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迅雷下载地址,为什么一个回合死在赵云枪下?
高览曾大战许褚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与赵云相遇,却被他一枪斩杀,这究竟是为何,一下依据演义相关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许褚大战高览。许褚是三国的猛将,身长八尺,腰大十围,勇力过人。年轻时,聚宗族数百人,共同抵御贼寇,在还没跟着曹操混时,就已名声在外,在淮、汝、陈、梁之地,有人听到许褚的名字就会感到害怕。许褚曾在葛陂与典韦大战,两人从辰时斗到黄昏,因马乏才止战。曹操听说后,对许褚很感兴趣,于是设计将许褚生擒,许褚感念曹操的不杀之恩,后来就追随了曹操。
在历史上,许褚也是有名的猛将。在三国中能赢过他的人很少,能和他打平手都算是勇将。
而高览,曾是袁绍手下一员勇将。与颜良、文丑、张郃三人一起,并称为“河北四庭柱”。高览武艺高强,与张郃意气相投,常一起出去征战。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有一段描写许褚和高览的战斗:
使张辽出战。张郃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许褚和高览是有交手的,两人打斗并没分出胜负,可见高览身手不错,他并不害怕许褚,而且和许褚在交手过程中还打平手了。
不过,他们之间的战斗应该很快就结束了,并没有三百回合之多。
在他们四人缠斗期间,曹操早就令夏侯惇和曹洪引兵冲击袁军。而袁绍这边的审配见状,也命令袁军万弩齐发,射的曹军急退,军阵混乱。袁军趁机厮杀,曹操大败,只得退守官渡。
其次分析赵云秒杀高览。而赵云,是五虎上将之一,武艺高强,一杆枪使的出神入化,所向披靡。他在长坂坡大战时,在曹操军营中来回七进七出,斩杀曹将大小50余人,救了当时尚在襁褓中的后主刘禅。
赵云斩杀的大小五十余将,虽然不一定都是高手,但这些人也绝对不是庸才。他们一向在军营中摸爬滚打,每个人对实战都很有经验,而赵云单枪匹马,就以一杆枪,挑杀这么多将领,这种战绩,在三国中找不出第二人。
据三国演义中记载,赵云和高览交战时,是高览正在追杀刘备,刘备被逼得差点自杀。这时是刘辟站了出来,挡住了高览,但刘辟不是高览的对手,才撑三个回合,就被高览一刀砍到在了马下。
这时,刘备已经无人可以替他挡敌,他正打算亲自上场。而高览眼看胜利在望,马上就可以活捉刘备,这可是大功一件,升官发财就靠这一战了。而且刘备已没有什么抵抗力了,高览觉得自己稳操胜券。
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这时赵云赶了回来,突然从背后出其不意给
再次分析赵云为何能够一枪斩杀高览。了高览一枪,高览立刻被挑下马。因为太突然,只怕高览败时,会在心里想:这是为什么呢?到底发生什么?明明我才是胜利者啊!
按照来说,高览也是身手了得,曾经能和许褚大打出手,并战成平局,不至于一枪就被赵云挑下马。我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赵云出其不意,来的速度太快。
当时赵云是从背后杀来,估计速度很快,打了高览一个措手不及。以赵云的武艺,再加上偷袭,天下少有能拦住他的人。
以高览的身手,正面应战都不是赵云的对手,何况赵云是突袭。只能说高览太不幸,遇上上赵云,导致功败垂成。他没出场多久,就被赵云斩杀,是最憋屈的大将之一。
二、高览觉得马上能生擒刘备,所以没有防备赵云。
战场上,只有眼看四路,耳听八方才能保护自身。赵云从高览军后杀来,肯定是有动静的,高览即使自己没有发现,他手下的人也应该会提醒他。
而高览却完全没有防备,这点太奇怪了。我们只能解释是他太在意刘备,觉得马上可以生擒刘备,才对后面的来人没有防备。
若他严阵以待,赵云也不可能在一招之内轻易杀了他。
三、当时情况紧急,赵云使出全力。
当时刘备身边已经没有人了,眼看就要亲自和高览动手。以刘备的武艺,也许几回合就会死在高览手里。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赵云从远处而来,看到这样的情形,哪里还敢耽搁。简直就是拼命飞奔而来,不论谁想杀刘备,他都是当头一枪,要置对方于死地。
而当时高览是背朝赵云,这种大好机会,赵云不可能放过。为了救刘备,赵云不惜偷袭,也要把高览斩下马,可见当时决心有多大。
我的总结:从我的分析看来,高览也是身手了得,能和许褚相斗良久而不败。他之所以输给赵云,一方面是赵云太猛,另一方面是没有防备赵云,他当时只想一心生擒刘备,才导致功败垂成,输给了赵云。
你是如何看待高览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讨厌魏延?
