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者的传说,灵感的源动力来自哪里?
灵感源自心与自然互悟互感自然前行而产生的火花,是自然与心携手互动的美,因而动人。
春天是悟,也是灵感,因此万物复苏,百花灿烂,孕育万物,灵感所至,人人心中有春天;夏的感悟,有夏的灵感,繁蒇昌盛,万物竞发;秋,是春花秋实,硕果藏收迎冬;冬,寒而凝靜,寒风吹去浮尘,雪洗大地碧空,也是悟、感受和灵感,是心与自然的碰撞交流。
一个人,自己走着,也是心与自然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灵感,一棵树、一小草、一片林、一条小路、一块石头、一座大山、一朵云、面对的思考的结论就是灵感
为什么古代的日本没有太监?
一天傍晚,10岁的小留金被父亲死死地绑在炕上,手脚都不得动弹。父亲在留金的腰下摸索了一番,手起刀落,只听留金“哎呦”一声,便沉沉地昏了过去。当留金再醒来时,身体却已残缺不全了。
留金一睁眼便对着父亲狂叫:“我的那个呢?”父亲默不作声,双眼瞥向了炕头边缘的一张油纸上,那纸上摆放着一团焦黑干瘪的物件,周遭散发着浓烈的花椒油味。父子俩相视无言,两行热泪顺势滑落。
留金知道,从此以后他便是名副其实的“六根不全”了!他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要想把日本没有太监这个问题谈明白,咱们还得从中国说起~
太监这个群体往往出身于贫苦人家,唯有穷到吃不起饭的穷人,才会忍心把孩子推进火坑里。孙耀庭走上太监之路,与旁人没什么两样,可结局却实在让人唏嘘,这一刀似乎是老天跟他开的玩笑。
1902年,孙耀庭出身在天津市静海区一户贫苦农家,家里一共六口人,孙耀庭排行第二。他的出生并未给父母带来多大的欢乐,看着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和门口的7分薄地,孙家父母满脸忧虑。
孙耀庭的父亲有一股子力气,靠着给私塾先生做长工养活一家老小,母亲没有别的本事,顺带着给私塾先生做老妈子。清朝末期世道艰难,皇家的日子都摇摇欲坠,何况平头老百姓呢?没多久,私塾先生家里也揭不开锅了,只得变卖田产家当,孙耀庭的父母当即失业,沦为乞丐。
6岁那年,食不果腹的孙耀庭亲眼见证了,什么叫“衣锦还乡”。
那一年,在宫里做太监的小德张吹锣打鼓地回到家乡省亲,十里八村的人都赶过来看热闹。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小德张”出息了,不仅给隆裕太后做大总管,还捞了个三品大员的位子当。
小德张很是阔气,大手一挥请全村人吃了三天的肉包子流水席,村口的戏台子成天成宿地唱大戏。就连县太爷也闻讯赶来,一睹“御前红人”的气派。
穷到要饭的留金父子两眼冒光,似乎一眼就望到了财富的大门,正朝着他们敞开。
“一个渔民的儿子,都成了土豪。不就是挨一刀吗?”小留金有些愤愤不平,他哪里懂得这一刀意味着什么。
穷人是没有资格做选择的,能活下去的路往往只有一条。夜黑风高,孙耀庭就在自家父亲的刀下,实现了发财致富的第一步:切干净!
然而,让孙家父子始料不及的是,还没等孙耀庭身体恢复,大清朝便轰然倒塌,他这一刀终究是要错付了!
本着“不能白挨刀”的原则,孙家父子四处求人,终于把孙耀庭送到了溥仪和婉容的身边。皇帝退位了,但优待还在,孙耀庭终于凭借切掉的三两肉,吃上了一口皇家饭。
只能说孙耀庭“赶上好时候”了,放在大清朝鼎盛时期,想当个太监哪里有这样容易?
