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胡子,为什么要有企业?
想吃辣酱,下楼一趟,花10块钱在小区超市买瓶“老干妈”,拧开盖来立享。
即便你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开瓶辣酱伴饭也不是什么奢望,这背后,靠的是企业的力量。
谁家的东西好,价格还便宜,就买谁家的,这是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什么事儿只靠单干——个人直接和市场打交道,最划算。
地里的西瓜可以每斤只卖5毛,超市里卖到了每斤两块五,但你不会开着车去瓜农田里买俩西瓜。道理很简单——省的这点钱,不够开车的油钱。
企业,说白了,就是组织一群人,为社会生产东西或者提供服务。
这一群人,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有明确的分工,谁是老板,谁是经理,谁是研发,谁是生产,谁是财务,谁是销售……,可以一专多能,但依然要各司其职,一周共同干满40个小时,目的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出来,卖出去。
企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企业里的人虽然岗位不同,但是大家要手拉手、肩并肩、背靠背,团结一心开拓市场,发展客户,创造财富。
试想,如果没有企业,大家都是单干,那每个人每天要跟多少的陌生人打交道,要跟多少人讨价还价,要应对多少不靠谱的事情?每一批产品如果都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交易才能面世,其数量和质量怎么能有保证?
想必是东西还没出来,你已经心力交瘁了。
自由可不能包治百病,相反,它意味着贵得要死的交易成本。面对市场上巨大的交易成本,人们主动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自由,放弃自己一部分的权益,进入组织,听从组织安排进行工作。
这个组织,就是企业。
企业也不是越大越好。
企业,把散落的人力“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项链项链,戴在脖颈,点缀穿搭,烘托品味。
如果项链太大、太重,便成了添足的蛇,媚俗的壳。
企业的存在,虽然可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但并不是说,企业八家变四家、四家变两家、两家变一家,交易费用就能够大大减少。
经济学家科斯说过,企业之所以不会越做越大,是因为企业内部也有管理成本,协调工作的难度会随着企业内部员工人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1+1+1>3,这是企业存在的第二大理由肉粽好吃,光有糯米远远不够,竹叶、肉馅、盐、糖、酱油,一样也不能少。光这样还够。只有馅料包进竹叶,再经过水煮,才会咬一口满嘴流油、香气四溢。
企业也是这样,既要各有各个专长,又要共同交响,才能产生比每一个成员单独产出之和大得多的效用,才能释放1+1+1>3的“超能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企业有两大作用,一曰套利,二曰创新。
新疆的西瓜个大皮薄、味甜汁多,你把它们运到东部沿海赚上一笔,这就是套利。改开以来我们搞“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本质上也是一种套利。
然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套利,而是创新。
吉列刮胡刀的创始人吉列,最早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为了给客户留下干净、专业的形象,吉列需要经常刮胡子。但是,老剃刀不仅刮胡子费劲,而且很容易把脸刮破。于是,吉列就萌发了一个主意——能不能研发一种安全保险、 使用方便、刀片可更换的剃须刀?
正是抓住了刮胡子费事、容易“破相”这个消费痛点,吉列经过8年的潜心钻研,终于开发出了广为人知的T型剃须刀,不仅让广大男士不再为剃须烦恼,而且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说回咱们国内。人口红利不再,如今的企业想爬坡过坎,唯有创新。
难,难,难!遇上Y情的中小企业日子更难。
人力在涨,原材料在涨,能源价格在涨。“你低,我比你还低”的价格战已难以为继。
唯有深度理解人性,调研市场,发现潜在的消费需求,并将其产品化,企业才能在汹涌的市场大潮中永立潮头,赢得一席之地。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生活需要理性之光。请@智爱Pie。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共同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一代贤帝王莽为何被黑几千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所以,白居易说“辨材须待七年期”,时间不够,你根本分不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没篡汉的时候,王莽谦恭着呢。
但谁能想到王莽成了篡汉贼子?篡汉了,野心暴露了。所以,只有时间够了,王莽才能被证明是个大坏蛋。
但是,白居易的这个“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方法论,也有问题。简单说就是“七年期”远远不够。即便再给更长的时间,你也无法辨别王莽是好是坏。
因为,臧否人物的价值判断,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当时,王莽那不叫篡位,而叫受禅。汉朝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王莽。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家天下以来,商灭夏、周灭商、秦扫六国、汉一天下,啥时候和平过?又啥时候搞过禅让?