史载,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不用赵云、魏延这样具丰富实战经验、能独当一面的老成宿将作先锋,而是不顾众人的质疑和反对,选择毫无军事指挥经验的参军马谡为前锋。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懂,史书是这样描述的:“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 。马谡失街亭,蜀军顿失战略主动权,诸葛亮一出祁山功亏一篑,只得铩羽而回。
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在军中扶植亲信,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用自己的弟子马谡牵制、打击魏延、赵云等战功赫赫的老臣。身为蜀汉丞相,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称于世的诸葛亮为何如此讨厌并排斥谋勇兼具的能臣魏延呢?
魏延是刘备时期的重臣,他起于卒伍,能征善战,在蜀军中之地位仅次于关、张二将。刘备死后,魏延又成了蜀汉的国防中坚和军队里的中流砥柱。刘备很赏识智勇双全的魏延,封他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他镇守汉中期间,防御措施得当,攻守兼备,使魏军无机可乘,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魏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其水准甚至不在诸葛亮之下。论奇谋,用兵过于谨慎的诸葛亮或许还不如魏延。
某伟人说:“诸葛一生惟谨慎”,其实这评价很精准。诸葛亮长于行政,短于奇谋,他在看人、用人的眼光上甚至还不如刘备。古人云:“兵者,诡道也”,以奇用兵,出敌不意,方为百战不殆之王道。而军事奇材魏延则与四平八稳的诸葛亮不同,从一个小卒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他,深谙以奇用兵的奥妙。
当年,诸葛亮空国而出、全力北伐曹魏时,魏延曾多次向他提出一个令后世军事家激赏不已的北伐计划:从汉中兵分两路,一路出斜谷,一路出子午谷,神不知鬼不觉直捣长安。
诸葛亮觉得此计虽有道理,但过于冒险,于是拒不采纳, 导致他屡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在军事业务上的能力与威信受到魏延的挑战,自觉颜面扫地的他开始忌惮、厌恶魏延,而且亟需找一个人出来牵制延。此时,一贯与魏延不睦的杨仪进入了他的视野。诸葛亮开始重用杨仪,果不其然,杨仪之后的所作所为完全达到了诸葛的预期。魏延和杨仪是一对老冤家,两人互相看不上,到一起就吵,根本无法和平相处。
两人矛盾激化,如针尖麦芒,一旦争论起来就不可开交,因话不投机,魏延常拔刀恐吓杨仪,身为文官的杨仪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诉。
面对如此不和谐的内部环境,诸葛亮竟对人说:“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他的意思是说,杨仪很有才干,魏延则勇悍异常,两人最大的问题是搞不好团结,人才难得,我又不能厚此薄彼,真让我左右为难啊!话虽如此,他不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也便罢了,却有意无意把早已势同水火的两人放在一起,军中焉有不乱之理?
