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超级复合弓,逆战超级复合弓怎么得到?
通过鬼武精魄即可升级为鬼弓。
鬼眼长弓是超级复合弓的升级版,需要使用“鬼武精魄”的媒介道具进行升级,升级后的超级复合弓消失,变为鬼眼长弓。“鬼武精魄”可以在新僵尸地图中的极品箱子内开启获得,升级后的鬼眼长弓不仅在外形和精准度等方面上发生变化而且在载弹量上也有变化。
松锦之战中清军的损失大吗?
在这次大战的起初阶段,清军损失也是挺大的。
明将袁崇焕死后,清军数次深入明朝腹地,明朝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在北方防线的防务情况被摸得一清二楚。
不过,满洲要实现自己的霸业,就必须打破所有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关。
虽然清军就数次绕关而入,杀入长城防线内。又通过对诸蒙古部落征伐和收服,已经形成了对直隶地区的战略包围。但因为有山海关与几个关外城市的存在,清军的战略迂回总要面临被抄后路的危险。
但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矣”,北方防线上的明军就缺乏统一的调派指挥,无法对清军多次迂回入关而组织起战略性的打击。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决定拔除掉这些随时都可能产生威胁的关隘。
1639年2月,皇太极首先发动对锦州的攻势,决意要啃掉这个山海关外的最后的硬骨头。
但经过熊廷弼和袁崇焕两代边将构筑起来的坚固防线,仍然给不擅长攻城的清军添了不少麻烦。
清军一开始没有带上足够的炮兵。数月攻城战,非但没有拿下锦州,反而折损了不少部队。
这是清军遭受的第一次损失。
皇太极效仿大淩河之胜的方式,停止强攻,转而用骑兵骚扰周边农业,切断锦州的外援。
锦州明将祖大寿经历过大凌河战役,他战前就储存了可供全城守军三年之用的粮食,根本不怕短期的围困。
相持到6月,皇太极下令多尔衮去指挥攻打锦州事务。
多尔衮到任,发现清军士气低落。就下令后撤30里,以轮换的方式作战,轮流回家。结果,祖大寿趁机打开缺口,又运了一批粮食入城。
皇太极闻讯大怒,撤销了多尔衮的指挥权,还罚款降职,派济尔哈朗去接替指挥。
济尔哈朗亲自带人,四面布营,深挖壕沟,围困锦州周边地区。每个营地之间,也挖出长壕隔断,日夜巡逻。围得水泄不通。
“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
济尔哈朗又派人偷偷买通城中的蒙古将领,打开了城门。 最终,祖大寿被迫撤到内城。以火炮防御。守军向朝廷求援。
“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崇祯皇帝接到锦州告急,调集了十余万人的兵力、四万多头骡马和三千多门的各式火炮和充足的弹药,全部交给蓟辽总督洪承畴,并调来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这8个总兵的部队,归洪承畴指挥。
洪承畴也知道清军铁骑的厉害,吸取萨尔浒战役分兵多路的教训,就下令全军集结在一处缓慢向前步步推进。
战初,洪承畴派前锋去攻打济尔哈朗的松山右营。明军携带了大量大将军炮。尽管性能比较落后,仍然给清军造成很大杀伤。明军先锋占据了清军部分营地。济尔哈朗被撤职。多尔衮再次返回前线指挥战役。
“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这是清军遭到的第二次损失。
但10万大军粮饷消耗太大,洪承畴又不肯速战速决,穷到要当裤衩的大明朝廷压力山大。
而明朝境内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镇压义军得心应手、百战百胜的孙传庭被崇祯关进大狱后,原本已经被招安的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他们趁着洪承畴带着主力去与清军作战之际,不断地骚扰各地。曾被洪承畴打得半死不活的李自成,也重出江湖,攻入河南,把福王炖了汤。
兵部尚书陈新甲很清楚崇祯皇帝是多么的刻薄寡恩和暴虐无情。他只好要求洪承畴快战快决。陈新甲进言崇祯,认为洪承畴只要快速进攻,就必能获胜。
崇祯想成为扭转乾坤的千古一帝,又恰逢明军初战告捷,而洪承畴踌躇不进令他疑心顿起。 于是,他下令洪承畴速战速决,一战定江山。
陈新甲又给洪承畴增派了三万兵力,明军在数量上就有了优势。洪承畴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炉上。
“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
挨了皇帝一顿训斥,又得到了兵力补充,监军张若麒又催得紧,“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洪承畴再没有什么动作就恐怕要惹祸上身了,只好放弃原定的稳扎稳打,“逼以车营,毋轻战”,逐步推进的计划。
7月26日,明军推进到乳峰山一带,决战正式打响。
洪承畴突然改变战术,让对面的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之所以敢大举进攻,除了上级压力外,也是因为他自信在火力上完全压制对手。
当时,明军携带了3273门的各式火炮和弹药。有新式红夷大炮,也有仿造的佛郎机炮。但大多数是土制的大将军炮为主。
