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集结密令1(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穿越火线 susu 2023-06-05 13:00 243 次浏览 0个评论

集结密令1,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因为倭军还没有准备好与大明打仗,也没想到大明真会出重兵干涉。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总是能让敌军吓一跳的。同理,美军当年在朝鲜战场突然发现了中国军队,也是吓一跳的。

但吓一跳是正常反应,不代表害怕。只有让人痛打之后,才会害怕。所以破胆之说夸张了。如果真吓破了胆,战争在三个月内就能结束。但事实却是打了七年才解决掉。

集结密令1(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此战真实情况是:

大明援朝远征军提督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击平壤城。

副将祖承训部乔装朝军,作为奇兵助攻南门。

倭军瞧不起朝鲜兵,以为是弱旅,故而末作重点防御。而接战后,攻城部队突然脱去高丽服装,露出明军衣甲。

本以为对手是高丽弱兵,突然变成明军悍卒。倭人顿时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于是举止失措,使得城防大乱。明将杨元、李如柏乘机猛攻西门。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倭酋小西行长率残兵东逃,沿途又遭明军伏击。

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之后攻守异势,一役扭转了朝鲜战局。

来分析一下,为何说倭军没准备好与大明作战。

高丽与大明是什么关系?

高丽是大明的附属国。

附属之意,就是当高丽王决定,要把王位传给他哪个儿子时,一是要向大明汇报;二是要得到大明批准。

这样的关系存在了,就说明当高丽受到侵犯时,大明是有义务出兵救援的。

而高丽与大明的关系,倭国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当倭军全面入侵朝鲜时,也不可能不考虑大明朝廷会作如何反应。

故而,当倭国决定全面入侵朝鲜时,倭人显然是发生了战略误判。

长期封闭于岛国上,从没见过什么大场面的倭国,或许是一厢情愿的认为:

只要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灭了高丽,大明就会咽下苦果,然后坐视倭人吞并朝鲜。然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还想在朝鲜稳固后,再以此为跳板讨伐大明。

这想法,非常理想化,也很符合倭人的野心与思维。数百年,还真让他们实现了。

东洋岛国对大陆的觑觎之心,不可不防!

所以,倭国是在假设了大明不会大规模介入的前提下,才发动了战争。

平壤战役前。

大明因不知日军虚实,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数千兵马前期入援,以冷兵器为主的辽东兵,结果被倭军一阵火枪齐射给击败了。

这事带来的效应就是:

一:倭人愈发骄横,以为明军也不过如此。想必再也不敢来捊虎须了。

二:大明朝廷大吃一惊,方知倭人战斗力不可轻视,于是发全国精锐,聚重兵开赴朝鲜。

此时万历皇帝才知道,此次入侵藩邦之倭“实乃劲敌”,于是下令组建援朝东征大军,开赴朝鲜作战。

当李如松的四万大军进入朝鲜,重兵压向平壤之时,倭军方是第一次领教了,大国的正规野战军的风格面貌。

万历21年的明军,受戚继光治军风格、以及蓟镇大练兵影响,明军的战斗作风、武器装备得到了全面调整发展,战斗力正是又一个小巅峰期。

据守平壤的倭国军队,目睹了大明强盛军容后,尚未交战,实际已是心里先有点发虚了。

当乔装为高丽兵的祖承训部,突然亮出明军身份后,才引发了倭军的一阵慌乱。而激战之时,瞬间慌乱都是足以致命的。

所以,明军这次乔装突袭,就起到了奇兵制敌,出其不意的效果。

再来说一说,当时明军与倭军的武器,与战斗力对比。

冷兵器就不讲了,长刀短剑,枪矛大戟都差不多。

倭刀虽利,利在于单挑与小战,倭人武士,单挑独斗武艺强悍,但在大兵团重铠步兵结阵战斗中,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有一说是倭军铁炮队厉害,三迭射犀利的很。更有者,把三迭射说成了是倭人发明。这明显就是无知说法。

