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的赏赐,清朝慈禧太后脖子佩戴的那串珠子叫什么?
慈禧太后脖子挂的这串珠子名为: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为一种佩挂物,据清《会典》规定,朝珠虽然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平民百姓不得随意佩戴,只允许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
雍正皇帝朝服画像
朝珠由佛珠演化而来,因为清朝统治者笃信佛教。朝珠同样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穿成,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不同材质的大珠,称为“结珠”,颜色与子珠不同,4颗结珠将朝珠分成4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珠子的材质有沉香木、珊瑚、蓝晶石、玛瑙、蜜蜡、翡翠、东珠等等,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其中东珠、明黄色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可以使用。
朝珠两边附有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也是男女有别,男性佩戴为两串在左一串在右,女性佩戴两串在右一串在左,另外有一串珠垂于背后,名为“背云”。
朝珠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除非皇家赏赐,朝珠和官服一样不是朝廷发放,而是需要官员自己置办的,有条件的就选用稍好的材质,没钱的就用次点的材质,甚至去典当铺买二手货,《雍正王朝》里就有李卫典当朝珠的片段。据说乾隆朝第一宠臣和珅有几百串上好的朝珠。后来他被抄家时搜出了一串由60多颗大东珠制成的朝珠,所以嘉庆皇帝在给和珅定罪的时便加了一条“私藏禁物”。
和珅朝服画像
前面我们提到东珠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可以使用,是因为东珠特别珍贵。东珠,是指产自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珍珠,天然形成,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澈,采捕不易,价值不菲。清朝时对东珠的采捕有严格的规定,甚至设置了乌拉总管,专门管理东珠采捕,严防东珠流入民间。
“每得一珠,实非易事”,上等东珠得来更为不易,有时在盛满船只的成百上千的珠蚌中才能得到一颗上好的东珠。由于积年累月的过度采捕,东珠现在已经几乎绝迹。
东珠如此珍贵,常常被皇帝用来作为重要赏赐,雍正帝曾赏赐给四川总督年羹尧一颗东珠,年羹尧“恭设香案叩头拜领”。乾隆年间,六世班禅初次进京,乾隆帝也不过赏赐了一颗东珠,当然还有其他礼物。
故宫珍藏东珠朝珠
要说慈禧太后这串朝珠价值,我们可以参考下拍卖价格。2010年4月,一串雍正皇帝的御制东珠朝珠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格:RMB 59,716,800。十年过去了,价格只会更高!
古代的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
诰命夫人是明、清四朝受到皇帝加封的二品以上的高官母亲亦或妻子的称呼。
对官员的妻或母进册封的制度源于唐朝。《新唐书·百官一》载“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
也就是说一品官员母或妻封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母或妻封郡夫人,四品官员母或妻封郡君,五品官员母或妻封县君,勋官四品母或妻封乡君。
当然,唐朝的册封制度相对不是很完善,它只册封五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对于五品以下概不行册封之事。
宋朝,册封的范围被延伸至八品。《宋史·职官三》载“外内命妇之号十有四:曰大长公主,曰长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县主,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在当时宰相、使相、三公、三师、王、侍中、中书令的正妻可封“国夫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节度使等二品以上且未执政(不是宰相职)官员母或妻可封“郡夫人”。尚书、御史中丞等三品以上且未执政官员母或妻可封“淑人”或“硕人”。太中大夫、中大夫等四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令人”。中散大夫、团练使等五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恭人”。朝奉大夫、奉直大夫等六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宜人”。朝奉郎、符宝郎等七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安人”。通直郎、宣议郎等八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可封“孺人”。