太监这个词,原来是指宦官中等级最高的人,后来就成了一个泛称。
要注意,太监这个物种还真不是中国独有的,古埃及、古罗马等很多国家都有过类似的侍者。只不过,咱们中国把太监制度玩得最六,直接分出了三六九等,还衍生出了一条生产线,更产生了很多伟大作品——著名太监。
先秦时期,《诗经》、《礼记》当中都有关于太监的记录,也就是说打从那个时候起,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里都有了太监的存在。但,东汉以前的太监是否净身,不得而知。《后汉书宦官列传序》中记载:
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可见,东汉时期,才严格规定太监净身。
说起太监,很多人最感兴趣的当属“净身”,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讲一讲。
净身是个技术活清朝时期,对于太监的“录取”和“退休”管理都非常严格,像小德张和孙耀庭这样私自切刀的情况,那是不被允许的,必须专人专用。整个清朝时期,每年对太监的需求量只有160人,因此程序严格、标准较高。
你以为只是挨一刀的事,弄不好就会出人命,所以技术层面的要求非常高。想要成为编制内的太监,得满足以下要求:
1、家里必须有3个以上的男孩,才允许填写申请表。这是本着传宗接代、生生不息的原则,老祖宗的香火不能断。
2、手术后健康情况良好。
3、向礼部报备,逢缺入职。也就是说挨刀与入职中间,需要等待期。
那么,了解了“应聘规则”之后,就进入手术阶段,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出了纰漏,满盘皆输。
在那个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年代,手术无异于走了一趟鬼门关,所以朝廷特地培养了一批“刀儿匠”,学名“阉役”,负责主刀,身份地位相当于外科大夫。刀儿匠的手艺父子相传,各个派别的切割方法各有千秋,但成功率都出奇地高,这点倒是相当神奇。
净身之前,一般都会签署一份文书,上写着“自愿净身,分文不取”。说是分文不取,可给不给钱都是凭个人觉悟。签署文书以后,刀儿匠便开始做准备工作了。
1、场所:
清代施行阉割手术的地方,是一处名叫厂子的破旧小屋,位于故宫的西华门外。
这间小屋密不通风,窗户都要用里外三层的黄纸糊上,以免灌风。因为刚做完手术的人不能吹风,否则不利于伤口愈合。
房间里的炕,需要用砖块垒成,不能用土灰。否则屎尿屁混合土灰,那生生得结成土坯不可。
2、净身者需要准备的物件
除了刀儿匠必备的工具以外,接受净身的人需要自备一些东西。
比方说,得带足一个月的口粮,30斤小米足够。另外,还要自备几框玉米芯,这东西用来做柴火烧炕取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带些芝麻秸,这东西烧成灰,全当做碘伏一类的清洁药水,涂抹在身体污秽的地方,不伤皮肤,还能消炎。
一切准备就绪了,那就进入正题了!
按照吩咐,净身者需要摆成“大”字型仰卧在床上,为了防止挣扎,需要三位小太监按住腰部和两条大腿。
为了防止大出血,腰、大腿根儿都要绑紧几条碎布。道具固定完毕,刀儿匠就要上场了!
在这个无比紧张的时刻,往往还要来上一段开场白。
“你是自愿净身吗?”
“是!”
“你想反悔吗?来得及!”
“绝不反悔!”
“你今后断子绝孙,与我可有干系?”
“绝无干系,事出无悔!”
问这一遭实在也不算白费功夫,要知道手起刀落可就再没有转圜的余地了,难保有几个临阵脱逃的,这也算是最后的机会!
说罢,一盆滚热的胡椒水就会招呼下来,权当是麻醉剂了!忍耐力差一些的,到这基本也就疼昏过去了,有点意志力的,还得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刀儿匠的工具类似于小型镰刀,锋利无比。医疗条件限制,也就没什么消毒程序,能在火上烤三圈,已经算是格外优待了!
先切球,再取根,一套流程操作完也就是半盏茶的功夫。这时候刀口漂不漂亮,切割面平不平整,全看刀儿匠的技术。
切得太浅,容易重生。切得太深,容易凹陷。日后如厕的时候,水滴都会呈扇面状喷洒,所以好些太监都会勤换衣裤,否则身上免不了有些怪味。
古代没有导尿管,只能用大麦秆代替,伤口包扎就只能借助猪苦胆,倒也算干净卫生。
就算是英雄好汉,程序进行到这一步,一般也没有神志清醒的。醒来过后,钻心的疼才是真正的要命。各位可以自行想象,没有止疼药,全靠一声吼。
因为身体不便,所以净身者一般都会被建议尽量禁食几天,实在熬不住了就喝几口小米粥。排泄得越少,恢复得越快。
实际上,最考验生命力的是术后恢复的前三个月,很多人出现了感染也就直接丧命,根本看不到紫禁城的太阳。
头三天,净身者只能仰卧在炕上不得动弹,近乎于大小便失禁。为了保持清洁,旁人会在他们身下垫上一张门板,门板中间掏出一个孔洞,想方便的时候便在这酣畅淋漓。
不过,因为没怎么进食的关系,排泄物也不会太多。如果三天后,插进去的大麦秆能够顺利拔出,又可以自由排尿,那么手术就算是成功了!