弓弩轮流迭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把弓弩换成火枪,就是火枪迭射。

明辽东兵或火枪运用差一点。

但经戚继光训练过的浙兵与蓟镇兵,对于火枪轮流迭射之法,一点儿也不生疏。

而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蓟镇兵与浙兵也是参战的,所以,明军的火枪,并不输于倭人的铁炮。

而在戚继光以新军制度练兵后的明军,对于战斗中的冷热兵器混编协同战斗,运用之娴熟,也早已不输于同时期欧洲火枪队的。

附一份《练兵实纪》记载的明军步营战斗之法,有兴趣可参阅一下。如此一支强兵,二十年后,就在极其腐朽的体制下,弄得夭折了,实为可惜。

明军步兵营共12支鸟铳百人队,12支杀手百人队。火器与冷兵比例五五开。

部队列阵完毕,于阵前标出射界。敌未至,各部一律坐地休息。听中军以旗帜变换、号炮、金鼓、喇叭、锣鈸等号令指挥。

前方有塘马旗起,便是敌军将至。

此时,变令炮响一声。各部闻炮声,即起立待战,鸟铳手排成二列,装弹。

敌军将进入百步时,又炮响一声,吹哱啰,鸟铳手举枪瞄准待发。

敌入射程,天鹅声喇叭吹起,第一层鸟铳手射击。

天鹅声喇叭再吹起,第二层铳手射击。

凡不闻天鹅声喇叭响而擅自开火者,就算一铳打死二敌,亦立即斩首。又闻令后,不瞄而乱开火者,亦立即斩首。

第三次天鹅声喇叭响,镗钯手前出,架火箭点放。

第四次天鹅声喇叭,枪棍手与队长等,举弓射箭。

当四次射击之后,敌已至三十步。此时,摔鈸急响。杀手队上前,准备白刃接战。以刀盾为第一,枪棍手第二层,镗钯手第三,快枪手倒执枪柄充作大棒用为第四层。鸟铳手退至最后为第五层,皆弃鸟铳拔出腰间长刀待战。

此时,点鼓响起,各部整队,踏鼓点徐徐前进。待擂鼓声急,急步向敌。

将接敌,每听吹天鹅声喇叭一次,即呐喊一次,然后向前突进刺击一次。三次擂鼓,三次吹喇叭、三喊三进之后,再不拘阵法,全军只管涌上,奋勇前扑血战厮杀。直至分出胜负为止。

这就是明军步兵营,在冷热兵器混编之下的结阵野战方法。

当时的明军,千人规模以上的作战,与大兵团作战,对于打仗还凭武艺与勇猛为主的倭人,是占有碾压式优势的。

由上可见,若是大明能将戚继光之法作为标准,以此普及全军,并推动军事改革。那么,历史或将会改写的。

(图片来自网络)

陈宫张邈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与张邈完全不同,但两人的目的一致。

两人虽然都背叛了曹操,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始作俑者是陈宫,张邈的背叛有自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陈宫的劝说。

先说张邈为什么背叛曹操?

张邈是曹操早期起兵时最信任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鲍信。曹操征徐州,可以把家人的性命托付给张邈,说明曹操对张邈是绝对的信任。

曹操与鲍信和张邈的关系来源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当时的关东联军仅有曹操敢于出兵攻打董卓,而鲍信与弟弟亲自随曹操征战,张邈则派出自已的部将卫兹协助曹操征战。

在战争中结下的友谊往往是深厚的,讨伐董卓的战争结束后,曹操成为东郡太守,由于势力弱小,需要对抗袁术、陶谦、公孙瓒势力的曹操,只得依附于袁绍。而袁绍与张邈关系不好,主要是因为张邈为人正直,经常直白的批评袁绍,袁绍就很不爽,让依附于自已的曹操杀了张邈。

曹操虽然依附袁绍,但对杀张邈并不认同,况且张邈又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之一,袁绍说过一次两次没有关系,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事实,同样的话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话,慢慢的,张邈也开始怀疑曹操要杀他,尤其是曹操与袁绍最要好的时候。

张邈越来越觉得自已不安全,尤其是在曹操当了兖州刺史之后,从之前与张邈同级,一下子成为张邈的上司,更加让张邈担心曹操终究会杀了自已,而在这个时候,来自陈宫的劝说,让张邈彻底的背叛了曹操。

