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网站广告内容与本站无关

dnf皇女的赏赐(唐中宗为何要把老太婆赐给宰相窦怀贞为妻)

穿越火线 susu 2023-04-24 12:40 287 次浏览 0个评论

dnf皇女的赏赐,唐中宗为何要把老太婆赐给宰相窦怀贞为妻?

窦怀贞可不是一般人,老爹窦德玄,唐高宗李治的左丞相,死后追赠光禄大夫、幽州都督,窦怀贞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年轻时候的窦怀贞也没有辱没祖宗的名声,在担任清河县令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斐然,以清廉干练著称,再加上老爹威名的加持,都督、长史,一路升迁到御使大夫,从一个地方小吏,进入中央决策层了。

dnf皇女的赏赐(唐中宗为何要把老太婆赐给宰相窦怀贞为妻)

到了朝廷,窦怀贞才发现水太深了、大官大多了,老爹去世了没人罩着自己,官二代也不好使,光凭自己埋头苦干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必须站好队、抱条腿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渐渐的,他的三观彻底改变了。

抱谁的大腿好呢?当然是最有权势的那条腿,当今皇上中宗李显,不行,朝廷真正的当家人是韦皇后,这个女人专权弄政,外有武三思的协助,内有李显的宠幸,颇有武则天的风范,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女皇。

主意打定,窦怀贞便对韦皇后各种谄媚,阿谀奉承,为了避韦皇后死去的老爹韦玄贞的名讳,自己改名叫做窦从一,不但如此,对韦皇后身边的太监也是敬若神明,高标准接待,其他的监察御史弹劾太监,窦怀贞就会赶忙拦下来,为了上位简直是毫无节操可言。

窦怀贞的这些丑事成为了大臣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窦怀贞毫不介意,这事儿就连中宗李显都知道了,总想找机会戏弄他一下。

景龙二年除夕,中宗李显心情大好,设宴招待文武大臣,觥筹交错,气氛欢快,李显有点喝高了,就打算逗一逗窦怀贞,听说你丧偶多年,朕十分挂念,终于觅到一个佳人,赐给你当夫人吧,能得到皇上的赐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说明皇上不拿你当外人了,窦怀贞赶紧磕头谢恩。

很快,太监宫女把一个身着婚衣的新娘子领出来,坐在窦怀贞面前,却用扇子遮着面容,李显让窦怀贞朗诵完《却扇诗》后,便下令女子拿掉扇子,大家一看,原来是韦皇后的乳母王氏,已经六十岁了(窦怀贞才42岁),大臣们哄堂大笑,窦怀贞开始一脸惊愕,但是很快就跪下谢恩,中宗册封王氏为莒国夫人,赐予窦怀贞为妻。

原文在《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九》中是这样描述的:酒酣,上谓御史大夫窦怀贞曰:“闻卿久无伉俪,朕每忧之。今夕岁除,为卿成礼。”从一但唯唯拜谢。俄而内侍引烛笼、步障、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令与从一对坐...徐视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本蛮婢也。上与侍臣大笑。诏封莒国夫人,嫁为从一妻。

窦怀贞不愧为马屁届的天才,他把王氏像老娘一样伺候着,民间俗称乳母的丈夫为“阿赩”,窦怀贞就在给皇上的奏折中落款“翊圣皇后阿赩”,大臣们私下称窦怀贞为“国赩”,但是,窦怀贞这一招却正中韦皇后下怀,很快登上了宰相宝座。

屁股还没有捂热,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就把中宗李显给毒死了,韦皇后做好了摄政的准备,结果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先下手为强,发动唐隆之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族人,扶持李旦登基,为唐睿宗。

窦怀贞一看情形不对,这风向转得太快,来不及反应,整个朝廷都知道自己和韦皇后的关系,如何才能和韦皇后进行彻底切割呢?

