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微子基金,中国十个大科学装置都有哪些

游戏资讯 susu 2023-10-11 06:30 111 次浏览 0个评论

微子基金,中国十个大科学装置都有哪些?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丛书,王贻芳作为作者之一,主编了《探索宇宙“隐形人”》《探索微世界》两本科普图书。

本项目力图呈现中国科学院历时数十年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置的成果,内容涉及我国科技领域最前沿、最重大的几个大科学装置。

本项目以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及其科技成就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核电站、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高精尖大科学装置是什么、研究什么、其中的科学原理、取得怎样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何作用等内容。

随文配有大量非常直观、形象的图片,并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爱好科技的社会大众。

北京时间——长短波授时系统

Beijing Time----BPL and BPM national time service systems

内容简介:介绍中国长短波授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社会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并力图以通俗语言讲述时间测量、时间特性和时间应用中的有趣问题,是一本可读性较高的科普读物。书中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介绍:窦忠,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心副主任,编著的《教你认星星——探索星空的奥秘》获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百部青少年优秀图书”之一。

探索微世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Exploring the Microscopic World: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内容简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大科学装置,本书旨在揭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神秘面纱,介绍中国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原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作品科学严谨,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微观世界的神奇。书中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介绍: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2012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六届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第20届日经亚洲奖、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种子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Noah's Ark for Chinese Seed Plants:The Seed Bank of 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

内容简介:用专业的眼光、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介绍了植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的危机,重点讲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培育、保护珍稀种子的精彩科学故事。揭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书中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介绍:杜燕,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研究人员,主要负责该库野生植物种子资源的保藏和种子形态学研究工作。参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9-2020年运行项目”“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保存”“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及整合共享”等重大项目。发表过多篇植物学论文,主编《青藏高原特色植物种子》一书。

巡天遥看一千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LAMOST

Survey overlooking thousands of galaxies - The king of the spectra LAMOST

内容简介:LAMOST这一中国独创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是当今世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的建成给人类安装了一只一次观测几千个天体物理化学信息的“观天神眼”。 本书全面介绍了LAMOST这一领先于世界的天文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共享了LAMOST成功获取百万级光谱数据的富有趣味的故事。

作者介绍:赵永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数据中心天文学科中心主任。

崔向群,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探索宇宙“隐形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Capture the Invisible ——Daya B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集体编写完成。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什么是中微子,什么是中微子振荡,什么是大亚湾实验及其工作原理,它是如何设计、研制和建造出来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做什么,以及它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等大众甚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随文还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关键的科学事件、卓越的科学人物。书中配有大量非常直观、形象的图片,并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适合爱好科技尤其是对中微子物理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2012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六届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第20届日经亚洲奖、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微子基金,中国十个大科学装置都有哪些

杨振宁到底有多厉害?

杨振宁的成就很多,如下所示,如果每一个都讲,那么估计要写一本书了,还要分为上下册。不过,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宇称不守恒定律论,我们今天就通俗点给大家讲讲这个理论到底说了什么?

宇称不守恒理论

这个理论要从宇称守恒说起。可能很多人对于宇称这个名字感觉很怪异,不是特别理解。何为宇称呢?宇称的英文名是parity,对等、奇偶之意。它最早是用于粒子反演,是空间反演下变换性质的相乘性量子数。这么说有点复杂了,我们直接说宇称守恒到底是个啥就行了,说白了,就是说物理规律如果在某种变换下一直成立,那么就存在一种守恒定律与之对应,这个就是宇称守恒。

物理定律的对称性

比如说一个物理定律,今天成立,明天也成立,后天一样成立,这个定律不困时间如何变化,都成立。这个就说明此物理定律具有时间平移对称性,这里的对称性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镜子内和镜子外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这里的镜子变成了时间,照镜子的人变成了某个物理定律。所以,这个就成为时间平移对称性,是宇称守恒的一种。

那么大家想过为何在不同的时间内,物理规律会一直成立呢?