陈宫是这么对张邈说的: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您拥有广大的土地和士兵,称得上人中豪杰,为什么要依附他人呢?现在兖州城内空虚,如果能把吕布迎接过来,占据兖州,应该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的。

张邈在陈宫的劝说下,背叛了曹操。

张邈背叛曹操的原因,相对来说简单多了:

一是张邈担心被杀,只要曹操依附袁绍,那么总有一天,曹操会杀了自已;

二是陈宫极力劝说张邈背叛曹操,很可能陈宫还利用了张邈的担忧。

相对来说,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则相对来说复杂多了。

曹操能当上兖州刺史 ,陈宫功不可没,但是当上兖州刺史的曹操,却没有给陈宫加官晋爵。陈宫是兖州东郡人,而东郡太守一职却给了夏侯惇。

陈宫的背叛是一系列的原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而乘曹操攻打徐州,兖州空虚之时陈宫迎接吕布背叛曹操,怎么看都是预谋已久的,陈宫背叛曹操有以下原因:

1、陈宫眼光短浅。在荀彧、郭嘉等人都能放弃强大的袁绍而投靠弱小的曹操,能够看出曹操是绩优股的时候,而陈宫却看曹操是垃圾股,相比于荀彧和郭嘉的眼光,陈宫差远了。如果荀彧和郭嘉算弃暗投明的话,陈宫则是弃明投暗。

2、陈宫不是一个忠诚的人。陈宫背叛曹操之后,迎产吕布,吕布在兖州吃了败仗后,陈宫后来又联合袁术,串通吕布的部将郝萌一起背叛吕布,结果被高顺平定,可以看出陈宫不是一个忠诚的人,他所作的事,都有自已的利益。

3、陈宫是个有野心的人。陈宫背叛曹操,迎新吕布入主兖州,吕布是什么人?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杀丁原,投董卓,杀董卓,投王允,陈宫迎接吕布,总不是为了安心当吕布的部下吧,显然不是,陈宫显然有更大的政治野心,就是自已掌控兖州。从陈宫劝张邈反叛的话中就能看出,陈宫拥立吕布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对抗曹操,至于对抗过曹操如何,陈宫肯定不会说出来,对张邈说是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

4、陈宫不满意曹操在兖州的利益安排。陈宫是兖州本地的世家大族,东郡人,在为曹操谋得兖州刺史后,陈宫并没有得到重用,显然对曹操这样的安排不满意,再加上曹操与兖州世族的关系紧张,包括曹操杀边让,打击兖州士族,不重用世家大族,曹操的这些作为都让作为世家大族的陈宫和陈宫背后的士族力量不满意,于是在这些本土世族的支持下,陈宫反叛。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汉朝,封侯进爵是为人臣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对李广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但如此一位远近闻名的将军,何以在他的一生征战中,总是与封侯进爵失之交臂?

或许,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制度,来看出李广的无奈;接着,可由他性格上的缺失,来验证其“命中数奇”的天机。

犯了汉景帝之忌讳

景帝三年,吴楚军来犯。

此时,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一起出兵,不但夺取了吴楚军的军旗,更得到了相当好的战绩。李广逐渐有了声望。

李广画像

梁孝王欣赏李广,觉得他是个人才,因而想要拉拢他,于是私自把将军印授给他。在班师回朝之后,朝廷因为此事,没有对李广进行封赏。

由此,不难发现,身为汉将军的李广,竟然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是犯下了宫廷斗争之大忌。

梁孝王深受窦太后的宠爱,一直觊觎君王之位,汉景帝对这桩事芥蒂极深,所以尽管此时的李广已立下汗马大功,汉景帝必然会因为李广的不识时务,而采取冷落不再重用的手段。

军功制度苛刻,封侯制度严格

汉朝的封侯制度,沿袭了自秦朝以来的“以战功评价作为封赏标准”。

秦军之所以骁勇善战,是因为秦实行“军功爵制”。敌军首级、城池、土地和俘虏数是记功的加分依据,而将士阵亡数是记过的扣分依据。所以,首级数和阵亡数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唯一的论定尺规。