三个月后,净身者才勉强可能自由活动。活下来的就是名正言顺的太监,一命呜呼的只能被抬回本家安葬!
看到这,不由得心头一紧,但凡有别的活路,谁愿意送孩子进宫做太监呢?真是九死一生……
太监的执念每个被迫走上这条路的人,心中难免都有缺憾。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自尊,使得他们对失去的那块东西,格外惦念。
中国人都讲究死有全尸,太监终其一生的盼望就是物归原主。
正像开头我们提到的那样,孙耀庭被切下来的肉,是用花椒油烫煮过的,这样加工以后才能更长久的保存下来。
太监的这部分都会由净身的刀儿匠保存,未来离宫时会用钱赎回来,称之为“赎兰”。因此,每一个在宫中讨生活的太监,都免不了要刻意积攒一些钱,否则下辈子也是个没有宝贝的残缺人。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太监制度延续了数千年,几乎伴随了整个封建时代。
这样残害人身的制度,为什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里呢?
道理很简单,大家细想便知。
在封建王朝,皇帝为了保证至高无上的权力,使文武百官臣服自己,必须有更为忠诚且值得信任的奴仆,而太监恰好是最佳选择。
他们日夜陪伴在宫廷之中,既是生活上的帮手,又是事业上的助手!然而,为了保证血统纯净以及后宫秩序良好,皇帝又不得不用净身这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
真是睿智,又自私!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越完善,宦官制度也就越健全。中国不是第一个运用宦官制度的国家,却实在是将它发扬光大的那个!
复制粘贴到极致的日本,为啥没太监终于说到了正题,各位能看到这里也实属难得,请容小女一拜!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从唐朝时期开始就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以至于我们身处日本,也能无障碍阅读他们的文字。甚至,前首相去世时,灵牌上满眼都是汉字,抄作业到如此地步的邻居,怎么太监制度,他们反倒没有效仿呢?
原因很简单,无外乎两点:
不想学以及学不会!
关于不想学,史学界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日本从恒武时期以来,便崇尚fo教,且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仁爱待人。他们不愿意运用净身这样残酷的方式去对待仆人。
关于这一点,我倒是有些疑惑,那么37年以后的所作所为又是为何呢?难道仁爱的传统没有被保留下来吗?可见,这种猜测站不住脚。
第二种,日本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如中国强大,也就是说皇权并没有登峰造极。皇帝往往受到幕府大臣的掣肘,而太监又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因此太监制度在日本没有生存的土壤。
第三种,太监制度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是因为净身规则。而之所以净身,是因为要避免异性之间的过分接触。
日本文化中,对于“男女有别”的要求并不像中国这样严苛。清朝晚期,一些工厂里压根不允许女工存在,理由就是男女共处一室,有伤风化。
对日本文化有些了解的朋友,自然会理解。他们对于“矜持”、“避嫌”这种事,那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所以,男人在后宫里劳动,净身不净身压根就不在考虑范围内。偷偷说一句,日本的宫女圈子,非常奔放。
相较于“不想学”,我更倾向于“学不会”!正如前文所说,净身是门技术活。中国的技术之所以炉火纯青,是因为我们畜牧业非常发达,在给人净身前,很多巧匠的工作就是替牛马猪做手术。
东汉时期,中国就自己有了“劁猪”技术,这与太监的“去势术”是一个门类。我们的祖先在日复一日的劁猪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技术,因此太监净身的成功率极高。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他们的畜牧业并不发达,没有练手的猪,何来去势的人呢?
中国古代的刀儿匠都是父子相传,历史上的“小刀刘”就成了一方美谈。
而日本,缺乏这方面的市场和人才,直到我们维新变法期间,日本才流传开来一本叫作《去势术》的古籍,而那个时期日本皇帝早已成了权力傀儡,皇权大大削弱!
