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已能下床行走,日本人能大致看懂中文吗?
我们通常讲的“语言文字”这个词汇其实是由两个彼此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共同构成的:所谓语言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文字则是一种用于书面记录的工具。事实上语言的历史远比文字悠久:自30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日起只要不是聋哑人都会开口说话,然而文字的发明不过就是最近几千年的事。事实上迄今为止世界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民族只有口头语言而没书面文字。
我国的56个民族几乎都有本民族的语言,然而拥有文字的民族只有31个。美国的一些印第安部落、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以及亚马逊丛林和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都没自己的文字。目前全世界查明的语言一共有5651种,此外还有一部分不被视为独立语言的方言。这其中形成了书面文字的语言不到4000种。一些本来没形成自己书面文字的国家或民族往往会通过借鉴学习别人创造自己的文字。
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汉字书写系统。当时周边的其他民族大多还处于只有口头语言而无书面文字的状态。这些民族在与华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断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随着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渐开化之后就需要用文字对日常的生产生活进行记录。历史上古壮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到汉文化影响。
汉族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或直接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语言,或在汉字形体的基础上发明创造自己的文字,由此构成了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在东亚是一种颇为神奇的存在:同样的字在中、日、韩、越可能读音各异,但用于书面交流却没太大的障碍。历史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文字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日、韩、越等国通常都被视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成员。
古代汉字文化圈曾出现过一种独特的现象——笔谈:来自汉字文化圈中不同国家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的口语,所以他们就使用都看得懂的汉字进行书面交谈。明末遗民朱舜水在参与抗清复明运动失败东渡日本。当时日本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圀就常去拜访他。语言不通的两个人在更多时候是通过书面文字进行交流。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也常和朝鲜通信使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
清末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曾通过书面文字与当地人交流。越南战争期间一名随同美军前往越南参战的韩军排长也曾用汉字和一位越南村长进行过有效沟通。这一切都说明至少在当时来自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是可以通过汉字交流的,不过如果现在你还指望用汉字直接与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进行交流恐怕会失望的。
越南很多古建筑上都能看到用汉语书写的对联和和牌匾。很多在中国游客在越南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这些古建筑上的汉字,而在他们周围总能围着一群不知所云的越南人看热闹。事实上如今的越南人早已看不懂这些由他们的祖先写下的汉字对联和匾额。如今越南的文字体系是基于法国殖民时期所推广的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同样朝鲜、韩国也用训民正音(即朝鲜谚文)取代汉字作为本国的主流文字使用。
如今绝大多数朝鲜人、韩国人、越南人都已不认识汉字了,相比之下日本的文字体系保留汉字文化因素则要更多一些。日本是目前汉字文化圈中除了中国之外唯一仍在使用汉字的国家。到过日本人会发现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写有汉字的招牌,此外我们在与日本有关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以及一些日本产品的说明书中也能见到汉字。这些汉字当然不是刻意写给中国人看的。
毕竟中国的招牌如果非必要也不会刻意写外文给外国人看。造访日本的外国人固然可以见到日本的招牌,但这些招牌其实主要还是给日本人自己看的。这实际上就说明日本人确实是能看懂一些汉字的。这和韩国人、越南人看着汉字不知所云的那种茫然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就此以为日本人能完全毫无障碍地看懂汉字则未免言过其实。大家不妨设想如果给你一份日本商品的原文说明书能看懂吗?