汉军画像

只是,匈奴的绿洲草原以及风沙滚滚的沙漠,虽然广大辽阔,但略显贫瘠,似乎没有占领的价值,而想掳走勇武彪悍的游牧民族,更是件困难的事。

所以,汉朝衡量战功的制度,对于作战只会勇往直前的李广而言,未免太过于苛刻了。咱们先来看看李广初为军人的表现:

“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秩八百石。”

由此可见,征战后只要有人头、有俘虏,便有机会得到君主的封爵赏赐。所以在汉文帝迎战匈奴这一役,李广不但被任命为汉中郎,还有年俸八百石。

元朔六年,李广担任“后将军”出征,但斩杀敌人首级并未符合“首虏率”,因此只能望“侯”兴叹了。

李广在雁门之战时,所幸能从精锐的匈奴骑兵手中死里逃生,并复得残存的军队,但是《史记》描写李广归队后的遭遇: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的军队阵亡人数过多,而且李广又被活活俘虏,正因这两点的失误,李广即便是马革裹尸,也得不到君王的任何抚慰,更得依法规判为斩首。

汉骑兵与匈奴作战

换言之,正是严峻的制度,扼杀了李广英雄的气概。

元狩二年,身为郎中令的李广带领着将士四千骑从右北平出发,准备和张骞的一万骑会合,共同出击匈奴。

在行走了数百里之后,李广遭到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围困。此时,孤立无援的李广经冷静思考,运用高超箭术,英勇抵抗,两天之后才盼到博望侯张骞万骑救援,因此庞大的匈奴军队只能悻然撤离。

司马迁记录了朝廷依法对两人的处置:

“是时广军几没……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司马迁画像

此战役实因张骞的失误,致使李广面临军力悬殊的危机,结果又是因为汉朝的封侯制度,让在沙场上勇猛过人的李广依然毫无任何犒赏。

李广是一位有才气、有威望的军事将领,却总是因为军功制度的苛刻、封侯制度的严格,而让他与封赏、封侯擦肩而过。

生不逢时,坐失良机

汉文帝即位,历经了一场权力厮杀(诸吕之乱)。当时民生凋敝,根本没有余力再兴起大规模的战事,除了自我防卫的作战方式外,对边疆的匈奴只好采取“和亲”的退缩政策。

而汉文帝又是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推崇者,因此他面对当时在战场上总是意气风发的李广,也只能惋惜地赞叹:他李广,若能生在汉高祖开疆拓土的时代,一定能有所表现。

如此一来,在汉文帝不愿意发动太多战事的情况下,善于戍守边陲的李广,便少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汉景帝剧照

汉景帝时,国力仍然未能有所提升,景帝当然选择跟进文帝的政策——以休兵养精蓄锐为重。

所以,李广在此时期,主要的战绩为:平吴楚七国之乱,夺取敌军的指挥旗,在昌邑下获得了军功。

此战役让李广一时声名大噪,却因为“梁王授广将军印”,只单单被派任为上谷太守。

尽管“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景帝“恐亡之”的忧惧,让李广最后只能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郡,长期当个无法一展长才的边郡太守。

汉武帝掌政后,是汉朝国势的鼎盛时期,本来应该给李广好好发挥的机会,但在屡尝败绩的情况下,汉武帝对李广的信任度也每况愈下,最后只好以李广年岁已高、精力衰退,来搁置他的出战请求。

“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这一年是元狩四年,当时的李广已是六十余岁,虽然当上前将军,但实在是无法再适应长途的主动攻击战略。

李广纵使有再强的豪情壮志,恐怕已然无法施展神力。

汉武帝剧照

地理局限,战术保守

出兵攻打匈奴,对善于屯兵防守边境的李广而言,不但要远离城池,水源军粮的补给又相当不易,且行军路径完全陌生,的确是件难度极高的挑战。

正因如此,李广当初才会因卫青的安排而恼怒。他迫不得已,由东路前进,而此路“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相反的,沙漠草原的地理环境,对常年居住在那里的匈奴来说,无论是气候、水域或地势,皆了如指掌。