不过,中国在太监制度上领先一筹,也确实没什么可骄傲的。这样摧残身心的制度,是时代的糟粕,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劳动人民的血泪,真该剔除……
更何况,历史上很多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搅动着政治风云,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实在是时代的悲哀。
秦朝赵高,嬴政去世后,赵高逼死了嬴政长子扶苏,扶持胡亥为傀儡皇帝。结党营私、中饱私囊,加速了秦朝灭亡!
明朝刘瑾,科举不中,便入宫做了太监,凭借着明武宗宠信权倾朝野,利用手中权力鱼肉百姓,人称“立皇帝”,也就是站着的皇帝,全国首富!
当然。与他们相比,历史上也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优质太监。
六次下西洋的郑和,足迹到达非洲西海岸,弘扬国威、名留青史!
码字不容易,各位大哥关注、收藏、点个赞吧!我是@叶老师讲历史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导语: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几乎将“寺”和“庙”二字连用,而且似乎感觉到寺庙本就是一母同胞,区别不大。甚至连存在了上千年的“大理寺”这样著名的古代政府机构的官署名,都觉得这里是属于佛家寺院的……这种含混的概念,让多少人迷茫,更如雾里看花,越看越朦胧。现在,本文就“寺”和“庙”在中国发源的历史顺序为探究谈起,来系统的帮助大家厘清这一问题。
▲ 历史上的“寺”和“庙”之含义 让你迷茫多少?
从“寺”在中国的演变历史 厘清“寺”的真正本源和含义★ ★ ★ 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有,作为古代帝王的“行政机构”存在。★★ ★
寺,在古代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早就有之。它是作为皇帝的行政机构的专有名词存在。
比如,平时大家看电视,或者读一些文学作品,“大理寺”这个词语估计听的都不少。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一些重要案子在影视剧里头的帝王一般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交给大理寺审理(或查办)”。
那“大理寺”在古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机构呢?看了一些答案,一些人常常错误感觉就是佛家寺院,这种认识只能是一种曲解。因为在“大理寺”正式命名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以寺院来解大理寺的性质显然是错误的。
大理寺,实际是属于一个官署名。它在中国古代,实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高法院,主要职能是掌管审谳与平反刑狱的。负责大理寺的长官被称呼为大理寺卿,并位列九卿之一。
▲ 历史上的大理寺 实际是一个官署专管刑狱
关于大理寺的历史沿革,在秦汉时期,大理寺的名称叫做“廷尉”,到北齐才改叫“大理寺”,之后为历朝所沿用,一直到清朝。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直到清朝末期,大理寺才被改为“大理院”,不再以“寺”作为官署名,在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大理院的叫法一直被沿用,并作为当时最高的审判机关。再到了民国中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大理院又更名为“最高法院”,然后一直到现在,依旧沿用最高法院这个称呼。
确切来说,从历史沿袭的角度讲:
古代的大理寺,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最高法院的前身!
此外,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行政机构中,以“寺”作为官署命名的还有如: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另据唐书百官表中记载:
“汉以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再据寺的考查原义,寺字在周代可通侍的意思。周礼天官有谓:
“寺人,掌王之内人。”这个意思是说,寺人,相当于侍官,有亲近侍候君主的意思,因此在之后才有朝代将“九卿”列为“九寺”。
还有来自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解释是:
“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这更加验证了“寺”在中国古代原本就是官府治事的所在。而且,“寺”在古汉语中有“持续,相续”的含义。也就是说,皇帝以“寺”冠名设立机构的重要意义是在说明,这些机构的性质是永久的,并非临时,是要作为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因此称“寺”。
★★ ★ 佛寺,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政府为僧团提供了一个长久居住、专门修持、弘扬佛法的场所,也以“寺”冠名,称作“白马寺”。★★ ★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思想有利于教化社会人心,并对国家稳定人心、促进团结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古代的中国帝王将教授法佛,以及供僧团居住、学习、修习的场所也以“寺”冠名,以示重视。以此希望这样的场所职能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讲,最初的佛寺同样是作为政府的办事机关、教育机构的角色存在。只不过是专门负责弘扬佛法、教育方面的。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刘庄特派使者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当时是由鸿胪寺负责接待。后来佛法受到朝野普遍欢迎,汉明帝因此将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并于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的西面,按照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的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用以做专门传布、学习佛法,教化社会人心的专门场所。因为当时的经书是两位僧人从印度用白马驮来的,因此朝廷将这些房屋按照当时政府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重要的政府办事机构的命名法则,也称为“寺”,叫做“白马寺”。