王朝更替,往往天下血染、百姓屠戮。甚至,王朝内部的权力交接,也会腥风血雨。但是,王莽竟然通过一场禅让,和平地实现了王朝更替。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佩服王莽。
关键是王莽代汉建新,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力。王莽当皇帝,朝廷大臣和地方郡县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拥护。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孺子婴立为太子,王莽垄断朝政。这时候,王莽已经权势熏天。所以,反对派必须有所行动。
当年,身为刘氏宗亲的安众侯刘崇发难,率数百人进攻宛城。但,此次起义纯属行为艺术。起义军连宛城的城门都没攻破,就失败了。
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帝,同时通告全国,号召大家一起造王莽的反。
随即,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响应翟义号召,爆发了赵明、霍鸿起义。同时,天下震动,翟义“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翟义起义,的确声势浩大,但也只是汉书所言。从时间上看,就会发现问题:翟义起义,当年平定;赵明、霍鸿起义转年年初平定。
这种量级的反对,完全不够。而且,还适得其反了。
朝堂大臣认为之所以爆发起义,是因为王莽权力太轻。于是,“群臣复白:刘崇等谋逆者,以莽权轻也。宜尊重以填海内”。随即,太皇太后王政君批准朝臣建议,诏命王莽为“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
起义不仅没有削弱王莽权势,反而给王莽“篡位”提供了助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解释就是:朝堂大臣普遍支持王莽、拥护王莽。王莽认为自己当个周公就行了。但大臣们认为周公不够,王莽必须做“假皇帝”。甚至“假皇帝”还不够,王莽应该做真天子。
于是,公元9年王莽正式受禅登基。
这一系列的动作与反动作,你能说王莽是在篡位吗?我们看一看董卓乱政和曹操挟天子,就会更清楚。别说地方上割据造反,就是中央朝堂也是政敌环伺。这两个家伙必须杀几个三公高官才能镇住局势。但王莽有没有屠戮朝臣?
没有,因为根本不需要。
《剑桥中国史》记载说:“就班固所知,从公元10年到公元20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但是,汉武帝一代雄主,却在公元前88年遭遇过一场政治谋杀。始皇帝雄霸天下,也曾在公元前216年兰池遇盗。
可见,王莽的地位相当稳固。
即便“王莽篡位”了,那你能说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班固肯定这么认为。所以,班固
评价说: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
但问题是班固的立场决定了他的观点。作为东汉大臣,他就不可能不带政治色彩而客观公允地评价王莽。
那么,当时是怎么看待王莽的?
即便当了皇帝,王莽也没被看成篡汉的奸雄。当时的普遍共识是汉朝气数已尽,所以需要改朝换代。而要改朝换代,那就王莽当皇帝。
古人讲盖棺论定,而就王莽来说,不仅篡位不能论定,就是盖棺了、也难以论定。近代以来,围绕王莽的翻案之声,比比皆是。
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对于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政策,胡适都极为认同。
而执此正面评价的,还有翦伯赞、何兹全、葛承雍,等等。
在这些人看来,王莽何止是一代贤帝,甚至被冠冕了“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改良主义者”、“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
而这些正面评价的立足依据,主要是王莽在篡位前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被胡适概括为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
这个概括不仅不够全面而且重点也不突出。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捕捉到王莽改革的初衷。
公元9年,王莽推出改革法案:一是取消土地私有;二是禁止奴婢买卖;三是取缔土地集中。
其中取缔土地集中最为雷霆。因为其直接针对垄断土地的豪族集团。法案规定:凡家中不够八个男丁而土地超过900亩的,就必须把土地赠送给亲戚和邻里。
这个政策,你没法用是与非来评价,而只能说它足够大胆、足够理想主义。就简单一个问题:你王莽凭啥这么改革?
