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地下大厅的深处,说秦始皇陵地下有宫殿

游戏资讯 susu 2023-10-05 01:30 251 次浏览 0个评论

地下大厅的深处,说秦始皇陵地下有宫殿?

“说秦始皇陵地下有宫殿,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秦始皇陵底下确实有宫殿,称为地宫。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是秦始皇陵最神秘的所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挖掘,流传着种种传说和不解之谜,困扰着考古学家们。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占地56.25平方公里,有外城、内城、寝殿、珍兽坑、马厩坑、俑坑等等。这里的设施和用具,跟现实社会一样,应有尽有,安排十分周密。据史书记载,修陵高峰时期,一次最多征役73万人。比古今中外历史上修建的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劳力都要多。

公元前210年夏天,50岁的秦始皇死在了他东巡的路上。公元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大秦帝国皇位,史称秦二世。胡亥下令把正在修建阿房宫的70万民夫调到了秦始皇陵的工地。随后,秦始皇被安葬在了他的这座前后修建达39年的陵墓中。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秦二世胡亥匆忙将修陵人武装起来,抵抗起义军,秦陵因故草草完工,成了“半拉子”工程。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由于深藏地下,后人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谜团之一。

二、史书中关于秦始皇地宫情况的记载

历史文献中首次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情况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据汉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是这个意思:秦始皇从即位开始,就准备凿穿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寝。统一天下之后,在全国共征集劳役70多万人开始修建,秦陵地宫挖得很深,深到穿过了地下三层泉水,在下面用铜汁浇灌成棺椁。地宫中修建了秦始皇生前主要活动的宫殿台观,如阿房宫、咸阳宫等,还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为了防止盗墓者,秦始皇令工匠在地宫门上制作了机关暗箭,盗墓之人一接近,便会射出箭来,将其射杀。又将大量水银置入相互作用的机械中,让其循环往复,以表现百川江河大海中的水流动。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就是画了一幅天体图(有的学者推测这幅天体图的形象是:正中为斗星,围绕斗星一周应有28宿,还有与之相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扶桑、桂树、太阳、月亮、金乌和玉兔的形象),地面则模拟地理概貌及秦统一中国之后的行政区划,即36郡的位置。还用人鱼即文献记载的娃娃鱼的脂肪做成的蜡烛能一直燃烧很长时间。

此后如《汉书·刘向传》等从司马迁的《史记》进行了演化,如下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成见发掘。”在《贾山传》中又说:“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此后《水经》、《三秦记》、《三辅故事》等书均有记载。在《汉旧仪》中,有“丞相斯昧死言:臣将所隶徒七十二万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的记载。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这样: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遇到了坚硬如铁的地方再也无法掘动,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烧也烧不着,敲着好像是空的,秦始皇听后,下令“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研究秦始皇的专家学者们对“旁行三百丈”一说既很感兴趣,又难得其解。这“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三、对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历程

最早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学者是明代的都穆。

随着近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实地测量了秦陵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

1917年,法国学者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高低不同的三层台阶。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974年0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

1974年0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因故搁置,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2002年初,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先后几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在听取吸纳专家意见后,在2002年11月将《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课题列入“863”计划。课题的总目标是“以秦始皇陵区为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无损勘察,探测皇陵和皇陵区文物分布,提供判定皇陵地宫存在与否的科学依据”。一年后,专家们在史料记载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依靠高新技术赋予的探测能力,让秦皇陵地宫的轮廓跃然眼前。

2019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一项最新考古成果,考古人员在秦陵在秦陵外城西侧的陵区对一座编号为一号墓葬(QLCM1)的“中字形”墓葬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四、根据2002年11月“863”计划进行的无损勘察探测出的秦始皇陵地宫轮廓

2003年11月底,考古专家们在史料记载和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采用现代考古技术方法,结合传统考古方法,全面了摸清陵区地下、地上文物的总体布局和内涵。

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课题组第一负责人刘士毅对探测所用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地球是有磁场的,如果地下物质的分布都很均匀的话,便无所谓异常。如果地下有不同的东西,那它的磁性就会有差异,显示出磁异常。根据磁异常,可以计算它的外形、大小等等。地球也是有重力场的,地下高密度体和低密度体都会引起重力的异常。另外还有电场,如果地下有导电性好的东西,比如金属物或潮湿地带都会引起导电异常。只要出现这些异常,我们都可以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它探测出来。地宫是人工建筑,破坏了未开挖前地层的均匀性,因而有可能引起地球物理异常,这是使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古墓的理论依据。”

