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航天证券大智慧,为何事隔三年才敢对美科技出手

游戏资讯 susu 2023-09-19 09:00 102 次浏览 0个评论

航天证券大智慧,为何事隔三年才敢对美科技出手?

感谢邀请,对美反击的事件可以说是十分解气的,我们的国家一向追求和平发展的,但凡别人不做的过分,我们都会十分大度的原谅,甚至愿意提供一定的帮助的,可是以老美为首的总是在不断地把我们当成假想敌,宣扬威胁论,甚至主动破坏我们的华人企业,这是十分令人愤懑的,好在在我们逐渐强大了起来之后,我们开始对美科技出手了。

航天证券大智慧,为何事隔三年才敢对美科技出手

至于为什么要等这么久才敢对美科技出手,经过分析总结了下面四个原因:

第一:积累经验,厚积薄发

虽然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但是我们的科技研发事业并没有停止,一些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公司一直都在背后默默的努力,为的就是尽可能的摆脱对老美科技的依赖,当我们足够强大,有了自主研发的芯片等科技实力,自然可以不用畏惧老美的各种胁迫。

第二:老美的过分行为

最近老美真的是在全世界都在不停的叫嚣,挑衅搞破坏的行为真的是令人很不满,从前几年的制裁华为,以及我国相关企业,到最近的台湾问题、沿海骚扰、我国威胁论、宣扬取消我国发展中国家的位置、俄乌冲突、中东掠夺资源等等,可以说是引起了公愤,我们这个时间进行反制裁,应该是对老美很好的打击。

第三:我们的大国气度

本来前几年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与美以及世界各国交好的,本着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来主动谋求共同进步,甚至对于一些不耻的行为都给与了一定的原谅,可惜换来的是更加变本加厉的迫害,做人做事既要有菩萨手段,也要有心机手腕,来抗衡各种不公。

第四:干扰破坏窃取我国信息资料

这种事情是十分有可能发生的,而且有过历史记录的,借着在我们国家开公司的名义,不断地对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进行破坏、干扰,同时收集窃取我国科技资料,在国际上宣扬层层设卡,增加阻碍等经过几年的调查,我们应该已经认清了其本质,甚至可以拿出来相应的资料。

现在老美基本上已经在全世界失去了民心,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继续持续的这样操作,最终只能走向没落,这也将注定是美西方国家最终的结局。

如何看待关于AI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互怼?

人工智能已经脱离了计算机科学的轨道,甚至脱离了科幻小说的轨道,成为一个抽象的话题点。人们谈论它,尤其是马斯克和扎克伯格这样的大人物谈论它,目的都是以言取效,而这个效果就是个人品牌的塑造。

本文来自头条号造就发布的文章《科技偶像也卖人设?扎克伯格与马斯克的AI之争,背后有哪些小九九?》

关注头条号“造就”,每天获取全球前沿科技趣闻和精彩演讲。

近日,围绕人工智能(AI)会不会毁灭全人类,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打起了口水战。

作为特斯拉(Tesla)和SpaceX的掌门人,马斯克一直以来都对AI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忧心忡忡。最近他又表示,应该提前针对AI制定监管举措。

“我不断发出警报,但只要不到机器人上街砍人的关口,人们就不知该如何应对。”马斯克在7月份的一次会议上说。

而身为Facebook公司CEO,扎克伯格对此予以了反击。他说,马斯克这是习惯性地唱反调,他的末日恐惧是不必要的消极态度。

“从某些层面上讲,我认为,这挺不(胡)负(说)责(八)任(道)的。”扎克伯格这样斥责马斯克。

随后,马斯克便在Twitter上反驳:“这事儿我跟马克谈过。他对这个话题的见解十(一)分(无)有(所)限(知)。”