魏延很有本事,资历又老,为人也桀骜不驯,有些恃才傲物,不喜趋奉、谄媚领导,诸葛亮心里早已不悦,很厌恶目中无人的他。诸葛亮一面放纵杨仪和魏延争斗,一面又摆出一副公正的面孔调和彼此,大讲干部团结的重要性。诸葛亮重用杨仪后,牵制并降服刘备旧臣的目的似乎达到了,但将帅们将几乎全部精力都用在内讧上,哪还有心思全力以赴北伐曹魏呢?蜀军的士气也必受严重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尸骨未寒,杨仪就和魏延展开火并,军队也分成两派,之后,力主继续北伐的魏延死于杨仪之手,并遭诛灭三族。这种混乱情况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都不多见。这一切,似乎隐隐和诸葛亮当初的部署大有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个反面人物,他素有忤逆之心,而且故意踢灭了诸葛亮用以续命的“七星灯”,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预测到自己死后他必反,于是暗中授意马岱在自己咽气后乘其不备将他一举诛杀。
其实,魏延根本没有反心,他只是不服杨仪,讥讽他不懂军事瞎指挥。按正史记载,魏延的部队是蜀军先锋,部署在与司马懿所率魏军对峙的最前沿,身后才是诸葛亮的中军。诸葛亮一死,杨仪正好阻截住了魏延的归路。所以,魏延的部队面对前有杨仪阻挡,后有司马懿追击的不利境地,军心大乱。由于杨仪污蔑魏延欲造反,魏延手下的将士担心无法回成都,大多归降了杨仪,魏延只得带几个心腹落荒而逃,最后被杨仪派来的马岱斩杀。值得注意的是,魏延并没有往北边逃,而是往南逃,也就是往蜀国方向跑,假如他真的要叛逃,为何不往北边的魏军阵营逃去呢?这一切,或许真的是诸葛亮事先布置的呢。
【问答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正史记载上真实的曹仁有多厉害?
追随曹操,早举义兵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年轻时喜欢骑马射猎。后来豪杰纷纷起兵,曹仁也暗中纠集年轻人,得一千多人,活动在淮河、泗水之间,后来追随曹操任别部司马,代理厉锋校尉。曹操打败袁绍的战斗中,曹仁所斩杀俘虏的敌人非常多,随从曹操征讨徐州,曹仁经常指挥骑兵为先锋。 曹仁独自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陶谦将领吕由,打败他之后,回来与曹操大军汇合在彭城,大败陶谦军。随从曹操进攻即墨、开阳等县,陶谦派兵救援各县,曹仁率领骑兵打败了他们。曹操征讨吕布,曹仁另外攻打句阳县,攻陷城池,活捉了吕布部将刘何。曹操平定黄巾军,迎接汉献帝定都许县,曹仁多次立功,被任为广阳郡太守。曹操器重他的勇敢和谋略,不让他到郡中赴任,让他以议郎的身份统领骑兵。 曹操征讨张绣,曹仁另外攻略附近其他的县,俘虏了张绣男女三千多人。曹操撤军时,被张绣追击,战斗失利,军队士气低落,曹仁率领并鼓励将士奋勇作战,曹操觉得他气概很雄壮,最后击败了张绣。
官渡相持,力挫刘备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长时间相持,袁绍派遣刘备攻略各县,各县纷纷起兵响应刘备。从许县以南,官员百姓惶惶不安,曹操为此感到忧虑。曹仁说:“许县以南因为我军眼前形势危急,势必不能出兵救援他们,又加上刘备强兵压境,因此背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刚刚率领袁绍的部队,未必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可以打败他的。” 曹操认为他说得很好,便派他率领骑兵进击刘备,曹仁把刘备打跑,收复全部叛变的县凯旋。袁绍又另外派遣将领韩荀截断敌方西边的道路,曹仁在鸡洛山攻打韩荀,大败敌人。因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来,曹仁又与史涣等人劫掠袁绍的运粮车,焚烧他的粮谷。