日文说明书通常是由汉字和假名两部分共同组成的。一个没学过日文的中国人只能看懂其中的汉字部分,但那些假名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完全无法理解了。中国人看日文是如此,日本人看中文也同样存在问题。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排除掉那些学习过中文的日本人。我们中国人如果系统学习过日文、英文,那么也能毫无障碍地阅读日文书、英文书,但绝大多数没系统学习过外文的中国人阅读外文书籍显然是不现实的。
一个系统学习过中文的日本人当然能毫无障碍地看懂中文,可这对绝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是不现实的。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日文的确起源于汉字。古代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有口语而没书面文字,后来日本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开始借用汉字注音。汉字传入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武帝太康年间,然而汉字真正在日本普及开来大约是在中国隋唐时期。
一开始日本人直接把从中国传入汉字拿来使用,后来逐渐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日文假名。中国唐代时期留学生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发明了片假名。后来日本人又根据汉字草书的偏旁部首发明了平假名。发展至今的现代日文书写系统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当初直接从中国引入的汉字,一部分是根据汉字偏旁创造的假名,此外日文中还引入了一部分罗马字。
在古代日本的文化阶层普遍是认识汉字的。2001年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大河剧《北条时宗》中日本执政者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元世祖忽必烈命人传达的汉字国书。汉字在古代日本曾长期作为一种身份和性别的特权:早期日本上流社会男性是不屑于使用假名的,因此使用汉字或假名就成为了贵族和平民区分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但即使是在贵族阶层中女性也不能随便使用汉字。
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就通篇用平假名写成,然而也是正是随着《源氏物语》的流行让日本贵族男性逐渐放下身段开始接受和使用假名。从公元10世纪起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开始日渐取代当年遣唐使从中国唐朝引入的“唐风文化”。所谓“国风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本土文化特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假名在日本的使用开始逐渐普及,不过日本上层阶级普遍兼习汉字和假名。
如此一来在日本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受到良好的汉学教育的贵族阶层普遍能看懂汉字,而没怎么读过书的底层老百姓往往是不认识汉字的。直到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时日本上层阶级仍普遍认识汉字。公元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历两百余年的锁国时期,因此在美日谈判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懂英语的日本人。
当时造访日本的美国舰队中也无人精通日语。恰巧当时随美国舰队前往日本的传教士卫三畏是一个多年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精通汉语汉字的卫三畏还邀请了自己在香港认识的中国人罗森一同前往日本。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份国际条约的谈判过程其实是这样的:美方谈判代表说英语,由卫三畏翻译为汉语,再由罗森写下来交给日本官员看,日本官员看了以后再让罗森和卫三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美方。
汉字实际上成为了当时语言不通的日、美双方的沟通工具。其实所谓“假名”的称呼是与“真名”汉字相对而言产生的。言下之意即是说只有汉字才被视为是真正的文字。汉学功底在古代日本长期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标准,因此能熟练掌握汉字在古代日本被视为是有学问的标志。可在明治维新时期“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改革中日本在大举引进西学的同时开始将繁杂的汉字视为自身落后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日本有不少人提出在废除汉字的基础上将日语书写“拉丁化”。然而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所起的根基作用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废除汉字的想法最终没能被付诸实施。尽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并没全面废除汉字,但减少汉字使用却成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普遍共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曾提出过要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个以内。
福泽谕吉本人作为一个熟知汉文化的汉学家曾把纯汉字的《左传》原版通读过11遍,但他却主张日本要走向强大就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在福泽谕吉的坚持下日本从中国引入的农历新年被改成了西方公历的元旦。在日本延续上千年的农历春节就这样被废止。与春节一样遭到排斥的同样也有来自中国的汉字。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减汉字的使用频率。
这一时期的日本在“脱亚入欧”思想的主导下开始把汉字等亚洲特色的产物使用落后的事物。随着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加深就使日语中开始出现很多外来词:像什么警察、通货膨胀、写真、人气、哲学、科学、电话等等都是从外语中被引入日语的舶来词。在“脱亚入欧”思维的影响下日文中开始引入拉丁字母来翻译书写这些外来词汇。这种由拉丁字母演化而来的日文被称为“罗马字”。