此次物探发现地宫中的墓室和宫墙均为石质结构。

1、地宫: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地宫中的墓室边界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开挖范围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左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2、宫墙: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

3、阻排水渠: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4、墓道: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但是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

5、水银:在物探考古过程中,专家还发现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实性。测量探测到的封土堆汞异常分布特点耐人寻味:北、东最强,南、西次之,北、西最弱。根据秦始皇墓内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的传说加以推测,可能反映了秦朝时期中国人的江河地理概念,例如可能与秦始皇到过渤海有关。1981年的土壤汞量测量中,科学家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推断有史书记载的地宫中的水银河、湖、海引起。这次复核了土壤汞测量结果,两次结果基本一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6、关于“旁行三百丈”这一历史记载的解释:考古专家们推断,秦始皇陵地宫最初挖掘点可能位于这个异常区,因土中含有大量砾石,修陵人无法挖掘,有可能是记载中秦始皇陵初挖之处。由此向北“旁行”三百丈(约700米)至今封土堆处重新开挖。但这也仅是推断,正确与否也要等待研究的深入来证实了。

通过此次勘探,整个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4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其内城面积约2.13平方公里。陵园布局的核心是地宫,其他城垣、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皆围绕着它,如众星捧月一般。

五、秦始皇陵地宫至今不开发的理由:

关于秦陵地宫之所以至今尚未发掘,据有关专家透露,主要原因有五个:

1、地宫面积太大,若要发掘,需在76米高的封土上盖保护大厅,工程很大。

2、地宫地下水位高,地表16米就有水,而地下建筑都在16米以下,抽水工程很大。

3、封土层至地下层深100米左右,挖土工程量很大。

4、地宫封地周围的汞含量高出正常量280倍,如何通过汞密封层,至今未有办法。

5、大量地下文物出土后如何保护,不受自然破坏,至今也找不到好办法。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准现在盲目发掘。

总之,秦始皇陵的地宫是按照秦始皇地下王国的构想修造的,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埋藏品极为丰富。如果有朝一日地宫被发掘,人们就会发现地宫必然是一座反映秦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必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无与伦比的考古发现。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历史拓宽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的动人之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地下大厅的深处,说秦始皇陵地下有宫殿

你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奇葩亲戚?

要说奇葩的亲戚,那一定要吐槽一下我那个伯母喽!

平时基本不见面,过年见一面那是老刺激了,从我的工作到我的工资,从我的衣服到我的鞋子,从我的双眼皮到牙齿,无一幸免,全部都要一一问来!

首先见面就会说一句“你怎么那么瘦,瘦成这样”,(在我们老家,尤其是在那些年长的一辈人眼里,瘦就是过得不好,吃得不好,反正就是不好),往年我都会说“瘦吗,不瘦啊”!然后就是她一顿从头到脚数落,这里瘦,那里瘦。。。去年过年她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你怎么这么瘦”,我直接肯定了她的话,“是吗,那说明我减肥成功了”,这招很好用,她不再评头论足。

接着开始问工作的事情了,“你做什么工作呀,一个月工资多少”?这个问题每年都问,搞得好像我年年换工作一样。往年我的回答就是千篇一律的敷衍“就是原来的工作,工资就那样”,但是这个敷衍对她来说根本没用,她会紧追着问,一个月多少钱,就是这么不加掩饰,一定要说出具体数字,她才会不再追问。去年呢,她问我工资的时候,我直接说了一个让她惊掉大牙的数字(当然是吹牛了,哈哈哈),然后她表情很不自然的说了一句,挣这么多。我又补了一句“多吗,明年还要找老板涨工资呢,我这技术跳槽工资更高”。她悻悻的说了一句“工作要稳定,东跑西跑干嘛”。这个问题的答案明显不是她想要的,接着开始说我的外貌了。

我小时候一直是单眼皮,后来瘦下来的时候有点假双,平时没事就用指甲划划,或者翻白眼盯着天花板,这样时间久了,眼皮真的变得双了一些,再加上种睫毛,有了支撑力,看着就更双了。这自然逃不出她的法眼,“你以前是单眼皮呀,在哪割的双眼皮呀”?没等我回话,她紧接着说“听人家说割的双眼皮,晚上睡觉都闭不上眼睛”,当时我真想给她一个大白眼!看她盯着我的双眼皮看,我要是不说点什么,好像对不起她这么关心我。想了一下我说:“我这双眼皮割了十万,找的好医生,晚上不睁着眼睛睡觉”。她好像被我说的这个数字吓到了,惊恐地睁大眼睛说“十万”?我回答“嗯”。现在想想她当时的表情依然觉得很好笑!去年过年真的应对得太好了,我真优秀,哈哈哈!不知道以后过年她还会不会问,但是呢,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我的答案让她“失望了”!

