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黎明之预言书,看过什么有深度的震撼心灵的好电影?
有深度的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都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能够令人回味的电影。
当我们回望浩瀚影史,电影的数量多得惊人,但能称得上有深度的电影却并不算多。题主提到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和《阿甘正传》,都是以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个人近乎传奇的一生或某些阶段,来传递对人生的思考。这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能够令观众看完之后,回味无穷且受益颇深。
类似的电影,如果要推荐的话,列表会很长。但我不想让诸位影迷陷入某种难以选择的境地,直接说十部吧,量不算多,却足够看了。
举凡有深度的电影,在我看来,它不一定是文艺的,也不一定是小众的,但必须是有一个明确主题的。以下十部电影,大概就是基于某个明确的主题拍摄制作的精品:
1、《偷自行车的人》
这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意大利电影,影片通过主人公艰难地寻找被偷掉的自行车的过程,展现深处动荡年代的普通人所经历的艰苦生活。具有很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时代拷问。
2、《四百击》
同样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但与《偷自行车的人》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故事,在年龄层面上是很年轻的。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由的追逐以及对成长的理解。
3、《教父》
这部电影算得上众所周知了,但很多人还是把它当做一部黑帮电影来看待。这就太小看了它的价值:实际上,影片关于家庭的探讨、关于男人责任的表达,都很有内涵深度。
4、《唐人街》
一部讲述唐人街私家侦探的故事,却并没有太多精彩的破案推理,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社会的剖析。看完电影,大概会更加懂得什么叫真实的世界。
5、《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在多个影史排行榜里都名列第一的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自由的深刻探讨。影片主人公通过一系列的看似沉默实则有力的抗争,终于赢得了宝贵的自由。让观众看完之后,备受触动。
6、《美丽人生》
这部电影的主题宁可说是战争,不如说是父爱。一个乐观、积极的父亲,为了似妻子、儿子免于战争的苦难,一直用笑容面对一切,实在很有伟大的魅力!
7、《2001太空漫游》
库布里克的这部电影至今都被广大影迷津津乐道,并不仅仅因为他在那样一个时代就勾勒出了伟大的太空,而是因为他通过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展开了人类的诸多哲学思考。
8、《霸王别姬》
陈凯歌的经典代表作,放到世界影史的范围内,也毫不逊色。影片对人物、时代的探讨和思考,能给观众带来非常有价值的观影体验。
9、《活着》
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一,和《霸王别姬》一样,是能够给中国观众带来很强震撼的影片。而对于世界观众而言,则能传递能够产生共鸣的关于生命、生活的许多思考。
10、《七武士》
黑泽明的电影乍一看都觉得是带有强烈武士色彩的动作电影,似乎没有太多深度价值。但当你仔细回味影片的细节,回味片中某些人物的行为,就会发现,影片对人性丑陋的一面的揭露,十分的深刻。
以上,是此刻能够很快想到的十部有深度的电影。但正如前面所言,有深度的好电影还有很多,远不止这十部,希望大家多去观看,多来补充。
荀彧既然是心向汉室难道他跟随曹操这么多年一直天真地认为曹操是在为汉室打天下?
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荀彧年轻的时候空怀一腔爱国之心上了善于笼络人心阴险狡诈曹操的当。跟错了人,站错了队,进错了庙门烧错了香!
那么曹操如何骗的荀彧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为其效力而没有察觉呢?其实不然荀彧当时给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可以说,曹操成为魏公,是以渐进式的方法,从最初的魏公国到魏王国,逐步地完成了取代汉朝的存在意义。魏公,东汉末年封国公爵名号,丞相曹操的爵位。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受封初建魏公国,置公国百官,都魏郡邺城,拥有完整的封国体系,为日后即位魏王,乃至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奠定了基础。魏公国的建立,使权臣曹操的凌驾于天子的霸府统治开始有了合法的名义,而且使大多数朝中的汉臣正式成为了魏公国的属官,与曹操有了正式的的主臣关系,汉朝的中央官僚体系被魏公国官署所替代。曹操不仅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更可以效仿古之周召、太公、五霸等,用封国的名义打着藩卫帝室的旗号征伐四方。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看一下当时拥戴曹操为魏公25位军政重臣就明白了荀彧的处境。
后来终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年仅五十岁。
我们不禁在问荀彧既然要一心忠君报国匡扶汉室为什么不辅佐汉室后裔刘备刘玄德呢?如果荀彧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玄德一文一武如虎添翼共创大业,历史可能就要重写了。这个疑问只能留给后人慢慢猜想吧!
,
他因为狂妄付出过什么代价?