目前日文中常用的罗马字系统分为平文式罗马字和训令式罗马字。如今像什么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氨基己酸(Aminocaproic Acid)、最大使用功率这类来自西方的名词在日文中多用假名或罗马字书写,而日本传统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则更多使用汉字书写。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日语中的外来词越来越多,而这些外来词大多是用假名或罗马字书写的。
比如我们一些人从日本购买的化妆品、医药产品或电器的说明书中几乎就是假名和罗马字的天下。此外日文中的汉字数量减少也和美国占领当局的政策有关。众所周知日本在战后的很多政策都是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授意下制定的,而美国占领当局一度曾将汉字视为军国主义的产物。汉字怎么会成为军国主义的产物呢?其实汉字被污名化是因为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利用。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为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曾将汉字视为落后事物,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跟西方关系愈发恶化的日本军国主义又开始提倡大量使用汉字。这一时期日本把汉字的推广和运用作为所谓的“亚洲人解放亚洲”、“大东亚共荣”的重要标识,因此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司令部把限制汉字的使用也视为“去军国主义化”的一部分。1946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收录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用来限制汉字使用。
各种限制性的法律规范使日本汉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复兴也使其开始重拾文化自信。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社会逐渐开始反思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和文化传承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纯日语假名表示的同音字太多导致了诸多不便,也让文字失去了美感和味道。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
《常用汉字表》相比《当用汉字表》把日常使用的汉字数量由1850个增加到1945个。当时日本文部省曾对此给出一个解释:“"我国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到了2010年《常用汉字表》再次改版后又增加了196个常用汉字。尽管近年来日本一再增加常用汉字的数量,但从明治维新以来的百余年间日文中的汉字使用频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让假名和罗马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加之战后去军国主义化改革中汉字的使用受到了诸多限制。日本尽管没像韩国、越南那样完全废除汉字教学,但总的来看对汉字的使用频率同样也在减少。此外日文中的汉字有时在语序结构上与汉语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按照汉语的思维根本就无法理解。这也是日文汉字很多字面意思与中国汉字不一样的原因。
比如中国汉字中的“娘”指的是妈妈,日文汉字中的“娘”指的是女儿、姑娘。再比如“大丈夫”这个词在中国汉字里指的是男子汉,可在日文汉字里这个词的意思是没关系。据说曾有一个日本人在中国旅游时看见电影院的墙上写着“请勿喧哗”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后来这个日本人因为牙疼去医院看病找到“牙科”就感觉非常迷惑。在日文中“喧哗”不是大声说话,而是吵架打架的意思。日本医院里看牙齿的叫“齿科”(而不是牙科)。
诸如此类的差异在中文和日文中还有很多:比如日文中的“人参”其实指的是萝卜。在中文的语境里男性往往称自己的妻子为“爱人”,而某些男人在婚姻关系之外包养的小三则称为“情人”。可日文中的“爱人”一词恰恰指就是中文里“情人”的意思。曾有中国企业家带着自己的夫人在日本参加商务活动时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的爱人”,以致于在场的日本人竟认为这位中国企业家是带着情妇来出席活动。
再比如“石头”这个词在中文里是指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东西,可日文中的“石头”指的是像石头一样顽固死脑筋的人。“得体”一词在中文里的意思是一个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很得当,可这个词在日文中的意思却是指一个人的身份、来历。中文里的“大方”是指为人处事大气,可日文里的“大方”是指大众。此外日文中的“大家”一词指的是房东,日文中的“女将”一词指的是老板娘。
另外汉字传入日本时中国人用的还是繁体字,可如今中国大陆已将繁体字简化。日本人在使用汉字时也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了一定的演化,然而日文汉字的演化并没参照中国汉字简化,因此如今日文中的汉字与当初日本遣唐使引入的原始汉字已出现了一定的差别。事实上日文汉字不仅在字形上与中国汉字出现了差异,而且在某些字词的含义上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暗算”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在心里默默计算(心算),二是指暗地里算计他人。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在使用“暗算”这个词时更多是表达后面那种意思,然而日文中的“暗算”仍保留着表示心算的原始含义。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省”本来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到了元代行省制确立后中文里的“省”变成了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可日本现在仍把分管财务、国防、外交、司法的各个政府部门称为“省”。
我们看到日文中的汉字连蒙带猜也确实能弄清楚,但有时往往也可能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反过来说日本人看中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文和日文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有时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错误。当然每个日本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理解中文的能力也不同。那些曾系统学习过汉语汉字的日本人确实是能看懂中文的,不过绝大多数日本人是读不懂中文的(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简体中文)。
你有过哪些摆摊经历?
