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政法大学明法楼的一间教室里,杨亚娟教授正在用她特有的"案例情景剧"教学法还原《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案例,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讲台上的她时而化身家暴受害者,时而转换角色成为公益律师,教室里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场景,正是这位"80后"法学教育工作者深耕法律教育二十载的生动写照——她始终相信,法律的温度应当渗透到社会肌理中,而法学教育者正是这脉温暖的传递者。
从农村考场到法学讲台的精神突围 1981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的杨亚娟,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是祖父用红漆斑驳的搪瓷杯沏茶的场景,这位曾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总爱用铅笔在旧报纸上勾画着各种几何图形,用独特的方式为孙女解读"公平"与"正义",这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最初的法治理念。

高考那年,村里发生的一起土地纠纷让她真正触摸到法律的力量,当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用《土地管理法》的条文解决冲突时,杨亚娟第一次意识到法律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现实生活的解压阀,这段经历最终促使她在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将所有选项都写上了法学专业。
教育革新中的"破冰者" 2004年入职华东政法大学后,杨亚娟很快发现传统法学教育的困境:学生能熟练背诵法律条文,却在真实案件面前显得手足无措,她开始尝试突破"填鸭式"教学,首创的"法理迁移教学法"将法律条文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在物权法课堂上,她会引入《红楼梦》中"大观园产权纠纷"的虚拟案例,让学生通过古典文学理解现代法律概念。
这种创新很快结出硕果,她指导的学生团队在2017年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用《墨子》中的"兼爱"思想诠释国际人权法,获得"最佳书状奖",时任评委的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斯里瓦斯塔瓦评价:"这种文化互鉴的法律阐释,展示了中国法学教育的独特智慧。"
行走的"法律诊所" 2013年,杨亚娟牵头成立"长三角企业法律诊所",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这个看似常规的教研项目,实际暗藏着她对法学教育的深刻思考,某次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时,学生们发现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难以规制新型数据侵权行为,正是这个发现,促使研究团队撰写的《数字经济时代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的困境与重构》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列为修法参考。
在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开发的"AI法律咨询平台"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这个最初用于教学实践的数字产品,意外成为老年人法律服务的"数字桥梁",上海虹口区的李阿伯通过语音交互功能,成功解决了困扰三年的继承权纠纷,他感慨道:"没想到智能手机还能当律师用。"
立法智囊与学术深耕的双重使命 作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杨亚娟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在参与《上海市数据条例》立法咨询时,她提出"数据产权三分法"理论,建议将数据权利细分为人格权、财产权和公共管理权,这个创新观点不仅被地方立法采纳,还催生出"数据确权区块链存证系统"的产学研项目。
她的学术专著《数字时代的法律边界》被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列为参考书目,该书创造的"法律滞后系数"概念,通过量化分析不同法域的立法响应速度,为全球数字法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德国马普研究所所长穆勒教授这样评价:"这本书改变了我们对法律与技术关系的传统认知。"
法理人情的摆渡哲学 在杨亚娟的办公室,悬挂着学生赠送的书法作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八个字正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她经常告诉学生:"法律人的使命不仅要精通法律逻辑,更要理解人性的幽微。"这种理念在她代理的"临终医疗决策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面对重症患者家属关于"放弃治疗"的伦理困境时,她用《民法典》第1009条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编织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法律解决方案。
2022年,她推动成立的"法律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开创性地将心理咨询引入法律援助,在最近的校园欺凌干预项目中,学生们运用"法律+心理"的复合干预模式,使某中学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下降76%,这个数据背后,是238次深夜咨询、152份心理评估报告和无数个促膝长谈的夜晚。
夜幕降临时分,杨亚娟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正在起草的《人工智能伦理指南》初稿,案头摆放着学生们从各地法院寄来的明信片,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多重身份时,她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校园:"我们都在法的长河里寻找答案,而教育者的幸运在于,总能看见新的追问者接过探索的火炬。"
这位法学教授的故事,恰似黄浦江上的摆渡船,连接着法典的严谨与现实的温度,在理想与现实的江面上,摆渡着法治的星火,驶向更开阔的水域,当新一批学子带着她的《法律思维十二讲》走向社会,那些被重新诠释过的法条,终将在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