攻守之道,攻心为上河北平定以后,曹仁又随同曹操围攻壶关。曹操下令说:“攻陷城池以后,把城里的人全部活埋。”结果城池连月攻不下来,曹仁对曹操说:“围攻城池必定要留一个门不攻,为的是给里面的人留一条活路。如今公开宣告他们必死,他们就会人人坚守抵抗。壶关的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足,进攻士卒伤亡很重,围困则旷日持久。如今我们把军队开到坚固的城池之下,攻打抱定必死之心守城的敌人,这不是好计策呀!”曹操听从了他的话,城内人投降了。于是评定曹仁前后所立功劳,封他为都亭侯。
勇字当头,冲锋在前随从曹操平定荆州,曹操让曹仁代理征南将军,留下驻扎在江陵县,抵御孙吴将领周瑜。周瑜率数万人前来进攻,前锋数千人到达城下,曹仁登上城楼看见,便招募三百人,派部将牛金带领前往迎战。敌人兵多,牛金兵少,被敌人包围。当时长史陈矫等都在城上,看见牛金等人即将覆没,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曹仁怒气冲天,让左右牵马来,陈矫等人一起拉住他,对他说:“敌人众多,不可抵挡。就算丢掉这几百人算得了什么?将军何必亲自赴敌!” 曹仁也不理会,便披甲上马,率领他部下几十名壮士骑马出城。离敌人一百多步的时候,邻近一条河沟,陈矫等人都以为曹仁会停在河沟边,为牛金壮声势,不料曹仁过河直冲,闯入敌人包围圈,牛津等人才得脱险。刚当发现还有人没完全出来的时候,曹仁又回去冲进敌群,救出牛金所领的士兵,又杀死了几个敌人,敌人才退走。陈矫等人开始见曹仁出城的时候全都恐惧,等到见着人回来才赞叹说:“将军真是神人!”三军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曹操更觉得他气概雄壮,转封他为安平亭侯。
平叛维稳,据守樊城曹操征讨马超,任曹仁代理安西将军,指挥诸将据守潼关,又在渭河南岸击败马超。苏伯田银反叛,曹操以曹仁代理骁骑将军,指挥七军讨伐田银等人,打败了他们。又以曹仁为代理征南将军,假节,屯驻樊城,镇守荆州。侯音据宛县反叛,劫掠附近的县几千人,曹仁率各路军打败侯音,斩杀了他,又回到樊城屯驻,后被正式任为征南将军。 关羽围攻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七军全被淹没,于禁投降关羽。曹仁率数千兵马守樊城,洪水只差几尺就淹过城墙。关羽乘船逼近城下,把城池围了几圈,城内与外界断绝,粮食也快吃完了,救兵又没有到。曹仁激励将士表示自己誓死守城,将士们深受感动,都没有二心。徐晃救兵来到,洪水也渐渐退去,徐晃从后外面攻击关羽,曹仁得以突围出来,关羽撤兵退走。
奉公守法,破吴有功曹仁年轻时不注意品行修养,后来长大当了将军,严肃不苟而遵守法令,经常把条例规章放在左右,按照规章行事。鄢陵侯曹彰北征乌丸,文帝曹丕当时还是太子,写信告诫曹彰说:“身为将领奉公守法,难道不应当像征南将军曹仁那样吗?”后来曹丕继魏王位,任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加封邑两千户,与以前所封加在一起共三千五百户。 追赐曹仁父亲曹炽谥号为陈穆侯,设置十户人家为曹炽看守坟地。后把曹仁召回屯驻宛县,孙权派遣部将陈邵据守襄阳,朝廷下诏让曹仁讨伐他。曹仁与徐晃攻破陈邵,便进入襄阳,派将军高迁等人把汉水以南的归附民众迁徙到汉水以北,文帝曹丕派遣使者任曹仁为大将军。又下诏让曹仁转移到临颍屯驻,升迁为大司马,督统各路军马据守乌江,回来后屯驻在合肥。 黄初四年曹仁去世,加谥号为忠侯。儿子曹泰承袭了爵位,官做到征东将军,假节,转封为宁陵侯。曹泰去世,他的儿子曹初承袭爵位。又分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范,爵位全都是列侯。而牛金官做到后将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金朝灭亡时到底有多惨?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当年对北宋有多狠,金朝灭亡就有多惨!据不完全统计,金朝灭亡前30年,人口锐减5000多万,直到灭国的那一刻,剩余人口数,还不到巅峰时期的10%,比起当年北宋皇室的待遇,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皇族血脉完颜一族,相当于被灭族。灭族之前,自然也免不了非人的屈辱与折磨。亡国之君金哀宗,连全尸都没有留下,皇后更别提了,场面一度失控。