答案就是因为能量守恒!这是本质,就是说不论你时间怎么变,我能量是守恒的,就一定可以推出来任何时间内物理规律都一样。比如说在真空中,同一高度的小球落地时间问题。这个就具有时间平移对称性,就是说不论今天还是什么时候,小球落地的时间一定是一样的。为何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它的重力势能是守恒的。

其它的守恒还有空间平移称对性,对应的是动量守恒。空间旋转对此性,对应的是角动量守恒。

科学家发现守恒定律在强力,电磁力,引力中都成立。然而,到了弱力这里,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在1956年,科学家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粒子,即θ和τ粒子。这两个粒子的所有物理量都一样,包括质量、自旋、电荷等等。所以,理论上它们应该就是同一种粒子。然而神奇的事情出现了,θ介子衰变时产生两个π介子,τ子衰变时产生3个。

为何会这样的?杨振宁和李政道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可以说是一种完全违反常识的假设,就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

他们认为θ和τ本就是同一种粒子,只是由于这同一种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对称性破缺,即运动规律会因为弱相互作用而改变,从而使得一种粒子表现出不同的衰变形式。比如,如果你用两个自旋相反的同种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做实验,那么你会发现即便原子核一模一样,但就是因为其自旋不通,就导致了其衰变出来的粒子不一样。就像是这个粒子照个镜子,然而镜子里面和镜子外面它们的衰变竟然不一样!

这就是宇称不守恒!各位,应该懂了吧?

你觉得杨振宁在世界科学界的历史排名是怎样的?

最近看到网上,有的说杨振宁肩比爱因斯坦,有的说超牛顿排世界第一,有的说进世界前五没问题,还有更甚者,说现在在世的物理学家与杨振宁相比都是垃圾。我想,这些说法都是不付合实际的。那么,杨振宁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真相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杨振宁就是一位著明物理学家,关于排名並不重要,实际上也无法排名,一家有一家的排法。

出于好奇,也为了了解杨振宁在世界物理学界的排名,我搜寻了几个版本的排名,一个是英国较有权威的一个期刊《物理世界》,还有一个《物理学论坛》搞的网上投票,还有利用谷歌点击量的排法,都是评出世界上10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这三个版本中都没有杨振宁的名字。

在今年四月份,也就是2018年4月份,美国权威杂誌《时代》周刊,发表了《伟大的科学家一一改变世界的天才和远见者们》,录入了全世界101位科学家,其中:医学14名,遗传学11名,社会科学7名,考古学13名,地球科学9名,化学10名,天文学10名,数学9名,古生物学9名,物理学9名。

9名物理学家是 :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霍金,吉布斯,狄拉克,莉泽-迈特纳,巴丁,费曼。这里也没有杨振宁的名字。

我国的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入选,也是亚洲唯一入选的科学家,董枝明山东威海人,现年81岁,他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研究恐龙的权威,美国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的名字,都请他命名的。

《时代》周刊可不是一般的刊物,能上周刊的也不是一般人物,很多国家政要和我国领导人,大多上过时代周刊。

后来又搜寻到一个国外网站的排名,它是对现在在世的20位物理学家进行排名,杨振宁排在第19位,而李政道排在第12位。这个排名让我们大跌眼睛,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靠前,谁不想我们的科学家能排在前面呢。不管怎么排,一个网站而已,不必在意。

现在又延伸出来一个问题,可能有人对李政道排名在杨振宁前面不太理解,而实际上,两人都差不多,不分伯仲,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都取得骄人的成就,都是华人的骄傲。但在国际上,在美国,李政道的名气要稍高于杨振宁,在学术上也稍高于杨振宁。我也有同样看法,我不是在贬低杨振宁,当然有我的理由。

我们不去评价他俩的研究成果谁大谁小,谁高谁低,也无法评价,他们二人都是世界著明物理学家,其研究成果,每人都能列出十几项之多。如,李政道的量子场论中的著明" 李模型"和 “ 李-瑙恩伯定理",与杨振宁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怎么评论?一个是牡丹,一个是玫瑰,哪个花好看,是无法评论的。但,我说的以下理由,可以看出李政道稍高于杨振宁了。