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总是习惯使用防守战略;而汉武帝,却是以“主动出击”为首要策略。换言之,李广已经无法适应汉武帝时对匈奴的作战方式。

而且,他不会像卫青一样,在战前先去研究、探查敌军的军情。如漠北之战,卫青在了解匈奴的驻扎地和弱点之后,才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

卫青画像

讷口少言,命中数奇

在现实社会,懂得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的人,往往能左右逢源、平步青云。在沙场上英气勃勃的李广,平日却是“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李广如此不善言辞,便不易被同侪认同,甚至会遭到排挤。所以,王维《老将行》一诗便将李广的不幸写下: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因为拥有特殊身份,在朝廷上立于不败;李广虽然试图建立自己的功业,却敌不过命运的捉弄与人为的排挤。

就如漠北之战,李广被授予前将军,这先锋的职位可以直入敌营,正面与单于交战,是最有可能有立功封侯的,怎奈李广错失了机会: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公孙敖原为合骑侯,后来因罪当斩,赎为庶人,所以说“新失侯”。他曾经救过卫青的性命,所以这时候卫青因为私心,急着给公孙敖一个翻身立功的机会,当然就会不顾先前的派任,毅然决然地牺牲了“讷口”的李广。

李广画像

李广曾经对自己总是未能封侯,而感到不满与疑惑,于是询问了星象大师王朔。《史记》记录了李广自己的猜测: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王朔推敲之后,以“善恶报应论”,作出了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

这种看法,古今皆知。在战后,应该诚恳对待并真心接受肯投降的人,诚如古言所言“纵无阳报,必有阴谴”,李广一时失察,诈杀了已降的羌人八百余人,他除了深受良知的谴责外,或许真的种下了不能封侯的恶因。

玲珑说

在漠北之战,李广本想挂着“前将军”这风光的名号冲锋陷阵,一举拿下虎视眈眈的单于,却因为卫青命令他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并且经由距离遥远、水草稀少、势必不能并队行进的路线前进,导致“军无导、或失道”,演变为单于趁机迅速逃离、此役没有战果。

李广画像

在卫青追究责任之后,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出满腹委屈:

“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事实上,这一战不是因为李广的年迈而抱憾,而是因为卫青的私心安排而失算。

对已经年过半百的李广来说,这回不但没法取得军功,还得再面对刀笔之吏的审判,情何以堪?因此,在无奈之下,他只能引刀自刭,为这一切画下句点。

才气无双、真性情的李广,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其先时因不识时务,而让景帝产生了忌讳;到了年长时,又因为少了谨慎与思虑,使得自己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里;最后,武帝明白“守久必失”的道理,遂采取对匈奴迎头痛击的战略,但此时的李广不仅已有年岁,其作战策略又不合时宜,已很难再有封侯的战功。

他这一生,终究抵不过“命中数奇”的摆布。

他的手下都去做什么了?

“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这是毛主席送给王亚樵的评价,通过这句话,我们似乎就可以明白:虽然王亚樵成立了上海滩斧头帮,但却并不同于普通黑帮,他只不过是采取了以恶制恶的手法,通过武力来解决穷苦者有冤难伸的现实。而在王亚樵死之后,他的影响也一直都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身边人。

斧头帮的头面人物王亚樵,出身普通,却用胆识成就人生大业

其实,王亚樵本身是个文化人,但身处那样一个乱世,自然没办法过他心中的平凡世界。所以,他当时成立斧头帮之初,其初衷非常明确:为穷人出头,与黑暗对抗。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团结穷苦人的帮派,才应了中国那句老俗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时上海滩首把交椅就是黄金荣,再者杜月笙、张啸林,那都是上海的风向标,只不过他们为的就是个人利益,与斧头帮相比,自然少一些“人情”力量。