王莽说:我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从理想出发就该这么做。而这么做,对大新人民有好处。
但王莽的初衷真是为了大新人民吗?为啥非是900亩而不是800亩或1000亩?
因为井田制是900亩,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到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王莽改革在方式上是理想主义的:这么做、多好啊,大新百姓人人有田种;而王莽改革在初衷上却是复古主义的:这么做、合王道,儒家经典怎么记载、大新人民就该怎么生活。
所以,这种改革就是扯淡。
但正如罗素的婶婶劝诫罗素所说:在政治中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搞政治纯粹是投机钻营,从一个乱局到另一个乱局。
你能说人家王莽这么做毫无道理吗?不能。而且,这么做也有现实的必要。首先,土地集中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其次,关于土地改革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大家普遍认为现在的土地分配方案不好,却谁也拿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主张。于是,人家王莽“纵深一跃”了,这要算有政治魄力和政治担当。
但问题是这个复古主义的土地改革,根本无法走通。
首先,占有大量土地的豪族肯定不答应;其次,一家八个男丁耕种九百亩地则纯属本本主义;第三,并未触及土地问题和贫富分化的本质。
大豪族不答应,这都不用论证。你家有三千亩土地,然后王莽一改革,至多给你剩九百亩,你能满意吗?关键,你还不是一个怂人,而是土豪。不仅有权而且有势,甚至还可能有一批打手。所以,你肯定要跟王莽斗,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而这个九百亩,都不是拍脑门的问题,而是完全不顾现实,更无法解决自耕农普遍贫困和失去土地的问题。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一个五口之家,除去服役的两个人,这家人再怎么辛勤劳作,也无法耕种百亩之地、收获百石粮食。赶上年景不好和官府加税,只能卖儿卖女。所以,西汉晁错的建议是:从市场和货币方面想出路,即贵粟。粮食贵了,种的粮食就能买上价,而老百姓才能用钱交纳人头税,也才不会被高利贷盘剥。
那王莽呢?直接往均田方向努力了。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这么做就是南辕北辙,根本不会让大新人民受益。
当然,王莽一定会这样回答:大新人民是否手益,仅是次要问题;实践儒家经典的生活方式,才是主要问题。我王莽的改革,可不是奔着钱去的,而是奔着主义去的。
可见,王莽的初衷也不是让大新人民受益,就是单纯地玩复古主义和本本主义,是要恢复儒家经典记载的井田制。
废奴,其完整表述应该是禁止私人买卖奴婢。这个理想的确丰满,但理想不能当饭吃,因为现实很骨干。
当时的社会形态,很可能是一个想当奴婢而不得的时代。因为投靠豪族大户做部曲,会得到政治上、经济上的好处。
天灾了,怎么办?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根本扛不住天灾,但豪族大户可以。加税了,怎么办?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肯定扛不住官府,但豪族大户可以。
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积极投靠,豪族手中就无法集中那么多土地,豪族家中也不会拥有那么多奴婢。
而且,王莽的废奴政策,也完全无法落地。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可以逃避的漏洞。废奴的起码底线,是要知道有多少人口。但,王莽能知道吗?如果普通百姓自愿委身豪族,那朝廷该怎么查出来?
不正确的改革、不良善的改革,未必不能落地。但,阻力太大的激进改革,一定难以落地。
于是,王莽的土地改革遭遇了民间社会的广泛抵制。老百姓不同意,不同意就被关监狱。最后,即便是京畿地区的监狱也人满为患了。于是,王莽怂了,在公元12年就取消了法案中的激进措施,又允许土地集中和奴婢买卖了。
土地国有、禁奴,是理想丰满,那均产呢?这更是空中楼阁。
均产的主要措施是五均六筦。
其中五均,具体是设立五均官来监督民间市场,要求市场以统一的价格销售谷、布、帛、丝、绵等民生物资。而六筦,具体是对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实施专卖和征收税赋。此外,还有一项名为赊贷的政策,主要是国家提供放贷职能,并按照每月三分来收取利息。
但问题是五均限死了物价、六筦垄断了末业,民间还有什么套利空间?这时候,还有谁需要贷款?