(1),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一奖项中,李政道所起的作用要大于杨振宁,因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突破性想法,是李政道首先提出来的,并在与杨合作之前,李政道已开始了研究。得奖的论文,是李政道执筆写的。所以,在论文的签名,获奖通知上的签名,都是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的。

(2),在2007年,诺贝尔颁奖大会,邀请了李政道参加,以纪念他获奖50周年,但没邀请杨振宁参加,可见,在诺贝尔奖励委员会的眼中,李政道的作用是大的。

(3),美国国家科学院,在1961年增选院士,李政道当选院士,而杨振宁没有被选上。杨振宁选为院士是以后几年的事了。可见,李政道的学术水平,科研成就明显高于杨振宁。

(4),1950年,年仅24岁李政道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被称为神童博士。5年后,他一步一步的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特别突出的是,李政道后来又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于全校级教授。全校级教授的称号起源于哈佛大学,授于学校特别拔尖,有特别突出贡献的教授,这一称号极其难得,又特别崇高。但杨振宁没有达到全校级教授的水平。

(5),李政道是数学天才,物理奇才,这是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说的。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物理系上学时,师从吴大猷教授,在李政道二年级时,已将大学的物理学完,並且吴大猷教授给他额外增加了很多内容,李政道都能很快学完,一直学到吴大猷教授再没可增加的内容。所以,吴教授看准了这位奇才,冲破各方面阻力,没有在人才济济的教师中选拨,而是选了还是大学二年级的李政道去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因美国的原子弹技术不外传,改学理论物理),同去的还有已是助教的朱光亚。李政道果然历害,不久便拿到博士学位,被称为神童博士,又不久,便成了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来最年轻的正教授,当时29岁。又过两年,首先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于1957年与杨振宁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在国内李政道没有杨振宁那么有名气,杨振宁的成就和为国家的贡献经常有人报导,大家都很熟悉,而大家对李政道却了解甚少,我想可能与两人性格有关,李政道性格内向,善于实干,做的多说的少。为此,在这里拿出一定的篇幅,我特别介绍一下李政道,宣传一下李政道,他默默的为祖国做了那么多贡献,他却从不张扬,一直保持低调,我的介绍,也是让读者对李政道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只能粗略的做一介绍。

(1),李政道参加了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制与建设,为科学重器一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建成做出重大贡献。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破土动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邓小平的直接关怀领导下,我国上万名科技人员,工人,干部经过顽强拼搏,高质量建成,1988年10月16日实现了正负电子对撞,随即,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 " 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为我国粒子物理研究和同步辐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进入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国家之林,成为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中心之一。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与对撞成功,离不开李政道教授呕心沥血的参与工作,也可以说,没有李政道教授,就没有对撞机。因为,这一重大项目一开始就是李政道提出的,国家采纳了李政道的意见。在工程的论证过程中,李政道付出了极大精力和艰辛劳动。并且在李政道的千方百计联系下,我国向美国五大实验室和部分大学,派出40多名科研人员学习,美国人称他们为“李政道学者"。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对撞机时,当面对李政道教授表示感谢,并亲切握手,合影留念。当时的工程领导人在讲话中说“工程这么顺利,质量如此好,李政道教授付出了很多精力,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有大功的"。每当工程遇到困难时,李教授总是竭力解决,可以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渡过一个又一个险滩难关,为对撞机的建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十分敬重这位杰出的炎黄子孙为祖国所做的杰出贡献。

对撞机的建成,也驳斥了一些人说搞理论物理的科学家不适回国搞应用技术的论调。他们不看看,美国搞第一个原子弹的奥本海默,泰勒,费米,玻尔,费曼等等,哪一个不是搞理论物理的。