所以,斧头帮的声名极大,这些上海滩大佬也不得不给几分面子。特别是后来王亚樵成立了一个为国锄奸的组织,这下就更让那些卖国者感到胆战心惊了。

这就是王亚樵的选择,他本想为着生存而活,但奈何当时形势所逼,加之国民政府不作为,日本人在中华大地横行欺凌,这就更加激发了他内心的仇恨。后来刺杀汪精卫正是出于民族大义,这简直就是一记爱国者的响钟: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存亡出一把力。

自然,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卖国者、日本人以及国民政府的要员都很有震撼力,一时之间,王亚樵的名字成为某些人的噩梦。对此,王亚樵虽然深知危险,但却于大义面前没办法选择后退。

不过,这也让王亚樵身边聚集了不少有志者,以及想要出头的人物。这也怨不得王亚樵,当时社会本就纷乱,身边来投的人自然也是蛇龙混杂。

比如戴笠,他最初也是王亚樵身边能干的人员,只可惜后来成了老蒋的爱将。而他,也一直将王亚樵这个名字当成忌讳,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戴笠都不愿提及。

但除了戴笠之外,胡宗南、余亚农、胡抱一、余立奎、郑抱真、吴鼎九等一大干人物都是王亚樵的骨干。而且,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保持了与王亚樵为国而死的热血大志。

可惜的是,王亚樵最终还是对手下的人有失了解。1936年,王亚樵在广西梧州,因为自己手下的叛变而身死异乡。这于斧头帮是一个打击,于国家也是一项损失。

当时军统成员沈醉说过一句话: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这恐怕就是王亚樵短暂人生的总结,只不过,那些怕他的人肯定都不是什么好人。而他将这一形象也真正影响到了身边人,让他们为人处事有了主心骨。

王亚樵死后,他身后还有一大干人物,个个都是干大事的

随着王亚樵的死,斧头帮昔日威名不在,而帮里的成员做鸟兽散。这是社会现实与当时帮派受打击所决定的现实。但那些以王亚樵形象为尊的人则悄悄转行,成为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嫉恶如仇者。

余亚农,身边斧头帮的重要成员,王亚樵对他影响极大。他在帮派解散之后直接加入了抗日队伍,后来辗转延安,成为抗日英雄。据说解放后余亚农成了安徽的副省长,这算是修成正果了吧?

郑抱真,斧头帮的内部通讯联络员,与王亚樵有着极深的友谊。后来王亚樵死去,他受到不小打击,曾回家乡归隐。但任何地方都因战乱而黑暗,郑抱真看清现实之后,再次站出来,直接投身抗日队伍,加入了新四军。解放之后的郑抱真在安徽有了一席之地,曾任合肥市长。

余立奎,作为斧头帮的重要成员,王亚樵一死他就成了首个被军统通缉的人。因为余立奎最早的时候曾为国民党重要成员,后来反蒋才加入了斧头帮。所以抓他就成了军统的邀功之举,被军统抓住后,一直关到1948年才被释放。自由之后,余立奎也成了革命队伍的一员。

另外,还有华克之,这也是王亚樵身边的重要人物。在王亚樵死后,他直接就加入了抗日队伍,在延安为国家解放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这几个人曾被外界称为王亚樵的“四大金刚”,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到很多王亚樵坚定的民族大义之魂。而除了这几个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员,比如胡宗南。

想来人们就比较了解了,胡宗南离开斧头帮是与王亚樵无关的,他有着戴笠一样的远大“抱复”,可惜的是为老蒋立下不小的功劳。却最后只能身死台湾。

而方振武这个人则不同,他原本是跟冯玉祥的,但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加入反蒋队伍。结果他被军统抓了之后,暗中杀害了。这也算是为大义献身吧,与王亚樵的爱国之义可相提并论。

至于其他成员,有些资料里就没有记载了,而通过以上的人可以看出来,像戴笠、胡宗南毕竟是少数。当时那个年代,可以加入斧头帮的,更多的还是有着民族大义者的多一些,所以他们的人生已经不在乎利与名了。

王亚樵以一人之力带动了身边不少的爱国者,只不过他们有的选择了用自己的力量与敌人对抗,但有人则在现实面前加入抗日的队伍,成为真正的民族英雄。当然,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奋斗,只要是为着国家,为着人民的,那都值得我们尊敬。

30万蒙古军队为何会全军覆没?