AI话题的变质

两位科技上市公司CEO之间唇枪舌剑,颇有娱乐圈明星互撕的架势,这样的场景还颇为罕见。公众人物之间公开冷嘲热讽,这通常在庸俗小报上更为常见。

不过现在都2017年了——毕竟,美国总统都想通过Twitter来颁布政策,我们的预期也该有所调整了。说唱歌手和真人秀明星掐架,是因为这些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与他们的公众形象息息相关。换成如今的科技业领袖,道理也是一样的。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争论,看似是观念之争,实则是个人身份认同的较量,目的是为各自未来的利益服务。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

如今,烂大街的“人工智能”一词已经意义寥寥。就像之前的“算法”一样,技术界、商界人士和记者们把它当魔杖来使,普普通通的计算机软件和设备,只要加上这个名号,就成了拯救(或毁灭)世界的奇迹。

加之在科幻作品中,AI既神奇又可畏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因此人们看到这个词,想到的不是乌托邦,就是反乌托邦。

当一个名词的意义丰富到一定程度时,大家就开始按自己的喜好来解读了。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前有“颠覆”,现有“假新闻”。在美国,左右两派都使用“气候变化”一词,但目的却截然相反。当初,共和党民调专家弗兰克·兰茨(Frank Luntz)就曾向小布什政府建言,提议用“气候变化”一词取代“全球变暖”,因为“气候变化”听起来没那么严重。其背后的逻辑是,“变化”的结果也可以是好的。

人工智能已经脱离了计算机科学的轨道,甚至脱离了科幻小说的轨道,成为一个抽象的话题点。人们谈论它,尤其是马斯克和扎克伯格这样的大人物谈论它,目的都是以言取效,而这个效果就是个人品牌的塑造。

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的小九九

要论个人品牌,马斯克的品牌特点比较鲜明。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他和漫画中的虚构实业家托尼·史塔克(Tony Stark)——“钢铁侠”的另一个身份——相提并论。

1999年,他以3.07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在线出版服务Zip2卖给了AltaVista。其后,他与人联手创办X.com,也就是后来的PayPal,2002年又以15亿美元,将这家公司卖给eBay。作为马斯克的PayPal合伙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拿着这些钱,转做风险投资去了,但马斯克决定去造航天火箭,SpaceX由此诞生。

后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太阳能电池生厂商SolarCity、Hyperloop超回路列车概念,以及与之配套的隧道设备公司The Boring Company——这些全是托尼·史塔克式的基础设施发明。

正如统计学家马克·帕尔科(Mark Palko)所言,维系自己的托尼·史塔克形象,这与马斯克的利益切身相关。当马斯克大谈充满未来主义的自动驾驶汽车、地下交通、脑机接口或是移民火星,他也是在给当下和未来的各项事业增值。

将AI描述为人类生存的威胁,这样做契合马斯克的利益。

目前,人类对自然与人造环境仍拥有无可比拟的控制力,如果智能机器夺走这种特权,我们就必须推动工业解决方案,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即便出现机器人末日的可能性不大,马斯克也有理由倡导积极的应急预案。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扎克伯格的商业形象就很难跟哪个漫画英雄扯上关系了(蜘蛛侠?神奇先生?都不像)。不过与马斯克不同的是,扎克伯格的商业与个人利益处在理念而非物质的层面。

Facebook就是他唯一的企业,这家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业务纯粹是数字化的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这些都是表征——理念和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商品。

扎克伯格一旦不再满足于已有的非物质表征,便开始以垄断的方式,不断吞并新的机遇——符号创造与传播的新机遇。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便是收购大型硬件公司、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生产商Oculus,它所要征服的也是一片虚拟疆域,而不是城市、大陆或宇宙这样的疆土。

站在这个立场上,软件永远都是友好而温顺的,至少是可以驯服的。扎克伯格拥有几十亿用户,以及垂涎这些用户的数百万广告商,若计算机的未来引发人们的恐惧,这只会让普通人疏远他想呈现的友好未来。对此,扎克伯格是吃过教训的。前阵子,他公开展示了家中使用的名为Jarvis的AI,招来不少的冷嘲热讽。于是近期,他开始出现在美国各地,接触普通人,看得出来,他深刻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他开始有意识地巩固计算机那种即便算不上友好、至少也没有害处的正面形象。