实际上,五均、六筦和赊贷政策,就是一种古代版的计划经济,甚至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因为它是要取消民间市场、禁止百姓从事农业以外全部致富活动。
那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么做,是不是能够均产,王莽不关心。王莽关心的是能不能复古。因为儒家的理想模式就是让百姓全都种地,而种地以外的末业,全由国家代劳。
所以,什么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纯属胡适想多了。而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个穿越者,实际上也是想多了。
人家王莽根本没想要什么理想主义,也没想搞什么穿越,而是要玩本本主义、复古主义和儒家原教旨主义。儒家经典怎么记载,那我就怎么改革。王莽改革不是向上仰望星空、不是向前革故鼎新,而是向后回望三代。
所以,王莽的其他改革,也都是新瓶装旧酒。其政策措施,要么是经典已经这么写了,要么是前人已经这么做了。
公元7年、9年、10年、14年,王莽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但是,玩货币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汉武帝才是货币财政的高手。王莽的货币改革,跟汉武帝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汉武帝能把货币财政玩成敛财工具,而且真能敛财。而王莽的货币改革,只能叫折腾、叫明抢,最后把大新经济抢到了崩溃。
公元9年,王莽对中央官制进行改革,主要是改革官名。公元14年,王莽又对地方郡县进行改革,主要是改换地名。但是,公元前144年,西汉就对朝廷官制进行过改革。而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不仅调整了官制,而且还把历法和正朔给改了。
如果王莽真有新意,那就是他的动作比较大。改完之后,老百姓完全不知道这些官职头衔和州郡地名到底是啥意思。但熟读古书的儒家士大夫肯定知道,因为王莽就是照着儒家经典改的。
王莽的六筦之策,要对盐铁酒等商品实施国家垄断经营。但是,汉武帝早就这么干了。而六筦中垄断山泽之利的手段,甚至可以要追溯到周朝。
王莽的五均之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强势干预市场运行和直接管理物价。但这个政策也不稀奇。因为公元前110年,西汉就一直在这么干,而一直持续到西汉结束。
等等如上,凡是王莽推出的改革政策,要么是儒家经典已经明确记载了,要么是西汉帝国的曾经旧政。之前早就这么干了,甚至有些当时还在干,而王莽只是把这些政策工具全都打包了,形成所谓的五均六筦,然后一股脑地抛给整个天下。
但问题是:你王莽这么做,天下能不能接得住?
真心接不住。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王莽不是什么贤帝,他实际就是一个大折腾。而国家最忌讳的,便是折腾。
很多古代昏君,你从初衷上分析,未必是一个大坏蛋。皇帝的固有认识是: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百姓就是自家子民。所以,有些皇帝对官僚和诸侯要多狠有多狠,却对百姓很好。
但他们为什么把自己搞成了昏君?甚至还搞到亡国?