蒙古军队素来战斗力强悍,不幸的是,它的对手是朱元璋,虽然是底层草根出身,但是朱元璋展现出的雄才大略让敌军损失惨重,歼灭蒙古军队远不止30万,只是并非一次性歼灭。

明初将星云集,将凶悍横行的元朝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如果想要找出明军与蒙古的大决战,会发现没有准确的战役能够称得上决战,这正是朱元璋制定战略的精妙之处。

朱元璋起兵之后,先后与陈友谅、张士诚角逐较量,以胜利告终。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进一步谋划统一天下的步伐。

1367年10月南京城,在朱元璋的授命下,徐达和常遇春率军25万,正式开启明朝第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行动是由朱元璋亲自制定的计划,他的战略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进军中原之前,朱元璋让宋濂起草一份讨伐檄文,也就是《谕中原檄》,在文中细数元朝统治者的罪恶行径和百姓生活的惨状,断言元朝必将灭亡,号召百姓站起来勇敢反抗。

同时,文中还喊出直击人心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数百年后,类似的口号再次唤醒中华大地的民众。

朱元璋掀起民众反抗情绪的同时,在战略上也制定了绝妙计划,大致如下:

首先围绕元朝大都做文章,但并不是直捣黄龙,而是先夺取山东消除元大都的屏障,然后进军河南地区控制潼关要塞,此时的大都彻底被孤立,果然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徐达率军在河南与元军主力阿鲁温对峙,双方在洛水展开大战,此次战役中常遇春作为先锋飞速渡河,击溃阿鲁温部队,俘虏阿鲁温,歼灭元军5万人。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半年之后,明军已经逼近元大都,元朝顺帝在惊恐慌乱中从健德门逃走,与之同行的还有三宫六院的妃嫔以及皇子。

元顺帝逃亡上都,代表着蒙古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而此时朱元璋已经获得长城以南的统治权,就连脱离中原王朝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重回汉人手中。

这是困扰整个宋朝的战略要地,朱元璋替赵匡胤出了口恶气。

又到了彰显朱元璋战略眼光格局的时刻,虽然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复,但是鉴于北宋两年之内就再次丢失的历史教训,朱元璋做出“继续进军消灭北元”的决定。

从此,拉开明朝大规模歼灭蒙古军队的军事序幕。

朱元璋将元朝大都改名北平,命大将孙兴祖留守,接下来的目标是扫平山西,此时徐达、常遇春要攻下冀中地区作为跳板,据守此地的正是王保保。

徐达率领军队作为南路军、常遇春的主力作为北路军,汤河当时是徐达军中前锋,他从怀庆进攻泽州的时候,进展速度太快,导致出现孤军深入的情况,王保保抓住时机在韩店大败明军。

由此可见王保保的军事能力不一般,之前徐达曾经派人去招降,可惜未能成功。在韩店取得胜利后,元顺帝表扬晋封王保保,随后命令他收复大都。

这个命令,给了徐达报仇雪恨的机会。

当时王保保带领主力部队向北经过雁门关,兵锋直指北平,在此紧要关头,徐达展现出超高的战场判断力,他认为北平城池坚固,孙兴祖能够守住,而此时王保保的老巢太原必定空虚,于是大军急攻太原。

王保保得知消息大惊,立即回师救援,徐达又策划夜袭王保保大营。当明军冲到敌营时,王保保正在大帐中看兵书,慌乱中只穿了一支鞋就骑马逃走,身边只带有18名随从。

常遇春乘胜追击,先追到大同,后又追至欣州,仍然没有追上,于是常遇春带军返回,后来得知王保保逃跑到了甘肃。

经此一战,王保保原有的10多万人马全军覆没。

紧接着,朱元璋继续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徐达在陕西迫使李思齐投降,常遇春和李文忠两位则连续攻占锦州、大兴州,俘虏元朝丞相,元顺帝又从上都逃跑。