说一个倭人。其人算不上将军,在军中做到的职务最高是关东军高级参谋,但所做的事却影响了所有倭国将军,掀动了全体倭国人的情绪,其狂妄代表倭国人最高的狂妄。对,就是所有、全体和最高,半点都不夸张。因此,在这里说说这个人有必要。
这个人就是河本大作。
干了什么事?一说您就明白了。第一件:《田中奏折》的主要撰写者与思想提供者之一。第二件:皇姑屯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一、撰写《田中奏折》《田中奏折》说:“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对咱国人来说,没什么话比这更狂妄了。《田中奏折》冠名田中,但并不是传说的作者田中义一写的。东京审判时,曾追究过此事,但未能查明。
倭国人否认它的真实性。1930年这篇文书一发表,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人认为那是日本的《我的奋斗》,当时的总理大臣犬养毅赶紧出面否认这篇奏折,说理由是里面有几处事实不对,比如死了的山县有朋怎么又活了,田中义一怎么糊涂也不会把自己出访欧美的事情弄错什么的。说那是一篇伪书。
先不管这是不是伪书,日本人是否这样做了呢?
远东军事法庭上,曾做过民国外交部次长的秦德纯在出庭作证时也只是说,“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问题是日本军阀就是按照这份预言书去行动的”。秦德纯没说错,不管是怎么样,你就是这么做的,这一点最重要。
但此事还是要追究。请注意,倭国人说话是很讲究技巧的。倭国人认为是伪书,是从作者是田中义一这个角度来说的,而且只是从这个角度。
那么换个角度,这就不是伪书了。比如,这个作者不是田中,是其他倭人。关于这一点,则是连甲级战犯松冈洋佑和重光葵都不否认的。后来倭人自己做的学术研究证明,这个猜想是绝对成立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么回事:
当时日本政界有一个言必称“本人是帝国主义者”的政治家叫森络,他委托当时参谋本部作战科参谋铃木贞一写一份关于满蒙政策的秘密报告。铃木和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他策划了谋杀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主谋),石原莞尔大佐(他策划了9.18事变)等人商议后起草了这份文件。里面的主要思想是河本大作和石原莞尔的,这就可以解释日后的事态发展怎么就和这篇东西那么一致这个疑问了。
一般说法是东方会议上制定了《田中奏折》的,但河本大作说,东方会议与《田中奏折》无关。作为当事人,这个说法应该有可信度。
东方会议二、河本大作其人河本,1883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其家拥有大量土地和山林。16岁时,不顾其父反对,入大阪陆军地方幼年学校。1902年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五期,1903年毕业,第二年授予步兵下士官军衔,从此开始了军事生涯。
不久,河本到中国东北参加日俄战争。在此期间,河本大作极其崇拜日本侵华谋略高手明石元二郎、青木宣纯,立志以二人为榜样,以阴谋和暗杀辅助武力,来实现日本的“大陆政策”。
1911年入陆军大学第二十六期,在校期间以河本等人为中心组成了反动帮伙——大陆会。入会的人中,后来个个名声大噪,点几个名,多田骏、矶谷廉介、梅津美治郎、山田乙三,无不是侵华倭人干将中的干将。
1915年派往中国汉口,任日本陆军中支那派遣队司令部高级参谋辅佐,
1919年任参谋本部第一部(主管作战)及第四部(主管编纂战史)部员。1919年末,河本加入组织新兴的法西斯军人少壮派组织——二叶会,其主要成员又个个是侵华急先锋,同样点几个名,矶谷廉介、多田骏、板垣征四郎、喜多诚一、石原莞尔。
1921年河本大作任日本驻中国北京公使馆武官,1923年8月6日调回日本参谋本部第二部,任中国班班长,专事向中国派遣密使,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等活动。1925年12月回国任步兵第十四联队联队长。
1928年夏,张作霖被蒋介石等领导的南方革命军打败,被迫通电求和,决定离京回东北。就在张作霖准备离京出关的同时,日本关东军密谋趁张退败出关之际,武装逼张下野。在会上,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的河本大作吼到杀掉张作霖,奉天派的诸将便会四散,岂不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河本此言语惊四座。
此后,河本大作等少壮派军人无视国内陆军中央部的意见,执意暗杀“不太听话”的中国奉系军阀张作霖。于1928年6月4日凌晨五点制造“皇姑屯时间”,在两声惊天巨响中。一列火车飞上了天。河本大作后来自己回忆:“在轰隆的爆炸声中,黑烟升上了天,高达二百米,我只能想像张作霖的骨头是否也上了天,可是对于这猛烈的黑烟和爆炸声,连我也很惊恐,药力实在太大了。”
皇姑屯事件现场炸死张作霖后,裕仁同意陆军掩盖真相的做法,使得关东军更加有恃无恐地以武力推行“满蒙分离政策”,于是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说河本大作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始作俑者,是有道理的。
1930年7月,因策划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而“闻名世界”的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在舆论哗然中被解职,编入预备役,成为一名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理事,后又改任“满洲煤矿理事长”。此后,他受到右翼头目的赏识,参加了右翼团体“神武会”,积极从事侵华“研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驻山西省的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邀请蛰伏已久的河本“出山”,经营日军第一军控制下的“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河本也因此掌握了山西的经济大权,被军国主义分子称为“山西帝王”。
三、河本大作的结局害了人,是要偿命的。犯了罪,是要清算的。
但河本好像命很好,倭国投降了,河本还被当做贵宾对待。
阎锡山庇护了他。河本大作不仅没有因为他的侵略罪行受到惩处,反而被留在“山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产业株式会社”被阎锡山接收后的名称),担任“高级顾问”。“上任后”的河本大作将老弱病残的日籍职员遣返回日本,留下技术人员1200人,以阎锡山的名义征用,继续留在“新公司”,协助阎锡山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勾当。
但不是不报,是时候没到,时候到了,一切要报。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解放太原,阎锡山乘飞机逃往广州,留在太原的河本大作被解放军俘虏,关押在太原战犯管理所。
在被关押期间,河本大作交代了自己的一些主要罪行,并跪在地上叩头,为自己的罪行忏悔,谢罪道歉,请求中国人民宽恕。1955年8月,河本病死在战犯管理所。1955年8月,河本病死在战犯管理所。
人类历史中有哪些未解之谜?