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最初的白马寺隶属于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主要存在的目的是翻译经典,以及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 ★ ★ 隋唐后,寺作为帝王官署的称谓逐步减少,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专用名词。★ ★ ★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虽然九卿寺依然并行存在,但基本已无实际权力,之后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一直存在到清朝外,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机构逐步减少,寺,这一名词,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如我们常说的:北京的潭柘寺、法源寺、大觉寺、戒台寺、灵光寺(位于北京八大处)、红螺寺等,再如千年观音道场之普陀山的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宝陀讲寺等,杭州的灵隐寺,河南嵩山的少林寺,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苏州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四川峨眉山金顶的华藏寺,陕西宝鸡的法门寺等等,这些都是国内时至今日以“寺”冠名的享誉中外的著名佛家寺院。
★ ★ ★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善法教育、教化社会人心,并为大众提供共同修行的场所。★★ ★
那历史上的佛寺主要是做什么的呢?在大家的印象中总是觉得,一般人去寺院可能就是有了难事然后专程去求菩萨保佑的,实际,这正是大众眼中对佛寺不善了解的地方。
▲ 寺院里的藏经楼
历史上的佛寺,它的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它主要的目的是普及和教育。比如佛寺里有藏经楼,在藏经楼里,实际不单单是佛教经典,包括儒家、道家的经典都会有收藏。在中国历史上,历来中国的读书人,包括一些像王阳明、朱熹、范仲淹等这类大儒,都曾经长时间在寺院挂单来读书。还有,佛寺里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佛法讲座,感兴趣的老百姓都可以进来听讲,这便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共同参学修行的场所。
从“庙”在中国的演变历史 看“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 ★ 庙,在中国发源历史可能比“寺”更久,最初为国人供祭祖宗神位所建造的屋舍,汉代之后,逐步演化为祭祀中国一切圣贤、神灵之处所。★ ★ ★
庙,它存在的时间可能会比“寺”更早。
在史书中,关于出现冠以“庙”的建筑称谓的,据《魏书·地形志》载:
“高平,二汉属山阳……有痴水、千秋城、湖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据此可以推断,虽然“伏羲庙”的创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魏时就已经作为一方名胜存在了。至少这一点可以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庙”的发源可能比“寺”还早。
▲天水伏羲庙
那“庙”在中国古代到底是以怎样的角色存在的呢?
实际上,“庙”,最早是中国古代的人们用以专门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称“宗庙”。
在儒家经典《礼记》的《礼记·祭法》中说:
“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普遍有权设有祭祀祖先的“宗庙”。因此,帝王的祖庙称“太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可按制建立“家庙”。
▲古之天子之太庙
直到汉代以后,庙的演变形式逐渐丰富起来,明显由之前主流的“宗庙”形式演变成中国人供祭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我们熟知的:孔庙、武侯庙、岳王庙、关帝庙、女娲庙、龙王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孟姜女庙、屈原庙等等。
▲澳门妈祖庙
与佛寺相比,至少我们没有听谁说过将供奉关帝的叫做“关帝寺”,也没有将供奉妈祖的叫做“妈祖寺”,那“龙王寺”更没有。由此看,寺与庙的区别实际还是很大。细心点并不难分清。正因为“寺”和“庙”的功能不一样,所以它们的称谓也就自然不会一样了。
★ ★ ★ 至少唐代开始,古代皇宫前殿也称庙,古人常以“庙堂”、“庙廊”指代朝廷。★ ★ ★
庙,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古人常以“庙”来指代皇宫的前殿,也指朝廷。如“庙堂”、“庙廊”等。而庙指代朝廷的用法,据推断,至少从唐朝就这么用了。
唐代韩愈《荐士》提到:
“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晚唐杜牧《东兵长句十韵》诗曰:
“屈指庙堂无失策,垂衣尧舜待升平。”宋代黄庭坚 《流民叹》: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宋代陈与义《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而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更有名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由此看,庙在唐代以后被用来指代朝廷已经比较普遍,宋代更加流行。
▲庙堂(也即朝堂)之上的奏事
智慧认识“寺”和“庙”的本质区别,不迷信,不盲从。由如上对“寺”与“庙”在中国发源的历史顺序谈起,当我们已经十分明了的了解了“寺”与“庙”的不同外,但还需要明白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论以后我们是去“寺”里,还是去“庙”里,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这一问题,而不能迷信与盲从。
比如,去寺里干什么?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我们去寺院其实是去学习的,而不是专程去祈求神明保佑的。另外,去寺院之前,应该心中明白,去寺院并不是去从事什么迷信活动,因为寺院是开启人智慧的地方。礼拜诸佛菩萨,实际也是礼敬先贤,礼敬一种精神,和他们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以及天地学问。从而培养自己的谦恭,领悟开启自性中本有的光芒。并以礼敬诸佛菩萨之心,反求诸己。这也正是佛说的“人人皆具佛性”的一面含义。
另外,我们去庙里又是去做什么?