亲戚千千万,真的都不是盼着你好,问东问西,无非就是想知道你过得有没有她们好,知道过得不如她们,可能就心满意足了,答案和预期不一样不知道会不会失望一整年呢,哈哈哈!

你听过最奇葩的称呼是什么?

我听过最奇葩的称呼是被人叫“阿婆”。叫我“阿婆”的人,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可是我那会才29岁。

我怀一胎时,可能是内分泌失调什么的吧,脸和脖子都变黑了。按老公舅舅的话说:“非.洲.黑.佬都没我黑。”

因为我黑得令人发指,舅舅还很好奇地问了我婆婆和老公:“阿月是天天大中午就跑出去晒太阳吗?否则怎么会把自己整得那么黑?”

也不知道是不是吃了什么不该吃,我从孕四月就开始水肿了。脸和手脚的皮肤都像那种发酵的面团,加上黑脸黑脖子,光想就让人抑郁了。

我去医院待产时,护士看到我脸和脖子时,震惊了,脱口而出就问我:“哎呀,你都不冲凉的吗?几天才冲一次凉啊?”

话音刚落,病房里的人都下意识地把目光落在我的脸上。那一刹那,我尴尬得想夺门而出。

我们这边的人,就算是在冬天,也都是天天冲凉的,更何况那会正是热得流火的8月。那阵子,每天的温度几乎都在30度左右。

人一旦离开空调房,那汗开始飙,没多久就会粘乎乎的。那滋味不好受,好多人恨不得一天冲两三次凉。

在这样的天气里,我被怀疑“不冲凉”被人问“几天才冲一次凉”,那我是看起来是有多邋遢,才会被如此质疑?

真的是,真的是尴尬死了!

我赶紧解释,护士将信将疑。后来还是医生给我助攻了,她说有的孕妈妈会变成这样的,而我这个应该算是比较严重的那一类。

“女性怀孕后,女性体内内分泌不稳定,可能会因而造成色素沉着。孕期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与孕前相比比较高。受激素荷尔蒙的影响,黑色素很容易沉积,造成皮肤变黑。有的还出现了面部的痤疮、妊娠黄褐斑等等。”

后来,出了月子,我的黑皮肤终于有轻微的改善,但还是比普通人黑,而身材也还有点虚胖。

被比我小三岁的男生叫“阿婆”、“阿姨”、“大姐”

有一次,我抱孩子在店里坐着。那天,我穿了件玫红色的T恤。怀孕前,我穿这个颜色的衣服,会显得皮肤很白。只是,那会我皮肤还是黑乎乎的,穿那个色,可能会显得更黑。鬼知道我为什么,偏偏就买了那个颜色的哺乳衣。

所以,那个问路的小伙子,一个眼神不好,就把我归纳为他奶奶辈了。那个小伙子很有礼貌,老远就地喊一声:“阿婆,您好!我想问一下……”

被人叫“阿婆”,我惊得猛地抬起头,成功地把小伙子后面的话堵在喉咙里。

小伙子有些愣怔,也有些无措。可能是觉得把我喊老了,还有点不好意思。醒过神来,他连忙解释:“啊,不是阿婆……啊,对不起,我看错了……啊,阿姨……不好意思,阿姨……不是,不是,我说错了……大姐,你是孩子的妈妈吧?”

我不知道,当时我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我只记得,那小伙子后面连续补了好几句话,都在夸我怀里的宝宝可爱。

我是不是该夸,这小伙子反应超快,情商超高呢?

他的年龄应该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可是,我才29岁,被一个小自己三四岁的人叫阿婆,那是多么沉重多么悲催的打击啊!

尴尬?恼羞成怒?不,我是有点哀莫大于心死了。我是到底看起来有多老,才会被一个同龄人叫了“阿婆”又叫“阿姨”?