公元1234年,一个读起来很滑溜的年份,但是这一年对于金国而言,却爆发了一场酝酿已久的灭国行动,当时的金国确实太招人恨了,不仅南宋对其怨念极深,与蒙古也是世仇,惹的国家太多了,终究要付出应有的惨痛代价。但是当年的金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在蒙古军队与南宋的联合围攻之下,加之内乱不断,节节败退,直到最后一道防线,蔡州城被攻破,也正式宣告着金国的灭亡!
出生于公元1198年的金哀宗,完颜守绪,从他26岁那年当上皇帝,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将会是一个完美的开端,悲剧的结束,祖先们招惹的仇恨,却要要自己来还债,在位仅仅10年的时间,但这10年他却过得像一辈子一样煎熬,当年的金哀宗完颜守绪,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缓和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只不过终究是道行太浅。
本想力挽狂澜的金哀宗,为什么成了一个笑话?金哀宗登基没多久,金国就面临重大危机,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改变宣宗当时的意志,重新起用完颜合达和完颜陈和尚,试图通过停战和解的方式,暂时稳定南宋与西夏的关系,集中精力专门对付蒙古。为了抗元,专门任命众多将领,竭尽一切所能,决心与蒙古死战,不计前嫌,收容曾经被迫投降蒙古的将领武仙,气度和胸怀可见一斑,但是背后的原因也令人深思。
武仙自然也感谢金哀宗的包容,回归没多久就建立大功,成功消灭元朝一员大将,还收复了太原,无疑这一波买卖是赚的,直到公元1226年,完颜守绪再次派兵攻打山西,不仅顺利收复太原,平阳,还让元军损失众多将领,但是这也不过是黑夜到来之前的夕阳绽放罢了,他所面临的对手,可是曾经驰骋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比起当年的宋徽宗与宋钦宗,金哀宗算是有气节的,他经常深入军营,鼓励军心,疯狂的时候甚至亲自带兵作战,给予蒙古军队一定的打击,直到一公元1228年,还创造了400骑兵大战蒙古军8000余众的辉煌战绩,然而这些都仅仅只是浮于表面的辉煌,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面对无力回天的金国大势,金哀宗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亡羊补牢,随着蒙古彻底打败西夏之后,竭尽全力对抗金国,此时的经过才感受到来自蒙古的迅猛攻势,在拖雷的带领之下,四万蒙古军势如破竹,尽管当时的金哀宗信心满满,派出10万大军南下围追堵截。一场三峰山会战,就已经让金军感受到了蒙古军队的恐怖,天空中突如其来的大雪,更是犹如神助攻,更加加速了金军溃败,当时只要是有点战斗力的将领,都在这次交战中殒命,金国主力部队彻底宣告损失殆尽,剩下的都是散兵游勇。蒙军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金国都城汴京,恰逢此时爆发瘟疫,围困在汴京城内的金军,物资短缺,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耗死了90万人,此时的金哀宗才认识到问题严重性,严重远不是他能解决的,慌不择路,准备逃跑保命。
金哀宗相信了蒲察官奴,正式开启了一场窝里反闹剧。公元1233年,金哀宗到达归德,好不容易聚集了一部分士兵,只可惜主将石盏女鲁欢,认为太多的士兵会加快城中粮草的消耗,直接让哀宗遣返大部分金军,保存自身实力,尽管金哀宗不知道他安的什么心,但是还是不情愿的答应了,事后,金哀宗看着身边除了元帅蒲察官奴身边400多人,以及马用手下的700多人,场景别提有多凄惨,当然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金哀宗认为石盏女鲁欢不安好心,还偷偷告诉元帅蒲察官奴,要小心点儿,本来就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玩什么花花肠子?身为国君的金哀宗,不仅在当时极其没有主见,表面服从石盏女鲁欢,背后却表示怀疑,何况还是对元帅蒲察官奴,明摆着有挑拨离间的意思,蒲察官奴本来就对石盏女鲁欢与马用看不上眼,这次就连金哀宗也这样说,更加加剧了小团体的分裂。
