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人节,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特殊的一个情人节了。
一场疫情,让本该在朋友圈你侬我侬的小情侣,愣是变成异地恋。
但有意思的是,另一个与之相反景观是------疫情中,超市里的避孕套,早就全部脱销了。
我不免摇头感叹:这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真是人间真实啊。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冲突下,小编想和大家,好好谈谈疫情中的爱情。
性和爱的真相
避孕套脱销,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特殊时期,多数人闭门在家,活动变少,除了吃喝上网,睡觉自然而然成为最大乐趣。
(已有预计:今年十月,我国可能迎来生育高峰。)
再者,和有情人做快乐事,是人原始的本能。
《美丽人生》里,面对心爱的女孩,男主奎多说出那句记入影史的表白:
乍一听,粗暴。
再细品,可不就是男女间最真实的浪漫?
毕竟,想睡你的人,未必爱你,可真爱你的人,一定想睡你。
所以,无需羞涩。
性的冲动,本就是爱意最浓烈的表达形式。
灾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的催化剂。
生死之间,爱情产生了
03年非典,发生过一段这样的爱情。
协和医院收治的最危重患者礼露,感染前,家里借住了一男一女-----堂弟阿斌,和实习的女学生万莹。
原本,即使住在一个屋檐,这两人也不多交集,直到一天,他们为帮礼露,来医院求取一个病房,却被告之病房已满。
此时,走廊传来两个护士的对话:
“门口那个病人转走没?”
“转什么啊,死了。”
涉世未深的男孩女孩,听到后,吓得两腿发抖。
后来,医院终于有床位安排,救护车拉走礼露时,阿斌和万莹,沉默的送别了他,然后对上彼此的眼睛。
这对目睹灾难中生死无常的男女,在那一瞬间,产生了爱情。
非典结束,他们结婚了。
为什么极端条件下,人更容易相爱?
从爱情心理学上说,爱情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有言: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极端环境下,人越脆弱,越需要陪伴来取暖,越渴望爱情。
意外,是婚姻的照妖镜
说到这,你是不是以为,经过疫情,两性情感都变得更加牢靠了?
在另一件相似的事情上,情况刚好相反------那就是,天灾人祸下的婚姻。
一组数据现实:
03年非典,北京登记有非典后遗症的300名患者里,60%出现了家庭变故。
08年汶川地震后2年内,四川离婚率不断攀升。
最夸张的季度,我国1310377对离婚夫妻中,近十分之一,全来自四川。
著名离婚律师吴杰臻直言:疫情并没影响离婚态势。蹲家里的夫妻,该吵该闹的,一个也没落下。
其实,这是当下很多夫妻的困境:
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大眼瞪小眼,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
作家周冲,精辟总结道:
从前还有距离美,现在只剩心好累。
从前觉得还能将就,如今只觉忍无可忍。
开始时,“异性即相吸”。最终变成了,“他人即地狱”。
长厢厮守,是成人之美,但也是毁人不倦。是美好理想,也是惨淡现实。
看,这就是爱情的婚姻的区别。
为什么?戴维 · 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将爱分为两种。
激情之爱,和陪伴之爱。
如果说,灾难中因恐惧刺激肾上腺飙升,而促成的恋爱,是激情之爱。
那么,当多巴胺不再分泌,伴侣间长久相处的婚姻,则是陪伴之爱。
前者给人满足,后者才给人归宿。
如果没有足够的责任,夫妻很容易走进婚姻的死胡同。
当激情不复存在,一起生活,就如泥鳅钻豆腐,只能苟且地让时间一天天过去,麻木地面对一切。
爱人间,没有来日方长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鼓吹爱情短暂,婚姻易逝。
只是想在特殊时期,告诉你们婚姻里的马太效应:
坏的更坏,好的越好,
不够爱容易分崩离析,相爱的才会知珍惜。
就像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范柳原的故事。
城市昔日的繁华一夕崩塌,男女间明里暗里的小心试探,亲密关系里的左右衡量,都在灾难面前,不再重要。
此时能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相濡以沫。
我们依旧看见,灾难和人性的考验下,最真挚的感情:
当护士妻子坐上大巴时,他在人群中忍不住的抽泣。
她每天给忙在疫情一线丈夫送饭,
而他嘴上念叨不要,心里早就被暖化了。
依旧有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不离,一生一世。
在我看来,这样的陪伴之爱,才是婚姻的意义:
更强调信任、关心、对另一半缺点和习惯的容忍,对伴侣的依赖性更强,也更经得住时间考验。
这不仅是恋爱和婚姻的差距,更是激情和责任的分别。
我们常常感慨,这是离婚率逐渐攀高的年代,也是视激情大过责任的年代。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变得自我了,不再那么懂得感恩和包容:
过不下去就离婚,一个人也很好,习惯挑剔对方……我们总以为人生还长,选择太多。
不知珍惜的代价,很可能是,你在未察觉的时候,就弄丢了那个最好的人。
到一场灾难来临时,许多人可能才会发现爱的重要性,才发现,有些人,一直在默默地爱着我们。
所以,激情和平淡,都不是两性的真相。
爱,是激情过后的余温,是珍惜眼前的感恩。
而分辨好坏的意义,正是在于学会珍惜啊。
所以,等疫情过去,就去见那个相见的人吧。
如果TA还没出现,也没关系,一生还长,好好把握。
希望你能做爱做的事,睡想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