窦怀贞这时候才让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墙头草随风倒。他跑回家立即把妻子王氏一剑杀了,然后割下脑袋就去见李旦,边哭边诉说这是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主意,自己作为臣子只能接着,顺便还揭露了韦皇后的许多罪行。

这态度转的太快,连李旦都适应不过来,你窦怀贞也不是什么好人,别当宰相了,去濠州当司马吧。

虽然被贬到濠州,但窦怀贞脑筋转得快,知道李旦也是一个软耳朵,便隔天差五的上个奏章,为李旦歌功颂德并顺便问问安,果然让他猜中了,李旦很快就把他召回朝里。

这次他改投门庭,主动投入太平公主的门下,竭尽所能的奉承,每次退朝都到公主府请安,不久又官复原职,重新当上了宰相。

不久,李旦修建宫殿,大臣们都劝阻,只有窦怀贞极力赞成,还把这活主动揽下来,天天现场检查督导,他堂弟都看不下去了,“你身为宰相,不辅佐皇上干大事,天天当监工算什么”,窦怀贞毫不在乎,太平公主这条腿他是抱定了。

太平公主可不是省油的灯,武则天都认为所有子女中只有太平公主的长相、性格像自己,常常和她商议朝政,太平公主也颇有她妈武则天的风范和手段,当年诛杀二张(张宗昌、张易之)、韦皇后、安乐公主、拥李旦上位,太平公众都是背后主事人,屡立大功,权倾一时,重大事项李旦都会问“这事儿和太平公主商量过了吗?”,朝中百官自宰相以下的升降全凭太平公主一句话,太平公主牢牢的控制着李旦。

窦怀贞以为自己这次终于选对了主子,紧紧抱住太平公主的大腿,与之结为朋党,可惜,太平公主可惜时运不济,遇到了李旦和李隆基。

李旦虽然耳根子软,但是还能分清亲疏远近,主动禅位给李隆基,舒舒服服当太上皇去了,打了太平公主一个措手不及。

李隆基主动出击,一举摧毁了太平公主的朋党,窦怀贞匆忙逃出城,一不小心掉进城壕,寻思,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自己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万念俱灰,在壕沟里就上吊自杀了!

李隆基派人把他的脑袋砍下来,挂到城门外示众,气愤难平的李隆基认为这种人太无耻,简直辱没了自己的祖宗,不配为左丞相窦德玄的后人,就给他改了一个姓,叫做“毒”姓,让他的后代都沿用这个姓氏。

这个姓,叫起来、听起来都够吓人的,谁愿意和“毒先生”、“毒太太”打交道呢?这个姓的人就算再古道热肠,也让陌生人心生畏惧,可见唐玄宗李隆基对他该有多恨!

从窦怀贞这个人,我们可以看出选对路、抱对腿真的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窦怀贞能凭借自己的本事,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算不能升官发财,一家子和和美美,吃穿不愁应该不成问题,总不至于身败名裂,成为千古的笑料吧!

从这个人,这些事上,我们很多人应该可以悟出一点什么道理?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馆陶,是汉武帝岳母,晚年还养了男宠。绛邑,在史书上,除了有点身份记载以外,就再无其他故事。虽然无人问津,但绛邑却备受汉文帝宠爱,嫁得也比馆陶好很多。

汉文帝的一生,只有2个女儿,但这两位公主的人生际遇,就天差地别了。

馆陶公主,名叫刘嫖,地位堪比诸侯王,风光无限,后来还被人称为“窦太主”。她的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一大堆记载。

绛邑公主,在史书上,除了有点身份记载以外,就再无其他故事。她的事迹、结局,都无人问津,连她的本名,在史书上也只有两个字——“不详”。

有不少人据此推测,汉文帝刘恒是不是太偏心馆陶了?可事实恰恰相反。

相比皇后所生的馆陶,刘恒更偏爱庶出的绛邑公主。

这一点,在婚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庶出的绛邑,嫁得比嫡出的馆陶,要好很多

绛邑公主嫁的人,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的弟弟周胜之。

这是一门娃娃亲,定亲时,周胜之只有6岁。

可不要小瞧这门婚事。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位列功臣第五,曾跟随刘邦打天下,被刘邦称为:“安刘氏者必勃也。”