(2),在刚结束动乱,科技人才极其匮乏的那个年代,李政道向邓小平建议,要用美国的资金为中国培养人才,邓小平采纳了建议,并付之行动,从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在李政道的斡旋下,共派出近千名留学人员,得到美方资助,这部分人学成后几乎全部回国,成为各条战线上科技骨干。

(3),1985年,在李政道的提议和倡导下,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我国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李政道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4),1986年,李政道千方百计争取到了意大利的经费,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李政道亲自担任主任。

(5),1986年,李政道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6),1988年,在李政道帮助下,成立了浙江大学的浙江现代物理中心。

(7),创立了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8),1997至2004年,李政道任RⅠ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9),2006年以来,李政道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10),2015年,李政道荣获"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

(11),李政道是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浙大,南大,南开,上海交大,暨南大,厦大等十余所著明大学的名誉教授。

(12),1998年,李政道将毕生积蓄,以他和他已故夫人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一些大学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13),李政道曾给中央领导写信,表述了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的研究所的建议,此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2016年11月28日,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宣布成立,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李政道,希望这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所,能成为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品牌,并在若干年以后,为我国造就一批国际顶尖的科学家。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下李政道为祖国做的贡献,光邓小平就接见李政道达14次之多,可见他为国家做的事情之多和在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分量。

为祖国默默贡献的科学家太多太多,23位两弹一星元勋,比较熟悉的能叫出名字的才几个?氢弹之父于敏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由于我国氢弹采用的是于敏构型,使得我国氢弹先进于其他国家,美,俄,英都因无法长期保存而销毁,而于敏构型不但能长期保存,而且保存费用低,因此,使得我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像这些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给以宣传报导。

下面照片 : 邓小平接见李政道;李政道给邓小平讲解;李政道在对撞机工地;对撞机一部分;科技日报当时的整版专题报导。

为什么我国的人民很少获得诺贝尔奖?

原因很多,总结起来有这些几点:

1,中小学的教育体制有问题,中国的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老师只会回答如何解题,并不关心这些理论有啥用。

2.中国学校很少有讨论课。西方经常有这种不可能有结论讨论,老师也不下结论,就是让学生多质疑权威,形成质疑的习惯。

3.中国大学科研所比较倾向于短平快,几年,十几年没有出成果几乎不能容忍,对基础研究支持不够。西方只要看到你每天是在踏踏实实做事,在深入研究,即使暂时没成果,也容忍。

4.中国大学官方行政体系,不利于科研向开拓性的方向发展。研发成本无法交代,除非是军工需要。

5.大学的老师学生近亲繁殖,留校的多,学生自然不敢质疑老师的东西。

6.以前是中国的师范大学体系毕业才能当教师,纯粹是教学生如何做题,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全球只有中国韩国俄罗斯是这种教育体系,西方都是普通大学里教育系,任何专业只要补修了教育的课程就能当老师,这样教师的专业性更强,视野更开阔。

7.国家对创新理论扶持不够,坐冷板凳不认可,也没人愿意坐冷板凳。对于诺贝尔奖确认过的新技术才愿意支持。没人确认的,学者自己都不自信,这样恶性循环,没有几个获得科技诺贝尔科学奖。

这样做也不能说完全错,在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没多余的钱支持创新科研,把钱用在军工,国家的短板上无可厚非。部分清北的学生去国外更容易获得科研突破,国外对基础理论更重视,科研条件,科研氛围更好。美国的所有科研成果很大一部分都是全球去美国的精英研究出来的,包括中国去美国的精英。最终这些科研成果会发表出来,中国一样可以获益。这不是偷,本身很多是中国人的科研贡献,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是无国界的,必须发表才能得诺贝尔奖,否则评奖的资格都没有。中国多花功夫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上,这正好是中国的强项,而且中国企业没有坐地抬价的传统,只有杀价的习惯。高科技都卖出白菜价,这样的好处是造福全球,但是让一些国家赚不到钱,所以中国老挨骂,被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