而我老公在几米外坐着,脸都憋红了,就是不敢笑。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出门了,太丢人了。

我还迁怒于老公,冲他抱怨:“如果不是你,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老公哭笑不得,鉴于我一肚子火气,他只好一个劲对我陪不是。

一直到哺乳期结束,我的皮肤才恢复过来。之后的一个月,我都在某宝上逛来逛去,挑选适合自己的漂亮衣服下单。

没办法,自信心严重受挫,得借穿衣搭配来挽回一下。

老公学乖了,每次我穿上新衣服,他都嘴甜得不了,抱着娃在那大惊小怪道:“哎呀哎呀,你看看你妈妈,你看看你妈妈,皮肤多好,红粉花飞了,太水润了。还有这身材,哪里像是生过孩子的人?哎呀,这是谁家的姑娘啊,穿得那么好看,身材也太好了吧?”

老公那整蛊做怪的夸张模样,把怀里的娃逗得手舞足蹈,咿呀咿呀直乐,我在一旁看着,也忍不了笑了。

当时,我心里觉得:这样的生活,也蛮好的,好像就算丑点黑点,那也是值得了。

之前,身材没恢复,皮肤也没恢复,小伙子误会了,也怪不得人家。因为人家也当场道歉了,所以也就释怀了。

只是,之后的日子,我一直挺注意自己的形象管理的。毕竟,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都是先从你的外貌开始的,所以要想不尴尬,得先把自己优化才行。

才30岁,被一个60多岁的大爷叫“阿姨”

像小伙子这种是礼多人不怪的,让人讨厌不起来。我还试过被一个60多岁的大爷叫阿姨的,当时差点没炸毛。

当时我推着孩子,从菜市场买菜回来,在一个十字路口被一位大爷拦住了。他可能是要带孙子去看病,问我:“阿姨,请问一下,去人民医院要去哪坐公交车?”

我才30岁,却被一个60多岁的大爷叫阿姨,我又尴尬又生气,脸都红了。但看到他身边的小男孩脸色有点恹恹的,也没有反驳什么。

我给他指了去最近公交站点的路,又叫他坐几路车。

他很感激,连声对我说:“多谢阿姨,多谢阿姨。”

旁边有个路人觉得不恰当,出声了:“你这个老人家真是的,人家那么年轻,你怎么能叫人家阿姨呢?”

老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又不知道说什么,挠着头呵呵笑了几声。大爷的皮肤看起很黑,我是农村长大的,一眼就看出,大爷的黑皮肤是那种长年累月被太阳晒出来的黑。

他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糙,手指的关节都比较粗,指甲处没有污泥,但有点发黄,应该是经常下地的。

大爷那憨厚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我大伯。我大伯不擅言辞,但为人憨厚老实,对老人对后辈都很好。

莫名的,我有些心酸,赶紧开口说:“没事,生了孩子,就升级做阿姨了。大爷应该是随他孙子叫的吧。”

那大爷走后,那路人还夸我脾气好,让我有点汗颜。

后来,我回忆了下,那大爷可能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我,便随了他孙子的叫法。所以,我当时的随口一说,可能真的猜中了情况。

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习惯,不知道名字或者为了方便,便会随了小辈的称呼叫人:像我侄儿的外婆,她有时会随侄儿叫我大姑妈;我妈有时也会随孙儿,称呼孙儿的外公外婆为“外公”、“外婆”。

我们这边经常把年轻的女孩子叫做“靓女”,而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会称她为“阿靓”。这个“阿靓”的称呼几乎是老少皆宜啊。

不过,像我大伯那种憨厚的老实爷们,有时候会不好意思叫出那一声“靓女”或“阿靓”。而大爷可能是同样如此吧,是情急之下,就随了这习惯。还好,我没发脾气。

如何称呼对方,很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如何称呼对方,有时候非常重要。

“一个恰当的、得体的称呼,往往会让对方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往往会令对方心生不悦,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乃至交际的成功。”

称呼要尽量切合对方的年龄,否则很容易会闹出笑话。当然,也有些人喜欢被人叫得年轻点的。那么,顺着对方的喜好叫上一声,那也无伤大雅。

出门在外,向他人寻助,嘴巴甜一点,会让对方心情愉悦,也会让自己更容易得偿所愿,如此这般,皆大欢喜,岂不是美事一桩?