在徐达成功占领兰州后,王保保再次组织10万大军,试图重新夺回兰州。1370年3月,朱元璋重整大军再次出发,此次由徐达、冯胜、邓愈、汤和领兵,明军数量共有40万,仅仅一个月时间,王保保再次被击败,这次又折损八万余人。

1372年,朱元璋发动对北元朝廷的第二次征伐,历史上称之为岭北之战,这次在明军北征历史上总体是失败的。

当时明军分为三路,徐达因为自身存在轻敌想法导致损失惨重,李文忠因为后勤粮草跟不上被迫退军,只有冯胜手下的傅友德取得七战七捷的好成绩,将漠北元军打得狼狈逃窜。

此次北征让明朝与北元进入相对平稳的休战期,但是朱元璋在短暂休息之后再次行动起来。

在明军攻占北平时,元顺帝逃走,当时元朝主要的军事力量仍然存在,除了王保保之外,还有驻守辽东的纳哈出拥有20万兵力,云南地区也有10余万军队。

1377年,名将邓愈率领明军征讨吐蕃,军队气势如虹不可阻挡,一直打到昆仑山,歼灭敌军数万人,此次出征让明朝版图足足扩展上千里。

1379年,明朝初期新生代名将沐英和傅友德领兵出征,此行的目的地是云南,当地元朝残余势力仍然借助地形优势负隅顽抗。经过长达数年的战争,云南终于被明军平定,期间歼灭敌军数量超过20万。

1387年,朱元璋再次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名将出征,此次明军20万兵马直指位于辽东的纳哈出,他曾经在元朝担任太尉。

此战明军连战连捷,纳哈出迫于无奈出城投降,他手下的20余万军队悉数投降,除此之外,明军还获得牛羊骆驼等牲畜不计其数。

从此之后,元朝在辽东的残余势力被彻底清除,辽东也正式并入明朝疆域。

1388年,明朝斥候报告朝廷发现北元皇帝行踪,朱元璋当机立顿,大军迅速出征,此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位于捕鱼儿海的北元皇帝行营。

明将蓝玉通过急行军突袭,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北元朝廷的官员以及贵族全部被俘虏,彻底摧毁北元官职体系,宣告彻底灭亡。

此战名将蓝玉击败十万北元军队,在战利品当中有两样东西格外显眼,一个是流传千年的玉玺,另一个是美丽的蒙古王妃,前者让蓝玉名声大噪,后者让其坠入冰窟。

经过捕鱼儿海之战,朱元璋基本掌握北方局势,下面开始逐渐稳固统治,明太祖让儿子坐镇边疆,“以藩屏王室”,共同守卫得来不易的江山。

到此时,史书记载“自是虏不敢进边者十余年”,意思是往后十多年时间里,胡虏不敢靠近明朝边疆放牧。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才会让其胆寒十余年。

在明朝初期,不仅有明太祖朱元璋连续对元朝残余势力发动北伐,还有明成祖朱棣也曾五次御驾亲征,明朝北伐蒙古势力的行动取得极大成功,稳定了北部边疆局面。

北方游牧民族在战争中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在战斗力上相对更为强悍,凭借着超高的机动性对农耕民族进行劫掠,唯有国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才能与之抗衡。

综合上述明朝与元朝的战争历程,可以发现明朝与元朝并没有“一战定江山”的旷世大决战,有的只是明军步步蚕食蒙古军队,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战争智慧。

在北伐蒙古军队以及扫清其他残余势力过程中,朱元璋展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和才能,比如在明军攻克元大都时,巧妙利用元廷内部军阀之间的矛盾,孤立都城扫清外围,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城墙坚固的大都。

前面文中所提到的战役只是双方的部分主要战场情况,如果统计明朝的历次作战成果,明军歼灭蒙古军队的数量要远超30万。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元朝军队当中并不是只有蒙古军队,还有大量的汉族军队以及其他部落,并不是单纯指蒙古军队的数量有30万。

朱元璋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离不开明朝众位将星的勇猛和睿智,抓住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歼敌,凭借一往无前的勇气扩大战果,也有战场挫败之后的一雪前耻,正是这些难得的名将共同完成征伐蒙古军队的壮举,扬我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