借助金哀宗对自己的信任,元帅蒲察官奴更加嚣张跋扈了,意识到蒲察官奴不怀好意的金哀宗,此时才明白当时的做法有多愚蠢,尽管想竭力挽回,派人监视蒲察官奴,没想到当时就被告了黑状,明知已经覆水难收的金哀宗,还是决定缓和蒲察官奴与马用之间的关系,特地给他俩弄了一个酒局,可是压根没想到,元帅蒲察官奴见面就给了马用一刀,毫无防备的马用,就这样被迫领了盒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重兵看住金哀宗,把石盏女鲁欢也给五花大绑了,榨干他一切可利用的价值,让石盏女鲁欢全家都领了盒饭,这下可好,本来还能够有希望东山再起的金国剩余势力,反倒因为信任危机,率先窝里斗,自己人将自己人白白牺牲数千人。现在金哀宗没人可用,只能尽最大可能相信蒲察官奴了。
与此同时,当时回来的大将武仙本来还打算把金哀宗接到蜀地,可哪里想到,自己攻打南宋光化的时候先遭遇了滑铁卢,接回金哀宗想法破灭不说,自己还被宋朝守将孟珙打的体无完肤,此时的金哀宗也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当时的金哀宗与蒲察官奴等人只能蜷缩在归德,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蒲察官奴母亲不幸被蒙古军抓住了,以此为要挟,本以为蒲察官奴会屈服,可是没想到,蒲察官奴将计就计,假意写信劝服金哀宗投降归顺,反而在蒙古军麻痹大意的空档,凭借仅仅不到500人,突袭蒙古将领忒木碍的营地,完成一次逆袭,大获全胜,但是尽管如此,已经没有办法摆脱当时的困境。反而蒲察官奴还因为这次功绩飘了。
金哀宗已经被蒲察官奴软禁许久了,此时身为金国国君,居然还要听从手下号令,属实憋屈,无奈只能以泪洗面,连守卫的禁卫军都看不下去了,决定帮他一把,就在一日蒲察官奴拜见金哀宗之时,金哀宗使出浑身解数,迅速拔刀给了蒲察官奴一下,身边的几个禁卫军,也瞬间出手,将蒲察官奴合力解决了,此时的金哀宗才算恢复了自由,只可惜金哀宗刚解决一个亲手培养起来的祸害,金国洛阳大帅乌林答胡土居然拖家带口,率先逃跑,留下守将强伸苦苦坚持,好家伙,蒙军一看,这还打个屁,主帅都跑了,就看你还能撑多久,果不其然,强伸再厉害,也受不了这样的背叛,尽管宁死不屈,但是结局终究是悲惨的。不知不觉,金哀宗又损失一员良将。
后来金哀宗搬迁到蔡州,但是身边也不过寥寥数百人,很难想像,这就是大金皇帝落魄的样子,好在最终安定在蔡州城,只不过此时的金哀宗却又出了幺蛾子,刚刚好了没三天,就想起自己当年当皇帝的逍遥日子,认为此时生活质量不够,要修建宫殿,广招美女,提高自己的帝王水准,这不是扯呢吗?当即就遭到大臣反对,好在及时悬崖勒马,在完颜忽斜虎的日夜操劳下,终于又给金哀宗训练了点兵力,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公元1233年,9月份,蒙古大军与南宋大军合力围攻蔡州,后来在襄阳知府的配合之下,率先攻下唐州,随后又攻打息州,当时可怜巴巴的金哀宗,仅仅派出了500兵力支援息州,慌不择路的金哀宗,放弃了尊严与面子,居然天真的以为当时的南宋会放过他,说大金要是灭亡了,那么蒙古收拾大宋也是迟早的事儿,但是他或许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当时他是以一个即将亡国的亡国之君的身份在和南宋谈条件,他也忘了曾经的金国祖先,是如何步步紧逼。
俘虏宋徽宗与宋钦宗不说,还制定高额的赔偿,金钱不够就拿女性来凑,这样的行为,无疑也给今天的金国灭亡埋下了伏笔,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的南宋,自然也不肯放过这样的机会,合力围剿蔡州,时间来到公元1234年,蔡州城弹尽粮绝,金哀宗深知自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做出了当年宋徽宗一样的举动,不想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居然决定禅位给完颜承麟,完颜承麟自然也不傻。