红夷大炮的技术赶得上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世界先进水平,但弗朗机可能只是15世纪后期的中世纪晚期水准。至于性能更差的大将军,就只能到英法百年战中去寻找欧洲远亲了。
多尔衮下令八旗军队发起全线冲锋。
根据经验,明军的野战能力很差,总是躲在车阵后方,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武器还击。但这一次,清军吃了大亏,被明军一阵炮火覆盖,伤亡惨重,多尔衮无奈下令部队后撤60里。
这是清军遭受的第三次损失。
由于明军缺乏大规模的野战突击能力,清军得以从容撤退,再次扎营固守。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求增援。
皇太极气得流了鼻血。“上行急,鼻衄不止”,他怒火万丈,率领所有余下的军队,星夜兼程赶往乳峰山。
这样,清军就总共有七万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三万东蒙古军队,还有两万汉军,共计十二万人马参战。与明军相比,丝毫不落下风。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为了在火力上与明军抗衡,清军还将登州兵变后叛降的孔有德所部的精锐炮兵,全部带上了。虽然在火炮数量上远少于明军,却有37门红夷大炮,还征调了大量民夫运输大炮和弹药。
清军的红夷大炮不仅数量更多,质量也更好。
增援清军赶到了乳峰山。皇太极一边流鼻血,一边观察明军防御。发现明军后卫不足,就下令扎营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扎营。每个营地都深挖壕沟,断绝交通要道,将明军全部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看到八旗的阵势后大惊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围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当地。鉴于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将主要进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双方开始了一场炮战。
明军这边虽然有三千多门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远程威胁的只有6门红夷炮。
清军情况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怜,却有37门重型红夷大炮。配备的炮手也是经过洋人教官认真培训的。
明军的炮兵阵地上,硝烟四起,震耳欲聋,炮声隆隆。但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军营地的,则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战阵,校准手法很差,没有几发能中命中目标。
清军这边声势虽然不大,每次发射都只有37枚炮弹。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由洋人教官训练出的炮手也更能准确的命中目标。
技术有差距,结果自然不同。
明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红夷炮也被击毁了两门。
清军趁着明军被牵制在松山,派出奇兵突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
粮草失陷,明军上下陷入恐慌。他们只剩下了三天的补给。“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
21日,突围失败后,明军主帅大帐内,诸将商议分兵突围,由总兵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总兵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等到晚上7点左右,同奔宁远。
得知消息,明军上下军心瞬时崩溃。
总兵王朴未待时到,抢先开溜。明营顿时全军炸营,各路人马争相奔逃,场面混乱之极。步兵和骑兵都在自相践踏,随处可见遗弃的弓箭和盔甲。 “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
皇太极早知明军必会突围。他下令蒙古骑兵前往海边埋伏。左右两翼的部队埋伏在各个路口。
“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
半夜,吴三桂、王朴带人跑到了海边,正好掉进了清军精心编制的口袋中,被打得丢盔弃甲,往杏山方向逃去。跟着后面的其他人见势不妙,改道逃往海边,希望通过海路逃回宁远。
等候已久的蒙古骑兵趁势杀出,直接冲进了毫无战心,魂飞魄散的明军队列之中。
天色已晚,明军急于逃命,竟然争相跳入海中,希望抢到几艘渔船活命。
第二天,清军清扫战场,发现大海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和马的尸体,飘在海面上,场面蔚为壮观。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