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故,性格内向,不擅言辞,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尽如人意。对他们,我们需要适当给予理解与体谅。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是一个好人的心是容得下全世界的,要学会体谅。”

有时候,给予别人就是给予自己,会让自己的修养得到升华,换来别人的感谢与认可。人与人之间,都能彼此体谅,相互理解,那么这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说看你见过的有钱人低调到什么程度?

“有钱人”,分为“暴发户”、“富豪”、“贵族”、“上层人士”。问题来了:有钱人,就会“低调”吗?显然不是!那么,什么样的有钱人,往往在生活中表现得十分低调?贵族、上层人士,往往口袋有钱,资产丰厚,家缠万贯,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得很低调!

简单来说,就是不张扬,吃穿用度不挥霍,重视生活品质,不太愿意表露出来。因为骨子里的那种文化和修养,才会让他们在低调中行为处事。

或许有些人一听有钱人“低调”,就马上想到了文学人物葛朗台!

注意:葛朗台的本质是“吝啬”,并不是“低调”!

有人还会马上想都身边的例子,比如有的人资产超过千万,但是处事交际十分吝啬,大家一起吃饭,他从来不主动结账掏钱;出去吃饭,自己也是一碗水、喝面汤;开着差不多的车,却从来不开,经常坐别人的车。

这类有钱人,并不是低调,而是“节俭”,甚至说是“抠门”。

“节俭”和“抠门”,对有钱人来讲,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俭”和“抠门”,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节俭,是一种美德。如果是有钱人,那么在外人的眼里,这类人很受人尊重。因为越是有钱人,越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他们深深地懂得,赚钱实非易事。所以,平时生活很节俭。节俭,对有钱人来讲,就是“该花的一定要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抠门,对有钱人来讲,就显得没有格局了。狭义地讲,这就是“守财奴”,就是现实中的“葛朗台”!有钱人的低调,具体表现行为到底是什么?不讲大话,不吹嘘,不张扬,说话很谦虚。吃穿用行,不奢华,尽管是名牌,也很低调,从来不主动、不可以显露。说话处事,尽量避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底牌”,即自己是“有钱人”的身份!

每隔两三个月来我家住一个星期?

我婆婆的同父异母妹妹就是这样。她每隔两三个月就来我们家住一段时间,每次来都是拿一些土特产来。起初我很不理解,一个农村老太婆,自己在乡下有房子不住,偏偏跑来外甥的家!后来我得知原因之后,感到很心酸。

我婆婆有一个姐姐,比她大3岁,在婆婆6岁大的时候,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婆婆的母亲去世后不久,她的父亲就再娶了,那个女的也是个二婚,带了一个5岁的女儿过来。那个继母来了一年多之,就生了小姨。

就在小姨5岁大的时候,婆婆的那个继母因病过世了,继母过世对婆婆的父亲打击非常大,他整日郁郁寡欢,不久就生了一场重病,过了一年之后,还是走了,留下4个女儿相依为命。

大姨妈在17岁那年就嫁去外村了,家里就留下婆婆和两个妹妹在家一起生活。

过了几年之后,婆婆就嫁给了我公公,也是在本村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照顾年幼的小姨。第二年,婆婆继母带来的那个妹妹也结婚了,本来她是嫁出去的,但由于男方那边太穷,结婚了一年多之后,这个阿姨就带着老公回娘家这边生活了。

过了几年之后,小姨也出嫁了,小姨嫁去的那个地方非常偏远,也很穷。当时由于不通公路,小姨嫁出去之后,几乎都没有回娘家过。那时候婆婆几个姐妹都很穷,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办法互相帮助。

小姨是个命苦的人,在她30岁那年,姨丈因病过世了。小姨有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女儿8岁,儿子6岁,正是嗷嗷待哺的年龄。亲戚们看到小姨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太辛苦,都纷纷劝她改嫁,但小姨不同意,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长大。

小姨的女儿嫁去外村,那边也是石山区,家里也很穷,但表姐夫很勤快,他对表姐很好,经常跟表姐来帮小姨干农活。这个表姐结婚一年之后就生了一个儿子,本以为一家人三口就这么幸福地生活下去。