明知道金哀宗是拿自己当背锅侠,所以也拒绝接受。金哀宗毕竟还是那个能创造奇迹的男人,居然处心积虑,苦苦哀求,说自己的这身体也已经不行了,都已经胖成一团了,完颜承麟你还年轻,我这些年打下的江山社稷,就托付给你了,好在平日里,看来你这身手也不错,相信你将来能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伟业,鬼话连篇,看金哀宗可怜,完颜承麟在佩服他的同时只能答应了。
然而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完颜承麟前一天答应当皇帝,第2天刚刚举行登基典礼,就被爬在城墙上摇旗呐喊的宋军给吓得不轻,不一会城门就被攻破了,在蒙军与宋军的联合打击之下,尽管剩下的尽管将士誓死抵抗,但是终究不过是于事无补的挣扎罢了,见大势已去,金哀宗倒聪明,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完之后,乖乖自缢而亡了,外面的完颜承麟确实是个汉子,拼死抵抗,本来还打算周旋一下,可是突然有人告诉他金哀宗自缢的消息,瞬间崩溃了,无奈之下跳水而亡,看着金国最后的希望也没了,剩下的将士们也一同跳水殉国,场面一度相当悲壮。
金哀宗以为自己死了就完事了吗?当然不是,秉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原则,金哀宗肉体还是可以用来邀功请赏的,所以干脆蒙、宋各自一半,塔查尔和孟珙自然带着其他战利品回国了,只不过当时金哀宗已经被火化一半了,据说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被一分为二。
对于蒙宋联军而言,真正的报复才刚刚开始,蔡州城中的全部男丁,无一例外全部被迫领了盒饭,皇后以及其他的女眷们,更是承受了无尽的屈辱,或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惨烈程度要比当年更高,据说金国皇后被士兵侮辱之后不说,还有人专门为此画下画像《尝后图》。很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屈辱。
而金国的悲惨结局,说白了就是因为自己的咎由自取,蒙古为何比当时的南宋还要仇恨金国呢?实际上在历史上,本来蒙古曾经也算是金国女真贵族的一个附庸,不过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蒙古终究还是被抛弃,夜郎自大的女真贵族,也认为将来的蒙古不会有实力和自己抗衡,如此的狂妄自大,也最终让自己付出应有的代价,本来人生来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当年的蒙古在女真贵族那里所受的屈辱,也是蒙古人后来忘不了的。
金国仗着自己当时有实力,对于蒙古各个部落也是呼来喝去,丝毫没有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是制造各种矛盾与冲突,让他们自相残杀,我国自古有句老话: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一旦把事情做得太绝,就很难再有挽回的余地,按理说,当时金国该死的人也已经死了,但是为什么还要开展后续疯狂的报复,无非就是当年金国的这一举动:
还记得当时蒙古军队在蔡州城内,为什么要那些男丁命呢,尽管他们很无辜,但是也只能怪他们的祖先太绝,金国当时为了控制蒙古部落的力量,颁布了一项惨无人道的政策,相当于种族灭绝一样的,严格控制着当时蒙古部落的人口,一旦达到他们划定的标准警戒线,就会使用各种理由滥杀无辜,这也使得多年以来蒙古部落的人口始终难以发展起来,自然更加没有力量而反抗金国压迫,所以后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蒙古要和南宋联合了,其实当时的金国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没有反抗自然也不会成长就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之下,养育出了成吉思汗那样的一代天骄,当时的成吉思汗目标也很明确,首先是统一分裂的各个蒙古部落,这样才能有机会与女真金国抗衡,事实也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再加上历年历代累积的仇恨,没有蒙古人不希望打一个翻身战,随着蒙古实力的增强,一向嚣张跋扈的金国,也逐渐倍感压力。