逃到了杏山的吴三桂和王朴,又在高桥遭遇清军伏兵。激战过后,二人损失惨重,逃回了宁远。其余的明军除唐通等少数人外,也基本上全军覆没。
此夜一战,明军13万大军几乎全部报销。仅被清军斩首的就有53780人,数以万计的溃兵跳海淹死。
“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洪承畴带领残军撤入松山城中,上书求援。
崇祯怒不可遏,但无力支援。松山一役,十几年剿匪锻炼出来的将领和部队,损失大半。余下的残余也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牵制,根本无力驰援。
为了解救洪承畴,崇祯命令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洪承畴组织了几次突围,都被清军的壕沟所阻,清军不但挖了壕沟,还在上面放木桩并系上铃铛,安排训练过的战犬蹲守。
时间流驶,“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粮尽。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
1642年2月18日晚上,清军攻城,夏成德放清军入城。
激烈的巷战,明军3600名士兵和100多位高级军官被杀。洪承畴和祖大乐等人,连同1240多名士兵被俘,松山之战结束。
被俘的洪承畴和祖大乐先后剃发归顺清朝。
被困三年的祖大寿听闻松山失陷,也开门向清军投降。
最后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在这次历时近三年的战役中的损失状况:
清军缴获:
清军从松山缴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缴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杏山缴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总共大小火炮3583门。
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明军伤亡:
其中洪承畴溃败进松山的大概有四万人,之后有八万人突围失败,八万人中三万人逃回宁远,其他人或死或散,一部分人又补充进四城。之后洪承畴组织突进的数万人突围,结果全被海潮淹死,至1642年四城失陷时仅剩一万多明军,因此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四城估计也就剩2~3万人。
明军最后的精锐,总共约十三万人,清军斩杀五万三千多人,吴三桂率将近三万人逃脱。海潮淹死和流散将近三万人,降清一万多人。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洪承畴为首百余将领和3600余残兵被俘。
锦州失守,祖大寿降,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王朴问罪死。
“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独斩王朴。
清军伤亡:
四品以上武官战死:一品2人, 二品2人 ,正三品15人, 从三品2人 ,正四品14人 ,阵亡议政大臣一名,副都统3名。
清军士卒伤亡估计有万余人。
对于清军的总量来说,这样的伤亡也算很惨重了。
战争前期,双方伤亡相差还不算很大。当皇太极出现在战场上后,洪承畴部被围,明军伤亡剧增。
此战之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逆战什么弓能射出三支箭?
回答应该是: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在逆战中能射出三支箭的。
不过,新版新弓箭吊炸天的设计 三箭头同时射出的。
新版新弓箭吊炸天的设计 三箭头同时射出的裂魂极弓 是在优酷播出的游戏高清视频,于2016-04-21 20:14:28上线。
甘宁和张辽的综合实力谁厉害些?
谢邀!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魏延虽不在五虎将,但是蜀汉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因此知人善任的刘备令人意外的未用张飞,而以魏延守汉中。但魏延和其他二人相比,私德上有极大的问题,与杨仪之争,弄的三国人尽皆知。
甘宁出身锦帆贼,归顺东吴后屡立战功,和凌统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话;张辽更是以800破孙十万名声大噪,估计是三人中粉丝最多,名声最大的。
但正史的详细记载如何,我们还是来比一比他们实际的战绩如何。
魏延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人。因为蜀汉自己不著史书,魏延的前半生不为人知,只记载魏延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屡建战功而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
正史中并没有魏延战文聘、魏延杀韩玄、诸葛亮因魏延有反骨要杀他,全部是罗贯中编的。估计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果却反而为诸葛亮引了大大的一波黑,而实际上诸葛亮是比较欣赏和重用魏延的。