宋朝的册封制度相对于唐朝,则显的更为的繁琐,且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哪个品级的官员可以册封其妻或母哪个等级的称号。可以说相对唐朝来说,宋朝的册封制度虽相对完善,但却是很难让人搞得懂,太过繁琐,且无定制。
直到明朝册封制度才得到彻底的完善,且也有了严格的等级之分。
《明史·职官一》载“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即一品妻封“一品夫人”、二品妻封“夫人”、三品妻封“淑人”、四品妻封“恭人”、五品妻封“宜人”、六品妻封“安人”、七品妻封“孺人”、八品妻封“八品孺人”、九品妻封“九品孺人”。
同时明朝不但规定每个品级的母、妻能够获得的名号,还规定封赠的次数、条件等。具体如下:
1.“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如果她的加封是因为其子孙则在封号加“太”字,如她有一个当二品官的儿子,那么如果朝廷要册封她的时候,给她的封号就是“太夫人”。当然,如果她丈夫还在,那就不加“太”字。
2.“凡封赠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就是规定了每个品级能够对其家人册封的次数。比如有个人他在七品的时候,其母或妻被册封过一次,那么他升到五品之前就不会再有让其家人得到册封的机会,之后他升到三品、二品、一品的时候就分别都有一次机会让其家人得到册封或者晋升。
3.“三母不并封,两封从优品。”嫡母、继母、生母不能同时册封。同时如果大儿子是三品官,二儿子是二品官,那么在册封的时候优先按照二品官来册封。
4.“父职高于子,则进一阶。”如果册封其母亲的时,其父的官职比其子高,那么其母就直接升一阶。如本来是四品“恭人”则升为三品“淑人”。
5.“父应停给及子为人后者,皆得移封。”如果祖宗的庇荫到这一代停止了,或者某命妇的儿子被过继给其他人,那么这个命妇的封号就会被取消。
6.“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嫡母在的时候,生母不能被册封,生母未得到册封的时候,妻子不能被册封。
7.“妻之封,止于一嫡一继。”如果要册封他的妻子的,就只能是嫡妻和继妻。
此外,明朝还规定了册封时所用的文书类型。册封一品至五品官员的正妻或母授诰命,称诰封;册封六品至九品官员的妻或母授敕命,称敕封。
所以按照如上所说,“诰命夫人”就是明清对一品、二品官员妻子或母亲的称呼。
而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诰命夫人”只会是一品、二品官员的妻子才能得到的称号。其余品级的妻子是得不到的,如三品官员的妻子,她只能叫“诰命淑人”,而六品官员的妻子,她只能叫“敕命安人”。
当然在解释清楚“诰命夫人”的意思后,我们再来介绍下它的作用。其实“诰命夫人”的作用就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以示对官员的恩宠,拉拢官员,让他死忠于皇帝。“封妻荫子”历来不就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梦想吗?能让自己的母亲或者妻子得到册封,这是何等的荣耀。
比如,当年清朝康熙时期的周培公,他在替康熙招降了王辅臣后,康熙问他要什么奖赏,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能册封自己的母亲,最后他的母亲就被诰封为贞烈恭人。而从中可以看出,“诰命夫人”对于文武百官可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但是皇帝又不会平白无故的就给你的家人册封,唯一能让皇帝同意给你家人封号的,那就是你为朝廷立下大功,或者让皇帝看到你的价值,你的忠心,也只有这样皇帝才有可能会对你的家人册封。而这不就是皇帝想看到的事情吗?百官对他忠心耿耿,他的天下就能安稳。
当然“诰命夫人”虽然只是有俸禄而无实权的称号,但是其特权还是有些的,毕竟是皇帝用来拉拢百官的东西,也不能太小家子气。所以“诰命夫人”还是有些其他普通人所不能享受到的特权。
如在皇后主持亲蚕仪的时候,诰命夫人可陪着皇后进行祭祀,同时在完成亲蚕仪后进行宴席时,诰命夫人可以在宫殿石阶上就餐,而诰命恭人等三品以下的外命妇就只能在石阶下。如在天子纳皇后、立太子、天子上尊号等重大活动时,诰命夫人可前往,并有权进表笺。
在穿着上,一品诰命夫人礼服可用山松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衔珠结。二品诰命夫人礼服可用髻上金翟七,口衔珠结。
为什么秦朝的军功爵制度在汉之后销声匿迹?