尤其是考虑到Facebook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无可否认的重大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很难称得上是良性,但无论如何,扎克伯格似乎还是娴熟地撇清了关系。所以在人工智能的问题上,扎克伯格成了一名“乐观主义者”(扎克伯格自己的原话)。

他要是不乐观,那就意味着计算机存在固有的风险。而这种恐惧,即便属于假想,对扎克伯格的业务和个人未来而言,也可能非常不利。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这样的人物谈人工智能,他们谈论的其实不是AI本身,不是那些软硬件、那些让人既爱又怕的机器人。他们谈论的其实是关键词,是概念。他们在架设个人与企业的希望、梦想和战略。鉴于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个人品牌与他们的企业紧密相连,并深深影响到这些企业的命运,他们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为争取未来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普罗大众的支持打下基础。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很难不去支持马斯克的物质主义。眼下,几乎所有事物都变成了非物质形式,以电子方式传递,通过屏幕被人消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射火箭、挖掘隧道、移民太空、驾驭太阳能,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业让人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但AI与其说是一组装置,不如说是一种概念,这一点也许意味着,占上风的可能是扎克伯格。即使最终,为了人类能生生不息,我们或许不可避免地要扭曲实体世界,这种价值观也是始于一种概念,而不是一台机器。

翻译:雁行

来源:The Atlantic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太相信科学是一种迷信吗?

任何试图混淆科学和迷信的人,其实不在乎科学是否是迷信,他们更在乎的是借此也就把迷信转换成了如今很有声望的科学,伴随着科学的崛起,曾经盛极一时的各种迷信的信众明显减少,但依然存在,因此为自己愚昧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辩护,变成了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而辩解的方法很多种,比如指出科学没有迷信管用,但这真的很难,因为经由科学所获得的知识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这种攻击很难起作用。既然此路不通,而且明显科学威力巨大,那就玩另一个花招,其实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就像一个段子所言,某排骨男在酒吧里大喊,谁敢揍我,出来一个壮汉说我敢,排骨男毫无惧意,再次大喊,谁敢揍我两?所以,基本上扯淡科学和迷信没啥区别的人,就是这个排骨男的套路,通过如此这般的变化,将迷信和科学进行了绑定,由此获得科学的威力。但遗憾的是,无论在诡辩上如何设置语言陷阱,迷信无法带给我们任何实在的效用。它所暗示的规律并不真的管用。

以打小人为例,如果打小人真的有用,那以中国的人口,只要政府统一培训,那我们就靠打小人就能雄霸全球了。谁阻碍我们的利益,谁就是小人,全中国人民共打之,如果这规律但凡有一点效果,我们哪里还需要什么航母呀。

科学在历史上的诞生,仅仅是一些人发现可以用某种实验手段以及数学等学科的帮助,去揭示大自然复杂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统一性。换句话说,世界是可以真的被认识的,是可以真的被改变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真的被控制和操纵的,这是科学揭示出的最大奥秘。现在,我们真的可以干点什么了。

当然,这样的想法并不稀奇,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想办法认识和控制大自然,比如给龙王庙上香进贡祈祷下雨等等诸如此类活动就是这样。

人们认为是龙王在控制雨水人们认为龙王会接受贡品或者贿赂人们认为在受贿之后,龙王会干活,至少有时候会

但我们现在不认为存在一个龙王并且它还会接受贿赂来降雨,现在我们可以预报天气,并且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制造人工降雨。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什么条件是合适的,同时我们也知道,用什么办法就能把雨降下来。

鉴于科学如此有用,毫无疑问,它收获了一些崇拜者,但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存在科学崇拜,但所谓迷信科学,这种说法就大谬不然。否则,还有许多脑残粉迷信小鲜肉呢。

与人工智能最有直接联系的是什么大学专业呢?