有些历史谜团可能永远无法解开。有时,这是因为相关的挖掘材料已经丢失或一个考古遗址已经被摧毁。有时,是因为新的证据不太可能出现,或者幸存的证据太模糊,无法引导学者达成共识。
缺乏答案只会让这些谜团更有趣。在这里,生命科学研究了其中5个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没有明确的解释。
开膛手杰克是谁?1888年,开膛手杰克在伦敦杀死了至少5名妇女,使她们的身体残缺不全。据说是开膛手写给警方的几封信嘲弄了警方寻找开膛手的努力。(其中是否有一封是开膛手写的,这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开膛手杰克”这个名字来自这些字母。
毋庸讳言,开膛手从未被找到。最近的一本书指出,一个名叫利齐·威廉姆斯的女人是开膛手,尽管其他开膛手专家对此表示怀疑,似乎不太可能确定开膛手的真实身份。
吉米·霍法在哪里?1975年7月30日,这位因参与有组织犯罪而闻名的车队工会领袖在密歇根州奥克兰县失踪,之后被认为已经死亡。凶手的身份和尸体的位置一直是个谜。警方和法医人类学家在底特律和奥克兰县搜查了一些地点,但没有结果。
一个流行的理论是霍法的尸体埋在新泽西巨人体育场的地下。然而,这一理论已被揭穿。凶手的身份也不清楚。2006年,理查德·库克林斯基死前,一名杀手声称杀死了霍夫法,并将他的尸体扔进了一个废料场,一位名叫菲利普·卡洛的作家在库克林斯基死前到监狱探望他,并写了一本关于库克林斯基忏悔的书。这本书出版后,一些警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供词表示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夫法的遗体似乎越来越不可能被找到。
克利奥帕特拉的坟墓在哪里?古代作家声称克利奥帕特拉·维安和她的情人马克·安东尼在公元前30年去世后一起埋葬在一座坟墓里。作家普鲁塔克(公元45-120年)写道,这座坟墓位于埃及女神伊西斯的神庙附近,是一座“崇高而美丽”的纪念碑,里面有黄金、白银、祖母绿、珍珠制成的珍宝,乌木和象牙。
陵墓的位置仍然是个谜。2010年,埃及前文物部长扎希·哈瓦斯在亚历山大附近的一个遗址进行了挖掘,这个遗址现在被称为Taposiris Magna,里面有许多可以追溯到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统治埃及时期的坟墓。尽管有许多有趣的考古发现,但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陵墓并不在哈瓦斯在一系列新闻稿中报道的范围之内。考古学家注意到,即使克利奥帕特拉的陵墓真的保存到今天,也可能遭到严重的掠夺,身份不明。
谁杀了肯尼迪?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永远不会让每个人满意。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枪杀(尽管有人猜测他不是唯一一个被枪杀的人)。1963年11月24日,奥斯瓦尔德还没来得及受审,奥斯瓦尔德就被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枪杀身亡。鲁比于1967年1月3日死于肺癌。
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奥斯瓦尔德自己杀了肯尼迪,鲁比自己自愿杀了奥斯瓦尔德。鲁比所说的动机是不让杰奎琳·肯尼迪“感到(奥斯瓦尔德)再次受审的不安”。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专业历史学家,以及许多业余历史学家不同意这种解释,而且自从肯尼迪去世后,历史学家和业余爱好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鉴于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的新证据,很可能永远无法达成坚定的共识。
耶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现存最早的福音书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也就是耶稣死后的近100年(尽管最近,有消息称发现了公元一世纪的碎片)。
一世纪现存的关于耶稣的经文的缺乏给圣经学者留下了许多问题。福音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耶稣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对耶稣家乡拿撒勒的考古调查,更多地揭示了耶稣成长的环境。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一世纪的房子,在耶稣时代几个世纪后,被尊为耶稣成长的房子,但它是否真的是耶稣的房子是未知的。
虽然新的研究将提供更多的洞察力,学者们认为他们不太可能完全知道耶稣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