对于这个问题我比较感兴趣,仔细分析后这是我的观点。
秦朝的20级军功爵位制是很先进的,他通过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来提升爵位,获得物质奖励,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的奖惩标准,以战场中获得的敌人首级为士兵晋升标准,这个措施在战场上提升了士兵的战斗力,但也提升了士兵的杀戮,有的士兵冒杀降兵,有的士兵冒杀老百姓,有的士兵已经杀戮出了心理障碍。以至于后期无仗可打的时候,这些人都成了国家的麻烦,比如秦始皇长子扶苏,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守北方,竟然在一纸假诏书命令就自杀了;南方赵佗率领五十玩大军镇守南方,竟然坐视帝国奔溃而无动于衷;章邯率领中央军20万竟然在各诸侯国不断起义中消耗殆尽。这些都说明的秦朝的士兵在不断的战斗只能已经麻木了,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厌战心理,士兵大都心理严重扭曲,将军们甚至对战略谋划丢失的一成不剩,对中央集权盲目崇拜到极致,对国家已经没有一丝忠诚而言了。
从军事角度看,秦朝的军队严重依赖军功爵位制,从上到下一层一层严格管理,不敢有一点逾越,否则就是及其残忍的处罚,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思想的僵尸军队,再强大也只能打顺风仗,遇到大的挫折只有失败的下场。秦朝的军队严重依赖军事技术的进步,在吕不韦的先进思想管理,秦朝的武器制作精良,制作工序复杂,竟然可以制造大量的弩来装备部队,当攻城时,万箭齐发,当的是十分壮观,但精良的武器也有后续的麻烦,首先保养比较费事,其次当制作体系受到破坏时,在制作就变的不可能了,所以一个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只有普及到全社会、全体民众之中才能形成生产力,才能在以后不被丢失。
从民生角度看,一个身经百战的部队,会诞生许多辉煌的战绩,也会诞生许多优秀的将领,许多身经百战的士兵,可是战争结束后,这些将领和士兵该怎么融入社会呢?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会对统治产生很大的麻烦。还有就是后续的优秀将领和优秀士兵的培养该怎么做呢,这很重要?秦朝就是典型的例子,秦始皇在灭了六国后,自认为已经天下无敌了,忘记了还有六国残余诸侯都在暗中等待时机反抗,马放南山、融毁兵器、大兴土木,忘记了继续肃清各地残余,忘记了把改革进行到底,忘记了培养优秀接班人,优秀将领,其实秦朝的灭亡在秦始皇时期就种下了因,他的死只是促发了这个过程。而且我认为,当时,秦朝灭亡的时候,三大军团其实都是些新兵蛋子没有什么战斗力量的,就拿扶苏、章邯、赵佗来看都是些什么人啊,却被派来坐镇一方,管理一大兵团,而一些老将领却销声匿迹了,这些新的将领没见过什么风雨,不败才有鬼,看看他们当时的反应,太搞笑了,扶苏自杀了,赵佗自立了,章邯被义军三年打的忘风而降,这在历史上都是仅有的,秦始皇后期用人无能啊,哎无语了!这样的将领不是叛逆,就是愚蠢,内部还有李斯、赵高两奸臣,不亡国有鬼,神仙也救不了。
从制度来看,秦朝的制度是很先进的,商鞅变法的成功可以看的见,只是在民间制度还没有普及开来,没有把变法在全国铺展开来,没有把反对的贵族阶层彻底清除掉。还有吕不韦改革先进管理经验,没有从高层融入民间,没有在制作业发展中普及开来。以至于后世都没制造出像秦朝那样强大的弩阵。总之,没有在民间普及的知识技术就是耍流氓。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真迹去哪了?
关于《兰亭序》流传失踪的故事,其精彩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兰亭序》本身。各位看官,故事有些长,耐心听豆子慢慢道来。
流传有序话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了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会稽山兰亭溪畔,搞了一场盛大的野餐趴。来的都是文化人,助酒兴自然不能靠猜拳,必须要吟诗作赋才应景。其中26人,当场作诗41首,汇编成册,是为《兰亭集》。王羲之非常高兴,觉得你们这些人太给面子了,我来写个序言吧。于是在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了著名的三大行书之首——《兰亭序》。
估计是也喝多了的缘故,这《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写的是遒媚飘逸, 字字精妙, 有如神助,其中有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王羲之酒醒后一看,惊呆了,问道:“这是谁写的?怎么写的这么好?”下人们说这就是老爷您写的啊,王羲之楞是不信。后来他多次重写,也确实没能超越最初的版本。
王羲之知道,这《兰亭序》,可能是他一生书法生涯的最高峰了,于是小心保管,不示于人。但是防火防盗,防不住老丈人,《兰亭序》被郗鉴要走了,在他那边传了两代,不知为何又回到王氏后人手中。就此一直传到了王羲之的七氏孙,智永和尚手里。
智永和尚原名王法极,少小出家为僧,也是一个“书痴”。他在云门寺出家时,盖了一座小楼住在里面,声称不练好字绝不下楼,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书坛佳话(感兴趣的看官可以搜索一下,篇幅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
智永和尚活了一百多岁,可他没儿子啊。临终时,把《兰亭序》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徒弟,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袁昂以忠诚闻名于世,且颇有才名。辩才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重诺,一言九鼎。按道理说,智永把《兰亭序》托付给他,颇有识人之明。只可惜,辩才遇到了历史上最牛逼的王羲之“铁粉”:李世民。
李世民的欲望李世民坐稳江山后,原来的马上皇帝不知怎么的雅兴大发,酷爱书法,尤爱王羲之。他在民间大肆搜寻王羲之真迹,一但得之,便爱不释手,珍藏身侧,时时临摹揣度。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给《晋书》作《王羲之传》,总之,称其为王羲之最大“铁粉”并不为过。
但是李世民一直以来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兰亭序》的真迹。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里(估计是虞世南告的密,虞世南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李世民的近臣,同时又是智永和尚最看重的俗家弟子)。于是请辩才入长安主持法事,期间言谈话语之中,一直打听《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也不是傻子,坚称没见过。如此反复三次,辩才和尚干脆写了一首《赴太宗召》: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留碧障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闲。翻译一下就是:不给不给就不给!