刘备称汉中王后,迁治所到成都,想留一个大将镇守汉中。但是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连张飞本人都这么认为。等到刘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后,全军都震惊了。
当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今天委爱卿以重任,爱卿将怎么守汉中啊?”魏延自信的说:“如果曹操举天下的兵来攻汉中,我为大王阻挡;如果只是一个将领带十万兵马来,我就为大王吞了他们!”刘备认为回答的非常好。等刘备称帝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后又封封都亭侯。
刘备死后,建兴五年,诸葛驻守汉中筹备北伐,于是任命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建兴八年,诸葛亮命令魏延向西攻入羌中,当时魏将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魏延战于阳溪。魏延大破之,因功晋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此后历次北伐,魏延都有跟随。在第一次北伐中,魏延提出了“兵出子午谷”但被诸葛亮否决。这里并不讨论子午谷是否可行,但是魏延用蜀汉差不多半数的精锐部队孤注一掷,表现出了其有极强的赌徒心理,且好大喜功,也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后来诸葛亮五丈原病重,秘密嘱咐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负责自己死后的退军事物,令魏延断后,姜维次子。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军队就自行开拔。
在蜀汉众臣中魏延和杨仪关系最差,据说到了只要两人见面就会吵架,魏延要拔刀杀杨仪的程度。但两人的确都非常有能力,所以诸葛亮在时,基本都是各大五十大板,抑制两人的矛盾。
这事三国人尽皆知,孙权就曾说过:“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同时出于对两人的了解,最后为了保存蜀汉的为数不多的军队,这次诸葛亮站在了杨仪这边。
果然,诸葛亮死后,魏延坚决不肯撤兵,并想接管军队的指挥权。但因为诸葛亮临终的安排,魏延未能如愿,只能率部烧毁栈道,提前赶回。途中,杨仪和魏延两人分别上表告对方造反。但是刘禅难辨真假,便召董允、蒋琬商议,两人都更相信杨仪。魏延只有先占据南谷口,攻击杨仪,但是因为王平的呵斥,部曲们也认为此事是魏延不对,于是四散。魏延只能和儿子逃往汉中,但是被马岱追上斩杀,此后魏延被夷三族。
实际当时人们都知道魏延是不会造反的,只是和杨仪的个人恩怨,并想代替诸葛亮继续北伐。但是魏延的举动将蜀汉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使人们暂时支持杨仪。而杨仪也因为人品不佳被众人怨恨,最终在建兴十三年被贬为庶人,不久后自杀身亡。
甘宁甘宁字兴霸,重庆忠县人。少年勇武,好游侠,但不务正业,纠结了一大批少年,自任首领,每天搭弓带箭的到处游荡。又因为喜欢在自己身上系个铃铛,所以大家一听到铃铛响就知道是甘宁来了,被人们称为“锦帆贼”。
甘宁也并非到处打家劫舍,只要谁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他就和谁结交,但如果谁轻视他,他就带弟兄们去强抢对方的财产。
后来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突然醒悟,开始认真读书。之后投靠刘表,但是刘表不重用他,他又去找黄祖,但是黄祖也不重视他。
就这样,甘宁最终转投东吴,在东吴周瑜和吕蒙都非常看重和推举他,于是也开始被孙权看重,待遇如东吴老臣。
甘宁被孙权重用后,便献计攻取刘表,被孙权采纳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和建安十三年(208年)两次西征黄祖,最终果然俘虏黄祖。此后,孙权分拨部分军队给甘宁,命其驻守当口。
后来甘宁随周瑜在乌林败曹操(赤壁之战实际历史记载极少,真实规模经过都知之甚少,甚至是否发生过都有不少质疑。),在南郡打败曹仁,但未能破城,后来献计先直取夷陵。
此后甘宁率军快速拿下夷陵,当时甘宁手下只有数百人,加上城中俘虏也刚好千人,却被曹仁派兵五六千围攻。甘宁镇定自若的防守数天,最终等到周瑜援军。
后来周瑜病逝,甘宁一直随都督鲁肃驻守益阳,防备关羽。
再后来,甘宁随孙权攻打皖县,身先士卒,亲自爬上城墙,攻破皖城俘获朱光,战后评功,吕蒙第一,甘宁第二。甘宁因此战升为折冲将军。
此后,曹操出征濡须,甘宁为吴军前部督,率一百多人口中衔枚,夜袭曹营,斩首数十级,而待曹军举起火把,甘宁已经退回。此战后,曹军信心丧失,驻扎一个多月后便撤军退回。孙权因此赞叹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建安二十年(215),甘宁随孙权攻打合肥十几天不下,结果又遇到瘟疫,军队撤回,只留下一千多士卒,以及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在逍遥津北岸。