然而,世事难料!表姐夫生了一场重病,医治无效走了。表姐夫走的时候,表姐年仅32岁,她的儿子刚8岁。白发人先送黑发人,表姐夫就这么走了,对小姨打击非常大。

婆婆的几个姐妹都嫁得不好,婆家都很穷,个个都是自身难保,对于小姨家发生的那些事也是爱莫能助。

表姐夫过世10年之后,大姨妈也走了,大姨妈走了两年之后,大姨爹也走了。大姨爹走了四年左右,大姨妈的儿子也走了。留下表嫂和一个8岁大的儿子,让人看了很心酸。

再过了5年,婆婆后妈带来的那个妹妹也走了,这个阿姨生了6个孩子,4女2男,阿姨走的时候,有3个女儿已经出嫁,后面的那3个也已经长大成人。

姨丈是个酒鬼,几乎逢酒必醉,阿姨过世三年之后,这个姨丈也走了。

在这几个姐妹当中,我婆婆的命比较好,公公对她千依百顺,虽然家里也很穷,但在公公的呵护下,婆婆的日子过得比较顺。

婆婆一共生了7个小孩,3男4女,我老公排行第5,家里就只有老公一个人出来工作而已。由于家里太穷,老公出来工作之后,他承担起养家的糊口的责任了。

家里的那几个兄弟姐妹说老公得读的书最多,养父母的责任就由老公一个人来承担。当时听到他们这么说时,我和老公很无语,但也没吭声。

我女儿出生之后,我们就接公公婆婆来城里跟我一起生活了。

小姨跟婆婆已经有二十多年不来往,我根本没机会认识小姨。而且小姨家离婆家很远,又不在同一个方向,我们也没有机会去小姨家走亲戚。

2012年的某一天,我下班回家。一进家门时,看见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坐在客厅那里跟公公婆婆聊天,这个人我从没有见过面,当时看到她时,着实让我吓了一大跳。

那个老人一看见我时,显得很拘谨,不知道要跟我说什么,公公看到这样,就连忙向我介绍说是小姨。

公公说小姨身体不舒服,表姐送她来医院看病,很巧的是,公公送我女儿去学校回来的路上,正好看见小姨和表姐下车。于是公公就叫住小姨。

当公公得知小姨来看病之后,就和表姐陪小姨去医院看病,看完病拿完药之后,公公说多年不见小姨了,叫小姨来我们家住几天再走。

表姐因为家里还有农活还要忙,所以她就没有来我们家。

当初听到公公这么解释时,我心里有些不高兴,因为我不喜欢有病人来家里住,但我并没有表露出来,我以为小姨住一两天就走了,忍忍就没事了。

为了招待小姨,我还特意去熟食店买了一只烤鸭。

吃饭时,小姨指着那盘烤鸭跟我说她这一辈子从没有吃过烤鸭,不知道烤鸭竟然如此美味。那时已经是2012年了,吃烤鸭是很正常的现象,当时听到小姨这么说时,我鼻子一酸,就跟小姨说:“好吃就多吃点。”

在我热情地招呼之下,小姨才放开肚子吃。

老公那时候在外工地,到周末才能回来,他也有二十多年不见到小姨了,当他得知小姨来我们家时,老公就叫小姨在我们家好好养病,等他回来了再回家。

老公担心我懈怠小姨,就把小姨悲惨的身世讲给我听,听完小姨的故事之后,我对小姨产生了恻隐之心。

看见小姨穿得比较破旧,吃过晚饭之后,我就带小姨买了几套换洗的衣服,让小姨很感动,说我对她实在太好了。

买完衣服之后,我跟小姨说现在已经有了换洗的衣服,她想待多少天就待多少天,不用急着回家。

家里只有三个房间,公公婆婆同住一间,让小姨去跟婆婆一起睡很不方便。于是我就在主卧那里安一个床铺,让女儿过来跟我睡,小姨则睡在女儿的房间,女儿对我的安排也没有任何意见。

每天早上吃过早餐之后,公公婆婆就带小姨去广场那里溜达,看人家跳舞,有时候连中午都不回家吃饭。

到了下午5点多钟,小姨就跟公公婆婆一起去学校接我女儿回家,吃过晚饭之后,三个老人又一起去广场溜达了。

这样的生活过了四天时间,转眼到了星期六,老公从工地回来了。老公跟小姨多年不见面,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小姨说她身体已经恢复健康了,提出要回家。