这下李世民没招了,自己怎么着也号称明君,总不能硬抢吧?但是又咽不下这口气,怎么办呢?房玄龄看李世民为了这《兰亭序》抓心挠肝的,就推荐了一个人,监察御史萧翼。
萧翼的巧取豪夺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饱学之士,机巧多变。房玄龄说,让他去,一定有办法。
萧翼接旨之后,哭笑不得,心说这叫什么事儿啊,让我去当坏人。但是皇命不可违啊,萧翼对李世民说,让我去也行,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
第一,我把《兰亭序》拿来给你,就算完成使命,你别管我是怎么弄到手的。
第二,给我两张王羲之的杂帖当做道具。
李世民欣然应允。这萧翼也确实有办法,把自己打扮成落魄书生的样子,风尘仆仆的去了云门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加上萧翼乃是皇家后裔,风度自然不同凡人。他在云门寺刚一露面,就引起了辩才和尚的注意。两人先是寒暄,逐渐言谈深入。萧翼事先做足了准备,句句言语皆从辩才的兴趣出发,不两日,两人就引为知己,无话不谈。
过了几天,萧翼看时机成熟,拿出了从李世民处要来的王羲之杂帖,请辩才品评。辩才看过之后,称此虽是王右军真迹,但为凡品。萧翼假意不服,几句言语挤兑,辩才按耐不住,从秘密的暗格中取出了《兰亭序》给萧翼观摩。萧翼这老狐狸装作毫不动心,反称辩才的《兰亭序》是假的,两人争论半响,没个结果,就约定明天再辩。
如此反复两天,辩才就对在萧翼面前出示《兰亭序》毫无戒心了,也不曾再将其放回暗格,以便萧翼来时,随时评辩。
一日,辩才出门赴家斋(其实也是萧翼安排,调虎离山)。萧翼来到辩才住处,对看门的小和尚称有手帕忘在屋里。小和尚这几日与萧翼早已熟悉,痛快开门。萧翼卷起放在书桌上的《兰亭序》就跑,一路快马加鞭,窜到了永安驿站。
在永安驿站,萧翼招来越州都督齐善行,表明自己的御史身份,请齐善行传辩才来见。辩才的饭局还没结束呢,莫名其妙的赶来驿站,一看萧翼竟是李世民的监察御史,还拿出圣旨,装模作样的称赞辩才献出《兰亭序》,一通感谢。顿时怒急攻心,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这边厢李世民终于得了梦寐以求的《兰亭序》,欣喜若狂,提萧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赏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宫内御马两匹、 配珠宝鞍辔,宅院、庄园各一座。
过了几日,李世民良心发现,觉得辩才和尚年事已高,自己这样骗一个老人家,似乎有些不要脸。于是赏辨才锦帛三千段,谷三千石,命越州都督支付。(估计齐善行一定气的跳脚骂娘:“本来我就是个跑龙套的,不给盒饭也就算了,最后结账又想起我了?”)
