纪后半期,佛兰德尔被描述为一个生产精致优美布匹的中心,其生产的布远比临近的地区好,并出口到英格兰、法兰西和德意志。另一方面因为佛兰德尔是英国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场,英国赖之获得巨额利润。
随着佛兰德尔毛纺织业的发展,本地的羊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这样就急需国际市场羊毛的输入,而英格兰则是天然的“经济盟友”。一是因为英格兰的羊毛产量巨大。
13、14 世纪时,英格兰作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区。“到 13世纪后半叶,英格兰平均年出口量达到了30000 袋以上,也就是大约 1100 万镑。
因此,12、13 世纪毛纺织业在佛兰德尔地区大发展的同时,两地之间因为羊毛贸易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羊毛贸易在两地区的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英格兰也在与佛兰德尔羊毛的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1300 年英国出口总值三十万镑,其中羊毛占二十八万镑,主要市场是佛兰德尔”。
再一方面是因为英格兰统治阶层对佛兰德尔高级呢绒的需求。英国当时毛纺织技术相对落后,生产不出质量较高的呢绒,而当时欧洲呢绒质量最好的生产地区就是佛兰德尔,故贵族和国王所需的高级呢绒大多需由佛兰德尔进口。
综上所述,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既有法国王位继承方面的背景,也有英法两国国王对加斯科尼和佛兰德尔的争夺。
英国议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感谢邀请!
卡梅伦政府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脱欧公投至今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英国在这三年多的脱欧时间里,不仅搞得举世瞩目,成为牵动和吸引世界舆论的头版头条,更是把英国民众脱得筋疲力尽和愤怒的同时,也把英国的民意撕裂为脱欧和留欧两大阵营。如果我们要正本溯源探寻英国脱欧究竟时,我们就会不难发现,英国难产的脱欧之所以脱脱不休,还真是和英国议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复杂的关系,成为梅首相辞职和约翰逊首相叹息“英国议会绑架国家,阻碍脱欧“的主要原因!而英国议会之所以能在脱欧事务中之所以能够起到"举足轻重或者是性命攸关"的重要作用,完全是由英国政体所决定的!
英国是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王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行政权归内阁所有。而英国的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1911年的《议会法》确定了下院的政治优势地位后,因此议会成为反映民意和社会精英活动场所。英国共划分为650选区,每个选区拥有一个代表名额,所以下院共650席位。
英国政府是议会选举产生,并且对议会负责。但由于英国没有成文宪法,因此议会所通过的任何法案都是最高的法案,并且不受任何英国法律规定约束,所以其特殊国情使得立法权的地位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然而议会拥有的立法权并不是议会去"立法",而是将政府提交的法案宣布为合法,如果没有下院的同意,政府提交的任何法案都不能成为法律。并且只要是英国议会通过的法律,其司法机构是没有任何权力宣布新法案是无效的!
所以,也正是英国议会在脱欧事务中"举足轻重和性命攸关"的至关重要地位,使得曾经豪言“宁可死在沟里"也要在10月31日前实现脱欧的约翰逊,在面对无法逾越的议会“障碍"时,他也不得不惨遭打脸的退而求其次,希望通过提前大选,争取下院更多席位的方式,来摆脱自己在脱欧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但是约翰逊这次同议会的豪赌是否能取胜,也着实也人捏了一把汗,因为当初梅首相是在保守党拥有高名调的前提下举行大选,结果却是丧失了保守党的优势席位,如果约翰逊在这场攸关他政治"生命"的圣诞大选中保守党无法获得优势席位,那他的政治前途也只能用凶险难料来形容了!
英国的王室有没有参政权?
没有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王室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虽然英王的确拥有实质性权力例如解散议会、宣战、警告权等(与日本天皇没有实质性权力的区别)。但英国国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和三军总司令,他的权力早已在1689年《权利法案》让予政府的实际领导人首相和议会(现时都是通过民选产生)。
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国王可以行使建议权、警告权,但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不过最终也要在国王的同意权下认可生效。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应该传给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娅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而且继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同时,英国君主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的禁令也被废除,但君主本人还必须是新教徒。
英国为什么脱欧?
谢邀。
英国脱欧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和布局。大家都知道,美国十分重视世界地缘控制和布局。有世界岛之称的欧亚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文明、人口、资源、国家都是地球之最,不能控制欧亚大陆的帝国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再加上英国和美国相同的人种和意识形态,无论是站在欧盟的角度还是站在北约的角度,美国都需要有一个抓手或搅屎棍子对欧盟和北约进行控制。在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情况下,为了驱赶欧盟内部的国际资本逃离欧盟回归美国接盘,美国必须拆散欧盟,因此美国暗中受益它的宗主国借用英国脱欧来肢解欧盟,并拆散欧盟自贸区;第二,是英国的自身需要。美国发起全球贸易战,不搞掉欧盟就不会达到控制欧盟甚至是欧洲的目的。而一旦欧盟被拆散,零散的欧盟国家就会深陷困境,这是迟早的事儿。英国深知美国的用意和布局,为了保障英国本身在欧盟解体后的政治、经济、贸易等优势,英国需要提前作出恰当的安排。
但是,欧盟成立当初,一定会有国家间的政府协定。加入欧盟和退出欧盟都有很多限制,基于国家的国际信誉和国家利益,英国不可能玩儿过家家,需要就退出欧盟与目前尚且存在的欧盟就双方的利益进行足够的讨价还价,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退欧谈判就必不可少了。
说白了,英国脱欧非常复杂。有国际需要,也有美英关系的需要,更有跨国资本集团的深度涉足需求,所以英国脱欧势在必行。
指的是下院中多数党组阁吗?
是的 英王的职责多为对外礼仪性的,首相名为对英王负责,实则对议会负责。
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资产阶级认为内阁接受议会监督的有效手段。根据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必须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议会否决政府提出的重要议案、财政法案或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应该辞职或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如果大选后,原执政党仍占多数议席,内阁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内阁必须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