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邪念结晶(为什么总是对爱过的那个人念念不忘呢)

穿越火线 susu 2023-06-16 13:10 268 次浏览 0个评论

邪念结晶,为什么总是对爱过的那个人念念不忘呢?

这种情况很常见,常出现于单相思或者恋爱时间很短又分手的人中间。是什么导致念念不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论是单相思还是热恋期分手,众所周知,爱情最终都会化为亲情,这个过程是不断包容和相互关心的结果。在你还没有发现对方缺点的时候,突然停止会让你觉得无所适从,这就类似于桌山摆满了大餐,你才吃了一种菜正回味无穷的时候。结果其他菜全都撤走了,你会不会对其他菜充满好奇,充满可惜?也许这个例子不太恰当,但大概如此。同时,你的内心会不甘。大多数长时间念念不忘的人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不是因为真的特别爱他/她。只是和自己较真,为什么没有得到。其实仔细想想你真的非常喜欢他/她么。2.还有一个原因,人们的脑补能力。你念念不忘的这个人会被你脑补成一个完美的人,他的一切特点都是你想象中最完美的。好像除了他/她,你对其他人都提不起兴趣。这只是一种假象,如果你细想一些细节,其实没有那么完美的人。这个才是造成长时间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他/她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你脑海中虚构的完美形象,因为你的想像赋予这个形象太多额外信息。为什么长时间恋爱分手的出现这种长时间念念不忘的情况概率低。因为太了解,可以给这个形象赋予的额外信息有限。不是有句话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其实挺有道理的。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解决方案:下面说如何解决这个情绪,说实话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能立马解决。只能缓解,首先你要知道一些背景才能展开,恋爱是相互的。两者不能有高低之分,简单来讲,就是两者只有互相之间有感觉才可以。曾经有个人对我说,恋爱源于一见钟情,我一直嗤之以鼻。但慢慢发现,虽然表述极端,其实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两个人第一次相见没有任何好感是不会继续发展下去的。我所说的好感并不是指喜欢和爱情。比如你走在大街上看到颜值高的人,会产生好感。有些人并不好看,但气质会让你对其产生好感。所以,在短时间(少于三次接触)的了解之后有好感的才有继续的可能。毕竟你对他有好感决定了你是否愿意了解他,其他因素,性格,品德,财富等等决定你会不会否决对他的好感。所以,爱情不要盲目,找个相互喜欢的,而不是纯属自己一厢情愿,一辈子太久了。对方即便被你感动,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会被消磨。宝宝和马某就是一个好例子。两人情感上的地位不平衡。所以万不得已,找个爱你的比找个你爱的好。虽然这有点自私。

1.运动,负面情绪会随着运动排除体外。虽然只是一时,但很管用。当你实在受不了的时候,用运动平复下心情。

邪念结晶(为什么总是对爱过的那个人念念不忘呢)

2.试着找段新的爱情。

3.让自己忙起来,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大部分整日因感情忧郁的人是因为太闲了。

4.时间磨平一切,这个才是最好的方法。自己体会

5.其他,例如购物,旅行,聊天。

你知道走水指的是什么吗?

为什么说“穷不走水,富不涉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至理名言被口口相传,脍炙人口。古人无穷的智慧让我们叹为观止,也避免了很多弯路“穷不走水,富不涉淫”就是其中之一。

“穷不走水,富不涉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做人的重要道理。

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说穷人不要走水路,万一不小心把东西落到水里,自己就会更穷;富人不要涉足淫,因为万恶淫为首嘛,古往今来,因淫误事者不计其数,如纣王一样,多少地王因淫丢了江山!

“穷不走水,富不涉淫”的实际意义却并非如上面的字面一样。

“穷不走水,富不涉淫”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穷人和富人都不能走水,穷人和富人都不能涉淫。

这就像《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样”。并非说将军战死,战士回归,而是应该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将军和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军和士兵都经历了很多年的战争,有些为国捐躯,有些凯旋归来。

之所以如上面缩写,是为了文词的更加干练通畅,避免重复累赘。

“穷不走水”,“走水”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走水”有两种意思!1、失火

古代失火后,常会说走水了,《红楼梦》中,贾府马棚失火,贾母询问时,丫鬟回答说:

“南院子马棚里走了水……”

这也是人们为了避讳一些不好的词语才形成这样的习惯,最后代代相传,约定俗成了。例如把负伤称为“挂彩”,把死了称为“老了”等。

另外,五行之中水克火,所以一旦失火,就要用“水”来压制“火”,这也提醒慌乱中的人们赶紧拿水来救火,因此称为“走水”。

穷不走水,就是说穷人家里本来就穷,唯一的财产也就是个房子,再来一把大火将房子烧的干干净净,那将一无所有,让他怎么活啊!同样,水火无情,再富的人也经不起火灾的肆虐,一把火同样什么也没了。