而在汉文帝刘恒一朝,周勃曾两度被封为丞相。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

周胜之,是周勃的长子。

他未来能承袭周勃的绛侯爵位,食邑近万户(另说八千一百八十户)。

6岁那年,周勃风头正盛,也是这一年,汉文帝为女儿绛邑公主定亲。等到公主成年后出嫁,最次也能当个侯爷夫人。

最关键的是,周勃当时在朝中为官,绛邑公主嫁人后可以住在京城。

而馆陶公主刘嫖的婚事,就比不上庶出的绛邑了。

刘嫖的丈夫是堂邑侯陈午,也是个侯爷,但地位远不如绛侯。

陈午的祖父,名叫陈婴。他原来是秦朝县令,先投靠了项羽,后归降了刘邦,一生追随三姓主公,没有立下大功劳。

在册封时,陈婴只得了一个堂邑侯,最开始封邑仅六百户,在汉书功臣表中排名86,到后来才增加到1800户。

陈午袭爵时,陈家还只是个1000多户的小侯,在《史记》中甚至没有专门的书表。

而馆陶公主嫁过去后,必须跟着陈午回到封地,基本不能常住京城。

这样一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夫婿选择上,汉文帝明显更偏心绛邑。

不过,到了后期,绛邑确实不如馆陶。

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下面几点:

第一,馆陶公主有个好妈妈,而绛邑公主生母不详。

馆陶公主的母亲,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氏。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窦漪房是刘恒唯一的挚爱。刘恒登基前,她当过代国王后;刘恒登基为帝后,她直接成了皇后。

但在正史中,代国王后并不是窦漪房,而是吕氏。

当时,窦氏只是姬妾,人称“窦姬”。不过,她确实很受宠,但一直没能当上皇后。

《史记·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

刘恒还是代王时,王后吕氏为他生下了4个儿子,此后就病逝了。

吕氏病逝后,代国一直没有立新王后。

刘恒登基为汉文帝后,吕氏生的4个儿子,在几个月内相继病死。就这样,窦姬生的刘启,就成了长子。

此后,刘恒大封天下,将长子刘启立为太子。

直到此时,窦氏才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

不少史学家猜测,吕氏的4个儿子,去世时间如此巧合,有2个可能:其一,是窦氏的手笔;其二,是刘恒为讨窦氏欢心,不惜弄死亲生儿子。

当然,这些揣测,至今也没能得到证实。

不过,窦氏在刘恒心中的地位,肯定举足轻重。

因为有个好妈妈,女儿刘嫖也能沾到不少光。

母亲被立为皇后,馆陶就成庶出,变成了嫡出。

也是在这一时期,刘嫖被封长公主,封地在“馆陶”,人称“馆陶公主”。

妈妈优秀的好处在于,只要窦氏活着,刘恒就不会忘记这个女儿。

窦氏非常长寿。

她甚至活得比儿子刘启(汉景帝)还要长,一直活到了汉武帝登基。

在当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过程中,窦氏对皇帝的影响极大、对朝政的影响也极大,几乎可以用“权倾朝野”来形容。

有窦氏的言传身教,馆陶公主从小就懂得趋利避害,学着工于心计;有窦氏做后盾,即便她嫁的一般,前朝后宫,也没几个人敢对她下手。

再来看看绛邑公主。

她生母不详,史书上只说她是汉文帝刘恒之女,可见,她的母亲并非窦氏。

史书上不记载生母,想必,她的母亲的位份应该很低。

没有亲生母亲庇护,绛邑公主又是庶出。

从起跑线上来看,她就已经和馆陶公主差了一大截。

第二,馆陶公主有个好弟弟,而绛邑公主只有夫家。

馆陶公主的弟弟,是西汉太子刘启,后来,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汉景帝。

他们姐弟感情非常好,刘启登基后,只要姐姐不做太过分的事,他都愿意包容,因为馆陶是他唯一的亲姐姐。

有个权倾朝野的母亲,有个当皇帝的弟弟,汉景帝时期,馆陶公主在宫里横着走都没人敢说什么。

而馆陶公主也确实经常出入宫廷。

她的夫家,不算太显赫,因此,她常常为夫家谋福利。

此外,为了巩固姐弟关系,馆陶还经常给弟弟进献美女。

后来,馆陶还想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当上的太子刘荣。不过,刘荣的母亲栗姬,对馆陶给丈夫献美女非常不满,便一口回绝了她。

栗姬怎么也想不到,给儿子拒绝了一门婚事,直接把儿子的太子之位给弄没了。

当时,王夫人的儿子刘彻,跑去对馆陶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此后,馆陶就和王夫人联合,成天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