谢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通俗说,研究的主要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最典型的代表产品如:阿尔法狗(AlphaGo)是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还有刚刚闭幕的平昌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融入24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贯穿全场,惊艳平昌。

人工智能不是单纯的IT行业,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其目的是模仿甚至超过人类,那么就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工程学的知识,还需要统计学、控制、结构和运筹学的知识,所以人工智能不应当是一个专业,甚至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一级学科存在,因为所学内容太多,发展方向庞大,是门交叉学科,所以不是一个本科生能够掌握的,一定要读研或者读博,到研究生阶段再分出方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17年5月28日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新型学院。

所以与人工智能最直接的大学专业,可以按以下顺序选择。

1、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下的各个专业,其它大学这两年也在不同学院下陆续开设这个专业,因为是新兴专业,选择时一定要看好学校的师资力量。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多个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3、电子信息类专业

4、自动化类专业

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人,不同时代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人工智能一定能够引领一个时代,当然是靠我们人类创造的时代!

160战略轰炸机到底强在哪?

图-160可能是最被高估的武器之一,它就像体型庞大威猛的恐龙,终究只是必定走向灭绝的物种。

笔者在很多文章中都说过,图160是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最漂亮的飞行器。虽然庞大无比,但是曲线优美、造型优雅,再配合为了抵御核辐射而选用的银白色涂装,骄傲的苏联人拒不接受北约给予的“海盗旗”代号,而给它起了一个更传神的名字---白天鹅。考虑到图160是为了毁灭世界而生的战略轰炸机,这种审美上的冲击感更是无比的强烈。从感性上说,白天鹅是笔者最喜欢的飞机,但是这代替不了笔者从理性层面对它的批判。

图160实际上是对美国进行技术跟踪的产物(说的难听点就是山寨),其具体跟踪目标就是B-1轰炸机。

美国B-1A轰炸机,注意,这与后来美国大批量服役的B-1B不是一回事。眼神再不济的读者也能看出图160跟图上这架飞机的渊源。

美国B-1轰炸机项目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Advanced Manned Strategic Aircraft,AMSA)计划的产物。作为计划中B-52的替代机型,B-1主要是针对当时已经部署的防空导弹进行性能上的优化。由于当时以刚刚兴起的防空导弹为主要手段的防空系统尚不完善,美国在AMSA项目中选择以高空、高速性能作为主要的突防手段,让战略轰炸机拥有高空超过2马赫以上的极速,以对抗防空导弹和截击机,而且载荷航程性能较B-52也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B-1A诞生了。

为了兼顾冲刺时的极速性能和起降、巡航阶段的升力性能,B-1A使用了变后掠翼技术,在起降和巡航阶段机翼展开、后掠角变小,升力性能好;在高速时机翼收缩、后掠角增大,减小阻力,较号的解决了极速性能和载荷航程性能的矛盾。付出的代机就是结构重量增加、维护难度增大,但是在庞大而昂贵的战略轰炸机上,这些缺点不叫事儿。

航空工业水平较美国差点意思的苏联也觉得B-1是个好东西,于是有样学样的搞出了自己的“B-1斯基”图-160。只不过擅长暴力美学的斯拉夫人青出于蓝,搞出的图160在平台性能上较B-1A更强---尺寸更大、起飞重量更重、速度更快、载荷航程性能更强。

图160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轰炸机,估计也后无来者了。图160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载弹量40吨,不加油最大航程12000公里,绝对是空中大杀器。而且,虽然图160硕大无比,但是得益于电传飞控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图160操控性不错,机动性能在轰炸机中也是佼佼者,堪称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

但是,正所谓大而无当,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图160(包括B-1A)迅速落伍,不适应战争形态的改变,图160在诞生之际就意味着落后于时代。预警机、高性能雷达、高性能战斗机、高性能远程空空导弹的出现使得高空2马赫突防这种路数成为不折不扣的自杀之举,尤其对于机动性能相对笨拙的大型轰炸机而言,图160一下子就成了一个过气网红。此时的轰炸机突防路径已经明确无误的确定为隐身突防。