、富不涉淫古人认为,“万恶淫为首”,色字头上一把刀,古代多少帝王名人毁在“淫”字之上。“淫”不仅仅是指色欲的淫,它泛指人的很多欲望,比如金钱、地位等等。

《说文解字》载:“侵淫随理也。从水声。一曰久雨为淫。”

雨水本是万物生存之本,但雨下得多了,下得久了,便是“淫”,便会产生灾难。由此可衍生出“淫”的意是:过分、过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有“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之语,用的也是这层含义。

人在生活艰难的时候,目的很单纯,很少会涉及“淫”,可一旦兜里有了钱,想法也就随之多了起来,这时候就容易放纵自己的欲望。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说: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所以,无论多好的东西,都不要过于贪恋,否则就会变成灾难。

富人一旦涉淫,都会变得一无所有,更不要说穷人了。不管人们热爱的是贪欲,还是淫欲,一味地放纵自己,沉迷其中,最终毁掉的是自己。

所以,“穷不走水,富不涉淫”,这两句古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即便放在现今也非常有用,对人们做人做事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时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释义:

●《毛诗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

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正义》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正义》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正义》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译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译文】《关瞧》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的品德的,它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君王用它来感化普天之下的臣民,端正夫妇的伦理关系。所以用它在乡间合乐歌唱来教育百姓,用它在诸候宴会上合乐歌唱来教育臣子。《国风》的风,是讽谕的意思,是教育的意思;只要讽谕能打动人民,那么教育就能感化人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涵蓄在心里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和继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情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古代的圣王就用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译文】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做风,二叫做赋,三叫做比,四叫做兴,五叫做雅,六叫做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做“风”。到了仁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国家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沦丧,哀痛刑政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所以变风、变雅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没有忘怀的缘故。因此一个国家的政事,通过一个人的心意表现出来,就叫它“风”。反映天下的政事,表现各国的民情风俗,就叫它“雅”。雅,是正的意思,是表现周王朝政教兴衰经过的。政教有小有大,所以有《小雅》,有《大雅》。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情状,并把这种成功禀告神灵的诗歌。这就是风、小雅、大雅、颂、颂四种诗体的由来,是诗的典范。

然则《关瞧》、《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瞧》乐得涉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瞧》之义也。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从《关瞧》到《麟趾》这些教化人的诗篇,便是先王的风诗,所以归于周公名下。南的意思,是说教化是从北方到南方的。从《鹊巢》到《驺虞》这些感化人的诗篇,是诸侯的风诗,先王用它进行教化,所以归于召公名下。《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风诗,是讲端正最初的伦理,是王业教化的基础。因此,《关瞧》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瞧》的要义啊!

如何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不得不承认,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果你要想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要经历一定的挫折与磨难。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古今中外,凡有大成者,必然是经受了巨大的挫折与磨难。

第二,不再过分依赖他人,做一个思想独立的人。

越是过分依赖他人的人,思想越是不够独立,内心敏感而又脆弱。通常表现为不够勇敢,不够自信,遇事退缩胆怯,紧张等。所以学会一个人独立面对问题。

第三,多学习,提升自我,充实自我。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只有大脑里有足够的只知识储备,才会面对事情不慌不忙,才能更好地解决困难。强大的内心,一部分来自于实践,更重要的一部分则来自于实力。

第四,勇于尝试,突破自我。

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做自己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人只有逼自己一次,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成长的过程很难,但是成长后的自己会变得更加强大。

第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做更好的自己,做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更不要为了取悦他人,处处为他人考虑而委屈了自己。生活中,有些人就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话特别在意和敏感,甚至有可能因为他人的一句话使自己泪流满面。

农村俗语财不走急?

俗语、谚语,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这句俗语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此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一、财不走急,富不去偏

“财不走急”,从字面上看就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财富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非一夜暴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挣钱,也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语云:“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做人做事也一样如此,要获得成功,需脚踏实地,先从小事做事,急不得。满脑子想着挣钱发财,容易陷进钱坑里。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君子爱财,应取之有度。“富不去偏”,指的是挣钱不走歪门邪道,不发不义之财,不偷不抢,要讲良心,光明磊落,要有基本的原则。如果一味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最终只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深渊,只能锒铛入狱。

二、穷不走南,富不去北

“穷不走南,富不去北”,这里提到的“南、北”,指的是方位地域。

南方,多发大水洪涝灾害;且在古代,南方一直被视为南蛮之地、偏僻之地,文明尚未进化,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南蛮鴃舌之人”,意思是说南方人说话的声音像鸟叫一样。所以,穷人不宜到南方,否则容易被饿死,又或者变得更穷上加穷。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治水的改善,运河的开通,南方地区逐渐演变成一个物产富饶之地,鱼米之乡。而北方地区,人口较为剽悍勇猛,加之政治、军事等原因影响,战乱频发。

常年战乱纠纷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大家都想着往南方迁移,谁想往北方去?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所以,“富不去北”。

文 | 文史君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