张辽抓住时机,率军突袭,陈武战死,甘宁、吕蒙及凌统率军拼死抵抗。甘宁亲自引弓敌,并呵斥乐队为和不奏军乐,豪气凛然,大大提升了士气。最终保护孙权成功逃往南岸。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甘宁去世,历史上并为详细记载甘宁为何去世,但是220年前后几年,鲁肃、吕蒙、甘宁、蒋钦、孙皎等,包括蜀魏都有大臣名将突然病逝,应该与瘟疫爆发有关。并非演义中带病上阵,被沙摩柯射杀。
甘宁因为有少年游侠的经历,所以为人重义轻财,爱惜士卒,所以手下士兵都愿意为其效死。甘宁在黄祖麾下时,苏飞对其有恩,待黄祖战败苏飞被擒后,甘宁以死担保向孙权求情救下苏飞。
张辽张辽,字文远,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张辽祖上就是汉武帝时提出马邑之谋的聂壹,但马邑之谋失败后匈奴和汉朝两边都怨恨,因此为避祸改姓张。
年少时作为郡吏,因为勇武过人,被丁原征召作为从事。丁原被杀后,士兵包扣张辽都归属了董卓,董卓死后又归属吕布。
二十八岁这年,吕布被曹操打败,曹操收降张辽,并封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此后数战有功,提升为裨将军。
破袁绍时,张辽奉命率军平定鲁国诸县。
建安六年(201年),与夏侯渊一起围攻东海昌豨,数月未能攻下,粮食即将用尽,商量是否撤退时,张辽通过自己的数日观察认为昌豨现在正在犹豫,可以劝降。于是假借曹操的命令招降昌豨,昌豨果然想降。之后张辽单人进入昌豨家获得信任,最终使昌豨归降。
建安八年(203年),随曹操在黎阳征剿袁谭、袁尚,因功代理中坚将军的职务。后曹操攻袁尚邺城不克,受命与乐进拔取阴安。
第二年,跟随曹操第二次攻击邺城,城破,张辽单独被派往赵国、常山招降沿山各路贼寇以及黑山的孙轻等人。
建安十年(205年),再度随曹操击败袁谭,张辽奉命率军夺取海滨,击溃了辽东的贼寇柳毅等部,封为荡寇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年),张辽率军攻打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屯兵临颖,受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随曹操征讨袁尚,在柳城遇乌桓,张辽出击,大败乌桓,杀死了单于蹋顿。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未定,张辽受命屯驻长社,夜晚军中发生叛乱。张辽与数十亲兵立于营中,稳定局面,并传令军中不想叛乱的都坐下。很快军中安定,张辽抓出煽动叛乱之人,将其处死彻底平息叛乱。
建安十四年(209年),庐江人陈兰、梅成作乱,于禁、臧霸讨伐梅成,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梅成诈降,在于禁退军后,又投奔陈兰,转入灊山据险自守。张辽亲自率军,打败陈兰、梅成,将二人斩首,俘虏全部叛军。因功张辽增加食邑,假节。
曹操征讨孙权无功而返,转而与刘备争夺汉中,于是留下张辽与乐进、李典率七千兵马屯守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与臧霸攻破孙权江西营,擒孙权都督公孙阳。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张辽趁孙权刚至立足未稳,亲率八百精兵冲击孙权本阵,孙权大惊失色不敢接战,知道发现张辽兵力稀少,才将军队收拢,层层包围张辽。张辽带数十人冲开重围,但见其余士兵未突围,重新杀入阵中,救出剩下的士兵。
经此一战,吴军锐气大减,围困合肥十多日始终不能攻下。恰逢当时发生瘟疫,孙权只有撤退,当时大军撤回江南,唯有孙权与甘宁、吕蒙、凌统等仅率一千人尚在江北。张辽看准时机,率各路人马追击,此战吴军大将陈武战死,孙权也差点被抓住。张辽因此升任征东将军。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升张辽为前将军,其兄及子都被封为列侯。此时孙权再次叛变曹魏与蜀汉结盟,曹丕封张辽为都乡侯,驻扎合肥防备孙权。
曹丕称帝后,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食邑一千户,共二千六百户。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向曹魏称藩国,张辽回军屯驻雍丘,途中患病。曹丕派刘晔带御医亲自前往诊治。
不久孙权又叛变,张辽乘船同曹休到海陵县驻防。同年带病的张辽依然击破吴将吕范,但张辽的病情也日渐加重,最终病逝在江都,谥曰刚侯。
正始四年(243年),张辽得享从祀于曹操。
对比这三人当中,如果以最终成就和在各自国内的地位来说,无疑是张辽最高,魏延次之略高于甘宁。如果以战绩来说,也是张辽最高,这样和张辽历史上有更多表现和更详细的记载有关,魏延在汉中独挡一面也略高于甘宁,只是蜀汉相关记载实在太少。
但如果综合来说,魏延的性格情商却为他大大的扣分,因此落后与张辽和甘宁。所以最终排名应该是没有太大争议的,张辽第一,甘宁第二,魏延第三。
逆战天极v技能有两种吗?
答:逆战天启套的v键大招有两种,一种是步枪形态,按v键变成弓箭来攻击,另一种是狙击枪形态的,按v键召唤出死神来攻击。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