可怜辩才和尚,得了赏赐也不敢用,兑换成了钱财,为云门寺盖了三座宝塔。现在看官们去到绍兴云门寺,仍然能看到“辨才塔”的遗址。辩才和尚受了此番惊吓,同时自觉愧对智永恩师,一年后郁郁而终。
失踪之谜李世民得了《兰亭序》后,好好显摆嘚瑟了一番,命宫内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各拓数本, 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近臣。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我们现在各大博物馆的唐代临本《兰亭序》,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后来,李世民死了。按照他的遗诏,《兰亭序》是要放在枕头下面的。也就是说,《兰亭序》的真迹,应该作为李世民的陪藏品,埋在昭陵之中。
到了五代之时,十八座唐代皇陵,被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温韬挖了十七座,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昭陵。史书上记载,温韬入昭陵地宫后,见其建筑设施之宏丽,与长安皇城一般无二。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边放着一个石函, 内藏铁匣,铁匣内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书册字画,其中就包含王羲之的数幅真迹。二百年来,纸张墨迹如新。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出,千年来不知去向。
但是在温韬的盗墓珍宝清单上,并没有《兰亭序》,而且此后也从未有过《兰亭序》出世的消息。所以有的专家认为,温韬盗墓匆忙,《兰亭序》应该还在昭陵的某个角落里,并未流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的遗诏中,并没有明文要求《兰亭序》陪葬。所以有可能将《兰亭序》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同样喜爱书法艺术的唐高宗李治。而李治在死之前,曾明确传旨,要求将自己喜爱的字画随葬。所以《兰亭序》可能不在昭陵,而在李治的乾陵之中。
有趣的是,盗墓贼温韬唯一没盗的唐代皇陵,就是李治的乾陵。史书记载,温韬挖到乾陵之时,风雨大作,遂无功而返。这似乎又增加了《兰亭序》埋在乾陵的可能性。
总之,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随着李世民父子的死亡,从此渺无音讯,成为文化史上令人遗憾,却又极为迷人的著名悬案。也许,等我们有能力发掘昭、乾二陵时,才能得到《兰亭序》在哪儿的最终答案。
再多说一句,如果昭、乾二陵里面都没有,那……就真的要成为解不开的谜团了。
古代皇帝赏赐黄金万两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古装电视节目相信小伙伴们都看过不少了,我们经常可以在电影或是电视剧当中听到皇帝说到:“某某有功,赏黄金万两”的字眼,对于那些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皇帝就会有各种上次,而黄金万两则是其中之一。那么当年的黄金万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同时代黄金万两的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秦国统一度量衡之后,各个时期的度量标准也不尽相同;而且黄金的成分也不相同,即使是现在黄金也分为足金,千足金,万足金;不同时期的兑换比率也存在差异。
我们都听过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若能够将“三丈之木”移动到北门的人,就赏赐给“十金”,据资料记载此处的金,实则是铜,并不是黄金。
直到汉朝,黄金的数量才逐渐增多,但实质也没多很多,依旧是极其少有的贵重金属,这个时候,“金”才变成黄金的代称。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冶炼技术没提高多少,杂质很多,纯度不高。
因为黄金珍贵,从东晋开始还成为一种奢侈的“食物”,有钱人会食用金箔,认为将珍贵的黄金吃进肚子中可以使得自己也变得更加尊贵,许多夫人小姐食金箔上瘾,认为可以美容和生出尊贵的孩子。很多人也因此而送命,要知道纯度不高的金子里面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吃多了相当于找死。
虽然世界上最早的冶金技术是发生在我国古代,当时的环境以及设备还很落后,还没有出现以黄金为单位的概念,所以说,当时所说的一两黄金,其实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5毛钱的铜币。而到了秦朝开始,这个冶金技术才日趋成熟以及完善。所以在这之前,所说的黄金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黄金,而是铜。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况且黄金作为货币,不同朝代,不同地区,黄金兑换比率也是有所不同的。货物交换也是有一定影响的,黄金万两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也并非是统一标准,价值也是会变化,但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不过怎么不同,黄金万两若是真黄金,那都是一笔大数目。
在历史也曾有过一次赏赐大量黄金的例子,像李世民平关东一高兴就赏了黄金六千斤,相当于现代的800来斤,这数目不禁让人惊叹,但现代人看来这里面还是有点问题的,因为黄铜也是可以当黄金赏的,黄金的量也只是少部分。
黄金万两在古代的价值,按照古代的兑换比率,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黄金万两其实就是十万两白银,十万贯铜钱,一亿文铜钱。
按照现在的价值,黄金万两=10000*31.25*280(千足金280元每克)=87500000元,也就是八千七百五十万元,按照万足金的话名就可以上亿了。
皇帝不会赏赐那么多的,皇帝一般都很抠门的,每个朝代对金银的价值跟我们现代不一样,并不会跟电视里演的一个太监拿个托盘就给你了,一两黄金等于1500块钱左右,古代计算单位一般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电视剧里不负责任的说法,皇帝自己都经常拮据,连兵饷都欠,比如明朝,如果皇帝赏赐谁多少钱,大概只有宋朝出的起,但是万两不可能,而且往往是被赏赐者战场上缴获足够多,皇帝做个顺水人情,而已,别以为将领真能从国库拿走多少,有本事自己从敌人那里抢,抢来了再分你点!
随着商品交易的发达,黄金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流通范围越来越广。而相比白银,黄金的开采率低,并且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国际价格。所以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银运到中国,再换成黄金运走,使中国的银价越来越低,金价随之走高。就这样一来二往,多数黄金流往了国外,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黄金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吧。