《汉书·外戚传》: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长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

但这些坏话,并不足以让汉景帝废掉太子。

真正让汉景帝失望的,还是栗姬做的另一件事。

当时,汉景帝生病,他交代栗姬去照顾诸皇子,想看看栗姬的反应。

但栗姬不仅不肯去照顾皇子,还出言不逊,不肯答应。

汉景帝很生气,但没有发作,却动了废太子之心。

《汉书·外戚传》景帝尝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不久后,刘荣被废为临江王,而刘彻被立为太子。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皇帝的母亲,可以不懂朝政,可以没有家族势力,也可以得罪人,但一定要大度宽容。

刘彻被立为太子后,他和陈阿娇的婚事,也就定下了。

在刘彻夺位这件事里,馆陶用了心计,但并不高明。

如果不是有一层亲姐弟关系,馆陶公主即便有心计,也没办法完成这一系列操作。

再来看看绛邑公主,她没有亲兄弟,也很少主动进宫。

嫁人之后,她唯一的生活就是周家,可周家的荣光,也没有持续太久。

周勃去世后,绛邑公主的丈夫周胜之承袭爵位。

然而,周胜之却犯下了杀人罪,最终被国除,失掉了爵位。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绝一岁,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此后,绛邑公主并没有回宫,也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第三,馆陶公主有野心,而绛邑公主很本分。

前面提到的母亲和兄弟,都属于外因,除了外因,我认为,造成2位公主命运不同的,还有深层的性格因素。

毕竟,绛邑公主再不济,也有来自父皇汉文帝的偏爱。

从婚事看,出身好的馆陶,反而不如绛邑。

如果绛邑能抓住机会,利用在京城近水楼台的机会,靠着周家的势力,不一定会比远在封地的馆陶公主混得差。

但是,绛邑公主并不是热衷于权势的人。

从现有史料来看,周家没有她的身影,朝廷后宫也没有她的身影,她唯一一次出现,是公公周勃被人怀疑谋反,她顶着公主的名号出来作证。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

而馆陶公主,和她完全是两个性格。

汉文帝时期,馆陶时不时进宫,讨好母亲,看看父亲;

汉景帝时期,她为和弟弟搞好关系,经常送美女入宫,还筹谋让女儿成为下一届皇后;

汉武帝时期,她更是疯狂,直接带着女儿称霸后宫,还让汉武帝赐封号,跟随母亲的姓氏成为了“窦太主”。

在教育女儿方面,馆陶更是用心良苦。

她把毕生经验都教给了陈阿娇,希望她能延续辉煌。

只可惜,汉武帝不像汉文帝、汉文帝那么好糊弄,他对馆陶,利益关系多于亲情。

公元前130年,坐稳皇位的刘彻,忘记了当年“金屋藏娇”的誓言。

他废掉了陈皇后,令她移居长门宫。

馆陶公主得知后,内心恐惧,亲自向汉武帝叩头请罪。

汉武帝安慰她:“皇后的行为不符合大义,我不得不把她废黜。你放宽心,应她依旧会被优待,与从前一样。”

《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十》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但实际上,馆陶公主的势力,自此一落千丈。

不过,即便一落千丈,馆陶公主的小日子,也过得十分滋润。

公元前129年,丈夫陈午去世,60多岁的馆陶,不甘于寂寞,迷恋上一位叫做董偃的少男。

她把他从13岁养到18岁后,就一直带在身边,日夜相随,形影不离。

汉武帝虽然认为馆陶公主的行为很不妥,但碍于她和董偃在礼节上毕恭毕敬,也就没有过多干预。

后来,汉武帝甚至还允许馆陶公主带董偃参加宫中宴会。

当然,在百官心中,馆陶有伤风化,民间也多了不少相关野史,以供消遣。

多年后,董偃去世,年仅30岁。几年后,馆陶公主离世,弥留时,她留下遗言,要求和董偃合葬。

后人称她,开启了公主养男宠的“新纪元”。

《汉书·东方朔传》: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馆陶和绛邑,在性格上截然不同,她们的命运自然不同。