一方面是士大夫写史书,史书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班固写史书,那王莽就必须是大坏蛋。如果王莽不是,那东汉的合法性怎么办。而对于打压士大夫的皇帝,那就必须怎么昏君怎么来。
另一方面是昏君太折腾。秦始皇能折腾,但秦二世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始皇帝去过的地方,秦二世也要去。隋炀帝杨广更能折腾,建东都洛阳、修大运河、筑雁北长城、三征高句丽。就这些事,随便拿出一件都够后世王朝折腾一世的。而隋炀帝呢?在位15年,就全给干一遍。
很多昏君与王朝灭亡的因果关系,往往就是折腾。
于是,王莽这套改革下来,大新王朝肯定招架不住。而这些还仅仅是内政。除了内政还有外交。匈奴、高句丽、焉耆、羌人,四面八方的胡人也全被王莽折腾了一遍。
内政折腾、外交折腾,那王莽的大新朝也就只能短命而亡。此时的王朝更迭,就真正伴随了天下流血和百姓屠戮。从西汉到新朝再到东汉,这是一个饥饿加混乱的血时代。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给王莽这个大折腾冠以昏君或大坏蛋的称号,不算冤枉他。至于贤帝,你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到王莽头上。
胡适等人为王莽的开脱,完全没有力度。王莽的初衷好、王莽的政策好,所以王莽应该是贤帝。如果这么说,那秦二世的初衷也不差,隋炀帝的政策也很好。以此类推,是非也就没了。关键是王莽以及王莽改革的初衷,完全不是胡适以为的那样。
反倒是《剑桥中国史》把王莽垮台归结为“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还算是有些力度的开脱。
但是,如果王莽没有不余遗力地搞儒家原教旨主义的复古运动,那天下大乱能乱到改朝换代吗?
你的同学中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吗?
大学时光距离我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忘记当时有没有同学考上清北,倒是从事教育行业的这几年,送不少孩子上清北。
此外,认识的一个在招生办工作的朋友,他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的材料,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见得多了,他经常对我感叹:「能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
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凭学习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只能说「中了卵巢彩票」。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华、北大学子的家中。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的,也有一贫如洗的,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阶层。无论是哪种,父母讲起自己的孩子,都是「他从小学习就比较好,我们很少操心」。
他去过的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收废品的,可孩子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的小乡镇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了清华。
家庭条件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他的成绩就是好。
虽然现在名牌大学里的贫寒学生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本就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也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
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即使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华、北大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非常勤奋才能做到。
我刚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就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能学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
小米上市后,估值近 700 亿美元。
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 6×24 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
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 996 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再来看看雷军。
2000 年,雷军拿出 50 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 年以 7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 2007 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0 年,41 岁的雷军创立了小米,一年后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当年销售过百万台,第三年接近 2000 万台;8 年后,小米上市,上市时估值 539 亿美元……
说实话,大家如果老老实实去看雷军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学习考试、数学推理、计算编程、领导团队、战略思考、市场嗅觉甚至个人魅力上都有太多的优秀特质。
其实清北的学生出来也有碌碌无为的,只是他们的湮没在人海中了,所以无人在意。不管怎样,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不断学习,才是能够提升自己,提升生活的关键之一。
(源自栩先生)
天猫上有时出售01元的东西?