首先,去神仙庙:礼敬古之圣贤大德,思怀其精神,以之为榜样行于世间,做好利人利己之修身养性,甚至和古之先贤大德一样,放大心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而公而忘私,利益一方。
另外,去祖庙、祀堂:1、寄托哀思,以表孝德;2、缅怀先祖,牢记并秉承祖代优良的祖风、祖德、祖训,善育后人。
▲今天 我们去寺或庙里做什么?
结语:特别是在这个“寺庙”混叫的时代,人们对“寺”和“庙”的理解,几乎混为一谈,特别是有一些非常原则性的错误,有人觉得根据建筑的规格,大了叫寺,小了叫庙;还有人觉着由帝王亲自敕建的叫做寺,由小地方或者民间自发建筑的叫做庙;还有另一种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人一直认为历史上存在数千年的大理寺它就是一座佛寺,而且还可以常常在里边审理犯人……等等,这样的理解,虽然让人越看越迷茫,但终归说来,也不是大众的无知,只是寺和庙的历史沿革与演化,之间关系的确错综复杂,没有太过细究历史的人,可能真的怎么也不太会弄明白其中的真意。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正可谓,心有千千结,总是理不开。希望今后,大家通过阅读此文可以帮助您对寺和庙多些理解。当然,若有不当之处,敬望各位海涵续补。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突然在家里闻到一股烧香的味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用已知永远解释不了未知。空间维度不同,见地不同,有中见空,空中藏有,这个世界光怪陆离,藏着种种现象。闻到一些东西,一点都不奇怪。被禁锢的大脑,喜欢找逻辑,很难开启神秘之门,你发现不了那些你永远不相信的秘密,因为你正在迷信着。??
悟空的紧箍咒是什么时候取下来的?
如果我告诉了你真相,你可能会感觉到从心中漫起的一股凄凉,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吴老爷子写西游记绝不是表面上浮现的样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在回答孙悟空的金箍儿(不是紧箍咒哦)什么时候取下来之前,我想告诉你西游记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知道取经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传播经书到大唐,不管是如来佛祖还是唐王甚至是唐僧都不是这个目的!
唐王取经一是为了超度那些被他杀害的人鬼魂,只要超度了他们,自己的罪孽就消除了!二是只要办了这个法会,劝世人行善(不行善也不要紧,只要最后一刻放下屠刀也能成佛)就能保住江山永固!
唐僧的出发点也不是为了真经,一是因为拿人家的东西了,没办法;二就是他说的也只是为了报答唐王的恩典,为唐王取经;三就是为了保王江山永固。只字没提为百姓谋福的事!
如来佛祖也不是为了传经,而且他们取的根本就是残次品,没有一本是完整的经书,像金刚经共100卷,佛祖才给了一卷,管啥用?修炼降龙十八掌,就给了你第十二掌的半掌秘籍,你能练成才怪呢!
所以不要被西游记表面所迷惑,西游记本身讲的是地藏王菩萨成佛的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地藏王菩萨顺利的成为佛教的接班人做准备!
地藏王菩萨什么来头?
翻遍西游记,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列出了佛教菩萨以上的神仙,里面都包括了八部天龙菩萨、净坛使者菩萨、金身罗汉菩萨!但是很奇怪的是并没有地藏王菩萨,这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吗?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其他的经书中都有记载,如来佛祖转世的时候,由地藏王菩萨代理佛祖,管理众佛!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也有记载,说的是地藏王菩萨早应该成佛,但是由于释迦牟尼佛出现,他还没有成佛!