相比绛邑,馆陶公主的一生,的确足够精彩。

她的大半生,靠着母亲、弟弟和自己的心机,顺风顺水,尊宠不减;但是临终前的几十年,她不得以放下傲骨,丢掉蛮横,卑躬屈膝讨好汉武帝。

但这样的低头,还不是最惨的。

毕竟,她的晚年,还能和男宠朝夕相处,享受荣华富贵。

最惨的,是她的儿子。

馆陶公主去世后不久,她的2个儿子(陈蟜和陈须)就被处死了。

原来,在母丧期间,这两人不仅争夺财产,还犯下了“女干”罪,被判处死刑。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元鼎元年,侯须坐母长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

《史记·卷十九·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元鼎元年,侯蟜坐母长公主薨未除服,奸,禽兽行,当死,自杀,国除。

从这个角度来看,馆陶公主虽然享受了大半生辉煌,但和岌岌无名、无人问津的绛邑公主相比,两人谁更幸福,还真的不好说。

你怎么看?

如果是你,你更想过馆陶公主,还是绛邑公主的人生?

欢迎留言。

真实的山阴公主刘楚玉?

当初司马相如为追求卓文君,当众弹了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直率、热烈的措辞打得卓文君小鹿乱撞,两人由此展开了一段始于私奔的爱情故事。

科普一个小知识,那句著名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传说中就是卓文君写的,不过当时的背景是发迹的司马相如意图纳妾,于是卓文君就写下了一首《白头吟》,表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看画质就知道是十多年前的片子了)

最近,一部与“凤求凰”同音不同字的电视剧开始播出,名叫《凤囚凰》。

要说“凤求凰”畅读小历还能理解,“求”表“追求”,爱慕的意思;

那《凤囚凰》又说什么呢,难道是“囚禁”?

话说SM相关的应该是不许播出吧。

主演关晓彤、宋威龙,豆瓣评分3.0,好于0%的剧情片?(我猜的)

比关晓彤的上一部神剧《极光之恋》还要低0.5分。

话说,关晓彤真真是个非常神奇的人物,当初她还没成年,在各大电视剧中扮演男主女儿的时候,风评还不错,一度被称为“国民闺女”。

结果万万没想到,一旦突破了18岁大关,“你大闺女”就再也不是从前的“你大闺女”了,关晓彤从“国民闺女”进化成“玛丽苏本苏”,似乎只用了一眨眼的时间。

顺便还得了个“格格”的称号,国民度直线下降。

关格格刚刚结束了《极光之恋》中跟马可的尬舞(被网友亲切的成为“拉面”)

又来到《凤囚凰》“风情万种”。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一个风流公主和俏面首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

所谓“面首”就是长得好看的汉子,也就是咱们说的“美男子”,引申词义是“男妾、男宠”。

《大明宫词》里就出现过武则天的两个面首,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ps,张易之是个神人,他原本是太平公主的面首,后来被太平公主送给了自己的母亲武则天)

关晓彤扮演的山阴公主刘楚玉,是南北朝刘宋时期的皇族第一美人,是个“万花丛中过”的多(荒)情(淫)公主。

初次登场,就是向当朝皇帝,自己的胞弟刘子业索要面首。

据说“面首”这一称谓也是刘子业确定的。

感受一下山阴公主妩媚的眉眼和姿态…

这段对话的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据《宋书·前废帝纪》记载:山阴公主的确对皇帝说过,“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

然后刘子业深以为然,于是“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给公主海选了三十多个面首陪伴她)。

虽然电视剧中的这些“美男”质量参差不齐,但历史上真实的山阴公主,的确如剧中所讲的那样,是个“女色鬼”。

(关晓彤的缝纫机造型)

其实整个南北朝时期都是十分混乱的,几个朝代之间相互吞并,长期对峙,直到杨坚继承北周皇位,才结束了从西晋末年开始的,长达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的大一统。

山阴公主生活的朝代是南朝刘宋,是南朝四个朝代中相对来讲最强盛的一个,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我们所熟知的谢灵运、裴松之、祖冲之、《世说新语》等名人名著都诞生于此时。

(《凤囚凰》中男主的名字“容止”就取自《世说新语》)

山阴公主是孝武帝刘骏的长女,她的弟弟刘子业后来继承皇位,这父女三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多情”,而且完全不挑口,不管多近的亲戚,来者不拒。