B-2的隐身+飞翼路线才是正道,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隐身还是最可靠、最成熟的突防手段,所以我国的轰20、美国的下一代轰炸机B-21都无一例外的采用了隐身飞翼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B-1A首飞后不久,美国军方就意识到了高空高速突防不靠谱,将B-1的速度性能要求下调,从2马赫下调至1.25马赫,而且提高了低空突防能力和隐身性能,这就是后来的B-1B。

实际上,如果不是里根竞选总统时为了拉拢选票,B-1B都不会装备,而是直接装备B-2了。B-1B在后来的服役生涯中饱受维护性能差、可靠率低、运营费用昂贵等缺陷困扰,空军甚至在21世纪初决定将B-1B全部退役,后来因为轰炸机部队的数量缺口而作罢。B-1B将是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三驾马车中最早退役的机型,甚至早于它的前辈B-52。

图160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其赖以立身的高空高速优势已经过时,目前只能以发射巡航导弹进行防区外打击为主要作战手段---这与B-52、图95、轰6K这样的老爷机有什么区别呢?而且运营成本更高,性价比更低。

即便在防空压力约等于0叙利亚战场上,图160也是用上千公里外扔巡航导弹的作战方式,堪称杀鸡用牛刀---问题是,图95也能干这活儿啊。

所以,图160虽然仍是这个世界排名前三的战略轰炸机,但是与它赫赫名声相比,有点名不副实了。

但是,作为俄罗斯远程航空兵的扛把子,图160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毕竟它还是一种能够执行核打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即便在和平时期,图160凭借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载荷航程性能,仍然能突入对手防空识别区,执行战略威慑任务。

2013年,两架图160从俄罗斯伏尔加沿岸地区恩格斯空军基地起飞,一路沿着北约的防空识别区巡航,最后飞往委内瑞拉后返回。在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战略上全面压缩之际,俄罗斯用2架战略轰炸机突入美国后院的手段给美国造成巨大威慑。读者注意看这两架图160的突防路线,基本就是模拟对英国和美国进行巡航导弹打击。普京有一句话说的好:抗议一百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扇动一次!这就是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即便落伍,那也是大杀器,江湖地位在那摆着呢!我国近年来用轰6K搞的绕岛巡航、前出西太、战巡南海等动作,也充分体现了大型轰炸机的价值。

即便是摸不到“战略”门槛的轰6K,都已经让敌对势力如临大敌,等到我们那种四发、飞翼、隐身布局的战略大杀器扇动翅膀的时候,他们还不得“吓尿”啊?!

写到这里,笔者要对我国军迷圈广泛流传的我国引进图160、逆火的故事说两句。这个故事现如今不火了,但是在10年前可是最具话题性的军事热点之一。当年网络上盛传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拟从乌克兰手里购买遗落在乌境内的图160轰炸机,但是由于美国、俄罗斯的阻止没有成行云云,说的有鼻子有眼。

首先要说,这只是天方夜谭而已。笔者觉得中国网络上流传这样的段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乌克兰的那些图160落得如此下场,心中不甘而已。而且,对于那个年代我国空军孱弱的战略打击能力来说,我们太需要图160了---不客气的说,图160来华的故事,只是当时尚显穷酸而无处排解的中国军迷一厢情愿的意淫而已。

实际上,对于当时囊中羞涩的中国空军来说,远程战略打击这样高大上的手段只是遥远的念想而已,主力战斗机还是歼6配歼7,远程预警、指挥、控制、侦查、加油这些对于战略打击来说必不可少的手段全都为0,即便人家卖你几架图160,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时图160事实上已经停产,发动机等零配件供应渠道几乎没有,怎么能维持图160机队的正常运转?战略轰炸机不是烧火棍,拎起来就能使唤,必须得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运转起来,而且也要契合国家的战略目标才行。军迷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收集一堆纸面数据最强的装备,但是国家、军队不会那么愚蠢。

那么,图160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有吸引力吗?笔者觉得,对于这种行将灭亡的恐龙来说,就三个字:看不上!这不是狂,等轰20横空出世的那一天,军迷对图160的怨念就会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