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时的巾帼很有优越感与自豪感,在自己强势的时候,把周边能得罪的能欺负的国家挨个欺负了个遍,如此招人恨,自然也应了那句话:
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当年你嚣张的样子有多狂,如今你所付出的代价与教训就有多惨痛。
三国名将颜良文丑为何被秒杀?
袁绍麾下有两员猛将,分别是颜良和文丑,且此两人威名远播。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
那么,颜良、文丑谁更厉害些呢?
在袁绍阵中,实力一流的张邰和颜良文丑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曹操也曾说过:颜良文丑乃一世猛将也!二人都为当时河北名将,不好比较。从演义上看,颜良文丑都是可以说一等一的。
1、颜良正常交锋20合败徐晃,曹营将领栗然。比较许褚曾50合战徐晃不分胜负,颜良武力明显在许褚等曹营诸将之上。而"众将栗然"足以说明曹营诸将对颜良武力之怯。
2、文丑亦射翻张辽,击败徐晃,与初登场“少年武将”时的赵云50-60合战平。
3、建安四年(199),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许昌);次年(200)兵进黎阳(今河南浚县),遣颜良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被关羽偷袭击斩。
可见关羽能斩杀颜良属于偷袭得手,而关羽失荆州时曾输给徐晃。
然而,从出场上看,在袁绍手下时,文丑好像更出彩,一对多,冲阵,单挑,都有上佳表现。而颜良则只是白马昙花一现,可参考的只有徐晃,战例太单一,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就大。
三国武将,本领俱在伯仲之间。凡轻易分出胜负者,皆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在内。比如关羽斩颜良、文丑,虽然关羽要比颜、文强,但与其马快、信心,与颜文的大意也不无干系。再如,黄忠斩夏侯,亦靠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甘宁如此猛将,在疲惫之时,为沙摩柯所杀。抛却此类因素,比如许储斗马超、典韦战许储、张飞与许储等,皆难分胜负。
总观颜良和文丑实力,当不分彼此。不管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历史上,颜良文丑的实力都是相仿的。
演义中,颜良比文丑少用了10回合打败徐晃,因此颜良武功高。而在正史说颜良是被关羽杀死的,而文丑是死于乱军之中,所以颜良比文丑厉害。
颜良文丑每战必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舍身忘死,虽出于对自身武力的自负,但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却是大多数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这也是他们得到袁绍欣赏的原因之一。另外,颜良敢于直言他人之非,不怕得罪如沮授等权贵,文丑则豪气过人,性情率真,直呼“何人能败我?”这些也是大多数人不敢说或者不想说的话。
遗憾的是,他们终究不能成为刘关张这样的人间偶像。在史家文人的笔下,他们如同卡通玩具,被任意搓揉设计,失去了基本的自然物理形态,甚至连起码的人的尊严也享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