据说刘骏跟自己的生母有染,但后世对此说法存疑,不过山阴公主刘楚玉的“好色”,却是众所周知,流传百年的。

除了皇上赏赐的三十个面首外,刘楚玉对自己的美男子姑父褚渊也十分感兴趣。

褚渊跟山阴公主的驸马何戢是刘宋并列的两大美男子,何戢也以褚渊为榜样,穿衣打扮都模仿他。

山阴公主不满意只有其中一个属于自己,想感受一把女士版“齐人之福”,于是就通过刘子业的关系,让褚渊服侍自己十天。

结果褚渊是个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不管刘楚玉怎么诱惑,都不为所动,甚至以死相迫,无奈之下,山阴公主只好放他回家了。

畅读小历脑补了一出山阴公主和褚渊的对话,供大家一乐。

刘楚玉:“尽管叫吧,你叫破喉咙也没有人会来救你的!”

褚渊:“破喉咙,破喉咙!”

破喉咙:“谁在叫我!”

刘楚玉:“尼玛……”

除了勾引姑父外,山阴公主跟自己的胞弟,当时的皇帝刘子业也是不清不楚的。

据说刘楚玉经常出入皇宫,与刘子业同吃同住同行,究竟是深厚的姐弟情,还是为爱情鼓掌,就见仁见智了。

刘子业是刘宋的第六位皇帝,以荒淫凶残著称,见不得人的事儿做了一大堆,最后被叔叔湘东王刘彧(yù)等人弑杀。

山阴公主可能也死于此次政变中,至于她是被乱刀砍死还是奉旨自尽,史上尚无定论。

她死后,府上的三十多名男宠也全部被诛杀,只有丈夫何戢逃过一劫,另外娶妻生子。

(《凤囚凰》中的何戢)

其实在历史上,像山阴公主这样异常“豪放”的公主还真不少,都属于那种口味很广泛、来者不拒的存在。

比如汉武帝的丈母娘,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

馆陶公主原名刘嫖,是窦太后的亲生女儿,汉景帝的同胞姐姐,汉武帝的姑母、丈母娘兼妹妹的婆母。

馆陶公主是个政治敏感度很高的人,最初她想将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当时景帝刘启立的太子刘荣,由于刘荣的母亲栗姬与馆陶不合而被拒绝。

馆陶恼羞成怒之下,将阿娇许配给王夫人的儿子,当时只有四岁的刘彘。

这个刘彘后来改名叫刘彻,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汉武帝。

(彘zhì是野猪的意思,所以很多汉迷都称呼汉武帝为“刘野猪”)

金屋藏娇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当时馆陶抱着刘彘问将来长大后要不要娶阿娇姐姐为妻。

刘彘表示,“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一定造一座金屋子给她住。”

定下了女儿和刘彘的婚事后,馆陶和王夫人又齐心协力搞废了刘荣这个太子,从而为刘彘被封太子并最终继承大统铺好了路。

刘彻登基后,阿娇被封为皇后,馆陶也被尊称为窦太主。

只不过后来刘彻移情卫子夫,阿娇被打入长门冷宫,让“金屋藏娇”成了一个笑话。

除了政治敏感外,馆陶跟山阴公主一样,也非常好色,而且属于“人老心不老”的那种。

馆陶公主的丈夫陈午过世后,她已经60多岁,却依然不甘寂寞,迷恋上了一位叫做董偃的美少年。

董偃从十岁出头就开始跟随母亲出入馆陶家,十八岁开始做馆陶的面首(这是奶孙恋?)。

据说后来又得到汉武帝的宠信,但由于被武帝得知了他与馆陶的奸情而失宠,最后董偃因此抑郁而终,年仅三十。

董偃死后数年,馆陶也到了大限之日,“深情”的馆陶留下遗言,拒绝与原配丈夫合葬,而要求与情夫董偃合葬。

也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做“齐大非偶”,意思就是说,“您家孩子太尊贵了,我配不上,不配跟ta结婚。”

在历史上,这个“齐大非偶”的对象,齐僖公的两个女儿,文姜和宣姜。

这两位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人,她们分别嫁给了鲁桓公和卫宣公。

然后这个文姜呢,早在出嫁前就跟自己同父异母的兄长,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珠胎暗结。

