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所涉及数据截至2023年8月,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中最危险的五个字,这次不一样'"——霍华德·马克斯的这句投资箴言,在深机转债的估值博弈中再次得到印证,深机转债(127033)作为中国航空基建领域少有的可转债品种,自2020年发行以来经历了两轮完整的牛熊转换周期,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强劲复苏,这支曾经被市场冷遇的债券品种,正在展现独特的配置价值。
深机转债的结构性特征
深圳机场可转债设计具有鲜明的防御特性,票面利率采取0.3%-0.8%-1.5%-2.0%-2.5%的阶梯式增长结构,到期赎回价112元的设计给予投资者明确的安全边际,转股条款方面,初始转股价8.06元对应当时市价的15%溢价,修正条款设置为连续30个交易日中有15个交易日低于转股价80%即可触发,较同类转债更为友好。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回售条款的差异,深机转债的回售期覆盖最后两个计息年度,当正股连续3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转股价70%时,投资者有权以面值加当期利息回售,这个设计在航空业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2022年,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下行保护。
正股基本面的确定性反转
深圳机场(000089)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航空枢纽,2023年迎来基本面质的飞跃,最新经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旅客吞吐量达2100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其中国际航线恢复速度超出预期,三季度国际旅客占比已提升至15%,货运表现更为亮眼,受益于跨境电商爆发,前八月货邮吞吐量同比大增45%,跨境电商专区处理量突破20万吨。
财务数据验证了经营质量的改善,半年报显示EBITDA利润率回升至3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8.7亿元,创近五年同期新高,更关键的是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通过发行20亿元中期票据置换高成本负债,带息负债率从峰值65%降至58%,为后续转股创造了有利条件。
转股价值的动态平衡
当前深机转债市场价格118元,对应转股溢价率23%,处于历史20%分位水平,从可比估值看,白云转债、厦门空港转债溢价率均在30%以上,深机转债的估值具备明显吸引力,转股价值与隐含波动率的期权定价模型显示,当前价格仅反映正股年化波动率18%的预期,显著低于深圳机场过去三年25%的实际波动水平。
博弈转股的关键在于转股价的弹性空间,深圳机场正在推进的卫星厅商业运营和物流中心扩建项目,预计将提升单位旅客收入30%以上,按照DCF估值模型,中性假设下2024年合理股价应为9.2元,对应转债理论价值可达135元,若国际航线加速开放,估值中枢有望进一步上移。
机构资金的配置逻辑
社保基金组合在二季度大举增持深机转债超2亿元,持仓占比升至7.3%,这一动作与2019年布局春秋转债的操作具有相似逻辑,从公募基金持仓数据看,转债型基金配置比例从年初的0.8%提升至1.5%,但相比上海机场的配置仍有提升空间。
外资动向值得关注,通过QFII渠道持有深机转债的规模三季度环比增长40%,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航空基建资产的重新定价,贝莱德亚洲信用债基金经理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机场债的信用利差补偿足够覆盖风险,特别是具有股性转换价值的品种更具吸引力。
风险边际与对冲策略
投资深机转债需要关注三大风险因子:航油价格波动对正股盈利的影响,目前航油成本占比约28%,每上涨10%将减少EPS 0.09元;汇率波动风险,公司美元负债占比15%,人民币每贬值1%将产生2500万汇兑损失;再融资政策变化可能影响转股节奏。
专业投资者可采取多维度对冲策略:通过买入航空煤油期货合约对冲成本风险;利用人民币远期合约管理汇率敞口;建立正股与转债的配对交易组合,捕捉溢价率回归收益,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分批建仓并设置110元止损线是较为稳妥的策略。
站在当前时点,深机转债的估值修复尚处于中场阶段,参考美国机场债券在9·11事件后的恢复路径,中国航空基建资产的估值重塑可能需要12-18个月完成,随着深圳机场国际枢纽定位的强化(大湾区规划明确2025年国际客流占比要达到30%),以及可转债转股带来的资本结构优化,这支兼具防守与进攻特性的品种,正在成为价值投资者布局后疫情时代的绝佳标的,当市场还在争论"机场商业模式是否过时"时,聪明的资金已经开始在转债市场悄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