“天猫淘宝经常有一元包邮,9.9元包邮、19.9包邮等远低于成本价的商品。请问是如何做到了”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看问题的表面,可以看出,售价低于成本,也就是做的是赔本的生意。
天下没有人会去做赔本的生意,如果有,那这里面绝对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好处。 什么好处呢?从三个方面去说:
第一个方面:前期冲销量。 要知道,有时候一个商品本身的成本远比看到的成本要低。 为什么? 因为做低价商品生意的大多卖家,都是有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供应商,或者可以说他自己就是一个供应商。所以他可以根据一个商品的具体的成本,把价格压得很低。再则就是当一个工厂的生产量足够多时,它的成本自然就会降低很多。 就如江浙沪地区的一些商户,他们在往全国发快递的时候,3元、4元、5元一样很正常,除去一些偏远地区哈。 而这种把成本压得很低,再加上快递费的商品,一般就只能赚个1元、2元。或者干脆就没有赚到钱。不过大部分的都是亏钱的状态。 那为什么要做这种亏钱的生意呢? 冲销量。前期的时候,先用低价的形式吸引大量买家来买,把销量做上去,也就是把淘宝店铺的权重做上起来。等到了中期,在把价格涨起来,店铺的权重起来了,流量也有了,还怕赚不到钱吗。
第二方面:商品引流。 首先,分析于这样的一些产品来讲的话,都是小物件,没有什么一些大物件;如拖鞋、家居类的一些小产品。都是这样的一些东西。 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卖家要用这些产品引流,当流量被引进了后,其它的产品,买家看到也会买。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像小百货一样店铺,假如我做为一个买家,我在进入小百货后,原本是去双拖鞋的,可是在逛了一圈之后,我发现其他的一些商品也不错,性价比也很高,最后,我就买了很多新的商品。而这些宝贝综合下来,卖家是不是就赚到了。
第三个方面:低价引流。 就是在SKU里面除了有买家看到的这个9.9元的商品以外,还要有其他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可以是19.9元、29.9元、39.9元等。由于商品的多样性,买家就不能百分之百去选择购买9.9元的商品,因为9.9元的商品,卖家是不赚钱的。甚至有可能是亏钱。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买家在选择除9.9元商品外的其他商品,卖家都有是赚钱的。 没看懂? 简单举个栗子: 有一百个人进来了之后,有70个人买了9.9元的,而这70个里面没有赚都钱,或者是有70个人买了之后我只赚70块钱。但是有30个人是去买了19.9元、29.9元、39.9元的。而像这样的一些产品这些里面就能赚到钱了。 还是没有懂? 那就再举个栗子: 一般低价的商品它的流量是非常多的。 假设,一天能赚10万的流量,按5%的一个转化率去算,一天就是500单,其中30%就是150单是除了9.9元款外其他款的订单。如果150单里面,每单能赚10元,那么150单就赚了1500元。是不是这个样子?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各位卖家:在开一个淘宝店前,一定要把店铺的整体运营思路弄清楚。为什么别人做一元包邮,9.9元包邮、19.9包邮等远低于成本价的商品能做到那么好的销量?
仔细想想,这里面的玩法特别的多。而我之所以提出这个三个方面,是因为这三个都是最典型的玩法。 最后,在给小卖家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去学这个玩法。为什么?因为这个玩法的出货量很大,发货肯定是受不了的,更不要说其他的,如售后客服。另外,还要知道,虽有些销量特别高的店铺,但不怎么赚钱的店铺大有人在。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思维误区?
生活中有很多的常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并认为是真理,其实很多都走入了误区,下面我就来讲一下食物的误区。
方法/步骤红薯。人们认为红薯的含糖量高,吃红薯容易发胖而且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这是错误的,吃红薯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每100g的红薯所含的糖分远远低于大米和白面,糖尿病患者适当食用是可以的,而且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香蕉,人们都说吃香蕉治疗便秘,有人就空腹吃香蕉或者一次吃3、4根。这是错误的。香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很大一部分不会被消化和吸收,但能令粪便的容积量增大,并促进肠蠕动。但是只有熟了的香蕉才可以,如果多吃了生的香蕉不仅不能通便,反而会加重便秘。
市场上出售的未喷农药的水果不用洗,这是错误的。即使绿色水果,吃之前也要用水仔细地清洗干净。水果果皮上(例如草莓)会存在一些细小的虫卵,它们是看不见的。倘若水果不洗净就吃,就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南瓜,一种普遍的蔬菜,吃起来甜甜的,那就有人提出,血糖高患者不可吃,这是错误的。家里有人血糖高,每天早晚吃半斤水煮南瓜,三个月后不但血糖未上升,反而下降了,所以多吃南瓜易于降糖,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食用。
生吃鸡蛋降火,很多老年人在夏季都会用水冲生鸡蛋,说祖辈传下来的,这样降火,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鸡蛋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携带细菌,有时细菌会深入鸡蛋中,如蛋中有沙门氏菌,还会引起食物中毒,即使菌量极少,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还会传染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
现在的人工作忙,有时早餐来不及吃,就喜欢喝杯牛奶就当早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很不好。食物经过了一晚上的消化吸收,胃肠道里几乎空空的了,早晨起来空肚子喝牛奶,牛奶还未等被机体充分的吸收,就顺着空空的胃肠道排了去,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而且会损害胃黏膜造成胃痛,时间长了会导致浅表性胃炎,有损身体健康。
END注意事项什么食物要食用适量,不可随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