佛教最高的领袖有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如来佛和未来佛弥勒佛。但是地藏王菩萨虽然是一个菩萨,却地位排到了很多佛之前,并被如来指定为了接班人!所以也解释了弥勒佛为什么在小西天阻拦取经,这也是忍无可忍的表现吧,虽然最后失败了!(这个典故等讲到了那里我们再展开)
最大的疑点是地藏王菩萨有三件宝,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还有如意珠,但是一件都没在自己手上,而且全部贡献给了取经队伍!两件给了唐僧,一件化作孙悟空!
而最后的名单中已经没有了地藏王菩萨,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那就是因为地藏王菩萨已经成佛,他现在成了名单中的一个佛!
孙悟空的金箍儿在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就没了!
有人会问为什么死的不是六耳猕猴?
如果死的是六耳猕猴,则整个剧情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BUG,这个BUG将导致故事无法再讲下去!因为如来佛祖说过,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即: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背猿猴和六耳猕猴。而六耳猕猴的特点就是:知前后,万物皆明!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六耳猕猴知道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既然他能知道未来的事情,知道自己会被孙悟空打死,那么他为啥还要去送死呢?
那么解释这个BUG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如来佛祖在撒谎,六耳猕猴根本不知前后;二是如来佛祖也想要孙悟空死!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解释,而六耳猕猴是地藏王菩萨变的,如来佛祖之所以说他知前后,也是只针对于孙悟空来说,因为孙悟空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如意宝珠变的啊!
原著中在孙悟空跳出八卦炉的时候有说的“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牟尼珠”
孙悟空已死的证据:
首先是唐僧的态度变化,在那之前,唐僧完全掌握主动,动不动就拿紧箍咒来威胁孙悟空,心情不爽了就念上一念。但是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在那之前的核心是唐僧,掌握着取经的大方向,在那之后是孙悟空掌握着取经的方向,动不动就监督一下唐僧心经念好了没有;再到最后的灵山大殿上,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还没有发话,孙悟空自言自语的跟唐僧说话,金箍自动没了,这里显然他就不是孙悟空!
两个孙悟空的本领一模一样,那是因为地藏王菩萨用如意珠制造孙悟空的时候,把自己的武功封存在里面,后来孙悟空遇到师傅帮他解开了封咒而已,所以本领是一模一样的!
孙悟空在这之前遇到点屁大的事都喜欢往观音菩萨那里跑,而那之后再也没有找过观音菩萨,动不动就往如来那里跑!
慈悲为怀的如来佛祖,当年孙悟空那么胡闹,甚至大闹天宫,但是收服孙悟空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绝情把他搞死,但是对付只犯了一点小小错误的六耳猕猴,就痛下杀手,这不是很奇怪吗?
后期的孙悟空来到灵山就跟来到自己的家一样,啥都懂,也认识金顶大仙、弥勒佛、接引佛祖。还知道人必须通过凌云渡才能成佛,但是唐僧死活不肯走,又派出接引佛祖骗唐僧下船,结果唐僧惨死在这里!
唐僧本不会飞,只是佛祖给封了个佛,马上就会飞了;唐僧答应通天河老龟的事,竟然忘记的一干二净;唐僧在通天河旁边的陈家庄不愿意吃他们供奉的食物,原因是吃了佛祖供奉的食物,对凡间的食物不感兴趣;唐僧回到大唐,一见四大金刚来接,丢下经书就走了,一个丢字暴露了他不是真唐僧!
再来一个证据,在孙悟空被封佛以后,他跟唐僧说的一段话耐人寻味: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孙悟空要想摘紧箍咒要不该问观音菩萨,要不就是问佛祖,他偏偏问的是唐僧!而这个唐僧竟然也知道了金箍怎么拿下来,要知道当初观音菩萨都说过这个法宝是如来给她的,没有教给她松箍儿咒。而且是如来的法宝,只能是如来才能收回去,凭什么唐僧说没就没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孙悟空头上根本就没有金箍儿!
真相很残酷,我也不想把这个推断说出来!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不喜勿喷)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杨角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