我第一次摆地摊的经历,有无奈,也有乐趣,也有不错的收益。
我赚到的第一笔比较多的钱,就是摆地摊赚的。那是我高一的暑假。家里种了好多菜,每种都吃不完。离家五公里远,有个小镇,我在那上过初中。我知道那里哪天有集市。集市人很多。于是我就坐着村里人的马车,带着大半麻袋茄子去赶集卖菜了。
想的很好,到那里像别人一样,把麻袋平铺在地上,把茄子堆在麻袋上。因为菜好,很多人来问,这时我才发现,我没有称,称不了斤,也不知该卖多少钱。最后是村里的一个大哥:带着所在饭店的老板,把所有茄子都包了,按市场价,给了4块5毛钱。
因为妈妈说所有卖菜钱都是我的,我可以随便怎么花。于是我用4元钱,买了一块的确凉布,小的蓝白格子的。回家自己裁了一条裤子,开学时美美的穿着自己做的裤子上学去了。
后来也总结了一下,当时不了解市场行情,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最后还是靠村里人的关系,才卖掉了菜。
如果李白杜甫在这样的疫情期间?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丰碑,李白走豪放路线,以古体诗为主,名动天下的《将进酒》《蜀道难》等代表都是古体诗。杜甫则工律诗,以新体诗为主,即格律诗,《望岳》《登高》为代表。两者流派不同,正好似李白为民族唱法,杜甫为美声唱法,白居易则是通俗唱法。李白处在盛唐气象的意境中,重在浪漫主义,上天入地的豪迈气势;杜甫则是中唐转衰安史乱中颠沛流离,吊民问苦的恻隐之心,观注点不同。单从面上比较,没有意义,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匆需多言。若论诗的技巧,则本人偏向杜甫,一首《登高》,历为后世推崇的格律诗颠峰之作,就足以证明。
说在疫情期间,两大神会怎么写,也只能是臆测妄推,不敢妄言。也不敢借李杜之名枉论疫情,现效东施之颦,借一点斗胆,加一点感怀,试一试古体诗和新体诗,以增诸君一哂。
侠客行-贺子弟兵凯旋
人民有召唤,看我子弟兵。铁血赴征程,那管魔炎新。三军勇然诺,八方沓流星。火雷战疫魔,执甲逆流行。何须救世主,炎黄赤子心。事了悄身退,不需功与名。扫荡域内疾,更向环宇清。莫笑川普黄,航母震世惊。霸图争第一,人权大厦倾。欧弟如狼顾,幸赖华夏荫。百年大变局,中华从此兴。
清明-思念
大日高阁衔天外,昭明古刹远尘间。竹花开煞庚子疫,采青凝碧技似炫。撷取雨中心一点,唤来云间翠半片。念亲不剪连山雨,相思如芽满清明。
用一句话证明你听过郭德纲于谦的相声?
1、郭:老头当时精气神儿挺好的,就是满嘴的牙啊全掉光了,就剩一个牙,吃东西还塞牙了…
于:剩一个牙还会塞牙?
郭:他吃藕,套眼儿里了。
2、于:你要知道有容乃大…
郭:有容?是谁媳妇儿?
3、郭:那些说相声的老先生都去世了,拉到八宝山一把火烧了,什么也没留下来,有辙吗?没辙。现在都好了……
于:怎么都好了你说说?
郭:北京市政府颁布了条令,严禁路边烧烤,这对相声界是个好事…
4、郭:岁数大了,身体也不行了,不像从前站在台上一说,说一晚上都没事,现在从台上下来腰也酸腿也痛的,包括他媳妇也说我…
于:嗯?说你什么?
郭:你可不如从前啊。
5、郭:我去云南旅游,正走着,来了两个姑娘问,要看舞蹈么?
不看,我们北京有。
民族舞?
民族舞北京也有。
不穿衣服的。
不穿衣服我知道你哪个民族。
这次曾轶可过安检事件你怎么看?
所谓的明星戴口罩一般有两种心态,一是怕被认出,给自己找麻烦;另一种是装样子,就要这个劲儿。两种心态都不可取。
叫他们明星本身就是一种高抬,不过是演员、歌手、主持人等公众人物而已。先说装样子这种,这种艺人往往不是什么一线,只是身在圈中,就要这个调调,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人并非真怕被认出,只是装成我很怕被认出的样子,以显示自己“明星”身份。本来就没多大名气,还怕被认出,真的挺可笑的。
另一种艺人确实有些名气,粉丝不少,戴口罩真的是怕被认出,增加麻烦。这种更可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在推广自己演的戏时,卖自己演唱会的票时怕被认出了吗?那时巴不得大家知道主角是你,以增加曝光率、知名度。靠着粉丝的支持,钱赚到手了,需要有所回馈了,就戴口罩谁也不认了?粉丝认出你能干什么呢?无外乎就是签个名合个影啥的,能有什么大影响呢?你说你工作忙,没时间应付这些。你以为粉丝不忙,他(她)能停下来一会你就不能吗?你说艺人也得有私人时间和空间。这话没错,但只要不是粉丝堵你家门,其他场合就是公众人物应该面对公众的时间和空间。你说戴口罩不犯法吧?确实不犯法,但反应了你只会索取,不懂付出的度量。想当年,老艺术家们没有上街怕被人认出的,反而要抽时间深入群众中去,专门为大家做一些义务演出来进行回馈。他们其实没赚什么钱,就是因为大家对自己的喜爱,要跟群众有所交待。现在的艺人差距太大了。
曾轶可过安检不光是戴口罩的问题,性质更为严重。不过,她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骄躁状态,恰恰反应了艺人戴口罩的心态。
雾霾天大家都戴口罩,刚拔完牙或花粉过敏也不说啥,如果都不是,口罩还是摘了为好。
(文/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