此后文姜嫁与鲁桓公,生儿育女。

十五年后,夫妇两人回齐国探亲,文姜与齐襄公“再续前缘”,并且合谋搞死了正牌老公鲁桓公。

鲁桓公死后,文姜再没回鲁国,而是留在齐国,与齐襄公相伴,就算自己的儿子在鲁国成为国君,也依然如故。

《诗经》中也有很多嘲讽文姜与齐襄公私通的诗句。

不过畅读小历目测,这两位分别十五年还没忘情,是真爱也说不定~

最后,尽管《凤囚凰》取材于山阴公主的故事,但影视剧肯定会做出很多美化,而历史上这些非常好色的公主,也就算是畅读小历给大家提供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

她们真实的故事,不一定好看~

武则天当时为何要自己造字?

一、太宗赐名武媚娘,要当女皇不相称

我认为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武媚是太宗赐的,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武则天当时自己造字,主要原因是名字不好听,有了造字的念头。

二、为了巩固女皇位,自己造字武则天

这其中,新字的宣示和宣传作用不可小觑。文字又是文化统治的一部分,文化的认同也是对政权的认可,相比武承嗣伪造的洛水“宝图”,文字更易于在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形成心理定势。我认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非常在意形式的武则天,当然也会在这些意义非凡的象征符号上留下烙印,以示自己的贡献和伟大,这就是造字的政治动机。

三、日月悬空大光明,寓意政权是合法

就像当年秦始皇“书同文”一样,极具仪式感的新字推广,也预示着某种新的开始。“武瞾”名字来源,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 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武则天自己造的这一个字,十分霸气,非同一般。简单几个字却产生了一套理论,包括皇权天授、君臣有序、万国中心、革新换代,等等,成为此后所有论出的基调,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四、改朝换代不顺利,新字发挥大作用

事实证明,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过程非常顺利,不可否认新字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过因为过于强调意义,也让新字的书写变得生僻和复杂,失去了传承活力,中宗继位后便随之废止了。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说武则天造字受道教影响,本人并不赞同。相比之下,她当时更崇尚佛教。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书记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我认为,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五、造字国家来操作,则天造字就一个

武则天作为女皇,造字不需要亲自操刀,而是由秘书班子来完成的。此事《资治通鉴》有记载,凤阁侍郎宗秦客按照武则天授意,“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其中包括成为武则天新名字的“曌”字。随之武则天在全国推广新字——除“曌”字避讳外,以后又陆续补充6字,总数达到18个,这也是目前比较认可的数目。造字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操作,显然不单单是武则天的兴趣爱好了。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是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

武则天造字的故事50字?

武则天造字的故事

武则天一共造了二十个字。除了“瞾[zhào]”字避讳不用外,其余的都可以在大周墓志中看到。为了便于记住,我曾编了二十字歌:“天地日月星,载初授政圣,国臣正年月,万君瞾人生”。

武则天造字有的是选用的古字,大多为会意字。尤其独特的是,她还打破了汉字的方块结构,创造了几个圆体结构字。“一生”上下结构为“人”字,“一忠”上下结构为“臣”字,忠心耿耿的一个人即为臣,真是恰如其分。

还有“山、水、土”三个字上下结构为“地”字。把“卍[wàn]”字放在一个“0”圈里边为“月”字,而一个“0”圈就是“星”字,把“千千万万”四个字组合一起为“年”字。武则天造的“国”字最有意思,把“八方”二字上下结构后放进方框里边,就是“国字”。

四面八方组合为“国”字,实在是巧妙之作。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武则天造字时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宗秦客呈献新造字若干,其中有一字,是方框里边置一“武”字,读作“国”。就是说武则天是一代女皇,号令天下。

可是有人持不同意见说,把武字放在方框里边,与“囚”何异,寓意不好。最后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意,把“八方”放进方框里边,四面八方则为“国”字。

武则天造字不是一次颁布的,她在位十五年,一共用了十三个年号,其中“天授”、“证圣”、“圣历”和改元大周前的“载初”四个年号全是新造的字。其它如“天、地、年、日、月、星、人、臣、君”等。武则天造字所取部首也很有意思,分别取“山、水、土、禾、王、主、生、久”等。

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