老公有几十年不去小姨的家了,趁着这次正好去小姨家看看。

那天早上,我去超市买了几斤猪肉和一箱牛奶,我们一家三口就开车把小姨送回家了。小姨家离县城有100公里左右,那里很偏僻,山路弯弯曲曲,很不好走。

小姨的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外打工,逢年过节才回来,家里就只有小姨一个人生活。

小姨的那个村庄不是很大,只有50多户人家,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平时只有十几个老人在家而已。但大家平时都是各忙各的,根本没空坐在一起聊天。小姨一个人自己守着房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尤为可怜。

那天我们跟小姨简单吃过午饭之后,就回来了,回来那时,小姨拿了好多的土特产给我们,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是青菜、红薯、花生之类的。

临走时,老公再三叮嘱小姨,跟她说现在她已经知道我们家在哪里了,叫她有空就去我们家小住一段时间,陪公公婆婆说说话。

听到老公这么说时,小姨连连点头说:“有空我一定去的。”

原本我以为小姨是说客套话而已,但过了一个月之后,小姨扛着一个大大的编制袋和一个布袋上我们家来了,那个编织袋装的是青菜、黄豆、芋头之类的,那个布袋装的是换洗衣服。当时看到小姨拿换洗的衣服时,我知道小姨肯定要住上几天时间了。

小姨来我们家住,说真的,我也觉得很不方便,但一想到小姨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实在太可怜了,在有生之年能够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对她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了。一想到这,我心里也就舒服了。

我每天都要上班,还要照顾着女儿,老公经常下工地,也没办法很周到的照顾小姨。担心小姨以为我们不欢迎她,我就跟小姨解释清楚,跟她说我们非常喜欢她来我们家住,让她把我们家当做她的家一样,不要太约束。

小姨听到我这么说之后,就放心住下来了。小姨在家里只是种一点玉米和青菜而已,不养猪,不养鸡,所以她不用惦记家里。

那次小姨在我们家住了15天才回家,那次她回去我们并没有开车送她回去,而是拿钱给她,让她自己搭车回去。回去的时候,我买了几斤猪肉给小姨,让她拿回家。那次我没有买牛奶,因为小姨说她喝不惯牛奶,所以我不买了。

小姨回老家一个多月之后,又来我们家了,来的时候都是拿了一袋土特产。住了十几天之后,她又要回老家,走的时候我仍然还是买几斤猪肉给她,然后再给她一两百元做路费。

去小姨家的班车正好路过我们小区门口,所以我就不再送她搭车了,是公公婆婆送她上车的。

四个姐妹只有我婆婆和小姨两姐妹还活着,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尚可,最重要的是,我和老公对老人也很孝顺,让小姨在我们家觉得很舒心,所以小姨很喜欢来我们家。

公公婆婆前几年回老家养老了,那个房子也是我们出钱建的,公公婆婆在老家是两老自己单独生活的,他们所有的开支都是由我们来承担,我们每隔半个月就会买一堆东西回去给他们。

建老家房子的时候,我也考虑到小姨会经常来我们家,所以我们也特意给小姨准备了一间房子。

老公经常下工地,女儿去学校,而我每天还要上班,家里白天都没有人在家。自从公公婆婆回老家生活之后,小姨就不再来城里了,而是去老家那里跟公公婆婆小住一段时间。

小姨已经这样来回我们家将近十年了,在我们的眼里,小姨已经是我们家其中一员了,我们家也很喜欢小姨来我们家。

在小姨的眼里,我们家就是她的娘家。公公婆婆今年已经90岁了,这个年纪还有兄弟姐妹来往,对于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小姨很疼爱我们,每次知道我们要回老家时,她就会特意拿土特产来老家那里,让我们带回城里。逢年过节,我们买东西给公公婆婆时,我也会买给小姨一份。

上个周我和老公开车回老家,正好小姨也在,吃饭时,小姨显得有些伤感,说她今年已经78岁了,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次来我们家?

当时听到小姨这说时,我连忙安慰她,跟她说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不要想太多。

亲戚70岁,每隔两三个月来我家住一个星期,这样正常吗?

我觉得很正常。

一个70岁的老人经常去别人家住,证明这个家让她住得非常舒服,她才会经常去小住的。

如果这个家住得一点儿都不舒服,谁会往别人家跑呢?

我觉得只要这个亲戚不是非常让人反感,经常小住一段时间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